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课文及教案【精选3篇】》
教师教案要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自己、备能力培养等,达到挖掘教材要“深”,教学方法要“活”,讲课要“精”,传授知识要“准”,教学效果要“高”的目的。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课文及教案【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出师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
2、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3、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上表目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为之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文字质朴,情感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慨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背景资料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将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临行前,他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故上表劝诫。
3.知识链接
表是中国古代下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的《报燕惠王书》、李斯的《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表》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可以说是“表”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死罪”之类的话。著名的有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
4.检查字词
(1)重难字
崩殂(cú)疲弊(bì)
恢弘(hóng)妄自菲薄(fěi bó)
以塞忠谏之路(sè)陟罚臧否(zhì pǐ)
郭攸之(yōu)费祎(yī)
以遗陛下(wèi)裨补阙漏(bì quē)
行阵(háng)倾颓(tuí)
桓(huán)猥自枉屈(wěi)
夙夜(sù)驽钝(nú dùn)
攘除(rǎng)斟酌(zhēn zhuó)
彰其咎(zhāng jiù)咨诹(zī zōu)
遗诏(zhào)涕零(tì)
(2)通假字
①必能裨补阙(quē)漏(“阙”同“缺”,缺失)
②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词
开张
痛恨
卑鄙
所以
涕
秋
愚
(4)一词多义
道
遗
论
能
临
言
益
(5)词类活用
①深入不毛(名词作动词,长草)
②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作动词,发扬,扩展)
③亲贤臣,远小人(均为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④此皆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⑤攘除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恶之人)
(6)文言虚词
以
于
(7)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a.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也”,判断句标志。)
②省略句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省略主语“陛下”。)
③倒装句
a.苟全性命于乱世。(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乱世苟全性命”。)
b.临崩寄臣以大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临崩以大事寄臣”。)
三、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秋:时候。
殊遇:厚遇。
恢弘:发扬,扩展。
陟:提拔、晋升。
臧否:赞扬和批评。
2.重点句子翻译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陛下您实在应该扩大自己听闻的范围,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四、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分析内外形势,对后主提出三条建议。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第三部分(8):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对后主谆谆告诫,并在临别时抒发真挚情感。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是针对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进行讲授,圈注疑难点,适当点拨。弄清楚课文讲述的故事内容。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出师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
2、扫除文字障碍,熟练掌握表中的内容。
3、了解《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情节。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第一课时主要扫除文字障碍,听录音及了解有关情节,体会诸葛亮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分析6、1、2(机动)段。
3、第二课时继续学习剩余的内容,主要是3、4、5、7段,明确诸葛亮在文中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政治愿望。
4、第三课时结束课文内容讲解,总结“以”字用法,并小测本文知识。
教学重点:
1、诸葛亮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其政治愿望。
2、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必知的东西:例如书法家不能不知道《兰亭序》;军事家不能不知道《孙子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曾经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催人泪下的《出师表》。
二、简介作者及文体: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汉末为避战乱,隐居隆中。后扶佐刘备统一了我国西南地区,使全国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作者的请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为“书”,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在内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此类文章又称为“表”。
三、听录音感受文章的情感,扫除文字障碍。
c ji n zh z ng p zh o y u y w i
崩殂 忠谏 陟 罚 臧 否 昭 攸 祎 以 遗 陛下
b qu w i s sh ji n d n f i zh ng ji
裨 阙 猥 夙 庶 竭 驽 钝 菲 彰 咎
z u zh o
咨诹 遗诏
《出师表》教案 篇3
一、主旨概述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二、结构内容
本文分三部分,全都着眼于“出师”二字。第一部分谈治国的大计,是为了消除出师的后顾之忧。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才20岁,又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受坏人蛊惑,必将导致国内政局不稳,对前方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这个部分里不仅向刘禅反复阐明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道理,而且荐举人才来管理“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消除了这个后顾之忧,诸葛亮才能专力伐魏。第二部分是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这种说明不同于奏议,不是反复陈说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陈情式的,就是陈述作者的心愿。为此,诸葛亮历叙身世,从“躬耕”说到“遂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临崩寄大事说到自己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感激”和“忧叹”的心情;最后集中到一点,将出师伐魏视为“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这样来说明出师的决策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第三部分归结全篇主旨。由此可见,本文结构具有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的特点。
三、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秦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一地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双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值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任,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提到先帝之处13次),满腔挚爱谏后主(7次提及陛下),他对刘弹的反复幼谏,谆谆叮咛,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统观全文,开篇论及形势以警其(刘禅)心,继之以进谏举贤以正其治,转而自述平生以动其情,结尾点明兴汉之主旨以励其志。文中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更增加哀婉恳切之情。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至情浓,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从而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
四、质朴、恳切而精练的语言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请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感,处处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炼,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特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上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流行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五、读讲议结合的教学方法建议
读,就是要反复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划分停顿,然后根据练习第一题的要求,读得层次分明。朗读应贯穿教学过程 始终,讲一段,背一段,最后连贯背诵全文。讲,就是疏通文义,上面已经说过,这里只补充一点:讲,不是由教师包办,也要让学生参加,即使只能说出字面上的意思也是好的,要借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议,就是讨论文章的理路和主旨。
以上三者,读为主,讲次之,议为轻。三者交互进行,再辅之以简明的板书,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的教学方法建议
由于课文内涵较深,教师必须重视疏通文义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上,更不能过多的涉及语法,把本来简单的内容变得复杂起来,而要讲讲作者说话的背景、原因和意图,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那些话的内涵,这样才有助于记诵。
较难处理的是说话的背景。讲背景不宜过细,不能把它变成讲故事,但偶尔用之也未尝不可,例如“乐不思蜀”的故事确实说明刘禅说话存在着“失义”的情况。有些地方只需要点一下,例如讲到“亲小人”时就应指出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在讲完某些段落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用简要的史实作补充说明,例如讲完第三、四、五段后,可以指出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还维持了29年(234—263),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选好了接班人;讲完第八段后可以指出,这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不效则治臣之罪”决非虚语。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
认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国事无论巨细,莫不取决于诸葛亮。
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内政方面,还觉得放心不下,因此临行前上《》给刘禅,希望他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保证北伐成功,彻底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帝王之业。充分流露出忧心国事以及临行依恋的心情。
二、阅读分析
1.自读“阅读提示”,了解下边几个问题:
(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3)诸葛亮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计划得以实现。
(4)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使后主刘样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2.熟悉课文
(l)教师范读。
要求:认真听读,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各自放声读两遍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请8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课文(第8位学生读最后两段)。
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4)读课后练习一中列出的长句子。
读读,议议——请学生说说每句话大意。
(5)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三、总结、扩展
本节课着重介绍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同时能朗读课文,消灭生字词,读好长句,为加深认识做书后练习一。
在能读熟的基础上,请找出课文中成语并把它写在读书笔记上,语文重在积累,想一想由这些成语还能想到有关的一些成语。
第二课时
一、疏通文意
方法:二人小组,对照注释逐句弄懂课文大意,将二人都不明白的语句画下来,待集体解疑。集体解疑,教师适当讲解,重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语句的意思。最后,请几个学生每人讲一段课文大意;教师在学生择课文时,提出语句里的重点词语。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语气,思考: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
请班里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
三、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l)讨论刚才提出的思考题。
提示学生再读“阅读提示”。
(2)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
共3条: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3)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4)参看“阅读指导”划分全文结构,明确每一部分的意思。
四、完成练习
当堂完成书后练习二先二人小组讨论后,后全班讨论答案。
五、总结、扩展
诸葛亮在这篇表文中,向刘掸提出了3条建议:广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这三条建议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诸葛亮在这里以老臣的身份,谆谆告诫,表现了一片忠诚化国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出师远征之前,对宫中、府中都作了妥善安排,思虑精细。
诸葛亮的文章写得周密畅达,他的散文开门见山,直抒己见,感情真挚,质朴清新。文中谆谆劝诫刘禅尊贤纳谏,严明法治,说明出师的目的和任务,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辞恳切,肝胆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