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反思 > 找规律教学反思【优秀9篇】正文

《找规律教学反思【优秀9篇】》

时间: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找规律教学反思【优秀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找规律》 篇1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图形(或实物)、数排列的观察、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发现规律。

2、学习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美化教室、排队及认识数等。

3、在找规律中初步感悟规律存在的普遍性,为发现与掌握更多的数学规律打好基础。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导语:同学们,“六一”儿童节是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这天××学校的同学举行了庆“六一”联欢会。他们找来彩旗、灯笼、小花,把教室布置得特别漂亮。现在他们正在漂亮的教室里唱歌跳舞呢!

2、多媒体播放动画:彩旗、灯笼、小花布置的教室,小朋友们边唱歌边跳舞,伴着歌声《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灯光由暗变明,最后静止于主题图。

3、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室的布置并思考: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引出课题“找规律”。

[设计思路:本节课为“找规律”第一课时。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活用教材,结合本地实际,对教材“主题图”进行灵活、恰当的处理。鉴于此,本课以“六一联欢会”为主题展开教学,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身边蕴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寓数学知识教学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

二、认真观察,发现规律

1、教学例1。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找一找小旗、灯笼、花和小朋友的排列规律,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排列是否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根据小旗、灯笼、花、小朋友的排列规律,说一说最后一个应是什么?小旗、灯笼的排列规律比较简单,不难发现,教师应着重让学生说小朋友的排列规律。先看男女生围成一个圈,再以某个具体的男生(或女生)为观察的起点,看一看排列有什么特点,然后再说出规律。

2、想一想。看,谁来啦?(多媒体出示老师来参加“六一”活动,并带来西瓜、桃、香蕉三种水果。)根据前面我们学到的“找规律”的方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三种水果的排列是否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

[设计思路:对教材的领悟与处理,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本环节找主题图中四组图的规律难度并不大,学生易于掌握,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找规律,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适当地改编教材。如例1的四组图都是两种事物交替出现的,比较简单,学生容易产生思维定式,所以此环节可以设计一组找三个事物交替出现的排列规律,拓宽学生的思路。]

3、教学例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与例1)发现找规律时既可以从形状又可以从颜色入手,说出各自遵循什么规律。

[设计思路:从找具体事物小旗、灯笼、花、小朋友、水果的排列规律过渡到几何图形正方体、圆柱、三角形、圆、正方形的排列规律。使学生亲历从具体事物到数学图形再到抽象数学符号的找规律过程,为下节课学习理解更复杂事物的规律打好坚实基础。]

三、巩固新知,运用规律

1、涂一涂。学生完成涂色卡(根据第89页例3、“做一做”改编)后,引导学生对每一组图形的排列规律进行再认识,多角度思考。展示部分学生的涂色卡。

[设计思路:这一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下一步学习做更好的铺垫。]

2、利用学具,小组合作按一定规律摆放图形。

3、请部分小组展示摆出的有规律的图形,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规律,相互对摆出的图进行点评。(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可以从颜色或形状入手找规律;可以从前往后观察,也可以从后往前观察找规律。)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设计“涂”、“摆”、“设计有规律的图案”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思维明晰活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等。]

四、联系生活,拓展新知

1、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地方运用事物的排列规律美化环境。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江边的石柱、斑马线、马路护栏、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有规律的花柱、花钟……)

2、同桌交流、分组汇报。(对说得好的重点引导分析,使认识得以深化。)

3、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规律,让我们鼓掌表扬自己。(连续响起三次掌声。)

师:你们发现掌声有什么特点?(我们的掌声有“慢慢快快快”的规律。)

师:掌声有规律,有的乐声也是有规律的!你听。

(教师播放有规律的音乐,学生根据音乐的节拍,有规律地做动作或表演。)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照张相。照相要站队,请你想想我们可以怎么有规律地排队?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

(我们可以按高矮来站,可以按男女相间来站,可以按照衣服的颜色站;还可以一个人朝前,一个人朝后来站……)

师:同学们想的方法真不少啊,我们就按同学们说的办法挑几种试试。

(整队出教室,按学生说的方法试着站队。)

设计思路:

设计“拓展延伸”,让学生找“生活中有规律的设计”、“发现有规律的声音”、“设计有规律的动作”、“进行有规律的站队”。这些练习的设计,既使学生有兴趣,又能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 篇2

课堂教学中的自我感觉良好与作业中的诸多错误形成巨大的反差,促使我不得不对教堂进行深刻地反思。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是“看”规律而不是找规律,从而导致了学生解决周期问题的感觉是“看似简单,而往往是做错了自己还不知道”。学生的作业是反映课堂教学的一面镜子。追本溯源,教师教学中隐藏的问题是:学生只会机械的照搬例题中的解题步骤,思维肤浅,对文本的理解缺乏深度。教学中规律直接呈现,以至在解决问题时跳过“找规律”这一过程,最终导致学生解决问题时不分析规律是什么,只注意到一个周期中一共有多少个图形或物体,没有认识不同物体或图形的具体排列顺序,就草率解决问题,从而导致错误。没有在具体的问题中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学生“看”到的是表面的假规律,做错也就是不足为怪了。

如何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真正的“找”规律,并且能找到、找正确规律,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为灵活、更为深刻呢?我认为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习题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感,呈现变式,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教师不能让学生的认识只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习题设计要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找规律与解决问题同是这课的教学重点,正确认识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学中,教师应有层次性的呈现不同的周期现象。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的练习到变式练习,再到综合练习;从单纯的图形排列周期规律到文本叙述结合图形的周期规律,再到纯文本叙述的周期规律,让学生体验规律的多样性与隐蔽性,充分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同时,教师教学中应把握度,规律太明显和太隐蔽都不利于学生养成动脑找规律的习惯。

2、采取多种方式,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

例题中的规律较明显,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规律。过分容易让教者、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很容易疏忽找规律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学习例题时得心应手,而解决问题时却无从下手或是容易出错的原因。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是‘做’中学。”对于小学生而言,“做”数学远比“看”数学有效得多,因为“做”中学能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更为丰富的直接经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采用划一划、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充分让学生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发现规律的本质,以提高解决周期问题的能力。

(1)画周期。题目中呈现若干个周期,规律较明显,这时可让学生用笔画出一个周期,从中认清周期中的相关信息。

(2)用符号表示周期。让学生把题目中描述的周期规律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出来,在文字与符号建立对应关系。学会用符号表示数学信息,这也是一种找规律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同时感受、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

(3)写周期。有些问题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规律不直接呈现出来,而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限,思维基于直观,有时不能一下子认识规律的本质,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让学生写一写周期,可将周期中各个物体的排列顺序、数量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为学生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提供了保障。如题目:伸出你的左手,从大拇指开始数:1、2、3、4、5,接着反方向数6、7、8、9。周而复始,当数到56时,在哪个手指上?学生很容易被文字叙述的表面现象迷惑,以为一个周期物体的数量为5。通过写一写,可正确解答,56÷8=7(组)即当数到56时,在食指上。

《找规律》的教学案及反思 篇3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让幼儿学习有规律的排序,体验不同的排序方法。

2、能力目标:初步感受数学中的规律美,并能清楚的说出发现的规律,培养幼儿多样性思维。

3、情感目标:能积极参加探索活动,与同伴分享探索、发现快乐。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教具:规律卡

3、学具:彩笔、画纸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占场地一侧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神秘小客人,它是谁呢,当当当当(出示手偶小猴),我们一起玩跳房子的游戏!

2、在欢快的音乐中师与幼儿入场地做游戏(幼儿依次跳过地上方格)入座

3、课件:引导观察小房子的排列规律。

师:你们玩的开心吗?老师也开心!我们找找刚才的房子有什么规律吗(幼儿:1个房子、2个房子、1个房子、2个房子)师幼一起看课件说完房子。

4、师小结:1个房子、2个房子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序。

二、探索发现,积极参与

1、听一听

(1)先课件导语:小猴玩的可开心了,邀请我们去水帘洞参观,进水帘洞要有密码,密码在小猴身上是什么呢?小朋友要仔细听、仔细观察啊

(2)通过倾听教师发出的各种声音——师操作手中小猴拍手1下、小猴叫1声

(3)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规律——AB模式。

师:刚才小猴做了那些动作拍几下手,叫几声,你们观察的很仔细,赶快输入密码吧。

师幼一起学小猴拍1下,叫1声哈,进行连续重复五组

2、想一想

(1)先课件导语:哇终于到小猴家,水帘洞后面发现有一条路,这条小路按什么规律排列?

(2)通过观察课件中小路的图形排列,引导幼儿说出物体的排列规律——AAB模式。2个正方形1个三角形(课件先显现2组)接下来呢(幼儿说,课件全部跟显示出来)

(3)师小结:2个正方形1个三角形、(师幼看课件说完)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序。

3、涂一涂

(1)先课件导语:哇原来这条小路是通向小猴家的桃园呀,这里这么多的桃子,我们一起数数吧

(2)先观察红桃子和绿桃子的排列规律,再尝试给后半部分补充涂色,探索物体排列的——ABB模式。

师:(点一下显1个红桃,点一下显2个绿桃),咦后面桃子颜色不见了,应该什么颜色?(幼儿说颜色,师操作填色)。

(3)师小结:1个红桃2个绿桃、(师幼看课件说完)(最后一句师说)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序。

4、找一找

(1)先导语课件:哇舞会开始了,看看谁来了?

(2)鼓励幼儿说一说猴子的排列规律,再找一找谁不见了,帮猴子们找回位置。认识物体排列的AABB模式。

师:(课件:2只大猴2只小猴,)谁藏起来了?(幼儿说出,课件点出)原来是2只大猴。这次谁又藏起来了(接着找出2只小猴)

(3)师小结:2只大猴2只小猴、(师幼看课件说完)(最后一句师说: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序。)

5、跳一跳,说一说

(1)先导语课件:舞会开始了,该我们表演节目了,表演什么呢?请听音乐。

(2)在热情的音乐中通过身体律动,感知AABB、AAB和ABB三种规律模式,并说一说三组动作分别可以用课件上的哪组图形规律表示。

感知AABB:师幼一起拍2下手、跺2次脚。

感知AAB:师幼一起小兔跳2下、做1个造型。

感知ABB:师幼一起拍1下手、拍2下腿。

(3)师小结: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序。

三、集体操作,分享快乐——贴规律卡(一种颜色,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师:舞会结束了,我们也该回家了,小猴给小朋友准备了乘车卡,我们去看看吧。用图形贴出你喜欢的规律。

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把喜欢的规律贴下来。

教师巡回指导,作品完成后与他人分享交流。师:你的图形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序的?小结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序。

四、结束部分,游戏延伸

师:孩子们,拿好你们的规律卡我们要上车回家啦!请按照两个男孩两个女孩的规律上车。

随音乐跑步退场。

教学反思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怎样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学习方式是关键。本节课预备给学生充分的探索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广泛交流自己的发现,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变化。

“简单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这一节课,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画一画”这一活动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规律,进一步提高找规律的能力,同时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此外,学生通过“摆一摆”,自己创造规律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在小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意识。

《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4

“找规律”就是让学生从颜色、性别、形状、数量上去找寻规律。我发现我在教学中还存在些问题:

1、教材中知识的内部联系把握得还不够准确。

从活动“猜一猜”到活动“摆一摆”实际是经历认识颜色规律到认识颜色和形状规律的过程。还加入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规律排列。而我只重视了活动形式的多样,多于规律的本质研究不过清晰,所以导致学生在语言的表述不够准确;导致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图案时出错,出现的问题也没有及时处理,潜能生照顾也很少。

2、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虑不够全面。

数学学科的课堂同样也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责任,在这堂课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也是一个重点。数学语言的表达应该严谨、完整。可是我却因为过多的关注活动的组织、调控,而忽略了对学生语言的训练和培养。大部分的问题都是一对一的解决了,没有让更多的学生来说一说。

3、练习设计应该更突出层次性。

这一节课是找规律的第一课时,知识相对较容易,对于有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可能存在吃不饱的现象,所以在练习设计上可以分层训练,还应该设计一些较难的题目给能力强的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课堂的效率,以人为本教学。

《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5

“找规律”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为了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其最大特点,我认为就是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具体表现在:

一、提供合理材料,让学生在学中展开再创造

《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组织学生从猜一猜,这是本节课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找规律”的开始。然后,教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设计,使“圆片、三角形”等又成了学生“再创造”的素材。

二、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做中再创造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教学中,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如同“在游泳池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课堂中,教师给10个(4个三角形和6个圆)让学生在不增减个数的条件下重新排列出那么多的方法,多么富有个性化的创造!使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

三、提倡实践应用,让学生在用中实现再创造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中,在学生探索出各种规律后,接着举例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欣赏有规律的图片,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规律,使学生在研究现实现象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领悟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本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 篇6

大家知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婧房间的图案引出规律:呈循环排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我在考虑的时候,根据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规律,把主题图作为墙面和地面出现,请同学和老师共同来找规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墙面图案的规律,说得很全面。另外,我还引导学生把图形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规律。

课上,正如课前预设,我创设了一个个美丽生动、熟悉亲切的生活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仍有一小部分“学困生”跟不上学习进程,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不能独立做题,或是出现较多的错误,分析原因:在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活动中,虽然重视规律的表述,但没有引导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不利于记忆,更影响运用的熟练度。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 篇7

找规律活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要求孩子思维灵活,需要孩子先感受再发现,才能理解规律,而这些要求单靠老师的讲解显得收效甚微。针对这个情况,在平时的小游戏中,我让孩子通过观察来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一些规律,激发他们创造简单规律的兴趣,感受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例如在美术活动中,就可以在运用规律来进行花边装饰,还在整理班级用品时也可以运用规律性地来排列,在排列队伍中也同样可以运用规律进行,使得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活动《找规律》中,我改变了以往教师先详细、深入讲解操作材料的方法,而是让幼儿自己根据卡片寻找规律,然后讲述排列规律,幼儿的兴趣很高。然后再出示规律类型卡片,让幼儿来匹配;果然幼儿在操作材料中运用已有经验,顺利完成,最后展示生活中运用这些规律来排列的图片,更激发了他们学习和运用规律的兴趣,活动延伸中我让幼儿自己设计规律排列,把活动推向了,更激发了他们学习和运用规律的兴趣。

该活动中,我让幼儿先各个环节紧紧相扣,层层深入,从找规律到讲述规律,从排列规律到欣赏规律,最后灵活运用自主排列规律。活动中发现无论是简单的AB型规律还是ABB型规律或者是ABC型的规律,幼儿运用的都比较自如。活动效果充分说明了幼儿的发展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幼儿的思维也在广度上有了一定的进步。

严谨的数学活动需要将抽象的东西赋予实质,让幼儿从形象思维提升到逻辑思维。这样幼儿才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不仅获得了系统性的知识,更为以后学习比较、归纳等数学的学习打下初步的印象基础。

《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8

秦老师曾经对我说:眼睛看着教材,钻研知识去备课,课堂才有亮点;尽想着亮点去备课,课上反而没有亮点。

呵呵,很辨证,很经典!

解读教材吧!本单元的《找规律》是本册教材的新增内容,这部分知识原先是奥数课的知识。奥数的知识怎样让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呢?

细品教材,我心中就有了分寸——教材用生动的情境图展现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即所谓“形”。学生容易从中找到间隔排列的事物,通过观察数数等也容易说出规律。教材注重让学生完整的体验规律形成的过程,在验证规律中建议学生摆一摆,用手指点拨思维。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找找类似现象,完整的传达了从“形——实”,从“实——形”的规律形成意识。

是不是学生能容易说出规律就是达到了所谓的“实”呢?细想,并非如此。找规律的重点在于找,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解读教材,不仅仅要看到规律形成的大体过程,更要看到教材背后隐藏着的“一一对应”“用符号数学化”的思想等,这才是真正的实。

再从孩子们的角度去聊聊我的想法——每一个教师都很清楚,学生来到课堂时,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很好的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充分掌握学情,真正创造有生命质感的绿树课堂?我决定还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入手。

在家里,我让4周岁的女儿摆珠子,一颗红,一颗黄,女儿很容易就摆出来了。幼小的孩子对于一一间隔的表象并不陌生,那四年级小孩更是有充分的生活经验了。

于是,在备学中,我让孩子们通过看教材上间隔排列的事物,去生活中找相关现象,并把这些现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班里的毛宇杰是个调皮的孩子,他说,老师,我可不可以把每个现象用多种方式表达出来?呵呵,孩子对于生活充满敏感,数学老师更应该有孩子的这份敏感。估计有部分孩子在找的过程中会有些发现,所以第三个作业是弹性的,让有发现的孩子写出自己的想法。

孩子有了这些基础,慢慢的会喜欢在和谐的课堂中交流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其余孩子的思维发生碰撞,逐渐产生共鸣。

我期待课堂是孩子乐学、愿意交流的天地,把握了学情,我就可以从最大程度去期待、去创造生机盎然的绿树课堂。

《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9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游戏导入环节。通过游戏,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跟着老师做有规律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自己创造有规律的动作,课堂气氛相当热闹。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猜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再出示教学主题图,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教学中遵循儿童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先找简单的规律再找复杂的规律,先由老师“扶”着学再到老师“放”开让学生自主学,既面向全体,又让有困难的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懂,还满足了思维活跃的学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规律的渴求。(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规律既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多层的,既可以是2个2个一组的,也可以是3个3个一组的,体会规律的多样化。)

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有些环节有些仓促,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