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优秀10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这里是细致的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的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优秀10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篇1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
古诗词之美首先在于它的音律美,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所以学古诗词必先朗诵。教学《长相思》时,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初读诗,咬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再读诗,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三读诗,读出印象;四读诗,读出大意;五读诗,读出情;六读诗,读出境。
朗诵不应该只停留在形式多样的示范读、比赛读、配乐读、表演读等浅层次上,而是要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的语言美,在这种美的熏陶下发自内心的美美的朗诵,让人陶醉的朗诵。
如“山一程,水一程”寥寥数字,山高水远,长途跋涉的孤寂无聊的军旅生活如在眼前。又如,在读出词的大意时,我抓住作者“身在何处”与“心在何处”作为突破点,体会到作者身与心分离的那种思乡之情,而后,又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时想象作者故园的美好景象。一方面“身”在风雪交加的军旅,另一方面“心”在温馨的家园,鲜明的对比更加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此时让学生有感情地去读,就可谓“意到情成”了。
古人写诗词“贵在含蓄”“意在言外”。学《长相思》这首词,从读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体会诗人的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同喜同忧。我以适当的语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配以埙曲,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教学古诗词,必定要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走近诗人,与诗人对话。
体会意境时,我运用了语言描述、配图配乐吟诵等多种方法,诱发想像,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出生动鲜活的画面,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自己独特的感受能力,受到相应的情感及审美陶冶。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2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如《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要渗透德育教育是:“愚公精神”,什么事愚公精神呢?可归纳为:他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或者说: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愚公精神。有人提出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这是一种诡辩,是不合理的,是和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相违背的。新课标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 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或者每周就来一篇作文,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 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 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 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标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 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标中的新理念, 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四、课堂教学盲目追求形式
特别是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用素质教育为幌子,一味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实践,很大程度上将语文课上成了活动课,深陷“兴趣爱好”之中,这种现象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曲解,它明显带有表层和功利性的毛病,这样盲目追求形式,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3
在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语文教学的严峻问题,也敢到了自己在作为一个母语教师肩头责任的重大。于是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思考、总结,和大家共同交流。对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做一下小结。
一、教学方法要稳中求变
因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让学生琢磨不透,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就成了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既需要象做饭一样要变换花样,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要形成一定的格局和习惯,让学生觉得有规律可寻。例如每天的预习,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生字、词语以及有关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初次阅读课文,是必须掌握的。而有时也需要一些变化是我们需要潜心研究的,例如我在教学《变色龙》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自己朗读的最好的段落录下来,让学生通过读体会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二、教学主体要调动激活
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有时我们总是为僵化的课堂气氛而很苦恼,其实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不是一天可以培养的。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讲,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他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聪明指数绝对超过了我们小时候,如果要是用我们来衡量他们是不行的,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一个施展自己的平台。例如:在学习《窗》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设想一下,这个没有看到他所希望看到的美景的病人,他会怎么样呢?同学们纷纷的去说。有的说,他懊悔之极,后来自杀了;有的说,他也旧病复发,痛苦而死;有的说,他在一次次的噩梦中死去了;还有的说他后来遇到了一个好的医生来这个城市,于是很巧的治好了他的病,而他后来就用自己所有的钱,买下了对面的土地,把他建成了一个美丽的公园……学生的想象能力是超出老师的想象的。
三、教学重点要突出体现
语文课堂要突出重点,体现亮点。其实新课本每单元基本有一个重点,但是每课又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主要是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口技》、《变色龙》、《窗》只有一篇是文言文,其余都是小说,而四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但是对比的角度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去学习 。让学生既看到知识的整体特征,又看到每一课的特点。既要给学生知识又要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营造快乐语文的氛围。例如《孔乙己》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孔乙己的境遇而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或者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已经制成光盘的课本剧来感受主人公的悲惨的命运。《口技》则可以让班上有这方面特长的同学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在快乐的同时了解什么是口技。《变色龙》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分角色读,然后自己选出最佳搭档来展示给同学们。
四、教学情感要交流酝酿
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让学生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能真情流露,与主人公共命运,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以情来陶冶学生,以情来激励学生。情感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比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听了《父亲》的'歌曲,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父亲,想想父亲给自己的关爱。其实老师如果有能力,最好自己给学生唱,或者让有能力的学生唱,这样学生更有深刻的体会。我在教学《白杨礼赞》的时候,给学生唱《小白杨》,尽管唱的没有歌星好,可是学生还是觉得我们老师真行,于是就更加强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拜,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范围要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要走向生活社会。如果就语文课本学习语文是永远无法学习好的,我们精彩的课堂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很小的一部分,只是能应付考试,而学生的能力和实践是无法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学生的语文最终是要在社会中去检验的,所以必须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思考,不在要求统一答案,所以这就是说老师一定要把思维的空间真正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生的提高。要让学生更多的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去积累生活,去品位生活。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才能真正的积极的去学习语文。
语文作为母语原本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现在却因为教学的课程而变得过分的单一,使语文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活力。尤其是现在的语文,由于文言文是固定的,是必考的,所以老师们在复习的时候有时会过多的把经历放在一个一个生字的记忆,要求学生一个字不差的把文言文背写下来,于是这些原本在新文化中已经没有了语言影响力的文章,了老师教学的重点,也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苦不堪言。当然我们不否认古人的知识的广博,也不否认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辉煌的文化遗产,但是不应真正让它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我总是觉得应该是一种人文的积累,而不是文字的积累。古人的东西再好,还是应该去更多的发展现在的理念。由于有的文言文很长,学生又没有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不得不为了考试而逼学生去背。尽管考试时就是那么10分左右的题,可是面对一分也不能少的考试来说,对于关系着学生命运的考试来说,总是不能忽视的,所以成了一项负担。对于优秀的学生还不是问题,对于差一点的学生那简直是如登高峰。
不过,教师也可以分层而论,让学生体会古人语言的精炼,可以让学生去积累和欣赏自己喜欢的一些诗歌和文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背诵课本上的几篇,几首。
六、教学内容要开放灵活
努力建立开放的语文。语文是母语原本就是学习其他科的基础,是学生将来生活的重要的交际手段之一。
但是长久以来,各科都是孤立进行教学,学科本位的思想太严重了。课程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忽视了学生知识的联系,以及科目的交流和沟通,把自己封闭起来,然后说语文怎么也考不好,怎么回事。当然我们不否认语文考试以往存在的弊端,而导致的应试和素质的冲突。课程过度的强调统一,东、南、西、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统一的内容,使课程变的凝固、僵化,缺少了弹性。
可喜的是最近的考试出现了科目的交融,尽管只是那么1、2分,可就是为了这一点分数老师们会苦心的去经营,会努力形成一个教育的整体。
有时我们生病时会因医院的科室分的太细,以致有时生病了不知道要去哪个科室而苦恼。其实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是适当的有一点沟通,不要因为自己不是英语老师而不敢说一句英语,不要因为自己不是物理老师而为自己对物理知识的浅薄而做解释,其实老师应该是一个多元的整体,是一个一专多能的结合体。
当然不是说语文课都上的不伦不类,但是也不是雷池不可跨越。
语文课堂要打破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让语文课堂快乐融融,让语文不在是学生的负担。这是每一个老师和家长的心愿。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4
一、学生考试状况分析
本次素质检测是x市统考,总分100分,七年级平均分64.3分,及格线为52.5,优秀线为75.1。七(4)班班平均分为66.31,优生率为37.1%,八年级平均分73.3分,及格线为63.0,优秀线为82.2。八(1)班班平均分为68.79,优生率为31.2%。历史试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感到试题变得更灵活了,更务实了,一切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了。
二、试题结构特点
试卷共分两大部分:选取题部分,非选取题部分
试卷难易程度基本适中,本次考试试卷突出显示了以人为本,回归历史学科的特点。以课本为载体,辐射相应的训练项目。这份试卷命题坚持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拓宽历史教学领域,打通课内外学习历史的渠道,检查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潜力及课内外阅读潜力。透过试卷我们不难看出:命题人员期望透过试卷,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推荐:不要只围绕课本教书,而应注重课外阅读的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试卷力求透过一些开放性的试题,答案多元的试题,引导学生设计出自己理想的答案,培养学生创新潜力。试卷还力求体现人文性、趣味性和灵活性,打破旧的命题模式。同时整份试卷还体现了“三重”,即重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潜力(写字潜力、阅读潜力、积累运用潜力),重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学生答题状况
1、答卷状况
透过学生答卷状况来看,学生掌握及运用知识的状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掌握较好的是基本知识题:“基础知识”中的非选取题部分第、二题,学生的得分状况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失分。若根据史实结合所学知识答题,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好,有些回答有些困难,这说明学生平时课外阅读不是很丰富,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灵活性较强的题,学生回答较差。对于灵活性强的题,学生回答更差。比如针对某一事件谈自己的看法或提推荐,有学生就不能动笔。
2、从考卷中发现的问题。
这份试题做到全、新、活,难度适中,贴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考查“双基”的基础上求提高、求发展。以适应新课标提出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总目标。纵观这次质量检测,能够看出还存在许多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学生记忆方法不当,多数靠死记硬背,到考场上一紧张就混淆了。
(2)综合潜力薄弱。由于学生平时学的知识较规范,缺乏对知识整合的处理,故失分较多。本次考查的资料不仅仅仅涉及基础历史知识,逻辑思维训练,还考查学生对史料资料准确理解潜力。由于平时训练相对少些,导致学生对综合性较强试题缺乏独立分析潜力,失分较多。
(3)书写不规范。从整体卷面看,学生的书写状况不容乐观。书写不够端正,字体潦草不规范。
四、教学反思
1、要继续重基础知识。从本次考试能够看出,基础知识得分率较高,学生掌握较好,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务必继续重视这方面教学。
2、教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潜力。“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学生养成好的读书方法,掌握“活”的读写有机结合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阅读与习作的效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度地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进行实践,获取的不仅仅仅仅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吸取知识的方法。充分发挥“授之以渔”的重要作用,多教怎样学,少教怎样做。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培养创新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处于用心主动的思维状态,充分让其独立思考,不要一味灌输知识。要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点燃其创新思维的火花。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营造一种宽松的民主氛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争辩,善于思考的创新潜力。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对于开放性的试题感到十分茫然,或只求答案唯一。4、要树立大历史观,拓展思维。
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内外知识点交融渗透,融会贯通。首先教师要多读书,不仅仅仅自己能读懂,而且有所感悟,有所积淀;其次要求教师能多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学会读各种史料。这样,学生平时就有了充实的阅读素材,增加了对语言的悟性,提升了历史综合素养。
总之,要教好历史,让学生真正学好历史,务必靠广大历史教师本着一颗用心探索、努力钻研的心去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行。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5
本人非常欣赏杜郎口中学教改的成功,对这堂课最欣赏的是学生根据句型造句后,教师进行的错误分析(本人也曾发表错误分析的相关文章) 。在各种肯定和颂扬的同时(本人赞同),本人很想以研究者的心态,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以供各位同行专家探讨。
1.整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在西方,对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的研究和实践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受益。1806年合作学习小组的观念从英国传入美国,受到美国教育学帕克(Park)、杜威(Dewey)等人的推崇并被广为应用。)但是,任何步骤都进行小组合作,是否顾全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有场依赖型,还有场独立型呢?如此,考试也不妨合作?
2.鉴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它是门语言技能而不是一门高深的知识(要深钻也不是在中学阶段)。不是每节课都需要那么多黑板板书。听说训练不容忽视(本人98年曾在省一级期刊发表要重听说的相关文章)。从这堂课可以看出,学生甚至教师的口语都不够好。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并且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更应尽量地创造。10+35分钟模式,对一门外国语来说怎么够用?学生能从老师10分钟当中学到多少?为什么要规定死呢?
3.学生上课积极并非只表现在表面上的热闹。思维的活跃可能更为重要----虽然表面安静。另外,课堂上或站或蹲,不知是表演还是作秀?
4.我们说“理论指导实践”。教师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尤为重要。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那样只会简单照搬形式,而学不到本质。更严重者“画虎不成反类犬”。崔校长的改革也绝非凭空捏造。有人说过,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我认为,使自己成为有丰富理论知识并富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师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5.小组活动学习在本人课堂由来已久。曾被专家肯定“理念与时代同步”。反思本人07年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组,小组每一次活动成功均在墙上评比表上画上星星,10次之后晋升为月亮,然后太阳。。。。。。大部分小组顺利完成任务。本人每次都把活动成果收集起来。也因此,本人撰写的论文获区、市、全国一等奖。与所听课相比,做得好的是,在小组活动分段进行知识点归纳,板书在黑板上后,作为老师,给学生做了必要的补充,使学生知识面更广更深。不足之处,杜郎口中学用小黑板展示成果,使学生一目了然,本人虽然叫学生把活动成果写在纸上并互相传阅,但如果用展示平台展示,效果更好。
6.今天学习了科学发展观。提及学校发展,本人认为学校的发展必定以教师的发展为前提,反之,不断发展的教师在学校得不到发展,揭示了学校发展的局限性。
总之,从小立志教育事业的我真诚祝愿我们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并将为此努力奋斗,争取更大贡献!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6
近几年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有关中学生自杀和杀人的报道,一幕幕惨剧令人触目惊心,生命教育迫在眉睫。这是个严肃而现实的问题,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更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语文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进行生命活动的主体,教育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互为依存又各自独立的矛盾统一体,要想获得各自生命的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新的发展,必须从生命的视角来关照师生的共同成长,依赖教育活动中两个生命主体间的交往和互动、理解和支持,并通过平等的交流对话,在语文这个充满生命关爱的锦囊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体会生命的真谛。
随着人类生命意识的日益凸显,对人的生命及其价值意义的思考,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教育是人的教育,理应从关注人的生命出发,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提升人的生命质量,通过对个体生命整体发展的成全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实告诉我们,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事实告诉我们,中学语文应该肩负起进行生命教育的责任。中学语文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土壤,是体验生命律动、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活动,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发展是它不可推卸的责任。
让我们把学生真正当作鲜活的生命体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都同生命发展联系起来,以哺育生命健康成长、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为教学宗旨,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力求把他们培养成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惜生命的人,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关爱他人、热爱自然,使他们的生命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语文教师应该站在“生命”的高度,既要以自身的力量感染和引导学生的成长,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学习,提升能力,发挥生命的光彩和力量。从生命教育的视角来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生命,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社会之中,从而真正地享受生命、体验生命、创造生命、建构生命。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实践生命教育的理念,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大背景充分重视每个生命个体,只有大环境的支持以及相关的后续环节都跟上,语文教学的改革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
尽管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它的实践异常的艰难,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个不断变革和进步的年代,教育教学都将因生命而绽放光彩!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7
一、基本状况
本次考试:51班最高分94,最低分24,优秀人数7人,及格人数24人,差生10人,均分63.05
52班最高分93,最低分33,优秀人数6人,及格人数26人,差生9人,均分63.24
二、试题特点
试题满分100分,分为选取题和非选取题两大部分。
试题难易适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和基本潜力的考查,个性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潜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潜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问题潜力的考查。
三、答题状况
1、选取题完成较好,均分在30分左右,非选取题填空题完成较好,几乎都能得满分。
2、选取题中失分最高的是2、16题,非选取题中四题(30),五题(3)失分较高。
3、失分原因分析:
(1)概念把握不准确。如选取题2题,对隋朝特点的描述中,哪一项最贴切?A、经济繁荣B、短暂而繁荣C、二世而亡D、国家统统一大部分学生选A或C,第二课的课题就是繁盛一时的隋朝。
(2)部分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不扎实,书写不工整,有错别字,很多基础题也会失分。部分学生对于图片的识读潜力不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材图片的分析,点名相关知识
(3)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潜力差和概括归纳潜力差是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教学推荐
1、落实好基础知识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必须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好,让学生要掌握准确无误。
2、培养基本潜力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潜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潜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潜力。
3、提高答题技巧
加强审题潜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花;加强学科语言组织潜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4、重视课本历史图片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必须让学生看图、读图、识图,以图来读史、用图来讲史,使学生明确历史图片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进而能掌握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
5、重视历史知识的。总结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必须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必须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潜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来源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
中学语文教学在改革过程中,语文教材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有效的语文教材改革,对于改革效果能够直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订者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以使得中学语文教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与发展动态,实现“一纲多本”的情况转换。目前,关于语文教材方面的研究,还应注重把握和研究语言与语言应用方面的问题,在注重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的国文知识、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较为良好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传统的教学思维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导致在今天,仍然未能对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方法作为较为有效的改革,对于时代发展的考虑较为欠缺,同时由于农村中学教学环境的差异性、地域水平的发展特点、学生的实际的智力水平的限制等因素,都使得教学方法的推广和实施效果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涉及诸多方面,例如对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材、教学目标、学生的基础水平等方面的改革与转变,因而,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往往会产生较为强大的联动效应,继而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都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教师的素质方面的影响,每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提出、新的教学方法的采用,都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形成巨大的挑战。因而,对于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给予相应的重视,才能够从根本上取得较好的改革成效。经常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不同的学习思维习惯,继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有效结合。
三、改革学生的考核方式
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的改革,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学语文的成绩测试将仍然作为考核学生素质和学业水平的重要标准,考试将仍然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参量标准。甚至有些教师为了提高班级的升学率,仍然坚持题海战术,让学生埋入题海之中,因而,对于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考核进行相应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而这其中所采用的考核评价手段,也将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某些积极的影响,对中学语文考试的方法、内容应该继续深化。因此,在语文的考核评价方面,要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与保护,突出考试内容和评价方式的灵活性与多变性,更加关注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以“生活即学习”的态度,对于语文考试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应该是分阶段、多层面的;对于考试的态度,考试并不是由某一次单独的考试来实现或者完成的,而应该由平时的知识竞赛、课外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等多方面所组成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涉及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教材的改革、对于学生的考核手段的改革等多方面的改革。由于涉及面较广,因而也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9
本人非常欣赏杜郎口中学教改的成功,对这堂课最欣赏的是学生根据句型造句后,教师进行的错误分析(本人也曾发表错误分析的相关文章) 。在各种肯定和颂扬的同时(本人赞同),本人很想以研究者的心态,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以供各位同行专家探讨。
1.整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在西方,对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的研究和实践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受益。1806年合作学习小组的观念从英国传入美国,受到美国教育学帕克(Park)、杜威(Dewey)等人的推崇并被广为应用。)但是,任何步骤都进行小组合作,是否顾全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有场依赖型,还有场独立型呢?如此,考试也不妨合作?
2.鉴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它是门语言技能而不是一门高深的知识(要深钻也不是在中学阶段)。不是每节课都需要那么多黑板板书。听说训练不容忽视(本人98年曾在省一级期刊发表要重听说的相关文章)。从这堂课可以看出,学生甚至教师的口语都不够好。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并且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更应尽量地创造。10+35分钟模式,对一门外国语来说怎么够用?学生能从老师10分钟当中学到多少?为什么要规定死呢?
3.学生上课积极并非只表现在表面上的热闹。思维的活跃可能更为重要----虽然表面安静。另外,课堂上或站或蹲,不知是表演还是作秀?
4.我们说“理论指导实践”。教师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尤为重要。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那样只会简单照搬形式,而学不到本质。更严重者“画虎不成反类犬”。崔校长的改革也绝非凭空捏造。我们的毛主席说过,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我认为,使自己成为有丰富理论知识并富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师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5.小组活动学习在本人课堂由来已久。曾被专家肯定“理念与时代同步”。反思本人07年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组,小组每一次活动成功均在墙上评比表上画上星星,10次之后晋升为月亮,然后太阳。。。。。。大部分小组顺利完成任务。本人每次都把活动成果收集起来。也因此,本人撰写的论文获区、市、全国一等奖。与所听课相比,做得好的是,在小组活动分段进行知识点归纳,板书在黑板上后,作为老师,给学生做了必要的补充,使学生知识面更广更深。不足之处,杜郎口中学用小黑板展示成果,使学生一目了然,本人虽然叫学生把活动成果写在纸上并互相传阅,但如果用展示平台展示,效果更好。
6.今天学习了科学发展观。提及学校发展,本人认为学校的发展必定以教师的发展为前提,反之,不断发展的教师在学校得不到发展,揭示了学校发展的局限性。
总之,从小立志教育事业的我真诚祝愿我们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并将为此努力奋斗,争取更大贡献!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10
一、试题分析
1、试卷的基本状况:历史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卷面总分为:100分,
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
单项选取题、填空题、材料题、在思维链接中运用历史识图题、材料分析题、列举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资料:
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七年级下前八课教材资料。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据初一历史教科书的资料,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
(3)标高适度,前初中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就应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学生考试成绩状况分析:
透过本次考试能够看出,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并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从试题的得分率能够看出,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潜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潜力均有相当大提高。开始注重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个人生活的联系,个性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力,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但透过本次考试仍暴露出一些问题:
1.审题不认真。①、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②、在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有的学生没有对材料资料及设问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关键词回答问题而影响了得分。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如选取题的第5,6、8小题,小字部分的题,材料解析题等这些都是课本出现或平时练习过的基础知识,但错误的学生还比较多。
3.学生的学习潜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包括识记潜力、材料的阅读、分析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潜力、历史知识的迁移潜力、分析和比较潜力。个性是学生独立思考潜力、历史思维潜力和创新潜力的养成,应足够的重视。
三、改善措施。
1、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虚心理解学生提出的有益推荐,使教与学两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质量。
2、每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单元测试,测试题目应做到难度适中,知识覆盖面广,以良好的导向督促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潜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潜力。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
5、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6、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潜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潜力的基本资料,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