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二教案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7篇】正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7篇】》

时间:

著名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愿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获取这笔财富。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练,才能有所作为,并由此引申,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二、学情分析:

由于聋生受听力缺陷影响,他们的知识积累要比健全学生迟滞很多。他们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迁移速度也要慢很多。针对学生这一生理特点,我通过课前有针对性的预习和课堂上借助课件呈现教学内容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文作家作品,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竞赛和感悟,理解文意,品味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而享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四、教学策略:

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发,针对聋生视觉相对发达而感悟、体验较为贫乏这一特点,授课当中,充分利用聋生的视觉和残余的听力,借助课件,呈现授课内容。增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通过竞赛、诵读,讨论、点拨,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受到教益。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越王勾践的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我们就从孟子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感知文本:

首先,了解作家和作品:(先由学生介绍,然后明确)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人尊称为“亚圣”,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与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其次,教师播放朗读课文的课件,师生欣赏。

之后,把全班学生分为AB两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以竞赛的方式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词句。

1、正音释义:

A组:舜shùn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

B组:曾益:(zēng)同“增”,增加

A组:衡于虑:(héng)同“横”,梗塞

B组:拂士:(bì)同“弼”,辅佐

A组:拂乱:(fú)违背

2、词类活用:

B组:饿其体肤使------饥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A组:人恒过犯错误、犯过失(名词活用于动词)

B组: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3、一词多义: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生于忧患(由于)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4、翻译句子:

A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臣子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外来的忧患,国家往往会灭亡的。

B组: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翻译:由此可知,在忧患的环境里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之后,挑同学读课文的译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欣赏感悟: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之后,同座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则相机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如,学生推荐:第一段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明确:①这六位在成名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这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

如,学生推荐第二段内容时引导学生体会出: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这是关于造就人才的问题。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板书:造就人才;才能从磨炼中来。)

又如,学生推荐第三段内容时引导学生明确: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教师相机板书:才能从奋斗中来;)作者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会灭亡。(教师板书:治理国家;居安;亡国)

再如,学生推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时,引导学生明确:本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教师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总结拓展: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的回答下列问题:1、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相同?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感想?

当学生谈自己的感想时,教师适时总结: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会遇到种种艰难曲折,希望我们都能把困难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养成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老师相信: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我们的人生也一定会非常精彩。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2、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2

教学要求:1、掌握生字、词。

2、掌握作者、体裁、中心。

3、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

4、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

教学重点:1、2、3

教学难点:4

教学方法:抢记法,比赛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板书课题、作者、体裁)

二、自渎课文,检测生字词等预习情况。

1、给生字注音并解词。(将全班分为两大组,请每小组的最后一位同学上台来各写一个,分别

计入两大组的比赛成绩。)

畎(quan)亩:田间水沟付说(yue)

曾(zeng)益:增加

胶鬲(ge)

拂(bi)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u)乱:违反、阻挠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同“增”,增加

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辅弼

3、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5、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

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6、特殊句式。

A、状语后置B、被动句

a、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b、付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

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d、举于士(被录用)

e、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f、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

7、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提到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A、举市故所以征作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三、学习课文内容,思考: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4、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正、反)道理,论述了什么道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

5、齐读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征于色,发于声),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思想、生活、行为)。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

(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

6、得出的结论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标题,也是结论)

8、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道理论证法)

9、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五、拓展:

1、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提示:其实同学们不畏严寒,不怕酷暑,每天坚持来上学,这种恒心与毅力让人佩服,你们在老师眼里就是最优秀的。

2、辩论。

上回搞的那次辩论赛后,我们的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想那天,我一人舌战群雄,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只要一想起,就豪气顿生。。.。.。.”可见辩论的白热化程度。今天我们以“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这个观点为辩论题目,赞成和反对的双方都要求说出各自的理由。(认识到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出人才,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

六、作业: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阅读方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熟读成诵,增强文言语感;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懂得要正确面对逆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子名轲,战国时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主张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归之”,主张以民为本,曾说“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曾游说各国,但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们闭门著书,成《孟子》一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熟读课文

(一)学生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二)全体朗读,正音。

(三)给学生时间自由朗读,要求读准确,读通畅。学生散读。

(四)全体朗读,教师指出失误及不足,提醒注意;教师范读(做到“零失误”),请学生找茬;再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间,鼓励他们也像老师一样做到“零失误”。

(五)请学生自告奋勇举手在全班面前朗读,尽力做到读准确,读通畅。其他学生认真听,数数朗读失误。采用“破纪录”的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第一位学生朗读中出现四个失误,第二位同学就要努力将失误控制在四个以下,以此类推,直至零失误。)

三、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

(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关键词:发、举、士、市)

(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著名历史人物)

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

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

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吗?

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

四、理解分析第二段

(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难点教师给予帮助。(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

(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

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心忍性曾益不能)

(三)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

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师:咦,是不是与上一段意思一样啊?——这两段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不过,论说的方法可不一样。

生:第一段是举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

师:严格地说,第一段是以事例为议论的依据,我们称为“举例论证”,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例证是人们议论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板书:举例论证)

一、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齐读课文。

二、学生解释第三段的句意。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恒、过、困、衡、虑、作、征、发、喻、入、楚、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三、师:能否用概括第一、二段的句子“人才必须在忧患中造就”来概括这一段?

生:不能,因为这里还写到了国家。

师:是的,这一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有了内容的拓展,由人说到了国家。(板书:由人到国)有一副对联可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我说上联,同学们能否对出下联?

人处困境方能奋发,

生:国无忧患常会灭亡。国少忧患易遭灭亡。等等。

师:横批呢?

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所以啊,孟子最后总结道:“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我们来解释解释句子的意思。(请学生讲,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生、忧患、死、安乐;句子解释时的语序调整。)

五、教师简单归纳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六、结束语: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当我们遇到挫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气馁,你应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才干,你就会走出逆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由背诵。时间允许则当堂背诵。

八、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复习字句解释。

怎么读书 篇4

会读书的人,总要做读书笔记的。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领会和记忆所读内容,同时也是消化、思考、理解和记忆的过程,这对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自学能力是十分有益的。读书笔记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同学们可根据不同的读物,不同的需要和自己的习惯加以选择。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符号笔记法②批注笔记法③摘录笔记法④卡片笔记法⑤纲要笔记法⑥心得笔记法。

当然笔记的内容要有所选择,不要见什么抓什么。

有人说“雕塑的艺术在于取一块石头把无用的去掉”,阅读也应如此,读后用笔记的形式记下书的精华,为我所用。

随社会的发展及考试形式的改革,课外阅读已引起广大同学和家长的重视。但由于指导不利,出现了一些误区,如:追踪读流行,社会上流行什么,就读什么,随波逐流,一无所获;热衷于读休闲书,不是为获取知识而读,而是为消遣而读,贻害匪浅;专心读习作,也就是读作文选,很多同学及家长,尤热衷于此,以为作文选读好了,作文就写好了,这种一蹴而就的思想是非常有害的。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难道我们忍心让“取乎中”的作文选使我们的水平“得其下”吗?

著名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愿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获取这笔财富。

日记是一个人每天所见、所闻、所感的记录,是生活轨迹的记录。写日记的益处很多。

(一)日记能使我们记住自己做过的重要的事,见过的人,用过的物,记住自己的经验教训。写的日记,常翻一翻,容易记起自己真善美的一面,忠实于自己。

(二)写日记有利于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很少有人劝自己消极、懒惰,多数人劝自己积极、勤奋。这发自内心的劝说鼓励同来自外界的劝说鼓励相比,作用更大。

(三)写日记能磨练人的毅力。写一篇日记容易,坚持下来难。一旦坚持下来就能磨练出“一不做,二不休”的毅力。

(四)写日记能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始可能是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的罗列,随时间的推移,可能就会自觉地找原因,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写日记可以积累材料,提高写作水平。

那么日记写什么内容呢?日记可分为观察日记、记事日记等,既可以记事,也可以抒情、议论,也可以写成随笔。但日记的内容必须有所选择,不是把每天的事如“流水账”似的全记下来,更不可去追求什么“高、大、全”的内容,同学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一些细节性的东西,从中发现它的价值,将其记录下来,同时,要善于写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

有人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而日记是自我教育的最好方式。愿同学们写好日记,成为一位心胸开阔、信心坚定、意志坚强的学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4、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翻开历史名臣的成长史,我们总是惊奇地发现,他们的成长历程有着惊人的相似,在逆境中千锤百炼,在逆境中奋发图强。逆境成了他们的试金石,成了他们成长的练兵场。怎样对待挫折?如何面对困境?今天所学的这篇文章会给我们正确解答。

二、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学指导

预习导学:

1、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出处。

2、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拂()士

3、朗读课文:

要求:a、读准字音;

B、读清停顿

c.读出抑扬顿挫

4、对照注释,理解识记以下词语:

A、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

B、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

衡于虑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现代汉语翻译原文。

整体感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明了人才要在______中造就的道理,指出人处______才能激发斗志,国无______易遭灭亡的事实。

合作交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四、组内交流释疑

在组长的带领下,围绕“导学案”让组内成员进行讨论,共同交流并解决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最后达成共识。

五、展示成果

要求:

1、在展示过程中,要求每位同学能始终保持极高的学习热情;

2、先展示完毕的同学,做好为别组质疑、补充的准备;

六、拓展延伸

给文中观点补充几个课外例子。(从人才成长、国家治理两方面举例)

七、你说我说

请同学们畅谈学习本节课后的感悟与收获。

八、达标大盘点

完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史记》中节选片段的对比阅读练习。

附: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一种道理:成才观

一种意识:忧患意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最新 篇6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2、朗读全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4、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分析结构,把握主旨。

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按要求认真预习,把不理解的词句通过查工具书尽快解决,同时,反复朗读,找出认为有用的信息;课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多形式的朗读,培养语感,在质疑中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章中心;课后,背诵课文,归纳文言词句。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2月2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振中宣布:“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奔月飞行约需5天,将于12月6日飞行至月球附近,于12月中旬在月球虹湾软着陆。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期。要知早在我国研制***的时候,中苏交恶,苏联撤走了专家,我们国家那时还是一清二白,有人就劝说道,我们还是暂停了***项目吧,陈毅元帅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的话很具有代表性:“中国人就是要把裤子当了,也要把***搞出来!”张爱萍向国防部长林彪汇报自己对***项目调查结果的时候,林彪的态度同其他几位老帅的意见完全一致,同样很坚决。他说:“***一定要搞下去,一定要响,就是用柴火烧也要把它烧响了。”当然,正是有了***方面技术的成熟才有了今天我们的嫦娥三号。

二、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动笔在课本上标出节奏,圈出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朗读,发现朗读问题。

三、疏通文意:

1、明确学习要求:

(1)理解课文字词,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2)理解课文结构思路和中心。

2、小组自主学习、讨论:

(1)结合工具书和课文注解疏通文意。

(2)小组讨论解答疑难问题,组长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3、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教师补充。

4、引导学生归纳课文重点词语。

通假字:曾=增衡=横拂=弼

词类活用:苦:使……受苦;劳:使……劳累;饿:使……经受饥饿之苦;

动:使……惊动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使……坚韧

古今义: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征:古义:征验;今义:出征;喻:古义:了解;今义:比喻。

虚词:于:①在;②从;③给;④由于

一词多义: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四、文章探究:

思考下面的问题:

1、文章第一段例举的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1)他们出身卑微,

(2)他们历经了苦难的磨练,

(3)他们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成就。

2、文章举的这几个例子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引出下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起过渡作用

4、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要经历那些磨难?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些?

5、学习了课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朗读、背诵。

六、板书

第1段: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举例论证)-----引出问题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第2段: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道理论证)----提出问题

第3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对比论证)-----分析问题(正面)和(反面)

第4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独成一段,鲜明突出。------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举作文吧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并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投影简介作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放录音范读课文

五、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梳通文意

六、分析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提问:(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指名读第二段

(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过渡:文中在亮明了观点(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3、指名读第三段

提问: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

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

教师归纳: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誎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安于享乐,骄奢荒淫……)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灭亡)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苦其心志……所为,即经过艰苦的磨炼)

过渡:经过以上分析论证,作者推出最后的结论,齐读第四段。

七、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达到背诵的程度。

八、作业

1、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理解?

2、现代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