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页是可爱的小编午夜帮大伙儿整理的9篇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如果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如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01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
(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2)、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
2、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图。
(1)、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3、P141利用计算器计算平均值
这部分篇幅较小,与传统教材那种详细介绍计算器使用方法产生明显对比。一则由于学校中学生使用计算器不同,其操作过程有差别亦不同,再者,各种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都有详尽介绍,同时也说明在今后中考趋势仍是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是利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确实可以运算变得简单。统计中一些数据较大、较多的计算也变得容易些了。
四、课堂引入
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问题,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
(1)、请同学读P140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
(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五、随堂练习
1、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50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
所用时间t(分钟)人数
0 0<≤ 6 20 30 40 50 (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 (2)、求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 2、某班40名学生身高情况如下图, 请计算该班学生平均身高 答案1.(1)。15. (2)28. 2. 165 六、课后练习: 1、某公司有15名员工,他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如下表 部门A B C D E F G 人数1 1 2 4 2 2 5 每人创得利润20 5 2.5 2 1.5 1.5 1.2 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多少万元? 2、下表是截至到20xx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获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 年龄频数 28≤X<30 4 30≤X<32 3 32≤X<34 8 34≤X<36 7 36≤X<38 9 38≤X<40 11 40≤X<42 2 3、为调查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环保局对所辖的50个居民区进行了噪音(单位:分贝)水平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求每个小区噪音的平均分贝数。 答案:1.约2.95万元2.约29岁3.60.54分贝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拼图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掌握勾股定理和他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能熟练运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用面积证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七、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我们已经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究竟是几个实例,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还需加以论证,下面就是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下边请大家画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把它剪下来,用这四个直角三角形,拼一拼、摆一摆,看看能否得到一个含有以斜边c为边长的正方形,并与同学交流。在同学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展示投影1(书中p7图1—7)接着提问:大正方形的面积可表示为什么? (同学们回答有这几种可能:(1)(2)) 在同学交流形成共识之后,教师把这两种表示大正方形面积的式子用等号连接起来。 =请同学们对上面的式子进行化简,得到:即= 这就可以从理论上说明勾股定理存在。请同学们去用别的拼图方法说明勾股定理。 八、讲例 1、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机飞到一个男孩头顶正上方4000多米处,过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000米,飞机每时飞行多少千米? 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先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如右图,图中△ABC的米,AB=5000米,欲求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飞机在20秒的时间里的飞行路程,即图中的CB的长,由于直角△ABC的斜边AB=5000米,AC=4000米,这样的CB就可以通过勾股定理得出。这里一定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解:由勾股定理得 即BC=3千米飞机20秒飞行3千米,那么它1小时飞行的距离为: 答:飞机每个小时飞行540千米。 九、议一议 展示投影2(书中的图1—9) 观察上图,应用数格子的方法判断图中的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 同学在议论交流形成共识之后,老师总结。 勾股定理存在于直角三角形中,不是直角三角形就不能使用勾股定理。 十、作业 1、1、课文P11§1.21、2 2、选用作业。 1、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肯定)、可能、不可能作出判断。 2、通过小组活动并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肯定)、可能、不可能作出判断叙述出来,并能简单地说明理由。 3、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作出正确判断。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播放课件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为了庆祝六一,老师决定在咱班举 办六一儿童晚会,你想表演什么节目呢? 生:唱歌、跳舞…… 师:如果老师给你规定三个节目:唱歌、跳舞、朗诵,那你想表演什么节目 呢? 生:唱歌、跳舞、朗诵…… 师:如果用抽签的方式来确定自己要表演的节目,你还能确定自己要表演的 节目吗? 生:不能。 (二)探求新知,合作学习 师:盒子里有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让我们来抽一抽吧! 课件出示: 师:首先,猜一猜你会抽到什么? 生1:可能抽到唱歌 生2:可能抽到跳舞 (多找生说一说) 生3:可能抽到朗诵 师:这时我们都是可能抽到什么时候 (板书:可能) 师:好!现在我们就开始进行抽签。 师拿着箱子,指名生去抽签,并读出自己签上写的节目。 生:抽到唱歌 师:唱歌让生(_)抽走了,你还可能抽到唱歌吗? 课件出示: 生:不可能 (板书:不可能) 师:接下来你再抽,会抽到什么呢? 生1:可能抽到跳舞 生2:可能抽到朗诵 (多找生说一说) 师指名让生前去抽签,并读出自己签上写的节目 生:抽到朗诵 师:唱歌和朗诵都被抽走了,只剩下跳舞了 课件出示: 接下来你会抽到什么呢?不可能抽到什么? 生:抽到跳舞,不可能抽到唱歌和朗诵 师:是可能抽到跳舞,还是一定抽到跳舞 生:一定 (板书:一定) 师:我们在什么地方用到过可能、不可能、一定这三个词语? 生:在生活中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认识了解一下可能性 (板书:可能性) (三)自主探究,巩固新知 1摸球抽奖 师:大家都抽过奖吗? 生:抽过 师:看,我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生:抽奖箱 师:这里面有三个球,三个球的颜色分别是红、黄、蓝,咱们就真的来一次摸球抽奖。那么请同学们来摸球,摸到哪种颜色的球,就把球和相应的奖品送给你。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所学知识用数学语言说说你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生1:可能会摸到红色 生2:可能会摸到黄色 生3:可能会摸到蓝色 生4:三个球都有可能摸到 师指名生来摸 生摸出来,集体说黄色 师把黄球和黄色的奖品送给生 师:谁来摸 生:举手 师:指名生并问,你会摸到什么球? 生:可能摸到红色和蓝色的球 师:你会摸到黄色的球吗? 生:不可能 生摸出 师: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什么颜色的球 生齐答蓝色 师:把蓝球和奖品一起送给生 生:谢谢老师 师:不客气,真有礼貌 师:指名生,这次让你摸,你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生:我一定会摸到红球 师:你还能摸到黄球和蓝球吗? 生:不可能 师:该生的奖品下课再给你 2、师:我这里还有几个箱子,从箱子里摸出一个球,结果会怎样? 生:一定是蓝色! 师:请判断 生:正确 师:请坐 师:从箱子里摸出一个球,结果会怎样 生:一定是黄色 师:请判断 生:正确 师:请坐 出示课件,指名生回答 生:可能是红色也可能是蓝色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出示课件,指名生回答 生:可能摸到蓝色、红色、黄色 师:说的真好! 今天我们把四个箱子都放在这里,摸哪一个更好呢? 一定要摸出黄色球! 生:2号箱 师:一定要摸蓝色球! 生:1号箱 师:可能摸到红色球! 生:3号和4号箱 师:为什么? 生:因为3号和4号箱里都有红色的球! 师:不可能摸到红色球! 生:1号和2号箱 师:为什么? 生:因1号和2号箱子里没有红色的球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好! 3、(1)猜一猜,硬币在谁的手中 戏 指名两生 师:在两名同学手中放有一枚硬币,猜一猜放谁手中了? 师:谁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用数学语言完整的表述一下答案? 生:可能在_手中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现在我们就揭晓答案,让_展开手(空的没有),谁能表述一下答案? 生1:一定在_手中 生2:不可能在_手中 师:回答的真棒!请坐 (2)装球游戏 师:设计要求(每个游戏只能向袋子里放入6个球) 1、2组 设计出“一定”摸出蓝色球的游戏 3、4组 设计出“不可能”摸出红色球的游戏 5、6组 设计出“可能”摸出黄色球的游戏 生:动手操作 出示课件 生:回答 4、小组讨论交流 师:想一想生活中 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可能? 在什么情况下出现不可能? 又在什么情况下出现一定? 生讨论交流 指名生回答 师:以上几位同学对所学内容理解的非常透彻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闯关活动 第一关 说一说指针可能停在哪种颜色上? 答:可能停在蓝色、粉色、绿色、黄色上 一个正方体,六个面上分别写着数字1-6。掷一次,可能掷出哪些数字? 答:可能掷出1、2、3、4、5、6 第二关 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球,结果会是什么?连一连 第三关 判断下列事件(一定的打√,不可能的打×,可能的打○) 2、听故事,体验生活中的可能性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古老王国的监狱里关着一位犯人,这个犯人即将被行刑。这个国家有一条非常有趣的法律规定:在每个犯人被执行死刑之前给他一次机会,用抽签来决定自己的命运。在装签的盒子里有两张纸条,一张写着“生”,一张写着“死”。 师:讲故事并随时问生 生:听故事并回答问题 3、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的数学 (1)地球每天 一定 都在转动 (2)太阳 不可能 从西边升起 (3)花可能 落在每个人手中 (4)谁在撒谎?母鸡一定能下蛋,公鸡不可能下蛋 (5)我上这辆公交车,会不会有座位呢? 可能 (五)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可能性 可能 不可能 一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且懂得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乘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平方差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体会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运用,以及对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的了解。 难点: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关键:对于平方差公式的推导,我们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猜想,然后得出结论来突破;抓住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特征,是正确应用公式来计算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情境设置】教师请一位学生讲一讲《狗熊掰棒子》的故事 【学生活动】1位学生有声有色地讲述着《狗熊掰棒子》的故事,其他学生认真听着,不时补充。 【教师归纳】听了这则故事之后,同学们应该懂得这么一个道理,学习千万不能像狗熊掰棒子一样,前面学,后面忘,那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呢?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教师激发】大家是不是已经掌握呢?还是早扔掉了呢?和小狗熊犯了同样的错误呢?下面我们就来做这几道题,看看你是否掌握了以前的知识。 【问题牵引】计算: (1)(x+2)(x—2);(2)(1+3a)(1—3a); (3)(x+5y)(x—5y);(4)(y+3z)(y—3z)。 做完之后,观察以上算式及运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再举两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获得以下结果: (1)(x+2)(x—2)=x2—4; (2)(1+3a)(1—3a)=1—9a2; (3)(x+5y)(x—5y)=x2—25y2; (4)(y+3z)(y—3z)=y2—9z2。 【教师活动】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以上算式及其运算结果,寻找规律。 【学生活动】讨论 【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从上述算式中找到了这一组整式乘法的结果的规律,这些是一类特殊的多项式相乘,那么如何用字母来表示刚才同学们所归纳出来的特殊多项式相乘的规律呢? 【学生回答】可以用(a+b)(a—b)表示左边,那么右边就可以表示成a2—b2了,即(a+b)(a—b)=a2—b2。 用语言描述就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教师活动】表扬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出课题──平方差,并说明这是一个平方差公式和公式中的字母含义。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教师讲述】 平方差公式的'运用,关键是正确寻找公式中的a和b,只有正确找到a和b,一切就变得容易了。现在大家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从中得到启发。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2x+3)(2x—3); (2)(b+3a)(3a—b); (3)(—m+n)(—m—n)。 《乘法公式》同步练习 二、填空题 5、幂的乘方,底数______,指数______,用字母表示这个性质是______。 6、若32×83=2n,则n=______。 《乘法公式》同步测试题 25、利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解; 根据所得的两个式子相等即可得到。 此题考查了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是一道基础题。 26、由等式左边两数的底数可知,两底数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右边为两底数的和,由此得出规律; 等式左边减数的底数与序号相同,由此得出第n个式子;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一方面,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认真学习新课改理论,努力提高业务能力。通过学习,转变了以前的工作观、学生观,使我对新课改理念有了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理解,为本人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打好了基础。 二、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工作纪律 一方面,在工作中,本人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会。另一方面,本人能够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心爱护学生,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强化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学期,本人能够强化教学常规各环节:在课前深入钻研、细心挖掘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教材结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力求在备课的过程中即备教材又备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在此基础上,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本学期本人共制作多媒体课件30个),备写每一篇教案;在课堂上,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课堂40分要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后,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后进学生的思想工作及课后辅导工作;在自习课上,积极落实分层施教的原则,狠抓后进生的转化和优生的培养;同时,进行阶段性检测,及时了解学情,以便对症下药,调整教学策略。认真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一学期来,本人共听课32节,完成了学校规定的听课任务。 四、加强研讨,努力提高教研水平 本学年,本人参加省级教研课题“开放性问题学习的研究”的子课题及县级课题开放性教学课型的研究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积极撰写课题实施方案,撰写个案、教学心得体会,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为课题研究工作积累了资料,并积极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积极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在推广目标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先进教法的同时,大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充分的发� 五、正视自我,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本次期末考试,我所带班成绩相对其它平行班而言,有一定的差距,本人认真进行了反思,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不够,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2、对知识点的检查落实不到位; 3、对差生的说服教育缺乏力度,虽然也抓了差生,但没有时时抓在手上。 4、教学中投入不够,没能深入研究教材及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能判断给出的数是否为无理数,并能说出理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亲自动手做拼图活动,感受无理数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过回顾有理数的有关知识,能正确地进行推理和判断识别某些数是否为有理数、无理数,训练他们的思维判断力。 (3)借助计算器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大家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讨论与探索等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钻研精神,借助计算器进行估算。 (3)了解有关无理数发现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为真理而奋半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无理数发现的过程,感知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同于有理数的数。 2、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是否不是有理数。 3、用计算器进行无理数的估算。 教学难点 1、把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动手操作过程。 2、无理数概念的建立及估算。 3、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剪刀,短绳。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章节引入(2分钟,学生阅读感受) 内容:。小红是刚升入八年级的新生,一个周末的上午,当工程师的爸爸给小红出了两个数学题: (1)两个数3.252525……与3.252252225……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2)一个边长为6cm的正方形木板,按如图的痕迹锯掉四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请计算剩下的正方形木板的面积是多少?剩下的正方形木板的边长又是多少厘米呢?你能帮小红解决这个问题吗? b.你能求出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吗?你知道圆周率的精确值吗?它们能用整数或分数(即有理数)来表示吗? 第二环节:复习引入(3分钟,学生口答) 内容:阅读下面的资料,在数学中,有理数的定义为:形如的数(p、q为互质的整数,且p≠0)叫做有理数,当p=1,q为任意整数时,有理数就是指所有的整数,如:=-2等,当p≠1时,由p、q互质可知,有理数就是指所有的分数,如,-,-等,综上所述,有理数就是整数和分数的统称。 请用上述材料中所涉及的知识证明下面的问题: a.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1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是不是有理数? b.复习前面学过的数,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有理数范围是否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呢? 第三环节:活动探究(15分钟,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 (一)发现新数 内容:将课前已准备好的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正方形。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其中一种剪拼过程,并抛出下面的议一议: (1)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应满足什么条件? (2)满足:2=2的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可能是整数吗?说明你的理由? (3)可能是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引出课题《数怎么又不够用了》 (二)感受新数的广泛性 内容:面积为5的正方形,它的边长b可能是有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三)巩固验证,应用拓展 内容:aB,C是一个生活小区的两个路口,BC长为2千米,A处是一个花园,从A到B,C两路口的距离都是2千米,现要从花园到生活小区修一条最短的路,这条路的长可能是整数吗?可能是分数吗?说明理由。 b如图(1)是由16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的,试从连接这些 小正方形的两个顶点所得的线段中,分别找出两条长度是有理数的线段,两条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 第四环节:介绍历史,开阔视野(3分钟,学生阅读) 内容:早在公元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即“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也就是一切现象都可用有理数去描述。后来,这个学派中的一个叫希伯索斯的成员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不能用整数或整数之比来表示,这个发现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据说,为此希伯斯被投进了大海,他为真理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真理是不可战胜的,后来,古希腊人终于正视了希伯索斯的发现。 第五环节:课时小结(2分钟,全班交流) 内容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有哪些困难需要别人帮你解决? b感受数不够用了,会确定一个数是有理数或不是有理数。 c本节课用到基本方法: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猜想验证,推理,归纳等过程,获取数学知识。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感受逆向思维的意义,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推理能力,体会“化归”与“换元”的思想方法,形成灵活的应用能力。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并学会应用。 2.难点:灵活地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3.关键:应用“化归”、“换元”的思想方法,把问题进行形式上的转化,达到能应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目的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在教师适当指导下完成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 【问题牵引】 1.分解因式: (1)-9x2+4y2;(2)(x+3y)2-(x-3y)2; (3)x2-0.01y2. 【知识迁移】 2.计算下列各式: (1)(m-4n)2;(2)(m+4n)2; (3)(a+b)2;(4)(a-b)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两道题,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3.分解因式: (1)m2-8mn+16n2(2)m2+8mn+16n2; (3)a2+2ab+b2;(4)a2-2ab+b2. 【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 解: (1)m2-8mn+16n2=(m-4n)2; (2)m2+8mn+16n2=(m+4n)2; (3)a2+2ab+b2=(a+b)2; (4)a2-2ab+b2=(a-b)2. 【归纳公式】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4a2b+12ab2-9b3; (2)8a-4a2-4; (3)(x+y)2-14(x+y)+49;(4)+n4. 【例2】如果x2+axy+16y2是完全平方,求a的值。 【思路点拨】根据完全平方式的定义,解此题时应分两种情况,即两数和的平方或者两数差的平方,由此相应求出a的值,即可求出a3. 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170练习第1、2题。 【探研时空】 1.已知x+y=7,xy=10,求下列各式的`值。 (1)x2+y2;(2)(x-y)2 2.已知x+=-3,求x4+的值。 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由于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因此把整式乘法公式反过来写,就得到多项式因式分解的公式,主要的有以下三个: a2-b2=(a+b)(a-b); a2±ab+b2=(a±b)2. 在运用公式因式分解时,要注意: (1)每个公式的形式与特点,通过对多项式的项数、次数等的总体分析来确定,是否可以用公式分解以及用哪个公式分解,通常是,当多项式是二项式时,考虑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当多项式是三项时,应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2)在有些情况下,多项式不一定能直接用公式,需要进行适当的组合、变形、代换后,再使用公式法分解;(3)当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时,应该首先考虑提公因式,然后再运用公式分解。 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子植物的花粉发育被子植物的雄蕊通常包含花丝、花药两部分。花药为囊状结构,内部含有许多花粉。花粉是由花粉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而形成的,因此,花粉是单倍体的生殖细胞。被子植物花粉的发育要经历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和双核期等阶段。在小孢子四分体时期,4个单倍体细胞连在一起,进入单核期时,四分体的4个单倍体细胞彼此分离,形成4个具有单细胞核的花粉粒。这时的细胞含浓厚的原生质,核位于细胞的中央(单核居中期)。随着细胞不断长大,细胞核由中央移向细胞一侧(单核靠边期),并分裂成1个生殖细胞核和1个花粉管细胞核,进而形成两个细胞,一个是生殖细胞,一个是营养细胞。生殖细胞将在分裂一次,形成两个精子。 注意:①成熟的花粉粒有两类,一类是二核花粉粒,其花粉粒中只含花粉管细胞核和生殖细胞核,二核花粉粒的精子是在花粉管中形成的;另一类是三核花粉粒,花粉在成熟前,生殖细胞就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两个精子,此花粉粒中含有两个精子核和一个花粉管核(营养核)②花粉发育过程中的四分体和动物细胞减数分裂的四分体不同。花粉发育过程中的四分体是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连在一起的单倍体细胞;而动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四分体是联会配对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由于含有四条染色单 ③同一生殖细胞形成的两个精子,其基因组成完全相同。 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通过花药培养产生花粉植株(即单倍体植株)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花粉通过胚状体阶段发育为植物,另一种是花粉在诱导培养基上先形成愈伤组织,再将其诱导分化成植株。这两种途径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 注意:①无论哪种产生方式,都要先诱导生芽,再诱导生根②胚状体:植物体细胞组织培养过程中,诱导产生的形态与受精卵发育成的胚非常类似的结构,其发育也与受精卵发育成的胚类似,有胚芽、胚根、胚轴等完整结构,就像一粒种子,又称为细胞胚。 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诱导花粉能否成功及诱导成功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材料的选择与培养基的组成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亲本的生理状况:花粉早期是的花药比后期的更容易产生花粉植株,选择月季的初花期。 ·合适的花粉发育时期:一般来说,在单核期,细胞核由中央移向细胞一侧的时期,花药培养成功率 ·花蕾:选择完全未开放的花蕾 ·亲本植株的生长条件、材料的低温预处理以及接种密度等对诱导成功率都有一定影响 ·材料的选取:选择花药时,一般要通过镜检来确定其中的花粉是否处于适宜的发育期。确定花粉发育时期的最常用的方法是醋酸洋红法。但是,某些植物的花粉细胞核不易着色,需采用焙花青-铬矾法,这种方法能将花粉细胞核染成蓝黑色 ·材料的消毒 ·接种和培养:灭菌后的花蕾,要在无菌条件下除去萼片和花瓣,并立即将花药接种到培养基上。在剥离花药时,要尽量不损伤花药(否则接种后容易从受伤部位长生愈伤组织),同时还要彻底去除花丝,因为与花丝相连的花药不利于愈伤组织或胚状体的形成,通常每瓶接种花药7~10个,培养温度控制在25℃左右,不需要光照。幼小植株形成后才需要光照。一般经过20~30天培养后,会发现花药开裂,长出愈伤组织或形成胚状体。将愈伤组织及时转移到分化培养基上,以便进一步分化出再生植株。如果花药开裂释放出胚状体,则一个花药内就会产生大量幼小植株,必须在花药开裂后尽快将幼小植株分开,分别移植到新的培养基上,否则这些植株将很难分开。还需要对培养出来的植株做进一步的鉴定和筛选。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花药培养技术的相同之处是:培养基配制方法、无菌技术及接种操作等基本相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花药培养的选材非常重要,需事先摸索时期适宜的花蕾;花药裂开后释放出的愈伤组织或胚状体也要及时更换培养基;花药培养对培养基配方的要求更为严格。这些都使花药培养的难度大为增加。 教学目的: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教学重点: 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我们两个实数除了可以比较大小外,还可以进行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两个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思考(P9思考题),引入并集概念。 2、新课教学 1.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 记作:A∪B读作:“A并B” 即:A∪B={x|x∈A,或x∈B} Venn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例题(P9-10例4、例5) 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 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与B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与B的交集。 2.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 记作:A∩B读作:“A交B” 即:A∩B={x|∈A,且x∈B} 交集的Venn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例题(P9-10例6、例7) 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与B的并集与交集 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而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 3.补集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通常记作U。 补集:对于全集U的一个子集A,由全集U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简称为集合A的`补集, 记作:CUA 即:CUA={x|x∈U且x∈A} 补集的Venn图表示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例题(P12例8、例9) 4.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集合基本运算的一些结论: A∩BA,A∩BB,A∩A=A,A∩=,A∩B=B∩A AA∪B,BA∪B,A∪A=A,A∪=A,A∪B=B∪A (CUA)∪A=U,(CUA)∩A= 若A∩B=A,则AB,反之也成立 若A∪B=B,则AB,反之也成立 若x∈(A∩B),则x∈A且x∈B 若x∈(A∪B),则x∈A,或x∈B 6.课堂练习 (1)设A={奇数}、B={偶数},则A∩Z=A,B∩Z=B,A∩B= (2)设A={奇数}、B={偶数},则A∪Z=Z,B∪Z=Z,A∪B=Z 3、归纳小结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教案 篇3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篇5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 篇6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教案 篇8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