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二教案 >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最新8篇)正文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最新8篇)》

时间: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下面是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最新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初二语文教学设计 篇1

《观潮》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抓住有关描写潮水的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想象画面,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读懂三、四自然段,即引导学生抓住潮来时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从而深切体会到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那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好吗?

出示课件:复习重点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平静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2、师生问读。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

师问:是啊,江潮还没有来,江面什么样?生读描写江面的句子。

师问:江边又是怎样的景色?生读描写江边的句子。

师问: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生读描写海塘大堤上的句子。

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着什么、盼着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1、引导默读,总体感受潮来之时的景象。

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指名读文。把感受通过读抒发出来,并适时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比喻句的运用)

3、品读文本,深入体会潮的声音和形态之奇。

引导学生边读边谈谈自己想象到的。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学生们很容易抓到第一句,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的朗读,引起大家的发散思考。具体操作是:我刚才听到你在读这句话中,特别突出了“好像闷雷滚动”,你能说说此时听着这滚滚而来的声音,你仿佛想到了什么吗?

预设生成:

此时,孩子们可能会结合生活实际,说道:平时我听到过大雨来临之前,那由远而近的滚滚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倾盆大雨即将来临,那么此时听到潮水发出的隆隆的声音,虽然比较沉闷,但持续不断,我想潮水的来势也一定很猛、很大。

小结:是啊,就像他刚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的那样,未见其形,但闻其声,虽然潮水还距离我们很远,但却能听到它滚动不止的声音。

再请几个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这一句。

是不是真像你们所说的这潮水来势汹涌呢?过了一会儿,潮水又有什么变化呢?

(2)“过了一会儿……”

学生会紧接着抓住“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一句来加以体会。引导学生抓住“很快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几个词语,加以具体的想象和描绘(潮水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不只能看到潮水的头,还能看到整个江面都是飞奔而来的潮水,这就是“横贯江面”。)

通过朗读再现这壮观的景象。

出示课件:大潮由远及近的视频画面。

齐声朗读这句话。

到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3)“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一句话比较好理解,可以提示学生们借助数学常识“两丈相当于6米多”来深刻感受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是多么的壮观啊!

引导学生描述眼前所出现的画面:“我们眼中只见汹涌的潮水形成无数的巨浪翻滚着,一浪高过一浪,一浪盖过一浪。”有的说:“我好像看到巨浪相互交错、撞击,形成一堵高大的水墙,而看不到那条白线了。”还有的说:“江边的、远处一切景物都已被这如同水墙一般的、不断翻滚、奔涌的潮水挡住了,看不到了。”

(4)“越来越近……”

出示课件:通过句子的对比,体会词语的精妙作用。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奔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奔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学生们在①和②的比较中,可发现:前文提到了潮水横贯江面,此时潮水掀起的无数巨浪就像千万匹战马一样,马不停蹄地向前奔涌,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所以作者用上了“千万匹”这个词语。在②和③的比较中,可发现“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写出了潮水铺天盖地般、如万马奔腾般地奔涌的具体样子,其场面浩大、宏伟、壮观。趁着学生们交流的_,请三个同学依次读出这句话,要求一个比一个读得更有气势。其他人闭眼欣赏,以强化这些关键词语的作用。这样对形象直观的词句比较和诵读,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引导学生继续抓住潮水的特点来体会:这磅礴的气势仅从形态可以看出来吗,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这大潮势不可挡?自然而然,孩子们会抓住“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想象当时大潮咆哮、怒吼着,似乎吞没了整个江边上的一切声响,耳朵也都要被震聋了。这无比巨大的声响更能衬托场面的壮观。

指导朗读:带着此时的感受完整地读出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4、有感情朗读,领略大潮的变化奇观。

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使我们仿佛和作者一起站在钱塘江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大,看到的潮水越来越近,浪头也越来越高。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5、师生合作读二至四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作者的写作顺序。

(1)学生读描写大潮的语句,其他的由老师读。

(2)读后你们发现什么了?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6、出示课件:观看完整的大潮变化的视频。

(1)看了视频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啊?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

(2)请你再来读读二至四自然段中最能够表达你现在心情的句子,一会儿读给同学们听。

(3)让我们把三、四自然段背诵下来。

7、略读“潮过后”部分,感受大潮气势犹在。

最后一个自然段其实重点词句也不少,但通俗易懂。而且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还要注意教学时间和重难点的分配,引导学生读中关注“还在、依旧、才”这三个词语,体会到大潮气势犹在。

(三)梳理整篇文章的顺序,回归整体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做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的景观讲述给家长听。

语文教师个人总结 篇2

大学三年级,我迎来了我的顶岗实习,被分配到了xx中学,时至今日,为期四个月的的顶岗实习生活即将结束,而在此渡过的时光,却使我感触良多,给我今后的人生之路以启迪。

我承认,一开始对于顶岗是抵触的。生长在城市中的我,从小享受着城市生活的便捷和优渥,对于农村生活,仅从从电视和网络上看过,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也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会亲自走进它、感受它,与它融为一体生活。

当我真正开始实习生活时,才发现这与我想象中的大相径庭。尽管学校已经竭尽所能为我们提供便利条件,但还是不能和我以往的生活相比较。我的家庭不能说多么的富足,但也是三口小康之家,过去的我习惯了花钱享受,并不考虑生活压力。从我开始转换身份的那一刻起,我明白了“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的含义。对于环境的不适应,本来肠胃不好的我身体也出现了反应。那时的我快要被打败,一度萌生退意。

十一七天假就是一个转机,经过家人的劝勉和自我调节,我坚定了信念:不能轻言放弃,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于是,我克服了心理障碍,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坚定地回归。与此同时,现实又给了我更大的鼓励,第一次月考成绩出来了,我所教的七年级三班语文平均分第一,我的学生单科第一,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当老师的幸福。

更大的改变是我的工作状态,以前的我总是得过且过,反正成绩还算良好,所以每学期只有到考试前才有学习热情,平时则是享乐休闲,虚度时光。而现在的我需要备课、批改作业、关注学生,有时还需要熬夜判卷子,这极大地调动了我的工作热情,使我每天都过得非常充实。

我的教学技能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以前的我,不知道怎么样才能上好一节课,只是觉得自己把该说的都说了就可以,并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还会责备学生为什么什么都不会。现在的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的讲授知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切入知识,并与生活常识相结合,拉进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使得学生能够在兴趣的陪伴下快乐学习。通过四个月的教学,在教师技能大赛中,我获得了一等奖,这既是对我教学的一种鼓励,也是对我顶岗实习的一种肯定。

作为语文老师,我也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农村教学条件较城市相比较为有限,学生能够接受到的也很有限。除了日常使用多媒体教学外,我还为学生们展示我外出游玩拍摄的照片,告诉他们要多出去走走,感受不一样的世界;为学生讲述我的成长经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告诉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要博览群书,用知识提升自身修养。我用自己的方式为他们拓展眼界,打开通往世界的窗户,看到他们眼睛里的光芒,我知道,想去外面看看这颗种子已经在我的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当然,还需要他们用辛勤的汗水灌溉。

通过和学生们的相处,我已经和他们成为了好朋友,每次见到我都会笑着跟我问好,和我分享自己的小秘密,把自己的零食分给我,有的女生见面就会拥抱我,我知道他们从心里接受了我。每当我说下学期我就不在这里了,他们就会用方言说“不占,不占”,不让我回去,其实,我也很舍不得他们啊,大学还没毕业的我和刚刚踏入初中校园的他们,我就像是一个“孩子王”一样带领他们熟悉初中的生活,带领他们走进语文的世界,带领他们告别童年,步入青春。最天真可爱的他们给了我那么多的意料之外的感动和惊喜。期中考试的时候,正赶上我回学校考教师资格证,很担心他们因为我不在影响成绩,没想到三班又是第一,单科前五名全是我的学生,一种从没有过的喜悦迅速蔓延了我的全身。

最开始的我,期盼着顶岗实习快点结束,我能够快点离开这里,然后再也不回来。可现在的我,只希望时间慢一点,再慢一点,能让我有足够的机会去和这里的一切好好告个别。或者,把时间倒回,再重来一次,回到9月5 日第一次呆呆的站在唐邱中学门口的时候……

“我怕我没有机会,跟你说一声再见,因为也许就再也见不到你。明天我要离开,熟悉的地方和你,要分离我眼泪就掉下去。我会牢牢记住你的脸,我会珍惜你给的思念,这些日子在我心中永远都不会忘记。我不能答应你,我是否会在回来,不回头,不回头的走下去。”当我在联欢会上唱这首《再见》时,我的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看着一直鼓励、指导我的许老师,看着朝夕相处的岗友,再想想那些可爱的我的孩子们,我的心里就涌起一阵酸涩,看来真的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即使我的心中有千般不舍,终究还是要离开,回到我原本的生活轨迹,继续我的大学生活,但我答应孩子们等到梨花盛开的时候,我会回来看看。

这次顶岗实习,是我从学生身份到教师身份的转换,它犹如我人生的前奏和彩排,虽然实习已进入了倒计时,但却使我坚定了考研的决心,我希望受到更优秀的教育,完善自身,为日后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也明确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我希望自己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老师,教书育人,让教育的接力棒在我手中传递,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教书育人,春风化雨。我希望我可以秉承信念,昂首阔步,为实习生活画上完美的句号,不负这场人生的彩排。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两则新闻的有关历史背景。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点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难点 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教学准备 报纸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程序 教学补充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 讲解关于新闻的一般知识(1)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 综合新闻 典型新闻 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3)新闻的结构五部分: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其中标题 导语 主体是必有的背景 结语可有可无。(4)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 描写(5)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 及时性 准确性

(二)分析课文 学习阅读消息

1 介绍背景 1949年,淮海 辽沈 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 分析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 发电的时间地点 表明材料真实 报道及时

3 自读课文,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

4 学生讨论分析新闻结构 本文可分两部分:

导语(1、2)总述渡江情况。从作战兵力、战线长度、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根据中 西 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时间地点兵力渡过兵力讨论下列问题(1)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从敌我两方面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赞颂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为什么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渡江作战在前,所以先写,中西路军所与敌情相似,抵抗较小,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3)分析详略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比较重要,为什么反而写的更简略呢?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在此之前已经关于中路军的介绍 为什么详写东路军 东路军战斗最激烈,敌人又将其防线修筑的最巩固,只有把着一路的作战情况说清楚,才能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气势(4)讨论主体的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

(三) 课堂总结课文通过叙述了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读读写写和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学习体会通过人物动作刻画形象、展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2、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情感目标: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重点难点:

重点:“背影”作为文章描写的对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尤以父亲为“我”买橘子而穿铁道、攀月台那个场面的描写为最详,是全文的重心所在,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难点:体会蕴涵在作者笔端的深深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背影》。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狼藉、簌簌、迂腐、踌躇、拭、颓唐、琐屑、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惨淡、勾留、变卖典质、赋闲、蹒跚、颓唐、触目伤怀、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琐屑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2、学生自读,并圈点勾画本文中出现了很多的“四个、次……”

3、学生速读课文,讨论一下问题。

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明确:

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②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2、3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4、5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6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

明确: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细读文本,探究品味

有人说本文是很多的“四个/次……”构成,不知道你找到没有?

明确:四个“背影”;四次“流泪”;四句“话语”……

(一)探究“四个背影”

1、细读带有“背影”的句子,看看哪一个是重点写?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忆背影)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绘背影)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别背影)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思背影)

好处: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分析第二次背影的刻画,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父亲的背影的?

明确: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课文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主要是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疼爱儿子。

(二)品味四句“话”

作者的父亲在送儿子去车站的过程中,总共说了四句言简意赅的话。品味这四句话包含的情意。

明确: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不放心儿子,关心儿子)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怕儿子路上口渴,为儿子做事,体贴周到)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舍不得儿子)

4、“进去吧,里边没人。”(关心儿子)

由此看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爱护。

(三)品味“四次流泪”

1、品读文中写流泪的句子,看看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①“——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奔丧途中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伤之泪)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车站望父买橘;感动之泪)

③“——……,我的泪又来了。”(车站找不到父亲的背影;不舍之泪)

④“——在晶莹的泪光中,……”(别后读父亲来信,再现背影;怀念之泪)

2、有人说,这四次流泪体现了“我”的感情变化,四次流泪分别是悲哀之泪、感动之泪、不舍之泪、怀念之泪,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作出赏析。

3、作者当时对父亲的行为真的理解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这说明了什么呢?

明确: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说明朱自清当时对父亲的行为不理解,运用了反语的修辞表达了自己的懊悔之情。尽管作者有不理解父亲的时候,但是这并不妨碍作者对父亲的爱和怀念。

二、拓展迁移,交流收获

学习完本文,你学到了什么呢?(提示:从选材上,从语言上,从情感上,从描写方式上、从内容上皆可)

示例:

1、从主旨上:

2、从选材上:选取生活中的细节塑造人物形象。

3、从语言上:朴实的语言最美。

4、从情感上:感情真实最感人。

5、从描写方式上:白描的写法。

6、从角度上,新颖独特的“背影”

7、从结构上,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

8、从人物的刻画上,细节描写之生动

9、从材料的剪裁上,文章详略安排恰当

三、作业

小练笔:写写自己的父亲。

语文教研组工作教学计划 篇5

一、现状分析

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不佳,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基础参差不齐,学生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不断提高语文教师备课的质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年级组的实际,八年级语文备课组对本学期的语文备课工作拟定以下的计划。

二、指导思想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提高本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三、工作目标

重视教学常规工作:充分认识八年级中坚阶段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团结奋战,资源与经验共享,平时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使提高教学质量、目标落到实处。

1、总揽教材,利用团队资源,精心搞好教案的编写工作,上好每一节课,全力打造高效能课堂。

2、精心设计作业,合理安排学生的作业量,确实做到减负增效。

3、做好周清工作,做到有考必改,有改必评,不断总结提高。

4、时刻教学进度。

5、本学期要求学生阅读课外文学作品2本,完成名著阅读任务。

6、提高合格率,力争优秀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设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网络的丰富资源为语言语教学服务。

四、具体措施

1、充分发挥备课小组团结协作的力量,加强集体备课。

2、定期集体备课,讨论教材及教学中的问题,交流教学心得。教学进度和教学重点、难点;统一各种资料;统一大小考试;发挥集体备课的力量,力争使我们的老师授课能力在同一起跑线上,从而提高初二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3、学生作业做到精心设计、科学、适量。

4、开展古诗文背诵、名句积累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坚持认真批阅作业。

6、抓语文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保证每周的课外阅读时间,并对摘抄积累作出细则要求。

总之,我们竭尽所能,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八年级全体学生的语文成绩,提升全体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

语文教师个人总结 篇6

加里宁说:“教师一方面要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生活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我先后学习了《学与教心理学》、《教学论》、《儿童心理学》和有关新课程的理论书籍,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在教育教学中,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水平。在市实验小学阅读教学评比和语文评优课分获一等奖;在金坛市小学数学评优课中获得一等奖;20xx年被评为金坛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20xx年被评为常州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20xx年在全国语文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获三等奖。

当教师不能当成教书匠,今年如此教,明年如此教,不行。教师应边教边改,求索永无止境。为此,我积极投身教育科研,承担了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常州教研室主持)子课题《在新的平台上评价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担任子课题组长。在研究中善于总结,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获金坛市一等奖。另外还参与了金坛市小学低年级语文新课程研究中心组。

及时总结大有益,实践之所得,思索之所悟,在反思中回味,以提取经验,吸取教训,总结规律,形成认识,可以防止错误,使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总结不断。五年来,有二十多篇教学论文获奖、发表。其中《基于新课程理念下一堂好课的标准》发表于《教学与管理》,《给学生一个“台阶”》发表于《北京教育》和《成才导报》,《追寻课堂失落的“真实”》发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打开智慧的背囊—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实践与探索》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等。

为履行自己骨干教师的职责,平时注重与同事交流,多次担任青年教师和实习生的指导老师,近两年执教市公开课2节、专题讲座1次,教材分析2次。并参与教研室的“新思维检测卷”“小学多功能习字本”的编写。

“春燕自知春光遍,累断筋骨衔春泥”。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理应为教育事业捧出一颗真心、献出一腔热血,我将用自己青春坚实的脚步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进入21世纪,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未来在竞争。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①因此,教育的重担关键落在了教师的身上。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胜任现代教育的教师队伍,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在汉语全球化进程中,语文教育又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为整个九年义务教育夯实基础的重任,更要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夯实基础,甚至是要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因此,探析小学语文教师的胜任力,无疑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它不仅对小学语文教师职前选拔、职后评价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对今后高校对小学语文专业的师范生的专业化培养也具指导作用。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7

《壶口瀑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方法。

4、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出示3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化散文”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明确:(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目标导学三: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小组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

明确:语气应该由平缓渐渐提速,带着惊叹、赞美的语气朗读。

2、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请继续朗读第六自然段,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民族的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小结: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并体会了黄河之水象征的民族精神,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黄河之水有哪些精神(请学生发言)。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方面继续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1、在写雨季的壶口时,作者写“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一感受,有何用意?

明确: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2、你还能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例子吗?

明确:第三自然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瀑布的迅疾。

3、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

明确: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4、作者的重点是要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目标导学二:品味本文语言特色及效果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雨季瀑布的特点的?

明确:①听觉角度: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②视觉角度:“河谷里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

2、作者描绘雨季壶口瀑布时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找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一句具体分析。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明确:本句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明确:句中用了“跌”“吸”“灌”“冲”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河水,突出河水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河水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3、作者描写了壶口上游的河水和脚下的深沟,找出相应的语段,仔细品味其语言特色,体会其意境。

(1)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

(2)龙槽壶口:

①“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明确:运用“吸”“拢”“冲”“跌”“碎”“升”“跨”“穿”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碎成点,碎成雾,充满灵性与生命力量。分析描写壶口瀑布的语言特点,应该从多种角度入手,修辞手法、用词角度、句式特点等。

②“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时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③“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明确: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长短句结合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目标导学三:学习本文写景的语言特点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一系列具有表现力的动词,结合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结合内心感受,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不少于200字。

示例:站在湖岸的观景台上,我激奋的心情几乎跃出胸腔。试想,面对这一湖蓝得“晕”人的碧水,扑面的芳香水汽,哪有生命不振奋呢?哪有意兴不飞扬呢?我尽全力把身子往前倾,脖子向前伸,瞪大眼睛向湖中望去。湖中间的水域,似乎有一台一刻不停运转着的机器,生产出粼粼清波,后头的清波驱赶着前面的,一齐向四面递进,奔向湖岸;阳光照在清波上,粼粼闪动,有些晃眼,像薄薄的金片铺于太阳底下;清波一波连着一波,波波相依,蔚为壮观,就像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布满无数皱褶的绿色大布;蓝色的湖面映托着湛蓝的天空,天空高远,朵朵白云如只只绵羊,悠闲自得,似乎是不愿意离开这人间美景;湖面上水雾氤氲,缭绕着弯扭着盘旋着往天空升腾,但到了一定高度就不见了踪影。

三、板书设计

初二语文教学设计 篇8

《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联系现实,关心时事。

4、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1、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

2、对真正“爱国性”的理解。

3、思考中日关系中当前面临的问题。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是用早期白话写成的,又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要多读课文。课上时间不可能通读,只能是有重点地朗读。

2、为了增加阅读量,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前要求学生多读鲁迅的作品,其中鲁迅简历、《〈呐喊〉自序》、关于藤野先生的资料、鲁迅留学时的国内国际背景等为必读内容。这也是符合新课标语文学习要向课外延伸的要求的。当然,教师也要多查找和本文有关的资料,并在适当的时机展示,师生共同补充资料,互相讨论,体现了师生双方民主、平等、合作的理念。

3、语文学习的延伸还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向生活的延伸。我们今天学习《藤野先生》和十年前应该有很大的不同。十年来中日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把“爱国青年”和藤野先生做对比时,在分析那些人的“爱国”性及其思想根源时,很自然地会涉及到日本的国民性问题,很自然地会联系到当前日本社会越来越严重的右倾化问题,通过学习本文应该引起学生对当前中日困难关系的关注和思考。我们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如何正确地对待其他民族。要学会和其他国家民族和平友好相处,提高对日本严重右倾化的警惕。

4、本课的广度体现在对课文内容的大量补充及对当前中日关系的关注上;深度体现在对“爱国青年”的“爱国”性的分析上及对“真正的爱国主义”的讨论上。

5、我认为尊师不是本文主题的第一义项。故在本课中只粗略提及。

6、本文知识点众多,学习时不求面面俱到,但重点是必须完成的,难点是必须要突破的,通过研讨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情感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收获、语文能力上有提高。

主要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结构、线索。

2、找出“我”和藤野先生交往时的主要事例,并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理解其中体现的藤野先生的品质和作者的爱国精神。

3、分析部分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

二、根据预习,提示生字

挟着 芋梗汤 诘责 寒颤颤 畸形 绯红

(注:以上生字都是课下注释中所没有的)

三、学习读第一自然段

提醒学生注意: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

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中国人原来是不留辫子的,满清入关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之后中国人的脑后才拖上了一根辫子,所以说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另外留辫子也是表示对满清王朝的忠心,所以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者如孙中山及后来的毛泽东等人都是先剪掉自己的辫子以示和专制政权的决裂)

可是这些清国留学生对辫子的态度如何呢?(他们十分珍视这根辫子……)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标致”,“标致”的本意是什么?(漂亮),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丑陋)──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就是说反话,字面的意思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事实上,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同学们很可能会举出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为了更好地讨论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给补充一些历史资料:鲁迅去日本留学是什么年代?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鲁迅于1902年去日本留学,1904年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当时正是中国积贫积弱受列强欺侮的时候……腐朽的满清政府与列强鉴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补充资料和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板书: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暗线)

四、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现在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师生总结板书:

五、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能力,说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

讨论之后在第二部分后板书: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结合讨论幻灯展示藤野先生的照片及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时的课堂笔记(内有藤野先生修改的笔迹)。

板书: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六、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谁能给解释一下?(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

(从鲁迅小时候他父亲的病说起……说到鲁迅讲的关于中医的过分的话: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说到他学医的两个目的: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时间允许的话,教师也可在这里给补充资料:日本的维新确是从医学的引进开始的:一个叫前野良泽的人根据一本来自荷兰的《解体新书》的指导去解剖尸体,结果让他感到震惊的是,书中的插图竟与人体构造分毫不差。从此日本人逐步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先进,开辟出一条通向近代学术的道路,使日本迅速成为一个强国)

那么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