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二教案 >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0篇】正文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0篇】》

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1

重点:

领略物理的神奇,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难点:

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神奇的简单解释。

释疑知识点:

例题:

你对神秘太空有哪些了解?你对大自然有哪些惊叹?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神奇?请举出几例,大家一起交流。

[解析]:

神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宇宙的形成是由于大爆炸产生的,太阳发光是核反应,苹果落地是

由于地球引力产生的,筷子在水中弯了是由于折射原因等等。

例题1:

平日你是怎样喝饮料的?你细心观察过吗?如果一个瓶子装满饮料,盖子盖上,在盖子上开一小孔,刚好能插进吸管。这时再用吸管吸饮料,能吸上饮料吗?试试看,如果吸不上来,怎样做才能将饮料吸上来?

[解析]:

本题应从大气压方面进行考虑。

答案:之所以能吸饮料是由于大气压的原因。如果封闭很紧,饮料瓶内气压减小,就吸不上饮料了。可选择扩大插吸管的口,或再开一小孔,问题就可解决。

例题2:

圆珠笔方便耐用。你是否探究过圆珠笔油是如何从笔管流到笔尖的?如果你将笔朝上使用,使用一会笔还会出油吗?

[解析]:

圆珠笔是靠重力供给油墨。

答案:圆珠笔是靠重力供给油墨的。写字时小圆珠和纸面接触,受到手沿笔杆向下的力。小圆珠就和笔尖间有一空隙,此时油墨就由重力作用流了出来,如果朝上使用写一会就写不出字了。

A类

1.你发现过身边的神奇吗?与同学们一起研究一下。

2.收集世界十大自然奇观的相关资料。

B类

观察、实验:自制一个浮沉子。

准备的器材:矿泉水瓶、带胶皮塞的口服液小瓶(塞子上有小孔)

(1)将空的矿泉水瓶装上适量水,再将装上适量水的盖上带小孔的胶皮塞的口服液小瓶迅速倒置放进矿 泉水瓶中。试试看,你的小瓶能浮在水面上吗?

(2)盖上矿泉水瓶盖,并扭紧,你的沉浮子就制成了。扭一扭矿泉水瓶,小瓶能上浮和下沉吗?

观察:小瓶什么时候下沉?

小瓶什么时候上浮?

C组

开学伊始班级进行大清扫,小明和小丽一起擦玻璃。小丽指着玻璃的下面说:“这儿还没有檫干净。”细心的小明顿时发现:为什么她能看清,而我却看不清楚呢?哈气是怎么回事呢?围绕哈气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源分类,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的三原色及光具有能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太阳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以及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光源的要领及知道白光是一种复合光。

2、色光的混合。

难点:物体颜色由谁决定的。

一、引入:

1、观看图片,切换幻灯片一片黑暗,引出光源。

二、新授:

光源

1、请学生例举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发光体,并展示图片观看常见的光源。

问题1:你刚才这些物体的共同点是什么吗?(光源的定义)

教师引导对这些光源做一个简单的分类。

2、问题2:我这里还有个闪闪发光的宝石它是光源吗?并与学生讨论月亮、钻石、投影幕它们是否是光源。

观察光的色散

1、学生活动:下面让我们来再现一个伟大的实验——分解太阳光!学生利用手电和三棱镜完成光的色散实验。

问题3: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讨论太阳光是否是单一的色光。

2、教师利用“雨后彩虹”的例子,略加解释色散现象。

观察色光的混合

1、观看放大的手机和电视机屏幕,引出光的三原色,介绍色光的混合。

问题4: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从白光中得到一种色光?

问题5(试一试):太阳光通过红色(蓝色或绿色)玻璃纸照到白纸上,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2、介绍滤色镜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

物体的颜色

1、问题6:既然说到了玻璃纸这类透明物体,那么我们现在来讨论下这些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问题7:那么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谁来决定呢?(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并让学生回忆刚才的实验进而验证结论。

四、自主探究

活动3学生讨论结束后利用玻璃纸观看不同颜色的小兔子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五、自主学习

展示电筒点燃火柴。

光具有能量——光能

六、课堂小结、随堂反馈

七、作业布置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3

《光的折射》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内容为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光》第二节内容,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光的折射是继光的反射后的又一个新的光现象。本节知识是光学中的重点知识、是理解透镜作用原因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为以后透镜及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知识之一。

2、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光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了解光的折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猜测、检验、联想等的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渗透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1)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规律;(2)让学生会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整体上采用对比、猜想、提问设疑、设计实验探究的模式,教学流程上采用以上方式:

第一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对照光的反射定义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义。学生对定义总结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过后面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修正定义,让学生明白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这些词。

第二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对照光的反射定律,让学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规律,然后按照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当然整个实验主要是我来操作完成。在此我补说一点,因为在探讨光折射时光路是否可逆时,由于没有演示光从水射入空气中的器材,所以我采用的是用半圆形玻璃砖来做这个实验,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学生练习画光的折射光路图,为下一部分学习透镜的作用做好铺垫。

第四步: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在这一步我采用让学生做硬币“上浮”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光的折射带来的错觉,引起学生思考硬币为什么会“自动上浮”,启发学生画光路图来解释原因。同时也说出了盛水的碗变浅、放入水中的筷子变弯等现象的原因。

第五步:通过多媒体演示“海市蜃楼”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潭清疑水浅”、“叉不到水中鱼的原因”等现象。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

2.2 教学难点

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看下图,同学们觉得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凭感觉看,是不一样大,那么大家拿出手头的尺子或者选择一根绳子作为参照物,来测量测量两个圆的大小。

【生】两个圆原来是一样大的。

6.2 新知介绍

一、长度的单位

【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长度的单位——米,也学习了米的相关进率。

下面我们来总结: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m)、分米(符号为dm)、厘米(符号为cm)、毫米(符号为mm)、微米(符号为μm)、纳米(符号为nm)。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25px=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师】下面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

5.2m=5.2m×100=13000px

【生】5.2m=5.2×2500px=13000px

【师】对,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

二、长度的测量

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师】从这幅图里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常用的直尺,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200px,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200px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最小刻度)是0.25px。

【师】

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师:首先请同学们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在测量过程中总结一下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A:使用前: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B:使用中: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下图所示)。

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下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读值。

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

【师】下图中木块长度是多少?

【生】答:2.1925px。

测量误差

【师】在刚才的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的测量结果有稍微的差别,但是我们的测量方法却都是正确的。之所以有差别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最后需要进行估读,估读就难免有大有小。这就形成了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少误差。

减少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例题】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测量的结果是( )

B.96.25px

C.19mm

D.47.5px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由图知:刻度尺上25px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2.5px=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50px对齐,右侧与96.25px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96.25px-50px=46.25px。

故选A

【例题】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308.5px、309px、308.75px、323.75px,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B.308.5px

C.312.5px

D.309px

【分析】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

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从题中提供数据可知,323.75px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323.75px是错误的,应该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12.34cm+12.36cm+12.35cm

=308.75px

故选A

三、时间的测量

【师】许多同学手上都有带一只手表,大家都知道,手表是用来看时间的,所以是时间的测量工具。那么除了手表以外,大家知道,还有哪些是用来测量时间呢?没有手表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判断时间呢?(不要告诉我说可以看手机时间。)

【师】

下面我们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

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师】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生】可以用日晷、沙漏计时。

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

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

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师】对,大家概括得很好,有时候在野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太阳的位置确定大概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学习时间。

时间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s。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符号h)、分钟(符号min)。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h=3600s

计时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石英钟、电子手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的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实验】机械停表的使用

(1)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停止、归零;如何读数。

(2)用停表测量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以及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归纳总结】秒表的外形如上图所示,A为归零按钮,B为计时秒针控制按钮。使用时,你应该先进行调节,就是按下归零按钮,使秒针指在“0”处。再按动秒针控制按钮开始计时。计时结束时,要按动秒针控制按钮,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就可以读出时间值。

【师】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木棒都能成为杠杆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一根硬棒成为杠杆的要有如下两个条件:

①要有力的作用;

②要能绕着某固定点转动

误差处理:

【师】时间的测量也会有误差,如果减小误差,如长度测量类似: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篇5

教学设计

设计

思路 从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并回到生活社会中去;通过观察手电筒的结构,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物理原理,理解电路的组成,最后练习画手电筒的电路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通过学生实际连接电路,深化对电路结构、电路元件作用的认识。

标 知识

技能 1、知道电路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2、知道什么是电路的通路、开路、短路及其危害。

、知道什么是电路图,电路图的意义。

、会画电路图。

过程

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带领学生体会物理现象和知识本身具有深刻的美学特征——简洁明快美。

重点

难点 重点 知道电路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难点 知道什么是电路的通路、开路、短路及其危害;画电路图

教学准备 手电筒、电源、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提要

教 学 环 节 个 人 复 备

一、

复习

旧知

引入

新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新型电器应运而生,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家用电器和电路的组成。

二、

讲授

新课

(新知

探究)

一、请同学们讨论和交流各自家庭中用到的电器和它们的用途以及电源的作用和分类。

名称 用途 电源类型 电能转化成的主要能量形式

交流电 直流电 内能 机械能 光能 声能

电灯 照明 √ √ √

收音机

电饭煲

手电筒

二、观察手电筒

1、组织学生观察手电筒

1) 按下开关按钮,观察电灯的发光情况

2) 观察电池的安放;后盖和电池的连接方法;开关按钮的结构

3) 电灯的安置

2、利用挂图或媒体出示手电筒的示意图,作适当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形成对电路的初步认识

三、怎样使一个电灯亮起来

1、 利用电池、小电灯、灯座、开关和导线,组织学生把上述器材连接起来,使开关能控制电灯的发光和熄灭

2、 在实验前介绍实验的注意事项

①开关在连接时必须断开

②导线连接电路元件时,将导线的两端连接在接线柱上,并顺时针旋紧

③不允许用导线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接起来

3、 组织学生讨论:电路中有哪些组成部分?

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4、 教师总结:

①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元件组成的电流路径叫电路

②电路的组成部分: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

③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

电源——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为电路提供电能

导线——连接各电路元件的导体,是电流的通道

用电器——利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

开关——控制电路通、断

5、教师重复实验,观察当开关闭合,打开或直接把电源的正负极用导线连接起来所发生的现象,

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

开路——因某一处断开而使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电路

短路——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路。短路是非常危险的,可能把电源烧坏。

四、电路图

1、在设计、安装、修理各种实际电路的时候,常常画出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出示电路中常见元件示教板),而画实物图是很麻烦的为了简便,用国家统—规定的符号来代表电路中的各元件,出示画有电路元件的实物图和符号的投影片,并对元件符号的画法做一说明

2、电路图

用规定电路元件符号表示电路元件实物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学生分组讨论

完成表格的填写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学生讨论和总结

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有关问题

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对应的电路元件的符号

三、

拓展

延伸

一、画电路图

①示范画出“活动13.2”的电路图

②变换元件的位置,画出电路图

二、画电路图的要求

①要用统一规定的元件符号

②连接线要画成横平竖直,整个电路图呈长方形

③线路要画得简洁、整齐、美观

④元件分布要均匀不要画在拐角处

四、

课堂

小结

请学生讨论后归纳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五、

布置

作业

课本P62“WWW”第1、2题

板书

设计

§13.1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

一、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元件组成的电流路径叫电路

二、电路的组成部分: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

电源——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为电路提供电能

导线——连接各电路元件的导体,是电流的通道

用电器——利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

开关——控制电路通、断

三、电路处于的三种状态

1、通路

2、开路

3、短路

四、电路图:用规定电路元件符号表示电路元件实物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1、电路元件符号

2、画电路图的要求

初三物理学案 课题:§13.1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

学习过程

1、用导线把_____、_____、_____连接起来组成的_______叫电路,其中电源的作用是______,用电器是利用____ __来工作的设备,导线的作用是________,它是_______通道,开关的作用是控制______

2、电路接通时,有电流从电源的______极流出,经过______流回到______极,接通的电路叫做_______路,电路断开时,电路中______电流,此时电路叫做_______

3、用导线连接电路元件时,要将导线的两端接在电池盒、灯座、开关等的__________,并__________旋紧,以保证接触良好。

4、在下面空白处分别画出电池、开关、、电灯、电阻、电铃、电动机、电流表、电压表的元件符号

§13.1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 当堂训练

班级 学号 姓名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短路,常见的短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我们连接电路时,为了安全,控制电路的开关应该处于_________状态。

3、画出下列电路元件的图形符号:(1)电灯_________;(2)开关_________;(3)电池_________;(4)交叉相连接的导线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开关合上的电路一定是通路

B导线内部断裂时会发生短路

C电路发生开路时电流很大会造成事故

D电路中连接导线松脱会产生开路

5、画出课本P59手电筒的电路图

6、一个电路中有两只灯泡,由一只开关控制,画出电路图,有几种情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6

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速度—时间图像。

2、理解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进一步训练用图像法表示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从简单问题入手及理想化的思维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加速度概念及匀变速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速度—时间图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便于学生接受,先给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再根据具体的实例(汽车做匀加速运动),进一步突出了“图像通常是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作出的”这一重要观点,并很自然地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最后,阐述了从简单情况入手,及理想化的处理方法,即有些变速运动通常可近似看作匀变速运动来处理。

教法建议

对速度——时间图像的学习,要给出物体实际运动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建立图像,体会建立图像的一般步骤,并与位移图像进行对比。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学习,也要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认真体会“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的特点,教师也可以给出速度变化相同,但是所用时间不等的例子,或时间相同,速度变化不等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速度——时间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教学难点:对图像的处理。

主要设计:

1、展示课件:教材图2—15的动态效果(配合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体会速度——时间图像的建立过程。

2、提问:如何从速度——时间图像中求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

3、上述两个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怎样的?

(让同学自己画出,并和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对比)

4、展示课件图2—17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加速运动的汽车运行情况(显示速度计)

引导同学:采集实验数据,建立坐标系,描点做图。

5、展示课件图2—18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减速运动的汽车)

引导同学:画出它的速度——时间图像。

6、提问:上述两个汽车运动过程有什么特点?

引导同学发现“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的特点。

7、举例:

①速度改变相等,所用时间不等的情况。

②经过相同时间,速度改变不相等的情况。

8、小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探究活动

请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车(假设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观察汽车的速度表和自己的手表,采集数据,即记录汽车在不同时刻的速度,之后把你采集的数据用速度——时间图像表示出来,并将你的结果讲给周围人听。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篇7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物理现象。

3、识记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进行作图。

5、掌握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

6、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定律。

(2)、能力目标

1、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查找有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重点:

理论联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

三、复习内容

本章讲述光现象。重点是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本章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凹镜和凸镜的作用及这些知识的应用。

四、知识梳理

五、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应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还要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米/秒。

二、基础练习

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月亮、烛焰、眼睛和钻石等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太阳、烛焰。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我国古代墨经中记载着世界上最早的  小孔成像实验,并明确提出了光的直线传播。

3、光在直空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光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三、复习过程

(1)、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应用:

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

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

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 关。

4、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例题1如图1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例题2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树在水中的倒影 B.立竿见影 C.冰透镜向日取火 D.鱼翔浅底

例题3如图所示,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这主要利用了(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曲线传播 C.光的反射 D.光的折射

例题4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_____。若光源是圆形的,小孔是方形的,则成的像是_____形的。

四、堂上练习

(一)。填空题

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千米/秒。

2、太阳与地球相距1.5×108千米/秒,则太阳光传到地球需   秒。

(二)。选择题

3、关于光的直线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只有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 (B)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

(C)光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光的反射的学习,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特点,会画光反射的光路图。

二、基础练习

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   、   。

2、入射光线与镜面成30°角,则反射角是60°。若将镜面转动,使入射角成40°,此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是80°。

3、平行光射到物体表面,能发生反射现象。由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我们通常把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表面对光线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三、复习过程

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时,要注意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因果关系。回答问题时,不要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反射角由入射角决定,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图中i是入射角,r是反射角,∠r=∠i。还要注意到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任何一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即使在发生漫反射时,每一条光线还是遵守反射定律的。

例题1下列叙述中的“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C )

A.立竿见“影” B.毕业合“影”

C.湖光倒“影” D.形“影”不离

例题 2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A.60° B.90° C.120° D.150°

例题 3(1)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图12中光线AO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并在图中标出反射角大小;

例4如图所示,平面镜前有一发光点S,从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请作出光路图。

四、堂上练习

(一)填空题

1、当入射光线跟镜面的夹角是30°时,反射角的大小是   ,要想使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成80°,入射角的大小应是   。

2、能够从不同的方向看到一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发生的缘故。这时,每一条反射光线都   反射定律。

(二)。选择题

3、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60°,则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 )

(A)30° (B)60° (C) 90° (D)120°

4、如图5-8,入射光AO与镜面成30°夹角,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反射角是60° (B)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夹角为120°

(C)入射光线AO与法线间夹角是60° (D)反射角是30°

(三)。作图题

1、在图1中,已知入射线OA画出经过两个平面镜反射的光线,并在图中标明每次反射的反射角。

2、在图2中,已知入射光线与其中一块镜面夹角是30°,两块平面镜夹角是60°,画出这条光线在两镜间的反射光线。

一、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光的反射的学习,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会画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

反射定律是光学中的重要规律,是理解平面镜、球面镜作用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知识要有全面的理解。

二、基础练习

1、平行光射到物体表面,能发生反射现象。由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我们通常把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表面对光线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是正立的;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3、球面镜分凹镜和凸镜两种,凹镜能使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使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凸镜能使光线发散。

三、复习过程

(1)平面镜:

1、成像特点:①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大小相等

④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正立”“等大”“虚象”“像、物关于镜面对 称

3、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4、作 用:成像、 改变光路

5、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 会聚在

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例题1 下列设备主要利用平面镜来工作的是( )

A、潜望镜 B、显微镜 C、照相机 D、电影机

例题2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正确的说法是:( )

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现象

B.汽车在夜间行驶时,应打开驾驶室里的电灯

C.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时,平面镜所成的像会变大

D.在暗室里,为了能从镜子中看清自己的脸部,应把手电筒正对镜子照射

例3 “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说,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如图6),以为月亮掉进井水中了,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B.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C.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天上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近

D.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二、 堂上练习

(一)。填空题

1、一个人立于平面镜前2米处,此人在镜里成的像是正立等大

的  的像。人与像之间的距离是  米。

2、物体与在平面镜内的像相距9米时,则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为   米,如果以1米/秒的速度正对镜面运动则像将以   的速度朝   方向运动。这过程像的大小将  。(以地面为参照物)

3、医生检查耳道时,戴的是   镜是利用该镜对光的   作用。汽车的观后镜要选用   镜,这是因为它比同口径的平面镜有   观察范围。

4、把凹镜对着太阳,太阳的平行光被凹镜反射后   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凹镜的   。

(二)。选择题

5、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离平面镜越远,经平面镜所成的像越小

(B)平面镜所成的像总是与物体等大

(C)若像与物之间的距离增大20厘米,则物体要向平面镜靠拢10厘米

(D)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岸边的景物在水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6、能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是( )

(A)凹镜 (B)凸镜  (C)平面镜

(三)、作图题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的像A′B′。

2、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四)实验题。

1、(锦州)如图所示,某小组用甲、乙两个相同的蜡烛、玻璃板、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们在实验中发现,无论怎样移动点燃的甲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都可以使乙蜡烛与甲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他们进一步测量了两蜡烛到玻璃板之间的距离,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 距离

甲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乙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1 13 13

2 14 14

3 15 15

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选填“实”或“虚”)像;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3)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4)物体逐渐远离平面镜时,它的像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泰安)小红同学在做“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

(2)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三、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也是光现象,讲述的是折射现象和物体的颜色的初步知识,是选学内容。研究光的折射现象是理解透镜作用的基础,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4、光源发生的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发生折射现象时,折射

角大于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一束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

时,它们的光路图如右图所示,其中 NN’是界面,

右侧是玻璃,BO是入射光线,OC是反射光线,OA

是折射光线。

四、复习过程

(1)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例题1:下列四个现象中,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的是( )

A、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 B、小孔成像

C、灯光下的手影 D、山在水中的倒影

例题2:下图中描述的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例3如图所示,画中人出现了错误判断。以下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 )

(2)从实验知道,太阳发出的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纸屏上形成彩色光带,叫做光谱。彩色光带的颜色按顺序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表明,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成的。

通过棱镜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成的光叫做复色光。复色光分解单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关于物体的颜色,要知道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

关于色光的混合,要知道红、绿、蓝是色光的三原色,它们可以混合出各种色光束。

关于颜料的混合,要知道红、黄、蓝是颜料的三原色。它们可以混合出各种颜色来。

五、堂上练习

(一)作图题:

1、(河北) 如图8所示,是一条经水面反射后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其入射光线及与人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 (石家庄) 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

(二)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属于光折射现象的是(   )

(A)平静的河面能清楚地映出岸上的景物

(B)晚上灯光下,墙壁上出现人影

(C)筷子斜插入水,在水下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了

(D)人们看到平面镜中自己的像

(三)、实验题。

小明通过实验研究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的现象,图是他根据实验现象画的光路图,改变入射角的大小,他发现空气中的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你猜想,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的现象是 ,你猜想的依据是 。

六、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车、停表、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的?(要求学生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五一节?

二、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先选择第一个问题:小车没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分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法、仪器、步骤、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好实验报告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实验的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两种透镜的形状,成像特点,对光的作用;会区分两种透镜。

2.初识猜想、假设、收集证据等探究要素,分类、比较等思维方法。

3.体现学习的乐趣,增进对物理的情感。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两种透镜的形状,成像特点,对光的作用;会区分两种透镜。因此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以实验为主线,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间的讨论、设计、动手及合作的观察、分析揭示透镜成像的特点,把透镜分成两类,再对它们的形状共性进行探究得定义;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进行假设,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为突出知识点,在课件制作上利用了艺术字进行处理,形象直观的表现透镜的特点。为巩固知识,设计了区分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的活动,最后通过常见的冰、水制作透镜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光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观察鱼缸中的金鱼,引发学习兴趣与欲望,将学生从生活引向物理。

师:(手托养有金鱼的鱼缸)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一下老师所养的金鱼,并用你的手比划它们的大小。

生:……

师:(捉一条金鱼与学生的比划的大小进行比较,发现实际上的金鱼要小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了揭示这其中的奥秘,我们用下面的几个小实验来进行探究。

2新课教学

2.1通过水杯看字等活动体验透镜成像的情况,丰富学生的信息。

实验1:通过装水的透明玻璃杯看近处的字:从侧面看字是放大的;把书放在水杯下,从杯口向下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2:利用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看近处的字:老花眼镜看字是放大的;近视眼镜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3:在透明塑料纸上滴一滴粘纸的胶水,通过这滴胶水看近处的字是放大的;当在这滴胶水上覆盖一层透明塑料纸后再在这滴胶水的中央,用手指轻按一下,通过这滴胶水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4:用老师提供的圆形镜片看近处的字(两类透镜各两个);一类成放大的,一类成缩小的。

(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的相应栏目中)

2.2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类,知道透镜按成像情况分成两类。

师:同学们,你们能把刚才看到的现象分成几类?各有什么特点?(根据刚才的实验记录中的实验现象,小组交流、讨论,进行分类。老师课前将实验的现象拍成照片,制成课件,适当的时候放出来,请学生对着课件再次进行分类,增加师生的双边活动。)

生:两类:一类能成放大的像;一类能成缩小的像。

2.3探究两类透镜的外部特征,定义透镜的名称。

师:其实这就是老师今天要讲的两种透镜一种能使近处的物体能成放大的像;一种能使近处的物体能成缩小的像。你们以镜片为代表,探究一下,成放大像的镜片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成缩小像的镜片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究过程中老师分发被从中间切割成半圆的镜片)

生:成放大像的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成缩小像的镜片是中间薄边缘厚。

师: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这里的透镜是从眼镜店中购买的普通老花和近视眼镜的玻璃镜片,并从镜片的中间切割成两片半圆形。)

2.4实验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师:透镜是能透光的,同学们设想一下,一束光线通过透镜后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说明:上课前没有预想到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上的内容还能记得,并应用在这里,老师并顺着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介绍光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并进行了适当的补充,从而增加了环保教育。)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师:说出你的理由。

生:在小学的自然课上,我们用放大镜在阳光下时能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在光斑处放上火柴后能把它点燃,所以我认为是会聚。

师:这位同学肯动脑筋,结论也对,并且它的这一实验现象也进一步表明,光在传播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同学们这会儿在课堂上,不到外面去用阳光验证他的结论,但我们可以用手电筒验证一下。

(学生讨论,在纸上画出自己的猜测,并用老师提供的手电筒验证自己的猜测。)

生:一束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光斑变小,通过凹透镜后光斑变大。

(老师通过激光演示仪进一步验证学生得出结论的正确性,并结合实验介绍出相关知识点)

师:由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作,所以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又叫发散透镜。凸透镜对光会聚的一点叫焦点,用f表示;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其实就是透镜的焦点。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寻找凸透镜的焦点和测出焦距。

2.5 整理知识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透镜的特点有哪些?

(说明:为节约版面,未按原文用艺术字图示)

2.6以辨别、设计透镜等活动方式,深化和“活化”课堂内容。

师:现在我手上有两副带外框的皮眼镜,现在请一位同学拿去辨别一下,哪一副是老花眼镜,哪一副是近视眼镜?说出你的方法?

生: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用手摸,根据中间和边缘的厚薄来区分;第二种是看近处的字,根据成放大或缩小的像来区分;第三种是放在阳光下,看它对光线的作用来区分。

师:这位同学回答很好,能把我们本节课的内容正确应用了。但是我现在手上有许多粉笔灰,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眼镜让我摸一下?

生:……

师:对于重要的光学元件一般不用手摸的方法来区分透镜的种类,所以我们主要提倡另外的两种辨别方法。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看到鱼缸中金鱼比实际的要大?

生:鱼缸和水组合,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里面的金鱼有放大作用,我们看到的是放大了的金鱼的像。

(由刚才的那位学生讲的凸透镜能使火柴点燃进一步拓展,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师:大家有没有外出旅游?特别是登山?

生:去过。

师:有没有见到过一种特别的警告牌与我们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是什么内容?

生:有。请不要随便丢弃盛有饮料的透明饮料瓶。

师:为什么要这么说?

生:从前面的实验中我们知道盛水的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盛有饮料的透明饮料瓶也相当于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同时伴随能量的传递,能使火柴点燃,表明也能点燃干草等,容易引发火灾。

师:(借学生的话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除了老师刚才教你们做的一些透镜外,你们讨论一下,还能用哪些材料制作透镜?

生:可以用冰块制作冰透镜。可以把透明塑料纸的四角用线吊着,把中间倒水,制作水透镜。……

师:(对学生的想法大加赞赏和肯定)现在大家知道了为什么雨过天晴时,种反季蔬菜的农民要及时将透明塑料薄膜上的积水清理掉。

生:……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

3、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等能力。

2.难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用一面镜子可将室外的阳光反射到室内,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同学、看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的反射;对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生乙: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

生丙: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现象?

生丁:反射光与入射光存在什么关系?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去研究,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其他问题大家可以回去查资料,回去研究。

二、新课内容

1.光的反射。

师:这是一条入射光线射到一个平面镜上,下面请问这们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师:请同学将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画出,为了便于说明标出1、2、3……

下面我们先表决一下,支持1的请举手,支持2的请举手,支持3的请举手。

下面我们调换一下座位,请支持1的坐在左边,请支持2的坐在中间,请支持2的坐在右边,支持1的最多,支持2的最少,不过不要灰心,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现在三军对 www.baihuawen.c n 阵,如何决出胜负呢?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首先要设计实验,需要什么器材?怎样去做?请各组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光源、一个平面镜、一个可折转的光屏、量角器、三角板、铁架台,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先请一组到讲台上将其实验演示给全体同学看,其他组的同学要进行评议:这个设计行不行。

该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与课本P52图4一15相同,可在光屏上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全班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生:分4个人一小组做实验,找反射光线。

师:1、2、3组的实验结果,得出反射光线将沿哪个方向射出?

生:沿1方向射出。

师:有没有沿2、3方向射出?

生:没有。

师:可见光沿2、3方向射出的猜想是错误的。

师:请1的支持者站起来,通过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其他同学也不要气馁,下次受到鼓励的可能就是你们。

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反射光的射出方向,谁能给这两条光线起个名字呢?

生:入射光的光线叫入射光线,反射光的光线叫反射光线。

师: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可以把我们在塑料板上找到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路径以及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像课本P52图4一15一样在塑料板上画出来。因为两点决定一线,所以在找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的路径后,点两个点就可将其传播路径画下来。

生:在纸板上画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平面镜的位置,找两线位置关系。

师:反射光线的位置与入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生: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跟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相等。

师: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有两个(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同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有两个,你们说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和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相等到底指哪一个角呢?可见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不惟一的,为了更确切地描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我们需要添加一条辅助线,这条辅助线加在哪里合适?

生:讨论、交流。

师:请一位同学自己上台将辅助线加上。

师:这条辅助线与镜面垂直,既不偏向入射光线,也不偏向反射光线,非常“公证”地站在中间,像“法官”一样,因此我们就称它为“法线”,引入法线后,同学们考虑一下,如何描绘这两条光线的位置关系更确切?或者说就惟一了呢?

生:讨论、思考得出: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与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相等。

师:谁能给这两个角起名呢?

生: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师:根据一次实验的结果就能下结论吗?

生:不能。

师:怎么办?

生: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再做两次,并将实验所测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师:请大家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出表格。

师:用什么量入射角、反射角?

生:用量角器。

师:下面大家做实验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并将所测数据记录表格中,得出实验结论。

生:实验结论是: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师: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因此只能讲: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讲: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不能只考虑数值大小关系,还要考虑物理意义。

对课本P52图4一15光路图你还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甲: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生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师:甲乙两同学回答正确,乙同学的结论你能用实验验证吗?

生乙:可以。如果将光屏的另一半以法线为轴向后折,在光屏的另一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了。

师:大家一起做实验探究,是这样的吗?

生:通过实验得出:是这样的。

师:可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请大家光的反射规律。

生: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

师:介绍“模型法”:一幅图三条光线就将光的反射规律形象地描绘出来了,这就是物理学上常用的——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模型法”。

师:根据“逆向思考法”,若让入射光线逆着反射

光线的方向入射,同学们猜想一下,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呢?

生:可能逆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怎么办?

生: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实验结果是什么?

生:入射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反射光逆着原来的入射光,可见,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板书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演示实验1:拿一块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某同学的眼上,问其,感觉如何?(刺眼)刺眼说明光很强,看不清。其他同学有没有这一感觉?(没有)没有说明光没有反射到你眼中。

演示实验2:拿一块面积、形状与平面镜相同的硬纸壳,再做相同的实验,再提问那个同学.问此时有何感觉?(不刺眼,能看清)反问其他同学能不能看清?(能看清),能看清说明有光射入你的眼睛。

师:光射到硬纸板上所发生的反射我们把它叫漫反射;光射到平滑镜面的反射我们把它叫镜面反射。

生:为什么会发生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教师取两张硬纸条,把一些大头针垂直插在硬纸条上,可以看到这些大头针互相平行,教师把其中一张硬纸条注意折几折后,插在这张硬纸条上的大头针不再互相平行。

师:平的纸条把它看成平滑的反射面,大头针看成法线,平行光射向平滑平面时,入射角相等,反射角也相等,光沿同一方向射出去,发生镜面反射。弯折的纸条凹凸不平。各个入射点的法线方向各异,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表面时,入射角不相等,反射角也不相等,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发生漫反射,让学生看课本P53图4—16,进行想象、理解。

注意:漫反射时,每条光线的发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归纳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我们通过对光的反射现象的探究,得出了光的反射规律,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知道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56作业1、3、4、6。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