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优秀3篇】》
《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特别是课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今天,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该页是美丽的编辑为大家收集的《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优秀3篇】。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总结 篇1
中午的前两节是三年级的语文课。使我又沉浸在快乐的语文课堂中。
对于一个已经习惯教高年级语文的老师来说,初次感受中低年级教学,看到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童真的稚气,好生喜欢,甚至觉得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特别天真可爱!
这两节课我讲的是《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第一节课,我并没有急着讲生字、而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从朗读入手,让孩子带着童真童趣的表情有感情地来朗读课文!
刚开始还不适应,慢慢的孩子们读得越来越棒,大部分学生读的时候都能形象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比如:“金色的草地太美了!”这句话,许多孩子读得生动传神!使人感受到草地的美,感受到作者对草地的喜爱!
课文的第四段,写了蒲公英早中晚变化的时候,我编了一个童话:老师扮演去草地赏花的人,学生们扮演们一棵棵小蒲公英。早上,当我来到这片草地时,让学生用两个攥着拳头的小手,支起来,手腕合在一起,做出合拢的样子,中午我路过草地时竟然惊奇地发现蒲公英开了,这是学生合拢的两只小手轻轻伸开,然后挥动着身体与头部,就像一朵随风飘动的金色蒲公英!傍晚时,孩子们举着的小手慢慢合拢。
就这样,我一遍又一遍的把学生带入这种童话般的情景中,孩子们就这样不厌其烦地做着这样的伸开与合拢的动作!
这种感觉真的是太好了!孩子们学的也很投入,开心地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还有个别个别调皮的孩子故意不和拢或者不伸开,不过没关系,我告诉学生们:这是一棵枯萎的花!那位调皮的孩子,开心地笑了!
为了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对回答好的学生及时鼓掌,回答正确的学生本人也要做一个快乐的表情动作“耶”!发现这样做特别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个孩子都乐于被鼓舞、被认可!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实在是太开心了!我和孩子们都沉浸其中,享受着这幸福的时光!
《金色的草地》的教学反思 篇2
《金色的草地》是苏联作家描写的一个有趣的故事。通过我和弟弟对蒲公英早晚变化的观察,认识到草地、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文章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
在学习课文第3、4、5自然段时,我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小组中说说‘我’有什么新发现?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利用复述和小练习的形式使学生了解蒲公英在不同时间它的花瓣颜色、形状都有所不同,渗透自然知识。通过读第4、5自然段,划出印象深刻的词句这一教学方法,向学生渗透阅读学习方法,从而体会蒲公英的可爱。课文学到这里,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小作者对蒲公英的态度上的变化为什么这么大,因此可以再把课文第2自然段和第4、5自然段比较读一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由于“我”和弟弟的仔细观察,发现了蒲公英的可爱之处,便不再随意揪它,把蒲公英当成和他们一样的小孩子。借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教育: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另外,我觉得比较庆幸的是,在学生质疑这块上,我完成了原定的教学任务,学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难点来提问,都说到点子上去了。这是难能可贵的一点。但也存在着欠缺之处:学生对于抓关键词学习,能力不是很强,而且我本人在这方面的意识也是比较薄弱的。
反思其中的原因,我想,一方面,学生从低段到中段,还没有这方面的感觉,而且语文课的教学形式与低段的教学形式也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我本人第一次接触中段教学,因而有时也有点措手不及。
针对问题,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改进措施:
1、先从自身开始:自己在听课时,有意识地去体会其他老师,她们是如何处理这种问题的。同时在备课中,也及时更正自己的备课思路,将反应文章中心的地方着重地、多形式的`变化指导进行一些预设。
2、课堂教学中,根据自己的预设,有一定目的性的进行教学引导。再配以一定的激励措施,慢慢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素养。
《金色的草地》的教学反思 篇3
本次教学围绕《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展开,教学目标为: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场景。
2、明白草地会变色以及草地变色的原因,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3、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欢乐。增强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在本次教学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教学资料丰富充实,在第一段的教学中渗透了抓词理解句子的学习方法,经过抓住“一大片”“长满”“盛开”这几个词语,让学生感受到草地十分的大,草地上的蒲公英很多,激发学生对课文画面的想象,并且结合语文园地一中如何经过朗读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第一次场景。
在理解“一本正经”这个词语时,经过让学生表演来理解,学生也都体会到了“一本正经”是形容严肃认真的样貌。在理解“引人注目”时,由于这个词语我们在《邓小平爷爷》这篇课文里接触过,所以我先引导学生自我表达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借助上公开课这个情景,问学生:“你觉得此时在那里谁最引人注目?”请学生答,学生会说:“教师最引人注目。”我之后追问:“此时你起来回答问题,你也显得格外……”生齐答:“引人注目。”将词语的理解融入到当时当下的情境中,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第三段草地怎样变色和草地变色的原因时,没有采用先讲后做练习的方法,而是采用了让学生先做练习,后再讲评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学习的成就感。当学生完成练习之后,我再追根溯源学生的答案是从文中哪里找出来的,再去分析原文句子。在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细致观察时,我牢牢抓住看见草地变色是第一次发现,找到草地变色的原因是作者仔细观察后的第二次发现。并让学生经过比较“看见”和“仔细观察”这两个词语的不一样来比较两次发现的不一样。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仔细观察是用心、细心、耐心、长时间地去看。在两次发现之间作者用了一个句子来连接,“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句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既是作者在写法上采用了过渡句,同时也代表作者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在进行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因为一次无意的“看见”,没有看过就走过,而是进行了“思考”,进行“思考”后,也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又一次真真切切地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
最终在拓展练习中,让学生选择自我喜欢的在大自然中变化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将自我的观察过程和观察所得仿照课文第三段的样貌写成一段话。既让学生体会学习了作者的仔细观察,也让学生模仿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手法。
在本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
在课文第二段的教学中,我经过让学生抓住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时的表情和动作来进行表演,在四人小组的合作表演中,有一部分同学并没有参与进来,也许是因为在平时课堂中这样的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和表演训练都比较少,导致部分学生无所适从。
在课堂一开始的时候,感觉学生没有太进入状态,一个最简单的问题请了好几个孩子才回答出来,孩子们的胆量和表现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在提问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比较难,我直接请了几个语文基础较好的孩子回答,没有做进一步的引导,怕课堂时间不够。如果在开场的前半部分孩子们的状态比较好的话,我想后半部分的提问和回答可能会更精彩。
这次教学一共经历了四次试讲,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收获和成长了不少,感觉自我慢慢地开始有了掌握课堂的节奏感和把握教材的细致感。对于我来说,这也要算作是一次小小的蜕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