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山行》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这次为您整理了杜牧《山行》教案(优秀10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山行》教案 篇1
1.这是一首纪游诗,也是一幅优美动人的秋山图,一洗寂寥冷落的悲秋情调,表现了诗人的高怀逸致、英气豪情。
2.前二句概括描写山行所见全景,视线由低而高,由近及远。但见蜿蜒曲折的石径向上延伸,山顶白云缭绕,隐约可见山中人家。后二句写近处的美好景致:路旁山坡上,经霜的枫林辉映着夕阳,一片火红,令人流连忘返。
3.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车驶入山中,沿途景色迷人,而傍晚枫林胜景更令诗人留恋。原本透红的枫叶,镀上夕照的光辉,不是春光,胜似春光。这两句诗笔调清新、流畅。上句出语并不奇特,却能唤起读者的注意:诗人为什么停车?何以为“枫林晚”动情?这就为下句写景作了铺垫。下句用“红于”二字把经霜的枫叶与“二月花”作比较。含蕴丰富,尤值玩味:
(1)表明“霜叶”比“二月花”红得更艳丽,赋予秋景以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荡涤了萧索的悲秋气氛。用“红于”,说比“二月花”还要红。不说其究竟更浓烈到什么程度,能令人遐想。倘说:“红如”,则因太实而窒息了想象。
(2)用“红于”,更显出意境开阔、情调豪壮。“二月花”不管开得多么繁盛,也不会比叶多。枫树则每片叶子都是它火红的“花”,是通体皆红,何况还是整片火红的“枫林”,又映照着夕阳,其娇艳、浓烈自然远比“二月花”壮观。
(3)“红于”还是包含着深刻哲理的议论。说“红如”只是在外表上赋予“霜叶”以春花的色彩;“红于”则强调了“霜叶”内在的精神、气质: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诗人激赏的正是枫叶的这种独特品格。在“霜叶”与“二月花”的比照中表明,美不美,主要不在于是否有天生的丽质,更在于能否经受住后天的磨练。这是诗人高尚的情操和不同凡俗的审美观的形象表现,因之而耐人寻味。
(摘自陈定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上册,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山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区别“停”“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在情境中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倾听了《春晓》鸟儿清新的叫声,感受了《夏日》里唯有蜻蜓飞的静谧美景,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另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秋天。请你看一组图片:出示枫叶、枫树、枫林的图片,你有什么感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如烁彩霞,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了一首好听的诗,你想读读吗?请你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2、谁愿意给大家读读?指读。
3、出示画面,师说意境:诗人在深秋的一个午后出游,他来到了林木萧条的山前,看见用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山头,那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看见几户人家,诗人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他情不自禁地挥毫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你听:师配乐范读课文。
4、请你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感悟诗意,读中体会诗情。
请你读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远上寒山石径斜 板:寒山 石径 学习“径”字。请同学说说哪个字是小路的意思?从“寒”中你知道了什么?(深秋季节)
(2)白云生处有人家 板:白云 人家 白云漂浮的地方有人家说明山很高
师引读:到底是深秋时节啊,的确有些寒意了,诗人远远望去,不仅感叹到:“远上。白云。”请你结合图画把这两句诗读一读。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
(3)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构成了一幅静谧浓郁的山村秋景图,作者行至山上,忽然止住了前行的脚步,你从哪句话中知道他停下来了?“停车坐爱枫林晚。”
·区别“停”“亭” 出示凉亭的图片,字理,怎样记住这个字?字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宝盖没有点,丁字底下藏。做“停”的动作。出示句子:诗人(停)下脚步,来到一座(亭)子旁来观赏这美丽的枫林。
由于特别喜爱枫林的美景,他才停下车来观赏。这句话哪个字说出了诗人的喜爱之情呢?(爱)正是因为枫林的美丽,所以作者对它产生了由衷的喜爱之情,不仅感叹到:停车坐爱枫林晚。你愿意读读这句话吗?
让我们再次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枫林。
(4)面对如此美丽的枫林,你想赞美一下它吗?用你自己的话说出你此刻的感受。诗人又是怎样赞美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
为了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诗人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也与这自然融为一体,成了这景色的一部分。分层次指导朗读:a。在落日的映照下,每一片枫叶都像燃烧的火焰,比二月春花更红艳,他不由得发出感叹:霜叶。b。静对这自然生命的壮观,诗人心里充满了感动,他不由得发出赞叹:霜叶。c。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这是一种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色,他不由得发出惊叹:霜叶。
(5)古往今来,枫叶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精灵,被人赞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读了杜牧的这首红叶诗,也写了一首红叶诗,名叫《和杜录事题红叶》。 “和”在这里读hè,意思是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杜录事就是指杜牧。请你试着读一读: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自由读,齐读。师:在农历十月的早晨,寒山上的树叶经霜打了以后,在秋天里一下子都变了样。你看,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这首诗被称为《山行》的姐妹篇。请你试着背一背。
四、拓展。
杜牧的一首《山行》把我们带到秋的美景中,大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也不乏生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出示《枫桥夜泊》《秋夕》〈山居秋暝〉
山行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诗中的2个生字。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是感情。
山行
一 渲染意境,激趣揭题。
同学们,刚才的阅读课里,我们读了《陕北八月天》这篇文章,感受到了陕北八月的浓浓秋意,欣赏了西部高原的秋色美景。那么,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山行》这首古诗。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要求: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检查: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三 再读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听课文录音,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学生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分小组交流 讨论
教师适当点拨。
四 美读古诗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课件展示
(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美丽的山林图片,师旁白)
走在深秋的山路上,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斜斜地向山顶延伸。诗人杜牧边走边望,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住着几户人家。诗人不禁停下了车,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吸引住了。他赞叹道:
齐读--------霜叶红于二月花
刚才我们和诗人一起观赏了山林美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能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吗?(感情朗读)
五 诵读古诗,练习背诵。
六 写字
出示生字 霜 径
师范写
描习字册
《山行》教案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诗中的2个生字。
3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是感情。
山行
一 渲染意境,激趣揭题。
同学们,刚才的阅读课里,我们读了《陕北八月天》这篇文章,感受到了陕北八月的浓浓秋意,欣赏了西部高原的秋色美景。那么,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山行》这首古诗。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要求: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检查: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三 再读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 听课文录音,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2 学生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3 分小组交流 讨论
4 教师适当点拨。
四 美读古诗
1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 课件展示
(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美丽的山林图片,师旁白)
走在深秋的山路上,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斜斜地向山顶延伸。诗人杜牧边走边望,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住着几户人家。诗人不禁停下了车,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吸引住了。他赞叹道:
齐读--------霜叶红于二月花
3 刚才我们和诗人一起观赏了山林美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4 你能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吗?(感情朗读)
五 诵读古诗,练习背诵。
六 写字
1 出示生字 霜 径
2师范写
3 描习字册
山行 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课后2个生字;能流利有感情的吟诵诗歌并能背诵。
2、理解古诗中字,词,句的意思,继而理解古诗的意思。
3、理解古诗中诗眼“爱”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喜爱枫叶,喜爱秋,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出示词语练习:秋天
小朋友们,看到这个词语,它留给你什么印象?(金色的、火红的、迷人的、凉爽的……)
2、秋天瓜果飘香,农田里金光灿灿,多美的季节啊!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这个季节吗?
唐代的诗人杜牧也喜爱秋天,(图)这就是晚唐的诗人杜牧,我们还会背他的诗《清明》呢!他和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古诗《山行》。(图)
山行是什么意思呢?(在山中行走)是谁在山中行走呢?(杜牧在山中行走)
学习古诗之前,请小朋友们看大屏幕,每一片枫叶后面都有我们要学习的生字。你会读嘛?(径,霜)
学习写字。径是我们这节课的生字,径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偏旁部首是双人旁。霜是上下结构,上扁下宽,是雨字头。 (教师临写,学生描红)(课件:生字词)
还有谁来读一读? 寒山、石径斜、白云、霜叶、枫林
讲到白云时告诉学生:云是地面的水蒸气蒸发上升,聚集在空中所形成的。
枫叶在被霜打过之后,叶子当中的花青素会大量的形成,以帮助叶子抵御寒冷的气候。
3、读完了这些词语,老师相信你们能把古诗读得更流利。(出示古诗)
(1)一句一句地读,(2)读整首诗。(要求:字正腔圆,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3)齐读。
4、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听一听老师的朗读,注意和你们读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有节奏,有停顿。)
5、你们的耳朵真灵敏,古人把我们所说的朗读诗歌叫“吟诗”,吟诗就要吟出节奏,吟出韵味。你们愿意试试看吗?(强调音停而气不断)(评价:有点古人的味道了)
(二)、解释词句
小朋友们已经学会了吟诗的第一步:吟节奏。那么诗人在山中行走的时候到底看到些什么,又感受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随着诗人的步伐一起去山中走一走吧!
§1
1、诗人坐着他的小马车走进了一片山林中,你能从第一句中找到诗人走的路是什么路吗?(石头铺的路,石径)
2、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呢?(图,手示图)(弯弯曲曲的)这石头小路除了弯弯曲曲的,还有什么特点呢?(向上延伸的)诗中哪个词告诉你小路向上延伸的?(远上)
3、诗人就坐着他的小车,在这弯弯曲曲向上延伸的小路上行走着,边走边看着外面的景色,他看到了什么?(寒山)
4、这山为什么被诗人称为寒山呢? (1、深秋季节气温低,冷;2、感觉上:树叶往下落,枝条光秃秃的)
5、是呀,你瞧这深秋的山林里,没有苍翠的树木,没有嫩绿的小草,植物都凋谢了,天气也让人感到了丝丝的寒意,你能读好这句吗?读出寒山的感觉。(指名读)
6、深秋的山林里凉风习习,寒意逼人,树上只有光秃秃的的枝丫,一片凄凉,我们一起来读读秋天的“寒”。
7、小朋友,我们刚刚学习了词语的意思。(板书:说词意)
8、老师告诉你,古人作诗的时候为了要诗句押韵,常常会把语序颠倒,那么我们在解释的时候就要把语序顺一顺。这也是我们学习古诗意思的第二步,叫顺语句。(板书) 老师现在告诉你这句话的语序应该是:寒山斜石径远上,你能试着解释这句吗?(深秋时节的山林里,一条弯弯曲曲石头铺的小路向远处延伸着。)
§2
1、诗人顺着这条石头小路继续向上走着,抬头一看,看到了什么?(图)
2、读一读第二句,哪些词你懂了?那些词是你不懂的? 先说一说你看懂的词。(白云,人家:住户,住家) 不懂的呢?(生)
3、老师在字典上查到“生”有这些意思:出生、产生、活、不熟的。你来选一选会是哪个意思呢?
4、是的,白云产生之后就聚集在一起,随着风而飘动,远远看着它们一团团在山峰的周围围绕着不断的向上升腾,就如仙境般朦胧优美。而这些住户就住在这白云缭绕的仙境中,逍遥自在,无忧无虑,谁能读好它?(你能把我们带入那如诗如画的仙境吗? 老师觉得你真像神仙一样逍遥 谁还想领我们到仙境中走一走?)齐读。
5、看句子,你能解释吗?想一想,语序需要调整吗? 那就直接解释。
6、诗人在这丝丝寒意的山林中发现了如梦境一般的仙境,心情悠然而舒适,谁能吟好这两句?(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3-4
1、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眼看傍晚了,心想着得赶紧找找晚上借宿的地方呀,瞧瞧山上那白云缭绕着的农家应该是可以收留他的,于是加紧步伐朝着山上走去。只在此时他突然大叫“停车停车”!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诗人为什么要停下车吗?自读第三句。先找一找哪个字的意思是你不明白的?(坐:因为)现在请你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停下车?
3、小朋友,你有没有发现,你在解释的时候有些语序发生变化了?是怎么变的?(停车坐晚枫林 坐晚枫林停车)谁能连起来解释这句话?
4、诗人停下车来欣赏这傍晚时分的枫林,看一看第四句,你准备怎么学习这句话呢?回忆老师教你的首先要解释字词,第二要看看语序,第三再解释句子。
5、学生讨论,向老师汇报成果。(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于:比……还…… 二月花:春天的花)(语序:霜叶于二月花红)
6、那么这枫叶在诗人的眼里为什么会比二月的花还要红还要美呢?
(1、 自然的现象,2、霞光照耀:诗人更爱这傍晚时分的枫林,3、整片,满山的枫林)
7、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诗人开始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吗?(寒山)
那么现在呢?你瞧满山遍野的枫林在晚霞的照耀下映得如此的红艳,整座山像是一团团的火球在燃烧一样,那是多么壮丽的景象呀!你能读好这两句吗?
指导:和前面的丝丝凉意比起来,这里还冷吗?在寒意的秋天里找到了火样的热烈,有激情的读好这两句。
8、小朋友们,诗人从开始看见住家住在仙境中的悠然自得的心情一下子爱上了这激情四溢的枫林,你能读好这首诗吗?让我们听出你对枫林的喜爱。
三、感悟升华
1、学到这里,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思考一下,这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强烈喜爱枫叶的字是哪个?(爱)
是的,这就是“诗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是的眼睛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所要传递给我们的情感,这个字就表达了诗人对枫叶的喜爱,对秋天的喜爱,也是对大自然的喜爱。让我们带着这份热情,这份爱读好这首诗。
杜牧古诗《山行》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其它写秋的古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导语:丰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像呢?
3、出示教学挂图。
4、讲枫林美,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5、诗人是怎样描绘这美景呢?
6、自由读诗《山行》。
7、找出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组词认读:石径斜坡枫林于是
3、出示生字果树一棵测认读情况。
4、指导书写:于首枫(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三、学习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节奏: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略知诗意:
⑴课件演示山路弯弯曲曲伸向深山的情况,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⑵提问: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图)有寒冷的秋风、飘飘的白云、几户人家、火红的枫林。
⑶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火红的枫林)
⑷引导:能否读出诗人爱看枫林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⑸出示春花与枫叶比较图:谁红?枫叶比二月花(春花)还红。
⑹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⑺教师在学生讲后归纳诗意: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在飘着白云的地方居住着人家。停下车是因为爱这傍晚的枫林,秋天的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红。
⑻出示平时的枫叶与经霜的枫叶进行对比.认识霜叶红的原因。
5、朗读诗歌:
⑴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⑵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
6、齐诵诗歌,注意重读以下词语:寒山石径斜生处枫林晚二月花
7、背诵祷歌。
四、拓展学习
背诵课外搜集的写秋的诗。
五、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
杜牧古诗《山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赏析诗画艺术,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巧妙构思构图,画面体现古诗意境。
2、激发学生参与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更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想象绘画能力,体现诗情画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从中得到美的启蒙、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古诗配画,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学习古诗,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绘画。
2、画面的巧妙构思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体现古诗意境。
教学准备
课件、范画、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你喜欢秋天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欣赏秋天的美景(课件),感受秋天的美。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季节,你们想不想画一画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它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诗,并来画一画诗中的内容。板书:《山行》。
二、感知古诗大意,吟诵古诗
1、(课件出示)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课件)范读
3、(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美感和韵味来。
(2)小组讨论并了解这首古诗的大体意思。
学生感知古诗大意(自主学习,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停车只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那经过霜打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3、检查古诗诵读情况。
谁来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生评价。
4、自编动作吟诵古诗(男女分组读,红黄蓝绿队赛读)
三、欣赏激趣,构画古诗
出示范画,欣赏
1、画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2、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
3、谁来说一说古诗配画的要求?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
师:首先要画上一座山,不过这是什么季节时的山呢?你从哪看出来?(寒,有枫林)
师:是啊,这是深秋时节的山,给人一种凉意,所以诗中称它为“寒山”。
师:接着画上什么?(小路)这小路是用这么铺成的呢?(小石子)哦,原来是用小石子铺成的小路,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啊?(石径)但是这是一条怎样的石径呢?是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
师:诗中还提到了什么?(白云、人家)这人家该画到近处还是远处,为什么?
师:这云又是怎样的云呢?()的云
师:是啊,放眼望去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除了这些,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师:在这寒山上行走,最夺目的要数什么?(枫林)为什么?
师:老师该用上什么颜色呢?为什么?是啊,“红于”在这里表示比……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美啊!你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这山上的枫林吗?
师:这么美的画面,我们想不想立刻把它画下来。
四、作业超市
关于秋天的古诗:《山行》、《望洞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居秋瞑》、《秋夕》等。
1、学生欣赏其它《古诗配画》作品,感受诗情画意。
2、学生自主选择古诗,为古诗配画。
3、学生为古诗配画,教师巡视指导。
4、分红、黄、蓝、绿四个队进行比赛,看看哪个队画得好,而且更有创意。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展示作业,师生评价。
2、教师小结
3、请同学们办一期关于秋天的手抄报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山行》与《赠刘景文》相比而言,简单易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意,但是个别字义还需老师点拨,例如:“坐”,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截然不同,在本诗中是“因为”的意思,“于”是比的意思,“红于”是“比……红”;“径”是指小路;“斜”是指弯弯曲曲的意思。抓住这些关键词,古诗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再抓住诗中的几处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学生很容易就抓住古诗的主题,感受到作者对着深秋的赞美与喜爱,再配合多媒体教学,诗情画意,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学生学习起来既感兴趣又感轻松,课后拓展两首诗,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夕》,与《山行》形成对比,《秋夕》描写的是一幅孤单寂寞的深秋景象;另一首小诗选自《圣言善语》节选:……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他。有朝一日冰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山行》中霜叶和二月花相对比的写作特点。语文教学既抓住课本教学,又拓展课外阅读与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山行》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
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
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 热爱自然
喜爱枫林,难抑惊喜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山行》教案设计 篇9
这个题目虽然和教学反思关系不大,但是老师对教材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我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写一写也是对自己教材分析的反思,更能引起同行的争鸣。
《赠刘景文》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苏轼。这首诗是明显的“借景抒情”诗,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写抒发对朋友的美好祝愿。最后一句“正是橙黄橘绿时”很能让人联想到是在祝愿朋友能够事业有成,硕果累累。情景结合的巧妙,正是体现了苏轼的功底,而这种比喻的手法也是他常用的。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对苏轼好用比喻手法也有专门的评述。
但是,从现在人们用诗句相互赠言的习惯上来看,这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并没有流传开来,人们到是喜欢用“更上一层楼”这样的句子(这句诗当初并不是当作赠言的)。在我看来,苏轼的这句诗的情感太过直白,缺少诗的玩味。另外,有比较多的限制:必须和时间(深秋)场景(果实丰收)联系起来,因此日常使用的频率并不高,限制了它的流传。所以这首诗,虽称佳作,却成不了苏轼诗中的顶峰。
这首诗能成佳作,和第一联的出色有很大关系。这一句描写深秋残景的句子,却是抑扬交融,情理兼备。虽是败荷残菊,但是依然透露着来年再现盛景的生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一联的意思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理解。对待败荷残菊苏轼是既有可惜又有对来年的向往。这种情感的处理相当理智,不失含蓄,让人读后留下深刻印象。
从整首诗来看,在情感的处理上就略显虎头蛇尾,后一句破坏了前一句所营造的氛围,前句的抑到后句的扬让人感到突兀。
晚唐诗人杜牧的《山行》,从字面上看,用字简单,并不生僻,但是蕴情深刻,是杜牧诗中的较为独特的一首。杜牧主要活动的时间在晚唐,少年的报国之志却被现实无情地打压。因此,杜牧诗风成熟之作多有时代的“忧伤”,譬如“欲断魂”的失落、“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哀叹。然而这首《山行》却是跳出了其自身的限制,自然脱俗。诗人看到那一林的枫叶虽经冰霜却依旧红于二月花,似乎又激起他少年的壮志。平易近人的诗句中饱含了自己满腔的热情。
这首诗贵在全诗感情自然流入,正符合“行”的过程。如果把诗句拆分成一句一句来理解解释,你会觉得索然无味。
《赠刘景文》和《山行》虽然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但是两首诗比较一下却是可以对宋诗和唐诗的某些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宋诗偏重“理”,诗中往往要说一个道理,苏轼诗中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等;唐诗则偏重“情”,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诗注重对仗工整,因此诗中常有妙对佳联,如《赠刘景文》中的第一联;唐诗虽有对仗要求却更注重全诗情感的描写,如《山行》。
山行 教案 篇10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