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反思 >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优秀10篇正文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优秀10篇》

时间: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怀念母亲教学反思优秀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篇1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难点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虽然季羡林和他母亲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种感情没有切身感受是难以体会的。就拿我自己来说,因为前不久送女儿去外地读大学,那种骨肉分离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跟季老先生有相同之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怎样突破难点呢?我先引导学生了解季羡林的成长过程并补充了一些资料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深层的思想感情。新课开始,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默读,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课堂上,学生围绕“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问题,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反思本节课,由于学生发言不积极,时间比较仓促,在朗读方面比较欠缺。假如能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使学生置身于文本情景,我想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感情效果一定会更好。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一、教学开始我动情的范读了课文

我满含深情的朗读,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教室里静悄悄的,真的是连跟针掉下来都能听得见。那感人至深的文本深深的吸引着我,也吸引着每一个孩子的心。

二、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课堂上,学生围绕“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问题,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于情动处写出精彩。

因为这周学生是在阳光教育中心度过的,离开家几天了,孩子们一定会想家,想母亲,想家里的亲人。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离开家几天了,每当夜幕降临,你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寐的时候,你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画面?此时此刻,你的母亲会在灯下做什么?回顾课文《怀念母亲》,我知道你们心中一定涌动着许多感人的肺腑之言,让我们用笔来表达吧。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篇2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一,从题目入手,抓住文章主干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

"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

"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课堂上,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积极主动,交流时气氛活跃,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三,以读促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在理解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我让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等词语,自己读句子,谈感受,并链接《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在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上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同学甚至热泪盈眶,这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篇3

听名师讲课,我会自始至终被课堂吸引着,被情感包围着,学生也是始终如一的融入课堂,达到心灵与文本对话的境界,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感动,也是一种震撼。

新学期伊始,学校举行第一轮听评课。每位老师都在认真的准备着。我执讲《怀念母亲》一课。选这课的原因是因为文章感情深厚,语言凝练,字字句句都含着泪含着情。并且文章首尾照应,主线明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生母的怀念、爱慕,以及对祖国的崇高的敬意和思念之情。如果能上好了,我想学生肯定会满含激情、热泪于课堂上,但是结果并不理想。从导入到初读,应该说非常到位。课堂气氛,学生的情绪都被引入了一种沉痛忧伤的氛围当中。可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却离文章越来越远,到最后下课有种不了了之、虎头蛇尾的感觉。

纵观整堂课,我想主要是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没有做好。在精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生母和祖国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由面过渡到点这是正确的。但是学生找出体会最深刻的语句后,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却不够深入,如:学生找的这句话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问学生:作者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生略思:作者想说,妈妈你回来吧!如果当时,我借着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带着悲痛的语气再读这句话,全体学生再齐读,肯定会深受感染,课堂氛围也会更好。通过这点,我想:及时抓住有利时机,有效问题,咬定青山不放松,深入引导、朗读、体会是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之一。再者,抓住重点语句精读文章时,学生找了很多自己认为感动的句子,我不分重点平均用力,结果既浪费时间,又感受不深。我想一篇文章两三处深入体会挖掘即可。

不同感情基调的文章教师在讲课时,应用不同的语气、语调、不同的表情,这也有利于让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显而易见,《怀念母亲》文章,应该说非常到位。这篇文章,教师应带着忧伤、深沉的语气去读文章、讲文章,让学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另外,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满怀信心的去上课,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读课文,以及教师的内在修养,把握驭驾课堂的能力,都是上好课的重要因素。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篇4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对祖国的怀念,文章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

一、本节课我采用“中心切入法”直接进入季羡林的内心世界。

本想使学生的情绪马上进入一种沉痛忧伤的氛围当中。可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的情绪却离文章表达的内容的氛围越来越远。我想这是因为自已带着忧伤、深沉的语气不到位去引导学生朗读去解析文章,所以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二、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

三、纵观整堂课,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没有做好。

在精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由面过渡到点这是正确的。但是学生找出体会最深刻的语句后,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却不够深入。这也许是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

四、备课过程中备学生备得不够。

由于多年没教高年级了,而这一本书又是新教材里的一篇新课文,在上课过程中总感到反差很大。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切会慢慢好起来。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生身母亲及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2、 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 揭题导入,奠定基础

1、直接入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这篇——

生读课题:《怀念母亲》

2、介绍作者

师:作者季羡林老人是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曾在20xx年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我们平时看到的更多是他头上的光环,但是,当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你会发现在他的心中有一个永久的疼痛,他曾经说:“我这永久的悔恨,我本不该离开,这痛,就从我失去母亲开始。”

3、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让我们看到的是这将近百岁老人的心,带着那些浓浓的思念,再来读一遍课题。

4、回顾课文,作者怀念的是哪两位母亲?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有怎样的情感?

出示课文句子: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引读: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

过渡:下面我们先来看作者是怎样表达对母亲的情感的,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品读思母之痛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这段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一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学生谈感受。

2、书越读,思考越深入,我们的感受就越深。下面请同学们也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你又能从中捕捉到季羡林内心怎样的感受。

(悔,恨)

3、他用了书上的一个字,“恨”,很有很多种,请你把目光再次锁定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

相机出示: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4、生默读,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重点理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5、刚才我们同学精彩的发言让我们真正地走进了季羡林的内心,他确实像我们同学刚才所说的——(师读)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誓言还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留下的只是这绵绵无尽的——恨!我们来读这段满带“恨”意的文字。(生齐读。)

过渡:在季老的文字当中,到处都有这样的思念、怀念。比如在他的日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请同学们在日记中找一找。

(二)学习11月18日日记

1、房东太太让我想起了什么?

2、房东太太因为儿子没有从学校回来由高兴变得有点沮丧,而当年,十四年之中我只回了两次家,最后一次看到母亲已经是八年前的时候了,这段时间我的母亲又是怎么等待我的

3、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懂这一段最为痛苦的文字。(请一个读书特别有感情的同学读。)

生读: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师:房东太太的儿子今天没回来,明天后天也许就回来了,而自己的母亲却——,直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年,依然没有看到自己的儿子回来,此时季老心中所有的感觉化为三个字————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引读)

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读到这,老师不由得想到了王维的两句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异国他乡,季老怀念的还仅仅是自己的生母吗?还有谁——(祖国母亲)

三、体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自然段,这个自然段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季老对祖国母亲的魂牵梦绕?指名读

①理解“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这句也出现了一个“频来入梦”,你是怎么理解的?

问题设计:祖国母亲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让我们走进作者1935年11月16日的日记。

出示11月16日日记

②快速浏览这则日记,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季老对祖国的怀念?。

ⅰ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地糊在心头。一想到故乡作者会有什么感觉?(板书:凄凉,甜蜜)

③、作者为什么而凄凉,为什么这凄凉又是甜蜜的?

师小结指导朗读:作者运用凄凉与甜蜜这一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词语巧妙的将自己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与想起亲人的甜蜜进行了对比,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因此读这句时要注意前半句“酸酸的、有点凄凉”与“甜蜜的、浓浓的”语气上的区分。指名读

师:同样表达怀念故国情感的日记还有11月20日

ⅱ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不能忍耐。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思念祖国)

指导朗读:艾青曾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借用一下来表达我此时的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是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这种深沉、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怎样通过读传达出来呢?练习读一读,指名读。

ⅲ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④通过刚才学习,联系上文和下文,你能回答为什么祖国母亲也会频来入梦吗?

2、引读

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于是他在11月16日的日记中写到:生读11月16日日记

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为了表达他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他在11月20日日记中写到——生:11月20日

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于是,他在11月28日日记又写到——生:11月28日日记

(三)体会《寻梦》的情感

过渡:为了更好的表达对两位母亲的敬意与爱慕,作者除了引用日记外,还引用了他的散文《寻梦》的开篇、结尾,让我们来读读这两段文字,用心去体会、感悟。(分男女生读)

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学生读《寻梦》的结尾。

(四)学习最后一段

过渡:怀念生身母亲、怀念祖国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文章中找到许多许多,母亲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内容,快速读读课文做后一段。

说说从这一段中的哪个词、哪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现在开始阅读。

感情朗读

五、体会文章写法

1、快速浏览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吗?

2、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总结延伸

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母亲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在这里老师想向大家推荐一首歌,这首歌几乎成为了所有海外华人的心声,它就是——我的中国心!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体会海外华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爱国激情。

七、板书设计

生身母亲:悔恨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敬意

怀念母亲

祖国母亲:凄凉 甜蜜 心潮腾涌 爱慕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倾注了我们六年级组所有老师的心力。为了能让教师的教学用语规范、简洁及让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案中设计了每个环节的过渡语,我个人十分喜欢。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无意识的口头语还是很多,原因还是不够熟悉教案。课后个别老师建议:1、过渡语过多,可适当删减;2、总结延伸处加个小练笔,加深激发学生对祖国对母亲的情感。这两点很实在。在制定教案的时候只考虑到怎么说才能把各个教学环节紧密联系,没有考虑到过渡语过多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后面的小练笔可以和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体会海外华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爱国激情。这一环节整合,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练笔,并在音乐声中说感受。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篇6

《怀念母亲》这节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作者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主要内容是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借助过去的日记形式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一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一位是自己的祖国母亲。

本节课由两课时完成,我所讲授的这节课是第一课时。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于亲生母亲的怀念,以及心中的悔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引导学生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抓住一个“恨”字,从而从第二段中的前三句话去体会作者究竟恨什么。在预设中我希望学生能抓住两个“只”字来体会作者一恨与母亲相处的时间太短,二恨老天给母亲的生命太短。但在前期设计是,我是通过让学生读前三句来找出这里出现的两个相同的“只”字,从而把握情感。但从实际教学来看,这样有些牵强,孩子们并没有用心真正地去体会,在设计上不妨直接让他们去自己找,从哪个字可以体会出。

为了方面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入了作者的另一篇文章《赋得永久的悔》,力求通过两篇文章相互补充的方法,营造一种情感的氛围。我把整篇文章进行了拆分,使其各段在需要时呈现出来。但教学过后,我发现由于补充的材料过多,有点喧宾夺主的意味。

另外,对于本课字词的把握,我放在了开课伊始,一些难懂的词语,我给出了一些解释,让学生来读。而在讲课过程中,就没有再过多的涉及。其实对于词语的理解,应该尽量随文解释,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可引导学生掌握一种解词的方法。

本次讲课,由于课文内容过于充实,所以,大胆尝试着讲了第一课时。发现自己虽然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于文字的品读,但是有时这种拼读方式还需要多加斟酌。对于层次的把握不如步子迈小一点,一边学生能在情感上有所提升。另外,要避免顾此失彼的毛病。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篇7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反思此课,认为以下两点较为成功:

一、活用文本

其实这是一篇对于六年级的孩子而言,在内容理解上,在文体把握上都较为困难的篇章。在备课时,我就在想,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相比而言,孩子们当然是对前者更为熟悉,因为孩子对于生身母亲的感知更为具体。基于这样的一种思考,于是我想对文本进行一次活用,源于文本,又稍高文本的一种尝试。既然这本就是一篇季老先生的碎碎念,那么我就来个整合,从而我决定上第一课时,把本篇课文中回忆生身母亲的部分全部归到一课中围绕着“悔”进行串讲。

二、拓展延伸

我喜欢教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季老会对生身母亲心怀无尽的悔恨,那就得知道过去的他,就得让学生走进季羡林的成长足迹,走进他的内心,循着他的心迹,才能带领学生真正领悟季羡林心中的那份至深无法磨灭的“悔”。于是,在课前,我先找来很多季羡林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相处的快乐时光的资料,和学生分享。然后在课堂上,大量补充,链接了《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再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于是,文本就变得有血有肉,变得立体而非单薄平面了。但是,在课堂交流小练笔时,没有交代课前与学生交流过的相关资料,造成了听课老师的不解。另外,读的范围不够广,读的程度还不够深,应让孩子一遍一遍的情感朗读,自己去体会文字背后的蕴意。因为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孩子自己去领悟的。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篇8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从而表达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并且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

一、从题目入手,抓住文章主干。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引用《赋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铺垫。新课开始,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默读,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三、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并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上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同学甚至热泪盈眶,这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为了进一步表达感情,我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篇9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难点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虽然季羡林和他母亲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种感情没有切身感受是难以体会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更大,怎样突破难点呢?

我先引导学生了解季羡林的成长过程并补充了一些资料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深层的思想感情。文章结构层次比较明显清晰,以课题设疑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听课的积极性,并能够很快的为文章分层。然而,在对季老情感的理解和朗读上感触不是很深,因而,在课文学习后我附读季老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在听中加深对季老感情的体会和理解,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课堂上,学生围绕“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问题,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篇10

今天,教学《怀念母亲》一课。这是一篇抒情性非常强的散文,没有具体的事件。有的只是对情感浓墨重彩的抒写,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对于这篇课文,我采用了充分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自主体会、深入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情感的方法。先让学生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中进行自由地读,然后从中选择自己认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或者段落与大家交流,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虽然学生大多都能够找出蕴含深厚情感的句子,但对于它们的理解与感悟,却还是很不到位的。不过,通过学生们的相互补充和自己必要的引导与讲解,学生还是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这句话时,我故意向学生抛出了我的不解,让学生来回答。没想到竟真有学生答了出来:作者心中感到甜蜜,是因为他怀念家乡的亲人时,仿佛他们就在自己的身边。说得多好啊!

教师,只有敢于放手,学生才会敢于丢掉手中的“拐棍”——教师的帮助,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他们才能够学出精彩!

最后,给学生留了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同我们以前所学的课文非常不一样。虽然没有一件具体的事情,却把作者心中那浓浓的情意抒发得淋漓尽致。作者是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人做到这一点的呢?希望学生们能够给我一个更大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