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设计最新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大伙儿收集的《祝福》教学设计最新7篇。
《祝福》教案 篇1
一、教材简析
《祝福》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学习中外小说,小说在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人物、情节、环境是传统小说的基本要素。学习小说,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鲁迅先生的《祝福》是现代小说中的精品,当中的人物祥林嫂可以说是现代小说中的经典形象之一,研读这篇文章,有助于学习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有助于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祝福》写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而且是其中的第一篇。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之一,他写了很多具有反封建意义的小说,如学生熟知的《孔已己》。这篇小说把笔端指向了妇女,通过祥林嫂的悲剧一生,深刻地揭露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鲁迅的反封建精神,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高中学生对小说并不陌生,相对也比较喜欢读小说,但学生阅读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没有上升到鉴赏的层面,所以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第一感知入手,从情节出发,让学生深入小说文本内部,学会人物形象分析,把握文章主题,总结出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原有基础、现存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根据教材上的单元提示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2、学会鉴赏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而且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必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为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我采用以下教法: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讲授法——归纳总结,明确要点
当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好的老师会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新知的思路方法、积极讨论交流、思想碰撞的必要,因此,我采用的学法有:
预习法——自觉阅读,主动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圈点勾画法—翻动笔墨,有效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的习惯)
讨论法——积极参与,思想碰撞(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交流碰撞)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五、说教学过程
考虑到教材和文本特点,再联系学生实际,我将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作为重点,将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品味人物语言作为难点,采用多媒体,将本课分三个课时来进行:
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整体感知。除了完成常规的字、词外,进行信息整合、筛选,归纳、概括小说的情节结构。
第二课时——精读细读,重点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探讨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柳妈等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影响;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三课时——选点探究,品味语言,讨论、合作学习,深化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重点说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利于学生对小说的整体把握,利于细节问题的进一步展开。因此,从回顾上节课的情节梳理开始,进入新课的内容,能够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二、分析人物形象
首先,我采用点拨法,由《孔已己》中作者对孔已己“手”的分析,启发学生对祥林嫂“眼睛”的关注。然后采用提问法,通过预设问题,让同学们圈点勾画出祥林嫂的“肖像要点”(眼睛),进而归纳出小说对祥林嫂的“眼睛”的刻画。这一个小环节为学生自己课下分析祥林嫂的脸色、服饰,为下面对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的考察,搭建了知识平台、方法示范。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最后,从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方面来考察,让学生讨论、探究,老师点拨,归纳总结祥林嫂的“三不成”:守寡不成、守家不成、守命不成的悲剧一生。
设置话题:鲁迅是如何刻画祥林嫂的?找出描写她眼睛的句子,看看祥林嫂眼神有怎样变化?
1、肖像描写(眼睛,脸色,服饰等)
让学生重点研读祥林嫂初到鲁镇——再次来到鲁镇——临终前的。肖像描写极其变化,自己归纳出来。
第一次来鲁镇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们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
第二次来到鲁镇: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表现: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不厌其烦的向周围人说阿毛的故事。
临终前:
肖像:头发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眼睛: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表现: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讨论:作者肖像描写的特点,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效果怎样?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2、找出祥林嫂的语言描写,说说他反映了祥林嫂怎样的心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人物语言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下的矛盾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恐惧
3、动作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祭祀时不让拿东西——受了炮烙似的缩手
4、其他细节描写:运用了反复的描写手法。
让学生讨论四次“我真傻”,三次“你放着罢”的表达作用。
明确:这是写作手法中的“复笔”技巧,形式特点就像音乐中的三重奏或四重唱,反复出现,浓重的表现人物命运中的无限悲哀。
三次“你放着罢”不仅仅是表现四嫂,更是从侧面表现祥林嫂的命运已经临近死亡了,她的精神已经一步步的被扼杀了。
三、寻找“凶手”—祥林嫂悲剧原因探究
上一环节围绕人物形象展开,这一环节则从亲人、主人、众人三类人对祥林嫂的态度方面进行探究,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圈点勾画读书、自主探究的方法,通过一系列有内在逻辑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拨开,透过现象看本质——鲁四、四婶、柳妈、婆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化身),找出祥林嫂“非死不可”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四、布置作业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进而学会借鉴运用。
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祝福》反思
第三单元是小说单元,在教学中,希望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把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概括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的方法,学会归纳小说的主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篇目,几经版本修改,依然保留着,可讲的内容非常多。学生对这篇文章也很感兴趣,我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讲给学生,但由于时间所限,我只能想法子“忍痛割爱”,把教学重难点放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势必要分析祥林嫂的遭遇,串联起故事情节,分析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分析鲁镇的众人形象,则会由“谁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引起,涉及到社会背景,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劳动人民的毒害;最后分析“祝福”这一标题的含义,串起文本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样安排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完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现将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总结如下∶
第一、堂气氛活跃,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这与宽松的课堂氛围离不开,平日里我就鼓励学生多讨论,多提自己的见解。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我多次回顾基础模块上、下册中小说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知识迁移,并培育按他们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通过“一个日子”“二次微笑”“三样眼神”“五张账单”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对祥林嫂的无情压榨,小说主题呼之欲告。学生感触深刻,多为祥林嫂的遭遇抱打不平。
当然,这节课也还有不足之处。
首先,课堂上有学生提出对文本中第一段,第二段中反复出现的‘‘没有大改变’不是很理解,这里涉及到社会背景-----1911年的辛亥革命,由于我对历史不太熟悉,导致无法给学生做详细讲解。本来想让学生用手机上网查找,当堂解决,但又担心违犯课堂纪律,最终作罢。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自己仍需努力,打好文史知识的基础。
其次,由于内容较多,部分学生预习的不到位,对文本不熟练,分析时为了节省时间只能让个别学生提示文本内容的位置,比利于下一步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检收学生的预习效果。
再次,学完本课后,学生强烈要求观看电影《祝福》,但由于担心影片过于老旧,学生不能观看到最后,破坏学生原本对课文文本的感受,所以没有安排观看。但有经验的老教师告诉我,担心有些多余,学生己是高二,应该有自己的鉴赏能力,如果他们觉得电影拍的不好,还可乘机让他们谈谈哪里不好,应该如何拍,这样又是对文本的不理读。
总之,教学时间越长,越感觉教学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路漫漫其收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祝福》教学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2.掌握作品倒叙式的结构方式及运用语言、肖像描绘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其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培养学生概括主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体味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之情。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教学方法
1.通过学生复述课文,教师指导他们概括小说的情节。
2.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我”的角色意义等。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盲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指定学生分别从“我”和“祥林嫂”两个角度复述课文,深刻把握小说内容。
3、讨沦几次“祝福”景象描写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封建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对于“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的二十一世纪的你们来说,真可谓“不是我想象”。然而,事实原本如此不可更易。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二、解题
1.背景介绍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在小说中,鲁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2.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三、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2.四人一小组以“我”为角度叙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指定一男生讲述。同时,教师出示要求:①叙述要客观、条理,必要时也可作适度发挥。②尽可能体现出“我”对“样林嫂”的同情心。③语言流畅,吐字清晰。
3.四人一小组研究并为“祥林嫂”编写“年谱”,然后选一代表陈述。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 与样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 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 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二岁 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 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
三十五六岁 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
三十七八岁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4.结合“祥林嫂年谱”,指定一名复述能力较强的女生讲述“祥林嫂”的故事。学生讲述结束后,教师出示如下投影,供学生参考。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二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介绍,冬初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每月工钱500文。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全被婆婆拿去了。
在这之前,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澳的贺老六了。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澳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年底生了一个孩子,小名叫阿毛。母亲孩子养得都胖,又没婆婆,男人有力气,又会做活,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伤寒死了。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又被狼衔去了。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到了秋天,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予领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灶下烧火。这对她打击很大。
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这话传扬出去,人们又拿起运伤疤取笑她。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
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岁左右。
5.让学生速读全文,完成下列投影表格。
四、课堂讨论
1.讨论小说的线索。
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学生可能有如下看法:
学生甲:以“‘我’的见闻”为线索。
学生乙:以“祝福”为线索。
学生丙;以“样林嫂的悲惨遭遇”为线索。
2.学生思考: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本文的结构方式采用了倒叙式。小说先写出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结局,然后由回忆把其不幸的一生写出来。先写出结果,有利于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对读者的心灵造成强大的震撼,促使读者去思考,便于作者与读者的心理沟通,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后对祥林嫂身世的叙述,可以帮助读者根据情节去认识封建礼教是如何摧残迫害祥林嫂的,并从多个方面去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害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性的理解,更好地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小说的环境描写及人物的对话描写的文段。
2、以“我家的保姆”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分析样林嫂所处的典型环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小说主题。
2.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3.深层把握“祝福”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马克思)。那么,在《祝福》中,围绕和促成人物行动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研读小说的环境描写
1.提问: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个“舞台”上来演绎,“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世态风情?
(1)学生集体朗读小说的第1~2段。
(2)学生勾画关键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前后桌进行交流。
(3)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①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如,当“我”离开五年之后重回鲁镇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准备“福礼”的是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②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人们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对神的祈求上。
2.学生思考: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1)学生默读课文,摘录有关语句。
(2)思考后明确: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周身血脉,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3.学生思考: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
明确: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如柳妈便是无聊冷漠人中的一员。她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她又把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他人谈笑。这种人情的冷漠也可在鲁镇女人们“鄙薄…‘烦厌”的神情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慌忙的语调中、在短工“简捷”“淡然”的回答中看得分明。
4.教师小结:鲁镇是一个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封闭落后的社会,是旧中国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保守、自私,亳无温情可言。可见,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冰封无化的世界里。
三、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
课题一:关于祥林嫂的死因
1.提问:原文中说:“怎么死的?—一还不是穷死的?”你认为祥林嫂的死因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学生看法(略)
2.教师问:许寿裳先生说:“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了祥林嫂。”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1) 学生自由交流。
(2)引导学生再度审视鲁四爷等活动于祥林嫂周围的人的行为。
3. 学生思考并讨论:谁应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最主要的“元凶”?
四、课堂小结:
揭示了旧中国农民尤其是广大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的本质。同时还有促人警醒,呼唤劳苦群众的自我意识之意。
2提问:作者以“祝福”为题,有何深刻含义?
学生思考后明确:①体现了小说以事件命名的特点。②祥林嫂这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是由“祝福”这个典型事件牵动出来的。只有将其不幸置于“祝福”的环境中,才能更清晰地揭承出旧中国社会,尤其是神权在其悲剧一生中的作用,更能深刻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生的社会根源,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③把祥林嫂的悲剧一生放在“祝福”的环境中,才能增强祥林嫂的命运的悲剧性,从而深化主题,把批判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的主题进一步强化,即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者的呼号”展示给读者。
五、布置作业
1.有人说样林嫂“没有春天”,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
2.有的学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这种看法是否合适?
3.学生课外思考: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
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这个情节增添得是否妥当?写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及其把“我”作为叙述人的意义。
2.欣赏小说的对话描写及体味语句的深刻含意。
3.欣赏小说中的肖像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都熟知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和《故乡》,都选择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作品中的”我”不仅在观照他人,而且也在剖析自己的灵魂。其实,在鲁迅的4p内喊》《彷徨》集中采用这种叙述方式的作品还有许多,这个现象很值得我们探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祝福》中“我”的形象及采用这种方式的意义。
二、分析“我”的形象及以“我”为叙述人的意义
1。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
(1)提问:小说中的“我”是一种什么身份的人?
明确,“我”是一个远离闭塞、衰败和萧索鲁镇社会环境,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这一点可从“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谈话是总不投机”等句子中看出)
(2)播放音乐《二泉映月》,指定——男生有感情地朗读语段——从“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样林嫂的事”至“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3)学生思考:①如何理解“我”对祥林嫂的回答“说不清”。②“我”是否同情样林嫂的命运,又如何理解“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一句话。
明确‘①对于祥林嫂灵魂有无的发问,“我”的回答有三句话,“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第一句在“我”是慰藉的话,在祥林嫂却是似疑实断的答案,这对祥林嫂“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是一个冲击。第二句在“我”已意识到给对方增添了苦恼,于是支吾其辞,而在“祥林嫂”由此获想到死后的痛苦,更加深了苦恼。第三句“我”的禽棍之辞,在祥林嫂心灵上掀起了更大的波澜,客观上加速了祥林嫂悲剧的到来。总之,‘我”的动机是想帮助祥林嫂解除痛苦。然而,相反的结果却表现了‘我”的软弱无力。②“我”预料中面又不愿发生韵事终于还是发生了。从“我”与“短工”的对话中可看出“我”对祥林嫂是抱有扳大同·情心的。样林嫂的惨死曾令“我”诧异和惊慌。但这种精神的危机,“只是暂时的事”,程快“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有些负疚,并且为了卸去这偶尔的负疚感,“我”已决计离开鲁镇。这充分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精神道德上的不足——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
(4)学生动手概括“我”的形象。
明确: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他同情弱者,但面对鲁镇社会的黑暗又深感自己无能为力,甚至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在失望和痛苦之余希望卸去负疚感。因此说,“我’的灵魂还受着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精神道德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2.组织学生讨论:在《祝福》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我”——一个远离故乡的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鲁四老爷、四婶、冲茶的短工或是柳妈呢?
经教师点拨后,学生明确:原因有二:第一,因为故事中除“我”以外的其他人物没有一个真正关心样林嫂的不幸。这些冷酷、麻木、愚钝的灵魂,感受不到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和社会
的黑暗,也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因此他们注定当不起故事叙述人的角色。只有远离了鲁镇传统社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我”才能站在更高的视点上,以“智识者”的理性精神来认识和思索祥林嫂悲剧的实质及其社会意义,来暴露鲁镇人们人性的残忍。第二,小说通过对“我”一、——祥林嫂不幸的目击者对现实的冷漠和无动于衷的态度的刻画,更能突现出祥林嫂的不幸和社会的无情(试想,一个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态度尚且如此,那普通民众的态度又能会怎样呢?),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勇敢的自我解剖的精神。
三、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
1.分析样林嫂的外貌描写
(2)提问:投影中的三个语段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哪个时期的外貌?她的外貌有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之前三个时期的外貌。初到鲁镇是“顺着跟”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除表现她的忠厚老实之外,还说明她备受婆婆虐待,但毕竟年轻。再到鲁镇,仍“顺着眼”,但血色已消,眼角还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精神。这是她被卖改嫁,丧夫失子,精神备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而诉说不出的表现。最后,“我”在河边遇到她时,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悲哀的神气仿佛木刻似的;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从脸色的变化到眼珠的呆滞无光,是岁月沧桑在她身上烙下的深刻的苦难的印记,说明祥林嫂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成了垂死的人。小说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祝福》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祝福》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的课文,作者鲁迅,体裁为小说。本课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旧社会劳动妇女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高考新课标卷近年来一直在针对小说设题,全部以大阅读的形式出现,分值25。本单元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因此非常重要。
二、说学情
我现在所教的学生有这样几个特点:
1、阅读面窄,看小说大多停留在对情节的喜爱与追求上,缺少进一步的思考。即使是对于小说的`情节,也经常只是走马观花浏览一遍,很快就忘记很多。
2、课堂表述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较弱。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小说三要素,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学会概括主要情节
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小说的能力,加强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四、说教法学法
以教师引导启发为主导,学生讨论、探究为主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理顺情节,把握结构
(1)学生复述主要情节,其他学生点评。
(2)总结出祥林嫂的命运:
丧夫——出逃——被迫改嫁——二次丧夫——失子
总结:命运悲惨
3、总结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勤劳善良对生活要求很低有反抗性迷信
4、剖析主题
(1)思考探究:祥林嫂在除夕之夜凄惨死去,你认为谁造成了祥林嫂的死亡?或者说你认为谁应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任?
明确:鲁四老爷、四婶、她的婆婆、柳妈、鲁镇人的自私冷漠,“我”的犹豫都对祥林嫂的死负有一定责任。
(2)引导:这些人是否是些十恶不赦之人?祥林嫂淳朴善良、命运悲惨,为何这些人把矛头不约而同地指向了祥林嫂?
明确:他们都是凶手,又都不是凶手,人们的冷漠与自私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封建礼教思想。
总结:封建礼教虽然只是一种思想,可当周围人都认同,都信奉时,它就会化成一把无形的刀,一张让人窒息的网。它不是刀枪,却比刀枪更厉害。辛亥革命正是因为忽略了这一点,所以最终失败了;鲁迅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要弃医从文。鲁迅深深地明白,想要国家富强,民族兴旺,只有先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
5、延伸拓展
引导:哲学上说,精神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今天的《祝福》即是一例,还有哪些例子?
总结:充实自己的大脑,打开自己的心胸,多观察,多思考,不做麻木无知之人;多交真诚博学之友,多读优秀有益之书,劳逸结合,享受生活,做丰富有爱之人。
6、教学反思
1、鲁迅的小说主题深刻,引人深思。但由于小说所写社会与现在差别巨大,再加上学生阅历尚浅,思考力不足,因此对于鲁迅小说的理解总是很表面。在回答“谁造成了祥林嫂的死亡”这个问题时,有同学马上回答,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可进一步问为什么是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却又回答不上来;问学生什么是封建思想,也支支吾吾,答不上来。由此可见,学生并非真正理解封建思想对人的迫害,也可以说对小说主题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我认为本课的设计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2、小组学习和参与式教学模式改变了“满堂灌”的生硬,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但参与式教学不应该只是一种形式。如果只是追求讨论和参与的外形,那课堂只会变成空洞的热闹和浮躁。课上是学生的集体狂欢,过后却收获寥寥。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深深地感觉,想上一堂高质量的课,必须设置好学生探究的问题。问题太简单,讨论无意义且浪费时间;问题太难,学生讨论很长时间也摸不着门道,打击了积极性的同时也在耽误时间。因此,找一个有讨论价值并可以层层深入的问题很重要。就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本课的设计很好地达到了这个目标。学生讨论热烈,回答时可以互相补充,我只需引导他们继续思考,很容易就得出了问题的最终答案。
3、我记得第一届学生毕业时,我问学生对哪一课印象最深,学生说“都差不多”,这个回答让我很受打击,但也促使我去思考。语文课文内容丰富,风格多变,但一经课堂处理却都变得差不多了。我认为这与我们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和总求面面俱到的想法有关。面面俱到就意味着都点到,但哪一点都来不及深刻挖掘。因此,现在我备课总希望每课都能根据课文特点突出一个重点,为此不惜先放弃其他一些方面。例如,本课的设计其实是把主题当做了中心,前面虽然有情节、人物的处理,但基本都是在为解读主题张本。这样删繁就简,可以让学生对每一课都有不同的感觉,并且记忆深刻。
《祝福》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三、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运用电教手段,例如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
教学时数 三教时
预习指导
一、课前阅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基础知识部分,了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及有关知识。
二、熟悉课文,掌握课文中有关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寒暄 尘芥堆 淡然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四书》(见教材注释)
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见前面教学目的,可以板书)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5.学生朗读这两段,进一步体会理解。
布置作业
1.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做“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教时
交流作业 ,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提问: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布置作业
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教时
复习旧知识
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
研习新课
1.阅读前面第3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
(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6.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7.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布置作业
1.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2.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祝福》教学案 篇5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
祝 福(二)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2.发展部分: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B.人们的态度:
C.柳妈说鬼:
4.结局部分: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三、布置作业 。
祝 福(三)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
二、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B.语言描写: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五、布置作业 。
祝 福(四)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三、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四、布置作业 。
《祝福》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点、难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环境(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全文典型的环境描写有三处,各有特点、作用。学生讨论归纳:第一处(第一、二自然段):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沉重”、“阴暗”、“乱成一团糟”等词透露出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压抑和反感。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后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悲剧的社会基础。
第二处(第八页第二段):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愤激和沉痛之语。
第三处(最后一段):这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响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
二、鉴赏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这篇小说在塑造祥林嫂时,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段刻画人物,其中肖像描写运用的特别成功。要求学生找出三处肖像描写,比较阅读,思考肖像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学生归纳:祥第一次到鲁家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脸色青黄”是生活艰辛的烙印,红润的脸颊显示了她青春的活力,因为她毕竟才二十几岁。而她第二次来到鲁家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顺着眼”,是她善良性格的体现,突出了她内心的悲哀和空虚,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无奈,从那“消失了血色两颊”、“眼角上的泪痕”、“没有精神的眼光”的描写,不难体会到祥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击后极度痛苦的心情。作者第三次描写祥林嫂时和前两次就迥然不同了:“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形象,多么令人毛骨悚然!她也曾有过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而现在,她的精神已完全崩溃了。
教师总结:三次肖像描写,相互对照,诉说了祥悲惨的一生。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个被封建礼教束缚、被践踏、被遗弃的旧中国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有力地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三、作业:课后练习二
《祝福》教案 篇7
(课前)【板书:祝福鲁迅】
1.到今年,鲁迅先生已经去世80年了。
但他的作品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被广泛地传播着、阅读着。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名言,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与良知,表现出一个伟人的博爱与悲悯情怀。
2.今天,我们读小说《祝福》,就能读出这种浓烈的情怀来。
3.小说篇幅较长,将近一万字。课前组织同学们做了认真预习,要求同学们标记段落序号、通读整篇小说、做点个性批注,并完成自学案。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预习的效果。
4.大家通读并初步研究了这篇小说,那么小说的基本情节是怎样的呢,哪位同学来讲一讲?(一位学生说完后,老师予以明确)
同学们看看,从情节设置上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倒叙!此外,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还有个特点,即前有序幕,(和同学一起讲)后有尾声。
小说讲述了祥林嫂一十三年的悲惨遭遇:她从一个二十六七岁的青年妇女,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街头乞丐,而且只四十来岁,就悲惨死去,在寒冬、在人们的祝福声中。
其人生变化之大,之惨,让人震惊,令人悲伤。
5.正如作者在文中写道的那样: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
不过,大家注意到没有。小说中也有这样一些表述: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似乎鲁镇一切照旧。
小说中一方面强调祥林嫂的变化之大,一方面又强调鲁镇的未曾改变。那么,这“变”和“不变”之中究竟有何深刻的内涵和意蕴呢?
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变”与“不变”来阅读和探究小说,进而了解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旨。
6.先来看小说是如何写“变化”的。
小说围绕祥林嫂写了哪些变化?请在文中找出来,并分析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请同学们整理一下自己的预习成果,等下参与分享。【板书:变】
师生讨论中……[如果需要封建礼教方面的“补充资料”,点击“超级链接”]
【板书:人生的境遇外在表现精神状态】
这一次次变化实际上就是祥林嫂一步步走向毁灭、一步步被这个社会吞噬的过程,作者以极其沉重的笔墨向我们描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是什么造成了祥林嫂的`死亡,在这一系列巨大“变化”的背后,有什么东西是从来“未曾改变”过的?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探究一下“鲁镇从未改变的东西”。(3分钟)
【板书:不变】
师生讨论中……[如果需要封建礼教方面的“补充资料”,点击“超级链接”]
【板书:国民劣根性封建礼教封建思想】
1924年,即中华民国13年。然而,民主和科学的光芒却没有照进鲁镇,更没有改变鲁镇。这里一切照旧,以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为核心的封建文化,根深蒂固,力量强大。正是这些“不变”的东西,像一只看不见的巨手,死死扼住了祥林嫂命运的喉咙,把她推向了毁灭的深渊。
8.解读到这里,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应该非常清楚了,同学们能不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一下,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师生讨论中……
【老师明确】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却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是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被旧社会所吞噬的苦命人。
9.作为革命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的鲁迅先生,以小说的形式为我们展示出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苦命运,深刻地揭露出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正如许寿堂先生说的: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著名作家丁玲这样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痛苦。
鲁迅先生创作这篇小说就是要“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点“超级链接”)
鲁迅先生在满清生活长达30年,对封建专制统治深恶痛绝,于是向往革命,为革命鼓与呼,1911年终于迎来的辛亥革命的胜利;但现实却令他很失望,甚至绝望,有“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中”的大寂寞。但他没有放弃,面对浓黑的夜,他荷戟独彷徨,上下而求索。
鲁迅通过小说,揭露出社会的弊病和人性的弊端,为的就是“引起疗救的注意”,启发人们去改造中国、改良人性,以期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10.事实上,鲁迅先生所揭示的一些病苦至今也没有完全疗救好。今天的社会,依然需要鲁迅先生的批判,需要“德先生”的民主,和“赛先生”的科学,以及美好的人性。如此,社会才能和谐,人生才能美好。真诚地祝福各位。下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