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反思 > 椭圆的教学反思(优秀8篇)正文

《椭圆的教学反思(优秀8篇)》

时间: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漂亮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椭圆的教学反思(优秀8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椭圆的教学反思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学习椭圆和直线工具来初步认识 “画图” 软件;通过具体的操作步骤来使学生初步了解椭圆工具的使用,并利用椭圆工具来画小鸡,学习保存作品的操作。本课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创设情境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动画的情景,用生动、简洁的画面激发学生运用电脑进行画图的热情,提高了课堂效率。再使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先让学生整体感知,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去发现问题,师生再共同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利用本节课学到的工具进行创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情分析

学 1.学生是8——9岁的孩子,他们思维活跃,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对信息技术课更是有着浓厚的兴趣;

2、本班学生中绝大部分在一、二年级曾接触过“画图”程序及部分工具的使用,有一定的画图基础;

3、学生的想像与模仿能力较强,有一定的认识能力。

4.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动手欲望很强烈,对老师的演示及讲解往往没有太多的耐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在电脑上打开“画图”软件。

2、认识“画图”程序的窗口组成。

3、认识“椭圆”工具,了解“椭圆”的三种样式。

4、能够恰当地选择适合的椭圆样式进行绘图。

5、至少能够使用“椭圆”和“直线”工具来画出一只小鸡。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自主探究过程来完成“直线”工具的学习。

2、 能运用一定的美术基础合理地安排画面以及色彩使用。

3、 学生发挥想象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感受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4、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成功,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画图软件,利用椭圆和直线工具画一只可爱的小鸡,学会保存。

椭圆的教学反思 篇2

今日上了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课。同学们基本上按照之前的要求,带来了绳子,这绳子是用来画图用的,即是教学设计中提到的第一步,利用绳子和笔,几个人一起合作画图。内容倒是较为简单,但是大多数学生受到教材的影响,有的自己根本没有画或者是话的时候也不认真,就直接告诉我答案了。虽然说画出来的图形应该有两类,椭圆和线段,但是学生大部分直接说出了椭圆,因为本节内容是椭圆。

很多时候书上的内容是否需要用引子引出来的确是个问题,学生自己不可能不提前看书,而且看的内容还比较多。但是这些内容,学生有的似懂非懂,老师讲的时候感觉自己深切体会了,其实不然,自己还是不太清楚,只是因为教材那样写了,参考书有那些结论,学生跟着附和,当然也不排除真的懂得。但是滥竽充数的还是有的,甚至有些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充数中去,而是默默的看着老师,希望老师多给点说明。

教材上的内容如果不提,学生又不可能完全预习过,正是因为如此参差不齐的预习程度,使得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对于上课内容的把握增加了难度。有的很简单,却花了很多时间去说明,有的是难点,却轻轻带过了。对于这些问题,作为教师还是应当多分析一下学情,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预习状况,同时自己对于教学内容的重点也应当多多思考,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虽然开始设计的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画图,但是课堂中的实际情况确实事与愿违,学生不仅没有真正的认真参与,而且把画图的这点时间用来嬉笑了。虽然现在提倡学生参与的课堂,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是从高中才应该培养的,而应该是从小开始就应该培养的,高中的一节课一个瞬间也许没有多少效果,或者说是在“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因为学生和教师都没有合理运用这里的实操时间,实际操作的效果没有真正达到。

我不反对课堂的学生动手操作,但是实际情况却很难展开,一来教材已经给了相应的操作结果,二来学生动手能力的确很欠缺,再加上学生自制力差,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说话聊天等与教学活动无关的事情。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作肯定是多多提倡的,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只不过我们应该把握好实际动手的时间,并不是没结果都要有大部分时间进行实操,因为数学课毕竟还是一门较为严谨的理论学科,年级越高,数学内容就越抽象。而且也需要每一位老师的一点付出,这样学生的操作能力锻炼的机会才不会在某个地方就没了。

同时实际操作的活动出现不太理想效果的原因还包括教师自身对课程的设计,没有把握好学生应当进行的活动的度,没有选好让学生参与的活动。同时既然选择了让学生自己动手,那就不要担心教学时间被活动耽误了,学生参与了,收获也许是无尽的,在以后的某一天学生还能想起来高中的某一次课上活动。

椭圆的教学反思 篇3

20xx年xx月,我在江苏连云港新海高中上了一节《椭圆的几何性质》公开课。这节课 从准备,到与组内老师探讨、交流,并修改、上课,直至最后聆听各位老师和专家的 指导,都让我受益匪浅。

本节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1—1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在学完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椭圆的标准方程来探究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利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是解析几何的主要任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让学生了解了椭圆的几何性质,又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利用曲线方程来研究其性质的过程,同时也为下一步学习双曲线和抛

物线的性质做好了铺垫。本节课是围绕着探究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进行的。因此,依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及教学目标,将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又因为学生第一次系统地按照椭圆方程来研究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学生感到困难,且如何定义离心率,学生感到棘手,所以我将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然而,课后的反思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问题:第一,在讲解"顶点"定义时,单纯定义为椭圆与坐标轴的交点,没把握住顶点的重要特征,即"顶点是椭圆与其对称轴的交点",如果把握住这一点,在讲解时就应先讲"对称性",再讲"顶点";二是本节课对几何性质的导入,是由学生回顾上节所讲特征三角形的三边与的大小关系开始的,而多数人对特征三角形的记忆是很模糊的,上节课在这个知识点上学生吸收的并不好,如果把它放在本节课"顶点"之后再讲解,会显得更自然一些;三是"对称性"的讲解过于单薄,学生既然很快就观察出了这个性质,何不趁热打铁,再从代数的角度证明一下呢?过于避重就轻的做法不利于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上的`几点不足都提醒我今后要在研究教材上下更多的功夫。

还有在讲解完"对称性"、准备讲"离心率"之前,我穿插了一道"画椭圆的简图"的题目。并提圆相似吗?椭圆呢?引起了同学们注意。这道题起到了较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刚学的性质,又引发了一个问题:椭圆的"扁"的程度与哪些要素有关。大多数学生通过所画的两个椭圆长轴相同、短轴不同,从而"扁"的程度不同,很自然地回答这与有关,圆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而椭圆的形状是否完全相同?如何刻画椭圆的“圆扁”度呢?

学生自主探究(预设:可以创造错误认识,a越大越扁?b越大越圆?联想椭圆定义 当2a定时,焦点逐渐靠近顶点,椭圆会怎么样?焦点逐渐靠近中心,又会怎么样?)

切入事先准备好的几何画板展示,固定长轴,移动交点,看变化。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椭圆随着离心率逐渐接近0越圆而越接近1而越扁的动画

过程。 e越大,椭圆越扁,越小越圆。讲清楚e是一个比值圆扁度用什么刻画? 为什么不b用。 a此外,在以下几个方面我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一是课堂的节奏还要稍微慢一点,比如对焦点在轴时椭圆的几个性质的给出,都是师提问生齐答,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反应慢一点的同学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被忽略掉了,而如果把这个环节换成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来进行,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效果可能会更好,也更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二是教学语言还需要不断锤炼,因为数学老师的语言是否准确、精炼,会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力图用清晰优美的语言艺术去感染学生。

比较过去自己曾经历过的刻板、严肃的灌输式教学,现在更提倡多给学生一点爱,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同时老师要做有效课堂的引导者,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去,是否能够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是否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多角度的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

我会以此为契机,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和创新,不断成长和进步!

椭圆的教学反思 篇4

本节借助几何画板的演示功能,使学生通过点的运动,观察到椭圆的轨迹的特征。多媒体创设问题的情境,让探究式教学走进课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学生虽然对椭圆图形有所了解,但只限于感性认识,缺少理性的思考、探索和创新,这与缺乏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密切相关。本节课从实例出发,用多媒体结合本课题设计了一对动点有规律的运动作一些理性的探索和研究。

在教材处理上,大胆创新,根据椭圆定义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习惯在概念的理解上,先突出“和”,在此基础上再完善“常数”取值范围。在标准方程的推导上,并不是直接给出教材中的“建系”方式,而是让学生自主地“建系”,通过所得方程的比较,得到标准方程,从中去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中的对称美和简洁美。

在对教材中“令”的处理并不是生硬地过渡,而是通过课件让学生观察在当为椭圆短轴端点时(但这一几何性质并不向学生交待),特征三角形所体现出来的几何关系,再做变换。

椭圆的教学反思 篇5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的重点是性质,难点是应用。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的知识是解析几何中一个重要内容,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空间想像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的又一重要素材。 新课开始,先复习椭圆定义和方程,然后结合图形观察分析得出椭圆有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准线)。

当然,要真正掌握性质并灵活应用,适当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安排了六节数学课,还有足够的时间来开展反馈环节。课本后面的练习及习题比较多,其中习题的第5题及9题难度较大。对于比较简单的习题,基本上由学生独立完成,当然学生解题的时间必须要保证。而对于比较难的第5及9题,采取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启发艺术,体现“低起点、小步子、及时反馈”的教学原则,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思维和积极性得到最大的挑战和提高。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境界是无止境的,“启而不发,引而不导”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操作过程。

对于习题的教学,如何提升习题的潜在价值,如何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这是我们每天面对和思考的焦点。在教学过程中几乎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开展习题教学,由于自己一直担心时间的紧张,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有效体现,进而数学思维及能力缺少了锤炼的机会。这部分的缺陷,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找时间来给学生补上,不过这是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将要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做到最好。

椭圆的教学反思 篇6

学习内容:椭圆工具和曲线工具的使用

反思:说来惭愧,今天上课前我没有进行认真的备课。只是大概看了一下学习内容,就这么“大胆”的走进了课堂,面对孩子们求知的眼睛,我有些惭愧,可是还是在给自己找借口——最近太忙了、太累了。

成人的第一课——摈弃一切借口,这是今天我给自己的约定,任何事情都没有我面对孩子们求知的眼睛来得重要。

上节课,学生已初步认识了椭圆和曲线工具,并用此工具画了气球,这节课,为了帮学生加强这两种工具的使用,我给学生出了几个绘画题目:气球、太阳、荷叶。孩子们很有兴趣的进行了绘画的创作,三(5)班同学在这方面发挥的非常不错,整体表现较好,但课堂气氛不如三(4)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没有三(4)班好,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去说去表达呢,其一是我的问题设计不好,还有呢,有待观察发现。

须改进的地方:走进孩子,多认识,了解一些孩子,并和他们做朋友。

课堂评价方式有待改进,不能仅仅是口头上的表扬,适当进行可见性的鼓励。

是的,平时工作确实很忙,忙到我常常忽略了我心底的声音,加油lulu,上好每一节课,对得起每一双求知的眼睛,你会做得更好。

椭圆的教学反思 篇7

任何概念的学习,如有可能,我们当然希望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为催生新知的主力军。限于椭圆概念的特殊性,我对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两个角度:从形的角度和数的角度来加以引入,实现了由学生催生新知的初衷。

椭圆的定义教学中,画出椭圆轨迹,完全是意外的惊喜,采用根据定义“先画后展”的处理方式,突显了知识主题,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推动了课堂发展,进而通过类比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步骤。椭圆方程的化简,对于学生而言是困难的,但不管怎么困难,教师也不可越俎代庖。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在曲线与方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化简,并进行了实际操作。在课堂上,督促学生运用既有策略进行独立的推导化简,通过巡视,指导仍有困难者,训练学生的代数运算能力.此处的训练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和毅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类比学习方法是本节课的主线,而数形结合又是本节课的主调,解析法则是本节课的主要原理方法。

另外,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的加强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减少教师的讲解,从而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

椭圆的教学反思 篇8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节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讲解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推导;第二课时主要介绍椭圆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应用。

在第一课时中我从书中的小实验出发给学生演示并重点讲解动点在运动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几何特征即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绳长)并通过改变两个定点的距离让学生直观体会椭圆的圆扁度与定点距离的关系,并提出思考若绳长和定点的距离相等及大于绳长时动点的轨迹又是什么?随后通过对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及总结给出定义;我在此时结合图形强调这个定值一定要大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理由,随后提出坐标法的基本思想并带着学生回顾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求法然后提出问题:椭圆的方程是什么引入第二部分即标准方程的推导;在推导椭圆标准方程时重点讲清楚坐标系的建立过程,并让学生总结建系的方法及原则;在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中由于是带有两个根式的方程化简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基础比较弱可能从来没遇到过,因此主要通过我在黑板上的推导及演算让学生看清过程,掌握推导方法并及时对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求法步骤再次进行学习引导并进一步深入总结。

得到椭圆标准方程后,让学生重点分析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课本中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图形中找到b的几何意义,并强调a>b>0;a>c>0b,c大小关系不确定;第二个就是提出方程的建立与坐标系有关,不同的坐标系方程是不同的,引出学生对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产生兴趣,并自我完成推导过程,并通过分组讨论总结完成对椭圆标准方程推导。最后通过课本例1让学生初步体会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的应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推导,难点是标准方程推导过程中的建系过程和方程化简过程。在椭圆定义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及课堂学生的动手试验突出椭圆定义中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为什么要大于两个定点的距离;另一方面从图形出发让学生注意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也可以解释;在标准方程建立的过程中建系是难点,学生很难入手,在这里我充分引导学生建系的目的是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引导学生关注两个定点的坐标及距离公式好表示,并强调建系要关注椭圆的对称性。在推导完方程后通过不同的坐标系让学生观察分析方程的推导变化进一步体会坐标系建立过程中关注点的坐标及曲线的对称性的重要性。

在方程化简过程中我同过课堂上学生自主推导焦点在y轴上的标准方程进一步让学生自己体会化简的过程和运算技巧,让学生能初步的解决类似问题,本节课我采取做,讲,练结合,师生之间有充分互动的过程,学生能从做实验,听讲解,自主练习的过程中体会椭圆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能够从中体会发现和发明的乐趣并对知识的产生过程有很深入的体会,真正的做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