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教学反思实用11篇》
《咏华山》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咏华山》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咏华山》教学反思1
今天在学校上了一节《咏华山》的校内公开课,整节课下来,感觉还可以。
课上,我紧扣“高”字,帮助学生朗读、理解课文。先读第二段,说说华山给你什么印象;再读这一段,找出哪几句话来写华山的高。边理解边指导朗读,效果很好!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上我还画了简笔画,播放课件,课件的内容主要是展现华山高、美的图片,这些胜过教师的语言讲解。
学生一看到图片,立即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当他们看到登上华山后欣赏到的美景,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又及时帮助学生理解了“情不自禁”!当然,语文教学还不能忘记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课堂上,我多次启发学生想象、说话。如用“()真()!”说话;欣赏完图片,你想说什么;寇准七岁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他说什么……这些教学环节,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说话能力。
《咏华山》教学反思2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认为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导入时我说:“华山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今天我们就跟着寇准和他先生一起去看一看,几句话就让学生有了想去的欲望,学习的劲头更足了,此时看多媒体,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得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快。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如何能让学生领悟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呢?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受。在教第二段时,我抓住学生朗读的闪光点,进行巧妙的点拨、指导。例如:学生第一次在读中感受华山的高时,我是这样说的,你能把这段话读通顺了,很好,其实这个孩子只是把这段读顺了,并没有什么感情。而我说这句话呢?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鼓励,孩子的积极性不会被抑制。第二次,仍然是让孩子在读中体会华山的高,记得我是这样夸奖他的,听了你的朗读,那高耸入云的华山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孩子听了这句话时,脸上的表情是美滋滋的,我想这孩子以后一定会很爱读书的,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孩子朗读的兴趣。第三次,依然是让孩子在读
中体会华山的高,指名一个学生读时,我完全是投入感情说的:“你让我们仿佛看到你就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多神气,多帅呀。”孩子激情的火花被点燃了,读得越来越好。让孩子感悟华山的雄伟壮丽时,我不仅仅是通过欣赏华山全景图来体现的,而更多的是通过教师的激情来体现的,我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如果坐着不能表达你的感情,那你就站着读吧!孩子们激情飞扬,真正的读出了华山的雄伟壮丽,情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学生个个读得有滋有味,同时领略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
第二段文字中的“除了??”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刻意分析,我先让学生借助图理解诗意,再提醒他们其实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我们刚才所学的那段话中,让他们读一读,找一找,使他们在读中感悟,再一起说说诗句的意思,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还清楚的记得在今天的课堂里有这样一个环节,学生在贴画时出现了一个叉错,有一个孩子把白云贴错了位置,孩子们哄堂大笑,这一环节就是一个原始生态课堂,当时我有点手足无措,也只是几秒钟时间,我集中生智地说:“孩子们,你们说白云应该贴在哪,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一起读,这时经过老师的生成,变成动态生成的课堂。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在整个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读书,自由思考,尽情表达。重视阅读能力,如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我让学生看多媒体,寇准站在山脚下,抬头看这山顶时,想象他会说些什么?他们在爬山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层层推进,学生对艰难一词就能迎刃而解,并把这种感悟运用到朗读中,自然能读透,理解情不自禁时,我是这样说的,面对雄伟壮丽的华山你最想做些什么?孩子们尽情地说着自己的做法,其实这就是对情不自禁的理解。三、四两段通俗易懂,我也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是他的先生你怎样夸他呢!假如你和他一同欣赏华山美景,你又该怎样夸夸他呢。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里尽情翱游。
在他们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之后,我又让他们欣赏其它名山的风光,让他们在无声中领略到祖国河山的美好,激起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咏华山》教学反思3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了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程——“文包诗”。它的显著特征是把古诗巧妙地包含在叙述寇准与先生登山的故事中。针对新课标对一年级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把对课文第二段诗文的体会领悟作为本课难点。我认为教学应在完成教学任务和获得趣味之间取得平衡,过犹不及。成绩依旧重要,但如果能让孩子在趣味中学到应学的知识,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课文本身设计就非常巧妙。诗文对照,以图为辅,既提供了具体情境,又揭示了诗意,前后照应。课文第二段描述的华山高的句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即为诗意,学生不必再去寻找课外资料就能在文中找到诗意,初读诗句便有似曾相识之感,再读课文后,对照句子和诗就恍然大悟了,有解疑释念之效。教师也不必再把诗剖开分析,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读诗时看图联想诗意,更容易加深理解,有身临其境之效。学生该记住的字词在课堂上记住了,课文也会背诵了,成功感大大增加,而不是把背诵作业带回家,走高耗低效的老路。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顾此失彼,课堂上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首先,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无法让学生尽情畅所欲言,只能侧重课文来讲,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其次,语文
基本功的训练不能扎扎实实地进行。一个人的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曾经有篇文章《一屋子大学生写不出“钥匙”二字》,如同汉语言文字大赛得胜的是外国人一样,让人啼笑皆非同时又深感忧虑。所以,打好基础真的很重要。入学之前,儿童已掌握了些口头语言,虽有待提高,但重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写,汉字的特点(表意)又远比拼音(表音)复杂得多。而现实的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所幸的是,我所在的实验小学还开设了书法课,请了专业的书法老师来指导学生写字。不得不说,好的学校想得深远,为学生未来计。最后,教师上课要注意多种方式的鼓励,夸奖话语一定要多样、生动、具体,不能总是“很好”、“不错”等单一话语,比较苍白无力,会让学生误解老师在敷衍他,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对这篇课文教学后进行的反思,请老师指正。
《咏华山》教学反思4
在《咏华山》这篇课文中古诗是全文的中心、话题,所以要避开繁琐的零碎知识,直接将学生引入课文中心。结合本文“文包诗”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一、从诗到文
A、出示古诗,学生质疑——在读通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地对这首古诗提出自己的疑问。
B、带着问题读课文。——教师有意突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这个问题。让学生以这个问题为主要阅读目的,自己在文中寻找与诗有关联的句子。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C、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要求学生理解华山是十分高大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为此,在教学这几句话时,应充分发挥简笔画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地展现画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借助具体的画面,更深层地理解语言文字。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课件的摆放,有意突出“那么近、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这些词语,让学生说说对这些词的理解。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同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这一环节注重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并通过朗读解决了本课的重点。让学生经历“理性认识——实际操作——感性认识”的认识过程,自己领悟出华山的高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从文到诗
本文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诗句。教完重点句后,要引导学生回到古诗上。其实,前文的句子已为学习古诗打好基础。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找文与诗的联系。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读懂了哪句诗?”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再反复诵读,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受到中国古文化的熏陶,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更高的求知欲望。
三、从诗到法
我国教育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主要体现在学法指导要“有效度。”因此,教完古诗后,引导学生就“我们是怎样读懂这首诗的?”反省自己的认知过程。教师从中点拨,让学生产生顿悟,找到文与诗的联系,“读懂诗先读懂文,读懂文即读懂诗”。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初步体验从“学会”转向“会学”的乐趣。学会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能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
本篇课文重在描写华山之高,所以在板书设计上,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板书不能多而杂,所以我想只需突出一个“高”字就可以了。
《咏华山》教学反思5
《咏华山》是一篇阅读课文,它有着一种全新的课型——文包诗,即把一首古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里,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阐发。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的重要。因此,低年级阅读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始,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必要时也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在新课伊始,就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爬过哪些山,留下什么印象或感觉,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华山风光镜头,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有个7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念出一首赞美华山的诗呢!这样,学生便可带者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进入阅读。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成为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作者写孩子和先生登山情景,紧扣一个“高”字依次展开,先以“艰难地爬”暗示华山的陡峭高峻,次以两个感叹号渲染华山的陡峭高峻,再以具体描写展现华山的陡峭高峻。华山巍巍,耸入云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华山如此的壮观非凡?完全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生动形象的画面如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让学生观察那悬崖峭壁上那条飘带似的山道,学生自然能体会到爬山之艰难。让学生欣赏那美丽的山顶景观,随机飘出相对应的语言文字。让课文语言在孩子头脑中变成美丽的风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孩子们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读课文,同时助以表情动作来看蓝天,看群山,看太阳,看白云,体会文中人物观察角度的变化和不同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最真切的体验。
人们说:情动于中而发于外。面对如此峻峭雄奇、壮观非凡的华山,孩子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赞。“情不自禁”这一成语十分切合此时、此境、此情。但这词很难说清,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当自己获得成功时,情不自禁地说。
《咏华山》教学反思6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教学时,我紧扣“啊,华山真高啊!”这句话串讲课文,引导学生领悟华山的雄伟、壮丽和寇准的聪明、有才华。在教学中,充分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生动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
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除了、都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以及古诗中的“回首”等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品味,使学生从这些语言文字中感悟到“华山真高呀!”并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学生个个读得有滋有味,同时领略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读书,自由思考,尽情表达,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但对课文中的相关背景,有些学生却不好理解,比如学生对古时候这一概念不好理解。还有的学生说,华山那么高,作者是怎样爬上去的等。虽然有的问题早我们看来很简单,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难题。这就提醒我们在备课时,既要备好课,也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
《咏华山》教学反思7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会读本课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咏华山》。
3.情感目标:
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孩子和先生登华山。第二自然段写孩子欣赏华山景色时吟诗咱华山。第三自然段写孩子得到先生的夸奖。第四自然段交代了孩子的年龄和姓名。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写爬山还是写山顶景观,都紧扣一句话:“华山真高啊!”
2.教学重点:
在电教媒体的辅助下,引导学生读懂文中的字、词句的意思,并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
3.教学难点:
理解第二自然段,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我们生活的周围没有这样的高山,一年级的学生也没有机会去登高,所以在这方面学生的经验也许有所欠缺,无法想象登高时的感受。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这一辅助手段,让学生欣赏华山的图片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四、教学设计:
1.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造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交流、检查读课文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等,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议,深化理解了课文内涵,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2.循文明像,体情悟道,突破“文包诗”难点。
“文包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诗文联系,借文悟诗。因此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品描写华山高、雄伟壮丽的句子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贴图的形式,理解华山高耸入云的壮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读课文,在充分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华山巍巍,耸入云霄的特点后,出示诗句,让生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诗文对应,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这里有个。
(1)教学“华”字
课件出示“华”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花换偏旁)
教师示范书写,提醒(下面的横画要写得长,这是一个多音字,另外一种读音读——在这里读——)
(2)齐读课题。
2. 复习生字词
3. 回忆课文大意: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 (板书:寇准)
4. 出示华山图:这就是华山。今天,咱们就跟着寇准一起去登华山,看看华山上是什么样的景象,好吗?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华山上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读后问:你觉得华山怎么样?(板书:高)
是呀!怪不得课文中写道——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相机变红“高”“!”,评价学生的朗读要有针对性)
(2)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2公里长,800层楼那么高。华山这么高,请你再来读一读!(评价朗读)
(3)请小朋友们再读读第二自然段,还有哪些词语或者句子写出了华山的高?
(让小朋友自己去读,交流的时候让他们先读读句子,再说说感受)
A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费了好大的力气,寇准和他的先生总算艰难地登上了山顶——边说边贴画(把寇准和他的先生贴在简笔画的山顶上)
B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相机提问:山都到哪儿去了?(简笔画,画两座小山)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脚下? 指导读好这句话。(他读得怎么样?谁来和他比比?)
C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相机提问:平时看到的太阳在什么地方?现在呢?(指名学生上台贴画)太阳怎么会显得那么近?
我们平时看白云在哪儿?现在呢?(指名学生上台贴画)
指着黑板上的简笔画,讲解:太阳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到,白云都在自己的脚下,华山真的是太高了,谁来读读这句话?
(4)小朋友们都很会读书,很会动脑筋,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这些就是蔻准
登上华山后看到的景色。我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自由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5) 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
看着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么样来赞美华山?(啊!华山真 !)
2.寇准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后,心情也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出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你们想读吗?谁也来读一读?一起读一读!
(2)“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 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3)是呀!寇准看着眼前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出了这首诗——《咏华山》
(课件上出示古诗的题目《咏华山》)
(4)再来读一读
(5)谁能加上动作来读一读?自己练一练——指名读。
相机理解:什么叫“举头”?什么叫“回首”?
(6)谁能不看书把这首诗吟诵给大家听?自己练一练——指名背诵
过渡: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样?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重点指导读好“好诗!好诗!”。 (谁能加上动作呢?先生会做些什么动作?)
2.最让人佩服的是寇准写这首诗时才(七岁),就像你们这样大,你觉得怎么样?
3.齐读三、四自然段,把对寇准的敬佩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五、课外延伸
华山的高和美,让寇准小小年纪就写出了这么一首有名的诗。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都给诗人不少灵感,比如说,杜甫登泰山后,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苏轼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的诗呢?回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交流。
六、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与、齐、称
2.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3.友情小提示: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
4.师在田字格示范书写后生书空。
5.给生字找朋友
6.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咏华山》教学反思8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教学时,我紧扣“啊,华山真高啊!”这句话串讲课文,引导学生领悟华山的雄伟、壮丽和寇准的聪明、有才华。在教学中,充分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生动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除了、都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以及古诗中的“回首”等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品味,使学生从这些语言文字中感悟到“华山真高呀!”并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学生个个读得有滋有味,同时领略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读书,自由思考,尽情表达。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如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引导学生理解“情不自禁”;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重视思想教育,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诵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习小寇准认真学习的态度……当学生把握不准时,我及时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咏华山》教学反思9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采用了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这篇课文叙述了寇准跟着先生登华山时赞美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
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诗意更是难上加难,“文包诗”这种新的课型解决了这一难点。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引领学生理解文包诗的特点,是本课设计的重点。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教材特点,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充满兴趣地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通过读读、想想、画画、演演、评评,来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画画、学生评议等环节,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受到华山美丽景色的熏陶,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让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本的意思;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在反馈过程中,有机捕捉学生评议中的亮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大胆地发表创见,集思广益,发扬民主,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设计,看似散,实质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也不是旁观者,而是引领者,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在读中悟,画中悟,并把所悟到的感受再通过朗读、交流表达出来,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
《咏华山》教学反思10
在学校举行的语文教研活动中,我有幸代表年级组执教一节“凝心课”,课题为一年级下册《咏华山》。这确实是凝心聚力的一节课,不论是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我都得到了许多领导、老师的指点和协助。使我坚定并领会“扎实”、“有效”这一课堂教学理念。
一、有效的目标。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古诗巧妙地包括在叙述寇准与先生登山的故事中。“诗”是“文”的话题开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资料和形象说明。
针对新课程规范对一年级的阅读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对课文第二自然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的重点、难点。
目标定得不明,内容就会取舍不当。要么课堂密度太小、效率低,要么密度太大、无法落实,这些都是造成课堂低效的原因。一堂扎实的课,要使学生和听课者感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留下深刻的印象。
简明的目标,就是有效的目标。
二、有效的设计。
(课件)诗文对照,读懂诗句。本课的文意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剖开分析。我便将前文的两句话与古诗放在一起,联系起来,读读想想,看谁能自身读懂这首诗,充沛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在指导朗读背诵时,我引导学生移情入境,练习吟诵古诗,并且让他们自身做动作读,增加了情趣,更调动了气氛。
课堂上学生始终能被课堂所吸引,一堂课中始终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沛张扬,在强烈氛围的渲染下不知不觉地度过40分钟。
学生学得轻松,就是有效的设计。
三、有效的训练。
(课件)为什么“远远近近”能说,“快快慢慢”不能说,讲了牵扯时间,还讲不透。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我降低难度,把“仿写词语”变为“改写词语”。 让学生跳一跳才干摘得到,让人看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步和生长。
贴近学生实际,就是有效的训练。
四、课堂效果检测。
课后,为了验证这节课的有效性,我对本课教学效果进行了检测,检测过程中我没有对学生进行任何提示。
从八分钟时第一位学生完成练习开始,大局部学生陆陆续续完成。到十二分钟时,只有五位学生没有完成,十六分钟最后一位学生完成。准确率高,特别是课堂上训练过的知识点。
这节课,从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到练习,教参上规定三课时多的教学时间,在教学实际中只用了两堂课多十几分钟,大大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体现了课堂的高效,我想这就是一节有效的课堂。
五、缺乏之处。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经过我的师傅张曼丽校长的指点,我明白了一节课中,学生该记住的东西就要让他记住,会认的字,会写的字词,要求背诵的篇章都尽量在课堂内完成,让学生在课堂内就感受到胜利感。不要把这些任务留到课外,使语文教学走到高耗低效的老路上来。
在前不久的宿迁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上,再次上这节课时,我把“欣赏动画,整体感知”的环节,改为“欣赏动画,为动画配音”。体现了“背诵”这一目标,弥补了原来的遗憾。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师傅张曼丽校长对我的指点,感谢一年级全体语文老师对我的协助,最后请各位老师多提珍贵意见,谢谢大家!
《咏华山》教学反思11
课时目标
1、学生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书写本课生字“岁、齐、华”。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观赏华山风光,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描写华山高的句子,并能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简笔画(华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背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了课文,知道了——(出示课件)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着先生去。这个小孩儿就是,那年。
3、比我们还小呢! 小小年纪就会写诗啦! 瞧,这就是他写的诗,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4、指名读。
5、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吗?(出示课件:加“华山”2个字)
二、创设情境,细读课文
过渡:看,这就是华山。(课件出示华山图) 它是我国的一座名山,你们想看看吗?
1、捧起书,自由地读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华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自由读。指名回答。
是啊! 小寇准的感觉就和你们一样,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 啊! 华山真高哇!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 请小朋友在第二自然段中找一找,读一读。
(1)自由读。(师行间巡视)
(2)生找句子。讨论:
(出示课件)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讨论)
你们想不想看看华山的美景?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录像,加解说语。)
看完了录像,再读读这两句话,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自由读一读。
(3)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师画简笔画,结合简笔画指导朗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华山巍峨峻秀,高入云霄,你们想不想把这两句话背下来? 生自由准备。
指名背。
齐背。(出示无字插图)
3、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指名读。
(2)(指黑板) 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 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
三、借文悟诗读演内化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他写的诗。
1、出示诗句:
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指名读。
(2)你读懂这首诗了吗? 其实,它的意思早就藏在课文中,赶快找一找吧。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举头”、“回首”的意思。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不用老师教都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一起好好地读读这首诗。
3、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练习。
(2)指名读。下面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谁再来读一读?(乐曲)
(3)指名学生配乐朗读。
(4)指名上台表演朗诵。
(5)站立齐读。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指课题) 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 齐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其实,描写山的诗还有很多很多,你们想读一读吗?
2、赶快拿出来读一读吧! 好好练一练,待会选择一首你读得最棒的诗读给大家听听。
3、指名朗诵。
4、关于山的古诗还有许多哪,课后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搜集。我们生活会的`时候,在班上交流。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小寇准7岁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这和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是分不开的。你们想不想和他比一比?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新朋友。 (出示) 岁华齐
1、指名读。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5、小结,范写。
6、生描红,师巡视。
作业设计
必做题:
一、完成《习字册》“岁、华、齐”的临写。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用课文中的词填空。
(1)天上飘着。
(2)起雾了,的山都看不见了。
选做题:
一、熟读老师提供的三首古诗,并记住其中一首。
二、结合《阅读欣赏》中的课文《山》,试着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反思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语第二册教材的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由于一年级下半学期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能力、识字能力,所以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努力体现以下三点思想:
一、读中感悟,体会意境,培养语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从兴趣入手,以华山的画面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品位语言,如在指导“啊! 华山真高啊!”一句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到华山的高; 在初步感知了华山顶上的风景后,通过换位朗读来体会华山的风景美; 以读促悟,运用学生已有的的生活实践,来理解“情不自禁”,达到培养语感,形成积累的目的。
二、关注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培养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在学习古诗时,我让学生自己读读议议,在课文中找找有没有能帮你理解的句子。有了前阶段教学的铺垫,学生诗意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只要对个别字词进行的点拨,如:“举头”、“回首”。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吟读,切实的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句结构的奇妙,体会到古诗的意境。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有人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语文是一种载体,它与其他学科是息息相关的,有着密切的联系。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华山雄奇险峻,我采用让学生看“华山风光片”的办法,让学生在读语言文字时产生的想象画面与真实画面进行叠加、验证、筛选,从而感受到《咏华山》这一课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再如,学生在朗读古诗时,我为他们配上古筝乐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古诗的意境,使之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语文自主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教学中几点不足:
1、这篇课文诗好,意境美,不仅赞颂了华山的高峻雄奇,也赞扬了寇准的才华出众,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如果让学生演一演小寇准和先生,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教学效果会更佳。这样不仅能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能促进了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交流更为充分。
2、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组织还不够收放自如,在关注学生方面还需大大加强。我们只有真正走进学生,才能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