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顾左右而言他》原创教学设计带反思(优秀2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里是美丽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王顾左右而言他》原创教学设计带反思(优秀2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顾左右而言他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设计:龚侃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理清逻辑关系,掌握委婉机智而又循循善诱的交流技巧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清逻辑关系,掌握委婉机智而又循循善诱的交流技巧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雄辩的孟子,与孟子有关的成语。
2、“顾左右而言其他”字面意思为何?
二、理清主干
1、这篇文章记录了哪两个人物的对话?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
2、自读课文,就有疑问的字句提出问题并解决。
3、孟子与齐宣王谈话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孟子选择宣讲、谈话、还是问答?
4、问答从哪三个问题展开?齐宣王分别是如何应答的?
三、理解谈话艺术
1、讨论:孟子的问题妙在哪些方面?
a、问题中哪些是虚?哪些是实?
b、问虚的目的是什么?
c、问题的顺序有什么妙处?
d、问的形式为何选用特殊疑问句?
2、齐宣王没有回答孟子,孟子的目的达到了吗?是不是应该追问呢?
3、归纳孟子谈话艺术中值得借鉴之处。
4、模仿本段设计一段人物对话,要求具有层层推进,引人上钩的效果。
四、把握人物思考背景
1、通过这样一则简短的材料,你能从中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你如何评价齐宣王这个人物?当时的时代背景怎样的?
3、根据时代和人物特点,结合对人物心理的合理想象,扩写这个故事。
王顾左右而言他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2.了解古人在应对中“闪避”的技巧。
3.培养根据交际对象和交际情境进行灵活应对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善于劝导、巧于对答的交际艺术,难点是在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的应变思维,使其懂得学以致用,根据具体交际对象和交际情境进行灵活应对。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本单元选取了春秋战国时期五篇论辩性的文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王顾左右而言他》,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从中亦可见其说理特色。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 ——前289)名轲,自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最著名的论点是:“民贵君轻”。
二、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结合课文注释,读懂文章内容并翻译。
三、学习类比说理的技巧
1、孟子提出的三个问题相互之间有关系吗?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前两个都是小事,且不涉及王自身的好坏是非,使王毫无防备,很爽快地回答了,这时他已落入孟子预设的圈套,随后的第三个问题直奔主题,朝向王自身,这才是目的所在!而这三个问题所提到的。人的行为主体都相似——不负责任!
2、类比说理法
三个问题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由外到内,层层类推,这种说理方法,我们称之为“类比法”。所谓类比,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前提是“类”。即所涉及的对象是同一类事物,有可比性。
四、了解古人对答的技巧
1、分析《王顾左右而言他》内容,了解“闪避”技巧
a.为什么前两问回答了,第三问没回答而言他?——因为按前面提问回答的思路,最后一问如答,答案应为“免之”。齐宣王猛然醒悟过来:孟子是朝着自己来的!但为时已晚,自己已陷入孟子所设圈套,进退两难了。于是他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假装糊涂,扯开话题,紧急刹车,巧妙脱身。
b.王在此用的是应对中的什么技巧?——闪避。
2、你能举出关于“闪避”的其他例子吗?
3、 小结:怎样做到巧妙“闪避”?(运用模糊语言,避实就虚)
五、创设情境,讨论交流
设想一年后,你在应聘面试时,主考官问:“你认为你人生历程中最大的失败是什么?”你不愿意直接回答而又不能拂袖而去时,你该如何巧妙“闪避”?
《王顾左右而言他》复习指南
一、字句解释
1.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关键字:谓:对……说。托:托付。妻子:妻子儿女。于:介词,相当于“给”。之:到……去。游:游历。
句译: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如)大王有一位大臣,把他的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自己到楚国去游历。……”
2.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关键字:比:等到。反:同“返”,回来。馁:饥饿。则:就,那么。如之何:对他怎么办?如……何:对……怎么办?之,代词,他,指这个朋友。
句译:等到他回来,他的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那么,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
3.王曰“弃之。”
关键字:弃:抛弃,这里指绝交。之:代词,他,指这个朋友。
齐宣王说:“和他绝交。”
4.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关键字:士师:古代的司法官。治:管理。士:指士师的下属。
句译:(假如)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么对他应该怎么办?
5.王曰:“已之。”
关键字:已:停止,这里指罢免。之,代词,指司法官。
句译:大王说:“罢免他。”
6.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关键字:四境:国家。治:治理得好,天下安定太平。
句译:(假如)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那么对这个国君应该怎么办?
7.王顾左右而言他。
关键字:顾:环顾,看。他:别的事情。
句译:齐宣王环顾左右,说起其他的事情了。
二、内容理解
1.作家作品情况(同《天时不如地利》)。
2.本文中,孟子对齐宣王从三个方面设问:对待朋友之托、士师管理下属、国君治理国家,由小到大,由远及近,采用类比说理的方法,层层推进,巧妙地使齐宣王认识到治理好国家是国君应尽的责任。
3.文中人物性格鲜明:孟子胸有成竹,层层推进,能言善辩,巧妙劝谏;齐宣王胸无城府,有问必答,落入“陷阱”,最终陷入毫无退路的尴尬。
4.中心归纳:本文写了孟子巧妙劝谏齐宣王,使之认识到治理好国家是身为国君应尽的责任的故事,表现(赞颂)了孟子的机智勇敢,反映了他心怀天下的民本和仁政思想。此文也给我们以启示:批评教育,既要注意观点正确,又要注意方式方法。
5.“王顾左右而言他”:现已变为成语,指扯开话题,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