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鱼论战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这次为您整理了子鱼论战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子鱼论战 篇1
子 鱼 论 战选自《左传》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准备迎战,大司马公孙固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就是不可原谅的了。”襄公不听。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司马公孙固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公孙固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襄公说:“还不行。”等到楚军排好了阵势,然后才攻击他们,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腿部受伤,侍卫官也全部被歼。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全国人都归罪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人。古代领兵作战,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了国的殷商的后裔,也不攻击没有排好队列的军队。”子鱼说:“君王不懂得作战。强敌的军队,在险隘的地方不能成列,这是上天赞助我们;阻敌于险地而进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就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而且现在我们面对的强者,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到了很大年纪,俘获了就夺取过来,管什么头发花白?使军队明白国耻,教会他们作战,是为了杀敌人。伤势还未到死的程度,怎么不再伤害他们?要是舍不得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就应当根本不要伤害他们;要是怜惜他们当中头发花白的人,就应当向敌人投降。军队在有利时加以使用,钟鼓用声音来调节士气。时机有利而使用军队,阻敌于险地是可以的。鼓声宏大以鼓舞土气,鸣鼓进攻未成列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勃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子鱼论战》 2002/01/01
子鱼论战 篇2
一、基本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左传》记述战争,很看重决策人物在战争问题上的言论。本文正是如此,其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都用于记“论战”,而叙宋楚泓之战的经过仅用68字。必须学好“论战”这一部分,才能领会作者的意图。但这个部分又很不易学,因为这里所说的抽象的原则都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再加上用语古奥,学生一时恐难以适应,对这两个方面的困难都不可以低估。
2.教学方法
除介绍有关史实作为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通过反复领读使学生达到“口熟”而外,还要注意选择学习的“突破口”。可供选择的“突破口”有:
(1)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据来判断本文作者对宋襄公这个人物的态度。这要从比较入手,因为历来史家对这个人物的褒贬不一:在《春秋》三传中,《左传》和《梁传》持贬抑态度,而《公羊传》持褒扬态度;此外,《史记》也持褒扬态度。可以写出几条褒语来,再让学生细读课文,自会注意到作者的态度与褒扬者不同。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2)跟《曹刿论战》做比较。《曹刿论战》和本文所记都是大国和小国之间的战争,基本内容又都是谈怎样选择作战时机的问题,这就有了可比性。主要是比较内容,说明其成败相反的原因;也可以比较写法的异同。
二、诵读的准备
1.简介宋襄公争霸始末
宋是春秋时期的中等诸侯国,辖境在今河南东北部,东北有齐、鲁,西有郑国,南有楚及陈、蔡等小国;宋襄公(前650至前637年在位)初期,在公子目夷辅佐下国力有所增强。前642年,宋襄公率诸侯兵伐齐,平定齐的内乱,立孝公为齐君;从此便全力以赴,争当诸侯盟主。当时齐的霸业已衰,而楚国日益强大,并向中原扩展势力,成为襄公争霸的障碍。前639年秋,宋襄公与楚、陈、蔡、许、郑、曹等诸侯会盟于盂(宋地,现在河南睢县西北),而不以兵车赴会,楚乘机捉住了他;但宋有目夷守国,楚无可奈何,到了冬天又释放了他。次年夏,宋襄公为了洗雪被捉的耻辱,便率军去攻打郑国。郑是楚的盟国,楚于是伐宋以救郑──宋楚泓之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其时,宋军在泓水北面,楚军须渡河而后战,故课文中有“未既济”、“既济”等字样。
2.反复朗读第二、三段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归纳宋襄公说的两条作战原则,指出哪一条是主要的(在课本上划出来即可)。
①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主要的)。
(2)用两种符号把子鱼批驳上述两条原则的话划出来。
批驳第一条的是“且今之者……则如服焉。”
批驳第二条的是“敌之人……犹有惧焉”和“三军以利用也……鼓可也”。
(3)《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这番对话极为简略,抄录如下:
“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
从课文中找出与划线字眼相当的语句(依次是“阻隘”、“三军以利用也”、“则如服焉”)。
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启发学生了解“论战”部分的大体内容,并找出记诵的支撑点。
三、诵读指导
1.第一段指导要点
①按叙史通例,写战争要注明交战双方、作战时间及地点。课文首句前,原文尚有:“冬(指襄公十三年即前638年冬),十一月,己巳,朔”。
②“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写宋之优势;“彼众我寡”写宋之劣势。司马“请击”而襄公答以“不可”,坐失良机。
③“又以告”,这是省略句法,即“及其未成列也,请击之”之意。《尔雅》:“若、谒,请也。”
④“公伤股,门官歼焉”,七字写尽败状之惨。
2.第二段指导要点
①“公曰”一段话是因“国人皆咎公”而说,故有自辩意。按:襄公于次年夏即因伤死去,距泓之战仅半年,可见其至死不悔。
②“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前“也”表提顿,后“也”表肯定,即肯定不用阻敌于隘之法取胜。“阻隘”与司马迁文“困人于”意同。
③以“亡国之余”做低衬,突出“不鼓不成列”,以示其“仁义”之心不变,至死仍然看重虚名。
3.第三段指导要点
①“君未知战”为本段之纲领。以下分三小层,各层的语气不同。可分层进行诵读练习。
②第一小层就泓之战的实际情况批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的观点。先肯定客观情势对我有利,次以反问说明可以主动进攻,最后加上“犹有惧焉”,以退一步设想的口气说明非如此做不可,更为透彻──要注意读出语气的变化。
③第二小层驳“不重伤,不禽二毛”的观点。前两句都用强烈反问的口气,亦兼有讽刺之意。末句用归谬法,指出襄公说法的可笑,讥讽之意甚明,也揭露了襄公做法的虚伪性。“获则取之”的“取”本义是割取耳朵。古代有割取俘虏耳朵的做法,《周礼·夏官·大司马》:“获者取左耳。”这里用的是引申义,带回来。
④第三小层是一般地论述“阻隘”、“鼓”的原则。文中连用四个“也”,都表示肯定的意思,须用斩钉截铁、不容置辩的语气读出。
四、内容点拨
参读下面两则资料,然后讨论几个问题。
《公羊传·公二十二年》:“……宋师大败。故君子大(赞扬)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指战争)而不忘大礼……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史记·宋微子世家》文末“太史公曰”云:“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贤),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1.这两则资料是从怎样的角度来褒扬宋襄公的?出于什么目的?(“礼让”。当时周初制定的礼制已遭到破坏,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如齐并国三十五,鲁并国九,宋并国六,篡弑的现象也屡屡发生,所以“以礼让为国”成了恢复旧秩序人们的信条。)
2.本文作者对宋襄公持怎样的态度?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批评。详写子鱼的反驳。)
3.你赞成哪一种态度?(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教师也应指出,宋襄公不过是将“礼让”作为一种沽名钓誉的手段,他的“仁义”是假的。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宋襄公图伯》中有详细评论,可参阅。)
子鱼论战 篇3
《子鱼论战》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查字典以及组词的方法解决某些难以理解的字词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二。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通过查字典、进行推测、利用注释等方法来解决疑难字词,顺畅地翻译出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导入 :我们昨天学习了《曹刿论战》,现在我们就来复习其中一些字词(请大家看屏幕)
a、 齐师伐我(攻打)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鄙陋) 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望其旗靡(倒下)
b、 古今意义
牺牲玉帛 可以一战 又何间焉 大小之狱
c、 虚词
以{何以战(凭) 必以分人(把) 必以信(用) 必以情(根据)
其{公问其故(这样) 吾视其辙乱(齐军) 其乡人曰(他的)
焉{又何间焉(呢) 惧有伏焉(在那里)
“其”和“焉”用起来比较简单点,我们重点来看这个“以”,你们还能不能想到包含“以”字的其它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今以蒋氏观之 根据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 用
而吾以捕蛇独存 凭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来
以啮人无御之者 如果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如、及
注意: 当以连接两个动词时作连词 译做来 当以后面带名词或代词时作介词 译作用、把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总结归纳,这样知识才会越积越多
d、 大家把字词掌握得很好,看看下面三个句子能否翻译到位
战则请从。
如果作战就允许我跟随着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夫战,勇气也。
在翻译句子时如何能做到准确通顺,该添就添,改换则换, 该删就删。
2、 刚才我们复习了,《曹刿论战》,在《左传》中还有一篇有名的写战争的文章,篇名叫〈子鱼论战〉。请看大屏幕。
3、 现在请你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这篇课文。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现在请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以下。谁愿意?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要做以下两件事:第一、听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第二这篇文章中有些词语在《曹刿论战》里已学过,你们自己留意一下,有助于读懂这篇文章。
4、 找出翻译有困难的字词。(遇到不理解的字怎么办,老师总结出三种方法:一是将字词放在语言环境、句子中,确定词性,并回忆课本里相似的用法,加以推断:二是以现代汉语从不同义项组词,确定字义:三是从字形上去理解。你们看管不管用?)
3、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们有了一定的收获,还有没有问题?有的话我们一起来讨论解决。
4、 总结:文言文的学习我们要掌握它特定的方法同时我们同学还要注重积累和总结。
5、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曹刿论战》和《子鱼论战》的内容,那么两次战争的结局有什么不同?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6、想一想,议一议:两次战争的结局有什么不同?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鲁庄公:目光短浅,但能知人善用
宋襄公:迂腐,伪善
7、从这两个战例中,你认为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请你再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谈谈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8、课外延伸:
. 下面是一段简短的议论性文字。参考提示,为语段的前两个空白处各补写一个句子,并在第三个空白处用一句概括性的话为这段文字作结。要求补写的三个句子合乎文意,与整段文字衔接顺畅。
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假如_______ (1) ?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如果 (2) ?综上所论,不难看出 (3) 。
提示:吴王夫差-伍子胥 蔡桓公-扁鹊 宋襄公-子鱼
鲁庄公-曹刿 齐威王-邹忌 唐太宗-魏征
参考答案:
(1)(假如)当初蔡桓公能听从扁鹊的劝戒,又何至于落个病入膏肓的下场?
(假如)当初宋襄公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又何至于落得个受伤而死的下场?
(假如)当初吴王夫差能听取伍子胥的逆耳之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身亡的下场? (2)(如果)当初鲁庄公不听取曹刿的建议,又哪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如果)当初齐威王不听取邹忌之谏,又哪能战胜他国于朝廷?
(如果)当初唐太宗不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哪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3)只有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如果独断专行,自以为是,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或:是否能采纳正确的意见,是成败得失的关键。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附:
子鱼论战《左传》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①。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zhen)而後击之②,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chong伤③,不禽(通擒)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⑤,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 勍qing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耈gou⑥,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有所改动)
①楚人未既济:过河,渡
②既陈而後击之:两军交战时队伍的行列,在这里指摆好阵势。
③君子不重伤 :重复,再
④不禽(通擒)二毛:头发花白的老人
⑤勍敌之人 :强、劲
⑥虽及胡耈:年老、长寿
翻译 宋襄公跟楚国人在泓水作战,宋国军队已经排成了(战斗的)行列,楚国的军队(却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主管军事的子鱼(向宋襄公建议)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来,请(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可以。”(楚军)已经渡过了(泓水)但(还)没有排成战斗阵势,(子鱼)又请求。宋襄公(还是)说:“不可以。”(楚军)已经摆好了阵势而后攻击他们,宋军大败。宋襄公伤了大腿,禁卫官也都死在阵地上。
(宋国)国都里的人都责怪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在战斗中)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也不抓获头发斑白的老人。古时候用兵打仗(的原则),是不靠险阻(来取胜)啊。寡人虽然是亡国(殷商)的后代,(还是遵照古法)不进攻没摆成阵势的军队。”
子鱼说:“君不懂得作战。强大的敌军,(当他们由于)地形阻隘而没摆好阵势,(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啊。拦截并攻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这样)还害怕(不能取胜)呢。何况现在强有力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啊。即使是年纪特别大的人,俘虏了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讲明什么是耻辱(败降)激励(士兵勇敢)作战,是为了杀死敌人啊。伤(还)没到死的程度,怎么不可以再杀伤(他们)呢?如果可怜(那些)再度受伤的敌人,那不如不伤害他;可怜头发斑白的敌人,就不如向他们屈服。
子鱼论战 篇4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查字典以及组词的方法解决某些难以理解的字词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二。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通过查字典、进行推测、利用注释等方法来解决疑难字词,顺畅地翻译出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导入 :我们昨天学习了《曹刿论战》,现在我们就来复习其中一些字词(请大家看屏幕)
a、 齐师伐我(攻打)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鄙陋) 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望其旗靡(倒下)
b、 古今意义
牺牲玉帛 可以一战 又何间焉 大小之狱
c、 虚词
以{何以战(凭) 必以分人(把) 必以信(用) 必以情(根据)
其{公问其故(这样) 吾视其辙乱(齐军) 其乡人曰(他的)
焉{又何间焉(呢) 惧有伏焉(在那里)
“其”和“焉”用起来比较简单点,我们重点来看这个“以”,你们还能不能想到包含“以”字的其它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今以蒋氏观之 根据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 用
而吾以捕蛇独存 凭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来
以啮人无御之者 如果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如、及
注意: 当以连接两个动词时作连词 译做来 当以后面带名词或代词时作介词 译作用、把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总结归纳,这样知识才会越积越多
d、 大家把字词掌握得很好,看看下面三个句子能否翻译到位
战则请从。
如果作战就允许我跟随着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夫战,勇气也。
在翻译句子时如何能做到准确通顺,该添就添,改换则换, 该删就删。
2、 刚才我们复习了,《曹刿论战》,在《左传》中还有一篇有名的写战争的文章,篇名叫〈子鱼论战〉。请看大屏幕。
3、 现在请你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这篇课文。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现在请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以下。谁愿意?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要做以下两件事:第一、听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第二这篇文章中有些词语在《曹刿论战》里已学过,你们自己留意一下,有助于读懂这篇文章。
4、 找出翻译有困难的字词。(遇到不理解的字怎么办,老师总结出三种方法:一是将字词放在语言环境、句子中,确定词性,并回忆课本里相似的用法,加以推断:二是以现代汉语从不同义项组词,确定字义:三是从字形上去理解。你们看管不管用?)
3、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们有了一定的收获,还有没有问题?有的话我们一起来讨论解决。
4、 总结:文言文的学习我们要掌握它特定的方法同时我们同学还要注重积累和总结。
5、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曹刿论战》和《子鱼论战》的内容,那么两次战争的结局有什么不同?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6、想一想,议一议:两次战争的结局有什么不同?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鲁庄公:目光短浅,但能知人善用
宋襄公:迂腐,伪善
7、从这两个战例中,你认为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请你再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谈谈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8、课外延伸:
. 下面是一段简短的议论性文字。参考提示,为语段的前两个空白处各补写一个句子,并在第三个空白处用一句概括性的话为这段文字作结。要求补写的三个句子合乎文意,与整段文字衔接顺畅。
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假如_______ (1) ?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如果 (2) ?综上所论,不难看出 (3) 。
提示:吴王夫差-伍子胥 蔡桓公-扁鹊 宋襄公-子鱼
鲁庄公-曹刿 齐威王-邹忌 唐太宗-魏征
参考答案:
(1)(假如)当初蔡桓公能听从扁鹊的劝戒,又何至于落个病入膏肓的下场?
(假如)当初宋襄公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又何至于落得个受伤而死的下场?
(假如)当初吴王夫差能听取伍子胥的逆耳之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身亡的下场? (2)(如果)当初鲁庄公不听取曹刿的建议,又哪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如果)当初齐威王不听取邹忌之谏,又哪能战胜他国于朝廷?
(如果)当初唐太宗不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哪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3)只有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如果独断专行,自以为是,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或:是否能采纳正确的意见,是成败得失的关键。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附:
子鱼论战《左传》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①。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zhen)而後击之②,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chong伤③,不禽(通擒)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⑤,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 勍qing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耈gou⑥,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有所改动)
①楚人未既济:过河,渡
②既陈而後击之:两军交战时队伍的行列,在这里指摆好阵势。
③君子不重伤 :重复,再
④不禽(通擒)二毛:头发花白的老人
⑤勍敌之人 :强、劲
⑥虽及胡耈:年老、长寿
翻译 宋襄公跟楚国人在泓水作战,宋国军队已经排成了(战斗的)行列,楚国的军队(却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主管军事的子鱼(向宋襄公建议)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来,请(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可以。”(楚军)已经渡过了(泓水)但(还)没有排成战斗阵势,(子鱼)又请求。宋襄公(还是)说:“不可以。”(楚军)已经摆好了阵势而后攻击他们,宋军大败。宋襄公伤了大腿,禁卫官也都死在阵地上。
(宋国)国都里的人都责怪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在战斗中)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也不抓获头发斑白的老人。古时候用兵打仗(的原则),是不靠险阻(来取胜)啊。寡人虽然是亡国(殷商)的后代,(还是遵照古法)不进攻没摆成阵势的军队。”
子鱼说:“君不懂得作战。强大的敌军,(当他们由于)地形阻隘而没摆好阵势,(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啊。拦截并攻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这样)还害怕(不能取胜)呢。何况现在强有力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啊。即使是年纪特别大的人,俘虏了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讲明什么是耻辱(败降)激励(士兵勇敢)作战,是为了杀死敌人啊。伤(还)没到死的程度,怎么不可以再杀伤(他们)呢?如果可怜(那些)再度受伤的敌人,那不如不伤害他;可怜头发斑白的敌人,就不如向他们屈服。
子鱼论战 篇5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查字典以及组词的方法解决某些难以理解的字词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二。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通过查字典、进行推测、利用注释等方法来解决疑难字词,顺畅地翻译出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导入 :我们昨天学习了《曹刿论战》,现在我们就来复习其中一些字词(请大家看屏幕)
a、 齐师伐我(攻打)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鄙陋) 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望其旗靡(倒下)
b、 古今意义
牺牲玉帛 可以一战 又何间焉 大小之狱
c、 虚词
以{何以战(凭) 必以分人(把) 必以信(用) 必以情(根据)
其{公问其故(这样) 吾视其辙乱(齐军) 其乡人曰(他的)
焉{又何间焉(呢) 惧有伏焉(在那里)
“其”和“焉”用起来比较简单点,我们重点来看这个“以”,你们还能不能想到包含“以”字的其它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今以蒋氏观之 根据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 用
而吾以捕蛇独存 凭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来
以啮人无御之者 如果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如、及
注意: 当以连接两个动词时作连词 译做来 当以后面带名词或代词时作介词 译作用、把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总结归纳,这样知识才会越积越多
d、 大家把字词掌握得很好,看看下面三个句子能否翻译到位
战则请从。
如果作战就允许我跟随着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夫战,勇气也。
在翻译句子时如何能做到准确通顺,该添就添,改换则换, 该删就删。
2、 刚才我们复习了,《曹刿论战》,在《左传》中还有一篇有名的写战争的文章,篇名叫〈〉。请看大屏幕。
3、 现在请你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这篇课文。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现在请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以下。谁愿意?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要做以下两件事:第一、听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第二这篇文章中有些词语在《曹刿论战》里已学过,你们自己留意一下,有助于读懂这篇文章。
4、 找出翻译有困难的字词。(遇到不理解的字怎么办,老师总结出三种方法:一是将字词放在语言环境、句子中,确定词性,并回忆课本里相似的用法,加以推断:二是以现代汉语从不同义项组词,确定字义:三是从字形上去理解。你们看管不管用?)
3、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们有了一定的收获,还有没有问题?有的话我们一起来讨论解决。
4、 总结:文言文的学习我们要掌握它特定的方法同时我们同学还要注重积累和总结。
5、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曹刿论战》和的内容,那么两次战争的结局有什么不同?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6、想一想,议一议:两次战争的结局有什么不同?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鲁庄公:目光短浅,但能知人善用
宋襄公:迂腐,伪善
7、从这两个战例中,你认为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请你再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谈谈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8、课外延伸:
. 下面是一段简短的议论性文字。参考提示,为语段的前两个空白处各补写一个句子,并在第三个空白处用一句概括性的话为这段文字作结。要求补写的三个句子合乎文意,与整段文字衔接顺畅。
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假如_______ (1) ?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如果 (2) ?综上所论,不难看出 (3) 。
提示:吴王夫差-伍子胥 蔡桓公-扁鹊 宋襄公-子鱼
鲁庄公-曹刿 齐威王-邹忌 唐太宗-魏征
参考答案:
(1)(假如)当初蔡桓公能听从扁鹊的劝戒,又何至于落个病入膏肓的下场?
(假如)当初宋襄公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又何至于落得个受伤而死的下场?
(假如)当初吴王夫差能听取伍子胥的逆耳之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身亡的下场? (2)(如果)当初鲁庄公不听取曹刿的建议,又哪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如果)当初齐威王不听取邹忌之谏,又哪能战胜他国于朝廷?
(如果)当初唐太宗不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哪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3)只有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如果独断专行,自以为是,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或:是否能采纳正确的意见,是成败得失的关键。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附:
《左传》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①。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zhen)而後击之②,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chong伤③,不禽(通擒)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⑤,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 勍qing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耈gou⑥,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有所改动)
①楚人未既济:过河,渡
②既陈而後击之:两军交战时队伍的行列,在这里指摆好阵势。
③君子不重伤 :重复,再
④不禽(通擒)二毛:头发花白的老人
⑤勍敌之人 :强、劲
⑥虽及胡耈:年老、长寿
翻译 宋襄公跟楚国人在泓水作战,宋国军队已经排成了(战斗的)行列,楚国的军队(却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主管军事的子鱼(向宋襄公建议)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来,请(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可以。”(楚军)已经渡过了(泓水)但(还)没有排成战斗阵势,(子鱼)又请求。宋襄公(还是)说:“不可以。”(楚军)已经摆好了阵势而后攻击他们,宋军大败。宋襄公伤了大腿,禁卫官也都死在阵地上。
(宋国)国都里的人都责怪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在战斗中)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也不抓获头发斑白的老人。古时候用兵打仗(的原则),是不靠险阻(来取胜)啊。寡人虽然是亡国(殷商)的后代,(还是遵照古法)不进攻没摆成阵势的军队。”
子鱼说:“君不懂得作战。强大的敌军,(当他们由于)地形阻隘而没摆好阵势,(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啊。拦截并攻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这样)还害怕(不能取胜)呢。何况现在强有力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啊。即使是年纪特别大的人,俘虏了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讲明什么是耻辱(败降)激励(士兵勇敢)作战,是为了杀死敌人啊。伤(还)没到死的程度,怎么不可以再杀伤(他们)呢?如果可怜(那些)再度受伤的敌人,那不如不伤害他;可怜头发斑白的敌人,就不如向他们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