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精选6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精选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1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品德课堂原本是个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品德课堂应源于生活,再现生活,最后必然要回归生活。教学《规则在哪里》之后,我反思如下:
一、课堂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体验,让课堂源于生活
儿童生活的现实性,决定了品德教学应该关注和反应儿童生活的真实性。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本册中《规则在哪里》课堂教学的第一层次就是寻找规则,在哪儿找?自然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按不同的生活场所,去找身边和自己关系密切的规则,从而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处处有规则”。“规则”是一个包罗万象而又有点空泛的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这节课怎么切入?我以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作切入点。让他们从没有规则的游戏中寻找规则,感受规则的。必要性。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生活体验必然充满整个课堂。
二、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让课堂贴近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紧紧贴近学生的生活。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发现规则,进而体会规则的作用,遵守学校规则,知道课堂课间活动应该怎样做;遵守家庭生活规则,知道怎样待人接物,与邻里相处;遵守社会规则,包括公共秩序和法律法规。我在教学中力求使自己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去,不留痕迹地引导学生扩展他们的生活经验。课堂中我们用社会的真实的生活来进行说教,如本节课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鲜活事例引进课堂,地震中桑枣中学按规则有序撤离,奥运期间北京市的交通状况等。通过这些,打破了课堂教学、学校教育本身的局限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生活化教学中的“生活”全部真实化。
三、课堂要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让课堂走向生活
教育“回归生活”的课程意义还在于:要高于生活,要以未来的视角引领生活,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他们今后的生活。这样,也就能使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他们自身而言是有意义的,是有助于他们现在和将来的生活的。课堂上我就用课堂规则来组织教学;整堂课结束后我用规则约束学生有序、文明下课……在整堂课中,教育无痕,润物无声。虽然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于无声处听惊雷,但在心与心的愉快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2
儿童的社会生活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进行的手段,而品德新课标也倡导通过学习者的自身体验来学习。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生活经验持续不断发展、改造和推进的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
(1)从教本走向人本
我依据自己对课程的认识、文本的理解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需求,努力使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验、感受与探究,为此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不局限教材设计构想,让学生畅谈熟知的家乡人的生活习惯、节令习俗,欣赏感兴趣的戏曲艺术,使教学成为学生社会经验不断发展的过程。
(2)注重教学的实施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受教育和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生活,我们的教育应使孩子在生活中得到发展。课前,我布置学生观察、搜集、了解相关知识,在这个发现、思考、辨析的过程中,扩大了知识面。课堂上,大家畅所欲言,在教师指导下,孩子们培养了协作、互助的合作精神,并且开拓思维,获得了根据所学知识和掌握的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追求情感的生成与提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上我注重学生情感的参与,使学生言其所想,让他们认识到家乡的美好,产生热爱家乡的美好体验。得到情感上的触动和提升,并且主动为建设家乡,推广家乡文化贡献力量。孩子们通过教学所得又回归生活,提升了对生活的认识与态度。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3
《向谁学》是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中的一课,本组教材是围绕“我在学习中长大”这个专题编排的,本课主要围绕“向谁学”来开展,教材选编本文的意图是:
1、看到自我两年来的进步,发现自我的优点和长处,并为自我在学习中所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和自豪。
2、探讨学习方法,感受学习方法和途径的多样性,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3、明白学习要不怕困难、善于思考;明白珍惜时光和合理安排时光。在交流学习经验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初步感受我们的社会是个学习化的社会,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终身的事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上要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
根据这些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基本设计理念:
1、在教学上要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
2、体现新课程“实、新、活、用”的特点;
3、贴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根据本课的基本设计理念,我对本课进行了设计:
首先,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明白学习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行为目标: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情感目标:让学生愿意透过各种渠道来学习。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我进行了相关的课前准备:
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根据这些要求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一些贴合学生心理规律的教学方法。
1、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渠道很多,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我利用课件对学生进行教学;
2、为了更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用心性,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我在教学中营造了宽松安全的发言环境;
3、为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潜力,我还设计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课后合作的实践活动等环节;
因此,透过学习,还让学生明白到了:学到的知识、本领和道理,不仅仅仅是在课上学到的,还可从书本、媒体、报纸、电视、他人等等进行学习。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4
《走近残疾人》是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5课中的第一个内容。本课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残疾人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感受残疾人面对困难时的那种顽强不屈的意志,激发学生尊重残疾人、理解残疾人,从而能够愿意主动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本节课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残疾人,我设计了三个体验活动,为了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将这三个活动逐一进行(也可分组——每个小组领取任务后,分别展开体验,同时进行能够节省时间,但是那样的话很可能给孩子一种做游戏的感觉,容易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在不自觉中使这节课变成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游戏课从而失去了我们设计这几个环节的本来意义)。
在进行体验残疾疾人这一环节时,同学们的配合非常好,完成的比较顺利。三个体验活动中,我感觉让学生体验肢体有残疾时学生的体会最深刻。因为前面两个活动我采用的是请同学来体验,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的方式来完成的。而这次的活动,要求所有的同学都亲自参加体验,当他们用双手将自己上衣的拉链轻轻松松就拉开的时候,他们的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我问他们是什么感觉的时候——“太简单了”、“轻松极了”、“小意思”……这些词脱口而出。但是当我让他们将左手背到身后,只用右手将拉链再拉上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再去说上面说过的词语了,只见他们有的用牙咬;有的一只手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还有的同位之间在互相帮忙……等我再问他们感觉怎么样时,他们的回答变成了——“太难了”、“真不容易”、“我可受不了”……我想,他们已经真正的感受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也能体会他们在做某一件事情时,需要付出比我们常人多得多的努力,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
整堂课完成下来,我感觉同学们与老师的配合比较融洽,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再做进一步的完善。如:某些环节的衔接还不是那么连贯,对于同学们回答完问题时的评价、借助孩子们的回答及时补充、引导同学们思考问题等方面,自己说得还是过于多,应该再多给孩子们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5
活动时,先让学生观察地图,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地图上的信息是怎样体现出。.。 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会看中国地图,认识方向、图例、比例尺。开展此次活动前,我让学生准备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并自己准备了中国地图的拼图。活动时,先让学生观察地图,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地图上的信息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接着让学生深究不同地图上比例尺的区别,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例尺。学生在地图上找自己的家乡。这堂课,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准备了两张地图:中国政区图、湖南省政区图。在开课时我采用看图片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接着引出地图,并先后出示了这两张地图,引导学生通过这两张地图来认识地图的方向、图例、比例尺,掌握有关地图方面的知识。接着让学生分小组在中国政区图上找一找我们湖南省在祖国的哪个位置,以及周边有哪些邻居。由于学生对地图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他们能很快地在地图上找到这些省份,然后让学生通过书中的图画和文字及学生们的分组讨论来了解有关家乡山东的知识。最后我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湖南省的位置,以及周边有哪些邻居,并说说自己的家庭的详细地址和它所在的方位,学生对这个环节的活动十分感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6
《打电话》这篇课文是一则相声,主要讽刺的是那些无话找话、办事效率低下的人。本来几秒钟能够讲完的事情——邀请朋友看戏,却东拉西扯,海阔天空,足足讲了两个多小时,说完再见的时候,那里的戏也就差不多演完了。文章是一篇略读课文,跟前一课剧本相比较,学生都比较感兴趣,并且文章浅显易懂,又有很强的课表演性,于是在简介了文章体裁等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没有做太多的讲解,而是直接由学生表演的方式,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觉得效果还是能够的:
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并且班主任教师真好有剧本在让学生们排演。所以我直接让学生们都参与到课文里。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主角,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的文本的理解本事,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本事,有利于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
但学生总归是学生,即便有了对课文的理解,但如何表达还是受到学生本身知识和阅历的限制,表达起来往往难以到达梦想的目标,于是做适当的示范性朗读,作为相声虽然是语言的艺术,但跟诗歌的朗诵、课文的朗读又是有点区别的,相声说话更接近于平时的聊天,却又十分更夸张,是表演,所以还需要有夸张的表情、体态语言来表达。虽然不可能有演员的水平,但至少对学生能有所启发。之后,学生举手要求表演的一组十分多。
不足之处是,限于课堂的时间,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表演,可是相信从其他同学的表演中,他们能吸收借鉴到一点东西。从他们对表演组的评价中能感悟的什么是更好的,什么是需要改善的。
这一堂课,使我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平时上课教师自我要放开手脚,偶尔“跑跑题”不要太拘泥课堂目标、程序,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