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二教案 > 八年级物理教案优秀18篇正文

《八年级物理教案优秀18篇》

时间: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

八年级物理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生产、生活及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收集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信息,使收集信息的能力得到锻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声传递信息、声传递能量

二、教学过程:

(一)根据课前预习及各组按照不同分工从不同渠道收集到的信息说出你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二)观看相关的录像;

(三)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把石头扔进水里,可以看到一圈一圈的波纹向四周散去,水面上的树叶也随之起伏。石头的能量通过水波传给了树叶。

1、演示:声波能传递能量吗?

去掉罐头盒两端的盖子,给一端蒙上橡皮膜,并用橡皮筋扎紧。财长火焰敲橡皮膜,火焰会摆动吗?

结论:声波能传递能量。

2、应用(超声波)

①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②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③检测钢板是否有缺陷,并控制生产。

三、课堂小结: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四、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作业要求写一篇无声的世界的论文。

2、有条件的同学上网查找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然后与同学们共享。

说明:以上两个作业可任选一个。

八年级物理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及密度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

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小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底部有压强。

老师用钉子从袋子的四周扎上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侧面有压强。

如果塑料袋子装的是别的液体,实验现象是一样的。

拓展: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

(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

二、进行新课

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

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一)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引导类比

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那一个个的液滴,被装容器中。而你是要流动的,旁边在阻碍你的流动。

每个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三)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

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

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置的压强也不同。

(四)检验论证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

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①将压强计金属盒放入水中,并改变橡皮膜所对的方向

结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②金属盒中心保持在水面下3cm处,使橡皮膜朝上、朝下、朝任何侧面。

结论: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压强相同。

③把金属盒移至水下6cm和9cm,观察U形管内液柱的变化。

结论: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④改用盐水重复②,③。

结论:液体内部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学生归纳液体压强特点: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三、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八年级物理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先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我们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还非常有用:

[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八年级物理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常识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我们知道照明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校、家庭学习环境照度达不到标准,危害学生眼睛健康,为了提起人们对此关注,为保护视力,国家规定了照度标准,以保证日常生活工作的最好条件。因此照度作为常识介绍还是有其必要性的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三、教法建议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四、教学重点

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五、教具:

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2、影响照度的因素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

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

进行眼睛的保健卫生教育。

八年级物理教案 5

知识目标

(1)知道功率的概念。(2)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3)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率的物理意义;能用公式p=w/t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慢的物理量。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复备

11.2-1复习:

课件展示:

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

2、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

11.2-2引入:

我们怎样比较做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功的'快慢,做功不但有一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做功快慢的问题。如体重相同的甲、乙两同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甲慢慢从一楼走到五楼,乙快速从一楼跑到五楼,尽管两人做的功一样多,但甲需较长时间,做功慢;乙需时间较短,做功快。比较做功快慢就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样,可以采用:

a.做同样的功,比较做功时间的长短;b.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比较做功的快慢。

11.2-3新课教学:

阅读课本65-66页,钩出重点知识,在不懂之处打上问号。

物理学上常采用b情况,一般都取“单位时间”。就是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功率。他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很显然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课件展示:

一、功率

物理意义:它是用来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 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功率。

功率公式: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

w-功-焦耳(j),t-时间-秒(s),p-功率-瓦特(w);

单位:国际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 1w=1j/s 常用单位:千瓦,符号kw.

换算: 1kw=103w 1mw=106w

课件展示:介绍瓦特单位的由来。

(出示问题)举例说明功率的物理意义。

1.功率70w表示什么意思?

2.功率70w和450w功率哪个大?哪个做功快?为什么?

(图片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和机械的功率。

随堂练习

1、功率表示做功的_____,功率越大表示做功越____。功率的大小由____和___共同决定。2、试判断(p=w/t)a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 )b功率小,表示做功少。 ( )c做功时间越短,则功率越大( )d做功快,则功率大 ( )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6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人所任教的班级,通过上期期末统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看,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工作核心,以扎实开展课程改革为教学工作重点;不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管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学生在玩中学,找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三、教改措施: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的养成,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学,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四、教学目标:

(1)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3)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五、课时计划:

第六章:电压电阻6课时

第七章:欧姆定律6课时

第八章:电功率6课时

第九章:电与磁7课时

第十章:信息的传递4课时。

八年级物理教案 7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知识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怎样换算。

2、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点。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对天平测量结果准确读数。

4、初步感受物体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估测能力;会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教学重点:

质量的单位和质量的测量工具。

教学难点: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资源:一架托盘天平、一只烧杯、小冰块、橡皮泥一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辅以直观演示和活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找两名同学到讲台前,让他们同时跑向教室后面,其他同学观察并比较谁跑的快。再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直接对照课本图5-17、5-18说明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如何比较它们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三、新授:

1、质量的概念

引导讨论

⑴一根铁钉与一枚大头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

⑵大胖子同学与小瘦子同学在肢体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⑶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讨论:(1)

相同之处:都是铁造的

不同之外: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重量不同;用途不同;所用的铁的量不同??讨论(2)

相同之处:都是肌肉骨胳等构成

不同之处:体重不同;体形不同;胖子比瘦子具有的物质多??

讨论(3)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板书:(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的单位

⑴由比较长度和时间的方法去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质量的多少?

⑵引导学生列举熟悉的质量单位。在此基础上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⑶讲解: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板书: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说明: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⑷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一只苹果的质量250

你身体的质量50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200

方便面里佐料的质量5

一只鸡蛋的质量50

一头大象的质量2。

⑸练习:

(1)熟记换算关系。

(2)进行单位换算

一头鲸的质量约为1.5×105Kg=______t

一枚药片质量约为5×10-4Kg=____mg

3、质量的测量

⑴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质量的测量工具。

⑵杆秤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直沿用至今,几乎家家都有。另外测量质量的工具还有磅秤、电子秤、天平??

⑶板书:实验室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⑷指导学生观察托盘天平对照插图6-1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出示幻灯片)

⑸指导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

⑹演示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⑺突出要点:

①在称量质量前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②物体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③称量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横梁平衡。

④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所表示的质量

4、探究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⑴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天平测量自带的橡皮泥的质量。巡视操作情况,及时纠正操作错误。

⑵指导学生借助烧杯测量冰及其化成水后的质量。

方法:先容器质量,然后再测共同质量,共同质量减去容器质量

等于被测对象的质量。

说明:加热时间长同学们可能会得出水的质量比冰的质量少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⑶总结实验结果: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其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讨论:杨利伟带到太空中去的某仪器在地上和太空中质量有没有变化?

四、课堂小结:

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材:

八年级物理精品教案 8

滑轮(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2、 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三)教学准备

定滑轮、动滑轮、钩码、细绳、测力计、铁架台、刻度尺。

(四)教学过程

一、总述

学好本节应注重实验。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体会各种简单机械的特点。在探究活动之前,先画出简单机械的草图,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会有什么结果,然后再用实验验证。如果有出入要去认真分析原因,必要时请老师参与。例如,探究定滑轮的特点时,先画草图、再分析:一根绳子,通过定滑轮转了一弯,估计不能省力,但明显能改变力的方向,然后实际做做看。做后我们发现实际情况与分析有出入,想想是什么原因?(是实验误差还是分析有问题)找出原因就是提高了自己。

二、引入

让同学们观看书上的漫画。问:为什么瘦子却拉不住这个物体?

三、定滑轮和动滑轮

1、介绍滑轮

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2、请学生用滑轮把钩码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学生自由组装)

这个时候学生应该会出现不同的方法。在学生实验完成后,选取不同的类型放在讲台上进行讲解。

(1) 定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2) 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3、探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

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如右图,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非常

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一定要匀速

移动。

分析: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

动滑轮在省力的同时,却费了一倍的距离。

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用杠杆的知识分析一下,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另外:在探究过程中,由于滑轮本身有重力,和绳子有摩擦,结果可能不太一样,教师应交待清楚。并提出在动滑轮中:F=G物+G动2

四、滑轮组

动滑轮可以省力,却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却不能省力。有什么办法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吗?引入滑轮组。

1、 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滑轮组。

让学生自己组装,教师巡视指导。(要求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再让学生用测力计测量一下,归纳其特点:

2、 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五)小结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课后总结

第二节 滑轮(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2) 巩固简单机械有关的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轮轴与斜面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定轮轴和斜面结构、特点及作用

2、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三)教学准备

带钩的木块、细绳、测力计、木板。

(四)教学过程

一、 斜面

阅读《科学世界》自己进行探究:斜面是不是真的省力?

通过实验后,教师分析:FL=Gh。

即在高度一定时,斜面越长越省力。请学生举例说明:盘山公路,我们骑自行车时上坡比较困难时就骑S形等。

二、 轮轴

介绍书上的一些例子,说明人作用在轮上省力。(F1R=F2r)

三、 练习

1、升旗的时候,我们看到旗手用力向下拉绳子,旗子就升上去了,这是因为旗杆顶端有一个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够改变 。

2、如图所示,当弹簧测力计A的读数是5N时,弹簧测力计B的读数是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够 。

3、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和见到的情景,分别属于哪种简单机械?

a、用扳手拧上螺钉: ; b、用改锥拧下螺钉: ;

c、汽车走的盘山公路: ; d、挑东西的扁担: 。

4、下面能够省距离的简单机械是( )

A、定滑轮 B、动滑轮 C、轮轴 D、斜面

5、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其目的在于( )

A、省力 B、省距离 C、改变力的方向 D、工作的方便

6、如图是没有组装的滑轮组,如果用它来提升重物,请你用笔画线代表绳子画出两种组装方法,并说出它们的不同的特点。

7、如图是工人师傅运重物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其中利用的物理知识有 ,其目的在于 。

8、如图中的滑轮是 滑轮,如果重物重为100N(滑轮重不计),则拉力F= N,分析一下,这样使用滑轮的好处在哪里?

9 、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合理的辘轳,直到现在,也还有些地方在使用它,去查找资料,看它是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用?是属于哪一种简单机械?

10、如书上的图,观察这幅漫画,并回答:

①这幅科学漫画有什么科学道理?

②如果你是图中的瘦子,为了防止图中出现的尴尬场面,你会如何改进装置?(画图说明)

11、小红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发现,所有的简单机械“省力、必然费距离”,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如果想省一半的力,是否就要费一倍距离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她设计了实验装置如图进行探究。

请你回答:①实验中不用刻度尺能行吗?

②应该记录的数据除砝码和滑轮的总重外,还应有哪些?(画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

③探究结论,有可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

12、在研究斜面特点的探究活动中,小红找来一块木板做了一个斜面,测得斜面高为10cm,长为30cm.此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得一木块重2N,小红想,要把木块直接提到10cm高的斜面上,需要用力为2N,如果沿斜面拉上去,根据前面议论过的“力”与“距离”的关系,这个拉力大约是直接提上去所用力的1/3。通过实验:小红发现这两个力相差不大,根本不是1/3的关系。

①帮小红画出这个实验的草图。

②帮小红评估一下,实验结果与分析不一致,是实验误差还是分析错误,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能提出改进实验的合理化建议。

八年级物理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又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又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

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师: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触摸喉头让学生用手摸着喉头部分,分别体会不说话和说话时手的感觉,认识人发声时,声带在振动。

用碎纸屑和收音机演示(纸盆外露,上放碎纸屑)

请同学观察播放音乐前后,碎纸屑在纸盆上的情况。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

左边音叉被敲响,右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生将小球弹起。启发学生说出右边音叉的发生是靠空气传播的。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什么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10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

会用功率的计算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和方法

观察体验电能表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说明与建议

什么是电功率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对电功率的定义为“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用电器所做的功引入电功率的概念。但本教材在此之前还没有讲述机械功,因此不能这样引入新课。

演示

新教材是通过比较电能表表盘转动快慢引入电功率概念的。首先设置疑问,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表上铝盘的转动,有时慢悠悠,有时急匆匆。这是为什么?”进而通过演示实验,观察不同瓦数电灯泡的使用与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不同。此时教师进行讲解:电能表是计量所消耗的电能多少的工具,因此电能表表盘转动快慢不同就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一样。在物理学中用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注意演示时尽量选用转数大的电能表,如3000revs/kwh,效果会很明显。

为了加深对“功率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理解,课堂上还可以增加用手摇发电机进行演示。把手摇发电机与小灯泡连接,先以适当速度转动发电机使灯泡正常发光,告诉学生发电机是把动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然后分别加快及减慢转速,使灯泡亮度变强和变弱。请学生描述并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期望学生用功率把观察到的现象联系起来。

手摇速度快→能量转化快→功率大→灯泡较亮

手摇速度慢→能量转化慢→功率小→灯泡较暗

教材指出了电功率的'单位是瓦特,应结合电功率的定义式向学生说明1W的含义:用电器在1S消耗1J的电能,其功率就是1W,即IW=1J/s。千瓦时的来历结合下面例题后的问题,指出日常生产和生活中计量的是较大的电能,如果用焦耳表示较麻烦,因此引入了千瓦时这个单位。

课本图7。2—2是一种洗衣机的铭牌,其中有三种功率值:洗涤功率,甩干功率和水加热功率,这意味着洗衣机在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时消耗电能的快慢是不同的。对说明书上的“防触电保护类别”和“自来水压力”,不要求理解,但鼓励学生查阅相关知识。

想想议议

本栏目举了一个在电视中曾出现的错误使用物理概念的例子。这个记者把电功率和电能混淆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别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的单位。还可以请同学举出类似报刊和电视出现科学性错误的例子。学生通常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事实的初步意识,鼓励学生对事物持健康的怀疑态度,从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怎样测量电功率

教学中可以把公式P=IU和P=W/t结合起来,稍做拓展,指出后者是电功率的定义式,它同时也适合其他的能量转化过程,而前者只适用于电功率的测量。

动手动脑学物理

1、0.0045A。

2、略。

3、要用电能表测量某用电器的电功率,需关闭其他所有的用电器,然后数出它工作时电能表在一段时间(如lmin)内转过的圈数,根据电能表的参数换算成电能,利用公P=W/t即可算出。

可以补充以下问题:把你的计算结果与用电器铭牌上标识的额定功率相比较,计算结果准确吗?如果结果不同,原因可能是什么?估计你家中还能安装多大功率的电器?如果随手关掉不用的用电器(如电灯、电风扇等),估算一下每月可以节约多少电能?节约的电费是多少?

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 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

(2) 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1、 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

1、 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 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3、 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1) 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

(2) 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3) 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

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

4、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7页第四自然段,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

(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以行驶的火车作为参照物,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与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位置关系随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行驶而发生变化,觉得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发生了运动。)

5、 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1) 行人看路上行驶的汽车,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观察者就觉得汽车在运动;

(2) 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

(3) 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汽车为参照物,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6、 让学生看课本第21页图11.13。

问题: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什么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为什么?

讨论:以田野或(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卡车和联合收割机相对于以田野或(地面)的位置关系不断变化;卡车以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以卡车为参照物它们是相对静止的,它们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时相对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物体以它们中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相对静止。

7、 让学生看课文第22页图11.14。想想,图中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讨论交流:宇航员在舱外工作时,宇航员相对于航天飞机和航天飞机相对于宇航员(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宇航员是运动的;加油机向战斗机加油时,加油机相对于战斗机和战斗机相对于加油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战斗机和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乘坐观景电梯向外观看时,乘客随电梯升降,电梯上升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增大,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下降;电梯下降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减小,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上升。

四、知识应用

1、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 过江,船 到江心时一不小心,他失手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船靠岸以后,他才请船夫从他刻了记号的船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

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

(船夫不可能找到剑。这个楚国人选定的船作参照物,行驶的船相对于剑是运动的。)

2、行车,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骑在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

(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骑自行车时,顺风时若车速与风速相同,则骑车人与流动的空气保持相对静止,会感觉到无风;摩托车行驶时骑在车上的人与空气相对运动,而且摩托车行驶很快,所以觉得风很大。)

达标自查

1、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上空某处,这是以 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这颗卫星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2、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 )

A、运动的物不能做参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

C、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 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

3、古代有人用诗词来描写运动的相对性: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是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第一句是选 为参照物的,第二句是选 为参照物的。

4、小明乘坐观光电梯上升时,看见地面上的物体均离他而支,这是以 作为参照物。

5、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只小昆虫在游动,他顺手抓过来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

9、小明随爸爸坐飞机旅游,当飞机准备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所有的乘客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动,系好安全带。小明系好安全带,心里却在想:我坐在这儿真的没动吗?如果没动,我怎么会降落到地面上呢?你能帮小明解释一下吗?

10、我们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要选择参照物,实际上我们日常生活中在其他时候也经常要选择参照物,你能举出两例吗?

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12

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通过摩擦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引起学生的注意。

利用学生亲身的探究感受到摩擦力,体会到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认识到什么是摩擦力?对于什么是摩擦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现 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标要求,课堂中没有特意分出三种摩擦力,可以放到后面摩擦力的应用时介绍。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在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环节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在猜想时,列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在设计实验中,提出在实验中关健的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都体现了教师在探究中的引导作用。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反思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讨论,并展示自己的思路和方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教学思路。此过程中时间因班级基础不同有所不同,教师应活掌握。

摩擦力的应用中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生活中摩擦力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归纳能力。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13

一、工作指导思想

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的基本方略,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学习本学科教职法的有关知识,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开展学法教育素质渗透。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努力提高生物教学成绩。

二、教学目标

初二物理第一学期主要任务有五单元的内容,分别介绍声音、光、物态变化、电路四个方面的内容。教材改革以后,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物理与社会怎息息相关,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除了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本学期初二物理的教学力争平均分、优良率、及格率和各项排名都有所提高。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开始,初二物理沿用新教材,而新教材的要求跟以往的教材对学生的要求不同,主要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尤其要求学生将知识与社会相联� 而新教材不设习题,也说明了新教材对培养学生的新的要求。学生只需理解了所学的物理知识,然后与身边的现象相联系,学会理解和分析身边一些常见的现象。教学过程中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班级情况分析

初二(1)、(2)、(3)班的学生上课纪律一般,但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活跃,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初二(4)班的学生上课纪律好,且学生比较活跃,对新教材比较能适应,但也欠缺学习的主动性。

总的来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主动性都有待加强,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

八年级物理教案大全 14

一、引入新课:

1、引导:课文107页中的各种方法都能把沙子运到楼上,同学们由此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总共做了多少功?克服沙子重力做多少功?各种方法做功是否同样多等问题。]

2、引入课题:机械效率。

二、新课教学:

(一)机械效率

1、组织讨论。找出各种方法中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用不同方法,人所做的功不完全相同,但克服沙子重力所做的功是相同的。]

2、能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了吗?

人对沙子所做的功是对我们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对桶、口袋所做的功是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额外所做的功,叫做额外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叫做总功。

分析: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即有用功始终都要小于总功。

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公式:

有用功-W有用,总功-W总,机械效率-η

提出问题:机械效率可以大于100%吗?分析得出:使用机械时会不得不做一些额外功,所以机械效率必然小于100%。

例题:起重机把质量为0.6t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二、斜面的机械效率

1、阅读“斜面的机械效率”。了解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

2、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和记录表格。

3、完成实验的实验报告。

三、课堂小结

四、作用:110页1。

五、教学反思

板:

四。机械效率

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

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公式,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15

【杠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

(2)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认识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浮力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有两项:浮力问题与杠杆平衡问题。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 ? �

二、杠杆

1、认识杠杆

要求学生观察书上图12-2-3: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

要求学生举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杆。

进行讨论,找出图中杠杆的共同特征——都绕一固定点转动。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硬杆”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的受力的杆状物体,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以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要求学生再举其他例子。

例如:用来拧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们轻易地将螺母拧紧或拧松。

订书机可以很方便地把纸装订在一起。

2、与杠杆有关的概念

首先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 ( O )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 ( F1 )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 F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 ( L1 )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 ( L2 )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作力臂的步骤:( 1 )找准支点;( 2 )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 3 )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 4 )标出力臂。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如图所示,我们假设杠杆在动力作用下做逆时针转动,其中 O 点是不动的,所以 O 点就是支点。

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如图所示,动力的作用线是从 A 点起沿 F1 方向的直线。

从支点 O 向动力 F1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L1 ,从支点O 向阻力F2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L2 了。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只要把平面几何中作“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迁移过来,就不难解决力臂作法这一难点。

必须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所示中,不能把 OA 和 OB 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例题: 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由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可选择分析一些实际杠杆,如:抽水机、汽车刹车踏板、胳膊、缝纫机踏板等。

三、课堂小结

认识杠杆,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四、实践活动

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杠杆,试着分析它们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五、板书:

第一节 杠杆(一)

杠杆:1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2 、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 ( O )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 ( F1 )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 F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 ( L1 )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 ( L2 )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3、培养学生对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难点: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教学仪器】

电脑教学平台一套,滑轮组、铁架台、弹簧秤、刻度尺、相同木块和细线各20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师:我们学校旁有一座私人住宅正在建造中,现在需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在投影仪上映出下图:引导学生先观察图片,一分钟后,教师: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呢?

学生:第三种方法最省力。

教师:如果从功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会怎样呢?

首先,让学生一起分析,这三种工作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把重100牛的沙子从地面运到三楼,这是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同学们计算一下,单纯完成此任务,需要做多少功呢?

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果,板书:W1=G沙·h=600J

第三种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3)W2=G总·h=690J

第二种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2)W2=G总·h=780J

第一种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

1)W2=G总·h=3120J

学生分析计算结果:三种方式做的功都比W1多,额外多做的功不一样,可见第三种方式最好。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在脑中初步形成有用功、额外功的概念,为新课讲授做好充足准备。

师:我们的目的是把砂子运上楼,所以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这是有用的功。用滑轮组将砂子运上去,在完成运砂子的同时,还不得不对桶和动滑轮也做了功,此外还要克服各种摩擦做功,这部分对砂子提上楼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额外功。

板书: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在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

额外功:在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

典型练习:

用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对做的功是有用功,对做的功是额外功。

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时,捞上来的桶带有一些水,这时对桶做的功是功,对水做的功是功。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搬沙子明确“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然后通过典型习题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三个概念。

二、引入机械效率

1、学生分组实验(共20个小组,分2个内容,每10个小组做1个内容,2个实验并进。)

测定:把重G=1.5N的木块,提高到h=0.2m的高度时,

①通过一定一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

②通过两定两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

每个实验的记录结果选1~2组,在投影仪上映出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做实验,既能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又为引出机械效率做好铺垫。

2、讨论与分析

教师提问:(1)有没有一种简单机械只做有用功,不做额外功?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提问:(2)使用不同的简单机械做功,完成相同的有用功时,所做的总功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不同)(这说明额外功不同)

教师提问:(3)额外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学生回答:(越少越好)

教师提问:一定的总功中,额外功少意味着什么?

学生回答:有用功多。

教师提问:在使用机械时我们最关心的是所做的这些总功中,有用功究竟占了多少。为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做机械效率。

板书:

(二)机械效率的定义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板书:

(三)机械效率的公式:

练习:

1、计算课本例题中起重机的机械效率。

2、计算学生分组实验中所用的简单机械效率。

师:由计算结果推知。

板书:

(四)机械效率η是个百分数,一定小于100%,没有单位。

三、小结

师:以上我们讨论了机械的效率,其实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效率”的含义很广泛。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效率问题。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是讲效率的社会,时时、事事、处处都要求高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去取得尽可能多的效益。我们在学习中,也应注意学习的效率,特别是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这是我们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

设计意图:把机械效率和学习效率进行类比,促进学生理解概念,同时还渗透学习要讲究效率的方法。

四、内容深化:

老师适当指导讨论如下问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机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机械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四、布置作业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八年级物理教案 17

一、 知识教学点

1、 知识功的原理

二、 能力教学点

1、 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 动手实验能力

3、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 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第三册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 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六、 教具准备

投影片 铁制大滑轮一个 塑料小滑轮28个 杠杆一根 钩码28套 定滑轮一只 细线若干 弹簧秤28个

七、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我们的目标:

1、 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 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 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 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

片二: 片三

可以省力 (但费距离 所以不省功)

可以省距离 (但费力 所以不省功)

使用简单机械

可以改变施力方向 (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同样不省功)

片四 片五(做成覆盖片)

二、 新授

1、那么,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比,两者大小是否一样?或者说,使用简单机械能不能省功?下面我们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实验方法,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完全下列表格:(投影六)

实验次序

钩码重(牛)

弹簧秤示数(N)

钩码提升高度(m)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m)

动力对机械做的功W1(J)

机械克服阻力做的功W2(J)

四、课堂练习(投影九)

1、 功的原理内容是什么?

2、 既然任何机械都不做功,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呢?

3、 判断对错:

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功 ( )

B、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所以省一半功 ( )

C、使用机械不能省功,但一定省功 ( )

D、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 ( )

E、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因此使用机械是无益的( )

F、功的原理只适用于自重和摩擦不计的理想机械 ( )

G、要把20N的物体举高1米,不论使用何种机械都不省功,动力做功至少20焦。

完全投影片五,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加深使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的理解。

4、 一人用一根轻质杠杆将重为500牛的物体举高时,做了250焦的功,求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作业1、2

八年级物理教案 18

第三单元第1课(节)

主备人:xx授课教师:xx

课题

3.1温度

教材

简析(创新元素)

本课是热学的开始。在学生感受到靠感知的温度不可靠的基础上引入温度计,通过自制温度计领会温度计的原理、构造,接着学会使用温度计。教材注重探索学习,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定义、单位、摄氏温度、0℃与100℃的规定。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例得出温度的定义及单位,摄氏温度的意义。

(2)通过实验比较,说明温度计的用途,并进一步的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温度的学习,知道温度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重要。

(2)通过对温度计的使用的学习,能正确使用温度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温度的定义、单位、摄氏温度、0℃与100℃的规定。

2、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1)一烧杯热水、一烧杯温水、一烧杯冰水

(2)不同种类的温度计

(3)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制温度

教学流程(可以手写)

教学过程(信息化资源应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播放学校的景色(浓雾天气拍摄)视频,让学生观看

二、进行新课

1、实验体会:

让学生摸自己身边的物体(比如刚从冰箱拿出的食物、刚烤熟的地瓜、自己的额头)

1)提问:同学们所摸的物体,感受怎样?

2)通过学生回答(这些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同)进入新课。

2、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实验体会:

器材:在桌面上分别放课前准备的三杯水

方法:选两位同学做体会实验,并把他们命名为甲同学和乙同学。想让甲同学将一手指放入热水中,立刻让他把刚才放入热水中的那个手指放入温水中,问他的感受。同样,让乙同学将一手指放入冰水中,立刻让他把刚才放入冰水中的那个手指放入温水中,问他的感受。

A、学生回答

B、提问:按理说,同一杯水的温度应该是相同的,为什么刚才两位同学得到的结果不一样呢?凭我们的感可靠吗?该怎么办呢?

3)温度计

活动一:拿出自制温度计,先放到热水中,观察现象

再放入冷水中,观察现象

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自制温度计是依据什么道理制成的?

展示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让学生观察其结构

温度计的用途: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的仪器。它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它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毛细管、液体、刻度组成,里面的红色液体一般是水银,所以象这一类温度计又叫水银温度计,液体有的是煤油,或者酒精。

4)在生活和生产中,温度常常采用摄氏温度。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5)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把这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表示1℃。

问:同学们,今天你们进入校园时,还记得你的体温吗?谁上来把自己的体温写到黑板上,并大声读出来。

黑龙江省的漠河是我国气温最低的地方,冬季最低气温为—52。13℃。同学们知道怎么读吗?

活动二:利用自制温度计能不能准确测出热水的温度?为什么?

那么,你能为自制温度计标上刻度吗?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讨论

6)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及读数

A、看量程和分度值。

B、把温度计插入被测液体中(注意:玻璃泡一定浸没在液体中,且不要与杯壁、杯底接触)

C、读数时,温度计一定要保留在液体中,切不可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视线要与刻度线水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零以上的温度读作××摄氏度,零以下的读作零下××摄氏度。

活动三:学生分组测冷水、热水的温度,练习使用温度计,并读数

7)体温计

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文字,了解体温计的量程、分度值、使用方法

三、归纳与小结

1)温度的定义、单位及单位符号是什么

2)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它的原理是什么,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3)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如何读数

4)其他温度计

作业设计(布置)

1、完成课后1,2题

2、完成学习之友上基础练习部分

板书设计

3.1温度

1、温度

(1)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单位:(通常情况下采用摄氏温度)

摄氏度,符号是℃

(3)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把这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表示1℃

2、温度计

(1)用途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的仪器

(2)设计原理

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3)结构

它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毛细管、液体、刻度组成,里面的红色液体一般是水银,所以象这一类温度计又叫水银温度计,液体有的是煤油,或者酒精。

3、温度计的使用

课后反思(手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