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10篇高二生物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生物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多方面的影响。
2、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3、能够开展课外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
教学重难点
1、知识方面:掌握调查和收集资料、科学探究的方法;设计两个探究实验的方案;开展课外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
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科学价值观方面: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分成四组,明确组长及组员名单。
2、布置调查任务:
①人类破坏森林的实例。
②人类活动引起沙尘暴的实例。
③各种野生动物被捕杀的实例。
④结合广州珠江水的污染状况,收集我国河流、湖泊被人类污染、破坏的实例。
⑤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实例。
⑥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实例。
⑦酸雨、废电池产生危害的实例。
⑧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小组讨论:这些现象的后果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应该怎样要求自己的行为?
3、每组选两个标题(彼此不重复)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做成幻灯片(最好图文并茂),在课堂上汇报。小组讨论内容每个同学都要做好发言的准备。
设计意图:
考虑到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将下一课时的调查内容也纳入本节课,每个小组选做其中两项内容,负担不会太重,再通过堂上的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这里将课外阅读也纳入查阅范围,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生态环境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及有关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教学引入:
通过大屏幕展示组图:
青山—绿水—蓝天—小鸟天堂—繁华的都市—拥挤的人群—密集的厂房—高高耸立的排污烟囱—荒山—污水—灰蒙蒙的天空—垂死挣扎的小鸟
教师:美丽的青山绿水没有了,带给我们的是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人类在制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课前同学们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了充分的准备,我们看看哪一小组做得最好!先请出我们第一组的代表来发言。
学生堂上展示阶段:
学习活动:由每组选派发言人x人,用ppt展示资料收集结果。
第1组汇报:人类破坏森林的实例,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实例。
第2组汇报:人类活动引起沙尘暴的实例,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实例。
第3组汇报:各种野生动物被捕杀的实例,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第4组汇报:结合xx的污染状况,收集我国河流、湖泊被人类污染、破坏的实例,收集酸雨、废电池产生危害的实例。
师生互动:教师可向学生发问,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问。
生生互动:一个小组汇报结束后,不同小组成员之间可提问。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是学生课前资料收集整理成果的展示,也是这节课的主要环节。学生学生将课外查找到的资料,以制作的演示文稿进行汇报,在课堂上同其他同学共同分享,互相交流。组内可以分工,每人交流一个方面,其他同学给予补充,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堂上教师要提醒每组发言时间控制在8分钟以内。
学生在汇报的同时,其他小组也要认真聆听,并对汇报的小组作出质疑或提问,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将一些重要的内容点出,引起学生的关注,或者将被学生忽略的内容加以补充。
无论是学生的展示环节,还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环节,均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引导着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调查问题、收集资料、准备发言的活动中去。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和信息,达到了课标要求的“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师生讨论阶段:
讨论内容:这些现象的后果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应该怎样要求自己的行为?
学生:各抒己见,具体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或感想
教师: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发言,参与其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作起。
设计意图:
给学生提供自由宽敞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完全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发言,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创造学生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
结束:
表扬各小组成员作业完成得很好,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下次做得更好!
播放“地球之歌”的MTV,在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高二年级生物教学设计方案 篇2
知识目标
理解由各种化合元素组成的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核酸等各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特点,在细胞和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和各自具有的生理功能;初步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是体内各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和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合作、共同作用的结果。
能力目标
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化合物的学习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各种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的学习,认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通过各种化合物的功能的学习,认识生物体的物质性和生命活动需要物质基础的观点;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重点分析
1、组成生物体的六大类化合物的元素组成,该六大类物质在生物体内和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组成生物体的六大类化合物虽然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但组成的各类化学元素的种类、数量、组成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各种化合物的组成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其功能;另一方面该部分的知识又是学习以后知识,如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作为重点指导学生学好、学扎实。
2、四类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
四类有机物是生物体特有的化合物,了解这四种化合物的结构和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的功能,特别是四种化合物在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功能的侧重点,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糖类物质主要作为生命活动的供能物质,脂类物质主要作为生命活动的储能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而核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核酸对生命活动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来实现的。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对四种化合物的功能进行区分。
难点分析
1、组成蛋白质的结构单位——氨基酸的化学结构特点,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其与功能特点的相互关系。
蛋白质的结构单位以及蛋白质的化学结构特点及空间结构特点等,是有机化学的知识,由于学生还没有开始学习有机化学,因此是学习上的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化学知识进行讲解,讲清楚氨基酸的结构通式,通过氨基酸的缩合反应引出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并直观演示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的相互关系。
2、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的结构特点,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
核酸的知识虽然简单,但知识繁多、琐碎,对于学生来讲学习和记忆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是教学的难点。教师教学是一要注意与蛋白质的结构单位(核苷酸)区分开,二要区分核酸的不同种类(DNA、RNA),三要区分不同种类核酸的核苷酸,为后面遗传的物质基础的学习奠定基础。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一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减数_的概念;能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模拟出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通过观察图片、动画,提高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减数_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减数_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难点:模拟减数_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有丝_各时期的特点并播放有丝_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出有丝_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_的结果是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一样。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图片,图示有性生殖的过程。设疑: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46条(23对),由学生尝试把图中受精卵、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情况标出。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生物体是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必须减少一半,即通过减数_而非有丝_。
(二)动画演示,共同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减数_的相关信息(以精子的生成为例)。
问题:减数_的概念,场所和结果;产生精子的原始细胞即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之后继续设疑:精原细胞在减数_过程中,染色体是怎样减少一半的?又是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根据有丝_的知识发表自己的猜想。
教师肯定学生的猜想,动画演示精子形成的全过程。
设疑:减数_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减数_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哪些行为变化呢?
1、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学生观察分析减数次_间期精原细胞变为初级精母细胞时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了解染色体数量和DNA含量变化情况。
2、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提问:减数次_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配对的是怎样的染色体,图中有几个四分体?点拔学生总结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特点。
3、动画演示:减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后期同源体分离。
提问:减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分离情况?学生总结归纳表述。
4、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教师点拔:一个精原细胞_只能发生其中的一种形成二种类型的精子,多个精原细胞_,各种情形都能发生因而产生的精子具有多样性
5、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提问: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分析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点(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
提问:次级精细胞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减数第二次_?染色体数还会再减半吗?学生预测减数第二次_。
6、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提问: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征与精原细胞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精子寿命很短?精子还能再_吗?
总结:精子形成需要经过变形,丢弃大量细胞质,仅保留了细胞核和极少量细胞质,所以精子寿命短,精子不再_,因此减数_无细胞周期。
7、再完整播放一遍减数_全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减数_过程:提问:减数两次_各时期细胞名称是什么?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变化?
(三)动手体验,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_全过程,加深对减数_过程的理解。
之后提问:什么是减数_?学生分析进行减数_的生物、细胞、时期、过程、结果,从而总结出减数_的概念。
(四)小结作业,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课下请学生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_(减数_)的过()程与特点。
高二生物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是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中继生长素的发现之后,阐述生长素作用以及应用的关键一节。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知道什么是植物激素,理解了植物发生向光性的原因以及生长素的产生、极性运输和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本节的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概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本节的能力目标集中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探究活动中。此项探究活动不仅是学习内容的延续,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尝试探索如何将科学发现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应用,并领悟做预实验的意义。
二、教学实施的程序
学生活动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观察“问题探讨”中的曲线图,并思考其中的问题。
分析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文字信息,以及教师提供的资料,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对照教材图3-7,体会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
观察预实验的操作。
接受探究实验活动的培训,如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用具的注意事项。
组成小组,成员间分工协作,设计探究实验的初步方案,提交给教师。
进入实验室,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药品,制作实验装置,接受教师检查。
小组内交流实验方法和过程,进行操作。
将实验装置带到教室、家庭或自选场所。注意安全和实验装置的完整。
图形引导,以问题入手,探究“嵌入”,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利用多种资料,提供应用的实例,帮学生理清应用原理。
利用2,4-d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激发探究2,4-d等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兴趣。
演示预实验。
进行本探究实验主要方面的培训,如扦插枝条、沙土筛洗与消毒、扦插枝条制作等。
用提前录制的预实验的主要过程录像,演示探究实验的关键步骤。
对学生提出的初步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
教师对每一个小组探究实验方案做到心中有数,巡回指导。
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提醒学生注意学会倾听和吸纳别人的意见;指出探究实验注意事项,特别是水分要充足,温度范围保持在25~30℃。
指定小组负责人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训练高中学生读懂模式图、示意图和图解的能力;从图解发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培养利用现代化学习手段进行快捷、高效学习的意识,学会资源共享,欣赏他人,提高自己。
教师领引,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消耗。
使学生减少盲目性,树立自信,学习借鉴他人的探究经验和方法,以实际行动启发学生要善于资源共享。
及时了解各小组情况,确认差异,及时纠正错误,激励参与,注重过程评价。
遵循探究实验的过程性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成果都不是容易获得的,耐心是重要的。
大约一周后
小组成员各自整理探究实验记录,绘制不同的表格或曲线图,完成探究实验报告。 自愿进行进一步探究活动,提出探究实验方案。
了解学生探究实验总体情况,组织学生之间进行探究实验结果的交流,即“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表达与交流”。
提出进一步探究活动的建议,提供进一步探究的适当实验指导和实验条件。
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活动的经验,初步确立严谨的作风。学会分享成功的快乐,或敢于面对失败,积极分析原因,尊重客观事实。
四、其他问题及对策
1、本节的探究活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之一是,教师一定要亲自做“预实验”,并在“预实验”过程中,收集相关的录像、照片等资料。
2、由于本探究活动需要一周时间,因此教师要提前做好教学的整体设计。
高二上册教案(语文 数学 英语 生物 化学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掌握集合的常用表示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合适的语言(如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提高语言转换和抽象概括能力,树立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内容的意识。
3.情态与价值
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够解决相关问题,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表示集合。
【教学思路】
通过实例以及学生熟悉的数集,引入集合的概念,进而给出集合的表示方法,学生通过自我体会、自主学习、自我总结达到掌握本节课内容的目的。教学过程按照“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归纳总结——获得新知——自我检测”环节安排。
高二生物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及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分辨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
血液在三种血管中的流动方向。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动脉
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颈部和腕部动脉的搏动,感受动脉所在的位置,观察、思考并表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动脉一般分布较深,可以摸到但一般看不到。
2、静脉
指导学生观察身体表面特别是手臂上的“青筋”,即静脉,感受静脉的所在位置,说出静脉的分布特点:在较浅的位置有分布,可以再手臂、手背等处看到。
握拳,观察手背上凸起的“小包”,了解静脉瓣的作用:防止血液倒流。
(二)新课教学
分别播放关于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视频,并配以图片出示让学生根据视频和图片的内容做出讨论分别说出其特点,并就三种血管的血流方向、血流速度、管壁厚度、管腔大小(直径)进行讨论,列表总结起不同之处,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渗透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思想。
血管类型功能分布管壁特点管腔特点血流速度
动脉把心脏中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较厚,弹性大较小快
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数量多,分布广非常薄,只一层上皮细胞很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最慢
静脉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有的分布较深,有的`分布较浅较薄,弹性小较大慢
(三)能力展示,巩固提高
课件出示练习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巩固本节内容:
1、你观察到了几种血管?血液流动的方向性如何?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什么血管?毛细血管的结构实现了什么功能?
答:三种血管;血液流动方向为: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管壁极薄,公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细胞只能单行通过,使得管内血流速度最,能与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2、为什么要在指尖、手背等部位取血或输液?四肢的静脉瓣有什么作用?
答:指尖、手背、手臂、耳唇等部位取血和输血,是因为这些部位都有静脉分布,静脉血管管壁较薄、弹性较小,管内压强小,血流速度较慢,取血时不会倒置血液大量外流,输液时也可以把药剂带回心脏再送往全身各处;静脉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保证血液输送回心脏。
3、用肉眼能看到静脉,能看到动脉吗?动脉和静脉在分布和结构上可能有什么不同?
答:动脉分布比静脉深,可以摸到,一般看不到。
血管类型分布管壁特点管腔特点
动脉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较厚,弹性大较小
毛细血管数量多,分布广非常薄,只一层上皮细胞很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四)课堂小结
1、血管内血液流速不同,血管壁受到的压力就不同,这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血压。由于心脏想血管供血是间断的,动脉表现的是搏动明显,相比较静脉搏动较弱,根据搏动情况不可以区分动脉和静脉血管。中医诊脉要在手腕位置,这里的血管是动脉血管,搏动比较明显。我们手背和手臂上的这些血管,搏动较弱,都是静脉血管。
2、在人体四肢,还可以根据血管中是否有静脉瓣区分动脉和静脉血管,静脉血管里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动脉则没有。
3、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共同构成血液流通的管道,保证血流的畅通无阻。
(五)小结作业,课外拓展
联系生活启发学生根据三种血管的血流速度及功能辨别出三种血管创伤出血时的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关爱生命的意识。
四、板书设计
高二生物优秀教案 篇7
一、三维目标
1、能说出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
2、能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3、能阐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能概述DNA分子复制的时间、场所、过程、特点和意义
5、通过构建概念图,有利于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能力。
6、通过课堂的技能训练,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7、认同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8、通过师生互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能规范和准确描述专业术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DNA分子复制的条件和特点
2、教学难点:利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相关计算
半保留复制应用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练结合法、归纳法
四、教具准备:PPT课件
五、教学课时:1课时
高二生物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固定化技术的常用方法
2、理解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制备过程
3、知道固定化酶的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
1、固定化细胞技术
2、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固定化技术的发展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同时领会研究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课题重点: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
2、课题难点: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应用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些实际问题:酶通常对强酸、强碱、高温和有机溶剂等条件非常敏感,容易失活;溶液中的酶很难回收,提高了生产成本,也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在本课题中,我们将动手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体会固定化酶的作用。如果你是工程技术人员,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基础知识
1.1固定化酶技术。即将酶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如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固定化酶是指限制或固定于特定空间位置的酶,具体来说,是指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使酶变成不易随水流失即运动受到限制,而又能发挥催化作用的酶制剂。
1.2固定化酶技术的优点:
(1)使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
(2)固定在载体上的酶可以被反复利用。
2、固定化酶的应用实例――生产高果糖浆
(1)高果糖浆的生产原理
(2)葡萄糖异构酶固定:将葡萄糖异构酶固定在颗粒状载体上,装入反应柱中。
(3)高果糖浆的生产操作(识图4-5反应柱):
从反应柱上端注入葡萄糖溶液,从下端流出果糖溶液,一个反应柱可连续使用半年。
(4)高果糖浆是果糖含量为42%左右的糖浆。作为蔗糖的替代品,高果糖浆不会像蔗糖那样诱发肥胖、糖尿病、龋齿和心血管病,对人的健康有利。
(5)生产高果糖浆需要葡萄糖异构酶;其作用是将葡萄糖转化为果糖;这种酶稳定性好,可持续发挥作用。
3、固定化技术的方法(识图4-6固定方法):
细胞中含有一系列酶,在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代谢产生所需要的代谢产物。
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的技术。
将酶和细胞固定化方法有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有。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而在生产实际中很多产物的形成都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才能进行,所以操作比较麻烦。
可采用固定化细胞技术。
【比较】酶和细胞的固定方法和特点
〖思考1〗对固定酶的作用影响较小的固定方法是什么?吸附法。
〖思考2〗将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谷氨酸的发酵过程变为连续的酶反应,应当固定(酶、细胞);若将蛋白质变成氨基酸,应当固定(酶、细胞)。
4、固定细胞的材料:
固定细胞时应当选用不溶于水的多孔性载体材料,如明胶、琼脂糖、海藻酸钠、醋酸纤维素和聚丙烯酰胺等
5、实验设计
5.1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
(1)酵母细胞的活化:1g干酵母+10mL蒸馏水→50mL烧杯→搅拌均匀→放置1h,使之活化。
〖思考3〗活化是指让处于休眠状态的微生物重新恢复正常生活状态的过程。
(2)配制CaCl2溶液:0.83gCaCl2+150mL蒸馏水→200mL烧杯→溶解备用。
(3)配制海藻酸钠溶液:0.7g海藻酸+10mL水→50mL烧杯→酒精灯微火(或间断)加热,并不断搅拌,使之溶化→蒸馏水定容到10mL。
〖思考4〗微火加热并不断搅拌的目的是什么?防止海藻酸南焦糊。
(4)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的混合:将溶化的海藻酸钠溶液冷却至室温,加入活化酵母细胞液,搅拌后吸入到注射器中。
〖思考5〗为什么要海藻酸钠溶液冷却后才能加入酵母细胞?
防止高温杀死酵母细胞。
(5)固定化酵母细胞:以恒定速度缓慢地将注射器中的溶液滴加到CaCl2溶液中,形成凝胶珠状颗粒。5.2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发酵
(6)冲洗:将固定的酵母细胞凝胶珠用蒸馏水冲洗2~3次。
(7)发酵:150mL10%葡萄糖+固定化酵母细胞→200mL锤形瓶→密封→25℃发酵24h。
〖思考6〗发酵过程中锥形瓶为什么要密封?
酵母菌的酒精发酵需要缺氧条件。
〖思考7〗锥形瓶中的气泡和酒精是怎样形成的?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
〖思考8〗在利用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细胞进行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无菌操作码?
需要。
5.3发酵操作
6、结果分析与评价
6.1观察凝胶珠的颜色和形状
如果制作的凝胶珠颜色过浅、呈白色,说明海藻酸钠的浓度偏低,固定的酵母细胞数目较少;如果形成的凝胶珠不是圆形或椭圆形,则说明海藻酸钠的浓度偏高,制作失败,需要再作尝试。
6.2观察发酵的葡萄糖溶液
利用固定的酵母细胞发酵产生酒精,可以看到产生了很多气泡,同时会闻到酒味
补充:直接使用酶、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催化的优缺点:
注意事项
1、配制海藻酸钠溶液:小火、间断加热、定容,如果加热太快,海藻酸钠会发生焦糊。
2、海藻酸钠溶液与酶母细胞混合:冷却后再混合,注意混合均匀,不要进入气泡
3、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高度适宜,并匀速滴入
4、刚形成的凝胶珠应在CaCL2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以便Ca2+与Na+充分交换,形成的凝胶珠稳定。检验凝胶珠是否形成,可用下列方法:用镊子夹起一个凝胶珠放在实验桌上用手挤压,如果不容易破裂,没有液体流出就表明成功地制成了凝胶珠,还可以用手将凝胶珠在实验桌上用力摔打,如果凝胶珠很容易弹起,也表明制备的凝胶珠是成功的。
6.3凝胶珠的颜色和形状
如果制作的凝胶珠颜色过浅、呈白色,说明海藻酸钠的浓度偏低,固定的酵母细胞数目较少;如果形成的凝胶珠不是圆形或椭圆形,则说明海藻酸钠的浓度偏高,制作失败,需要再作尝试。
高二生物教案 篇9
目的要求
1、了解实验原理。
2、学会DNA的粗提取和鉴定的方法,观察提取出来的DNA物质。
3、通过本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实验原理
1.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随着NaCl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
当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利用这一原理,可以使溶解在NaCl溶液中的DNA析出。
2.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则可以溶于酒精溶液。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进一步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
3.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染成蓝色,因此,二苯胺可以作为鉴定DNA的试剂。
注意事项
1、步骤3析出含DNA的黏稠物中,蒸馏水要沿烧杯内壁缓缓加入,不能一次快速倒入。
2、实验中有多个步骤都要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但是在不同的步骤中玻璃棒的用法不同。
实验用具
鸡血细胞液(5~10mL);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蒸馏水,质量浓度为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2mol/L和0.015mol/L的NaCl溶液,二苯胺试剂;烧杯(100mL,1个,50mL,500mL,各2个),漏斗,试管(20mL,2个),玻璃棒,滴管,量筒(100mL,1个),纱布,镊子,滤纸,铁架台,铁环,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载玻片,试管夹。
课前准备
制备鸡血细胞液,方法是:将质量浓度为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100mL,置于500mL烧怀中,注入新鲜的鸡血(约180mL),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混合,以免凝血。静置于冰箱内一天,使血细胞自行沉淀。(也可以用离心机离心2min(转速1000转/分)。用吸管吸去上清液。
板书:(课前写好)
实验十一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实验原理:
1、析出溶解在NaC1溶液中的DNA.
2、用冷酒精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
3.DNA在沸水浴时被二苯胺染成蓝色。
方法步骤:
1、提取细胞核物质:顺时针方向搅拌,稍快,稍重。5min
2、溶解DNA:
3、析出含DNA的黏稠物:蒸馏水300mL,逆时针方向搅拌,缓慢
4、过滤:取黏稠物
5、再溶解:顺时针方向搅拌,较慢。3min
6、过滤:取滤液。
7、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逆时针方向搅拌,稍慢。5min
8.DNA的鉴定:沸水浴5min
高二生物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
2。通过学习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提高有关蛋白质相关计算的能力。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
难点: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及相关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提问:
之前我们学习过了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如果把氨基酸比喻成珍珠的话,那么这些“珍珠”是如何穿成串儿,成为“珍珠项链”蛋白质的呢?如果告诉你氨基是具有碱性的。,而羧基是具有酸性的,那么大胆猜测一下会发生什么?(酸碱中和。)带着这样的思考,接下来共同学习一下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二)新课讲授
1。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过渡: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所谓大分子就是相较无机物来说分子量大百倍或千倍以上的分子。比如牛胰岛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700,人的血红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4500等。
提问:那么小小的氨基酸是如何组成那么大的蛋白质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说一说从氨基酸到蛋白质大致有哪些结构层次。(经历了二肽→三肽→多肽,通过盘曲、折叠形成了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过渡:这种氨基酸和氨基酸的连接方式称为脱水缩合。
2。脱水缩合过程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说出脱水缩合的含义: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此时重点强调肽键的含义及写法。
活动(角色扮演):请4位同学分别扮演一种氨基酸,如果每位的右手代表氨基,左手代表羧基,然后站成一排,相邻的同学手牵手,牵手的部分可以称作什么?(肽键。)
问题:
怎样才能更高地还原脱水缩合过程?(每人右手拿着NH和H的卡片,左手拿着CH和OH的卡片,一个同学和另一个同学左右手相连的时候,拿掉H和OH的卡片。)
其他同学观察,4位同学站成一排,会形成几个肽键?脱去几分子水?(3;3。)
如果是5位同学呢?(4;4)6位同学呢?(5;5。)
继续提问:那么n个氨基酸形成一个肽链时,脱掉几个水分子?形成几个肽键?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呢?(n—1;n—1;n—m;n—m。)
(三)巩固提高
提出启发性问题:如果4位同学站的不是一排,是一个圈,结果跟之前的有什么区别?(形成环肽,形成4个肽键,脱去4个水。)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同学点评,总结结论。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如果同学们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改变站位、人数、人员等等,结果又是如何?形成的蛋白质是一样的么?请同学们课下进行活动,并且探究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下节课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