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高中教案 >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9篇正文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9篇》

时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高中地理教案优秀9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高中地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 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3、? 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

4、? 解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 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

2、? 人文条件也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的区位选择,事物是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1、? 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 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教学难点:

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和地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在世界上有些地方,由于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原因,人们并不从事种植业, 那么他们到底从事哪一种农业劳动呢?

下面我们先看一段录像,请大家认真观看,录像里反映的是什么农业类型。

教师提问:以上录像内容反映了什么农业类型?

生:畜牧业。

师:很好。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就将认识两种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板书: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讲述: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出示图3.15 和3.16

师:上述国家在放牧牲畜的种类上有什么差别呢?

生: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

出示“世界地形图”、“气候类型图”

提问: 1、为什么这些国家可以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呢?

2、大牧场放牧业有什么特点?

3、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请大家阅读案例4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板书: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设计 篇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辩证地看待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作用和负面影响。

教学重点:

⑴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经济过分依赖旅游业会产生哪些弊病?记忆并理解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同时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

⑵旅游业促进社会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旅游业的发展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环境又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理解旅游业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繁荣的关系。

⑶旅游业对区域环境产生了哪些有利、不利的影响?理解旅游对区域环境保护和破坏的关系。

教具准备:自制图表、图片、地图册等

教学方法:导思——点拨、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拉动经济发展

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

,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表1.1部分国家国际旅游收入及其与国内生产总值、出口总额之比(2002年)

通过学习表1.1,了解以下知识:

①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的国家是泰国,达6.2%;

②国际旅游收入与出口总额之比,的国家是埃及,达80%;

③国际旅游业已经成为一些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说明:

①国际旅游是指跨越国家或地区的旅游活动。发展国际旅游可利用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通过旅游服务而获取外汇。

②世界上许多国家,如西班牙、瑞士、奥地利、泰国等,都将旅游创汇作为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

③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

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

改革开放后,我国入境旅游蓬勃发展,旅游的发展给国家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国内旅游作为一项消费活动,可以把居民手中的部分消费资金(货币)回笼到国家手中,既能减轻商品市场的压力,又能刺激旅游者新的需要,促进生产的发展。

2004年“十一黄金周”青岛海滨人潮涌动的情况,旅游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和奢侈品,而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说明: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为相关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能直接或间接带动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业是“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的行业。

思考举例说明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之间“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的关系。

点拨: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首先,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没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就不能有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旅游业带动了交通运输业、餐饮等服务业、商业的发展,宾馆饭店的修建等。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说明: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发展工业难度大但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旅游业条件的地区,就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阅读

了解以下知识:

旅游扶贫是我国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进行旅游开发,是使这些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对促进这些经济落后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活动

活动提示:

①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性格,自由组合分组。

②各组在中西部范围内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旅游目的地,通过新闻媒介、网络、书籍等,分头收集有关旅游地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

③小组信息汇总,进行组内讨论。

④小组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注意:由于旅游需求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有些因素不是本国本地区所能够控制的。因此,过分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探究活动:旅游业的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的稳定。旅游业对外界的影响相当敏感,想一想那些因素会直接影响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

提示:疫情爆发、政治风云的变幻、自然灾害的突发,以及社会治安、经济形式、交通条件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

二、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说明:通过旅游,能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通过旅游,旅游者可提高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并进一步对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说明: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还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提供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较大,发展旅游业是缓解此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3)促进文化交流

现代旅游的发展,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从而消除了一些社会、民族偏见,促进了相互了解。

北京的“胡同游”使无数外国旅游者体验了京城平民百姓的生活,了解了胡同文化。通过交流,既促进了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具有特色和吸引力,也促进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案例②云南的文化特色旅游

通过案例学习,让我们认识到:发展旅游应提炼民族文化的精华,使民族文化更具吸引力,也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逐渐整合。发展文化特色旅游可以说是云南省旅游的重中之重。

云南的部分文化特色旅游项目,这些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已经突破了国别、种族和传统的界限,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逐渐整合。特色文化是一种旅游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必须要发掘本地区、本民族具有特色的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振兴和广大。

思考

1、云南省发展文化特色旅游的最有利的条件是什么?

点拨:云南省生活着26个民族,各民族人民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各自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这正是云南省发展文化特色旅游的最有利的条件。

2、你在旅游中感受到哪些不同的文化?举例说明。

提示: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践,从个人感受出发,充分讨论。文化的概念比较抽象,建议教师从文化的物质形式和物质载体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旅游中能感受到的世界各地不同的建筑风格、服饰饮食、歌舞绘画、节日庆典、风俗习惯等都是文化差异所造成的。

探究活动: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文化环境有没有不利的影响?如果有,请举例说明。

提示:旅游者的大量涌人,致使交通、商店、公共娱乐场所变得拥挤不堪,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一些当地的民俗、节庆、宗教活动作为吸引游客的项目来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

三、影响区域环境

说明:环境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都很重视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也有消极作用,如果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环境也会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

古建筑修复前后景观的变化,说明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的保护。

讨论:

1、列举旅游业发展有利于环境的措施。

提示: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申报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等措施都有利于保护旅游环境。

2、举例说明旅游对环境的消极作用。

提示:旅游对环境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由于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不当或失误,使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排放的各类废弃物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而造成环境污染;由于大量游客的接触或不文明行为引起的对风景、文物的破坏等。

板书设计

1.2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一、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促进文化交流。

三、影响区域环境

高中地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产业转移的定义、分类

2、理解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3、结合实例,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景观图片、表格、文字等资源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提高学生

归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分组合作、角色扮演、探究式学习法,多渠道、多角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2、通过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引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重点

1、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生分析

(1)知识基础:产业转移对城市的学生而言,并不陌生。通过发生在身边的切实的例子,学生能够较容易地理解产业转移的相关内容。在本书第四章还有一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这一节内容以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为核心,分析了珠三角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这为产业转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习能力: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通过对家乡产业转移的分析,得出相应的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设计思想

(1)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地关注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提高小组分析探究学习的能动性、有效性,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形式的设计上突出一个“动”。

(2)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设计,引入乡土地

理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家乡事,身边事,来得出规律和结论。以培养学生

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提高,产生飞

跃。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启发式导学法、案例教学法

(1)感性到理性策略:在导入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入手,激发理性思考,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认识逐步提高,产生飞跃。

(2)学生主动性策略: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演示—设疑激思—分角色扮演—合作解疑—探究发现—学生交流—师生归纳的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3)角色体验策略:创设情景,扮演角色,让学生在角色中获得知识,情感体验

和能力提高。本节课分为以下四组,并扮演一下四个不同角色。

[专家在线组]剖析产业转移

[市场调研组]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

[招商投资组]实地考察,该出手时就出手!

[发展评估组]产业转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法指导

(1)知道学生运用新闻短片、图表、地理数据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2)指导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奠定

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激情导入

一、产业转移就在我们身边1、教师创设情境

20xx年是个值得庆贺的一年,它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成立60周年。今年,同样对于我们的家乡—苏州工业园区而言,同样是值得庆贺的一年,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我们的家乡苏州工业园区成立15周年。在座的广大同学都是和园区一起成长起来的同龄人,大家想不想了解我们的家乡在这15年里取得了那些成绩?

【播放新闻短片】:园区15年发展成果。

过渡:园区发展得益于政府的高效管理、人民的辛勤劳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工业企业的积聚。这些工业企业就在我们身边。

【展示幻灯片】:园区外企(如:三星、诺基亚、松下等企业)

导入“产业转移”学生集体

回答

?通过播放家乡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为家乡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引出课题2、?分组安排:

[专家在线组]剖析产业转移

[市场调研组]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

[招商投资组]实地考察,该出手时就出手!

[发展评估组]产业转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学生角色体验,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充当核心组成员为了更好的探讨产业转移,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体验来获取知识,品尝获取知识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同时又加深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以及产业转移对区域的影响这两个重要知识的理解。 ?过渡:产业转移就在我们身边,到底什么是产业转移呢? ? ?新课教学

分组探究

角色体验

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提问】什么是产业转移?学生阅读课本后,专家组派代表进行回答,剖析产业转移概念了解产业转移含义2、案例分析:三家外资企业投资区位比较

【展示幻灯片】三家外资企业与投资接收地的地理位置

要求学生比较完之后填下表

内容

日资纺织厂

韩资汽车厂

港资服装厂

原料地

日本

加工地

中国北京

市场

高中地理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的案例,学会分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要想富,先修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播放青藏铁路视频』

【教师提问】:

刚刚播放的视频当中,为我们展示的是哪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呢?

【教师点拨】:

铁路运输。那么我们现代的交通运输除了铁路这种运输方式以外,还有哪些佳通运输方式呢?

【学生回答】:

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教师点拨师:对,我们现代社会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五种,它们分别是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投影展示图片』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五种交通运输方式都有哪些特点呢?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该部分知识,完成导学案上连线题,投影展示学生完成连线

【教师引导】:

以上就是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各有长短。那么,当我们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呢?

2、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学生活动】:

展示表格,指导学生在导学案上勾选,完成后请学生在电脑上勾选出来

【教师点拨】:

选择运输方式的时候,既要根据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又要根据货物的类别、数量、运距等综合因素,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作出最合理的选择。

『播放视频交通运输的变化』

3、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高速化——缩短运输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大型化——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

专业化——发展集装箱运输技术

【教师引导】:

在现代社会,如果我们只有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可不可行呢?答案线是否定的。在生活中,要实现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我们往往要用到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就形成了交通运输网,为我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那什么是交通运输网呢?

4、交通运输网及布局

(1)概念

(2)组成要素:

交通运输中的线:铁路、公路、航道等。

交通运输中的点:车站、港口、航空港等。

【教师提问】:

虽然交通运输网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层次,但它的布局也不是偶然随意地,而是受到了某些因素的影响。那么,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学生活动】:

『投影展示中国铁路网分布图』思考:我国铁路网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分布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

东部密集,西部稀疏。东部地形以平原为主,相比西部更为低平和缓。而且东部经济发达,人口与城市众多,对交通的需求量大。

【教师点拨】:

由此看来,交通运输的布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具体分析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学生活动】:

『播放视频南昆铁路』思考:了解了南昆铁路之后,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0的案例1,思考一下这样几个问题:

(1)在地图上分别读出南宁和昆明的海拔,并指出南昆铁路的建设需要克服哪些自然障碍?

(2)南昆铁路沿线有哪些资源分布?

(3)铁路沿线民族分布、经济水平如何?

(4)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我们是凭借什么去克服困难的?

【学生回答1】:南宁海拔低于100米,昆明海拔大致在2000米以上。由于铁路位于西南喀斯特地貌区,所以地形险峻、地质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且多地震、滑坡,南昆铁路的修建必须克服这些自然障碍。

【教师点拨】:由此可以看出,南昆铁路的兴建必修要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它决定了能不能修铁路,修建的难度有多大。既然南昆铁路的修建有这么多的自然障碍,为什么我们还要兴建这条铁路?

【学生回答2】:因为铁路沿线有丰富的资源。

教师点拨:具体有哪些资源分布呢?

【学生回答2】:铝矿、煤矿、石油等自然资源,以及峰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

【教师点拨】:对,正是由于西南地区有丰富的资源,修建南昆铁路就有利于当地的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南昆铁路的修建还考虑了经济因素。南昆铁路沿线的民族分布、经济水平如何呢?

【学生回答3】:南昆铁路途径19个县(市),沿途有十多个少数民族,这里也是我国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

【教师点拨】:在这里修建铁路,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我们还要考虑社会的发展。虽然南昆铁路的修建有利于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毕竟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施工难度非常大呀,我们又是凭借什么去克服重重困难的呢?

【学生回答4】:先进的科学技术。

【教师总结】:

回答得非常好!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我们必须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保证。所以南昆铁路沿线建有桥梁476座,隧道258座,整条线路31%都是桥梁和隧道。南昆铁路也是我国科技含量的铁路之一。

通过南昆铁路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有:经济、社会、自然、科技四大因素,其中经济是主导因素。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需要同学们了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能结合运输货物的特点、运输量等对交通运输方式作出合理的选择;我们还了解到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交通运输网的布局特点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当前来看,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而技术则提供了保证,自然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小。

【板书设计】: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交通运输方式:

1、五种方式及其特点;

2、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3、发展趋势

二、运输网及布局

1、基本要素:交通网中的线和点

2、影响因素: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技术水平等

高中地理教案 篇5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理解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2.知道主要化石燃料的分布概况。

3.结合实例,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4.结合实例,说明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5.了解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以及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2.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3.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

难点:

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漫画导入:图中的能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有那些?

非可再生资源(如化石燃料、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是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用一点,少一点,目前人类正面临一些非可再生资源濒临耗竭的问题,对于的多种环境问题呢?

(一)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

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矿物燃料。它们是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石油是地质时期的低等生物(如浮游生物)大量沉积在湖泊或海洋中变成有机质,通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如地壳变动等)富集起来的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天然气系古生物遗骸长期沉积地下,经慢慢转化及变质裂解而产生之气态碳氢化合物,具可燃性,多在油田开采原油时伴随而出有一种石头叫油页岩,它同石油一样,是由生物的残体混同泥沙变成的,所以可以用来炼油。

1.能源是近代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物质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是一国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之一。

2.能源工业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民生保障都极为重要。保障能源供应、确保经济安全以及解决能源消费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

3.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能源问题是我国21世纪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化石燃料的分布

总特征: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衡。

1.煤炭的分类:无烟煤、烟煤和褐煤

2、其优劣评价指标:等级和品质

(1)等级:指含碳量、燃烧热量及挥发分含量;

(2)品质:由硫、灰分、其他有害物的含量决定。

3.那一类煤的质量差?污染大?

通常以无烟煤质量最优,褐煤最差。燃烧优质煤,单位质量提供的热量高,释放污染少。燃烧质量差的煤,释放污染大。

4.思考中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开发战略和协调东、西部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东部地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我国经济发达的广大南方地区石油资源少,煤炭资源也少,但能源的需求量很大,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矛盾突出。再加上世界能源发展的总趋势是使用高效清洁的能源,而天然气是目前最清洁的高效矿物能源之一,其开采、运输、利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小,这是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两个主要原因。

(三)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

1.全世界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水平差异很大。发达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低。

例如,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25%:而占世界人口15%的印度,只消耗世界能源的1.5%。

2.中国能源资源丰富多样,但是由于人口众多,目前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

中国人均煤炭探明储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0%。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仅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消耗能源水平很低,还不到世界人均能耗的1/3。

3.全球能源的年消耗量仍在增长。

由于目前全世界使用的能源大部分取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非可再生的资源能供人类开采的时间是有限的。

全球石油还能开采多少年

据石油专家们粗略估计,人类自1973年以来共向地球索取800亿吨石油。目前,地球上石油储量大约还有1370亿吨。按照现在全世界每年开采30亿吨石油计算,地球上的石油还可供人类开采45—50年。但是随着新油田的发现,人类使用石油的时间可能还会延长。

1.你认为石油资源会不会耗竭?

石油资源会耗竭。因为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它们的生成需要亿万年的时间并且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就其总量来说用一点,少一点,加之人类消耗石油矿物燃料在快速增长,所以石油最终会耗竭

2.如果石油资源开采完了,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哪些影响?

石油不仅是人类优质的能源,更重要的是优质的化工原料,所以石油资源耗竭会影响化学工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进而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3.你认为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石油资源的耗竭?

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率,开发替代能源,面向可再生能源,发展新能源,日益减少石油单纯作为燃料的比重,延长人类使用石油的时间。

形式展开辩论,化石燃料耗竭后对人类的影响,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足够的空间。

(四)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能源消耗中,煤炭的比重仍然较为重要,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更占有主要地位,在目前一次能源中约占70%。煤炭在开采、运输和利用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五)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1.采用科学方法开采化石燃料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改变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严重耗损。

2.在能源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环境保护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要防止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引起环境污染问题。

3.在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因开采能源而扰动、破坏土地,造成地面塌陷时,由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恢复到可利用状态。

4.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实现脱硫,推广洁净煤技术等,减少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5.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

1.你怎样理解在生产与生活中自觉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2.为节约能源,你建议社区、学校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到人走灯灭等,对于本组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潜能,展开讨论,并给予充分的评价。

板书设计

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

(二)化石燃料的分布

总特征: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衡。

1.煤炭分布

2.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三)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

(四)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五)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第二课时

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结构已经由石油时代逐渐过渡到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核能、水电等多种能源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时代。

二、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必要性

1.从全球发展趋势看,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人类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

2.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引发的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显著。

所以,今后世界能源的总趋势是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和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

三、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从能源的分布、特点、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太阳能

1.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两种转换形式:

(1)光热转换,如太阳灶

(2)光电转换,如太阳能电池

2.特点:

(1)能量巨大

太阳每时每刻都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着巨大的能量,每秒钟辐射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相当于600万吨标准煤所释放的能量,并且在今后几十亿年里是用之不尽的。

(2)清洁

太阳能没有污染。

(3)分散

太阳能只能在晴天获得,并且能量中大部分消耗于大气、水的循环和植物的生长,现在被人类直接利用的还很少,其最主要原因是太阳能比较分散,不如常规能源集中。

3.影响太阳能分布的因素

【投影】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大家是否可以总结出太阳能分布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呢?

(1)纬度因素

(2)地形因素

太阳能在地表分布分散,由于技术、资金等原因,太阳能的能量远远还没有被充分利用,这也是科学界正在研究的问题,我们学生从现在起要学好科技知识,为将来太阳能开发做出贡献,你或许能成为一个太阳能专家。

(二)风能

1、风能的特点

(1)可再生能源

风能实际上是一种间接形式的太阳能。有人估计,每年地球上风的能量相当于3200亿吨标准煤的能量。

(2)风力、风向不稳定

风可以用来推动涡轮机转动而产生电流。在地表的盛行风带和季风气候区中,一般风向比较稳定,但风速却存在显著差异。如:我国东部季风区中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风向虽然较稳定,但风力大小却有一级至十二级之差。由于风速稳定的地方少,风力又有季节性和短期变化,而且风力丰沛地区不一定是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区。因此,风力发电

(3)清洁的能源

(三)水能

1.水能的特点

(1)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目前)

(2)发电成本较低(当大坝和电厂建成后)

(3)能源清洁

(4)大坝的建设可能会对库区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图3.14)。

3.14,分析水坝建设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有利影响与不良影响。

2.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

我国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可开发的水能约有3.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但按人口平均的可开发水能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数的60%,并且分布很不均匀(图3.15)

(四)潮汐能

(1)潮汐的概念:太阳与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上的海水呈周期性的涨落。白天海水上涨叫“潮”,晚—上海水上涨叫“汐”。

(2)分布:巨大的潮汐能蕴藏在狭窄的海湾、浅海、江河入海口。

(3)潮汐能发电原理:在海湾或河口上建造一个稍低的大坝,以拦截涨潮时涌入的海水,拦在大坝里的水流经大坝时推动水轮发电机组而发电。

(4)潮汐能特点:干净、无污染。

高中地理教案 篇6

【教学重点】

①土壤的肥力特性;

②土壤的形成

【教学手段】

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书)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板书)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板书)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

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

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形成过程

①_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

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

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高中地理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一、山地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课件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 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展示: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四)断层构造地貌

(1)汾河谷地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史上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

(2)渭河平原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1、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高中地理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了解GIS的基本构成。

2、了解GIS的基本功能,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3、会使用常见的GIS产品,能使用电子地图查询所需信息。

重点与难点:

GIS基本原理;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导入:探索活动:问题:GIS是如何做到预防犯罪的?(学生答)其操作过程是什么?

(犯罪地点)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分析(空间分析)——分析犯罪频率与犯罪模式(哪些地方易发生哪些案件)——据分析信息,分配警力

问题:GIS具有哪些功能?空间分析(犯罪的空间分布),模式分析(犯罪案件与其它因素的相关性),趋势分析(分析哪些地方可能发生案件),决策应用(分配警力)

一、GIS

1、概念: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系统。

2、功能:

制作电子地图数据采集

空间查询数据分析

空间分析决策应用

模拟空间规律和发展趋势

3、工作流程:如P96图

4、构成:硬件 软件 数据 人员(其中软件是核心)

GIS与其它系统的区别

GIS有别于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GIS具有以某种方式对空间数据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数据管理,这GIS是能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的DBMS,GIS必须包含DBMS。

GIS有别于MIS(管理信息系统)。GIS要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库共同管理、分析和应用。MIS则只有属性数据库的管理。

GIS有别于地图数据库。地图数据库仅仅是将数字地图有组织地存放起来,不注重分析和查询,不可能去综合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深层次的空间分析和提供辅助决策的信息,它只是GIS的一个数据源。

GIS有别于CAD系统。二者虽然都有参考系统,都能描述图形,但CAD系统只处理规则的几何图形,属性库功能弱,更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

GIS:突出空间数据,反映的信息为地理信息。

二、GIS应用:(可以解决的四类基本问题)

1、与分布、位置有关的基本问题

显示了GIS对信息空间表达的功能,它实际是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

(1)对象(地物)在哪里?

(2)哪些地方符合特定的条件?

2、趋势分析:

传统地图:某个时间的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

GIS:可以表示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因此:可以分析该地物的发展趋势,即回答:从何时起发生了哪些变化?

3、模式问题:

对象的分布存在何种空间模式?即揭示各种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GIS由许多图层组成,每图层都表示不同的地理因素,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的融合表示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三层数据:交通、人口密度、商业网点分布。

通过图层的融合可以看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用途:决策商业网点的布局。

4、模拟问题:利用数据及已掌握的规律建立模型,就可以模拟某个地方如具备某种条件时将出现的结果。

即回答:如果……将如何?

高程与被淹没地区的关系温室效应与海平面上涨的关系。

三、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功能的应用:

电子地图空间查询空间分析空间模拟趋势分析决策应用

1、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电子地图、查询

2、规划:决策应用

3、道路交通管理:查询——决策应用

4、抗震防灾:分析模拟

5、环境管理:分析、决策

高中地理教案 篇9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比较四个版本的相关内容,可以结合课本案例和乡土案例,以达到学生学习到身边的地理,化抽象为具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过程与方法

(3)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4)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让学生开心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等。

重、难点

重点

1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流水堆积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难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以及码头的选择。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现在请大家判断下面那个图片分别属于河流侵蚀还是堆积地貌?多媒体图片展示,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说清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后导入正题。

展示【学习目标】:

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自查自纠(5分钟)针对课前预习学案,教师多媒体展示预习学案答案,让学生自己发现本节课存在的疑问点,并对学生提出要求(认真独立,记忆基础,对照答案,改正错误,标注疑难,准备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一]合作探究一

阅读课本图4、17三幅图,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提出要求:

1、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探究时组内成员应该共同参与,说出自己的观点

3、小组合作探究时应全体起立,相互讨论

4、小组合作探究后要达成共识

请学生看书P77页,以小组长为中心,自由讨论,然后提问。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的信息(尤其错误信息)以备总结时点评纠正。

[多媒体展示]讨论内容:阅读课本图4、17三幅图,思考相关问题

1、河流侵蚀有三种主要的形式,思考其对地貌的影响有哪些?

作用形式概念对地貌的影响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下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2、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河谷发育和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主要的外力作用?(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SHAPE MERGEFORMAT

[展示点评]教师提出要求:

1、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时要脱离课本

2、小组成员的回答应代表本组的观点

3、小组展示时,其他同学应认真倾听

4、小组展示完后,其他小组可起立点评(问题存在分歧的时候)

小组轮流展示完毕后,小组互评,后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概念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对河流的影响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特别强调伸长加深展宽

3、[知识拓展]多媒体展示:思考A、B两点哪个地方建货运码头更合适?

并说明理由。学生抢答展示。

4、【重点点拨】河谷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并在黑板上画河谷剖面图加以说明。

5、[重点提示]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初期:形成“V”字形峡谷。

形成期: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出现连续的河湾。

成熟期:形成槽形河谷。

6、[知识拓展]多媒体展示:思考A、B两点哪个地方建货运码头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