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反思 >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优秀3篇)正文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优秀3篇)》

时间: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该页是美丽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理的高二语文教学反思(优秀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1

《挑山工》是一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冯骥才登泰山时从一位挑山工身上受到启发的事情。课文夹叙夹议,通过自己的见闻和与挑山工的对话说明了干什么事都应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道理。上这课时我以“先学后教,问题评价”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自己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导读单指导预习——预习效果检测——自学成果交流——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教师点拨适当拓展——问题训练检测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回顾和反思,不禁为这课的几个亮点而欣喜:

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学生在导读单的指导下进行了自学,对生字、词语、优美句子学习积累之余充分的阅读课文,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自己不懂得问题。课堂上学生完成自学检测的同时能有个性的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如展示自己积累的词语时,有的同学不但自己进行了读、解释,还别出新裁的请其他同学参与进来用词语造句,并恰当的表扬这个同学,课堂气氛活跃。紧随其后的是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问、小组学习成果汇报以及课堂结束时的训练检测、小组评价无不显示着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1、预习和质疑能力。学生在课前根据我设置的“低层目标”,通过目视、口诵、手写、脑想充分自学。既掌握了本课的相关字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又在积累、标画、批注的过程中提出了好多有针对性和学习价值的问题,如(1)挑山工和游人上山有什么不同?(2)挑山工的话蕴含着怎样的道理?(3)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需要它。”’作者需要它什么?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斯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所以在学生质疑时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鼓励其敢于大胆设想、敢于标新立异 ,即使提出的问题与本课关系不大也不要去伤害他们这种积极探索、敢于发散思维的精神。 2、合作和解疑能力。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激励启发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这一环节先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然后让学生确定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如在解决大部分同学集中提到的问题: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需要它。”’作者需要它什么?学生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通过沟通互动他们体会到了不同的理解和思路。他们有的说“它”指作者画的挑山工登泰山那幅画,有的说是画中的挑山工,有的说是挑山工的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并且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了互相接纳、赞赏、争辩,看到了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理解知识,圆满解决问题。 3、表达和展示能力。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学生提问,自学展示,合作交流,小组汇报,互相评价都要靠学生自己来完成。不论是单个学生给小组成员讲,还是给全班同学讲,他们都表现出了和以前不同的学习状态,他们能够讲清楚了,讲明白了,胆子也一天天增大了,自我展示兴趣高了,花样多了,个性充分得到了张扬。我终于发现原来孩子们都可以那样的能说会道。4、延伸和动笔能力。当学生充分领悟到挑山工的精神时,我让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需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想到自己的学习需要这种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还想到很多成功人士就因为具有了这种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给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我又根据课标体现了读写结合的课题思想,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有的学生这样写到:我们都应该像挑山工那样具有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

学生的能力是无限的,只要老师敢于放手,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相信这张白纸一定能绘出美丽的风景。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篇2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教学亦然也。一味的教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不得其解。因此,要使教学相长,反思必不可少。本学期我主要担任了高二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首一学期来的工作,引发了不少的思绪。

高二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高三,尽管内容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学对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高三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十分投入十分积极的,毕竟他们面对自己人生的关键选择。而这届高二学生是从高一升到高二,对于他们而言学习似乎是个负担,他们对学习没有什么热情。

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一堂“活”的语文课,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需要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

1、活化课堂关键是教师引导灵活。要想活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活,当然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首先,教师的教法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的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 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挂图、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再有让学生在课堂短剧表演,新颖的板书设计,随手勾勒的“简笔画”等,都能促使学生沉浸语文课堂教学中。

2、活化课堂核心是学生思维鲜活。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优化语文课的核心。在教学操作中,有经验的教师在灵活引导的同时,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我在教学中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3、活化课堂特征是课堂气氛活跃。 教活,学活,课堂气氛怎能不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又能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就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能自作主张;教师激发学生“创造”,学生不断开拓创新。课堂上时而让学生演一演,画一画,辩一辩,赛一赛,唱一唱,问一问,读一读,猜一猜,整个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起来。充分利用小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时段中让学生或探究讨论,或静听欣赏,或即兴表演,或自由交流,或游戏娱乐,使学生如坐春风,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必定良好。 当然,在实施活化课堂教学活动中,也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活动尽量不要预先排练。三是要处理好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四是要对学生的活动多加肯定,表扬。最后还要老师有较好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

也许下学期教师得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策略,尽可能降低教学要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点兴趣和成就感,也许才可能逐渐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和热情。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思路: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能联系人物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4、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助读资料

1.《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语(参考)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他就是墨子。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郢敝舆 短褐犀兕麋鹿 鱼鳖鼋鼍 雉兔鲋鱼文梓 楩楠豫章 守圉

三 再读课文 疏通文意

(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

吾义固不杀人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吾请无攻宋矣

四、理清文脉,把握文意

1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2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

学生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墨子止楚攻宋战略三步走。

1、 学生分角色朗读2~12段。

思考: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2、分角色朗读13~16段。

思考: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

3、分角色朗读13~16段

思考:墨子最终是怎样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

四、人物分析

墨子:

楚王:

公输:

五、总结升华

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六、中考链接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 子墨子曰 ( )

⑵ 愿借子杀之 ( )

⑶ 吾义固不杀人 ( )

⑷ 不可谓知类 ( )

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B.不可谓知类 为与此同类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D.于是见公输盘 胡不见我于王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夫子何命焉为?

译:

⑵宋何罪之有?

译:

4.用原文回答:(4分)

⑴墨子与公输盘一见面,就向他提出了怎样的请求?

答:

⑵墨子采取什么措施让公输盘答应他的请求?

答:

5.墨子抓住公输盘的哪句话进行批驳?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公输盘的虚伪性?(4分)

答:

6.怎样理解墨子的五个“不可谓”中的“智”“仁”“忠”“强”“知类”?墨子用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