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二年级教案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7篇正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7篇》

时间:

写好一篇教案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来说起到关键一步,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课本第36-37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4+650+9060+90

8+370+803+7

问: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每题的和最高位都是几?为什么都是1?

2.笔算。37+2564+8

问: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

4.导入新课: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学习万以内笔算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二.新授

出示例题图,学习例题。

1.出示问题1: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指名列式:85+143=

2)学生尝试笔算。

3)指名说计算办法

问:从哪位算起?说说个位上相加的过程。

问:十位上8加4得多少?十位上满了十怎么办?十位上的和怎样写?

问:百位上相加是多少?为什么得2?

4)指名学生完整的口述笔算过程。

5)请学生在书上进行验算,再填写横式得数。

2.出示问题2: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指名列式:85+126=

2)请学生独立探索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核对,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学生独立验算,横式上写得数。

3.归纳

1)请你想一想,笔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怎样算?

(组织学生讨论)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3):做笔算加法要将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在书上算一算。

2)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2.想想做做第3题

1)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6576334

+243+646+569

208712893

2)汇报。

3.想想做做第4题

1)说图意。

2)怎样列式?

3)独立计算。

4)汇报。

4.想想做做第2题

1)独立计算。注意对齐数位。

2)你是怎样验算的?

四.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三位数加法笔算要怎样算?

板书设计:

进位加

85+143=85+126=

8585

+143+126

208211

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6~57页。

【教材学情简析】

本节课是主要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个等这些常用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根据这样的描述确定相应的物体。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等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方位词;在认数过程中,也通过几与第几的比较,积累了一些用类似“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学习经验;在学生实际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用“第几排第几个”等类似的方法来描述物体位置的生活感性经验。本节课就是建立在激活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维空间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位置与方向”的学习经验,从而为相关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根据这样的描述确定相应的物体。

2、使学生经历物体位置关系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3、使学生在小组交流、游戏学习中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瞧!小导游——百灵鸟带我们去参观动物王国啦!(课件出示一排小动物)

提问:这只小猪真可爱,它的位置在哪里?

2.揭题:小朋友用第几个就确定了小猪的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二、体会感悟,学习新知。

(一)第几排第几个

(课件出示四排小动物)

1.引发冲突。

提问:现在的队伍有什么变化?

想一想,现在要确定这只小猪的位置,仅仅用第几个,行不行?为什么不行?

那你们有办法说清楚这只小猪的位置吗?

预设:

生1:小猪的位置在第1排第4个。

生2:小猪排在第1排第2个。

生3:小猪排在第4排第1个。

……

引导:看来,确定小猪位置的说法还挺多的。说的同样是这只小猪的位置,为什么你们的说法会不同呢?

谈话:看来呀,为了交流的方便,确定第几排和第几个就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

2.统一标准。

(1)提出问题。

谈话:请听小动物们来介绍。

(课件小猴:我在第1排第1个。小熊:我在第2排第3个。)

提问:根据小猴和小熊的介绍,(指屏幕两句话)想一想:第一排在哪里?(慢)其它各排呢?谁能上来介绍介绍。

那我们是按什么顺序确定第几排?又怎么确定第几个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教棒指这两句话)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讨论。(放音乐,参与讨论)

(2)小组讨论。

(3)全班汇报。

启发:

(4)小结。

3、描述位置。

(1)师生交流:根据这个标准,小猪的位置在哪里?排在第4排第2个的是哪只小动物?你是怎么找到的?

(2)学生游戏。

提问:小朋友,你最喜欢哪只小动物呢?谁愿意上来介绍,考考大家它的位置在哪里?

也可以告诉大家你最喜欢的在第几排第几个,看谁能猜出是哪只小动物?

小结:刚才,我们小朋友学会了用第几排第几个来确定小动物的位置。

(二)“第几组第几个”(改编自“想想做做”第4题)

1、谈话:我们小朋友有没有自己的位置呀?

请第1组的小朋友起立,为什么不止一个人?请每组

的第1个起立。谁站起来两次?为什么?

2、描述指定小朋友的位置或根据位置找到对应小朋友。

(1)提问:你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谁来介绍介绍?

(2)提问:你的好朋友叫什么名字?他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

你好朋友的位置在哪里?他的好朋友是谁?

(3)互动游戏:

第4组第2个在哪里?

第6组第3个在哪里?

第2组第5个在哪里?

第5组第2个在哪里?

提问:这两种说法里都有2和5,这两种说法一样吗?

三、巩固练习,深化运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1)第几层第几号

百灵鸟:“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王国里的动物公寓建成了!(课件出示图片:将教材图片改为有两扇窗户关着)

谈话:小猴抢着要介绍他家的位置呢。(猴:我住在第2层第3号。)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知道小猴是怎么确定第几层?怎么确定第几号的?

提问:小青蛙家住在哪里?住在第3层第2号的是谁?

调皮的小老鼠也住在这幢公寓里,你猜它家住在哪里?

(2)第几层第几本

百灵鸟:“小动物们个个都爱读书!下面我带你们去参观‘读书之星’小兔家的书架。瞧,它家的书又多又整齐。”

小白兔介绍:“第1层第1本是新华字典。”

提问:根据小白兔的介绍,你最想看的是哪本书?它的位置在哪里?同桌互相说一说。

2、想想做做第2题。

(1)百灵鸟:“我们动物王国还有电影院呢,小朋友们跟着我一起去电影院看看。”(课件出示电影院图片)

(猴:一排5号,兔:三排8号,狗:四排1号)

提问:电影院里是怎么来确定位置的呢?

提问:第一排在哪里呢?谁能上来指一指?

说明:在电影院里,离屏幕最近的一排是第一排。

提问:谁能帮它们找到座位?

(2)课件出示另一个放映厅。

提问:仔细观察,和刚才的放映厅有什么不一样?

提问:这3位小观众(小猪:四排1号、小鹿:二排9号、小鸭:三排8号),小猪、小鹿、小鸭各应该从哪个门进找位置比较方便呢?为什么?

提问:谁能帮它们找到位置?

提问:小鸭的好朋友小鸡买了一张三排7号的电影票,它能和小鸭坐在一起吗?为什么?

3、寻宝游戏。(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看电影?

课件播放《多啦A梦寻宝游戏》片段。

课件出现寻宝图。

谈话:这就是那张寻宝图,机器猫已经在哪儿找到了一个宝藏?还有几处宝藏藏在哪里呢?准备参加寻宝之旅的小朋友就坐坐正。

要求:同桌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人猜宝藏的位置,另一个人把鼠标移到这个位置。

说明:根据寻宝情况提供适当寻宝线索,进一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四、总结回顾。

谈话: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哪些方法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呢?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这些确定位置的方法?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了呢?这些问题呀留给小朋友们课后思考。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我有如下的一些思考:

1、适合儿童的数学教学。

二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单调的教学手段很难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更不能激发并维持孩子持久的学习兴趣。如何让数学课堂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如何让孩子从小爱上数学?研究儿童,遵循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创设生

动的情境、丰富多种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等就显得非常重要。此外,设计有价值、有挑战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让学生体验到思维的快乐,更能真正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2、在认知冲突中生成。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要抓住数学知识发生的本源,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教学。学生在一年级通过几与第几的比较,积累了用“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学习经验,所以本节课我先出示一排小动物做操的队伍,让学生描述其中小猪的位置在哪里,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再出示例题图4排小动物,引导学生感受到用仅仅用第几个不能确定小猪的位置了,引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现在怎样才能说清楚这只小猪的位置呢?”;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一些相关的排队、座位等生活经验被唤醒,自己探索出只要在第几个的前面加上第几排就可一确定这只小猪的位置了。通过这一过程的设计,不仅启发学生自己进行了创造,而且清晰地帮助学生实现了从一维到二维空间的过渡,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3、标准在需要中产生。

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数的顺序是从左往右还是从右往左、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等等其实都是可以的,仅仅是人为的一种约定、习惯而已。只不过如果大家用各自的标准来确定物体的位置的话,表达、交流起来很不方便。基于上述思考,我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小猪的位置,充分地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再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说的同样是这只小猪的位置,为什么说法会有不同呢?”引导学生发现因为确定位置的标准不统一,感受到为了交流的方便从而产生统一标准的需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了“认知冲突——产生需要——制定标准——描述位置”这一过程。

4、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本节课中蕴含着“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一个位置对应着相应的一个物体;标准统一后,一个位置的物体只能有一种描述位置的方式。为了让学生能对这一思想有所感悟,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在例题教学中,先出现一排小动物,再出现共4排小动物,引导学生思考:“现在要确定这只小猪的位置,仅仅用第几个,行不行?”学生通过思考发现仅仅用第几个找到的不止一个小动物,而用第几排第几个找到的才是一个小动物;在学生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座位这一环节,我先请第1组或者每组第1个的学生站起来,引导学生思考:“站起来的为什么不止一个人?”、“谁站起来两次,为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必须同时说清第几组第几个对应的才是1个小朋友等等。通过以上的设计,我试图引导低年级学生慢慢感悟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5、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数学的核心,而分析和推理都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教材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都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旨在引导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分析和推理,进而准确地描述出相应的位置。如何引导学生依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推理?是否需要呈现学生如何推理的思维过程?设计怎样的问题既符合孩子现在的思维水平又能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这节课不用太费劲,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应该就比较浓厚,但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热热闹闹?还是适当设计有价值、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发展低年级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

反思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实现从一维到二维的过渡,为高年级甚至初中的学习打下基础?可以在学生讨论了确定第几排、第几个的标准之后,在主题图上加上从前往后的箭头和从左往右的箭头,这样展现给学生的二维空间一定更清晰、更难忘。在什么情况下用第几个即一个第几就能确定物体的位置?什么情况下要用两个第几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两个问题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学生已经有所感悟,是否需要在课堂总结时引导学生思考?这将是我继续思考的问题。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课题:

6,7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编口诀的过程,能找出6,7乘法口诀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2、能记住6,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让学生初步体验6,7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正确求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诵1~5的乘法口诀。

2、摘苹果游戏(利用电子白板画苹果树和乘法题)

二、激趣引入

(课件演示,红红到书店买台历,并与售货员对话)

售货员:每本台历6元。

师: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学生的回答适时解决,当学生出现66时

师问:这个有口诀计算吗?(没有)该怎么计算呢?

(1)想加法6+6+6+6+6+6

(2)想:56+6

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更快呢?(乘法口诀)

师:我们发现有口诀计算起来真快,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编出6,7的乘法口诀吧!

揭示课题并板书:6,7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6的乘法口诀

教师:一本台历6元,要求4本台历多少元,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会列乘法算式吗?

学生:64=24

教师:能根据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吗?

学生:四六二十四。

教师:5本台历多少元?算式怎样列?口诀怎样编?6本呢?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

61=6 一六得六

66=36 六六三十六

62=12 二六十二

67=42 六七四十二

63=18 三六十八

68=48 六八四十八

64=24 四六二十四

69=54 六九五十四

65=30 五六三十

做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再请学生在全班展示,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那么每句口诀的意思你都知道吗?

学生:六六三十六的意思是6个6得数是36。六七四十二的意思是

2、教学7的乘法口诀

教师:你又看到什么数学信息?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仿照6的乘法口诀编写方法编出7的乘法口诀。

教师:小朋友,你们能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同桌互相检查,互相帮助,集体订正。

教师:你是怎样想出77的得数的?

学生:刚才我们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已经知道六七四十二,用42加7就是77的得数。

教师:你是怎样编出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的? 读一读,背一背。翻开书31页,将7的口诀补充完整。

三、加深理解

1、游戏:对口令(课堂活动第1题)

(1)老师对全班

(2)同桌对

(3)师说全班抢答

2、摆小棒(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在展台上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六边形。

教师:摆1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6根)

教师:那么摆两个六边形要几根?摆3个呢?摆摆看。

学生摆后汇报。

教师:如果不用摆,那你知道摆7个六边形要几根小棒吗?

学生:我知道,要42根。因为1个六边形要6根小棒,摆7个六边形就是7个6,六七四十二。

教师:怎样列式?用哪句口诀计算的?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7=4276=42口诀:六七四十二

四、运用拓展

1、练习九第1题口算

2、看口诀写算式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小结,回答略。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的活动体验1dm和1mm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2、初步理解1dm、1mm、1cm、1m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分米

(一)估一估,量一量

1、今天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测量。图上这支铅笔,你有什么办法,说说这支铅笔有多长?

2、你估计它有多长呢?把你估计的填在表格里。你怎么估计的?

3、量量看吧,把你量的结果也填在表格里。

4、量得铅笔有多长呢?

5、10厘米还有个名称是什么?

对!10厘米就是1分米。也可以反过来说,1分米等于10厘米。用字母表示就是:1dm=10cm

(二)找一找

1、在尺子上找找10厘米,用手比划一下,看看有多长?这么长就是1分米。

2、在尺子上找其它的1分米。

3、画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

4、量量看你的手掌,大约有多长呢?

5、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有1分米?

(三)想一想

1、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呢?说想法,在尺子上数一数。

2、分米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3、当量比较长的物体时,我们就可以用分米做单位来测量了。

4、估计一下,数学课本大约有多少分米呢?

5、量量看吧

活动二:认识毫米

我们认识了1分米的长度和用字母表示,知道分米与厘米和米的关系。现在来看第二支铅笔,自学第二支铅笔这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告诉大家你知道些什么?(字母表示、长度、与厘米的关系等)教师梳理:

1、毫米的作用。

2、1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你有什么感觉?;拿出你的一分硬币,你发现什么了?象这样的长度就大约有1毫米。

3、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有1毫米。

4、估计数学课本的厚度有多少毫米呢?量量看。

5、画一条长二十毫米的线段。

6、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毫米呢?1分米里呢?1米呢?(小组里讨论一下)

7、到现在为止,一共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的区别吗?

活动三:练一练(第一题),小组互助。

教学反思

一、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在体验长度单位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极其精彩。分米可以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在体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讨论出 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1米里面有1000个1毫米。

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有效的学习途径,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学生有的说从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不一定是整十数的,还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还有学生总结出起点到终点的个位都是相同的,这样刚好就是10厘米。至此,教师再进行一个定论:也就是说,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比划1毫米的感觉,学生说太小了,比蚂蚁还小呢,蚂蚁都有几毫米呢 ,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有当不是整厘米时,认识毫米就知道多几小格就是几毫米了,教师理解了,适时进行点拨:也就是能帮助我们测量更精确,对吗?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节课的不足

《铅笔有多长》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并能进行估计、测量。除了让学生说和想以外,更重要的是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加深他们的感受。本节课就在这方面忽视了,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操作训练,以致学生建立的观念不够扎实,两个单位的作用只停留在理论上,不会学以致用。

四、困惑

本节课没有能够加强针对性的练习,最主要因为让学生探索和交流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于是练习的时间就无法达到充分。那么,如何处理好探索交流与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 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回收废电池”这节课是有关三位数的加法,这部分教学内容多,又是本单元的难点,如果一课时完成学生不易理解和消化,可以把“三位数的加法”部分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课时教学“不进位加法”和“不连续进位加法”。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区重点小学,教学条件相对较好,教师能自己制作教学课件来辅助教学。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好,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掌握较快。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实践感悟

1. 师: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让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课件:沈阳市大东区有一位年过六旬的王大爷,从退休后开始在社区内义务回收废电池,一直坚持了十年,他的行为令人敬佩。)

2. 师:王爷爷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回收废电池,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谁来说一说?

3. 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博士,让他告诉你们其中的奥秘。(放课件: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对水、对人产生直接的影响。一颗纽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 出示王爷爷三个月回收废电池情况统计表。

观察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估算。

(1)师:根据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两个问题解决。

①一月份和二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②一月份和三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二月份和三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是连续进位加法,这部分内容放入下一课时,“三个月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

3. 师:在计算之前请同学们估算出每个问题的结果,并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估算了这两个问题的结果,那么你们估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来算一算吧!

4.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a?痹诩剖?器上拨珠计算。

b?庇么照?十、整百的方法口算。

c?庇昧惺?式方法计算。(板书)

102+97199102+129231

5. 与估算结果比较,使学生了解正确地估算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

6. 师:比较这两个竖式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生:相同点:(1)都是加法运算;(2)列竖式时都是相同数位对齐;(3)计算时都从个位加起。不同点:第一道题是不进位加法,第二道题的个位相加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是进位加法。

师: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如果十位相加满十呢?

生: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一。

师:你还能想到什么?

生:百位相加满十要向千位进一……

师:那如果用一句话说明怎样进位,你会说吗?

生: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7. 师: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8.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9. 试一试:98+320,456+307,162+234。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1. 师: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蓝猫就想请大家帮个忙,它想买几件家用电器,我们陪它到家电城看看好吗?(课件出示商品及标价。)

2. 师:谁来为蓝猫介绍一下这些商品的价格?

3. 出示问题:

(1)买一台电风扇和一台录音机用多少元?

(2)买一台录音机和一台微波炉用多少元?

(3)蓝猫只有1000元,请你帮它选两种商品,用竖式算算一共用多少元?

(4)如果它用900元买一台录音机和一台洗衣机,它的钱够吗?如果不够,还差多少元?

(5)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反思〗

相对其他学习内容来说,计算教学容易显得枯燥无味,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些问题,这节课教师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将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 创设情境,实践感悟。开课伊始,教师设计用一段录像的情境导入,使学生感到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3. 联系实际,巩固应用。这一环节设计了帮助蓝猫“买家电”这一情境,将学到的知识同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感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本节课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能紧扣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及时给予积极评价,并引导他们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

〖案例点评〗

《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教学过程。一开始,教师即播放王爷爷回收废电池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并非凭空捏造、遥不可及,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出示统计表,让学生通过观察统计表自由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

放手让学生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独立解答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索、获取知识,这样的设计原因在于我们承认学生思维方式、思维水平的个性差异,目的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本节课的联系实际,巩固应用这一环节,教师设计了帮助蓝猫买家电的实践问题,特别是问题(4):“如果它用900元钱买一台录音机和一台洗衣机它的钱够吗?如果不够,还差多少元钱?”这个问题的设计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用先加再减的方法,也可以用连减的方法,给学生的计算提供较大的空间,而且学生如果先把两种电器的价钱相加就能凑成整百整十数,很快能计算出结果,这样不仅巩固了本节所学知识,同时还应用了前几节课的口算知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材分析

分苹果是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是这一册的开篇。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安排了第一次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接着,教材又安排了第二次分苹果活动,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一些物品平均分之后还有余数的情况,认识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并和操作过程联系起来,以使学生了解每一步的含义,并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验算。

教材随后安排了试一试及练一练,进一步使学生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直属机关小学,硬件设备好,每个班级都有计算机和投影机,属于实验区的实验校,并在20xx年就开始使用新教材。学校地处商业区,流动人口比较多。

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有很大差异。从这两年的新教材实施中可以看出,学生成为新课程的受益者,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能够大胆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极少几个孩子,因为生活体验少、个性较强,不主动与人合作,缺乏探究和发现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学具中的苹果卡片。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经验,建构数学模型

(出示课件)小熊家里来客人了,好客的小熊拿出了20个苹果来招待小伙伴们,每人分到了5个苹果。但小熊忘记了究竟来了几位客人,你能帮帮他吗?(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原有经验,提出解决办法。)

下面是学生可能的方法:

1. 四五二十,分给了4人;

2.5+5+5+5=20(个),分给了4人;

3.20-5-5-5-5=0(个),分给了4人;

4.204=5(个),分给了4人;

5.205=4(人),分给了4人;

6.205=4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4

_____

5) 20

20

__

这一步可由教师介绍,也可由已经掌握的同学来介绍,注意说清各部分的意义,并结合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来说一说。

(二)实践应用

1. 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2页试一试。

2.小组交流各自算法,并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这里需要强调商的位置,要和被除数里的个位对齐,剩下的0也要和个位对齐。)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 如果小熊家今天来了6位客人,(再次演示课件)应该怎么样平均分呢?

2.用你手中的学具来分一分,可以小组合作。

3.小组汇报。(我们组给每个客人分了3个苹果,还剩下2个。)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物品平均分之后有余数的情况,谁能给大家举个例子?(可以找两个同学说一说)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怎么来解决呢?(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

5.那么我们能不能知道有余数除法的竖式怎么写呢?(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写一写,然后小组之内交流。)

6.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每一步的意义是什么?(在这里要介绍余数和商的位置。)

7.有了这样的书写格式,我们怎么样来验算刚才的计算结果呢?

(每人分3个,6人共分到了18个,再加上剩下的2个,正好是20个,算对了。)

(四)积极思考,探究规律

(出示课件中淘气和笑笑的故事,让每个学生自己先想一想故事中有了什么矛盾。)

1. 在小组内说一说这个故事,为什么淘气错了、笑笑对了?

2.你发现了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3.计算第3页试一试中(2),你发现了什么?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注意检查学生的书写格式。)

(五)回顾小结,赞美激励

这节课快要结束了,同学们说一说你们的收获吧。

老师认为你们表现得真不错,大家都积极地帮助小熊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一天,当我们能和动物真正和平相处时,相信小熊也会走到我们的身边,和我们成为好朋友。现在和小熊说再见吧。(大屏幕演示小熊告别的画面)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本节课力求为学生创设充分发现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教师介绍了除法竖式之后,让他们去探究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当他们在尝试之后,经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在他们的内心真正地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一直非常活跃,学生始终在学习的情境中思考、讨论。特别是对淘气和笑笑的矛盾,表现得特别的兴奋,因为他们在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之后,能够找到淘气的错误之处。在讨论过程中,他们发现余数不能比除数大,并且为自己的发现而骄傲。

〖案例点评

课堂教学时间是短暂而有限的,教师创设了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

这节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创设了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对于第一个环节:20个苹果,每人分5个,来了几位客人?有一个学生就提出猜测的方法:7个行不行?6个行不行?5个行不行?4个呢?猜测的结果是,4个可以!尊重学生的想法,既保护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全班学生初步体验除法中的试商。

另外,我认为本节课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在整节课中,教师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想,随时掌握学生的情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自己去操作、思考、探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