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二年级教案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正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

时间: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初步认识乘法,了解各部分名称,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分清几个几。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判断)列示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出示情景图。观察画面。在儿童乐园里,孩子们有的坐飞机、有的坐火车,有的划船,有的玩游戏。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该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提问: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一共有几人?

选一个来解决问题。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怎样列式?2+2+2+2=8(人)

这个算式里有几个2?4个2。像这样4个2相加的问题,我们除了可以用加法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2×4=8(人)或4×2=8(人)

(2)读法: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

(3)各部分的名称。乘号和加号的区别。2表示相同的加数,4表示有几个相同的加数。8表示4个2相加的和。即4×2的积。

(4)意义:表示4个2相加。

2、你能用乘法解决其他几个问题吗?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含义。

坐火车的有几人? 4×6=24(人)或6×4=24(人)表示6个4相加。6从哪来?

划船的有几人? 3×3=9(人)表示3个3相加

3、观察这几个问题的解答,你发现了什么?(怎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练习

1、判断题。A:

  B: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怎样列式?为什么能用乘法?为什么不能用乘法?用乘法计算的条件: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1、试一试P5

请生自己看图,看懂了什么?说一说。

每棵树上有3只小鸟,4棵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有多少个小矮人?(每盒有7个,2盒有几个。)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意义?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5×8 9+9+9 6×2 8+8+8+8

板书:儿童乐园

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有几人?

2+2+2+2=8(人) 4+4+4+4+4+4=24(人) 3+3+3=9(人) 1+2+3=6(人)

2 × 4 = 8(人) 4 × 6 = 2 4 3 × 3 = 9

读作:2乘4表示6个4表示3个3

4 × 2= 8(人)

读作:4乘2

表示4个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较简便

作业:1、读书P4-5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6+6+6+6 3+3+3+3+3 5+5 10+10+10 7+7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18、19页)。继上一节课“有多少块糖”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到乘法的简便性。为后面有“有多少点子”的学习做准备。

2、教学目标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的读写乘号以及各部分的名称。难点:准确地读写乘法算式;正确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属于小学低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不稳定,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悬念和小组讨论的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经过一年对新教材的接触,学生已初步学会观察生活、发现信息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有序合作、与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教师为主导,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二)学法分析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于创意的练习及时反馈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乘法必要性;二、结合问题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个环节:创设“排队去儿童公园”的情境,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通过用加法解决“每排有5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同学们体会到连加这种方法的烦琐。这时,我引导学生:象这样每个加数都一样的加法算式,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第二个环节:结合“儿童乐园”的问题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突出重点和难点的重点环节。我准备用以下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把主题图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

1、请同学们自己在情境图上寻找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进行问题交流,并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把学生的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些问题,为后面抽象乘法算式做准备。可以请几个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并共同核对答案。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我以其中一个做例题,对学生进行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称的讲解。如以2+2+2+2=8为例,它可以用乘法表示,写做2×4=8,或者4×2=8,读作2乘4和4乘2。其中,中间的叉号叫做乘号,这是一个乘法算式,2和4在这个乘法算式中都叫做乘数。

4、请学生把其他几个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这四个步骤中,我还会提醒学生注意: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一个是相同加数(显性的),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隐性的),要让学生明确它们的由来。经过第二个环节四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乘法的意义及算式改写及各部分的名称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过度到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个环节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小组内交流,寻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然后,把本课引入的“排队”的问题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就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六、说板书设计

相同加数的连加的算式和抽象出来的乘法算式对应着写,这样让加法到乘法的转化过程更直观的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由于年龄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多组织活动,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将所学到了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从而达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这样就需要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把学生带回生活中,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介绍同学,通过不同方向的介绍,明确前后的确定与面对的方向有关,为分清左右突破难点,学习左右时采用介绍同学、作游戏解决生活问题等,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与后、左与右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初步培养学生首先确立参照物,再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体会前后,左右的相对性,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准确的区分左和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猜一猜同学的位置。

教师说位置,学生做一做,找一找

二、新授:

(一)学习左右。

1、你能不能不转身,把你周围的同学介绍一下?

(1)出现两种情况:

说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介绍吗?)

说不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怎么介绍?)

(2)比较,两种说法哪种更好?

(3)原来我们可以用左右来介绍两边的同学,这样说真清楚,你也能这样介绍你两边的同学吗?

(4)我们刚才用了哪两个词介绍我们两边的同学的?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板书:左右。

你的哪边是左边?右边呢?

指指你左边是谁?右边呢?

2、做游戏。

跟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指右眼、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腿、(起立)伸右腿、左脚向前一步……

3、练习

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都在左边走呀?

组织学生讨论,像前后那样得到结果:面对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二)学习前后

向你的朋友介绍你的前后都是谁?

(三)观察课件,请你向大家介绍你看到景物

学生认识上、下

三、巩固练习

46页试一试。

1、看参照物。

2、说出相对应的前后左右的车。

47页练一练

1、左右的练习。

2、相对性的靠右行走(公共道德)

3、思考题: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综合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前上

左右

后下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平面内前、后掌握较快,对于左右掌握会很慢,在介绍自己的前后左右的同学时,先让他找到自己的右手(写字的手一直举着),学生很快分清左和右。上下是立体的通过楼上与楼下就分清。练习中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就会了。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巩固9的乘法口诀,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用9的口诀计算9的乘法算式。

2、能运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用9的口诀计算9的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提出教学目标

复习过渡

1、 对口令

四 九 ( )十六 六( ) 五十四

( )九 六十三 三( ) 二十七

( )九八十一 ( )九 四十五

八( )七十二 ( )九 十八

要求学生说一说这句口诀能够计算哪些算式。

2、口算:

9×7= 9×9=

9×4= 9×()=45

9×8= ( )×4=36

9×5= 9×( )=72

9×6= ( )×9= 63

指名口算出结果,并说出你是根据什么乘法口诀来计算的?

提出学习目标:

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9的乘法算式。

解决实际问题。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各组自行进行学习、展示。

1、看图写算式(书p85第2题)

根据课件演示,写出算式。

通过让学生计算7个9(一个长方体由9个小正方体拼成)是多少,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含义,通过让学生看图计算,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

2、在下面的表里找出9、9的2倍、3倍…9倍,把这些数圈起来。(书p85第3题)

看一看9的乘法口诀的各个积,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挂图上圈出要求的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积是怎样变化的。如提问:1个9比10少几? 2个9相加,也就是9的2倍,比20少几? 9的3倍、4倍、……呢?多让学生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回答好的,要给予表扬。

小结:可以根据发现的这些有趣的变化规律和积的某些特点记忆9的乘法口诀。

3、对号停车(书p86第6题)

4、在空格里填上每两个数乘得的积,看谁都能填对。(书p87第10题)

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写好后让一学有困难但写得对的学生在全班说结果,使该生有成功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全班展示

1、书p86第8题

(1)让同桌的两人互相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如“两棵树相距3米,排成一字形,10棵树总长多少米?”)

(2)根据题意,选择算法。求9根长多少厘米就是求9个3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3)做完后检查一下自己算得对不对。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

2、书p86第9题

3、书p87第11题

4、书p87第13、14题

第14题是找规律填数的练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填数,然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思考的角度是不同的,如,有的学生根据“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比前一个数多9”这样一个规律来填数;有的学生根据“10-0=10、20-1=19、30-2=28……”这样一个规律来填数;有的学生根据“从第二个数开始,十位上的数字逐渐增加1,个位上的数字逐渐减少1”这样一个规律来填数……通过交流思考过程,使学生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三、激发知识冲突

边展示边引发知识的冲突,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进行思考:

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四、总结反思,激发求知欲。

同学们今天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完成了学习目标,把掌声送给自己和同学们。课后如果碰到与9的乘法有关的问题,请你们用今天办法去自行解决好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沪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一学期P65—66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角与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能够动手制作直角,能够用直角量具测定和判断直角。

让学生逐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与直角。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制作直角。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规则的纸、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生活中的角。

2、交流:哪些地方有角。

3、引出数学中的角。

自主探究,丰富认知

认识角

抽象出数学中的角

提出问题: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汇报交流:角的特征

小结: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

3、判断

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角?

认识直角

课件出示直角

(1)提出问题:刚才观察的几样物品,有这样的角吗?

(2)提出问题:三角尺上有这样的角吗?

小结:像这样的角的我们称为直角。

(3)揭示课题:角与直角

(4)出示各种各样的直角

小结:角的位置,边的长度,开口大小变化时,它还是角。

折直角

课件出示视频

观看电脑老师折直角

自己动手折直角。

6、找一找教室中的直角

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数一数

回顾新知,课堂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课堂表现评价。

【板书设计

角与直角

边顶点

顶点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并且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哪是物体的正面,哪是物体的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发展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几何模型各一个;各种几何形体的实物。

学具准备:

小长方体、正方体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第三单元(板书:引导学生读一读)

同学们可能会猜想:老师叫我们看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激起兴趣。)

老师坐在小板凳上,分别请三位学生站在老师的正面、侧面和高处拍照。

在电脑上展示刚才拍的照片。

生:这些都是老师吗?为什么不一样呢?

师:同学们天天都在学校学习,肯定都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老师也离不开讲台。今天,老师就请同学们来观察这张讲台,看一看从不同角度观察这张讲台能不能看到不同的形状。

小结:刚才我们用相机当成自己的眼睛让同学们发现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所看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一看。

二、观察、交流(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1)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说

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活动。

注意: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如,可以先引导某个小组的学生站在一个角度观察,再帮助他们调换位置,使其他小组的成员知道观察的方法。

(3)汇报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台。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讲台是什

么样子的?

生:我站在左侧面,看到了桌子的上面和这里(指了指侧面)

师:哦。看到了两个面,这是左面。

生:我站在讲台的前面,也看到了两个面,是上面和前面。(让学生指一指)

生:我观察到的讲台的形状和某某同学是一样的,只不过我是站在这边(指了指右侧面)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还有哪位同学是怎样观察的?

(学生可以从一个角看到三个面,或者趴在上面看到一个面,又或者在每个面前蹲下来,看到一个面。)

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三、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的观察讲台图。

2、说一说图上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个面?

3、想一想,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图中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面?

生:我先说图上的老师。我认为老师可能看到讲台的上面和前面。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老师很高,他只能看到上面。

生:笑笑看到桌子的上面和她前面的一面。(左面)

生:淘气是站在右角边,他可能看到上面、前面和右面三个面。

师:为什么?

生:我刚才在观察物体时体会到的。如果不是站在桌子的一个面的正前方看,而是站在桌子斜的方向,就能看到三个面。

小结:通过上述验证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观察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4、连一连

(1)按照刚才讨论的结果,让学生连书上的图。

(2)交流。(让学生说说哪幅图是谁看到的。)

四、认一认

1、自己看书,认识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2、交流、体会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1)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分别指着上、侧、正面,让学生说说是哪个面?同时板书。

(2)再将一个长方体不停地变换着摆,每次都让学生指出上、侧、正面,从而加深理

解:一般朝上的那个面叫上面,对着观察者的那面是正面,两侧的面称侧面,最后让学

生自己说说,只要意思说对即可。

(3)拿出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上、侧、正面。

(4)拿出一些长方体形状的实物,让学生指着说说它们上、侧、正面在哪里?

小结:通常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朝上的一面称为上面;面对自己的那一面称为正面;两侧的面称为侧面。

五、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

(1)引导学生审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反馈:说一说你的同桌对了没有,如果错了帮他纠正过来。

2、口算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反馈。

3、连一连,说一说。

4、观察一个物体,小组内说说他们的上、侧、正面各是什么样的?

六、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回家观察一个物体向家长说出你看到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