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反思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秀10篇正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秀10篇》

时间: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秀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1

章海玲2009年10月28日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采取反馈互动的备课思路,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的课堂活动密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合作学习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在合作中碰撞,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课时:介绍鲁迅的生平。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学习语文的一、二段,感受人民对鲁迅的爱戴和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关心。

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朗读练习。

本课教学以第二课时为主,内容是学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三个故事。在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增加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反馈的交流环境,培养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一、组内成员的互相合作。为了避免合作学习中的杂乱无序,课前,我本着“条件均衡、优势互补”的原则,将班级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配备小组长,组织协调讨论,使说的有次序,说的内容有小结,集体反馈、交流时,有代表承担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由复习旧知引出全文总领句:“为什么伯父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简练的`提问,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和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紧紧联系起来,体现系统性。然后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作为本课教学的主线。比如让学生轻声读“谈碰壁”的故事时,学生在小组中提出问题:“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先让小组组织讨论,最后全班交流。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离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距很远,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有很大的困难,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没有空洞地讲解,没有包办代替,而是采用了让学生“读

-思-议-再读-再思-再议”的办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让学生从句子表面意思的理解引入深层次的理解。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时地出示小资料,帮助学生探索句子中内含的意思。学生根据小资料的内容,深思了鲁迅先生当时的处境,深刻地理解了句子的意思,这样使每个学生均有收获。 “关心女佣”属于同一类故事,内容简单,一读即可。通过学习三个故事,使学生感受到鲁迅爱憎分明的情感,从而在心中树立起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形象,涌起无限爱戴之情。揭示出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人格,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给学生留下完整清晰的印象。至此学生自然理解了鲁迅逝世时人们的悲痛心情,再读第一段“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时就能入情入境,升华情感,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从而达到“情我交融,情我一致”的境界。

二、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小组里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其他小组帮助。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扩大了信息量,拓展了合作的内涵。

在学习第三个故事“救助车夫”时,第一小组和第四小组的同学都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不明白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叹气。”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是课文的难点之一。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鼓励学生以竞争的方式展开讨论,激活学生思维,使后进生也有机会参与,有收获。通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甲:在当时的社会中,有钱人看不起拉车的人,把他们当牛当马,鲁迅先生对此非常愤慨。

生乙:鲁迅先生从这个车夫的遭遇,似乎看到了全中国受苦受难的人,他救得了一人,救不了全中国受压迫的劳苦大众。

多么深刻的感悟啊!正是由于竞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正是由于合作挖掘了学生中蕴藏的巨大潜力。

三、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在各小组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是学习的一员,深入各组,了解学情、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当参谋和指导者,将学生

的讨论引向深入,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自主探索,自主发展。在朗读练习中老师也参与其中。如朗读谈论《水浒传》这个故事时,师生合作读伯父和我的话,读好后问学生:周晔,你为什么听了我的话比挨打挨骂还难受?学生马上能体会到原来伯父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批评《·》我读书马虎。而且师生合作读,入情入境,有利学生进入情境。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迸发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词语。

但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总是留下一丝遗憾。如在研究伯父救护车夫之后的神情动作时,我因为时间关系以读带过。还有设计的小练笔也没有完成。在第三课时时,我又重新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推想一下,伯父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想些什么时,我适当地点拨,进行小练笔。于是,学生从天气的阴冷写到车夫的可怜,从一个车夫的穷困读到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再引申到严重的社会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生活积累也会被激活,同学们联系影视中的镜头想象创造,诉说这个车夫可能经历的种种痛苦与磨难,真正读懂了伯父的叹息,一个令人敬仰的伯父自然而然地展开在同学们眼前。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2

有遗憾的课堂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除了遗憾,还应该有进步的空间吧!

——题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对于老师同样适用。这一次我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充分准备所以犯了许多不应该的错误。

之所以决定上一课时,除了因为之前听了很多一二年级的识字课,老师们平常交谈中想知道高年级一课时是怎样上的。也因为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一、二课时没有明显区分,课时目标不清晰,所以在我们五六年级集体备课的时候,我上一课时的想法得到了认可。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除了进一步明确了一课时的课时目标,还出现了一个问题:我总怕上的内容少了,所以挖了不少“语文点”。当时就有老师告诉我:“不要怕没内容上,40分钟一晃就过去了。”后来的课证明了这句话是相当正确的。

这节课我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引出课题,然后带领学生对比三个题目感受原题目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崇敬。接着安排了三次读,初读识字;再读,整体感知;三读,了解叙述顺序。结果下课铃响了以后,三读还没有开始。

我感觉这节课上,自己的语言多了。另外,虽然留给学生的活动时间很多,但是也有好多是可以节约下来完成第三次读课文。比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勾出文中的生字词在指名领读,这个步骤完全可以省略,而当时我居然喊了两个学生来读,这里就花了6分钟左右。还有当堂听写的环节,完全可以听写完后学生两两互改,统计各小组满分人数加分,应该用5分钟左右可以完成,而当时我一一给满分的学生检查,也耽误了4分钟左右的时间。就是由于前面花在初读识字的时间多了,所以后两次读的时间不够。

课结束以后,我一直遗憾于自己没有能完整展示自己的课堂,因为“再读”和“三读”才是这节课的亮点,但是,由于之前的考虑不充分导致课程节奏拖沓啰嗦,课堂效率不高。怎样才能使下一次的课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到了以下办法:

1。充分准备。

2。一定要想清楚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在那个部分花的时间应该多些。上课要有直奔目标的感觉,不能在“路途”中随意耽误。

3。为了保证课堂的高效,有些任务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应该留到课后完成。

4。如果是这样公开展示的课,还是应该把每个环节要花多少时间计算好,这样才不会出现我这次上课的情况。

5。把平时的每节课都当成比赛课来练习,增强时间观念,提高课堂有效性。

六年级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反思 篇3

叶圣陶说:“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持,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这也是我在教学中追求的一种境界,于是,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中做到了这样的尝试,我本着以情感为主线,充分挖掘句子的内涵,以读培情,让学生在现实与回忆的交替回复中体会强烈的情感反差的设计理念,设计了两个目标:一是结合有关资料和联系上下文,认真品读伯父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来体会伯父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二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对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一、充分准备,奠定基础—自读

由于时代距学生较远,他们对鲁迅和当时的社会都不甚了解,于是课前我让学生搜集鲁迅的资料及他的作品,并进行阅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便加深对鲁迅的了解,为学习本课奠定了情感基础。另外让学生自己熟读课文,自主感悟,以便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二、语言渲染,激发情感—多读

教学时抓住情感主线,反复阅读,激发学生对鲁迅的怀念之情。

如学完第一个小故事,教师就饱含激情地导读:“亲切的话语还在耳边回想,可是今天,伯父都躺在了国家殡仪馆的礼堂里,回忆往昔,周晔更加悲痛,那么怎样读这句话呢?”(课件出示:“我呆呆地看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面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而在学完“救助车夫”这一部分时,教师用低沉的声音与学生交流:“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伯父去世时,这是多么令人悲痛啊!你能把这样感受读出来吗?”再读这一段。就是这样,把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作为一条情感之线,通过反复朗读来体现,在角色转换中体验情感,在反复品读中流露真情。

三、巧设问题,激活思维—研读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预设问题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信息的思维空间。

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伯父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你认为这样的对话应该怎样读?”在品读伯父救助车夫时,这样来说:“读这些句子时你有什么感受?体会到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的问题很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感悟。

实践证明,整个教学过程以情感为主线,以读为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由的感悟和体验。课堂既有预设又有先成,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教师由教者转变成为有经验的组织者和引导着;二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民主、提倡开放,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学得生动,学得开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4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构筑高效课堂公开课活动,我上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收获良多。课后听了左校长和老师们中肯而精辟的评课意见,静心反思自身教学过程,总结本课教学得与失如下。

本次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调动各种课堂资源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感情,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的纪念性文章。它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怎么让学生能读懂课文,领会文章中心,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呢?这无疑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它,我采用了情境创设办法。首先是结构的安排。在课文的结构上,我跨越时空整合文本,首先在第一课时通过学习第一段创设了吊唁鲁迅先生的场景,并以此为轴心,通过回忆引出四件事的学习,感受鲁迅先生对少年儿童及劳动人民的关怀和热爱。每学完一个故事,再辅以描写吊唁人们表现的资料,铺设“在吊唁的人群中,我看到了工人——看到了农民——看到了学生——看到了。.。.。.——看到了。.。.。.”的情感主线,使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受到全国各行各业人们的爱戴和尊敬。然后由鲁迅先生之所以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和尊敬,与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是密不可分的”。话题一转,转到了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的四件事上。爱之深,痛之切,自然而然激发起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本课我还运用了图片及音乐艺术手段创设情境,在渲染气氛上、入境悟情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别是三段配乐朗读令学生在忧伤的乐曲声中一次次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二是能抓住重点词语深入开掘,构建人物形象,并渗透写作方法指导。

在第三个故事中有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场面描写,我在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进入画面后,抓住“跪”字深入开掘,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位受人景仰的伟人为救助低层劳动人民的长时间的一跪,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关怀和热爱,构建起闪烁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伟大形象。在感受语言文字内涵的同时,我还适时地渗透抓住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让阅读习得的技巧在写作中得到迁移。

由于个人的水平所限,本课还有许多的不足。首先在时间分配上,第三个故事精讲,花时间太多。第四个故事则略略带过,没有对前面的认识进行深化与提升。例如可以抓住女佣的话品味鲁迅先生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中心: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其次,本次学习的资源,如课外材料与名言都是老师出示,应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把展示的空间让给学生。此外,本节课在朗读的形式上比较单调,小组学习讨论的机会不多,个别字发音未够标准,都是我以后要注意改进的地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5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终坚持从三个角度去把握教材,设计和实施教学。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中博大的胸怀。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的博大上来。相互照应,让课更显精致。在课堂占课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农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然后再让同学们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最后让学生们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通过3个角度去找理由,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最后问学生,这一跪,跪出了什么?学生自然能说出很多。再说女佣,这样的一张一弛,舒展自如。

当然,我觉得要上好这一课,还需要较多的引入课外的教学资源,比如说其他一些名人对鲁迅的评价,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但是教学时间有限,引入的材料多了,会影响到阅读课文的效果。怎么样处理充分感悟文本和引进课外资源的关系,这还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6

对学困生进行课堂评价,应主要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学困生更是如此。但是,学困生常常激而不“励”、唤而不“醒”、鼓而不“舞”,让老师大伤脑筋。如何对学困生进行激励性的课堂评价呢?笔者在对学困生进行课堂评价的研究中,遇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先叫学生交流关于鲁迅的资料。这时小皓同学出人意料地要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小皓是我们班语文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上课常常走神,更少主动举手发言。他还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作业速度慢得出奇,家庭作业、课堂作业常常完不成。他举手令我惊讶,我立即叫他交流,下面是当时的教学实录:

小皓: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浙江绍兴人……

(小皓同学津津有味地交流起来,看来他真是有备而来。)

我(打断了他的介绍):小浩同学,你可以暂时停一停吗?

小浩:(点了点头。)

我:小浩同学昨天晚上回家认真查阅了资料,他这种认真学习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请接着介绍吧。

小浩: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我(再次打断了他的介绍):鲁迅到底姓什么?

小浩:鲁迅姓周,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看来,你还是个鲁迅爱好者呢!那他为什么叫鲁迅呢?

(我想考考他。)

小浩:鲁迅是他的笔名。

我:没想到你还是个“鲁迅通”呢!他为什么给自己取这个笔名?

(小浩摇摇头,全班同学也面面相觑。)

我:“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是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另一种解释是挚友许寿裳先生所说,他亲自问过鲁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鲁而迅速的意思。”

(小浩和全班同学饶有兴趣地倾听着。)

我(继续补充):其实鲁迅并不愚蠢、鲁莽,这是先生自谦之辞。他倒是一个非常迅速的人。他在自己短短的一生中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有人说他是天才,他说:哪里有什么天才!……

学生(齐):我是拿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了工作上。

(学生前不久才积累了这句名言,因此背诵得很熟练。)

我:小浩同学,你那么喜欢鲁迅,我就给你取个笔名叫“李迅”吧。

(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我:这个笔名不好吗?

生:这个笔名很好,可以起到激励小浩同学的作用。

生:这个笔名要求小浩以鲁迅为学习的榜样。

我:小浩同学,你觉得这个名字怎么样?

小浩(兴奋地回答):可以。

我:那我今后就叫你李迅了?

小浩(兴奋地回答):可以。

(全班同学又哈哈大笑起来。)

我:好,李迅同学,你接着介绍。

小浩: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课后反思】

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案例,一个相当有意思的案例,一个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案例,一个精彩生成的案例。

小浩同学是我最为担心的孩子,他慢如蜗牛的速度,曾经让家长和老师大伤脑筋。他速度慢有多种原因,有他执笔姿势的原因,有他慢条斯理的性格原因,有他学习基础差的原因,也许还有其他因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成就了“蜗牛小浩“。我是他的新语文老师,正在为他的漫不经心和慢条斯理而绞尽脑汁、伤透脑筋。我多想找到一种让他快起来、迅速起来的办法啊!没想到,在这堂课上,在这个天赐的良机中,我把“鲁迅”的“迅”与他联系了起来,顺理成章地给他起了个“李迅”的笔名,并且得到了他的首肯。老师给一个学生起笔名,并且那个名字与他最喜欢的伟人有关,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怦然心动的事情啊!我相信,今后的小浩一定会以鲁迅为榜样,做事迅速起来。我将以此为契机,提高他做事的效率。

教育好学困生很难,因为他们一般对自己抱着一种固定的、悲观的看法。春风化雨似的评价语言对于他们也许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随着他们再次遇到学习的困难,刚刚被激发的心气又低落下去,他们再次跌入学习的泥沼不能自拔。怎样给他们的心灵、思想、情感上造成强烈的震撼呢?这既要靠老师把握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更要在评价语言上下功夫。只有那种具有力量的、有强烈冲击力的疾风骤雨似的评价语言,才能真正震撼他们略显麻木的心灵,才能催开他们那朵快要枯萎的花朵,才能激发他们心灵中那颗快要发霉的种子,使他们再次扬帆启航,使他们得到激励,得以唤醒和受到鼓舞。这才是第斯多惠话语的应有之义。

总之,老师既要善于“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用春风化雨般的语言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产生莫大的兴趣和动力外,更要善于把握激励的时机,用疾风骤雨般的语言去触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激动,使他们振奋,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才会焕发出生命的力量!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是一篇情景交融,情感基调明显,有利学生进行思想感悟和升华的文章。本文,既有作者周晔对伯父鲁迅先生深深的感激,浓浓的思念之情,也有成千上万,素不相识的人民大众对鲁迅深沉的、质朴的感情,更有读者——也就是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对鲁迅的敬佩,怀念之情。这些感情应该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教师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和学生一起共享感情的盛宴。

然而,光有情感,课堂的实效性和语文的工具性如何体现?我在钻研教材时,体会到,感情不能高高得飘在空中,要找到那些最寄予作者情感,最能体会或触摸到作者和主人公内心世界的那些词,那些句,那些段,那些课外有助深化文本中心的的材料,引领学生进行细细的感悟。总之一句话,语文课要抓住情感的主旋律,上出语文性来!

但总觉得课堂上师生不能完全引起共鸣,气氛不是很活跃。自己的语言还不够生动。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作文吧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疑问“为什么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入手,从追悼会引出生前的四个故事,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堂课,教学时加大了朗读训练的力度。也成为这节课训练的主要内容。默读,小声读,师生角色朗读,引读,重点句子反复读,形式多样。

由于自己对于讲清鲁迅并没有把握,加之没有对自己准备的多媒体材料作充分的了解,造成了课堂短暂冷场。虽然是一名语文老师,但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欠缺。我还认识到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良心负责。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完成每一节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9

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遇到了以下问题:

1.教学应当是“预设与生成相益得彰”的:

但在教学中,我只顾着讲教学设计步步为营地进行实施,对教学现场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问,以及产生的认识和感悟,没有做到及时捕捉,只是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地点到,甚至忽略不计,没有使之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没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资源。

2.“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知识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对于这个问题的感悟也就处在不同的层次上,但是,我拘泥于寻求惟一的答案——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缺乏敏锐的洞察和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没有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动中去。

因为上述原因,本课的教学显得教条而不灵动。

其实,课堂上即时呈现的动态生成资源是格外可贵的,因为它反映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在以上的生成资源面前,倘若能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根据学生的不同感悟,组织教学,学生不才能不但读懂、悟透,而且更有兴趣,课堂也会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气息。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永远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应变能力,锻炼教学智慧,增强教学技艺和魅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10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抓住涵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朗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一‘‘质疑问题’’,强调教师的点拨、点化。

对于学生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教学‘‘畅谈‘碰壁’’’这一段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和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讨论,任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发扬协作的学习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时,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其中‘‘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的含义,这是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向***,了解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的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世补充介绍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二、强调求实、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功。在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副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只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最大限度地开展互说互评。答案模式也可多样化,拓宽多样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