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胡同文化教案(优秀6篇)正文

《胡同文化教案(优秀6篇)》

时间: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找到的胡同文化教案(优秀6篇)。

《胡同文化(汪曾祺)》教学设计 篇1

《胡同文化(汪曾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胡同文化与北京胡同的关系,并能对胡同文化谈出自己的看法,《胡同文化》教学设计4。

2、学会抓住关键语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教学重点:

概括、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胡同文化与北京胡同的关系。

教学设想:

1、1课时完成。

2、突出学生的读书、思考与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3、重点在课文后半部分,并向课外延伸。

课前准备:

印发《北京的胡同》、冯骥才《文化眼光》。

学生预习:1、熟悉课文。2、阅读印发的材料。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们班同学的研究课题中有一个是《青城山道教文化研究》,(课前印发的材料中冯骥才的《文化眼光》一文谈到)其实“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处不在”,衣食住行无不具有文化内涵。我们单来看--住的文化!

居住方式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性格、行为,我们称之为一种文化。

我们来一起学习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胡同文化》,看看北京胡同对老北京市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 括北京胡同的特点:

先来看几幅北京胡同的照片。

(展示图片)

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呢?

请同学们打开书浏览课文1--5段,勾画出关键词语。

交流。(两生发言)

(重点词语:方正、取名趣俗、多、安静、和四合院一体)

三、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一)、胡同到底对北京市民产生了哪些影响呢?也就是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还是再来看看汪老先生怎么写的吧!

自由朗读6--12段,勾画重点语句,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学设计4》。

学生读自己勾画的语句。(两生读,其他补充)

提示:我们找的语句大多在文段什么位置?(段首)

因此我们把握文章内容的时候要抓住关键语句,又特别要注意段首句。

(投影:封闭、安土重迁、过往不多、易于满足、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二)、给你印象最深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朗读品味两处语句。(根据具体情况,融在其中或单独提出来品味。)

1、8段:“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充分表现了极其满足的心态。

指名读。(要读出韵味,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

齐读。

这个地方如果改成:“……较好,……好,……更好,……很好,……最好。”如何?读一读,体会一下。

2、12段:“‘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活画出其神态,对“忍”最好的注解。

指名读,齐读。

--“真有你的”赞赏还是否定?(我的意见是有调侃,更有无奈。)

四、对胡同文化的态度、认识

(一)、胡同在经济大潮冲击下呈现怎样的景象?随着北京现代化推进,胡同逐渐衰败、没落,为高楼大厦所代替。请看几幅图片。

胡同文化将何去何从呢?

对胡同文化,作者的感情和态度如何呢?

齐读后3段,找相关词句,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毫无生气”、“怀旧”、“伤感”、“无可奈何”、“总有一天会消失”、“怅望低徊”、“再见吧”……

(二)、课堂小结:课文思路胡同特点——胡同文化内涵——感情、态度

阅读方法抓住关键词句概括内容

(三)、对胡同文化,你怎么看?

学生交流,发表各自意见,教师适当引导。

请课外练笔的时候,写篇文章,阐明你的看法。

要求:有标题,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胡同文化》的教案 篇2

授课人:西宁十四中 马继福 2004年10月13日

教学设想

以《胡同文化》为教学内容,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陶醉其中,设身体验,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人文教化。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从感性上认识文化,获得一些有关文化的初步印象。

2、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十四中这一文化实体,获得关于文化的一些直观认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大家知道我们学校所处的街道“文化街”的来由吗?

(提示:由于这里有一座承载和记录了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文庙而得名。文庙又称孔庙。1644年建。)

2、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文化现象,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周围,一定会有很多收获,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文化有哪些?这些文化有什么特征?

(提示:大致有三类:①精神型。如小说、诗歌、戏剧;②物质型。如服装、风筝;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3、“胡同”能不能成为一种文化?它属于哪种文化?

让我们来看看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

二、讲读课文

1、读1、5段,讨论问题。

①“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用书中原话回答。

(提示:胡同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也就是说,在作者笔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

② 作者写到哪些胡同?观察到了哪些文化现象?有何特征?读2---4段中有,大家边读边找。

(提示:

多:北京的胡同真多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奇:北京的胡同真奇啊!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

静:北京的胡同真静啊!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

2、胡同如此,胡同内的生活怎样?让我们走进“胡同”感受一下。请一位同学朗读6---7段。

讨论问题:

①阅读课文应从语言入手,要抓中心句关键词。这两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提示:北京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

②想一想,北京市民的的哪些生活可以反映他们过着一种封闭生活。

(提示:舍不得挪窝;住家是独门独院;)

3、用以上方法自读第8段。

① 本段的中心句——关键词——对应的生活现象

(中心句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关键词 “满足”)

②文中有一段相关生活的精彩描摹,请一位同学表演。

⒋ 用相同的阅读方法自读9——12段,看看北京胡同有什么文化内涵。

(提示:不爱管闲事、忍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⒌ 角色表演人物对话:

6、文章写得很精彩,但我们不难看出北京胡同也有它的落后的一面,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北京的胡同必然解体。本文正是作者在北京胡同被大量拆除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文中作者为什么有一种“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怀旧,伤感情绪?

三、小结:

主旨:旧事物的消失,新事物的产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

四、作业

学习了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我们能不能像汪先生那样实地考察一下我们十四中,写一写“十四中文化”。大家在十四中学习有一段时间了,对十四中的老师、十四中的学习生活、十四中的学校管理、十四中的风格有了独特的感受,就在这个基础上作文。

附: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汪曾祺

文化:

三类:①精神型。如小说、诗歌、戏剧;

②物质型。如服装、风筝;

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

多:多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奇:奇 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

静:静 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

北京人的生活: 封闭 自足 忍耐

十四中文化 学习 生活 老师 管理 风格

[1]

胡同文化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课文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

教学过程:

1.导语:

猜一个谜语

谜面: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

谜底:A绘画B雕塑C建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方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人,蕴育了一种又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每一种文化又和当地的民居息息相关,如上海的石库门文化、苏州的小巷文化、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我们就来穿越北京的胡同,领略汪曾祺先生笔下独具情味的“胡同文化”吧。

2.作者介绍: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柔情的人道主义者。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这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先结合课前预习,快速浏览1、2、3、4、5自然段,划出每一自然段的重要语句。)

3.讲析课文第1、2、3、4、5自然段

①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②提问:2、3、4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胡同的特点?

明确:介绍胡同——取名

宽窄、数量

环境(位置、声响)

③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明确:取名——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还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义。

④胡同的环境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离闹市近,生活方便,环境安静

⑤提问: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来概括呢?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更为准确呢?

明确: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顾两个方面,显得全面、准确。

⑥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确:因为胡同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心态,成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载体,它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打上了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4.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蕴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现在,让我们来听课文录音,随着著名播音员那字正腔圆的京味朗读,进一步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

(在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请看下面两段文字。展示)

A.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

B.文化是一个错综的风俗习惯的结晶体,具有维持现状的倾向。

——[美]杜威

⑦.在这个部分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词句具体说明这四个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请同学来读这里最具京味的语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来。

A.“北京人易于满足……虾米皮熬白菜,嘿!”

B.“这二位同声说……真有你的!”

⑧.提问:“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表现了北京市民怎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⑨.提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为了正确把握作者对北京文化的情感,请继续听录音)

⑩.提问:胡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明确: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因而毫无生气。胡同文化也必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逐渐消亡。

⑾.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句

提问:“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渲染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⑿.提问: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小结: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

(读完这篇文化式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⒀.提问:课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明确:“虾米熬白菜,嘿!”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一学生举例,一学生分析语言特色)

语言平实、朴素、口语化,但有味儿,富于表现力。

(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瘟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是陈年佳酿。它是供读者“看”的,带有一些淡淡的“书卷气”。

——刘锡庆《散文:五十年的沉浮与成就》

⒁.读下面一段文字,请你概括苏州吴文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吴文化的看法。

苏州缺少金陵王气。这里没有森然殿阙,只有园林。这里摆不开战场,徒造了几座城门。这里的曲巷通不过堂皇的官轿,这里的民风不崇拜肃杀的禁令。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

——余秋雨《文化苦旅·白发苏州》

胡同文化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2. 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1.教法:点拨法

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 谈谈自己对于北京的印象。

(庄严,古老,现代……)

2. 学生发言,谈谈对与北京的印象

3. 用多媒体观看几张有关北京的图片

4. 自己总结: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一样也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呈现)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他当过教师、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案》。而且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整体感知,明确学习内容

1. 提问: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接着用多媒体观看几张胡同的图片。

2. 提问:什么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体总结明确: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3. 提问:什么是胡同文化呢?请同学翻看文章找出有关语句。

然后用多媒体呈现有关语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

( 学生分组讨论),谈谈比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优缺点,有意识得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理清思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1. 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自己板书:布局,名字,数目,环境)

(让学生走上来在黑板上填写有关特点的字词)

胡同的特点(1)布局——方正(2)名字——市民气息(3)数目——多(4)环境——静

2.齐读5——12段,谈谈胡同里的居民形成了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用多媒体呈现:

(1)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2)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3)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4)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5)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 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其精义又是什么?

胡同文化教案 篇5

1、认知目标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

2、情感目标领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复杂的感情,理解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情。

3、技能目标学会通过找中心句概括内容要点

提取精要,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

探究胡同文化的历史成因

1、课时1课时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作适当的诱导、点拨与开掘。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江南水乡,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水多、桥多、弄多)由此形成水乡特有的文化风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胡同多。俗话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在今天的北京,尽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区,但仍还有近半数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胡同四合院里。当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走进北京城时,人们最感兴趣的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不是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胡同,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么多人的目光呢?因为胡同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就随着京味小说家汪曾祺一起走进北京的胡同,感受那一方水土,体会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请同学们看几张关于胡同的老照片,(问):从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胡同有什么样的特点?(展示幻灯片)看后有什么感觉?

(低矮、拥挤、破旧;感到压抑,不舒服。)

我们看到低矮、破旧、拥挤的胡同心里会不舒服,心情会感到压抑,可是长期生活在胡同里的北京市民却有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那么他们的感受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

1、下面请全班同学齐读课文512自然段,体会北京人对胡同的感情。

问:北京人对胡同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安土重迁,安于故土,不大轻易迁居他乡。重,重视)

他们的这种心态,其实正是基于一种特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什么?

(生答):胡同文化。

2、胡同文化的内涵

问:那么,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外在的表现?(请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将课文原句勾画出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居住环境: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饮食条件:易于满足,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处世哲学: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表现出北京市民怎样的内在心理特征?

从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后、保守、冷漠。

北京人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皇城根边,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头变换大王旗,使他们的日子过得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灾难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对外界事物显得麻木、冷淡、漠不关心,于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从而形成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

三、探究胡同文化的历史成因

请第一、二组同学齐读课文14节。(正音正字约yo羊尾(yǐ)巴)

文题是胡同文化,作者为什么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笔墨写北京的胡同,我们把这一部分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A、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谈胡同,也就是谈胡同里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仅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筑外观影响了内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观到内在。

古老的胡同,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书,既反映了历史沿革,又展示了社会风情,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没有胡同,就没有胡同文化,也就没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北京人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强烈们的方位意识?

北京,几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于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齿列班,分列两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级森严,这一切深深根植于北京人的思想意识中,使得他们对方位及方位所蕴涵的文化因子特别敏感。

一人假冒钦差大臣,矫传圣旨,马上让人看出了破绽。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钦差大臣传圣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应站在什么位置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因为他站的位置不对,所以人们马上看出了破绽。

四、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那么,以忍,为精义,以封闭为内涵的北京市民文化的最终命运会怎样?对此作者的态度感情又如何?带着这两个问题,请三、四组同学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正音正字:虾蟆hámá)

思考:北京胡同的最终命运怎样?(衰败、没落)

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衰亡,作者对没落的胡同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你怎样看待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没落?(幻灯片打出)

作者对没落的胡同流露出来的是伤感、怀旧、留恋的复杂感情。

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了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然而作家也深深的意识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已成历史的必然。

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但作者对这种封闭的小市民文化,并没有沉醉其中,是怀有一份清醒的。正因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是下层平民的文化,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文化,是无力与现代文明抗争的文化,作者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经济地大潮下,这种文化一定会衰落下去,遭到淘汰。但在感情上作者是怀有一种伤感的情绪的,对胡同及胡同文化还是有一种留恋的。

胡同文化是永远都说不尽的,北京人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在一句京腔,两句皮篁,三餐佳馔,四季衣裳的调侃中,过着平稳而讲究,宠辱不惊,乐天知命而又情趣盎然的生活。

没了胡同,就没有了北京,没了京味儿,有多少耐人寻味的故事发生在胡同里,又有多少文化名人曾经生活在胡同里。胡同作为北京文化的载体,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

胡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历史的遗迹和见证人,会有一部分具有文化价值的四合院保留下来,其余的部分将会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它必将继续保留。

因为文化是沉淀在人们的心里的。

幻灯片打出作者简介及课下作业

作者简介:汪曾祺

作业:课下阅读语文读本194页的《金岳霖先生》,体味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汪曾祺胡同文化读后感 篇6

天地万物,千变万化,各具形态,但是,构成万物的元素并不多,就只有元素周期表上的那几十种。同样,文章的形态千差万别,但是,表达方式也就那么几种,有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等五种。这五种表达方式,在不同的作家笔下,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就呈现出各自独特的文体形态,表现出作家鲜明的个性特征。汪曾祺的散文也是如此,他以心灵为熔炉,把几种表达方式运用得灵活,剪裁得得体,熔铸出他的散文的独特的文体形态,那就是,以说明为框架,以叙事为填充,以抒情为笔调,三者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高中语文第一册有一篇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这篇散文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作者在开头部分总说胡同和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然后分说,先说胡同,说到胡同的取名来源,胡同的大小和数量,胡同功能和环境;再说文化,总说胡同文化的性质,“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接着说明“封闭”的种种具体表现。最后,说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势,“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就是文章的结构框架,显然,这是一种说明性的结构形态。

这样的结构并不出奇,奇就奇在作者用叙事为填充。比如,为了说明北京城方正的特点,你看他怎样说,“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作者就这样用日常生活的小事,娓娓道来,生动有趣,使你对北京城的特点有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换一种方法,用常见的九种说明方法的任何一种来介绍,效果会这样?再比如,为了说明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作者就讲了三件事,一件是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的一句经典的话,略写;一件是他自己的小说《八月骄阳》里的一段对话,详写;一件是对一个小伙子打了一个小姑娘一个嘴巴,他和两个老北京的不同态度,详写。在作者笔下,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恰到好处的说明了胡同文化的精义。所以,汪曾祺笔下的叙事,不同于说明文中的举例子,而是极富文学意味。

更为出奇的是,作者在叙事时,带有浓厚的抒情笔调。比如,“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这是直接抒情。“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描写胡同的衰败景象,透露出极其伤感的情绪。文末一句“再见吧,胡同。”,留恋、伤感和无奈之情交织在一起,难以言说。

从《胡同文化》就可以具体感知汪曾祺散文的文体形态之美,之奇。打个比方,如果把汪曾祺的散文比作一幅画,那么,说明就是画的线条,叙事就是填充在线条之内的颜料,抒情就是画面呈现出的光泽和色调。

补充说明,在《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漓江出版社)里,汪曾祺自选了十二篇散文,其中,《翠湖心影》《昆明的雨》《跑警报》等文章就具有这样的特点。汪曾祺在这部集子的《自序》里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读着汪曾祺的这些散文,确实感到普普通通的几种表达方式在他手里已经运用得极其娴熟老到,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于是,他的散文就表现出和谐之美,自然之至,毫无矫揉造作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