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案精选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文是勤劳的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祝福》教学案精选5篇,仅供借鉴。
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特别是对社会环境和人物命运的把握。
2、深刻认识作者塑造祥林赛形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祥林嫂的悲剧及其典型意义。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疑难之处并做好标记,准备课堂质疑。
2、搜索并整理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谈话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红楼梦》。他自己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可见,鲁迅是拥有一双慧眼,看穿了社会的阴暗、世态的炎凉,塑造了无数个被炎凉包裹、直至吞噬的“小人物”。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笔下另一位令人同情的人物——祥林嫂,感受一下她的悲剧命运。
二、学习过程
(一)走进鲁迅——冰凉裹身
阅读,整体把握并初步了解社会环境。环境是人物命运的土壤,鲁镇是典型环境。通过阅读,谈谈对鲁镇的整体印象。
明确:
自然环境:冰冷沉郁(灰白色的沉重的万云,天色阴暗,雪花漫飞)
人文环境:落后、陈旧(鲁四老爷大骂康有为、书房环境、祝福场景)
人际关系:虚伪、淡漠(鲁四老爷对“我”的寒暄、众人对祥林嫂之死的反应)
整体印象:鲁镇——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展示地”,这里气氛沉重、压抑,时时透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冰冷,这就为小说笼罩上了一层幽暗阴郁的色调,暗示了人物命运的悲惨。
(二)三见祥林嫂——怎一个“惨”字了得
课文主要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外貌描写,记录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发展过程。梳理课文,完成下表:
肖像1
肖像2
肖像3
时间
丧夫、从婆家出逃
再度丧夫并失子
沦为乞丐
脸色
青黄
青黄
黄中带黑
两颊
红
消失了血色
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眼睛
顺着眼
顺着,有泪痕
眼珠间或一轮
分析:祥林嫂的境遇可谓每况愈下。从第一次描写我们能看出她虽贫困、悲痛,但还有活力;从第二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极度悲哀,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从第三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绝望、麻木。三次描写层层深入,对照鲜明,震撼人心。
2、质疑:祥林嫂初来鲁镇不过二十六七岁,至死前后大约五年时间,课文中却写道“头发已经全白”,这是否太夸张了?
明确:并无夸张。祥林嫂生前饱受折磨——丧夫失子、再嫁的耻辱感、灵魂的有无,使她一次次陷入悲剧的泥淖,厄运已经把她折磨成非人非鬼、非死非活的模样,所以容貌与年龄很不相符。
3、品味:祥林嫂说“我真傻,真的”表达了她怎样的情感?作者反复提到她说这些话的用意何在?
参考:表达了祥林嫂内心的巨大悲痛。作者有意重复这段话,意在表明儿子被吃掉这件事对祥林嫂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她在走投无路、失去精神依托之后内心留下了严重的创伤,只能以反复向别<>人诉说来减轻内心的痛苦。可惜的是,人们在反复咀嚼和赏鉴过她的悲哀之后,却报以厌恶和唾弃,反映出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4、思考:鲁迅说过,中国人从来都没有争取到“人”的资格,最多不过十奴隶的资格。这种国人的悲剧性集中体现在了祥林嫂身上,请简要梳理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明确:
快乐与幸福(暂时做稳了奴隶)
苦难与不幸(想做奴隶而不得)
逃出婆家,到鲁镇做工,嘴角有笑影,白胖了
被逼婚,拼死反抗
再婚,没有婆婆,丈夫有力气,有了儿子,胖了
再度丧夫,失子,被嘲笑、鄙视
捐门槛回来,神气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被拒绝参加祝福,如受炮烙,恐惧
5、总结: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安分、善良,对生活的要求很低,却深受社会和命运的践踏、摧残和愚弄,直至被吞噬。惟其无辜,愈显社会无理。
(三)细品题目——意蕴深远
交流:围绕小说为什么以“祝福”而不以“祥林嫂”为题目这个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提示:
1、从作品的主题切入:鲁镇是典型环境,祝福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场景。祥林嫂和当时社会的矛盾通过祝福集中表现了出来。祝福时,四婶的一声断喝——“你放着罢,祥林嫂!”使她的境况急转直下,迈向死亡之路。就连柳妈也在祝福前给祥林嫂出了个难题,让她对灵魂的有无充满了疑虑,给她的死亡之路布满了阴影。这些都是鲁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
2、从作品的线索如受:作品开篇就是以祝福场景拉开小说发展的序幕;中间又一再提到祝福;最后又在祝福声中结束。祝福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展示人物性格的舞台。
3、从作品的艺术手法切入:祥林嫂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祝福的欢乐气氛与祥林嫂的惨死形成强烈对比,“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四)告别祥林嫂——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1、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有人说,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有人说,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等极端冷酷的人“杀”死的;也有人说是柳妈的一席话葬送了祥林嫂;还有人说是不幸的命运害了她。全班分组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2、作业:祥林嫂凄凉地告别了这个世界,留给我们无尽的哀思。掩卷沉思,你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现实生活中,你可曾有过无助的感觉?此时你觉得世界是“充满爱”还是“浓黑的悲凉”?如若遇到“祥林嫂”,你是真诚地帮助,还是无视地走过?请拿起手中的笔,记下深刻的体悟,留下深沉的思索。
祝福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
1.识记 A.关于《彷徨》 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设想〗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5.三课时
〖教学过程 〗
布置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
辛亥革命1911 五四运动 1919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 卫家山 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 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四。练习
从文中再找出一此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突然死去 倒叙
开端 初到鲁镇
发展 被卖改嫁
高潮 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
一、讨论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一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 B、小十岁的丈夫 C、工钱
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1)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关于环境描写的类型及要求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的描绘目的何在?
研读开头一节
A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气息?
B.将到新年是一种怎样的气氛?
C.四叔与我见面的情景表现什么?大骂新党,S在书房里表现什么,为什么不是"留在书房里"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A、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层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总结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S终正Q)
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点拔A、在结构上 B、对于中心的表达上
明确:
A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B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 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我 的软弱性
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六
2.自选角度,写一则读书笔记
七、作业 反聩及校正
[1]
《祝福》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设想:
[重点]
1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难点]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揭示主题。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三、检查预习
1.字词。
第1段 钝dùn响 幽微 寒暄xuān 第2段 瓦楞wǎléng 朱拓tà
第3段 间jiàn或 乞丐qǐ gài 第10段 悚sǒng然 踌蹰chóu chú
第17段 不更gēng事 第20段 谬miù种 第30-31段 淡然 俨yǎn然
第32段 雪褥rù 瑟sè瑟有声 尘芥jiè堆 形骸hái 第34段 颊jiá 周正 第50、56、60段 沸反盈天 贺家墺ào 嚎háo 第66段 荸荠bíqí 絮絮xù
第68、69、72、74段 呜咽yè 驯xùn熟 桌帏wéi 讪讪shàn 第79段 敛liǎn
第83、87段 怔怔zhēng zhēng | 咀嚼jǔ jué赏鉴 渣滓zhā zǐ 瞥piē
第96、98、99、101段 拗niù不过 蹙cù缩 诡秘 门槛kǎn
第109段 窈yǎo陷 惴惴zhuì zhuì第112段 歆享xīn xiǎng 牲醴shēng lǐ蹒跚pán shān
补充解释:瓦楞:瓦陇,亦作瓦垄。 即屋顶上用瓦铺成的凸凹相间的行列。
间jiàn或:副词。有时候;偶尔。
悚sǒng然:害怕的样子。
踌蹰:chóu chú也作“踌躇”,①犹豫,迟疑不决:踌躇地呆坐了很久。②徘徊不进:踌躇不前。③研究,反覆思量:颇费踌躇|踌躇多日。④从容自得的样子:一脸踌躇的神情。⑤心情沉郁:望西都,意踌躇。
瑟瑟:sè象声词。形容颤抖:瑟瑟发抖|形容轻微的声音:秋风瑟瑟。
沸反盈yíng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墺:ào可居住的地方。
絮絮:xù xù1.语繁不断貌。 2.连绵不绝貌。
呜咽wūyè:1.低声哭泣。亦指悲泣声。 2.形容低沉凄切的声音。
歆享:1.神灵享受供物。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松树底下|步履蹒跚。也作盘跚。
2.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四、分析课文
1.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必须先来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才能准确地把握住祥林嫂的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小说的主题。一般小说的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组成,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情 节 内 容 起讫段落 时间
序 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 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开 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
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
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
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补充知识: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又叫初春。同样有孟冬,孟夏,孟秋。仲zhòng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同样有仲夏(盛夏),仲秋,仲冬。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又叫暮春、晚春:暮春三月。晚秋:秋季的末期,暮秋、深秋。同样有暮冬、深冬。夏末。
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
3.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本文的线索: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6.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明确: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第1段)和人们忙碌的景象(第2段)。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第1段第2行)“阴暗”的天色,(第2段倒数第9行)“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第2段倒数第7行)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第2段倒数第11行)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7.小说的开头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一句作何理解?
明确:从表面看,这话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的意义的。联系上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以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8.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
明确: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9.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春天是什么(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1)春天是什么
明确:春天是幸福、生机希望的象征。
(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明确: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明确:探讨祥林嫂的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要弄清祥林嫂的死因必须分析一下小说的中人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要弄清她是什么样的人就有必要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从而领会《祝福》的主题。
在分析情节的同时,可以结合起来分析一下人物形象。我们知道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外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另外还有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白描: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本文是白描的典范作品。(细描: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进行详尽的描绘。要求从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描写的对象加以渲染和铺陈,有如镂金错彩,绮丽华美。但要防止堆砌辞藻的形式主义或忽视艺术概括的自然主义倾向。)
《祝福》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4、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重、难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设想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5、两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卫家山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5、见板书
四、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五、练习
从文中再找出一此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情节内容顺序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突然死去倒叙
开端初到鲁镇
发展被卖改嫁
高潮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1)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关于环境描写的类型及要求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的描绘目的何在?
研读开头一节
A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气息?
B、将到新年是一种怎样的气氛?
C、四叔与我见面的情景表现什么?大骂新党,S在书房里表现什么,为什么不是"留在书房里"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A、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层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总结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
3、保守虚伪反动
二、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三、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点拔A、在结构上B、对于中心的表达上
明确:
A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B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四、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我的软弱性
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五、作业
自选角度,写一则读书笔记
六、教后札记
《祝福》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语文教案-祝福教案示例二。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本课时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第二课时
本课时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P:“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P。)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
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