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案设计优秀4篇》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有的人》教案设计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想
《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参照“教学设计(A)”。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明确: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诗。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结构划分请参照“教学设计(A)”。
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确:第1诗节:两种生死观的对比。
第2——4诗节: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5—7诗节:两种人不同结局的对比。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明确: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试想,“刻在”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不朽”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6u)与“朽”(xǐu)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明确:“倒”和“垮”,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此外,这样一改,“垮”(kuǎ)与下句的“人民永远纪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韵。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明确:“当”与“作”,属同义词。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平仄角度考虑的。原句中的“当”(dā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声,转用一仄声字“作”(zu),可使诗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4、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3、在教学时注意,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来朗读,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感情。
对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六、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文后的题目。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它的议论与本诗的议论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记叙,其余三段是议论。诗中的议论具体、生动、形象,而本文中的议论相比之下就显得抽象。
《有的人》教案设计 篇2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1、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轻叩鲁迅,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深情地呼唤他!(幻灯出示鲁迅图片)
师:鲁迅,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它勾起了同学们怎样的记忆?
师: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影像资料。(课件播放《鲁迅》电影片尾葬礼部分)
师:为什么你的眼里饱含泪水?心里在想些什么?
师导或接:(来给鲁迅送葬的人这么多,鲁迅这株野草烧尽了,迎来的却是到处青青的野草!)是呀!“鲁迅死了,他还活在我们的心中!”(课件出示)
师导: 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生:读题
二、读准诗歌,理顺思路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诗歌——自由的诵读。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读一读? (以评促读)
师:你还想展示哪里?
师:看一看、听一听朗读家是如何诵读的? (课件播放2009年新诗会沙桐诵诵的《有的人》)
师:同学们,你似乎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问:臧克家记录了哪两类人?
三、拨反为正,积蓄情感
师:哪些诗句刻画了反动派的丑陋面目?
生:找出来读一读。
师:指导读好
师:用你的词语或句子说一说这些人是什么样的人?
师:你喜欢这样的人吗?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吗?
师引读:a 骑在人民头上的——
(生读完“人民把他摔垮”后,接臧克家在《三谈“有的人”》中说到曾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小小的修改,原句是:人民把他摔倒) (课件出示)
生品词:
师引读:b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c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师:你看到了他们怎样的下场?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仅是不喜欢,那简直就是恨呀!是呀!这些人就是行尸走肉,他们没有了人道,没有人亲情,没有了民族…… (课件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生:齐读
四、走进鲁迅,对比烘托
师:同学们,仅仅就是你恨吗?还有谁恨?
生:(人民、鲁迅)
师:毛主席也曾经这样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课件出示)
师:这身硬骨头对敌人是横眉冷对,这位空前的民族英雄对人民是怎样的呢?
生:a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b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c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d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预设环节一: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师:哪个字最震憾你的心灵?
师:你想起了鲁迅的哪一句话? (课件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生:齐读
师:诗人臧克家活用了鲁迅的语言,或许这也是诗人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的一种方式吧!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之前认识过的鲁迅,想一想他哪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了?
生:a 送书给周晔,关心儿童,把少年儿童当作朋友。
b 自己病的吭吭地咳,还时时关心女佣阿三。
c 救助黄包车夫,为一个普通劳动人民半跪着。
d 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
e ……
师:俯首甘为孺子牛——多么伟大的鲁迅呀!可是,1936年10月19日,鲁迅永远闭上了眼睛,一位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作马的人民公仆就这样走了,永远地走了!
师导:小小的周烨忍心让自己的伯父就这样走了吗?生接读——
(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课件哀乐响起)
师:同学们,你忍心就这样让鲁迅走了吗? (反复问几个同学)
师: (课件出示: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生:深情地诵读
预设环节二: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师:你喜欢野草吗?
师:你想起了谁的诗歌?白居易的《草》
师:鲁迅一直以野草自比,在《野草——题辞》里面他这样记叙:“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课件出示)
师:你读懂了什么?
师: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师: (再次出示课件:《野草——题辞》,加上“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面对自己的死亡,为何鲁迅如此坦然,如此欣然,如此大笑,如此歌唱?
生:鲁迅的死换来了更多的像他一样的顽强的战士!
生: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课件出示)
生:现次齐读——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回扣主题)
师:鲁迅这是这样一个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这样的人,在人民心中地位怎样?
生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生齐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课件出示)
师:鲁迅死了,但他的精神必将传遍大江南北,他的精神必将永垂不朽!面对着可亲可敬的鲁迅,面对着这些丑陋卑鄙的反动派,一边是浓浓的爱,一边是深深的恨,哪两位同学分工带上这分明的爱憎读一读诗歌。
生读: a读恨,b读爱 (课件配乐)
师:鲁迅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所以今天,鲁迅逝世七十多年的今天,我们又说起了鲁迅;所以《亚洲》周刊把鲁迅先生的作品评为亚洲所有作品第一名;所以《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人》一书中,他占据了重要的席位。随着历史的发展,可能会有更多的所以,因为他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留给我们这些中华少年的太多太多。
五、讴歌鲁迅,体悟生命
师:《有的人》——诗人臧克家就用这样的语言深切怀念着鲁迅!同学们,你知道吗?大后天——10月19日就是鲁迅逝世74周年纪念日,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深切缅怀鲁迅先生吧!
生:练笔展示
师:在同学们的笔下,鲁迅更加真切了,鲁迅更加伟岸了。在同学们的笔下,生命的意义在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在不断体现。
师:(课件出示):
1、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
2、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潜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毛泽东
3、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爱因斯坦
4、让别人过得舒服些,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到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   ; ——鲁 迅
六、作业设计
1、课外有时间读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全集》、《人间鲁迅》、 《鲁迅的最后十年》……
2、大后天——10月19日就是鲁迅逝世74周年纪念日,请同学们为鲁迅写一段铭文。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后题。
第3、4课时:理解对比的写法,和本诗蕴含哲理。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1节) (第2、3、4节) (第5、6、7节)
人生意义
(对比) (对比) (对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作家简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解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间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轻于鸿毛。”(举例说明)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五、通读课文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课后题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 “死”字的不同含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 “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 “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 \"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 \"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体会:“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申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
4·体会: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 \"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5·体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摔”、“ 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6·理解课后题二:
为什么说 “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又应当怎样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末,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六、 课文分析
1·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部分: 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间: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 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5·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l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 \"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6·课后题五:
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课后题六
《有的人》教案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品质。
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
【自主学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深奥( )( ) 枯瘦( )( ) 详细( )( )
慈祥( )( ) 爱戴( )( ) 惊异( )( )
2、成语填空
囫( )吞( ) 张( )李 ( )经风( ) 北风( )
( )然大( ) 一目( )行 一知( )解 ( )痛哭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了四个小故事,可用四个小标题表示:①
② ③ ④
⑵伯父之所以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
【合作探究】
(一)阅读句子并作答。。
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⑴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
⑵这句话体现了
2、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句话通过对鲁迅的 和 的描写,表现了鲁迅
(二)读课文片段,完成题目。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⑴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恍然大悟:
⑵“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⑶“四周围黑洞洞的”怎么理解?
⑷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⑸这段话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⑴这个片段写了 这件事,通过 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
⑵本段中描写动作的词语有:
学习《有的人》
【自主学习】
1、本文是诗人 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 周年写的一首诗。
2、“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表明鲁迅先生的态度是( )
a.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反抗。b.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
c.盼望旧社会彻底消亡。d.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大众的事业。
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节诗的内容是( )
a.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b.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
c.人的活和死是对立的统一体。d.写两种人的不同活法。
4、判断下列说法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有的人》歌颂的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
2)“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里的“野草”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野草》。 ( )
3)诗歌按表达方式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有的人》属于抒情诗。( )
一、d 二、b 三、1.√2.×3.√
语文大观
鲁迅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