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教案(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整理的初二语文上册教案(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内容导航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篇1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篇2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 篇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 篇4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 篇5八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程教案 篇6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7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篇8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 篇9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 篇10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篇1
内容预览:
第7课《海思》教案
【教学构想】
本文属于学者型散文,其知识含量的丰富,思维方式的独特体现着智慧的魅力。
文章通过对海的博大、壮阔的描述,引出有关海的种种联想,进而引出海与人类的关系,作者纵情赞扬了海的壮阔之美,让我们感受人类在大海面前的渺小。从作者深邃的思考中,我们懂得了大海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类心灵的家园。
本文的教学应注重以下三点:
首先,弄清文本的基本内容,学会编写阅读提要是学习本文的主要任务。
其次,在文学欣赏上,不要忽视语言的魅力。本文写景语言生动形象,在联想与想象中不失磅礴的气势。如何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这些美旬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用朗读激发学生深人理解文本的内涵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第三,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应着力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由眼前的海而产生的联想与沉思。海思的思是全文的核心,思的引发,思的方向,思的广度,思的深度,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智慧。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独特思路,研究这种奇特的联想中阐发的主题,探讨作者思想的深度。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结构,学会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作者由海而产生的独特的联想和深邃的思考。
3、体会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4、探究作者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编写阅读提要。品读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作者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安排]两课时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学会编写阅读提要。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品读富有哲理的语言。
4?关注作者独特的行文思路。
5?拓展挖掘,归纳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几组海水翻腾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谈自己的感受。
(借用图片这一直观教学用具,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展开想象,唤起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景象的主动体验。)
2、教师小结,引入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疏通生字、生词。
2、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在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之后,要求他们着重思考几个问题:
①文中有哪些句子自然完成了内容间的转换?
②作者眼前的海是怎样的?作者心中的海是怎样的?
③作者围绕海所做的思考是为了表达什么感情?
学情预测: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时候,过渡句的选择可能会比较容易,但对眼前的海和心中的海的对比理解可能会有些困难,教师应该作适当的指导。
学情反馈:关于第一个问题,学生能够从第3自然段找到句子被织进一张蓝色的大网中,这种可见而不可触的蔚蓝色,似有似无,给人一种遐想,一种飘渺,一种思想的驰骋,从而弄清作者由眼前的大海过渡到写心中的大海。
对于第二个问题作者心中的海是怎样的?学生的回答有时会偏离文本的内容,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明确作者联想的触发点海的深和广以及乘船返回,在海浪的摇动中产生新的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明白作者心中的海的形象。
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教师应依据文本内容作适当提示,如引导学生看议论抒情句,让学生全面把握作者爱海的博大精深,爱海的包容一切,爱海给人类心灵的慰藉。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由表及里,从理清文本结构入手,尽量激发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意识,基础的内容弄清楚了,再去探究作者的情感就不会使学生泛泛而谈。)
全班交流各自编写的阅读提要,并要求学生进行板书设计。
学情反馈:实践证明,这一过程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又能检验他们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程度。
三、细品文本。
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眼前的大海,并设计朗读方案。
学情预测: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架空,教师要提出明确细致的要求,比如:这里写的是什么内容?从哪个角度写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才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哪个词用得最好?用细化的问题帮助学生将朗读设计落到实处。
学情反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明确细致的要求,确实能够让学生走进课文。如果能配以音乐朗读,教学效果会更好。
(这一过程的设计既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又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让学生通过品味朗读深入探究描写海的壮丽图景所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课文深入的理解。)
四、自主研读
选择文章中富于哲理的句子或含蓄的句子进行品评,在深入探寻句子含义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学情预测:学生可能对于是,我明净的心头又涌上一汪蓝色的沉思海啊,你在我的心里这两个句子难以理解,教师要在此作适当点拨。
五、积累佳词美句
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1.教师提出疑问:课题为海思,那么作者围绕海作了哪些思考?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思考?这一步只要求学生在互相探讨的基础上谈出自己的观点。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这一过程主要是强调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有自己的思考)
学情反馈:学生基本上能从作者联想奇特的角度去讨论,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思考以及作者为什么要沉思海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却心存疑惑。教师应介绍梁衡的散文特点及其大散文观,让学生在作者作品风格和思想深度上去感受行文独特的思考。
2.在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奇特的联想中,引导学生挖掘一些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
(这一设计将阅读与写作紧紧联系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拓展延伸,进行想象思维训练
1.借助具体物象,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①金钱确实可以买到许多东西,但它不是万能的,如金钱能买床铺,不能买甜蜜的梦;能买书,不能买到知识请你联想它的作用和局限,越多越好。
②有位作家写了一首诗《0的断想》:
0是谦虚者的起点,骄傲者的终点;
0的负担最轻,但任务最重;
0是一面镜子,让你重新认识自己;
0是一只救生圈,让弱者随波逐流;
请你运用发散思维续写下去。
③我扑在书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是文学家关于书的比喻,它还可以比喻成什么?运用发散思维展开联想,请口头表达。
2.超越时空局限,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美国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的一个人》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请你作合理想象。
创新提示:
①能买药物,不能买健康;能买娱乐,不能买幸福;能买房屋,不能买家庭;能买选票,不能买人心
②0是一块空地,可种五谷;是烟圈,虚度年华;是铁环,组成坚韧;是战鼓,激人奋进
③书是进步的阶梯、知识的源泉、驶向知识海洋的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随时引导。)
(这一过程是在阅读文本基础上进行的延伸与拓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及创新能力。)
三、布置作业
以大自然的启示为题,深入观察、研究,获得自己独特的发现,写一点自己的思考。
(通过作业设计,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潜心思考的习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一些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
【板书设计】(一)
7海思
内容:海的波澜壮阔海的博大(包容力)
海与人类的关系
目的:爱海的博大精深,爱她的包容一切,爱她给人类心灵的慰藉。
【板书设计】(二)
7海思
海:汹涌澎湃波澜起伏海天一色
思:(联想)海的深和阔
(沉思)海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后记】
面朝大海,普通人呼吸到的是海潮,而作者梁衡呼吸到的是海魂。跨越时空的联想,奇特的感受,大气磅礴的语言,不仅增加了本文的艺术魅力,而且也让读者受到震撼和启迪。
如何处理这篇散文的重难点?如何落实新课标下的三个维度?如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尝试:
1.语文课注重体现出语文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解读文本的习惯与方法,注重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结合,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2.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能力。
改变传统教学中烦琐的分析方法,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特别是学生自己写板书的这一过程,不仅强调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而且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平等自主的学习氛围。
3.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整合。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高写作的能力?在最后一个拓展思维的环节设计中,着重体现、强化学生对课文写作方法的借鉴与拓展。激活学生的思路与创造力,这不仅体现学习《海思》一文的重点,也加强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及其产生的表达效果。
3、情感目标:领悟列宁格勒的人们在坚苦卓绝的环境中所具有的宁死不屈、百折不挠、坚强高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采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群体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难点
体会列宁格勒人民的人性光芒与人格的高贵。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过着幸福宁静的生活。我们远离战争、饥饿和寒冷,战争的残酷、恐怖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你们知道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下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吗?今天我们走进《列宁格勒的树》,去看看被围困了九百天的列宁格勒城的人们在生命面临威胁的时刻,宁愿冻死也不砍伐一棵树的壮举,让我们的灵魂接受一次洗礼,去感受一下人性的光辉吧。
(二)时代背景:
60多年前,德国法西斯出动70万大军、1200架飞机、1500辆坦克和12000门火炮妄图一举拿下这座城市,却受到苏联军民英勇顽强的抵抗,德军迅速占领列宁格勒的企图化为泡影。于是,希特勒下令严密封锁该城,企图以断水、断粮等手段征服列宁格勒,从而开始了长达900天的围困期。面对险恶的处境,300多万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没有屈服,他们顽强抵抗,依靠在拉多加湖上开辟的“生命之路”,传奇般地战胜了饥饿的威胁,挫败了德军的罪恶计划。
列宁格勒保卫战紧紧拖住并消灭了德军大量有生力量,为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战役的辉煌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残酷的战争也使列宁格勒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据材料记载,列宁格勒在围困期因饥寒交迫致死的人多达64万人,死于德军炮火空袭的有2.1万余人。
(三)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用线画出你不认识的字,用……线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语。用画出你喜爱的句子。
1、学生读完以后,老师提醒学生注意:
踉跄(liàngqiàng)冻馁(něi)
2、需要积累的词语:
不堪回首战云密布阴云惨淡魔剑高悬座无虚席
(四)探究课文。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说说最使你感动的语句有哪些,找出来细细读一读,品一品,讨论交流:哪些细节、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
2.重点讨论分析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请一位学生朗读一遍。
本段写了悲惨的一幕,但作者没有对这一情节进行过多地描写、渲染,只是用平静的笔触进行了简洁地叙述,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是哪三个细节呢?
明确:小棺材、冻馁而死的孩子、旧铺板。
作者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既没有女士脸上的表情,也没有寒冷对她脸色和躯体的效果,也看不出作者感情的特殊性,他追求的不是煽情,而是以叙述来说明问题,我们同样被打动了。看来,打动人心不光靠描写、渲染的手法,叙述同样能产生感动的效果,这真是“殊途同归”啊!
3.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地描绘一下当时的场景。
学生思考并回答。
4.作者一边进行冷静地叙述,一边又在叙述中进行对比,请同学们说说对比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一方面是如此严酷的饥寒,“人们卖房屋,变卖首饰,变卖家具,卖一切可卖之物,只为换取一点可怜的口粮和棉毯”;另一方面却是:“在最艰苦的900天内,列宁格勒城里的人们,没有为生计砍伐过一棵树”,“没有谁去砍树生火取暖。”
5.光有这样的对比似乎还不太充分,因而作者在此基础上,又采用了议论、抒情的手法加以补充,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把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是怎样的人们。那是一群精神强健人格高贵的人。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起了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作用。
6.为了进一步印证这一点,作者又例举了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笼罩下的列宁格勒的人们的一些生活状况:剧照贴满大街小巷,剧院天天夜里开演,观众座无虚席;学校准时开学,上课铃声从未间断……
多么坚强高贵的人们啊,在厄运、苦难面前,他们仍从容地、有尊严地活着。这是一群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精神强健的人,正因为他们具有树一样的坚韧挺拔的精神,才有了不让侵略者前进一步的辉煌。
7.能用《日历》里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他们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他们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
8.900多个日日夜夜啊,人们生活在饥寒交迫中,即使一个又一个离家失所的人冻死在街头,人们也没有砍伐一棵树来取暖,人们何以把树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生命是是无价的,但并不代表它是最宝贵的,正如裴多菲在诗中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树的绿色是被围困的人们心中的希望,的精神寄托。正是这一片绿支撑着他们熬过900个苦难的日子。
9.请同学们结合《每天诞生一次》的内容,想象一下,列宁格勒的人们从烟雾里透出的曙光中醒来时,看到这片绿,他们会想些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他们在醒来的一刹那可能有一种陌生感,也有一丝庆幸的心理———“我又活过来了?”我还活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明天还能扑向崭新的太阳,还有见到下一个黎明的希望。对他们来说,生命即绿,假使有一天见不着绿了,那么,死亡也就来临了。
10.同学们知道老山兰的故事吗?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们的钢铁战士血洒南疆,誓守国土,在炮火硝烟中,日夜陪伴我们战士的,就是绿色的兰花,战士们取名“老山兰”,他们把从阵地上采撷来的兰花栽在废弃的空罐头盆里或栽在阵地前沿的土里,甚至栽在了钢盔里。战士们精心呵护着它们,那墨绿色的叶片给炮火硝烟中的战士们带来丝丝生活的慰藉,绿是生命,是和平,是希望,多少人为了心中的那片绿而挺身而出。
和平年代,我们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绿,人类与绿色应和谐相处。想想战争年代的那些人们吧!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摧残眼前的这片绿呢?请爱护眼前的一草一木吧,我们将会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和力量。
五.阅读比较、探究
如果以《列宁格勒的树》为材料,你会如何接着写《每天诞生一次》或《日历》呢?试动笔写写看。
〔参考答案:在《列宁格勒的树》的故事里,可以找到上述两篇文章的种种影子,包括共同的、不同的方面。如果与《日历》接,可以放在保存岁月的方式是把岁月变成永久的诗篇之后,或者放在书写每一天的日历那段之后。如果与《每天诞生一次》接,可以接到扑向崭新的太阳那句之后,也可以接到篇末。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接写方式,比如也放到《日历》的篇末。〕
此项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互相解读这几篇课文,并不在一定要写成完全融为一体的一篇文章。还有,可以引用故事的基本素材,也可以只引用片断,还可以打乱顺序,比如从剧院天天开演说起。还要指导学生在叙述故事时不是原文照抄,内容要适度,文字要与主篇接近。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二、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文重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提出朗读要求:
①字字饱满;
②把握基调,采取不同形式的读。
2、小组合作,逐句翻译。
3、检查预习情况,幻灯片展示:
①重点字词;
②重点句翻译;
③通假字。
4、齐读课文,指名背诵。
三、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开篇作者用哪一个字来总颂橘?下文又从哪两个方面来具体颂橘?
2、探究、质疑,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a、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橘的外形美?
b、橘具有哪些美好的精神品质?
c、作者对这样内外兼美的“嘉树”抒发了怎样感情?
d、诗中两处用了“深固难徙”和“不迁”,这样重复使用目的何在?
e、文章只是在颂扬橘吗?若不是,又是写什么?
3、配乐朗读,再次感受橘的内外美。
四、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有哪些名人具有“橘”的这种精神?
2、选择一种植物,仿本文写法,写篇抒情短文。
3、全班同学一起赏析点评。
五、总结
六、板书设计:
橘颂
外形:绿叶素荣——托物言志
嘉树
品质:独立不迁—— 抒发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 篇4
【教学构想】
《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整首诗节奏感强,文辞优美,但语言较为深涩,而且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进行:
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疏通文字,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作者思路、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精读全文,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意思,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在讨论、交流时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
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掌握诗歌朗诵技巧,通过朗诵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把握橘树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对橘坚贞品质的赞美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作者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他遭谗被疏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咏物名篇一一《橘颂》。
2.介绍屈原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
(通过教师的导入和介绍,可以渲染气氛、加强体验、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l.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停顿,注意语气。
2.由学生提出应该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且进行范读。
3.同学们根据朗读标准进行点评,教师适当进行指导。
3.全班齐读。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文中的词句,为疏通文意做准备)
三、学习课文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查找工具书,试着理解课文,疏通文意。将自己无法解决的字、词、句划出来,在小组讨论时解决。
2.分小组讨论,逐段翻译课文。四人一组,由一人负责翻译全文,其他三人边听边记下和自己理解不一致的地方。
3.在讨论时,学生将阅读所得、所感以及困惑提出.与小组同学进行相互交流。
4.全班探讨问题,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提出小组讨论时难以理解的句子,共同解决。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
5.学生反复诵读,达到一定熟练的程度,直至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课后练习和提出的问题。
(将课后练习作为作业让学生思考,是为下一节课分析课文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教师出示重点词句,学生解答
1.重点字词。
徕服壹志曾枝剡棘抟文章类
姱廓淑离师长置
2.重点句子翻译。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3.检查背诵。
(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掌握重要的字、词、句,检查背诵课文的情况,使学生养成勤背诗文的好习惯。)
二、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1.诗中哪几句写了橘的生长习性?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2.在下文中作者又从哪两个方面来具体颂橘的?
具体从橘树的外形美丽动人和美好精神两个方面来歌颂。
3.从哪些方面写了橘的外形美?
①读课文,从中勾画出描写橘外形的句子。
②将找出的句子进行归纳提炼。
叶一绿;花一素;枝一曾;棘一剡;果一形抟、精色、内白
4.这些外在美又表现了橘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在文章的后半段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课文原句:独立不迁、廓其无求、横而不流、闭心自慎、淑离不淫、梗其有理。说明了橘淡泊宁静、疏远浊世、超然自立、豁达正直的精神品质。
5.作者仅仅只是在颂橘吗?这种通过颂橘来表达自身品性的写作方式是什么?
作者看来是句句写橘,但不是仅仅在颂橘,而是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赞美。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6.作者是如何言志的?(结合课文分析)
无论是对橘树的描述或对橘树的颂扬,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言志。用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和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诗歌盼内容层次,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了解全诗主旨、作者写作意图和精神追求。)
三、拓展延伸
1.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追求崇高人格的诗人.借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那么,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具有橘的精神品质?
(学生在此环节往往很活跃,很多学生都会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一些名人和革命英雄的故事,以此展开话题,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
2.选择一种植物,模仿本文的手法,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抒情短文。
(本文学习了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后记】
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篇目占到近四分之一,教学大纲虽然对文言文的要求有所降低,只要求学生读懂,但这对初中学生来说,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针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1、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多种,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老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通过老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读得琅琅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教师一面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使学生有兴趣和信心去学习。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我在教学时从以下两方面人手:一方面,让全班同学把各自不懂的字、词、句指出来,分组讨论,教师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但不把结论强加给学生,允许有遗留问题,鼓励学生课外通过其他的途径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就课文内容,旬、段的含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动机,精美语言,独特风格,人物形象等展开辩论。这一环节,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
实词教学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等,教师还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教师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 篇5
一、说校本课程
我校校本课程《柑橘文化》从2005年开始启动实施,制定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课程纲要,开发了各年级校本课程教材,校本课程《柑橘文化》申报市级课题于2018年12月顺利结题。一直以来,我校高度重视校本课程,得到了县教研信息中心的精心指导,全体教师认真落实校本课程教学,全校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提升了素养,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肯定与赞扬。《橘颂》课时是校本课程《柑橘文化》“开发柑橘”中《柑橘栽培历史》单元的内容,适用于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能朗诵《橘颂》,,初步了解诗词大意。
(2)从诗词中了解中国古代柑橘栽培历史。
(3)浅析爱国诗人屈原的《橘颂》,体会柑橘的优秀品质,从中感悟屈原精神
2、学习重点
通过浅析《橘颂》,从诗词中感受中国悠久的柑橘栽培历史,从中感悟屈原精神。
3、学习难点
理解楚辞《橘颂》的大意
三、说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通过展示学校教学楼主楼梯墙上的《橘颂》图片导入新课。
浅析《橘颂》
1、通过试读、听媒体读、自由读、点名读等达到有感情朗读的要求。
2、学生对照手中学习单中诗词注释初步掌握诗词大意,教师适当点拨。
3、出示课堂交流(一),先小组内同学交流,再小组选派代表班上交流,了解中国古代柑橘栽培历史,进一步理解诗词大意
认识屈原
1、出示屈原铜像和屈原祠山门图片,引出《橘颂》作者屈原。出示屈原生平简介,让学生初步了解屈原。
2、出示课堂交流(一),先小组内同学交流,再小组选派代表班上交流,深入感悟屈原精神。
课堂小结
通过课堂小结和课后实践,深化对屈原精神的感悟
四、说板书设计
1、附板书设计
橘
颂
屈原
秭归人
矢志不渝
荣辱分明
为国为民
上下求索
2、板书设计说明
板书内容有课题,“屈原,秭归人”,以及屈原精神的关键词。力求简明扼要,抓住重点。
五、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浅析《橘颂》诗篇和感悟屈原精神,不仅让学生了解柑橘栽培历史,还让学生初步学习《橘颂》,感悟屈原精神,受到屈原文化熏陶。小学六年级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对古文楚辞《橘颂》理解有较大难度,另外,对于屈原,时空跨度大,感悟屈原精神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因此,布置学生课前搜集屈原资料,课后阅读屈原诗词,能更深入的了解屈原。毕竟是小学生,只能让学生初步了解,不能有过高要求。
八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程教案 篇6
《三峡》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材分析
北魏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了三峡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是写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文美,也容易理解,对初一学生而言,结合树下注释读懂弄通不困难,关键是要适当地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如读准句读,特殊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关键是了解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中尽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欣赏三峡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熟读成诵,积累理解”的环节对课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并结合书下注释通过圈画法把字词和译文一一对应,尽量字字落实;通过“品读课文,解决问题”的环节时问题呈现,然后一一解决,使学生明了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三峡美景是其中之一,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美丽的三峡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如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齐读)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三峡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水经注》和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书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三、 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 初读课文
(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读准课文字音。
正音: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àn)
(2)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4)学生两两互读,相互指出。
2、研读课文
(1)学生个别朗读,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 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译短文。(四人人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1)重点字词解释:
略无阙处(毫无) 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隐天蔽日(隐蔽天日,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夏水襄陵(漫上) 不见曦月(太阳)
沿溯阻绝(断) 或王命急宣(有 )
虽(即使)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不以疾也(不如) 绝巘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飞漱其间(冲刷)
良多趣味(确实) 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林寒涧肃(寂静)
空谷传响(回声) 故渔者歌曰(所以)
(2)重点句子翻译: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3、朗读比赛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开展小组比赛
4、反馈交流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四、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题一、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它
有 的特点”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1:三峡的 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有绵长、多、陡峭、高峻的特点。(板书:山——奇险)
例2:三峡的水美,你看,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水有迅猛的特点。(板书夏水——迅猛)
三峡的水美,你看,一千二百里的水路,早上出发,傍晚就到了,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有迅疾的特点。
三峡的水美,你看,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激流回旋,清波荡漾,水有清幽的特点。(板书春冬之水——清幽)
例3:三峡的秋美,你看,高猿长啸,声声在山谷中回荡。三峡之秋有萧瑟凄凉的特点。(板书 秋——萧瑟凄凉)
问题二、 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讨论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写山的长、多、陡、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其凶险。“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侧面表现江水迅疾。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久久不绝,悲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2、动静结合。静景:山 动景:水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3、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问题三: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后写秋天,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干,顺势而下,入情入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7
课文原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三课时√√(二课时) √(会员)
2、芦花荡√ √(原创 四课时)√ √(长、详)
3、蜡烛√详案 √√(原创) √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简) √ √探索型√
5、亲爱的爸爸妈妈√① √② √
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 √三则
7、背影√ √ √
8、台阶√(Doc版,一课时) √ √二则
9、老王√简案 √(详) √
10、信客√(简)(详)各一份 √ √
第三单元
11、中国石拱桥√简案 √ √二则
12、桥之美√两则 √(创新研究) √
13、苏州园林√ √
14、故宫博物院√ √ √
15、说“屏”√(简) √ 名师√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简详各一则 √ √
17、奇妙的克隆√ √ √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
19、生物入侵者√(简) √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 √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 √ √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优秀√√ √ √√陋室铭2课时
23、核舟记√详案√(详)第二课时 √ √
24、大道之行也√优化教学方案 √ √(简)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 √
第六单元
26、 三峡√①√珍藏版 √ √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 √
28、观潮√(2课时) √详略各一则√(名师)
29、湖心亭看雪√① √② √ √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 登岳阳楼√√ (名校资料)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篇8
教 学目 标
1、体会蕴含于小说中的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心和淡淡的哀怨。
2、学习在曲折的情节中展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表现深刻的主题思想。
3、学习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
重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
2、难点:作品流露出的浓浓的爱心和淡淡的哀怨。
【自学质疑】
结合学案内容,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提出自己的疑惑,组内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点拨和指导。(此环节放在课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假如爱有天意》,创设情境。
传说:上帝创造了人,但没有精力照顾好他们,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一生的时间去呵护它,这个地方,叫做“家”;而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父母的心》,感受父母的伟大、博爱。
二、交流展示:了解感人故事
1、第一小组代表展示学案第1题。
(1)走近作者
川端康成,日本现代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2)给划线字注音。
濑户lài 褴褛lánlǚ 酬谢chóu 函馆hán
舱房 cāng 失魂落魄 hún p
2、第二小组代表展示学案第2题。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本文 本文讲述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父母
对子女的崇高爱心。
3、第三小组代表展示学案第3题。 (学生板书文中几件事)
故事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情节来表现这一主题的?这些情节有什么特点?(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
富人要求领养一个孩子
送长子
一波三折 换次子
换女儿
要女儿
分析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穷父母、四个孩子、贵妇人和她的女佣;
环境:航行在海上的轮船;
情节:开端,贵妇人想要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
发展,穷父母三次换送子女给贵妇人;
高潮,穷父母要回自己的女儿;
结局,穷人一家六口又团员团聚了。
3、你认为本文故事围绕穷父母送不送孩子情节有何特点?作用怎样?
学生交流:
情节特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作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引人入胜;更突出了贫穷父母内心的矛盾和对子女的爱。
4、讨论阅读本文时在语速、感情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并范读。
教师指点:语速舒缓,语带无奈、哀怨,读出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故事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情节来表现这一主题的?这些情节有什么特点?
三、合作探究:感受人物形象
1、父母把孩子送出去,抉择是如此的艰难,内心是如此的矛盾,小组合作朗读5-15节,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种心理的语句,找出具体的词语赏析,仔细体会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
(学生齐读或小组分读)配乐《假如爱有天意》
——小组展示:一生读句子,其他学生说出表现这种心理的语句,一生总结。
a、 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b、送走长子时?
c、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d、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e、要回女儿时?
四、精讲点拨:领悟文章主旨
(质疑探究:学生事先提出问题,教师投影展示)
1、你觉得父母要回孩子的哪一次理由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 师总结:最后一次理由,是实质性的理由,表现了父母对子女的一颗至亲至诚的爱心。)
(请同学们从文中父母的话语中选出你最受感动的语段读一读来传达你内心的感动。)
2、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不是更能体现父母的爱子之心吗?文章现在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总结:因为父母总是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
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考虑的,为下文情节发展蓄势。)
五、拓展迁移:表达情感
1、过度:文中的父母忍受不了与孩子的骨肉分离,最终把孩子要回了,那么,这一家人今后的命运将会怎样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小组讨论,时间3分钟)
结束语:同学们,说的多好啊,可以看出你们都是懂事的孩子,都能够体谅和理解父母。当代作家毕淑敏说:“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当我们懂事的时候不年轻。有许多东西可以弥补,而许多东西无法弥补。”所以趁着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不论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都要对父母多一份关心,尽一份孝心,也许只是粗茶一杯,也许只是淡饭一碗,但在爱的天平上他们是等值的。因为——孝心无价。希望同学们学会用感恩的心来珍视亲情、珍爱你的父母!
板书:
父母的心
〔日〕川端康成
主人公:穷父母
↙ ↘
情节 神态描写 → 体会心理
富人要求领养一个孩子 十分犹豫 一
送走长子 眼含热泪、难割难舍 切
次子换回长子 无精打采 为
女儿换回次子 失魂落魄 子
要回女儿 痛哭失声 女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浓厚感情。
2、欣赏优美的语言,体会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3、学习课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积累
1、回顾学过的《错过》,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德高望重,心中装满美好 的季羡林先生因为燕园中的古藤萝被毁,写下了对灵魂 之人强烈不满的《幽径悲剧》。
宗璞先生没有因为紫藤萝花架的一时被毁而心中 ,反而在紫藤萝花瀑前 到生命的永恒。诵读、_______这些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字,我们能否感受到存活的 ?如果想要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和 生活 ,不 生活赐给我们的每一次良机。
2、收集有关作者资料,简介作者。
3、将你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写下来与同学讨论。
4、课前热身: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亲戚( ) 波光粼粼 ( ) 分歧 ( ) 酷 冬 ( )
霎时( ) 熬 过 ( ) 桑树( ) 嫩 芽 ( )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a、散步的人有:
b、散步的地点是:
c、散步的季节是: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e、本文的感情线索是 ;叙事线索是 。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再读课文)
1、合作探究,把握课文中心事件和人物。
a: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让一个平凡的家庭如此和美?
b: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用一个词来概括人物的特点)
2、细读品味,感受亲情之美。
a、从词语的运用和表达的感情方面品味:
“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b、从句式和表达的感情方面去品味下面5个句子。
1、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2、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4、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5、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四、通读全文,互动探究
1、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2、你怎样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3、本文叙述的是初春时节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4、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五、用自己的话来小结课文的内容。
八年级语文巩固案(矫正反馈)
二十二 散步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酷冬( ) 熬过( ) 挺不住( )
分歧( ) 霎时( ) 水波粼粼( )
b:读课文6—8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第六自然段中“强壮”、“高大”应如何理解?
2、家庭出现分歧时,文中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其原因是什么?
3、后来“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原因是什么?
4、第7段第二句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c:迁移应用
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温馨的话语。
家是 ;
亲情是 。
d、亲情体验
1、回家后,请为你的父母做一件事,比如说捶捶背、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记住父母的生日,记得在他们生日时,送上你最真挚的祝福。
3、写封信给你的父母,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橘颂》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调动训练学生联想想象思维,身临其境地阅读文本。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细品文本语言,感受文本含蓄委婉的情感之美。
3、深入发掘解读文本的个体生命意识及民族文化内涵,熏染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学生心怀天下的历史责任担当。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情感之美。
教学难点
深入发掘解读文本隐含意蕴,理解其个体生命意识和民族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夜伏案,掩卷静思,阿来笔下的丽唤醒了属于我的诗和远方。如梦如幻,多么美好啊!沉醉之中,我头脑中浮现出这样的字句:“何妨去做个诗性的古城人呢?哪怕做一天,沾沾诗气也值!”一位香格里拉的文人竟如此深知我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滴水经过丽》,尽情畅游在丽的诗情画意里。
二、浸润经典赏画意
作者笔下的丽,我心中的日月,是陶渊明笔下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聪慧的你漫步在作者笔下的丽,捕捉到了怎样的风景呢?
请你选取形象鲜明或印象深刻的景物、人物,进行合理的联想想象,简洁生动地描述画面。
提示:注意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预设:
1、玉龙雪山冰川剔透、白雪晶莹、雾气缭绕,巍峨挺拔矗立在苍茫云海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四方街我赤脚轻踩在铺满五花石的老街,仿佛触到千百年前丽的清凉,嗅到家家户户沁人的花香,听到院落里悠扬的古乐和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马帮行色匆匆的马帮翻山越岭,和着百灵鸟的歌唱,杜鹃和山茶的舞动,消失在落日余晖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三、字斟句酌品诗情
丽风光无限,风情怡人。让我们带着初遇丽的欢喜,细细咀嚼这座古城的悠悠诗情。请细心的你字斟句酌地精读文本,抓住重点字词句,品析本文的语言之美。
预设:
1、“又”“想”“被”
2、“看见了”“来到了”“经过”“看到了”“喧哗”
“一滴水”“丽坝,丽坝”“丽,丽”
示例:“一滴水”一滴水的'来之不易。它带着美好的夙愿,经历着漫长的黑暗与等待,为即将开始的长途旅行积蓄能量。
3、“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示例:对比,让你感受丽古城净化心灵,安顿灵魂的静谧纯净,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丽古城的赞美和敬意。
4、“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示例:诗意的比喻,精妙的联想,把薄云掠过月亮的景象比作丽古城的银匠擦拭银盘,突出薄云掠过月亮星空的晶亮之美、飘逸之美、灵秀之美,让人慨叹并沉醉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仿佛能见到作者对丽之美的陶醉。
四、醍醐灌顶见真谛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家国天下在我心中。“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相关。”
我们旅行,读书,并不是为了从中诉求什么,而是因为:世界如此美丽,生而为人,我们应该用心去欣赏它,触摸它,更幸福地生活。我以我心映照此文,获益匪浅,愿分享给大家,请善思的你静静聆听,希望抛砖引玉,让你重新审视文本的意蕴之美。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它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也是修德养性的关键,还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是国与国共处的原则。反复阅读文本,我在字里行间读出了传统文化“和”。
(一)从个体角度来看
1、个体与自己的和谐。譬如,经过丽的这滴水,它执着寻访四方街的梦想,经历山高水长,激流浅滩,最终美梦成真,回归入海,完成了生命历程,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2、个体与他人的和谐。譬如,远方来的游客和民居的主人亲切交谈,互通消息。又如古城院落的家人,邻里和谐融洽的闲聊,欢声笑语……
3、个体与自然的和谐。譬如,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山水之间的亭台楼阁……丽滋养了人们,人们也美丽了丽。人们在永恒美丽的大自然的怀抱里像个纯净安然的婴孩,返璞归真,找到了心灵安适之所,建构了赤子般的精神家园。
(二)从民族文化角度来看
1、丽古城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逐步融合。譬如,丽四方街白须垂胸的老者演奏清雅古乐,也有华灯初上时灯红酒绿的夜夜笙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由此,得以窥见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脉络。
2、丽古城以其亘古不变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魅力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古今中外的人们前来观览膜拜。丽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变迁的缩影,当下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样坚定有力,彰显了我们民族自信包容的博大胸怀和传统文化中“和”的智慧。
五、情真意切咏家乡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行走世间,我们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亲吻大地。我们的生活的这片土地和丽一样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一样博大盛情,笑迎中外游客,四海宾朋。
请热情的你做一名古都洛阳的宣传志愿者,学习借鉴本文拟人的手法,为美丽的古城洛阳一句话,为美丽的洛阳花会添光彩!
示例:
1、我愿意是古城河边的一株垂柳,春风拂面,抚慰那远行的天涯游子。
2、我愿意是古城花园的一只夏蝉,守候在凋零的落红身边,初心不改。
3、我愿意是古城天空的一朵云,为姹紫嫣红的牡丹仙子送去一片阴凉。
作业布置:
1、复习再读《一滴水经过丽》,并参考课外阅读书目,完成课外阅读。
2、选择课外阅读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