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二教案 > 八年级历史教案上册【优秀8篇】正文

《八年级历史教案上册【优秀8篇】》

时间:

了解美国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史实,讨论分析“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出兵是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一起看看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欢迎查阅!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八年级历史教案上册【优秀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 课程标准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因为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确立这样一种认识。)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的重要贡献;

2、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调查,收集和整理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让学生培养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激发学生对邓小平的敬爱之情,并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在 中国的新发展;

四、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

2、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

1、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

2、收集邓小平的事迹;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启发引导,课堂讨论活动。

学生学法:小组合作,学会收集,整理和研习资料。

六、教学过程:

说说看:你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你知道歌中所唱的老人是谁吗?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实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四项基本原则

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收集的邓小平为中国改革开放作贡献的事迹。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影片)

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2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掌握先烈英雄业绩,体会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他们身上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增强学英雄的信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知识与能力

1.了解美国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史实,讨论分析“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出兵是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2.掌握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能生动讲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体会认同他们的优秀品质。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增强感性认识。

2、通过分组讨论和图文转换活动,提高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通过发言,加强知识的理解和交流。

3、通过朗诵经典作品,讲故事,学唱歌曲,进行情景体验,加深对过去的理解。

4、通过阅读课本,地图,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思考历史问题。

教学对象分析

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态度,原有基础和存在问题,才可能进行针对性教学。本课教育对象为八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期待教师、同伴的赞许和认可。他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日渐增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经历,实践经验,其思维方式,思维角度不够全面。这就要求教师能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掌握丰富的课程资源,巧妙设计问题,多角度引导探究。此外,随着八年级课业的增多,升学压力的增大,许多学生对历史课学习主动性下降,已经不能主动去阅读相关书籍,搜集有用的资料。基于此,在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平台制作多媒体课件,提供丰富详实的资料;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认识历史问题。

教学媒体设计

1.电教媒体的选择

依据事实性教学原则,情景性教学原则,探究性教学原则,选择计算机教学媒体。用POWERPOINT自制幻灯片13张,选择文字,地图,影视片断等,形成完整课件。

2.电教媒体的应用

在《最可爱的人》课件中,充分调动视听等感官的感受,可以在课堂45分钟,提供给学生大容量的知识信息,还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于启迪思维,促使学生乐学,主动学。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节选,背景音乐。

[提问]作家魏巍以他的切身体会,告诉人们谁是“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志愿军为什么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课件演示]出示课题及背景音乐。

[学习新课]

[课件演示]资料片《百年中国──抗美援朝战争》

[讨论]中朝两国唇齿相依,接到金日成的请求,毛泽东闭门思索三天三夜。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不出兵可能会有哪几种结果,利弊如何?出兵可能会有哪几种结果,利弊如何?

[教师归纳小结]美国出兵侵略朝鲜,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唇齿相依,我们不能坐视弱小的邻国受强国的欺凌;美国侵略军直接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课件演示]《中国人民志愿军1-3次战役示意图》

[活动]同桌两人一组,对照地图,指出鸭绿江,三八线,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进攻方向,讲述抗美援朝经过。

[课件演示]《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图、停战的相关文字资料

[讨论]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国人怎么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2、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课件演示]邱少云、黄继光的图片,电影《英雄儿女》片段

[活动]英雄赞歌①说说最可爱的人,生动讲述你所了解的英雄故事。②探讨志愿军身上有哪些高尚的品格?为什么会被誉为“最可爱的人”?③同唱一首歌《英雄赞歌》

课堂小结

[活动]个人分别做本课的知识结构图,前后四人一组交流完善

[练习]教师点拨本课易错之处。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提高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能力目标:运用多媒体,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签订后,列强直接剥削中国人民,状元实业家张提出“”的口号,并在他的家乡创办等一系列企业。

2.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的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往往受到

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时期,我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主要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段受到了鼓舞。还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时期,我国近代民族工业萎缩。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概略,使我国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3.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二、设问导读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交通工具:

时间:19世纪初,配方发明后相继传入。

作用:使人们出行,极大地促进了。

2.通讯工具:

时间:19世纪70年代后传入。

作用: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文化生活的变迁

1.和的传入:

时间:近代以来。

作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保留了珍贵的历史镜头。

2.新闻报纸的出现:

名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作用: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3.出版机构的出现:

名社: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的文化出版机构。

作用:有利于信息和文化的传播。

社会习俗的变化

1.原因:后,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2.简述装束、礼节和称呼的变化。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篇4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掌 握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鉴别理解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的资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 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讨论探索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思想意识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辛亥革命已经-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新青年》的创办

1、根据38页“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理由如下[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 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B.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 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小结、过渡:“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新世纪的曙光”

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陈独秀、李大钊[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掌握《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字义]。)

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提醒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

A.意义:它是我国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陷: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3、根据40——41页“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的内容,小组讨论如何评价胡适对于“文学革命”的主张,然后由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原文意思。然后,在提问时采用“剥笋法”层层分解。例如:他主张新文学要首先解放什么?他还主张新文学要反映什么内容?他这些主张都实现了吗?等等。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他主张的文学革命,首要任务是用取代文言文,同时也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反映平民中的社会问题。这些在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层面上,并没有主张彻底的革命。)

巩固小结

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40页选择题:应选A(陈独秀)。

3、提醒学生预习《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

二、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_;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四、学习小节: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五、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篇6

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能简单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事件;并对中国近代探索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的根源也已理解,这对他们学习辛亥革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掌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作用、纲领、报纸、及“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基础知识。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史实中总结结论,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并培养学生能从历史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来达到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客观地解读“三民主义”,并评价辛亥革命,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到本质的学习方法

2、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历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断进取的意识。孙中山的革命首创精神,顺应世界潮流的新思维以及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

3重点难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纲领是本课的重点;教师通过讲述让学生理解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性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通过分析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内容让学生理解“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客观地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得出辛亥革命既可以说是成功的,也可以说是失败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播放MV《辛亥颂》,电影《辛亥革命》的主题曲

教师导语:同学们这首歌曲的名字叫《辛亥颂》,这些年轻的革命志士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争取中国的光明,他们所发起的这场革命就是今天我们将要讲到的《辛亥革命》。孙中山曾说: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辛亥革命如何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又将在中国开辟了一个怎样的新天地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新课《辛亥革命》。以此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辛亥革命爆发前的社会背景

2、掌握孙中山成立的兴中会、同盟会及其性质、作用、报纸和纲领

3、掌握辛亥革命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4、全面评价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

活动3【活动】学生齐读

让学生明确我们今天将学习哪些内容。

活动4【讲授】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辛亥革命爆发前的社会背景

活动5【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提示学生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来分析中国当时已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民族资本主义也迅速发展;并且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这两次探索事件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让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一分析问题的方法。

活动6【讲授】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2、早期的革命组织是什么?何时在何地成立?

活动7【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提示学生檀香山是在美国的夏威夷群岛,说明孙中山的思想受到欧美国家的影响,而他的思想也影响到了中国国内的革命党人,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1905年国内产生了一大批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教师出示图片,并指出因为革命力量比较分散,所以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统一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

活动8【讲授】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3、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的时间、地点、性质及成立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1905年在日本的东京成立;性质是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意义是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活动9【活动】学生活动

学生自主看书回答问题。

活动10【讲授】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4、辛亥革命的派别、性质分别是什么?

派别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活动11【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提示学生可以从中国同盟会的性质和意义分析

活动12【讲授】教师重点讲解辛亥革命的纲领

(出示对比表)通过对比同盟会的纲领和《民报》发刊词的“三民主义”来解读民族、民权、民生的含义——民族独立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所以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体现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要求,让人民丰衣足食,过上“家给人足”的生活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所以民生主义是保障;而民权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要求,不仅要求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还要求获得普选权,有参政、议政的权利,所以民权主义是核心。从“三民主义”的核心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探索历程。

活动13【讲授】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5、辛亥革命经历了怎样一个探索历程?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活动14【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提示学生辛亥革命探索的侧重点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因孙中山深受欧美思想的影响,所以他要求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引导学生区分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在政治目标上有一定的区别。培养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出两次探索的本质区别。

活动15【讲授】【小结、过渡】

为了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向全国,让更多的人参与这一革命,革命党人在全国发起了多次武装起义。(出示革命形式示意图)面对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式,孙中山评价当时的革命:“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民族运动的前方,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出示图片)但很遗憾的是这些革命先后失败,但失败的革命为革命党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谓厚积薄发,终于在1911年的10月10日,一场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拉开了序幕。

活动16【讲授】二、武昌起义

1、播放视频《武昌起义》,通过观看视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比拼记忆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以下问题: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发起人、结果。

活动17【导入】教师拓展,导入下一个问题

教师提示这场武装起义把辛亥革命推向高潮,但它不是由孙中山领导的,而是湖北的新军,他们敢于斗争、顽强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武昌起义之后清政府土崩瓦解,一个崭新的政权将会对它取而代之。

活动18【导入】二、武昌起义

2、播放视频《中华民国成立》,仍采用比拼记忆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以下问题: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临时大总统、纪年方法分别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这是辛亥革命的创新,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活动19【活动】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

学生推导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公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在中国历采用干支纪年的事件: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等。

活动20【讲授】二、武昌起义

3、评价辛亥革命

活动21【活动】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从成功和失败两方面来讨论,女同学——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因为它成立了中华民国;-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男同学——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因为①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②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以史实来进行论证:北洋军阀本身就是一个封建军阀;在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的过程中,他得到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他的支持,所以北洋军阀再度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当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就意味着这场革命将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活动22【讲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在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是否能把“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改为“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不能。原因是每一个社会形态都会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辛亥革命只是在政治上冲击了封建制度,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和海外华侨看到了中国的希望,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在经济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辛亥革命的又一成就。所以说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即: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正是顺应了世界历史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趋势。除此之外教师出示一张清朝官员的服饰和中华民国成立时的图片,让学生对比它们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辛亥革命也改变了中国的社会习俗。至此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剖析完整。)

活动23【活动】【小结】

辛亥革命既可以说是成功的,也可以说是失败的,对这一事件我们进行了全面的评价。辛亥革命的成功在中国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中山不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在本课当中他有哪些历史政绩呢?出示知识梳理的幻灯片,引导学生说出孙中山的事迹。从而总结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活动24【作业】课后习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恭亲王奕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二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义和团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路把线砍,旋再破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切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升庆平。——《拳匪纪实》

材料四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之羁绊,不可不革命;我中华欲独立,不可不革命……以期建立中华共和国。

——邹容《革命军》(注:邹容,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杰出人物)

1、上述材料一、二、四分别出自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

他们分别领导了什么运动

材料一地主阶级洋务派;材料二资产阶级维新派;材料四资产阶级革命派

分别领导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材料二、四的救国方式及政治目标有何不同?

材料二的救国方式是变法或改革,政治目标是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材料四的方式是革命,政治目标是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3、对待西学问题上,材料一、二有何异同?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洋务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军事技术,而戊戌变法学习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

4、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阶级的什么历史运动?近代这个阶级还发动了哪个运动?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八年级历史教案上册 篇7

[课程标准]

(1)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1)

历史老照片对比(或学生家庭照片对比)

(导入2)

改革开放前后新旧四大件对比引入

(导入3)

学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由现在的生活状况,引出学生对以前人们生活探究的欲望。

(导入4)

刘兴民《生于七十年代》中的一段描写引入。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讲解]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示] 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275.6元

20__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537.5元

2、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花钱数、原因等)

[实物展示和解说]学生搜集的各类票据

[小故事]伤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会调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设调查。

[小品表演]:重回故土

[情境对比]:文成公主入藏当年走了三年,今天请你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就业制度的改变

[创设情境]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大学生人才交流会随处可见。

[采访](1)年轻人如今的就业观念

(2)年长的教师他们年轻时的就业观念

(3)下岗的父母了解其下岗的经过及再就业的情况

[讨论]“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2、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录象]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数据展示]

(1) 到20__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4亿人,是1990年的2倍

(2) 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由的12﹪提高的20__年6月的99.3﹪。

(3) 到20__年8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8200万人。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了解唐玄宗用人和节俭的史实;盛世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繁荣概况。

2、理解“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国措施和结果上的共同之处。

重点难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农业工具的改进。

学法指导:

“读、议、展、点、练”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熟读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题,并把有关内容标注在课本上

(一)“开元之治”

1、改革措施

(1)任用等人当宰相。

(2)重视地方

(3)崇尚节俭,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处。

(2)技术有很大发展。

(3)有许多新品种。

(4)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5)创制新的生产工具和。

2、手工业

(1)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

(2)陶瓷业:越窑最为有名,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

(1)大都市有、和

(2)长安城内分为,分别是

(3)长安既是当时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

(1)时间:统治前期。

(2)概况:充实,唐朝进入时期。

二、合作交流:根据下列问题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学生,适时点拨。

1、材料分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请回答:

(1)这是唐朝那位诗人的诗句?

(2)“开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号?当时出现的繁荣景象在历称为什么?

(3)“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导游,当你领一个旅游团到达长安时,你是怎样向游客介绍长安的情况的?(就是写一篇介绍长安的导游词

三、探究展示: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时进行点拨。

小结:唐朝建立以后,经过贞观之治、武周统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达到鼎盛,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