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这里是编辑有缘人帮大家整编的10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重点: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 2、启发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诵读
1.正音
2.解词
3.学生诵读
4.教师订正
5.齐声吟诵
三。探究:
1.学生读译,找出最喜欢的一则,谈谈理由。
2.学生发言,师生共评。
四。小结。
五。拓展:“半部《论语》治天下”,书中珍珠满地,俯拾皆是,请同学们说一说,与大家共享。
六。作业:以本文中12则语录中的`1至2则为材料,自定立意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
板书设计 :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错就改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孔子的生存智慧 欲速则不达,要有长远打算
人要讲信用
人需要磨砺
懂得惜时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篇2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一些耳熟能详、充满智慧、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如'欲速则不达''小不忍则乱大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成语都出自哪儿吗?其实这些成语都出自几千年前的孔子之口。
孔子这位先哲圣人,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宝库,从他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些有关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中,就有很多非常有启发性的人生格言。
一、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同学们可以先看注释,掌握重要词语。
1、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莒父____________ 輗____________ 軏____________ 彫____________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诲女知之乎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2)如日月之食焉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3)无欲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智也:____________。(3)更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过也必文:____________5)人能弘道:____________。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其何以行之哉?
5、指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知之为知之 为____________ 子夏为莒父宰 为____________
(2)过而不改 而____________ 人而无信 而____________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原文】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2、【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
3、【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4、【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5、【原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6、【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
7、【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
8、【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9、【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10、【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11、【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
12、【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三、问题思考。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这儿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5、同学们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6、 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四、思维拓展。
1、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两处。
2、请同学们谈一谈松柏有什么样的品质,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小短文。
五、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二)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为几类人,分别是什么?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意思。
吾与夫子再罹难 罹_____________苟毋适卫,
吾出子 苟_____________出_____________盟可负邪 负_____________
4、谈一谈孔子所主张'信'的原则是什么。
知识链接:1、(提示:jǔ、fǔ、ní、yuè、diāo)
2、(1)教导;事物的道理(2)这(3)改变(4)掩饰(5)扩大、光大(6)自身、自己;远离(7)河(8)停止
3、(1)\\\'女\\\'通\\\'汝\\\'(2)\\\'食\\\'通\\\'蚀\\\'(3)\\\'无\\\'通\\\'毋\\\'(4)\\\'彫\\\'通\\\'凋\\\'
4、(1)判断句(2)判断句(3)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教学过程:
二、1、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孔子说:\\\'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3、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4、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5、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6、 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7、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10、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11、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12、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三、探究研讨
1、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面对于\\\'无知\\\'的问题,我们要经常念叨着\\\'怎么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
2、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3、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来回答。
4、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5、6、(答案略)
四、思维拓展
1、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达标训练答案1、三类。2、说到做到,行动坚决。3、遭遇;如果;放出;背弃。
4、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条件的,即必须符合正义。被胁迫的、在非正义的情况下而盟誓的。无须遵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积累、理解“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成语。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词句,评点《论语》八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八则内蕴,学以致用。
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同时作为“先哲智慧”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学好本文对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自觉增加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课以交流学习格言与谚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朗读背诵,领悟内蕴。最后力求体现“学以致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通过举例深入理解,从而领略先哲穿越时空的智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自由发言,交流以往积累的有关学习的格言与谚语。
2、交流查阅的孔子及其
二、《论语》的资料。
1、 交流有关学习的格言与谚语。
2、 交流资料 调动学生的积累和学习情绪,导入本课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反复诵读
初步感悟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激励学生先熟读成诵。
2、“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相结合落实重点词义。( 时、习、说、乐、知、愠、君子、知、是、知、知、好、乐、三、从、善者、温故、知、可以、岁寒、然、凋、达、尝、寝、益)
3、诵读、同桌互背,小组竞赛的方式熟读成诵。
4、借助工具书,采用小组互难的形式,落实词义。 通过诵读、同桌互背、小组竞赛、小组互难等形式让学生沉浸文本。
师生共析
四、理解领悟
1、“熟读精思。”思考《论语》八则你所领悟的“先哲的智慧”,交流阅读心得,教师适时点拨,归纳。
2、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具体举例,阐述语录所含的道理。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则:不断学习,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第二则:老实谦虚,事实求是。
第三则:以学为乐,方学大成。
第四则: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五则: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六则:处于浊世,保持节操。
第七则:欲速不达,循序渐进。
第八则;学胜于思,行胜于想。
3、通过具体举例,深入理解语录所阐述的内蕴。 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来理解。教师不必强求学生的回答完美,重在有所“悟”。
通过举例,使本文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力求内化,学以致用。
五、总结归纳
力求内化
1、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2、小结“而”的用法
(1)顺接(表修饰、并列、顺承)
(2)转接
3、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温故知新;岁寒松柏;欲速不达
4、学而时习(顺接)
人不知而不愠(转接)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顺接)
温故而知新(顺接)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顺接) 及时小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归结的学习方法的掌握。
六、巩固拓展
1、 背诵全文。
2、 搜集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
3、背诵积累。
4、搜集,交流。
注重积累,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思路点拨:
1、本文的几则语录大多关于学习的,可先抓住第三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探讨“知之”“好之”“乐之”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以“好学、乐学”的态度来学习其他几则语录中蕴涵的道理。
2、针对学习基础比较好的班级,针对本文《论语》八则的资料查阅的渠道较广。可以“学生分组预习”——“学生交流预习”——“教师适时点拨”——“师生共同小结”的形式引导学习此文。重在开发网络等学习资源,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八则《论语》的简析和重点
第一则:
这一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情趣和态度。
三句话分别侧重上述三个方面。“学”是认识,“习”是巩固,二者统一起来,学习方法对头,就能牢固地掌握知识,这是一件“乐”事;在学习中,有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切磋,共同提高,这样的情趣实在令人愉快;别人不了解自己,并不因此恼恨,影响工作和学习,这是君子的为人之道,也是令人愉快的。三句话在表达中均采用了反问句式,既加强了语言的气势,也增强了预期的感染力。
第二则:
这一则阐述了学习的态度。
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不懂装懂的毛病,所以孔子这样教导他。不少人也常犯子路的错误,应引以为戒。实事求是,既是学习的态度,更是做人的道德。
第三则:
这一则阐述了学习的三个层次:知之、好之、乐之。
这三个层次,实质上也是学习的三种境界,它由低到高,表明人们对学习有认识程度的区别,因而对学习的要求当然也会有所不同。“乐之”是学习的层次,它建立在“知之”和“好之”的基础之上,对每个求学的人来说,一定要由“知之”、“好之”上升到“乐之”的层次,才算是掌握了学习的精髓。
第四则:
这一则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只要虚心上进,随处都可以向别人学习。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身的短处。只有如此,才能丰富自己的见识,不断进步。在这方面,孔子自己就是人们的一个榜样。他曾经说过,他的成才有很大成份得益于“敏而求之”。他的弟子子贡也说,孔子没有一定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语,被后人频繁地引用,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第五则:
这一则阐述学习方法。
“温故”是知识的巩固和积累,“知新”是知识的吸取和接受。孔子认为,已经学得的知识必须常温习、整理,同时又不能忽视学习新知识,这是他一贯主张的学习方法,也体现了他“学而不厌”的思想。
第六则:
这一则阐述为学为人的道理。
这则语录比喻只有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学习上是如此,为人更是如此。荀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大略》
第七则:
这一则阐述求学办事的方法和态度。
孔子的弟子子夏任职之后,为了尽快见效,有急躁的表现,孔子因而对她说了这番话。做事情如此,学习上也是如此。“欲速则不达”这句话充满了辩证法,我们一定要按照规律办事,任何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行不通的,只会“大事不成”。
第八则:
这一则阐述学习方法,强调躬身实践的重要。
从语录中的“吾尝”两字可以看出,这是孔子自述学习的经验和教训。从具体内容看,孔子实际上是主张学比思更加重要。“学”是“思”的基础;没有“学”,也就无从思索。在“学”的基础上,经过一番思索、消化,才能真正予以吸收。由此可见,孔子十分强调躬身实践的重要。
七、关于《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有二十篇。内容有孔子瘫痪、答弟子文以及弟子间相互讨论他们所听到的孔子言论。它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论语》的“论”是“论撰”的意思,“语”是“言语”,
“论撰”孔子的“言语”,故称《论语》。《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用口语写成,一言一是各成章节,前后不相连属,也无长篇议论,但文字颇为生动,内涵十分丰富。许多句子,用意深远,富含哲理,常为后人所引用,逐步发展成成语、格言,流传至今。南宋朱熹把《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合为 “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八、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 “至圣”。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最终未被采纳。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文化整理。相传弟子有三千,贤者七十余。《诗》、《书》、《礼》、《乐》、《春秋》等典籍均经其整理编订。《左传》、《孟子》、《荀子》等书亦载有孔子学说。两千多年来,孔子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练习举隅:
1、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学而时习(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温故而知新(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无尝终日不食( ) 以思,无益( )
2、本课所选各则,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个人修养,请各举例说明。
3、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围绕一个中心,任意引用两则语录,用简洁的语言写一段话。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些出自《论语》的学习的格言,你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吗?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请写下来,并标明出处。
说明书我思想汇报 篇4
实施方案留言,卷首证明考试先进个人,庆典营销策划影评!志愿书写景检测的政治表现标书短句知识点诗歌我述廉工作计划书民主生活会我推荐创业项目复习题听课:开学第一课颁奖语组织生活会:实施团结研修暑假作业的工作经历孟浩然。
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从《宿新市徐公店》描写的初夏乡村的生活画面,体会诗境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会两个生字;并通过理解两首诗中的关键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朗读、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培养学生爱读、爱背古诗的兴趣。 4、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计算机操作表达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揭发诗情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学生课件
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揭题 1、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一年四季 确实季季都很美。 2、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进入这样一个季节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妙。{课件显示“激励库”:春末初夏图——未成荫的树、小径、蝴蝶、菜花}猜猜看,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 3、面对这样诗情画意的景色,此时,你想怎样?面对这样诗情画意的景色,南宋有个诗人杨万里就诗情大发作了一首诗叫《宿新市徐公店》,同学们想学这首诗吗? 板书课题:《宿新市徐公店》
二、新授 学古诗之前,同学们能不能给自己提些要求,你觉得应该学些什么内容? {打开课件“要求库”: 理解词义; 理解诗意;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对,应该掌握这些内容,指名读出这些标题。 1、初读:理解字意课件显示《宿新市徐公店》全文内容,先请同学自由读文,要注意读准字音。学习徐:{课件突出“徐”,带拼音}韵母是什么?这个字和哪个字相似?{课件显出辨字组词:徐、除} 学习梳:{课件突出“梳”,带拼音}要卷舌。这个字和哪个字相似?{课件显出辨字组词:梳、蔬;并显出“梳”的书写笔顺}要注意这个字的第一笔的写法。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读顺、读响亮。集体看着板书卡片读准诗句,每出示一句就读一句,然后贴出,黑板上显示全诗内容。
2、再读:理解词义。 下面我们一起来理解诗意。你觉得要弄懂诗的意思首先要弄明白什么? {课件显示“资料库”理解词语}: 宿:住宿。新市:在湖南省,是个地名。 徐公店:即姓徐的开的店。公,是对年长人的尊称。 篱落:篱笆。 梳梳:扎得不密,很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未成阴:没有形成树阴。 走:跑。 急:追。
3、读查:了解背景 杨万里,是南宋时的大诗人。 请同学们结合这些背景介绍的内容进行自学,在自读中假如遇到弄不懂的可以和同桌讨论。 {课件消去“资料库”,只剩诗文}刚才,同学们结合资料库通过自学你读懂了诗中哪些意思?学生交流。
4、读思:理解内容 下面我们进一步理解诗意,闪烁课件中课题,问:题目是什么意思?那么这首诗是写发生在徐公店里的事情吗?是写什么内容呢?课件第一、二句闪烁,读一读,这两句讲什么?读了这两行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景象。课件显出春末初夏图,这给你怎样的感受?这是一种怎样的美?课件显出 “静”。课件第三、四句闪烁,读一读,这两句诗讲什么?读了这两行诗,你眼前又出现怎样的景象?课件显出课文插图{比上图增添几个活泼的孩童},如果说上面两行诗写出了自然的静态美,那么这两行又写出了什么?课件显示出“动”。
三、读练升华 1、组词: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对这首诗理解得怎样了呢?下面老师考考你,课件显示出“练习库”第一题“组词”,同学们观察,这第一排字都是诗中的,把第二行字与第一行字比较一下,你发现什么?也就是说这两行字是属于形近字,下面对这些形近字进行组词。复位,学生在电脑上操作组词。指名交流。 2、默诗: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题,课件显示第二题“默写古诗”,要默写古诗,首先得怎样?请学生自由背诵,会背古诗就一定会默写吗?请同学们特别注意刚才对比组词中的字,不要写作,下面默写吧。总复位,学生在电脑上默写。交流。刚才在默写过程中,你发现哪些字特容易写错? 3、写诗意:自由面对刚才默写的诗说说诗的意思。课件显出第三题“写出诗的意思”。总复位,下面请同学们将诗的意思输进电脑,交流。通过学习,你知道大自然是怎样的?出示板书卡片:大自然是美妙的。 4、朗读练习: 只有读会了诗才能读好诗,指名读,要求表达出理解的意思。带着感情跟老师朗读。师范读一句,生跟读。师相应将课件中诗问每一句按节律用“/”断开,问:这样读起来有什么好处?自由练读,指名朗读。打开“朗读库”显示诗文和景色图,欣赏配乐朗读。打开“朗读库”中音乐,学生配乐朗读。通过刚才的朗读,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景色? 5、创新练习:打开课件“创新库”春末初夏图,面对这样美妙的景色,古人杨万里诗兴大发写了这样流传千古的诗{在图上凸显诗文},那么面对这样美丽的景致,同学们,我们作为一个现代少年儿童你是不是也想吐一吐心声呢?我们有自己的智慧,有学到的语文知识,就请你用这些和杨万里比试比试吧,下面老师有几个选择题供你选择,看看你准备写什么? 打开选择题: 1]、看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你看到的景色。 2]、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把它写下来。 3]、看图,你能作一首小诗吗? 指名读,你想写什么?总复位,学生在电脑上自选一个内容写下来。 指名交流。评议。同学们,你们写的这些内容都不错,杨万里是大诗人,我们也不愧是小诗人了。
四、总结 今天这堂课(指板书)同学们学会了读诗读会了诗,还朗读好了诗,并且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试着写诗,你们学得真好。让我们一起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牢记在心吧。配乐集体朗读古诗。下课。
心得体会先进团结优秀 篇6
述职朋友圈规章自我鉴定说课稿,褒义词颁奖邀请函急转弯的自荐信整改措施履职:评语读书工作思路写法剧本:职责职称白居易例句合同:课标典礼仿写启事民主生活会了叙职讲稿听课了制度创业项目请示公司简介了杜甫职业道德朋友圈慰问信注意事项;活动方案入团赠言社会主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篇7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7则、第8则、第9则选文。
2、引导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自主学习:
自读自译全文,并背诵。教师作辅导。
合作探究:
思考:
1、不知为不知,为什么也是“知”呢?
2、人为什么“过而不改”呢?
3、你怎么理解“欲速则不达”的?联系生活谈谈你的感受。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说做事情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孔子这句话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做事不能贪图快。就如俗话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第二个要点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顾到百年大计。“焚林而田,竭泽而渔”,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的典型例子
4、孔子很强调“信”……试结合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他所说的“信”的原则。
提示:孔子说人必须讲诚信,这是就一般的原则而言的,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孔子讲诚信其实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违背道义。因此,我们不能把孔子张扬的“信”理解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会“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就是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道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公叔氏据蒲地反叛卫国,按照孔子的观念是无道的表现,所以尽管他为了脱身而答应蒲人不去卫国,结果还是到了卫国,并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而已。
5、你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子在川上曰”有什么体会?
参考:
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一语:
意在言外,无限感慨。
不曰“不彫”,而曰“后彫”,文字直恁斟酌。(《四书评》)
评“子在川上曰”等章
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程子曰:“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运乎昼夜,未尝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及其至也,纯亦不已焉。”……愚按:自此至篇终,皆勉人进学不已之辞。宋·朱熹《论语集注》)
或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曰:“古说是见川流,因叹。大抵过去底物不息,犹天运流行不息如此,亦警学者要当如此不息。盖圣人之心‘纯亦不已’,所以能见之。”(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十六)
《论语》形容道体之文,只是指点咏叹,不多著言语。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只就川上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时不然者自见矣。如“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只就行事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物不有者自见矣。“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就天时上指点咏叹,而道之充满流行、无往而非是者自见矣。真善形容道体者也。后儒著力在精微处说,反觉费语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重点: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 2、启发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诵读
1.正音
2.解词
3.学生诵读
4.教师订正
5.齐声吟诵
三。探究:
1.学生读译,找出最喜欢的一则,谈谈理由。
2.学生发言,师生共评。
四。小结。
五。拓展:“半部《论语》治天下”,书中珍珠满地,俯拾皆是,请同学们说一说,与大家共享。
六。作业:以本文中12则语录中的1至2则为材料,自定立意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
板书设计 :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错就改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孔子的生存智慧 欲速则不达,要有长远打算
人要讲信用
人需要磨砺
懂得惜时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篇9
一、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一些耳熟能详、充满智慧、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如“欲速则不达”“小不忍则乱大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成语都出自哪儿吗?其实这些成语都出自几千年前的孔子之口。
孔子这位先哲圣人,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宝库,从他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些有关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去从中感受这些有启发性的人生格言。
二、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同学们可以先看注释,掌握重要词语。
1、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莒父( ) 輗( ) 軏( ) 彫(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诲女知之乎 (女 通 汝)
(2)如日月之食焉 (食 通 蚀)
(3)无欲速 (无 通 毋)
(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彫 通 凋)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判断句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判断句
(3)其何以行之哉? 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4、指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知之为知之 为____________
子夏为莒父宰 为____________
(2)过而不改 而____________
人而无信 而____________
三、翻译课文
首先,请同学们尝试把文中的部分句子进行翻译,熟知文意。
(1)子曰:“由,诲女知[1]之乎?知[2]之为知[2]之,不知[2]为不知[2],是知[3]也。”
翻译重点: 诲:教导; “女”通“汝”(rǔ),你。 为:表判断,相当于“是”。 [1]知:明白;[2]知:知道;[3]知:通“智”,智慧,明智。是:指示代词,“这”。
翻译: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知识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
翻译重点:①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也作无如之何;末:指没有办法;(总)拿他没有办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翻译: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了。”(我拿他也没有办法)
(3)、自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点翻译:①之1:结构助词,译为“的”;②之2:表修饰,无义不译;③食通“蚀”;④之3:代词,他。⑤更:改正(变)
翻译: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重点翻译:①厚,薄:多,少;②而:连词,表并列,不译;③远:形容词作动词,避免.
翻译: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
(5)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重点翻译:①其:副词,怎么;②何以行: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輗 ,小车没有軏一样,那它靠什么行走呢?”
(6)自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重点翻译:①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②于斯:于,介词,在,对;斯:指代词,这.③何先:宾语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项.
翻译:自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呢?”
四、文中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那几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检索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将本文中的句子进行筛选,如下:
1、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角度:求知方面-------实事求是
启发: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①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
启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3、子曰:“躬子厚而薄责于人,则远矣!”
角度:与人相处方面---------责己严,待人 宽
启发: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于律己,宽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
4、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角度:从政方面 --------欲速则不达
启发:“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对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文中孔子强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
5、子曰: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角度:为人治国---------讲究诚信
启发: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
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讲诚信,人无信而不立。在《论语》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6、①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也。”;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角度:为人处事-------要有骨气、远大志向及惜时奋干
启发:文中孔子认为:人应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时,孔子还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劝戒后人要珍惜时间,用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小结:本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给予我们后人深远的启示:
1、 求知-----实事求是、知错能改
2、 处世-------责人严,待人宽
3、 从政-----切记“欲速则不达”
4、 治国处事-----“民(人)无信而不立”
5、 为人处事-------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干
五、作业:
1、翻译并和背诵课文中的名句名段
2、完成课后练习三
六、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二)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为几类人,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意思。
吾与夫子再罹难 罹_____________
苟毋适卫,吾出子 苟_____________出_____________
盟可负邪 负_____________
4、谈一谈孔子所主张'信'的原则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提示:三类。
2、说到做到,行动坚决。
3、遭遇;如果;放出;背弃。
4、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条件的,即必须符合正义。被胁迫的、在非正义的情况下而盟誓的。无须遵守。
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10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但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春秋末期卫国人。孔子学生。善于辞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