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相信未来》的教案【精选4篇】正文

《《相信未来》的教案【精选4篇】》

时间: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本页是小编燕子为大家收集整理的4篇相信未来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信未来》教学反思 篇1

这篇课文我是从分析意向入手,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朦胧诗的相关特征来分析。但是上完以后,我听了其他老师的上课思路,觉得想法真的很好,为什么我没想到这样上呢?

本文的意象颇多,但是直接分析意象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意象是不同的,如果能从某些契机出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找出本节所要上的内容,不是更好吗?

江青评价这篇文章到:“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课上我也让学生评价这句话,来更好地理解文章。但是倘若从这句话出发,提炼出颜色一次,让学生自己寻找本文中出现了那些颜色?这些颜色的意象有哪些?然后分类,得出一类颜色的意象的特征,很容易就把握了文章的整体内容。这样做,不但学生学得容易,教师也不会那么累了。

由此,我恍然大悟,实在是精彩啊!看来,好课是想出来的。必须多动脑筋,多思考啊!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篇2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诗歌创作。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并能背诵前三段。

3、寻找路径进入诗歌的朦胧意象,掌握诗歌中的一些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鉴赏诗句,能够以自己的语言体会诗歌所蕴藏的内涵。

2、学生能在活动体验中增强自我的质疑意识和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解读朦胧意象,把握全诗的内涵。在阅读鉴赏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学方法:活动体验、品读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每位同学拿出一张白纸。(将课堂中对于诗歌的所思所想简单地记录下来)

二、课堂导入: 什么是诗? 有人说是情人与大海。有人说是星空与云彩。其实,诗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可是当我们在诗的王国寻寻觅觅之时,当我们在缪斯的天空流连忘返之时,我们也许会惊讶地发现——其实诗,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青春的情怀。(以下PPT演示)

25岁,海子,一个向往大海却永远无法走到大海的天才诗人,怀着爱,深情地歌唱着:“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4岁,中国现代诗坛最富才情的诗人徐志摩,怀着“真”“爱”“美”,在夕阳下的康桥边浅唱低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3岁,拜伦,一个游子,一个让多少个世纪以后的人们依然想念、依然痛挽的任性的孩子,写下了长篇叙事诗《哈罗尔德游记》,他向世人宣称:“早晨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成名,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

22岁,黑塞高唱着《浪漫之歌》,“在悲剧百出的年代里,极为真挚地属守天职,成功地握起了为真正人道主义而战的武器”,成为“最后的骑士”。

21岁,雪莱以哲人的姿态吟哦着:“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么?”,于是心中的春天滚滚而来,诗情如万物勃勃生长,著名叙事长诗《麦布女王》由此诞生。

20岁,食指以他的青春与热情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往人们的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三、知人论世(部分PPT演示)

1、食指简介(先由学生谈谈对食指的了解)《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代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2、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四、初步感受,朗读生疑

1、请学生自由诵读,注意如何才能读准诗歌的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意味来。提醒学生重点朗读诗歌的第三小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2、第三节是诗歌的难点,学生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讨论朗读的方式。读法一: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读法二: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明确:两种读法教师先不予以作判断,尊重学生初步的学习所得。)

五、意象解读

1、请学生仔细阅读第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教师适当引导)明确: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5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的 第6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探讨第3节前三句的断句及理由?请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1)找出第三节的意象? 明确:两种不同的朗读方式实质上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理解。问题的关键最终应落实到对意象的理解。第一种读法:意象是:“手”、“排浪”、“曙光”、“笔杆”。第二种读法:意象是:“手指”、“排浪”、“手掌”、“曙光”、“笔杆”。

(2)请学生想象“排浪”的特点,“手”与“手指”哪个更符合“排浪”的特点?(同样“手”与“手掌”哪个更符合“大海”的特点?)明确:“排浪”一道一道向天边涌去,浪线看起来更像“手指”;“大海”具有面积感与体积感,所以“手掌”更加形象。

(3)“曙光”与“笔杆”有没有相似点?

明确:感受阳光射入窗户的感觉,看起来就像一根根,长长的笔直的“笔杆”。

六、示范朗读体验,主旨探讨

听示范录音,体会诗歌的节奏以及反复手法的运用。

明确: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作者这样反复强调,在那种灰色的年代里,需要超乎寻常的勇气和胆识。整体感受诗歌,探讨诗歌的主旨。

通过吟诵与朗读,我们逐渐走入了诗歌的已经之中。对于《相信未来》这样一首诗歌我们应该怎样进一步解读呢?前面我们讲过,当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她的话究竟有没有道理?

明确:《相信未来》是食指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终极表现。而并不是像江青所说的属于“灰色”。诗人是以热爱生命作为思想内核,所以他坚定地相信未来,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最终获得一个“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诗歌主旨,教师应从精神价值层面上加以引导。

七、多形式朗读,加深对诗歌的体验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男生、女生、齐读等,视教学时间而定),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激发学生发出青春的呐喊。

八、学生小结课堂

充分利用课前准备的白纸,请一到两位学生小结课堂。

九、课后拓展

背诵诗歌一至三小节,参照诗歌的一二节,访写一小节。要求尽量切合诗歌的感情基调。写完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食指经典诗歌赏析

食指诗四首:

一、世纪末的中国诗人

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 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 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 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 如此我便没有虚度 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

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

三、命运

好的声望是永远找不开的钞票,坏的名声是永远挣不脱的枷锁; 如果事实真是这样的话,我愿在单调的海洋上终生摸索漂泊。哪儿找得到结实的舢板? 我只有是街头四处流落,只希望敲到朋友的门前,能得到一点菲薄的施舍。我的一生是辗转飘零的枯叶,我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青稞; 如果命运真是这样的话,我愿为野生的荆棘高歌。哪怕荆棘刺破我的心,火一样的血浆火一样地燃烧着,挣扎着爬进喧闹的江河,人死了,精神永不沉默!

1967年

四、热爱生命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象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那请去墓地寻找的我的碑文,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曲曲弯弯的荒槽野径,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1978年北京

十、板书设计

走进诗人------>相信未来

个性高尚

《相信未来》教学反思 篇3

《相信未来》教学反思

从讲完《相信未来》以来,常以一个旁观者身份审视和打量讲台上的自己。那些瞬间,我仿佛在读讲台上的自己,读自己的眼神与表情,读自己的优点与缺陷,读语文的灵性与隽永,读人生的厚重与洁净„„

我像一块璞玉,未经太多的雕琢。当自己手握刻刀,自我打磨得时候,有时仅是轻轻一碰,可能就有软软的触痛,于是一切雕琢就化为乌有,所有的执著与追寻都变得若有若无。可我知道没有那把刻刀,没有剥蚀的痛苦,不会有那柔和温润的光芒。只有在很多失落的感伤与惆怅,追寻的激情与焦灼,梦想中茫然的喜悅,彷徨中挣扎的迷惘后,一种沉甸甸的有金属质感和重量的东西才会渐渐浮出沉默的真醇。于是今晚,我打算带着智慧与虔诚打磨自己,用勇气与战栗去穿越自己,解剖自己。

第一、自己教学的基本功还需锤炼。

背后黑板上的字还那么稚嫩,隔开了字的神与形的浑然一体的美感。汉字是有生命的的,是带有中华民族心灵温度的,可自己手下的无数文字在灵魂飘散,不知徜徉于何方?还要好好的练字,穿越文字的生命,让该哭的字有泪光中情感的轰鸣和灵魂的战栗,让该笑的字在我的手下绽开明净的笑容。自己那略带方言的普通话还要继续练习,一些字发音的生硬减少了文字的音韵的圆润之美,要让自己发出的声响干净、纯粹,是那种繁华落尽后的真醇,绚烂之极后的平淡,这从容优游的背后要以暗伏的激情做底子。字里行间,可以触摸到一种真实的呼喊和绵长的温暖。这呼喊和温暖要使得文字有了一种令人惊异的精神的力量,锋利,真切,直接抵达学生的內心。

第二、自己教学的理念还需提升。

一堂语文课不但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他们的成功欲,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但教学的一些环节,如第一活动板块咬文嚼字环节中的读出感情的设计就没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品味时间短,老师有越俎代庖之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与能力的培养。最后对学生鉴赏文本总结提升的环节——用一句话概括食指的相信是怎样一种相信——处理过于简单,应借助多种方法加深学生的体验,并点燃学生对文本课下研修与终身品读的火花。让一节语文课的价值不仅在当下,不仅在高考,而且在一种终身相伴的文学熏陶,一种朴素与真纯的生活智慧。第三、自己的文化底蕴还需更加深厚。

正如很多老师说的,语文老师必须是属于语文的,而语文老师的语文味就源于自己的文化底蕴。很羡慕史建筑老师的从容不迫,也感叹刘砚斐老师的柔情似水,更惊异于来风华老师的睿智厚重,于是,在自己那晃来晃去的身影里还少了很多人生之重。于是,面对语文教学,我愿沉心于书中,作一个朴静的读书女子。深情的抚摸,低回的追索,从远古到近代,执著地穿越生活的表层,探究掩藏在历史潜流深处的人类的真实生命情态,对時空的独特感悟,对生命犀利洞察,叩问与追寻人世的温暖与感动。

任何美丽动听的语言,都只能定格在某一时间,走不到永远。但今晚那刻刀下的阵痛中有我的誓言,剥离自身的浮华与苍白,我希望我更加旷远。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设想:

“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板块,共有三篇,《沁园春 长沙》是“研习”的第一篇,已经教完,《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其余两篇。《相》是“研习”篇,《让》是自读篇。这两篇都是现代诗歌,合并指导阅读。教学重点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跳跃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教学目标:

1、继续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跳跃性的语言。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

一、导入

作为年青人,在感受青春美好的同时,我们也常常感到不如意,或者身处困顿,面对眼前的挫折,面对当下的逆境,我们当怎么办?今天我们学习《相信未来》,看看前辈的名人如何对待。

二、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整体理解

此诗写于1968年,这时正值文革时期,这一时期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间的创作却顽强地生长着,诗人食指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民间写作者。就在16-19岁的青春时期,食指便以一代人灵魂的历程写出了《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相信未来》等30余首为时代立言的好作品,这些诗歌不胫而走,在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中广为传诵。食指《相信未来》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尽管“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尽管“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悲哀”,人们依然用“美丽的雪花”,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现在重读依然让人动心。

三、学生朗读

1、散读

2、指名朗读

3、讨论第三段的朗读,如何断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四、理解诗歌的意象

1、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包含着诗人情感和意念的诗歌中具体的形象。

2、请在本诗中找出一两个意象加以解说,或者按照老师提示,做理解分析:

(1)“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灶台”:

(“蜘蛛网”、“灶台”的意象,包含着贫穷困顿,远离家门、漂泊流浪悲伤。这一句也是诗歌时代背景的点化。)

(2)“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紫葡萄”比喻美好的事物;“深秋的露水”给人惨淡凄凉的感觉。第二句,自己该得到的美好的东西被别人占有。整个意象表现自己惨淡凄凉的境地。)

(3)第3节,“排浪”“大海”“涌向”“托住”:

(“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是“我”竖起的“手指”;“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是“我”展开的“手掌”。诗人要用这样的巨手,“摇曳着曙光”,“摇曳着”“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在海天的大幕上,“用孩子的笔体”率真而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表现色彩明亮、宏伟壮阔的景象,表达了理想的永不泯灭,体现年轻人的豪情。)

(4)“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理解:“孩子的笔体”。

(“孩子的笔体”,意在“稚拙”,表现纯朴与率真。)

五、朗读《相信未来》并感受体悟。

六、朗读《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老师补充背景资料

这首诗是江河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原诗有一个副标题——献给变革者的歌。当时,中国刚刚从“文革”动乱的岁月中走出,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整个社会充满了寒冬过后春天所带来的欢欣气息。诗歌用纷繁的比喻和意象描绘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呼告人们一起奔腾,和自己一样与春天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

七、请在本诗中找出一两个意象加以解说,或者按照老师提示,做理解分析:

(1)第一章第1节,“春天”、“海洋”与“冰块”的相撞:

(“春天”象征改革开放的时代,用“海洋”与“冰块”的相撞,象征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特征。)

(2)第四章最后一节的理解。

(在改革开放的春天,决心投身建设,奉献力量,抒发自己建设美好世界的愿望。)

(3)对第3节意象的理解。

(重在展现春回大地的环境。诗人告诉人们,“春天正迎着我们走来”,我们前行的道路上刚刚布满了“花瓣”,“金色的声音”在刺激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为了歌唱”,玉兰花已经“把洁白的心向蓝天打开”,“繁星似的迎春到处闪烁”。在这节诗中,诗人仍然用了许多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玉兰花”“迎春”“金色的声音”“阳光”“鸟儿”“花瓣”“紫丁香”等等。“玉兰花”洁白的心象征着诗人纯洁的心灵;“迎春”的盛开则是春天到来的标志;“金色的声音”可以是阳光下花开的声音,鸟儿飞翔的声音,也可以是阳光下人们歌唱的声音、奔腾的声音;“像影子一样在身后晃动”的“紫丁香”和其他所有的铺在路上的“花瓣”一样,预示着我们前行的路途上没有了“狂风”,因为春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把更多的“花朵”和美好送来。这一节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自信和强烈的向往。)

八、作业

1、完成《同步导学》有关练习。2、模仿这两篇诗歌的形式,写一首现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