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一教案 >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正文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

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区分“线段、射线、直线”,掌握其表示方法,理解并能运用相关性质、公理。

2、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能借助刻度尺、圆规等画图工具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引领学生在感受美妙多变的图形世界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比较、探究等能力。

重点与难点: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能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并能正确地表述。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如图,点a、b、c、d在直线ab上,则图中能用字母表示的共有条线段,有条射线,有条直线。

2、从a到b地有①、②、③三条路可以走,每条路长分别为:,则第条路最短,另两条路的长短关系是。

第1题

第2题

3、如图,若是中点,是中点,

(1)若,_________;

(2)若,_________。

二、课堂学习1、议一议:

(1)、在平面内画一个点,过这个点画直线,能画多少条?

(2)、要在墙上钉牢一根木条,至少要用几个钉子?为什么?

(3)、如果平面内有两个点,过这两个点画直线,又能画多少条?

总结:“过两点有______,并且____ ”

思考:过平面上三点中的每两点画直线,可画多少条?

2、做一做:已知两点a、b

(1)画线段ab(连接ab)

(2)延长线段ab到点c,使bc=ab

注意:我们把上图中的点b叫做线段ac的。

3、想一想:(1)如果点b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线段ab、bc、ac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与同学交流。

(2)如何用符号语言表述中点的概念?

总结:如果点b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

如果,那么b是线段ac的中点。

4、知识运用:

例1、如图,线段ab=8cm,c是ab的中点,点d在cb上,db=1.5cm.求线段cd的长度。

练习:1、如图ab=8cm,点c是ab的中点,

点d是cb的中点,则ad=____cm

2、如图,下列说法,不能判断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的是( )

a、ac=cb b、ab=2ac c、ac+cb=ab d、cb=0.5ab

3、已知线段ab=8cm,点c是线段ab上任意一点,点m,n分别是线段ac与线段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

三、课堂检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射线oa和射线ao表示同一条射线;b.延长直线ab;

c.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d.如果ac=bc,那么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2.如果要在墙上固定一根木条,你认为至少要钉子()

a.1根b.2根c.3根d.4根

3.如图,若是中点,是中点,

(1)若,,_________;(2)若,_________。

4.如图在平面内有a、b、c、d四点,按要求画图。

(1)画直线ab、射线bc、线段bd

(2)连结ac交bd于点o

(3)画射线cd并反向延长射线cd,

(4)连结ad并延长至点e,使ad=de。

四、课后作业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连结两点的线段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b、直线没有端点,射线至少有一个端点

c、经过平面内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d、运动场上的300m赛跑,表示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是300米

2、如图,b是线段ad上一点,c是线段bd的中点,ad=10,bc=3,求线段cd、ab的长度

3、如图,线段ad=8,ab=cd=3,e、f分别是ab、cd的中点,求线段ef的长。

4、已知线段mn=7,点p在直线mn上,且mp=3,则np= 。

5、一条直线上有a,b,c三点,其中ab=4cm,bc=3cm,若o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ob的长度。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平行线的特征,能灵活地利用平行线的三个特征解决问题.

2.继续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数学语言的训练,使学生能用数学语言叙述平行线的特征,并能用初步的数学语言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3.使学生理解平移的思想,知道图形经过平移以后的位置,并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4.通过利用“几何画板”所做的数学实验的`演示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即在图形的运动变化中抓住图形的本质特征,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课堂设疑,培养学生勇于发现、探索新知识的精神.

6.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直观感知并操作确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使之爱学、会学、学会、会用.

二、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三个特征.

三、教学难点

灵活地利用平行线的三个特征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老师:同学们,如图所示,是我们大连的马栏河,河上有两座桥:新华桥和光明桥.河的两岸是两条平行的公路:黄河路与高尔基路,某测量员在A点测得.如果你不通过测量,能否猜出的度数是多少?

王亮:.

老师:他到底猜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要先做一个实验,拿出尺子,画两条平行的直线a、b,第三条直线l和这两条直线相交,标出所得到的角,用量角器量出各个角的度数,观察当两直线平行时,各种角有什么关系.

学生动手按要求做实验.

老师:将你发现的规律与组内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与研究.

老师: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将你们得到的规律写到黑板上,并结合你画的图讲解你们组的结论.

第1组学生代表: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就相等。

单元教学内容 篇3

1、本单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列举了学生熟悉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实例,从扩充运算的角度引入负数,然后再指出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引入是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引入正、负数概念之后,接着给出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集合及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2、通过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旁的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引入数轴、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可以把所有的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形象地表示出来,使数与形结合为一体,揭示了数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体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作用:

(1)数轴能反映出数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2)数轴能反映数的性质、

(3)数轴能解释数的某些概念,如相反数、绝对值、近似数

(4)数轴可使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形象化

3、对于相反数的概念,从“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点分别在原点的两旁,且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来说明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同时补充“零的相反数是零”作为相反数意义的一部分

4、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是难点

根据有理数的绝对值的两种意义,可以归纳出有理数的绝对值有如下性质:

(1)任何有理数都有唯一的绝对值

(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即最小的绝对值是零

(3)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

(4)任何有理数都不大于它的绝对值,即│a│≥a,│a│≥-a

(5)若│a│=│b│,则a=b,或a=-b或a=b=0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通过正。负数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通过探究,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

学习重点: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学习难点:

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

讲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正数和负数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1:“零”为什么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温度表示中的零上,零下和零度。

二。探究理解解决问题

问题2:(教科书第4页例题)

先引导学生分析,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20xx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09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2kg,小华体重增长—1kg,小强体重增长0kg.

(2)六个国家2009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美国—6.4%,德国1.3%,

法国—2.4%,英国—3.5%,

意大利0.2%,中国7.5%。

三。巩固练习

从0表示一个也没有,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

在学生的讨论中简单介绍分类的数学思想先不要给出有理数的概念。

在例题中,让学生通过阅读题中的含义,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决定哪个用正数表示,哪个用负数表示。

通过问题(2)提醒学生审题时要注意要求,题中求的是增长率,不是增长值。

四。阅读思考1页

(教科书第8页)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问题:1.直径为30.032mm和直径为29.97的零件是否合格?

2、你知道还有那些事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允许误差吗?请举例。

五。小结

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六。应用与拓展

1、必做题:

教科书5页习题4.5.:6.7.8题

2、选做题

1)甲冷库的温度是—12°C,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酷低5°C,则乙冷库的温度是。

2)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9±0.05(单位:mm),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9mm,加工要求最大不超过标准尺寸多少?最小不小于标准尺寸多少?

课时划分 篇5

1、1 正数和负数 2课时

1、2 有理数 5课时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4课时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5课时

1、5 有理数的乘方 4课时

第一章有理数 2课时

1、1正数和负数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按有理数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

3.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难点:准确地掌握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中的符号问题.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五分钟练习):

(5)-252; (6)(-2)3;(7)-7+3-6; (8)(-3)×(-8)×25;

(13)(-616)÷(-28); (14)-100-27; (15)(-1)101; (16)021;

(17)(-2)4; (18)(-4)2; (19)-32; (20)-23;

(24)3.4×104÷(-5).

2.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理数的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二、讲授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若在一个算式里,含有以上的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运算?

1.在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同一级运算中,按照式子的顺序从左向右依次进行.

审题:(1)运算顺序如何?

(2)符号如何?

说明:含有带分数的加减法,方法是将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相加,再计算结果.带分数分成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时的符号与原带分数的符号相同.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方程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一节引入课,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是结合学生已有学习经验,从算式到方程,继而对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的解进行了探究,让学生体验未知数参与运算的好处,用方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培养学生建模的思想),体会学习方程的意义和作用。本节课是在承接小学学习的简易方程和刚刚学习的整式的加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是后续学习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方程及整式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观察、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因而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与呈现方式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力求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具有挑战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实际,无形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七年级学生对于方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对方程的理解还比较肤浅、模糊,还处于感性层面,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把握,而且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时期,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要选取具体的问题情境,逐步抽象。

七年级的学生很想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对几个问题的分析、探讨、相互交流,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归纳等能力,提高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认识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在练习中巩固和熟悉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知道什么是方程的解。

(2)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会根据实际问题的条件列方程,能检验出一个数值是否是方程的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认识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种进步。

(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勤于思考的意识。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树立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

2、根据实际问题的条件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形成概念

三、应用新知 巩固提高

四、感悟反思

五、名题欣赏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一、有理数的意义

1、有理数的分类

知识点:大于零的数叫正数,在正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的数叫负数;如果一个正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那么加上“﹣”号后这个量就有了完全相反的意义;3,,5.2也可写作+3,+,+5.2;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数轴

知识点:数轴是数与图形结合的工具;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数轴的三元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这三元素缺一不可,是判断一条直线是否是数轴的根本依据;数轴的作用:1)形象地表示数(因为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以后会知道数轴上的每一个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2)通过数轴从图形上可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3)比较有理数的大小:a)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b)正数都大于零,c)负数都小于零,d)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相反数

知识点: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且分别在原点的两边;规定:0的相反数是0。

4、绝对值

知识点: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绝对值的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即若a>0,则∣a∣=a.若a=0,则∣a∣=0.若a<0,则∣a∣=﹣a;绝对值越大的负数反而小;两个点a与b之间的距离为:∣a-b∣。

二、有理数的运算

1、有理数的加法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零(即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②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多个有理数相加时,把符号相同的数结合在一起计算比较简便,若有互为相反的数,可利用它们的和为0的特点。

2、有理数的减法

知识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注意:运算符号“+”加号、“-”减号与性质符号“+”正号、“-”负号统一与转化,如a-b中的减号也可看成负号,看作a与b的相反数的和:a+(-b);一个数减去0,仍得这个数;0减去一个数,应得这个数的相反数。

3、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可以运用减法法则统一成加法运算;加减法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以后,可以把“+”号省略,使算式变得更加简洁。

4、有理数的乘法

知识点: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

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b+bc

5、有理数的除法

知识点:除法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数的倒数,即a÷b==a(b≠0即0不能做除数)。

除法法则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倒数:乘积是1的两数互为倒数,即a=1(a≠0),0没有倒数。

注意:倒数与相反数的区别

6、有理数的乘方

知识点: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乘方的结果叫幂,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乘方的符号法则: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为0。

7、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知识点: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遇到有括号,先算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有多层括号时,从里向外依次进行。

技巧:先观察算式的结构,策划好运算顺序,灵活进行运算。

维目标 篇9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正数、负数的实际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掌握数轴的画法,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解

(3)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会利用数轴和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过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鼓励学生探索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完善规范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