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优秀7篇正文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优秀7篇》

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有缘人给大家找到的7篇初中信息技术教案,仅供参考。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1

一、课程设计:

记忆是人将感官输入的信息加以保持,并在一定的时候将这种信息重新撮出来的过程。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再认或重现三个阶段。记忆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基本认知能力,通过后天的训练,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和技巧,就能使记忆力有所提高。人在10—17岁是记忆力旺盛的时期,在18岁时可达到记忆力发展的最高峰。由于记忆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极端重要,有必要在中学阶段开设记忆力的训练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促进记忆力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记忆力情况

(二)知道一些记忆规律,初步掌握几种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

三、教学方式:

(一)心理测验

(二)操作训练

四、课时:

2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

记忆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略)

记忆力评估: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记忆力评估问卷,让学生回答问题。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答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记忆力状况、自己使用的记忆方法,以及什么记忆方法更好。

第二课时

一、活动准备

1、故事引入"2分钟"

"记忆出众的张安世"—张安世是汉武帝时的一员大将,他文武双全,记忆超群。一次,学馆里丢了几箱书,汉武帝又急着要看,有人便推荐张安世去给汉武帝背诵,张安世果然全都背了出来。后来,书找到了,拿来与张安世背诵的记录一核对,一字不差。

2、基础知识:记忆与记忆规律"6分钟"

①记忆是一种从"记"到"忆"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过程。

②记忆规律

1、先快后慢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曲线图见《学校心理辅导活动指南》P10)

遗忘是有规律的,识记过的事物,第一天后被遗忘最多,遗忘率达55.8%,保存量仅为44.2%;

一个月以后的保持量为21。9%。自此以后就基本上不再遗忘了。说明了遗忘是先快后慢。

2、识记有意义的事物不易忘记,与原有认知结构有关

3、识记处在中间部分的材料容易忘记,由于受前后材料的干扰

二、记忆能力训练"18分钟"

(一)再认能力评估和训练:向学生一一呈现第一套单词卡片,让学生记住。每张卡片出示时间约为2秒,卡片之间间隔时间为2秒。第一套材料祟完一分钟后,将第一套卡片和第二套卡片合在一起,以出示时间3秒、间隔时间2秒依次向学生出示。叫学生作出判断,哪些是已经看过的,哪些是新出现的。记分方法:全对得100分,计分公式:

认对的单词—认错的单词

分数= ×100

认对的单词+认错的单词

(二)数字—汉字配对作业

先将数字—汉字配对材料展示5分钟,让学生识记。休息1分钟,再展示数字,让学生配上汉字。正确匹配一对得10分,满分为100分。

(三)意义记忆能力训练,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现故事"猫号",后由学生回答有关故事的问题

三、小组讨论。讨论从记忆规律和训练中得到什么启发,4人一组,各小组代表轮流参加全班交流。 "15分钟"

四、教师归纳,要点如下:"5分钟"

1、充分利用意义识记

2、排除记忆内容间的相互干扰

中间内容多复习几遍;分散记忆、转换记忆,造出更多的头尾来;利用清晨、晚上临睡前的时间

3、进行尝试回忆;边看边记,勿只看不记

4、尽快复习,减少大量遗忘

5、善于遗忘,忘记无关紧要的东西

6、善用记忆术

联想法、形象法、谐音法、口诀法等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艺术字的插入方法,熟练编辑艺术字:移动、字符间距、删除、环绕、旋转

2、知道文本框的作用;会进行横、竖排文本框的插入;会进行文本框的编辑:移动、改变大小、删除、复制;灵活设臵文本框格式:颜色和线条、边框与底纹设臵

3、熟练掌握插入图片的方法,以达到用图来修饰和点缀整个版面

4、学会应用项目符号和编号来制作目录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能力。

3、通过交流和欣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评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设置艺术字格式、利用文本框设计版面,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

1、利用艺术字制作标题;

2、利用文本框设计版面。

三、教学难点

设置文本框的`属性。

四、教学手段

机房、多媒体网络广播系统

五、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演示讲解法、实验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检查讲解上节课所布置作业

(二)导入新课

1、用基本知识来考考大家:请问一本完整的图书通常由哪些部分组成呢?

2、出示课题:制作目录

(三)讲解新课

1、初步了解目录:什么是目录?为什么要有目录?有什么作用?

2、感性认识目录:

①展示各种目录样式

②观察课本的目录和课本所给目录示例

③通过对比修饰与没有修饰过的目录,激发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四)动手制作目录

1、为了实现图与文字的完美结合,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文本框”。

方法一:插入——文本框——横排或竖排

方法二:调出绘图工具(视图——工具栏)

2、文字的“复制与粘贴”:选定——Ctrl+C(复制)——Ctrl+V(粘贴)

3、应用项目符号和编号

4、插入艺术字

5、插入图片

6、整体美化

(五)课堂小结

1、总结本节课内容:本节课学习了作文选中目录的制作,主要学习了应用项目符号和编号的的使用,以及艺术字、图片等的插入,美化文本。

2、布置课下作业。

七、课后反思

这节课学习了目录的制作,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对WORD运用较为熟练,因此,本节课学习难度不高,学生基本都能完成任务。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主要内容包括

①无处不在的信息;

②信息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体验信息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强化学生对信息基本特征的内化体验,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有效收集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甄别信息、运用信息的信息素�

二、学情分析

作为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一方面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参与探究积极性高,具备一定的使用信息技术的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概念性知识了解不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抽象思维能力、概念内化能力相对较弱。同时,此节中学信息技术启蒙课,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以及对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了解不多,所以这一节课对学生学法指导将对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学习有开启意义。

三、设计思路

及时巩固知识,即学即练,提高课堂实效。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从情景看到、听到、感到……

信息可伪性

在《泰坦尼克号》的“声、光、影”及故事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信息”及其重要性。

并通过自己身边的信息感受信息无处不在。

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歌;

欣赏《泰坦尼克号》电影剪辑。

知识升华

课堂练习

课外思考

课堂小结

依托学习材料探究体验,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小组探究活动为基础、组间交流为升华、游戏表演来展示、教师总结评价来拓展的方式组织教学,并把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实际。

回归情景,以情景中最典型的例子为出发点,全面分析落实知识细节。并以此对探究活动进一步总结和扩展。

以学生情感体验为核心,检验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仍然紧扣情景,进行深层挖掘。通过情景衍生出的生存模拟实验游戏,激发学习兴趣,留给学生课后更多的思考空间,留下悬念。

信息共享性

信息时效性

价值相对性

载体依附性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形成对信息的感性认识,并能列举身边的信息实例;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体验信息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有效收集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甄别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信息基本特征及应用;

难点: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六、教学方法

以创设《泰坦尼克号》情景为出发点,通过学生容易理解又乐于思考的问题层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交流、情景角色感受等教学手段突破重点,分解难点。再以学生身边熟知的、感兴趣的信息实例来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让学生欣赏《泰坦尼克号》电影剪辑。

注:(电影剪辑时长1分7秒,包括5个镜头:①豪华的泰坦尼克号在大海上行驶的壮观场景②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的镜头③用烟花发出求救信号的画面④泰坦尼克号沉没的过程⑤救援人员在飘满遇难者尸体的大海上搜救)

根据情境提出问题:

①我看到、听到、感到……(什么),知道了、获得了、了解到……(什么)。

②在欣赏歌曲和电影时,看到、听到、感受到……(什么)

③知道了、获得了、了解到……(什么)

④如果泰坦尼克号事件发生在现在,会有这样惨重的损失吗?我的理由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欣赏《泰坦尼克号》电影剪辑,引导学生对情境问题进行思索和讨论。

学生:学生观看影片,思考后以辩论形式和小组成员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感悟信息及其信息重要性。

设计意图:选择电影《泰坦尼克号》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在电影的“声、光、影”效果和故事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信息”及其重要性。

2、找找我们身边的信息

我找到了

教师:指导学生找身边的信息,让学生体验信息无处不在。

学生:积极思考,从身边找信息,感受信息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身边找信息,感受我们身边的信息和信息对我们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探究

认识信息的基本特征

注:此部分依托学习材料(学习探究、活动展示和学习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探究体验,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小组探究活动为基础、组间交流为升华、游戏表演来展示、教师总结评价来拓展的方式组织教学,并把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实际。

1.信息载体依附性

学习探究:根据学习材料探究信息、载体及其表现形式。

活动展示:请用几种不同的载体表达“我现在好心情”这一信息。

学习小结:信息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总是以某种形式(如声音、符号、文字、图片、视频等)表现出来,并依附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这就是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2.信息共享性

学习探究:根据学习材料探究信息的共享性。

活动展示:传纸(信息)游戏

学习小结:信息的交换是双方都享有被交换的同一信息,而且可以被多次重复使用,这就是信息共享性。

3.信息的时效性

学习探究:根据学习材料探究信息的时效性。

活动展示:“如果……那么……”(情境设置)游戏。

学习小结:信息的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会渐渐失去效用,这就是信息时效性。

4.信息的价值相对性

学习探究:根据学习材料探究信息的价值相对性。

活动展示:“信息”大家看

学习小结:对于不同的信息接收者,信息的价值是不同的(取决于接收信息者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能力),这就是信息价值相对性。

5.信息可伪性

学习探究:根据学习材料探究信息的可伪性。

活动展示:信息猜猜猜。

学习小结:信息常常因为某些原因形(变)成“伪信息”,这就是信息可伪性。

教师:对学生分组,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时实解答学生在探究学习及交流活动中的各种疑问,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和参与体验。

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参与体验和感受。

设计意图:依托学习材料探究体验,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小组探究活动为基础、组间交流为升华、游戏表演来展示、教师总结评价来拓展的方式组织教学,并把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实际。

(三)课堂小结

教师:回归《泰坦尼克号》情境,以典型实例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

学生:积极回顾探究体验过程,结合情境,梳理知识疑点、难点,强化知识体验。

设计意图:回归《泰坦尼克号》情境,巩固探究成果,梳理知识和拓展应用。

1、无处不在的信息对人类非常重要;物质、能源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2、信息的基本特征:

①载体依附性

②共享性

③时效性

④价值相对性

⑤可伪性

信息实例

归纳特征

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发生危险后用烟花发出求救信号

信息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总是以某种形式(如声音、符号、文字、图片、视频等)表现出来,并依附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

载体依附性

信息的交换是双方都享有被交换的同一信息,而且可以被多次重复使用,不会损耗和消失。

共享性

信息的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会渐渐失去效用。

时效性

对于不同的信息接收者,信息的价值是不同的。

价值相对性

信息常常因为某些原因形(变)成“伪信息”。

可伪性

(四)课堂练习

情境: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

一年冬天,父亲需要一些柴火,他找到一棵死树锯倒了。到了春天,令他惊愕的是,树干周围发出了新芽。他说:“我以为它肯定死了,冬天里树叶都落光了。但现在我看到主根处依然保存着旺盛的生命力。”父亲叮嘱全家:“别忘了这个重要的教训: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不要在恶劣时做出消极的决定。因为这会扼杀幼稚的生命。只要有一点生机,它也会绽出新芽,最�

1.你从故事中到哪些信息(你感受到什么……)?

2.这些信息体现了信息的哪些基本特征?

教师: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帮助。

学生:积极思考,感受情境故事情感内涵,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应用。

设计意图:以学生情感体验为核心,检验知识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馈教学效果。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学会使用“历史记录”调板和历史记录画笔画笔工具处理图像。

能够应用动作处理图像。

掌握创建动作的基本操作。

学习重点:

会使用“历史记录”调板和历史记录画笔画笔工具处理图像。

学习难点:

使用历史记录”调板和历史记录画笔画笔工具处理图像的操作过程、方法。

学习媒体:

本课使用的图像素材、教师制作好的的本课实例(演示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引入新课:

讲述:在photoshop软件中,我们学习了使用一些工具来处理图像,达到神奇的效果的方法,其实还有方便快捷的工具和应用技巧,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学习应用历史记录工具和动作的基本操作。

一、历史记录

讲述:历史记录画笔和历史记录艺术画笔工具以及和“历史记录”调板配合使用,可以方便地编辑图像、恢复误操作,同时还可以获得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

实践与观察:“历史记录”与“历史记录画笔”在图像处理中的具体应用方法,教师边演示边讲解,速度稍慢。注意保存制作完成的文件。

学生活动:用收到的图像素材,按照教材的提示完成操作,注意操作步骤,并随时保存制作好的图像。同座位、同小组可以互相提示,完成操作,也可以比一比谁做的又快又好。

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学生操作,对操作不熟练的学生,个别指导。

“试一试”:同座位、同小组合作,打开一幅图像,尝试用试一试中介绍的方法处理图像,观察效果,并总结方法。

二、动作的应用

讲述:日常生活中,“动作”可以理解为身体的某个运动过程,而在photoshop软件中,提供了一种把一系列命令�

学生活动:1.“动手做”给图像添加木质画框效果。小组成员选择一幅收到的图片,按照“动手做”中介绍的步骤,尝试完成给图像添加木质画框效果的操作过程,并注意保存图像。以下操作步骤相同。

学生活动:2.制作文字倒影效果的操作。并互相合作,完成“试一试”的内容。

学生活动:3.创建油画效果动作。注:这个步骤涉及到两幅图片,前一幅图片记录的动作,可以直接使用到后一幅图片上,在选择图像时注意两幅图像内容的相关性。

学生活动:4.教材“一点通”和“小拓展”的内容。教师活动:用教学软件的监控功能观察学生的操作,指导操作不熟悉的学生。

学生演示:小组内选择完成情况较好的成员,广播演示。

三、课后练习

1、选择课后练习中的一个内容,选择合适的图片完成一个操作:或使用历史记录,或用动作。

2、小组成员合作,比一比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好。

3、小组间作品展示、评价。

教师活动:参与小组作品展示、评价,对作品的操作作出指导、评价。

四、小结

教师从小组合作完成作品的过程、方法、作品的效果等方面小结本节课。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活动是安徽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教科书(非零起点)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四单元欢乐家庭总动员”的“活动3精彩文稿动起来”。

本活动是在上次活动的基础上,为多媒体作品设置超链接和添加动画效果。本次活动主要分为以下2个阶段:1)设置超链接;2)添加动画效果。

学情分析

设置超链接和添加动画效果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过,所以操作起来比较容易,此节课添加了一个“动作路径”动画效果的设置,操作起来也不难,教师只有稍加引导即可,对于本节课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发挥学生的操作积极性,最后不能忘记培养学生正确合理评价多媒体作品的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添加超链接的方法。

2、掌握自定义动画及幻灯片的切换效果的设置。

3、了解评价多媒体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置超链接、自定义动画及幻灯片的切换效果,掌握增强幻灯片条理性、灵活性和观赏性的方法。

2、通过对多媒体作品的评价,了解多媒体作品的评价过程及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通过作品制作,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审美能力,培养自我评价意识。

2、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创作激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设置母版上按钮的超链接

2、添加自定义动画效果和幻灯片的切换效果。

3、培养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的意识。

难点:对超链接的理解和制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屏幕展示:展示方轻舟同学的作品“欢乐家庭总动员、ppt”,让学生比较此作品与同学上节课完成的作品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作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按钮上添加了超级链接、设置了自定义动画及幻灯片的切换效果。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完成上述设置,并对最终作品进行评价。(结合课本P129“剖析室”)

二、任务驱动、展开活动

说明:为了保证学生顺利完成此节任务,把教师课前准备的“欢乐家庭总动员、ppt”文件通过电子教室软件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完成今天的操作。不要让学生在自己上节课编辑的文件基础上来完成本节任务。考虑到有些学生上节课的任务可能没有完成,所以导致没有办法完成今天任务。

1、设置超链接

任务驱动:参考课本P130图4、3、1完成母版上按钮超链接的设置。此时教师巡视指导。完成上述任务的同学,完成课本P130“创新园”部分的操作。(此时教师巡视指导,并不断提示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师评价、总结:教师总体评价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并简单演示操作步骤(多种方法设置超链接,强调让学生至少掌握一种)。结合课本P130“知识库”,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超链接的设置方法及作用。

2、添加动画效果

(1)添加自定义动画

任务驱动:参考课本P131步骤,完成图4、3、2中椭圆的自定义动画的设置。

教师评价、总结:教师总体评价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并简单演示操作步骤,结合课本P132上方小蚂蚁部分提示介绍设置动画时的注意事项,然后演示路径动画的操作步骤。

任务驱动:参考教师操作方法及课本步骤完成课本P132图4、3、4中对象的自定义动画设置。教师评价、总结:教师简单演示操作方法,结合课本P133上方小蚂蚁部分提示及课本P134“知识库”第1点,介绍自定义动画的设置、修改及删除的方法。

(2)设置切换效果

任务驱动:参考课本P133步骤,为第1、2张幻灯片设置切换效果。完成上述任务的同学,完成课本P133“创新园”第1题。

课堂小结

教师总体评价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并简单演示操作方法,结合课本P134“知识库”第2点,让学生理解幻灯片切换效果的设置及作用,另外区分“自定义动画”与“幻灯片的切换效果”。

教学反思

本活动的难点是对超链接的理解和制作。同学们通过超链接的制作对幻灯有了更强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篇6

一、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

1、 请学生讲述人体各部位的作用与功能

老师:大家都知道,计算机又称为“电脑”,这是一种比喻,就好像用电的人脑一样,是人脑的延伸和扩充。因此,要了解计算机各部件的作用,首先要了解人体各部位的功能。

老师:人体的哪一部分能够进行计算,是人脑,还是四肢或五官?

学生:是人脑;

老师:我们每个人都能记住自己的名字,人体的哪一部分能够进行记忆,是人脑,还是四肢或五官?

学生:是人脑;

老师:人脑不仅具有运算和记忆功能,还具有控制功能,它能向我们的四肢和五官发出命令,让它们协调活动,可以说一个人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人脑,它是整个人体的中心。那么一个人光有大脑行不行?

学生:不行。他无法感受外面世界的美好东西,也无法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告诉别人。

老师:是啊!人脑再重要,也必须依靠四肢和五官将自己的功能发挥得尽善尽美。

2、 将计算机各部件的功能与人体各部位的作用建立形象对照。

老师:计算机也同人一样,有相当于大脑的中心部件,也有相当于四肢和五官的外围设备和辅助部件。

我们先来介绍外围设备。

老师:(指键盘)这是什么?

学生:键盘

老师:(指显示器)这是什么?

学生:显示器

老师:今天,有很多位老师来到这里和我们预备(3)班的同学们一起交流,那么,我们预备(3)班的同学应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向他们表示感谢,欢迎他们的到来

老师:好,有谁能将“欢迎老师们到来”这句话输入到计算机中,利用显示器、大屏幕表达你们的热情?

(学生上前操作)在画板中输入。

老师:我们再重新回顾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操作过程。她是通过键盘将她的想法输入到计算机中的,就像我们手一样,因此称键盘为“输入设备”,显示器将计算机中的内容传递给我们人,就像我们嘴巴一样,因此称显示器为“输出设备”。在二、三十年前,键盘是计算机的惟一输入设备,显示器是计算机的惟一输出设备,可是人类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起点上,现在是计算机的输入设备中除了键盘,还有很多更方便更好用的产品,有谁能告诉我还有哪些输入设备?

学生:……

老师:科技创新源于我们的需要!我们需要写得更快,因此有了手写板;鼠标,可以快速的选中和激活;扫描仪,将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输入到计算机中;数码相机,可以重温生活精彩的瞬间;有了这些设备,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丰富的输入设备虽然精彩,但时尚的输出设备则更令人激动人心,除了显示器,还有什么?

学生:打印机、音箱……

老师:有了彩色打印机,可以立即感受创造的快感(当场演示,将前面同学利用画板制作的作品打印出来);有了音箱,可以享受音乐的美妙(马上播放交响音乐)……(让同学们立即能亲身感受计算机硬件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人类的智慧,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给我们人类带来无尽创造的空间。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虽然精彩,但它们不是计算机系统的中心,计算机的中心在主机箱里。计算机中的大脑和心脏都在这里了。这就是计算机的主机箱,计算机中最主要的部件都存放在这里。(先简单介绍,然后再请同学们看实物)

主机:CPU、内存、硬盘……

CPU:全称为“中央处理器”,我们一般听到的Pentium就是CPU。CPU是电脑世界中最大的司令官,就像是我们大脑一般,具有运算和控制功能。CPU运算速度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台电脑性能的发挥,速度决定一切。因此,CPU的发展关键就是如何使运算速度加快。从1971年11月15日问世的第一块CPU,Intel4004,它的运算速度为每秒钟可进行十万次的加减法运算,到现在的奔腾II,运算速度达每秒钟四亿次,到1999年5月17日,推出的奔腾III,运算速度达每秒钟五点六亿次。短短三十年的历史,CPU的运算速度提升几千倍,尽管如此,CPU的运算速度仍在不断地加快。

内存:如果说CPU是计算机的心脏和大脑,用于计算和控制的功能,那么计算机中用于记忆的部件就是内存储器,简称内存,即插在主板的内存插槽的内存条。CPU是运算速度越快越好,而内存则是容量越大越好。内存又叫RAM。具有易失性,当计算机突然断电后,内存内的数据全部消失。它的作用就像人的大脑具有记忆功能。

外存:为了补足内存的不足而设计,全称为外存储器。外存有硬盘、软盘、光盘、可移动大容量设备,如优盘等。

[活动]百闻不如一见,请同学们进行分组操作(八个人一组),打开机箱,观察主机箱内的部件,观察CPU的位置,内存的形状,及硬盘的形状。(注意安全,有序)

二、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工作原理

现在,我来总结一下。计算机硬件系统基本上由四大部件组成: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内存、CPU。输入设备负责接收外界信息后,输送给内存进行暂时存储和记忆,然后由内存将有关的数据传递给CPU,数据经过CPU运算处理后,再传递给内存进行暂时存储,最后由内存将数据传递给输出设备显示、打印,或者传递给外存储器,以便长期保存。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篇7

贺卡制作要求:

○贺卡主题:圣诞贺卡、元旦贺卡、春节贺卡等;

○文字内容:与主题相扣的祝语、心言等;(圣诞快乐:MerryChristmasDay;新年快乐:HappyNewYear)

○图案色彩:颜色搭配和谐,色彩过渡自然,与主题氛围相应;

○版式设计:贺卡的总体效果,最体现贺卡感染力的地方。

贺卡操作要领:

○页面设置:文件——页面设置(“纸型”建议用“大32开”横向或纵向)。

○图片:插入——图片——剪贴画或来自文件(供选图片在“网上邻居——学案资料——贺卡制作”里)。

○艺术字:插入——图片——艺术字。(主题、横幅、重点话语等)

○文本框:插入——文本框——横排或竖排。(祝福语、自己的落款、签名、日期等)

注意:○不管是使用了什么,都要对其版式、填充等进行调整。(方法:选中它,右键——设置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自选图形的格式——版式或颜色与线条等)

○还可以在相应的浮动工具栏中调整,如图片的透明色、裁剪等。

○多个对象重叠时,注意“叠放次序”和“组合”。

重点推荐技巧:

○灵活地应用各种自选图形(特别是“星与旗帜”、“流程图”、“基本图形”),重点在于“设置自选图形格式”的填充效果。

○在文本框中插入图片,以方便移动。(注意:放于文本框里的图片的某些“设置图片格式”选项是不可用的,比如“版式”)

你还可以使用:

○使用背景:格式——背景——单一颜色、填充效果、水印(视情况使用其中一项);

○使用主题:格式——主题(选择某一主题后,右边会有预览,如果是显示需要“安装”的则说明本类主题为安装,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