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两小儿辩日》教案【最新11篇】正文

《《两小儿辩日》教案【最新11篇】》

时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教案【最新11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整理词句,疏通文言文意思,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感悟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词句,由课文本身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教学基本步骤:

《两小儿辩日》课例,是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整节课按照三个步骤进行“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文意;三读:读出感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先由理解和掌握文言词句的字音、翻译开始,再由课文本身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升华部分是引导学生由“文眼”——“辩”字入手,对两个“辩”“辨”结合文意进行区分,最后得出对文章的感悟。教学过程以“读”贯穿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当堂熟读成诵。

教学手段:

采用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电子白板,充分展现了电子白板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知欲望,方便教师教学导学,存储教学智慧等方面的功效。其中,在授课过程中,本人主要运用了电子白板的以下几个功能进行辅助教学:手写功能;屏幕拉升功能;重点显示功能;全屏幕拍照功能;区域拍照功能;放大功能;及时记录课堂板书功能和网络传输功能等。

学生情况分析:

首先,初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把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以浅易的方式引导他们理解的话势必对学生以后学习文言文造成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且流畅朗读课文以及翻译课文;其次,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不只局限于疏通课文意思,还要求对文章有一定的思想认识,因此教师要利用直观的一些方式引导学生顺理成章地感悟课文。

一、导入:

同学们,《论语》中孔子说过一句话,人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那是哪一句话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那么孔子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小儿辩日》告诉了我们答案。

二、题解: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歧路亡羊:歧路:岔道,亡,丢失,比喻情况复杂多变,易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杞人忧天:杞:担心,担忧,比喻不必要的或荒谬的忧虑。)

(在幻灯片上用电子白板书写功能方便标注一些重要句子,方便学生获取较为有用信息)

三、析文

(一读)读准字音

全体学生读一遍课文,幻灯片展示课文,让学生标注读音。

辩斗    盘盂  去

沧沧凉凉    探汤

孰   为    汝    知

(学生用电子白板标注功能给字词注音,引起学生课堂参与兴趣,师生互动;同时,打破了幻灯片不能与课堂“同步”的传统,即教师在备课前幻灯片已经制作完成,但是不能在讲课的过程中随时对它进行增删内容。)

(二读)读懂文意

教师要学生根据注解以小组合作方式读出句读,把握语气,继而读懂文意。要求是以大声朗读为前提,学生以小组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对话语气。

停顿的要领:

一、理解文意,确定停顿点。

二、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

三、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教师对朗读作出点评,如语气,停顿,并叫一人翻译全篇。 教师点明重点词语的解释,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屏幕来展示。

(在学生翻译课文时,用电子白板由上至下的拖动功能先遮盖住正确答案,让学生能够自主先进行翻译,然后对照答案加深对课文的翻译理解。学生翻译错误时适时更正,并且把错误的答案用屏幕快照把它照下来,即电子白板的这一技术能够把每张适时记录教师和学生上课情况的幻灯片保存下来用于最后的小结回顾阶段。)

(三读)读出感悟

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睛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全部,那么同样的,文章也有“文眼”,那么,《两小儿辩日》中,哪个字为文章“文眼”?

“辩”!

大家有没有学过“辩”字的形似字呢?有,就是“辨”。为什么用“辩”而不用“辨”?换成“辨”行不行?用电脑的金山词霸来查找看两字的区别。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特点:以人物的对话为内容,主人公:两个小孩子和孔子。

(用电子白板的重点显示功能把 “辩”字突出,把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在这个字上,为后面寻找“辩”和“辨”的区别作出直观的展示,这是由疏通文意到感悟课文的转折点,也是授课过程中升华部分的开始。用电子词典更方便更快捷地查找到两个“辨”“辩”的区别,同时用电子白板的局部照相功能把“辩”和“辨”的主要意项照下来,然后剪贴到白板的剪贴板上,用白板的“放大”功能显示,让学生看得更清楚。利用白板可以把查找到的意项及时放在同一张幻灯片上并放大,方便学生进行直观的比较,“局部”拍照功能还能够选取重点,方便学生提取有效信息。)

辩:争论,说明是非、真假。

辩论:对不同观点双方展开争论。

辩驳:提出理由来否定对方的意见

辨:区别、分析

辨别:把不同的事物区别清楚。

辨明:分辨明白。

原因1:通观全文,基本上都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对话体。

原因2:“辩“包含有争论,争辩的意思,是一种积极主动求知的过程;

“辨“静态过程,只是分辨出事物的不同,缺乏一种积极主动的求知探索精神。

把握了“辩”的含义,我们再以四人小组位单位分角色朗读(孔子+小儿a+小儿b+旁白)读的同时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

既然这篇文章的文眼是“辩”,那么文章是怎样去展示这个”辩“的呢?

(一) 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

(二) 辩斗经过

如探汤

日中—近

如盘盂

日中—远

沧沧凉凉

初出---远

小儿b

如车盖

初出---近

小儿a

辩驳

观点

争辩人物

(再一次师生互动,让学生动笔做练习,巩固所学)

(三) 辩斗结论

孔子不能定谁是谁非

四、 启示

注意联系生活中的经历谈谈两小儿辩日的现实意义(从每个人物身上,如孔子,两小儿身上各受到什么样的启发?)

启示:(用电子白板的全屏幕快照的功能及时记录学生和老师的课堂智慧,这一功能基本贯穿于整节课的板书)

孔子:知识无止境  实事求是的精神  活到老学到老

两小儿:强烈的求知精神。善于观察事物。

辩日事件:辩论使我们接近真理。  看待问题要全面,要多角度思考问题 。

结语:我们说在生活中如能像两小儿一样,多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敢于提出疑问,并敢于和别人辩一辩,通过争辩,虽不能马上得出真知,但是经过探索,我们就渐渐地接近了真理,也就是辩论使我们成熟,使得我们的认识更进一步!

五、回顾

目的:1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哪些问题。2让同学们加深在这节课中自己参与的探讨和思考,错的就提醒自己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对的就继续发扬。

(这是利用了电子白板“全屏快照”和“区域快照”的功能把写有教师标注和学生堂上练习的幻灯片保存下来,等于是保存了整节课的上课流程以及教师和学生在上课时的互动情况,教师课堂临时发挥的机智等,这样解决了传统课中幻灯片不能被适时更改以及黑板一擦即完的弊端和难题,同时,也方便学生回忆和巩固本节课的内容,特别是对一些重点、难点以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重现(包括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

六、拓展

发扬两小儿的辩斗精神,结合地理知识谈谈你对太阳初出和日中时距离我们是远是近的看法。

要求:首先用这个“辨”,也即通过我们上网或者查找其他书籍了解太阳距离我们远近的问题,用我们的大脑和科学知识去判断两个小孩的观点是否正确;再用“辩”,也即我们的嘴巴在课下和同学们辩论,得出科学的认识。

(学生可以不用在课堂上忙于记录笔记,课后可以直接上到本校网站下载该课讲义,利用电子白板上传功能,上传课件、讲义、练习等。)

七、反思

一、本节课从教学目标上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准确把握文意,多角度理解短文内涵;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探究知识的能力,科学地解决两小儿辩论的难题。

二、本节课虽然是一节文言文的常规课,但是用电子白板的诸多功能把幻灯片中的教学内容以简易便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和教师的互动中接受知识,尽享学习思考的乐趣,有效解决了文言文授课方式枯燥乏味的难题。教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在幻灯片上进行书写和批注改变了以往幻灯片只能是老师照着讲,而不能随时改动、增删内容的局限,给教师和学生留有更多的课堂发挥空间,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电子白板的照相机功能能够把记有教师板书和学生动手参与的练习部分及时保存下来,方便教师在讲完课后进行归纳总结以及知识的回放,加深印象,进一步巩固知识,这是一般的多媒体手段难以企及的。这一环节也有利于课后教师对自己上课过程进行反思留有第一手的材料。教师也可以把这节课的所有板书展示给另一个班级的学生看,特别是学生动手做的习题部分,让他们知道同学们较常出错的部分是哪里。升华部分是引导学生由“文眼”——“辩”字入手,对两个“辩”“辨”结合文意进行区分,最后得出对文章的感悟。

三、在一读和二读阶段,要求学生读准句读和读懂文意,虽然读得都很整齐但是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读出人物的“争辩语气”和省略成分该省略的地方,因此这节课在“语文味”上就缺了点味道。另外,这节课原本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电子白板的资源库或者网络链接功能查找有关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资料,当堂让学生进行辩论,得出科学的认识,但是由于时间不够而没有进行这一环节,只把这一问题留给学生课后去完成,比较可惜。

四、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摸索出文言文的教学可以以这种方式来教学,“一读准字音;二读懂文意;三读出感悟”,即以“读”来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在读的时候,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互相听读,互相探讨文意,中间辅以先进的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另外,在教授文言文时,可以抓住文章的关键字词进行对文章的感悟升华,其实这样也就抓住了教育教学的契机。如本文,我主要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辩”和“辨”的区别,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得出“我们在生活中如能像两小儿一样,多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敢于提出疑问,并敢于和别人辩一辩,通过争辩,虽不能马上得出真知,但是经过探索,我们就渐渐地接近了真理,也就是辩论使我们成熟,使得我们的认识更进一步!”这样的结论。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能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目标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预习:

1、读通读熟课文,注意文言文的断句。

2、思考课后习题。

3、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贡献、名言等)。

4、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背诵名言警句

或: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

孔子他也说过许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地启迪,能背一两句吗?

二、师引入文章

今天[]我们学的这则故事,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孔子。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文章,注意断句,把课文读通。

三、解题

(一) 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二) 生: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三) 根据题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 师梳理一下问题,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

四、解文

(小组学习讨论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朗读,汇报)

(一)了解两小儿各自不同看法是什么?

1、 师:两小儿对太阳有不同的看法,各自的看法是什么呢?

2、 生勾画。

3、 反馈。

4、 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根据下面的注释理解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两小儿各自的意见到底是什么?

5、 生反馈:一小儿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6、 师板书:日始近、日中远、日始远、日中近

(二)了解两个孩子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1、 师:两个孩子争论的理由有各自是什么呢?你们能找出这一段话吗?

2、 找句子。

3、 反馈。

4、 师:你们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说说这一段话的意思吗?生分四人小组学习。

5、 反馈意思: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离得远凉些吗?(注意反问的提示朗读)师板书:近大远小、远凉近热。

6、 你对这两个孩子的辩论有什么评价、看法呢?生应了解到两个孩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辩论的精神。(自以为有道理)

(三) 诵读

读出语气,读出韵味,读出对比的感觉。抽读,比赛读,读出互不相让的感觉。

(四) 你们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总结归纳:

1、 远小近大的原因:

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

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2、 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

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五)深入了解孔子,树立孔子形象。

1、 师:孔子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两个孩子又怎么样了呢?

2、 生反馈:孔子不能回答,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孔子的知识又很多呢?

3、 对孔子的回答,你们怎么想?

4、 生:孔子那种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 师。总结。学无止境。

五、背诵这个故事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文言课文。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设计理念:

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在教法上准备通过有效的诵读解读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韵,品味古文的特质。

教学重难点: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

2.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题、释题

1、“辩”字入手,导入课题。

由“辩”字引导学生说出本课的辩论者是“两小儿”,辩论的对象是“日”从而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黑板,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言字旁?是个什么字?(师板书“辩”字)来我们用它来组词。区分“辩、辨、辫”。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辩论的古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现在告诉老师,文中辩论者是谁?辩论的对象是什么?

2、齐读课题。说出课题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特点“简”。

师:简,文言文行文简练。我国古代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

二、探究阅读方法,初读感知

1、讨论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师:面对如此行文简练的文言文,同学们都有哪些方法来学习它,来理解它?

2、学生自读课文。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熟悉的学习古文的方法来自读课文,看看你自己能读懂些什么。注意读准字音,有不懂的地方标记下来,在接下来的讲解中重点听。(出示课件中自读提示。)

3、指名读全文,问其读后的感受,有何困难,引导学生读古文要注意停顿得当。 师:一曲完毕,现在,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课文?

师:在读的时候与相比有何感受?有什么困难吗?

师:文言文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在你们看到课本上的标点符号都是后人自己加进去的,读文言文要注意两点,一要慢,二要停顿的当。这样才能读得通顺流畅,读出古文的韵味。现在请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老师读的时候在什么地方停顿了,注意用单斜线标记出来。

4、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找到停顿点,感受文言文的节律,读出节奏。(出示课文 停顿点课件)

5、学生自行练读一分钟后齐读正音。

三、精读课文,深入读思,加深理解,疏通文意

1、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在理解文意后,达到熟读成诵,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游”和“斗”,使学生分辨出“说”和“辩”的区别,从生活积累中感受“辩斗”的气势,为语感训练作准备。

师:孔子东游,游是什么意思,是游玩的意思吗?

师:见两小儿辩斗。我们知道,辩的意思是?那为什么还要加个斗字?从这个斗字,你们可以看出什么?

师:辩论和说话一样吗?

师:回想平时你们在和别人争辩的时候是用怎样的一种语气?

师:所有同学把课本合上,跟我背“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小结:多好,把文言文的意思弄懂后,很容易就可以根据意思背诵出来,文言文也不是很难,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2、学习二至五段,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1)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两项任务。(课件出示)

第一,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两小儿“辩斗”的内容;

第二,看看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又各自说出了什么理由呢?

(2)师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日的观点及理由,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重点讲解“车盖、盘盂”,并通过观看实物图片使学生更直观理解。

师:谁来说说两小儿的观点?(板书总结)

师:两小儿的观点刚好怎么样?一个远,一个近?相反,好,大家再来读读第二、三段,感受一下这种反差,注意读出争辩时认为自己是对是那种肯定的语气。

小结:

师:原来啊,两个小孩在争论太阳早晨和中午哪个时候离人近,哪个时候离人远。那么他们又各自摆出了什么理由呢?一儿曰。。。

师:第一个小孩的理由是什么?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

师:你在古装电视节目中见过车盖吗?是什么形状的?有多大?给大家比比?(课件出示车盖图片)

师:那盘盂是什么?古代盛水的器具。有多大?比给我看看?

(课件出示盘盂图片)

师:一个小孩说了,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只有盘盂那么小,平常我们再看东西的时候是“近大远小吗?”这个小孩说的有道理。来,我们把自己当成这个小孩,读读他的话。

(3)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

解决的高潮。重点讲解“沧沧凉凉、探汤”,体会日初出沧沧凉凉、日中时如探汤的感觉。 师:另一个小孩的理由又是什么呢?谁来说说?

师:沧沧凉凉是种什么感觉?在什么时候会感觉到沧沧凉凉呢?

什么叫探?谁来做做探的动作?

汤是什么?是我们今天吃饭时喝的汤吗?

师:现在大家试想自己把手伸进滚烫的热水里,然后把那个动作做出来。

师:感觉到烫了吗?好,现在带着刚才想象到的感觉,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个小孩说的话。一儿曰:。。。。

师:另一个小孩说了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大家再想想,冬天我们烤火的时候是“近热远凉”吗?这个小孩说的也有道理。

师:所以这个小孩说得也有道理。

四、创设学习情景,诵读表演

1、用进行辩斗。

师:既然大家觉得两个小孩说的都有道理,就请各位同学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个小孩,同桌间用自己的话来辩论辩论,注意辩论时的语气。(同桌练习,后指名初辩,后学生评议。) 师:谁觉得自己最像文中的小孩?

2、用文言文进行辩斗。

师:辩得不错,那要是用古文来一次,效果一定更好。怎么样,先同桌试一试。(同桌练习,学生推荐两名同学辩论。)

3、全班“齐辩斗”。男女色分角色辩斗。

4、小结明理,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得出观察角度不同,看一个问题出发点不一样,而结果不同。

师: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结论,其根据是什么?

师: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师;从两个小孩身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五、学生简介孔子,课后明理

1、学习第六段。引导学生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师:在两小儿的辩论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之时,孔子来了,两个小孩问道,“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文中怎么说?

师:孔子不能决也,同学们,你们来说说你们了解的孔子?

师:孔子这个古代博学多才的大家,面对两个小孩的问题,他是什么态度?

师:同学们,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啊,如此博学的孔子也有难解的问题,所以天下有没有所有事情都知道的人?

师:没有,因此,我们要像孔子学习。

师:在2500年前的孔子不能决也,你能说出正确的答案吗?太阳离地球的远近到底如何呢?(出示课件太阳地球图片)

2、学习最后一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话也采用反问句式,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师: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就笑了说:“孰为汝多知乎?”,“熟为汝多知乎?”孰是什么?为是什么?汝是什么?多知又是什么?连起来就是?

师:两小儿的“笑”是怎样的笑呢?

师:一起读出小孩的活泼、天真可爱的语气。

六、辩日小结,诵读全文。

师:这篇课文我们就讲完了,从这学习到了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在求知时要实事求是的,最后请同学们带着对两个小孩的佩服,对孔子的敬仰,在优美的古琴声中再读一遍课文。

七、板书设计:

一儿一儿

日初出近(大)远(凉)

日中远(小)近(热)

孔子不能决也实事求是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大修订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4、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5、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6、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破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教师〗根据“温故而知新”的古训,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

〖学生〗背诵诗词,并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设计意图]

构成文言文主体的汉字与现代文的字意有近似之处。就从课文的标题来看,古今含义就大致相同。因此,假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启发学生“温故知新”,就可以悟出题旨,并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对学好课文充满信心。

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教师〗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学习疑难的方法。

〖学生〗根据各自已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5、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教师〗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学生〗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6、检查学习效果。

〖教师〗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学生〗复述故事。

〖教师〗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学生〗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教师〗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师生同步〗借助画面为竹简样式的媒体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设计意图]

“千里之行”是喻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而“始于足下”是指以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滋味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在教师的“陪伴”下,学生动口、动脑,自我磨练诵读古文的能力,同时也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又能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教师〗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教师〗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学生〗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设计意图]

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从而明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机动环节)

四、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1、解开“辩日”之谜。

〖教师〗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学生〗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教师〗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学生〗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设计意图]

教学中为体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精心组织“如何看待孔子不能决”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热烈的讨论之中使学生悟出“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漫谈体会。

〖师生同步〗进行高效的思维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味本节课的“学习历程”,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体验,并用最简洁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它始于“辩日”,但期盼孩子们能超越“辩日”水平。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设计意图]

“背诵”、“复述”和“聆听”,融语文课程中“积累”和“实践”等多种目标于一体,将有形的课堂在不觉中加以拓展,而学生也必将在拓展中再次受益。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大则近,小则远

故(晨)(午)不能决

凉则远,热则近

[设计说明]

该板书(共18个字)力求通过重点词语的有机组合,一方面体现文言文简洁、明了的特点;另一方面则高度概括地再现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难点(“辩斗”的观点和理由)。板书的整体架构与作者行文思路相呼应,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板书中选用了“故”“则”“决”等文言词,也体现了课文语言特色。

课堂实录

广东刘晓伟两小儿辩日

解题:

引用古诗:锄禾日当午、白日依山尽。日,太阳。

题目的意思。

读这篇课文遇到什么困难?

1、很难读

2、有些词语很难理解

你用什么方法解决?

多读几遍

联系上下文

分两步解决问题:

结合注释读明白

理解大意读通顺

教师下去指导,非常认真。

反馈:

生分段说古文的意思。

两小儿在辩论什么?

太阳大小

太阳冷热

太阳远近

其他

生:A远近、大小都有。

生:C都围绕远近来议论。

指名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再指名读。

表扬:读得比老师还好。请教怎么读得这么好。

一儿曰、一儿曰

给两小儿取名,理解辩斗的内容,观点是什么,有什么理由。

晨近午远

晨远午近

读课文。合作读。板书:

大则近小则远

故晨午不能决

凉则远热则近

孔子不能决,你们知道奥秘吗?

教师:早晨中午太阳是一样的距离。

知道古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你知道什么?写你最深的体会?

孔子的学问为什么这么丰富。

学无止境,所以我划了句号。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评课(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柯孔标)

亮点: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了古文的韵味。

讨论:古文教学类似于古诗,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这节课除了读书外,大量时间在梳理课文内容,因此第一、三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够。文中“问其故”“不能决”“孰为汝多知乎”这些词句所有学生都明白了?本文的人文内涵大概有两种理解: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课堂上学生的感悟都没有错,但不全面,不确切,教师没有及时进行评价和引导。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5

一、导入新课:

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有了温馨的抚慰,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一条黄纱巾有关的动人故事,感受人间真情。

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掌握下列音、词、义。

投影显示生字词:

呆呆(dāidāi):脸上的表情死板、发愣。

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

绝妙:极美妙,极巧妙。

愣:失神,呆。

惋惜: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意外变化表示同情、可惜。

2.过渡语: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并思考故事情节是怎样构建起来的?

指明两名学生复述故事,再请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情节特点。

明确情节特点:这篇微型作品充分地运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每一个短句都是一个特写镜头,一个个连续的特写镜头的组接便构成了它的情节。它其实并没有什么情节。一定要说情节的话,它也仅仅是表现了,;女孩,;和,;中年人,;的心理过程而已。

3.指导语:文章主要是通过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找出文中两个人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两人不同的心理过程。

提示:开始时两人的心理怎样,后来有什么不同?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所找的句子,并谈谈文中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过程。其他同学作必要的补充评价。

明确:通过刚才的查找、交流,我们发现:阅读这篇作品,更多地需要读出它文字后面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它并没有交代两个人之间的具体心理活动过程,而只是写出了几组独立而又有连续性的镜头和画面,至于两个人之间因这条黄纱巾而引起的心理波澜,则需要我们通过阅读、理解来加以想象。

三、合作探究,领悟作品主旨

指导语:从两个人的心理活动中我们来分析作品的主旨。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明确:正是在这两个人之间所展开的极富戏剧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丽心灵的跳动。那条,;在微风中舞动,;的',;永不出售,;的黄纱巾,成为两颗美好心灵无声的契合的象征,使人们感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四、拓展迁移

导入语:给你几个表示人物性格的词语,请你设计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心理等描写来表现。

(词语:勇敢坚强害羞)

学生练习、交流、评价。

五、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谈自己学了两课的体会和收获。

(提示:可以从怎样做个有知识、懂科学、受大家欢迎、对社会有用的人等方面各抒己见。)

附:《两小儿辩日》课文翻译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上)遇见两个小孩在(激烈地)争论。孔子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大得像车子上的伞盖,到了正午时却像只盛菜饭的盘子、钵盂(那么大),这不是(距离)远的(看起来)小,(距离)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清凉寒冷,到了正午时(感到它热得)像把手伸到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距离)近的(感觉)热,(距离)远的(感觉)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他们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智慧多呢?,;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 整体感知

1. 师范读课文。

2. 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 指名读。

4. 集体读。

5. 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去:距离以:认为

东:向东为:同谓说知: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三、 合作探究

1. 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 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4. 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四、 领悟升华

1. 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 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 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两小儿:(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 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小结: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文言课文。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设计理念:

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在教法上准备通过有效的诵读解读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韵,品味古文的特质。

教学重难点: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

2.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题、释题

1、“辩”字入手,导入课题。

由“辩”字引导学生说出本课的辩论者是“两小儿”,辩论的对象是“日”从而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黑板,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言字旁?是个什么字?(师板书“辩”字)来我们用它来组词。区分“辩、辨、辫”。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辩论的古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现在告诉老师,文中辩论者是谁?辩论的对象是什么?

2、齐读课题。说出课题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特点“简”。

师:简,文言文行文简练。我国古代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

二、探究阅读方法,初读感知

1、讨论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师:面对如此行文简练的文言文,同学们都有哪些方法来学习它,来理解它?

2、学生自读课文。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熟悉的学习古文的方法来自读课文,看看你自己能读懂些什么。注意读准字音,有不懂的地方标记下来,在接下来的讲解中重点听。(出示课件中自读提示。)

3、指名读全文,问其读后的感受,有何困难,引导学生读古文要注意停顿得当。 师:一曲完毕,现在,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课文?

师:在读的时候与相比有何感受?有什么困难吗?

师:文言文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在你们看到课本上的标点符号都是后人自己加进去的,读文言文要注意两点,一要慢,二要停顿的当。这样才能读得通顺流畅,读出古文的韵味。现在请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老师读的时候在什么地方停顿了,注意用单斜线标记出来。

4、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找到停顿点,感受文言文的节律,读出节奏。(出示课文 停顿点课件)

5、学生自行练读一分钟后齐读正音。

三、精读课文,深入读思,加深理解,疏通文意

1、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在理解文意后,达到熟读成诵,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游”和“斗”,使学生分辨出“说”和“辩”的区别,从生活积累中感受“辩斗”的气势,为语感训练作准备。

师:孔子东游,游是什么意思,是游玩的意思吗?

师:见两小儿辩斗。我们知道,辩的意思是?那为什么还要加个斗字?从这个斗字,你们可以看出什么?

师:辩论和说话一样吗?

师:回想平时你们在和别人争辩的时候是用怎样的一种语气?

师:所有同学把课本合上,跟我背“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小结:多好,把文言文的意思弄懂后,很容易就可以根据意思背诵出来,文言文也不是很难,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2、学习二至五段,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1)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两项任务。(课件出示)

第一,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两小儿“辩斗”的内容;

第二,看看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又各自说出了什么理由呢?

(2)师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日的观点及理由,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重点讲解“车盖、盘盂”,并通过观看实物图片使学生更直观理解。

师:谁来说说两小儿的观点?(板书总结)

师:两小儿的观点刚好怎么样?一个远,一个近?相反,好,大家再来读读第二、三段,感受一下这种反差,注意读出争辩时认为自己是对是那种肯定的语气。

小结:

师:原来啊,两个小孩在争论太阳早晨和中午哪个时候离人近,哪个时候离人远。那么他们又各自摆出了什么理由呢?一儿曰。。。

师:第一个小孩的理由是什么?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

师:你在古装电视节目中见过车盖吗?是什么形状的?有多大?给大家比比?(课件出示车盖图片)

师:那盘盂是什么?古代盛水的器具。有多大?比给我看看?

(课件出示盘盂图片)

师:一个小孩说了,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只有盘盂那么小,平常我们再看东西的时候是“近大远小吗?”这个小孩说的有道理。来,我们把自己当成这个小孩,读读他的话。

(3)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

解决的高潮。重点讲解“沧沧凉凉、探汤”,体会日初出沧沧凉凉、日中时如探汤的感觉。 师:另一个小孩的理由又是什么呢?谁来说说?

师:沧沧凉凉是种什么感觉?在什么时候会感觉到沧沧凉凉呢?

什么叫探?谁来做做探的动作?

汤是什么?是我们今天吃饭时喝的汤吗?

师:现在大家试想自己把手伸进滚烫的热水里,然后把那个动作做出来。

师:感觉到烫了吗?好,现在带着刚才想象到的感觉,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个小孩说的话。一儿曰:。。。。

师:另一个小孩说了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大家再想想,冬天我们烤火的时候是“近热远凉”吗?这个小孩说的也有道理。

师:所以这个小孩说得也有道理。

四、创设学习情景,诵读表演

1、用进行辩斗。

师:既然大家觉得两个小孩说的都有道理,就请各位同学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个小孩,同桌间用自己的话来辩论辩论,注意辩论时的语气。(同桌练习,后指名初辩,后学生评议。) 师:谁觉得自己最像文中的小孩?

2、用文言文进行辩斗。

师:辩得不错,那要是用古文来一次,效果一定更好。怎么样,先同桌试一试。(同桌练习,学生推荐两名同学辩论。)

3、全班“齐辩斗”。男女色分角色辩斗。

4、小结明理,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得出观察角度不同,看一个问题出发点不一样,而结果不同。

师: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结论,其根据是什么?

师: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师;从两个小孩身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五、学生简介孔子,课后明理

1、学习第六段。引导学生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师:在两小儿的辩论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之时,孔子来了,两个小孩问道,“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文中怎么说?

师:孔子不能决也,同学们,你们来说说你们了解的孔子?

师:孔子这个古代博学多才的大家,面对两个小孩的问题,他是什么态度?

师:同学们,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啊,如此博学的孔子也有难解的问题,所以天下有没有所有事情都知道的人?

师:没有,因此,我们要像孔子学习。

师:在2500年前的孔子不能决也,你能说出正确的答案吗?太阳离地球的远近到底如何呢?(出示课件太阳地球图片)

2、学习最后一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话也采用反问句式,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师: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就笑了说:“孰为汝多知乎?”,“熟为汝多知乎?”孰是什么?为是什么?汝是什么?多知又是什么?连起来就是?

师:两小儿的“笑”是怎样的笑呢?

师:一起读出小孩的活泼、天真可爱的语气。

六、辩日小结,诵读全文。

师:这篇课文我们就讲完了,从这学习到了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在求知时要实事求是的,最后请同学们带着对两个小孩的佩服,对孔子的敬仰,在优美的古琴声中再读一遍课文。

七、板书设计:

一儿一儿

日初出近(大)远(凉)

日中远(小)近(热)

孔子不能决也实事求是

陈宁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照注释,一字一句地通过自己努力,和小组合作,把课文读通读懂。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认识自然,探索客观事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自读自悟

1、诱导: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两小儿辩日》一文是一篇古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文《学弈》一文。想必你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谁想把自己的学习经验介绍给大家?(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借鉴

2、熟读

(1)刚才大家介绍的方法都很好现在请大家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把课文认真地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待会儿我们交流,看谁能读得流利,读得富有节奏,读出古文的味道。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第一小节:

谁愿意读这个小节?

谁愿意和他比一比?

你们喜欢谁的朗读?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小节

你们谁有把握读好?

读得怎么样?

第三小节

这一小节是人物对话,谁想试一试?

第四小节

这一小节与前面的呼应,你们认为怎样读才好?

就按大家的提议,我们把这段话读一读

第五小节

3、巧解

(1)读好段落显示我们的实力,如果能够进一步把全文读好,才能见大家的水平。

(2)分角色朗读

(3)用什么方法翻译现代文

(4)学生交流

二、互动合作

1、发现问题:孔子不能发现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2、读取信息,受科学技术的限制,孔子没法解决的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拿出搜集的资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三、互动对话

1、尽管我们已经获得了有关说服两小儿的信心,如果你没有雄辩的口才,很难使两小儿心服口服,现在你扮演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见两小儿辩论会说什么?小组练习。

2、学生表演

3、他们表演的怎么样,有什么想法建议。

四、延伸拓展

1、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

2、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可是无法解决两小儿的问题,你还敬仰他吗?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打算要怎样做?

五、作业设计:

搜集孔子的信息。阅读适合自己程度的古文。

板书设计:

早晨远凉近大

正午近热远小

孔子不能决也孰为汝多知乎?

教学思路:

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整合课内外学习的资源,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实践中,解读顾问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蕴,品味古文的特质。并且学习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古代的人物。

教学评析:

先“熟读”,后“巧解”,并在互动合作和表演体验中破译“两小儿辩日”的难点。在此基础上再作“超越时空”与“现代”链接的拓展,既为解读古文放平了坡度,又体现了古为今用,实现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古文教学,如何在现代文化因素的吸引与冲击下重建格局,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探索。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 整体感知

1. 师范读课文。

2. 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 指名读。

4. 集体读。

5. 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去:距离以:认为

东:向东为:同谓说知: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三、 合作探究

1. 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 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4. 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四、 领悟升华

1. 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 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 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两小儿:(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

五、 课堂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10

一、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上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二单元里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记叙了两个小孩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近、何时离人远的问题,各执一词,连圣人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探究精神,也说明世间万物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二、说教法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学过一些文言文,但积累不够,所以单独的理解一篇课文还存在困难,并且觉得难,所以存在不喜欢学文言文的情绪。所以事先先让同学读熟该篇文章,并质疑。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乐读趣学,自主感悟。通过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古文的读,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三、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为教学主线,学生质疑来营造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从而解决出学生学习古文的困难,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学法,快乐轻松地学习古文。

四、说教案

《两小儿辩日》一课是培养学生的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文章,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故、及、汤、孰”等词的含义。

3、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究真理而大胆质疑的精神,以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课激疑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辩”字入手,教师故意写错字,从而解释“辩”字的字义,从而以“辩”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两小儿辩论太阳,此时教师则引导学生再一次读课题,然后层层深入、质疑,两小儿辩论太阳的什么呢?让孩子深入思考,学习此文的目的,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朗读课文

由于学生初学古文,所以困惑重重,在此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初学古文的感受,从而总结出古文不好读,不好懂,明确了学习古文的方向和目标,紧接着老师范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学生通过倾听了解古文朗读节奏。学生自由练读,并由此解决了古文不好读这一难点,就是让我们多读,反复读,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牵出古文不好懂的`这一难点,学生各抒己见,自己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老师再一次强调出学习古文的目的就是读懂意思,读出韵味。

(三)读懂文意

以“辩”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学习,有问题质疑,后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通过抓重点字词、分析句式、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斗时各持的理由是那么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以理解促读,读出味道,读懂意思,老师在这则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重点把握住文意。

(四)理解主题

最后,我重点抓住孔子“不能决”,让学生体会人文内涵,让学生交流孔子的言论并结合搜集孔子的资料,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习两小儿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勤学好问的精神。

(五)总结方法

学古文不能只学不积累,积累什么?积累的就是我们的学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让学生感受古文与现代文不同的基础上,总结学习古文的方法,对学生今后学习古文打下基础,这样从开始学生自主学习,到教师最后总结学法,无时不体现,我们学的主动不仅在学内容,还在学方法。最后布置学生回去讲给父母听一听这故事,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11

教学步骤:

一、导人,简介作品。

二、对照注释读,读准读顺。

三、设疑式读,初知解疑。

默读,随时提出词句理解中的疑问,同学间互相解答。教师点拨重要词句。

四、翻译式读,理解内容。

同桌合作,读原文,讲译文,或说译文,对应读原文,要求逐字逐句地读、讲。五、讲故事式读,体味情趣。

两篇短文,故事性强,适于以讲故事的口气读。可指名上台,以读代讲,语气、语调、语速要似讲故事。

六、想象式读,认识人物。

可拓展的想象点:1.夸父的外形、夸父口渴之态,夸父饮河、渭的模样,手杖化为邓林之景……2.两小儿对话的表情、孔子被笑后的神态、辩斗的气氛……

七、删减式读,思考道理。

教师删“弃其杖,化为邓林”和“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句范读,引导对比原文,思考夸父的精神及两小儿、孔子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八、对比式读,深化理解。

比较两文:1.各用一句话概说内容。2.各用一句话评价人物。3.各用一句话阐明主题。4.各用一句话表述人物刻画的方式。5.用一句话述说读后的共同感受。

九、自由诵读,竞背《夸父逐日》。

创意说明:本创意着眼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材料。《夸父逐日》奇特的想象、浪漫的夸张,适于扩写。《两小儿辩日》以对话形式展开情节,充满童趣,适合演编。这样设计既观照了两文自身的特点,也活用了教材。

教学步骤:

一、学《夸父逐日》,创造点:扩写。

1.教师范读,讨论归纳神话特点。

2.轻声吟诵,补充想象一些细节。

3.用白话扩写夸父逐日的故事。

二、学《两小儿辩日》,创造点:改编。

1.齐读全文,了解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

2.自由朗读,想象人物的动作、表情。

3.用话剧或小品的方式改编《两小儿辩日》。

三、范文交流、评点。优秀文章张贴到教室墙后,可鼓励毛遂自荐者共同上演改编的优秀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