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三教案 > 《星星变奏曲》自学评估【优秀5篇】正文

《《星星变奏曲》自学评估【优秀5篇】》

时间:

有人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是耽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发生于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就是一批正直而年轻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诗歌方面开始的最沉痛的反思。下面是整理的《星星变奏曲》自学评估【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星星变奏曲》自学评估 篇1

【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星星变奏曲》赏析(黄祖民)】

有人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是耽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发生于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胧诗”运动,就是一批正直而年轻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诗歌方面开始的最沉痛的反思。

江河,是这次运动的主将之一。他的《星星变奏曲》是新时期的“火把”,却更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它是真正的对于光明的呼唤。

诗人选择“星星”这一意象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因为“星星”是最先点燃诗人灵感源的***,但我认为,重要的是,借用人们对星星的凝望,更衬出现实的黑暗和残酷。在这个现实里,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风吹落。星星是“一首诗”,一个“柔软得像一片湖”的晚上,一个胧着鸟语花香的“春天”,是“飘动的旗子”,是“火”。诗人对这一切愈是尽情地讴歌,愈显出愿望与现实的反差,也愈让人于温柔的静穆中体验了咸涩的况味和沉重。“在浓重的失落感中萌发出来的追求与寻找,既给这些诗篇蒙上一片迷悯与感伤的情调,又浸透着不甘湮没与泯灭的内在力的冲击与奔突”(谢冕语)。

在诗的结构上,两节诗的外观构造几乎相同(但内部结构稍有变化),这正像我国古代《诗经》中的某些一唱三叹的诗的结构,意在营造一种浓郁的诗的氛围,来增强诗的内趋力和表达效果,让人于轻松中心灵发生震动。

──选自《中外现代抒情名诗鉴赏辞典》,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

【《星星变奏曲》鉴赏(杨益萍、阿刚)】

这首诗开头的假设语句以“如果……”领衔的诗行,几乎以一种迫不及待的态度,用诘问宣泄着诗人江河内心蓄积已久的苦闷与祈盼: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济着人们心灵的渴望,并阻止人们心灵与思想的最后沦落,虽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毕竟是一份“遥远的安慰”。

意象的选择也许是很精心的,当一种压抑的时代氛围不断地扼杀个性与人格,黑暗已掩盖了光明,但在苦难而坚定的英雄乐观心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精神始终昂扬着。这样,黯淡的星星便会冲破层层云障,化为希望的光亮。但若不是无奈,谁又会主动择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诗是美好的,它注定要成为心灵逃避压抑、苦闷现实的归宿,但这样的审美往往十分遥远,尽管每个字都成为一颗小星,寄托着密密的心愿,甚至震颤了心弦,却仍无法将一切化做现实。接着又由“谁不愿意”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谁不喜欢”的句式引出春天,这些都是诗人渴望的,这种渴望不仅在于诗意的万物,还在于一切摆脱寒冷僵死状态、充满新鲜蓬勃的活力。显然,这些营造的诗意隐喻着诗人美丽浪漫的理想,虽因现实之故,理想与生活相距遥远,星星、萤火、睡莲、白丁香的意象却仍是那么生动。

现实是严酷的,随着民族十年悲剧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结出自由的果实。在江河,他不悲观于恶劣的现实环境,相反,第二节重复假设语句,仍以其强力的诘问“谁还需要……,谁还会……”,试图找出一个极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运之中,人依然向往光明、自由、美。凭着这份坚定的信念,诗人便不再顾惜“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的生存状态,也不再理会如星星颤抖、白雪覆盖、夜晚冻僵的现实境遇,一心向往无比美好的理想王国;只是太遥远的缘故,诗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胧了。诗人借助于不断重复的“谁不愿意”和“谁不喜欢”句式,复叠强化着一片沉积已久、不可宣泄的情绪。最后在英雄主义情绪的支配下,充满浪漫与乐观的意象涌出诗行,成为人格与生命的自我激励。从抽象的概念到富于生动色彩的具象,“星星”意象的变奏直接地成为由弱至强的英雄乐观精神的投射,而且,由于两段式的诗节构成以及诗节内部存在的情绪与意象对比化了诗人英雄乐观的浪漫精神。

面对悲剧现实,一种是逃避,一种是介入,介入的方式则有乐观与悲观之分,而任何一种单纯的方式都不可能持久,江河也应如此。《星星变奏曲》在情绪整体上显示了某些豪迈色彩,但诗人对悲剧本身的认识似乎并不深刻,而且,过多的浪漫向往使诗又近于稍稍浅薄了,这也许是一种苛求吧。

──选自《二十世纪中国新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

【关于“胧诗”】

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构成了胧诗的思想核心。舒婷以搁浅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剧命运(《船》),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煽动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钥匙的丢失来象征理想的失落(《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杨炼在大雁塔的历史中观照人民的命运(《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垒进“纪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难(《纪念碑》)。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节选自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星星变奏曲》自学评估 篇2

☆课文导读

《星星变奏曲》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以及虽然迷茫而不失坚定的信念。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颤动(chàn)  僵硬(jiānɡ yìnɡ)

瘦小(shòu)  萤火虫(yíng)

二、词语释义

变奏曲:运用变奏手法谱写的乐曲。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朦胧:不清楚,模糊。

三、语句解读

1.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2.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环境一定是无人打搅,十分宁静。“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从而反衬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

四、作家作品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五、背景探视

1976年,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国家初步从内乱中走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开始由内乱走向建设,社会发展步入正轨。面对一个崭新的时代和社会,作为诗人的江河满怀激情地歌唱,抒发了自己了心志。

六、文体浅谈

朦胧诗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用隐喻、象征、通感、改变视角和透视关系,打破时空秩序等手法,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造成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来填补大幅度跳跃留下的空白。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静谧(  )  憧憬(  )(  )

劫难(  )  闪烁(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mí(  )足珍贵  nínɡ(  )望

寂mò(  )  fù(  )盖

冻jiānɡ(  )

3.辨析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4.从朗读的角度看,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⑴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⑵像星星落满天空

⑶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⑷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5.分析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⑴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

⑵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

⑶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

二、整体感知

1.请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⑴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

⑵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

涌出:

⑶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闪闪烁烁:

2.诗中出现的下列一些物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冻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飘动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⑴象征理想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象征冰冷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列有关本诗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⑴“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一句中,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

⑵本诗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朦胧诗。朦胧诗最主要的特点是用语模糊不清,给人的理解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其代表作家有:舒婷、顾城、江河等。(  )

⑶“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这句话中“燃烧”代表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所作的牺牲,“寂寞”则突出了这种寻求过程的孤独。(  )

⑷这首诗直白式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  )

4.本诗的题目称为“星星变奏曲”的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自己的经验等。

b.本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达追求光明的主题。

c.本诗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相同或相近,具有同样的韵律。

d.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三、课内阅读

星星变奏曲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____________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____________

如果大地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____________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1.在诗中的横线上填写所缺的词语。

2.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把“鸟落满枝头”比作“星星落满天空”,你认为二者有哪些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中的“涌出”改换成“冒出”或“跳出”,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话,表达一种期盼或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我们在草地上数星星

刘益善

夜色中,我们溜出

村子

躺在草地上面

我们数星星

她数是一万

我数是九千

不行。再数一遍

她却说是九千

我却说是一万

晚风拂过草地

飞来莹莹的光点

我们又数起来可总是数乱

我说莹火虫是月亮下的蛋

她说萤火虫是星星流的汗

我们争着、吵着

笑着、闹着抱成一团

啊,两小无猜的时代

天真无邪的童年

(选自《刘益善诗选》)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对哪些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找出第一节诗中具有儿童特点的一处细节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节诗中有一处描写既运用了新巧别致的比喻,又体现了丰富自然的想象,请写出这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中写“我们争着、吵着”表现了“我们”怎样的心理,点明题旨的诗句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学们,你们看到天上的繁星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呢?请把你的想象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回眸

(兰州卷)6.批注是一种很实用的读书方法,可以写理解,谈感受,做评价。请参考示例,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对所摘内容进行批注。(3分)

【示例】

读书批注卡

作者:穆勒

内容:青春的朝气和前进不已的好奇心若已消失,人生就没有意义了。

青春的朝气是—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前进不已的好奇心是一种拼搏奋进的精神,人生需要这种态度和精神,只有如此,人生才精彩,才有意义。

读书批注卡

作者:汪国真

内容:诗是属于青年的。如果身为青年而不喜欢诗,这真乃人生—大遗憾。

答案:批注:①饱含感情和富于想象是诗的特征,而富于感情和联想也是年轻人的特质。所以,年轻人应该喜欢诗。②青年人应该多读诗,诗能陶冶情感,丰富想象,提高文学修养。(意思对即可)(点明“诗”的特质1分,点明年轻人的特质1分,强调读诗之重要1分。)

☆写作小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小诗,补写第二小节的空缺内容,使之与第一、三节保持连贯。

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汁里,吮着它,香甜甜。

上学后,母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意绵绵。

作文素材

郑振铎酷爱藏书

郑振铎,酷爱藏书,家中藏书十分丰富。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卷振铎寄存于虹口开明书店100多箱古书,被战火烧光,他痛惜不已。上海沦为孤岛时,他仍然大量买书。当他看到中国书店要把大批古书卖给造纸厂,于是把全家十口人买口粮的6千元钱拿出来,买下七百多种古书。1958年卷振铎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后他的失人一次向国家捐献郑的藏书就达十余万册。

一、1. mì; chōnɡ;jǐnɡ;jié;shuò  2.弥;凝;寞;覆;僵  3.jiǎo  角落  jué  角色  chàn  颤抖  zhàn  颤栗  nán  困难  nàn  难民  kōnɡ  空间  kònɡ  空闲  4.⑴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⑵像星星//落满天空⑶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⑷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5.⑴比喻、反问;⑵反问、通感;⑶拟人。二、1.⑴既表现出夜晚的宁静与温馨,月光的柔和与淡雅,更能把一个静夜中心灵的不平静表现得淋漓尽致;⑵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星星”出现的多、快。⑶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模糊的感觉。2.⑴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飘动的旗子、火;⑵冻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瘦小的星。3.⑴√⑵×⑶√⑷×  4.a  三、1.闪闪烁烁、朦朦胧胧、星星点点  2.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盼,也流露出淡淡的无奈之情。3.都有数目众多、纷繁复杂、变化多端、引人注目之感。4.不好。“涌出”一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星星”出现的多、快,而“冒出”和“跳出”就没有这种效果。5.示例:如果我是一座高山/就让我矗立在祖国的最边缘/帮助战士们守卫着祖国的大门//如果我是一条小河/就让我流淌在母亲的心底里/帮助孩子们抚慰着母亲的心灵……  四、1.初夏、星星、萤火虫  2.溜出村子/躺在草地上面数星星  3.我说萤火虫是月亮下的蛋/她说萤火虫是星星流的汗  4.都认为自己数得很清楚,都认为自己有理。/啊,两小无猜的时代/天真无邪的童年  5.略

《星星变奏曲》自学评估 篇3

学校: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理解“星星”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助对“星星”等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

3.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链接材料】1——朦胧诗及其产生背景:朦胧诗古来有之。李商隐可以称为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朦胧诗人”了,他的不少诗如《锦瑟》、《如有》及一些无题诗,历来难以确解,可是仍为读者喜爱。探讨这些诗的创作方法,它们也是用一些片断的意象,以象征、隐喻手法,表现朦胧惝恍的情思和朦胧惝恍的意境。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杨炼等为代表。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是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表达对前景的迷茫和困惑。因受政治影响,诗人不能将自己的心情袒露出来,只能用一种不确定的隐喻与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十年浩劫给整个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江河与其他“朦胧诗人”都是在“文革”中长大的,心灵的成熟包含着对苦难的承担。他们都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成长起来的。应该怎样面对黑暗的时代留给他们的创伤,怎样才能改变个人和民族的命运,这是笼罩着所有诗人的疑问。因此,他们时时企图透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的向往与追求中战胜苦难。这首诗就是诗人刚刚经历了十年动乱之后对即将过去的一个黑暗时代的回答。

【链接材料】2——了解变奏曲: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凝望          颤抖         闪烁         朦胧           蔚蓝         寂寞

2、你发现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星星变奏曲”该作怎样的理解?

二、探究展示:

(一)诵读感知:

1、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2、找出第一二两小节中诗人借助的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二)理解揣摩:

1.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如果让你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所营造的意境,你怎样描述呢?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三、练习反馈:

阅读课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们在草地上数星星            刘益善

① 夜色中,我们溜出/  村子 /躺在草地上面 / 我们数星星 /她数是一万/  我数是九千/ 不行。再数一遍 /  她却说是九千 / 我却说是一万

②  晚风拂过草地 /飞来莹莹的光点/ 我们又数起来可总是数乱/ 我说莹火虫是月亮下的蛋/  她说萤火虫是星星流的汗/ 我们争着、吵着/ 笑着、闹着抱成一团/ 啊,两小无猜的时代/ 天真无邪的童年

(选自《刘益善诗选》)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对哪些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来?

2.第①节诗中具有儿童特点的一处细节描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节诗中有一处描写既运用了新巧别致的比喻,又体现了丰富自然的想象,这些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中写“我们争着、吵着”表现了“我们”怎样的心理,点明题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学们,你们看到天上的繁星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呢?请把你的想象描述出来。

我的想象:

优生探究乐园

6.根据你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仿照下面加点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修辞手法,把“遥望”、“繁星”、“闪烁”这三个词扩展成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星星变奏曲》自学评估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互动内容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二、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设置情境,激发兴趣理解课文内容。合作学习,透过诗歌意象,结合自己的体会,理解诗歌中的意境。结合自己对这首诗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朦胧诗派的语言特色。

教学互动内容 设计意图

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四、归纳本诗的主题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颤动闪烁朦胧覆盖疲倦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3)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渗透思想教育。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教学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作业设计:1、分析《帆》的意象。2、仿写。(见练习)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自学评估 篇5

达标训练

1.江河,原名________,1949年生,北京人。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是新时期________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2.诗中出现的下列一些物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冻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飘动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1)象征理想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象征冰冷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这句诗?

能力提高

1.“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有着怎样的联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2.比较课文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形式上的异同点,简述这两节诗是怎样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的?

3.仿照《星星变奏曲》,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作一首诗。如“太阳变奏曲”“童年变奏曲”……,要表现“太阳”“童年”……出现的不同情景以及和不同的事物相结合所呈现的情境、氛围。

开放探究

阅读《七子之歌》,回答问题。

七子之歌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我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诗中,诗人将祖国和澳门分别比作什么?这样比喻有怎样的深意?

2.诗中“我”和“你”分别代指什么?以第一人称“我”作为抒情主体,以第二人称“你”作为抒情客体,这样安排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如何理解诗中画横线的诗句的含义?

4.全诗的最后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于友泽  朦胧

2.(1)星星  诗  蜜蜂  柔软的晚上  湖  萤火虫  睡莲  春天  鸟  白丁香  飘动的旗子  火

(2)冻僵的夜晚  寒冷  僵硬的土地  冰雪  瘦小的星

3.“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这样辉煌灿烂的光明失去了,连“瘦小的星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能力提高】

1.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2.两节诗都采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的句式开头,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不同点在第一节的前十二行由“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句式;第二节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句式。

上下两节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但第一节主要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第二节由对光明的向往转为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变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围绕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3.略

【开放探究】

1.母亲和儿子。  这样的比喻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两者之间亲密关系。

2.“我”代指澳门,“你”代指祖国。这样写使抒情效果真切、诚挚而强烈。

3.表达了澳门人民对被侵略的痛恨和对祖国母亲的无限爱恋、忠诚。

4.表达了澳门人民渴盼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迫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