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案优秀6篇》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可爱的编辑帮大家收集整理的《书愤》教案优秀6篇。
《书愤》 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
2、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
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湘夫人》,杜甫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蜀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陆游的《书愤》。
二、作家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朝廷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三、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课文诵读
五、整体感知
1、首联
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
那时他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渴望一举收复故土,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
2、颔联
诗的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这两句诗写了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诗人36岁时)的两次战斗,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诗人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3、颈联
诗的五、六句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只好徒自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塞上长城”这个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愤怒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诗人虽然没有像檀道济一样被冤杀,但因为主战而屡次被贬斥,“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这种“愤”多么强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塞上长城”,是诗人毕业的抱负。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空自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
4、尾联
最后两句诗人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干一番报国大业。
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第三、四句尤其写得大气磅薄,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六、问题探究
1、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尤其是起句、结句与诗的主旨、意境的关系。请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明确】《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批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2、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参见“相关链接”)。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明确】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急之境地。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已任。而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最为陆游所钦慕,陆游往往以诸葛亮自况,所以喜欢写咏诸葛亮的诗。
《书愤》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1、 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 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难点:
1、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第一节
一、导入: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写了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的爱国情怀是何等的执着、真挚!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陆游,体会他那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二、诗人及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陆游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并且在政治上一再打击排斥陆游。在山阴闲居了6年的陆游,看到 “扫胡尘”“雪国耻”的志向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三、诗意理解:
1、学生自读诗文,把握诗歌节奏,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结句降调)
2、诗意的讲解。
3、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文。
四、诗歌赏析: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世事艰”指什么?
直接道出诗人早年经历的辛酸与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这也是诗人“愤”的根源。
2、“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什么?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通过这句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北望中原气如山”
欲图收复失地。
诗人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这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青年。
小结: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颔联写到了两次战斗,是哪两次?
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
2、诗人写这两次战斗是要表明什么?
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也表明了诗人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这也是上联 “气如山”一个表现。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用了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小结: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颈联是写过去还是眼前?
眼前。
2、“塞上长城”实际上是运用了一个典故,一个什么典故?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
表达了诗人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
3、这一联中的“空”字和“已”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
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悲愤之情。这种“愤”多么强烈,多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小结: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 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2、 诗人在尾联运用这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暗讽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小结:包含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颈尾两联,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五、拓展: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有哪些可“愤”之事?这些“愤”的根源是什么?
所愤之一:“愤”于金人占我河山。
所愤之二:“愤” 于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挠北伐。
所愤之三:“愤”于壮志难酬、请缨无路。(诗人年轻时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所愤之四:“愤”于岁月蹉跎,年华空老。(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
所愤之五:“愤”于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无人领军。
这五“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六、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
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自以为是“塞上长城”,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书愤》诗词鉴赏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愤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胆尚轮囷”(《观邸报感怀》),他还跃跃欲试。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书愤》练习题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书愤”的意思是 。 “书”的意思为 。
2、本诗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诗人 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诗人
悲愤心情。
3、诗的前四句主要是 ,写了 与 两次振奋人心的战役的胜利,抒发了自己 。
4、诗的后四句主要是 ,写了 ,也暗含了 。
4、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句与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的情感一句相似。
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那知”一词隐含着对年轻时不知世事艰难的自责。
C.“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和“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悲愤也愈是强烈。因而这首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
D.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即使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成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
《书愤》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二、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三、朗读课文
1、 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书愤》测试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散关(sàn) 谮言(zèn) 跛脚(bǒ) 无耻谰言(lán)
B.伯仲(bó) 薄似纱(bó) 杜撰(zhuàn) 寡廉鲜耻(xiǎn)
C.斜行(hánɡ) 蕴藉(jí) 冠冕(ɡuān) 锃光瓦亮(chénɡ)
D.塞上(sài) 商榷(què) 形骸(hái) 游目骋怀(chěnɡ)
解析: A.散sǎn;B.薄báo;C.藉jiè,锃zènɡ。
答案: D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气概,气势
B.塞上长城空自许 许:答应
C.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闻名
D.千载谁堪伯仲间 堪:能够
解析: B.许:称许,称赞。
答案: B
3、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
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解析: 例句与A、B、D三项纯用名词性意象连缀。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法律援助制度旨在通过减免费用,替那些因为经济困难而又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应有的法律援助。
B.权威人士强调:最近,国内接连发生特大爆炸事件,全国人民必须提高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C.据悉,在以后两天中,代表将盈利方式、信息转载规范化、运作与管理等问题展开专题研讨。
D.专家分析,目前中国大范围气温偏低,主要是由最近一段时间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引起的。
解析: A.介词误用,“替”应改为“给”;B.“防止……不再发生”,错用否定,造成语意不合逻辑;C.成分残缺,应在“将”后加上“就”字,或“围绕”一词。
答案: 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5~6题。
书 愤
□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诗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6、“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从表达情感看,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应该读成重音。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全诗的情感:________。
答案: 空 先 悲愤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秋夜怀吴中①
□ (宋)陆 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灞桥②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注】 ①这首诗写于淳熙元年(1174)陆游离蜀州通判任后。“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亦泛指吴地。②灞桥:桥名,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
7、首联中的“挑灯”“句句”看似寻常,其实却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请你结合课本节选的《离骚》的。内容和你所了解的屈原的遭遇,谈谈你对陆游夜读《楚辞》心境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挑灯”,说明是久读;“句句”,绝非《楚辞》中的一篇一章。可见“不吾欺”的是贯穿在《楚辞》“句句”中的主要精神——关心国家命运,指斥权奸误国,对因谗被逐的不满等等,是作者内心所深许的,这也正是陆游夜读《楚辞》时的心境。
8、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双关:用“柳”音关“留”,用“灞桥”意关京都;明写自己留恋吴中,暗示朝中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②由自己在蜀州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比,更加显示了千里客居者的孤独和苦闷。
《书愤》练习题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书愤”的意思是 。 “书”的意思为 。
2、本诗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诗人 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诗人
悲愤心情。
3、诗的前四句主要是 ,写了 与 两次振奋人心的战役的胜利,抒发了自己 。
4、诗的后四句主要是 ,写了 ,也暗含了 。
4、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句与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的情感一句相似。
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那知”一词隐含着对年轻时不知世事艰难的自责。
C.“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和“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悲愤也愈是强烈。因而这首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
D.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即使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成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
精选陆游书愤教案(精 篇4
一、说教材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是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自主赏析第四课,这个单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学生在小学学过陆游的《示儿》,初中学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对陆游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根据上面的考虑,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
知识与能力:(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的思想感情。(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过程与方法: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高尚人格。
教学重难点: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诗人蹉跎岁月、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
二、说教法
1、诵读法:作为高二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书愤》,应该说难度不大,而且诗歌篇幅短小,那么教学中怎么来教这一课?我采取了以诵读为突破点,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四读”的板块式教学方法。
2、探究式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共同探讨,深入了解课文。(2)学生提出疑惑,教师点拨。
三、说学法:(1)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从诵读入手,大声朗读,带着感情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2)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学生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解答,多方面理解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学生齐背陆游的《示儿》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明确陆
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二)初读:体会情味,入文入境阶段
方式:听朗读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诵读,学生个别诵读,学生齐读。
解题:书:写;愤:诗人内心的悲愤之情
(三)析读:请学生概括诗中都书写了哪些事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概括首联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抓住“早岁”一词,“早岁”指早年,说明这两句是诗人在回忆往事,“气”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概括出首联写的是作者早年恢复中原的壮志。另外,抓住起句中“世事艰”在这里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并在此时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点明“世事艰”是诗题中“愤”字的根源,“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
2、颔联,重点向学生介绍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3、分析颈联时,先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经历。他从小深受家庭的爱国主义教育,童年又饱经战乱的艰辛,所以陆游从29岁入仕就积极主张抗金,但屡次受挫,不被朝廷重用,多次被罢黜还乡,收复中原的希望一再破灭。直到写作这首诗时,陆游又被罢官,并在家闲居6年,这次又被重新起用为严州知州的小官,这时他已经61岁。
然后让学生谈“空”字的含义,就能更好的体会诗人年老体衰、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情感了。
4、尾联,陆游提到了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让学生分析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这时介绍南宋王朝在面对金人入侵时一贯主张退让、求和,致使南宋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急的境地。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己任,而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六次出兵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为陆游所钦慕。所以尾联陆游自比诸葛亮,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就在1206年,韩侂胄起兵抗金时, 82岁的陆游仍跃跃欲试。
(四)联读
《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用投影打出)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 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同处南宋时代,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 “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 “镜中衰鬓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就能让学生通过学习《书愤》这首诗来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五)背读:背诵默写检查:叫三位同学上黑板默写全诗,其他同学在下面默写。让学生能够当堂背下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
课外写作:我心目中的陆游(不少于600字)
六、板书设计
书 愤
陆游
《书愤》说课稿首联:写早年的雄心壮志 愤: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
颔联:回忆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书愤》说课稿颈联:写年事已高,壮志难酬 愤:岁月蹉跎、壮志难酬
尾联:自比诸葛亮,表明恢复志向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书愤》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教学要求
1,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
2,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分析比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关于陆游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
本诗写于11xx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
三、分析
(一)释题
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亩撂崾尽;
(三)诗歌分类
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
2,研讨分类(见投影)
3,七律常识
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
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3)问: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四、简析陆游爱国诗歌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兴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一)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
(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椰宗泽,惟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
(三)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
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
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五、布置作业
背诵《书愤》
精选陆游书愤教案(精 篇6
《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五篇课文。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
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
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有感情诵读,学习诗歌鉴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本方法,对《书愤》和《蜀相》两首作品进行比较鉴赏,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答题能力。学生自主交流、积极探究, 在合作学习中 体验探究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以意逆志,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
难点: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三、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1、诵读法: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探究式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共同探讨,深入了解课文。
(2)学生提出疑惑,教师点拨。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
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二)说学法:(1)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从诵读入手,大声朗读,带着感情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然后将古诗改写为现代诗,在改写中了解诗歌的内容。做到当堂背诵默写。(2)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学生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解答,多方面理解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语设计。(由简介诸葛亮导入)诸葛亮天纵奇才,工于智谋,同时又忠心耿耿,谦恭廉洁,历代倍受人们的尊敬和歌颂。三国以后,人们创作了大量歌咏他的诗歌,或歌颂他的高风亮节,或艳羡他的得遇明主,当然,也有作品慨叹他壮志难酬。在众多的诗人中间,杜甫和陆游关于诸葛亮的诗最多,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位异代大诗人咏颂诸葛亮的诗各自有怎样的特点。
(二)知人论世:介绍杜甫、陆游的生平经历及各自的历史背景(用投影打出)
(三)诵读,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先读《蜀相》,后读《书愤》。通过诵读,熟悉作品,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中的意境。
杜甫的《蜀相》感情基调的是感伤、追怀、叹惋的心情。
陆游的《书愤》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2、教师指导朗读
方式:(1)吟读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吟读,听朗读录音,个别吟读,学生老师评点,齐吟。
的指导。通过教师
范读、学生试读、听朗读录音、教师点评,强化吟读的要求,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点拨,学生掌握吟读的要领。
(2)译读 :理解内容,披文入情阶段
性,可以玩味; 学生分组活动,全班交流,老师评价,突破难点。
例如: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3、背读 :积累语言阶段 当堂背诵两首诗
(四)比较阅读鉴赏:思考探究阶段
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 胸怀大志 不得重用
——(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3、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甫——忠心、功绩 (慨叹)
陆游——矢志不渝(羡慕)
——(同样以诸葛亮为主要意象,作者描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个人情感: 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
(壮志难酬) 陆游——渴望北伐复国 (建功立业)
——(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补注:作此诗时,陆游已是61岁的老人。此时他已罢官6年,只挂着一个空职蛰居故乡。直到作此诗,才因任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队伍和民政事物)而被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总结:
表达技巧: 杜甫——情景交融
陆游——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 杜甫——沉郁(深沉蕴藉)
陆游——(悲愤)悲壮
——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板书: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
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忠心、功绩 (慨叹)
陆——矢志不渝 (羡慕)
个人情感: 杜——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
(壮志难酬) 陆——渴望北伐复国 (建功立业)
表达技巧: 杜——情景交融
陆——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 杜——沉郁
陆——悲壮
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不同点:1。情感:《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 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不得重用的痛苦;陆游的《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 功业未成的愤懑
2。写作手法:《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书愤》用典、白描、对比
3。作品风格:杜甫 沉郁顿挫 陆游 慷慨悲壮
体裁:
相同:都是抒情律诗
不同: 蜀相偏重是 咏史诗 书愤偏重在 抒情诗
内容:
蜀相:叙事——三顾和两朝,概括的写史,丞相祠堂何处寻写诗人寻找祠堂,引出下文的怀古
写景——映阶碧草自春色的春景,景象凄凉
抒情——抒发诗人功业未就的感慨
书愤:叙事——诗人早年的两次胜仗,豪迈、悲壮
抒情——诗人以 檀道济 自比,赞扬诸葛亮,同时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以及 报国无门 的感情
主要意象:
相同——都 引用诸葛亮的事例,借古伤今
感情:
不同—— 蜀相着重是 惋惜之情,因为杜甫人生穷困潦倒,仕途坎坷,功业未就 书愤着重是 赞扬诸葛亮的才华、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因为陆游的人生大起大落,主张抗金,但报国无门
时代背景:
相同—— 杜甫的时代背景是 安史之乱,国家内部的动乱,属于臣子犯上作乱 陆游的时代背景是 靖康之耻,金人入侵,是民族矛盾
不同—— 从诗中的透出的危机感上 比较,陆诗比杜诗更浓厚
写作技巧:
不同—— 杜甫的蜀相 前两联写景 属于 借景抒情 和 以乐景衬哀情 后两联 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陆游的书愤 采用 用典 的手法,用了檀道济和诸葛亮,用典的好处是高度概括的抒发所要表达的情感, 还用了 对比 的手法,用“早岁”的胜仗 对比 现在的“衰鬓先斑”
总之 就是感情色彩不同啦~
杜诗就是 惋惜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再抒发自己 功业未就 (有才没人用吖~)的 遗憾(毕竟他写这首诗的时候都58岁左右了)
陆诗就是 赞扬、羡慕诸葛亮被明主重用、能够实现诸他自己的人生抱负。再抒发自己 报国无门 的愤懑(结合陆游的身世——积极抗金不被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