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爱莲说》教案及反思(优秀5篇)正文

《《爱莲说》教案及反思(优秀5篇)》

时间: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的《爱莲说》教案及反思(优秀5篇)。

《爱莲说》教案一等奖 篇1

教学目的

一、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文笔多变的写法。

二、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辨识“之”“焉”的不同用法。

三、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难点是正衬和反衬的理解。

二、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易,句式整齐,语言优美,宜加强朗读,做到当堂背诵。

三、课前准备好莲花(包括莲、藕)的彩色挂图,让学生在得到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导入课文,有利于理解课文。(如有配合课文的录像片更好,用法则须另外设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挂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在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分读后集体朗读。

三、读讲课文。

1.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稍作准备后指名学生讲述第1段意思。

教师讲评,强调实词“蕃”、“染”、“植”的意义,要求同样以“沾染”为意,说出一个带“染”字的成语。(答:一尘不染。)

板书归纳“之”的不同用法:

提问: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莲的'哪几方面的特点?

讨论后归纳:不同流合污,不妖艳媚俗,刚正不阿,傲然坚贞。

齐读第1段,试将赞美莲的句子背出来。

2.读讲第2段。

学生阅读后提问: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第一层,是作者对三种花的评价;第二层,是作者的感慨。

提问:两个层次的句式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层三个并列分句,句末都有一个“也”字,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句末的“也”是帮助表示判断的语气词。这种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呀……”的形式,“也”等于“呀”表示感叹。

第二层,句式基本相同,但语气各不相同:第一句陈述,第二句设问,第三句感叹。想一想:这三个句子作者用不同语气来表达,其中有什么道理?

分析:第一句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多,语气比较平稳,所以用陈述。第二句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用问句形式加强语气。第三句是说爱牡丹的人很多,言下之意是说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多,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不正世风的批判,感情强烈,所以要用感叹语气。

强调:“鲜”,这里读作“xiǎn”,意思是“少”。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里也有,如“鲜为人知”的“鲜”就是这种用法。

思考:这一段两层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一层以三个比喻来评价菊、牡丹和莲三种花,这里虽然没有贬褒之词,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三者之中,君子最为高尚。第二层作者发表感慨,突出自己对莲的喜爱。前后联系,我们不难理解,作者爱莲,是要以莲自况,表明自己是一个像莲那样品格高洁的君子。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齐读第2段,试背诵。

四、总结课文。

1.教师归纳: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课文第1段主要用记叙句法描述了莲花优美的姿态,突出它的高洁品格,表明自己对莲花的喜爱。第2段先用议论对三种花进行评价;再抒发感慨,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良世风。真正体现了言简意丰、文笔多变。

2.提问: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

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如果不提菊和特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尚,自己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这里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可在课后认真地加以揣摩。

3.评价: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目空一切,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五、布置作业。

1.解释下边句中加黑词的意思。

(1)出淤泥而不染(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根据下边加点词的不同用法,分别写出例句。

3.熟读背诵课文。

《爱莲说》教案及反思 篇2

上完这节课后听课的老师说,从课堂上能感受到一种层次之美,有曲径通幽的感觉。其实这得益于文章本身的特点,通过文本解读我们可以看出,本文是层层呼应,层层铺垫,层层深入。只要抓住了这一特点,引领学生一步步读下去课堂自然也就有了层次

除了整体设计呈现文本的层次美之外,我自己觉得在具体环节的处理上还有一下几个成功之处。

一情景的设置。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音乐中勾勒美景,在赏析莲花之美这一环节通过所提供的句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与莲对话的情景。这也手法并不新颖,不过在这里却有很好的效果,会给学生一种暗示,让他们觉得莲是有灵魂的,那么学生对莲的赏析很自然就会往品质情操上靠拢了。

二是课本诗的运用。本节课出示的课本诗,是作为一种让学生感觉比较新颖的拓展材料,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首先让学生通过填词整合了对联的品质的感悟。接下来又通过“是谁”的追问,让学生贴近作者高洁的心灵,实现了向下一个层次的过渡

三是面对较有难度的问题,引领学生讨论探究,并且给予暗示,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堂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字的提示语,提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唤醒学生关注到了已经被忽略的“噫”字,从而品读出作者的遗憾和感慨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最让人遗憾的就在于一味追求环节的巧妙而削弱了对学生的评价,在对学生的精彩发言上上缺少引导和赞美,没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爱莲说》教案一等奖 篇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诵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正衬”“反衬”的的写法。

3、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展示莲花图片]

提问:1、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为什么?

(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我国文人笔下。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许昌,被誉为莲城,许昌“市花”就是荷花,可以说荷花就是我们城市的标志。作为许昌人,我们应该对莲花有特殊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并表达自己对莲的喜爱之情的。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看看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宋朝哲学家[多媒体展示作者资料]

三、解题:“说”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偏重于论述道理。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谈谈或者说说爱莲花的道理”。作者为什么爱莲哪?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哪?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现在明确一下本文的学习目标。[展示图片]我们来先完成第一个任务。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欣赏课文的配乐朗诵。并注意加横线字的读音。[展示图片]

2、请同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强调重点字词。稍作准备后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

(强调实词蕃、染、植的意义,要求同样以沾染,为说出一个带染字的成语。(答:一尘不染。)归纳之的不同用法:

水陆草木之花(的)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句中动词。不译)

3、学生齐读课文,理解文言文的读法。

要求声音响亮精神饱满,再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体会怎样朗读文言文。怎样才能这篇文章蕴含的感情读出来哪?一要注意节拍,二要注意节奏(文言文要读的舒缓),三要注意重音,四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展示文章图片]再齐读一遍课文。很好,基本把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读出来了。那么作者到底喜欢莲花什么哪?下面我们来具体欣赏。

4、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内容结构层次。

第一自然段写物,(莲),第二自然段抒情。第1段主要用记述句法描写了莲花优美的姿态,突出它的高洁品格,表现自己对莲花的喜爱。第2段先用议论对三种花进行评价;再抒发感慨,婉曲地批评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良世风。

五、研读欣赏:

1、试将赞美莲的句子找出来。作者从那几方面写莲的?寄托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直接写莲的句子主要是第4句、第5句的最后一个分句。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三个方面来歌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香远益清”是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而“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展示图片]

2、读第2段思考:

A、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第一层,是作这对三种花的评价。以三个比喻来评价菊、牡丹和莲三种花,这里虽然没有贬义之词,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三者之中,君子最为高尚。第二层作者发表感慨,突出自己对莲的喜爱。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B、最后三个句子作者用不同语气来表达,其中有什么道理?

最后三个句子,句式基本相同,但语气各不相同:第一句陈述语气,第二句反问语气,第三句感叹语气。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哪?

分析:第一句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多,语气比较平稳,所以用陈述。第二句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用问句形式加强语气。第三句是说爱牡丹的人很多,言下之意是说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多,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不正世风的批评,感情强烈,所以要用感叹语气。

3、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

如果不提菊和牡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洁,自己是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这种写法叫正反衬托。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理解:①排比(如第⑤句);②比喻(如第⑤句);③对偶(如“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④反问(如第⑧句)。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言简意丰,生动形象。散句和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六、反思探究:

1、如何看待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评价作者的思想: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孤芳自赏,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2、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你能再找出作者没有写到的莲的其他品质吗?

从“莲浑身都是宝,可观赏可食用可入药”,学生归纳为莲的“无私奉献精神”;从“莲茎随着水面的上升而增长,叶总浮在水面上”总结出莲的“乐观向上,顽强拼搏”精神;从“粘性很强的胶水粘不到莲叶上”联想到现代的优秀共产党员“拒腐蚀,永不沾”。

3、你喜欢哪一种植物?说说理由。

七、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菊花正衬隐逸者

牡丹反衬富贵者

不染、不妖

莲通、直、无蔓枝君子

香、清、净植

不可

[托物][言志]

爱莲说 篇4

一、 导入课文

出示莲花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小黑板,老师读一遍。

教学目标:

1、识记

疑难字词:颐   蕃  濯  亵  逸  鲜

2、理解

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预习:

请两位同学给这几个字注音,颐   蕃  濯  亵  逸  鲜

大家齐读两遍。

四、 正课

1、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理解句子的意思。(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 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4 、(出示小黑板)请几位同学翻译下列句子:

a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   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5、请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完整的说一遍。

6、这两位同学说的很好,大家掌声鼓励。这篇文章题目是爱莲说,莲有哪些可爱之处值得作者喜爱呢?

讨论归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我把莲的这些特点,画在了黑板上,大家齐读一遍。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淤泥和青涟是莲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挺直独立;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是莲花的形态;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写出莲的品质。

8、这些描写,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作者在这短短的文字中能够如此细致的描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欢莲花的外形吗?(不是,是借花喻人)  书中把莲花比喻成了什么?(君子)

9、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那么两者一定有相似之处,先给大家举个例子,“出淤泥而不染“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应的君子的环境又是什么样的呢?(污浊的黑暗的封建社会)既然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一样,虽然生活的黑暗污浊的社会中,却能够不与世俗怎么样?(同流合污)剩下的六个花瓣由大家总结。同桌互相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

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10、大家总结的很好,我把君子的品德写在了花瓣上,请几位同学把这些君子的品德贴到与莲花相对应的位置。

大家共同绘制了一幅莲花君子,通过这两幅图,可以看出作者描写莲花是为了赞美象莲花一样的君子,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之中寄寓着作者的人生态度,一定要做一个像莲那样品德高洁的君子,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借莲来表达自已的志愿,想一下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的什么物,言的什么志?(托的是莲花的形象,言的是君子之志)

现在我们可以真正了解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深意了。让我们将这一段大声朗读一遍,注意,要读出对莲花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来。

11、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写了菊花和牡丹,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菊花有什么特点,它不与百花争春,开在什么时候?

……深秋时节。

深秋时节气候寒冷。它能不畏严寒,这种精神值得我们肯定、赞扬。这恰恰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隐居山林。所以作者把菊比成什么?(隐逸者)

从这一点上,我们将它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身处污泥之中,用自己的 行动与世俗作斗争相比较,菊和莲虽然都不满现实,但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比菊更加可贵。

所以,我们在肯定菊花是正面形象的同时,要明确,它对莲花起的是什么作用?(衬托。从正面衬托。)

1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成为富贵者的象征。当时的世人都喜爱它,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名利。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3、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决定的,不同的情感志趣,决定了对花喜爱的差异,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人分别持什么态度?

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小结: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同学们再大声的把课文朗读一遍,体会作者的感情。

14、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五、总结:

1.学生总结:

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你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   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六、反馈检测:

1、填空。

①本文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__________。

②本文中作者拿____和____与莲对比,前者是_____,后者是______,作用是突出_______。

2、说话练习:

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七、布置作业: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仿写爱莲说,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点明所托之物,所言之志。

八、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正衬        反衬

菊  ——   莲   ——  牡丹    托

隐逸者     君子       富贵者   言

爱莲说 篇5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大纲分析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强调多读多写,规定了阅读写作量,增加了浏览、检索、使用工具书、利用多媒体等内容,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等等。这就提醒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习惯养成、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2.教学对象分析

参加本实验课学习的对象是初二(6)班学生。该班是华美学校初二年级的数学特长班,学生有理性思维的优势,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计算机操作较熟练。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学习进程中非智力因素起重要作用,他们乐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进度、思维方式等不受限制。但也不能完全放任学生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现代化设备和手段获取信息,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3.教学基本内容分析

《爱莲说》是周敦颐托物言志的名文。他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历久传颂不衰。教授本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以诵读为主。通过正确的朗读,品味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初步弄懂课文后,要求他们用“耳听背诵法”(课堂)和“抄读法”(课后)揣摩课文,背诵课文。至于疏通文意,理解内容,可以从能提起全文的词、语、句入手,理清“文脉”。学生抓住了“文脉”,自然就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其次,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例如下列句子中加黑词的词义和用法:

之: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焉: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鲜:①“陶后鲜有闻” ;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中:①“中通外直” ; ②“度不中而轻发”

而:①“学而不思则罔” ;②“出淤泥而不染”

再次,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要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

4.教学目标制定

基于以上对教学大纲、教学对象、教学基本内容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反复诵读课文,揣摩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要求学生提交自制的朗读背诵声音文件);②自主浏览信息,学习一些文言词语,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完成三星级和四星级测试);③参与网上讨论,学会协作学习;学习写对联(提交五星级测试答案)。

二、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内容顺序、超文本阅读框架设计,见如下示意图

2.方式方法设计

(1)情景创设设计——创设“清新、朴素、高雅”的情境,将学习者引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境界。

课件制作重在渲染气氛,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情境。当点击鼠标进入本课首页面时,力争让人产生清新、朴素、高雅而又令中学生喜爱的视觉、听觉效果。首页面的背景图像设计为一汪暗绿的静水和碧绿宽大的荷叶衬托下的几朵硕大、含苞欲放的莲花;背景音乐选用陈蔚旻的古筝独奏《出水莲》,以烘托气氛。学习开始时,先进入“课文介绍”页面,这是网络教学的第一步:“情景导入”。该页面选择播放一段关于莲花与作者介绍的视频剪辑。画面反复出现碧叶衬托下的鲜艳的莲花、雨中的莲花、含苞的莲花、盛开的莲花等录像,将学习者带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境界,从而让人产生朗读欲望和不断探究的欲望。

(2)信息资源设计——丰富、有价值、易检索。

本课的信息资源,除为创设情境而收集的有关莲的图像、视频资料外,主要收集了有关《爱莲说》的评介资料20多篇。资料主要来源于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p225~240页和从互联网上下载的有关文章。内容涉及作者简介、历史背景、文体争鸣、词语解释、思想艺术分析、句意理解、语法修辞、文言释义、佳句赏析、篇章结构、语言特色、文化知识、古人笔下的荷花、参考译文、预习与检测、课外阅读等等。信息资源子网页以目录页和显示页组成框架页面形式出现,方便检索与阅读。

“网上语音室”收录了人教版语文录音带中,由著名播音员丁然等朗读的录音和华美学校佟静茹老师的朗读录音。学习进度快的学生,只要进入五星级页面还可进入互联网浏览更多的信息。

(3)自主学习设计——体现“学生主体,自主探究”的特点。

如“教学内容顺序,超文本阅读示意图”所示,学生在老师“导读”指引下,可自主选择进入“网上语言室”,听朗读示范,朗读课文;揣摩、背诵课文;录制朗读(背诵)声音文件、提交给教师。也可自主选择进入“信息资源库”浏览网络资源,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获取自己所需信息。有了上述经历后,学生将选择进入“星级测试”尝试闯关的乐趣。

(4)协作学习设计——师生协作、生生协作、人机协作、学科协作、远程协作、家校协作。

“网上讨论区”是师生协作、生生协作的课堂讨论空间。学生可以在讨论区上任意发表学习心得,任意提问、讨论、交流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讨论,也可以在全体学生中选择某些学生的观点,推荐给其他学生;学生可以按意愿在网上分组进一步讨论。学生做三星级和四星级测试时,计算机会根据学生输入的答案,给出不同的提示信息,亲切而友好地帮助学生逐级过关,体现了人机协作的优势。学生到了五星级页面,便有了资格浏览到“中国十大传统名花”的网站,这是生物学知识的网站,用来作为语文学习写对联的材料,体现了跨学科协作的特性。学生还可通过互联网远程请教中外名师,也可在家继续他的网上学习与探究,在家如同在校。远程协作、家校协作更具优越性。

3.教学媒体组合设计

多媒体网络,就是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传播媒体与网络技术的相互结合应用。本课有清晰的视频;典雅的背景音乐;朴素、清新的背景图像;“网上语言室”有感情丰富的男女声朗读欣赏,学生可以自主地、充分地“听”和有效地模仿;还可以自主地、充分地“练”,将自制的朗读背诵声音文件提交给教师,这等于将“语音室”和“复读机”功能引进了网络教学课堂;莲花、荷叶的图像,更是醒目地展现在各主要页面上;“信息资源库”中的文章,也被精心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网页;首页上“星级测试”入口处,有米老鼠在不停地翻筋斗,进入“星级测试”页面,又见闪烁的五角星和飞翔的小天使在欢迎。学生浏览每个页面,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和被激发起探究的欲望。网上作业也像玩游戏一样过瘾。

三、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学习效果的检测,主要通过学生提交自制录音文件、完成星级测试、参与讨论来体现。本课设计制作了五套检测题:①预习检查;②拓展性练习;③三星级测试;④四星级测试;⑤五星级测试。其中①和②置于“信息资源库”中,并附答案,分别供学生课前预习自查和课后知识延伸、能力迁移训练之用。③和④属形成性检测题,均由十道选择题组成。计算机自动完成判断、批改、评价并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学生须全部答对才能进入下一关。第⑤套是总结性和创造性检测题:学生通过本课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抒发自己对本课学习的感受;通过欣赏“中国十大传统名花”,学习写对联,以此展现创造性思维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