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之秋》教案优秀14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三峡之秋》教案优秀14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峡之秋》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三峡。(看录像)看后简单说说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去三峡旅游过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一谈。
二、检查预习
读生字:橘(橘树)驳(驳船)
学生互相解词:
摇曳:摇动。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在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4)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小结:本文语言流畅、优美,请你读读你喜欢的段落。
五、指导朗读
1、朗读的时候还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2、朗读练习
附:板书设计
14 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色而透明
夜晚长江宁静
峡谷神秘
五年级课文《三峡之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用具:
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自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朗读
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
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
五、作业: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板书设计: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4*三峡之秋
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三峡之秋》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酌情。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观、读、想、写四结合。
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使用媒体:课件《三峡风光》或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2.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圈。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谈收获。
(2)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再读,深入理解。
1.提出要求:读全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采用"小先生"讲课法:小组代表到台前汇报自学成果,其他学生补充,评比朗读情况。教师适时点拨,出示课件。
学生发言可抓住以下要点: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
四、朗读比赛。
可采用推荐、指导、教师参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朗读,加上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在有感情(表情)的朗读中再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
教学小结:
1.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你懂了吗?
2.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之秋》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抓住景物在特定时刻的特点,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2 、了解本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二)基本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德美育目标
1 、反复阅读课文,体味课文的语言美。
2 、领略长江三峡秋天中的成熟、热烈的气息。
学法指导
• 学生熟读课文,初步弄懂文章的结构层次。
• 采用讨论法,找出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段并分析其作用。
• 点拨法,学生对课文中的质疑部分教师可适当点拨。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课文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并能应用到写作中去。
复习旧课
说说《天山景物记》 一文语言清新、优美、洗练,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描绘了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作者以时间变化为写景顺序,抓住景物在特定时刻的动静特点,并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起来,把三峡一天不同时间的景色,描写得生动逼真,富有特色。
(二)作者简介
方纪,原名冯骥,河北束鹿县人,现代作家。 1919 年生, 1936 年参加革命, 1939 年到延安,曾在文协、马列学院和《解放日报》社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任热河省文联主席。解放战争时期,到前线任随军记者,在冀中文联,《冀中导报》等处工作。解放后任《天津日报》文艺部主任、天津市文化局长、作协天津分会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中篇小说《不连续的故事》,长诗《大江东去》,评论《学剑集》。散文特写集《挥手之间》。
(三)背景介绍
《三峡之秋》写于 1956 年 10 月,全文约一万字,主要写人事;而写秋景只是一个“引子”,由秋景引出人事。这里节录的仅是开头几个自然段。
(四)课文分析
一、节录部分一开头,就点出“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作者接着抓住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写秋,橘柚树的叶子虽然还绿得发黑,然而枝头已经挂满了累累的果实,并且正由青变黄,散发出清香。这是一个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用疏笔概写三峡之秋,使人领略三峡成熟的气息。
课文写的是中秋这一天,作者按时间顺序分别用“早晨”、“中午”、“下午”、“夜”这些词语交代了时间,并且用这些词语作为段落的开头,划出了时间的阶段,明确地显示了文章的层次段落。
1 、早晨。作者在这个特定的时刻抓住了三件景物的特点去描写:露水——透明闪耀;峡风——徐徐清凉;太阳照耀下的橘柚树——绿叶金实,闪烁着阳光。三峡之晨的景色特点是明丽。此段中也有动态描写,如“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等。
2 、中午。主要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鳞)、水势(翻滚、呼啸、奔腾)和反光(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峭壁)。重点是动态描写,它所显示出来的三峡中午的特点是热烈。
3 、下午。主要写长江在黄昏中的色彩(青色)和江面上的倒影(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上江心)以及长江的流势(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三峡黄昏的景色特点是平静而轻缓。这一部分中,“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两岸峭壁的倒影”、“一条明亮的小溪”都是静态描写。不过这里的静态描写却能给人动态的感觉,而作者写的动态景物又能给人以静态的感受。例如“两岸峭壁的倒影”本来处于静态,作者却写作“一齐拥上江心”,化静为动;“江面”本处于动态,作者却把它写成“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又给人以静感。静中有动,动中含静,动静结合,作者描写的景色有立体感。
4 、夜。这一部分作者写了两个自然段,前一自然段扣着“夜”写了三种景物:渔火灯标接连亮起;长江眨着眼睛沉沉入睡;驳船的汽笛惊醒长江。后一自然段也紧扣住“夜”写景,一写这里山高、谷深、天小、月升得迟;二写两种对比得异常明显的景物;月光、山影给人的特殊感觉,令人激动,感人至深。三峡夜间的景色特点是宁静。
文尾用一句话点明了这一天“正是中秋”,呼应了开头。
二、《三峡之秋》节选部分重点在写中秋之日一天四时景色的变化,描写景色的特点,除抓住景物在特定时刻的特点外,作者把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交互结合使用,时而呈现静态又时而表现为动态,栩栩如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二自然段,三峡晨景作者主要是采用静态描写,如橘柚树的露水像“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写出了静态中景物的色彩、形态,显示出“明丽”的特点。但这静态中又有动态,如从“露水闪耀着”到“露水消逝了”,从“太阳出来”到橘柚树上“闪烁着阳光”,都显示出露水和太阳的变化。第三自然段主要是动态描写,如“阳光在水面上的跳跃”,长江“像一条锦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写出了长江流水的动荡、激烈,从而显示出“热烈”的特点。
本文中更为巧妙的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紧密结合,表现在写静态的景物给人以动的感觉,写动态的景物又给人以静的感觉,从而更加突出景物的某种特点。如“两岸峭壁的倒影”本来处于静态,却写成“一齐拥上江心”,具有动态;“江面”本来处于动态,却写成“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呈现静态。这样就写出江面变得窄小是由于倒影拥挤的结果,从而突出了黄昏中峭壁的高大和长江流水的平静。再如,山是静止的,却“仿佛就要扑跌下来”,月光也是静止的,却像瀑布飞降,像素锦挂起,都是把静态写成动态,这样反倒衬出了长江流水的动态。
相关知识
1 、 对方纪的评价
方的才气很大,也外露。他的文章,不拘一格,文无定法,有时甚至文无定见。他常常是党之所需,时之所尚,意之所适,情之所钟,就执笔为文,洋洋洒洒。
文如其人,对方来说,尤其明显。他的散文,视野很广阔,充满真挚和热烈的感情。他的文字流畅而美丽,给人以淙淙流水的音响。(孙梨《方纪散文序》)
2 、关于《三峡之秋》
《三峡之秋》写与 1956 年 10 月。同年,还写过《长江行》、《枇杷山公园即景》等跟长江有关的文章。《三峡之秋》约万字,分三个部分,主要是写人事,写秋景只是一个“引子”,由秋景引出人事。但这个引子有相对的独立性,选为教材,也很完整。
3 、补充注释:
( 1 )累累,音 l ě il ě i ,这里是指果实叠加在一起的样子。
( 2 )云母石:矿石,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白色、黑色,带有深浅不同的褐色或绿色。耐高温,不导电,能分裂成透明的可以弯曲的薄片,是重要的电气绝缘材料。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难点 :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 搜集关于三峡的资料 录音带
一、导语 :
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指导朗读
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
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学习作者这种写作方法,使自己的文章也变得条理清楚。
五、作业 :
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三峡之秋优秀教学设计 篇6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快的风景区——三峡。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大峡谷,全长约191千米,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得神韵。
1、认读词语
橘柚树 陡峭累累闪烁驳船
摇曳 消逝狭小清冽 朦胧
谷壑宛若金鳞巨蟒凌空
2、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色的?
(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晚)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欣赏《三峡之秋》的朗读视频,初步感受三峡秋季之美。
2、自读课文,探究思考:
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
(1) 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
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 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鳞),水势(翻
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 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三峡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
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平静。
(4) 夜晚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
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后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日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三峡月光图)(汇报交流时观看图片)
3、朗读练习(出示重点句子,对比中体会)
(请用欣赏的眼光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的哪个景物?为什么?你能读读吗?
1)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2)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师:三峡从中午到下午的景色描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从明暗、动静的变化,体会长江的千变万化)
3)出示课文第6自然段,想象月亮在三峡上上空的景象。(配乐齐读)
(重点词:忽然 巨大 扑跌 泻 凌空飞降 挂)
作者置身江上,以“泻”字,从上到下,写出了月光的动态美——如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雄奇壮美;用“挂”字,从上而下,写出月光的静态美,如素锦,银光烁烁,丝般爽滑——温柔可人。这里运用对比的写法,以山衬月,月光明亮、清冽;也以月写峡,三峡瑰丽、神奇。
4、思考: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可不可以删掉?
为什么?(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
〈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结尾点明具体时间,首尾呼应。〉
5、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一段写橘柚树呢?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看三峡的秋色,就要看“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它们的叶子绿得发黑,累累果实变黄并显露出来散发出清香的时候,三峡秋天的气息最浓郁——“成熟”了。)
三、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填空
的美丽景色,歌颂了三峡的色彩明丽、气象万千,表现了作者对三峡的热爱之情。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的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的。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
二.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
三.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1.易错的字
橘柚陡峭累累巨蟒荡漾光晕驳船摇曳谷壑清冽
2.词语解释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累累:接连成串
摇曳:摇荡
宛若:宛如;仿佛。
谷壑:山谷,山沟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五.全班交流、探究。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3)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4)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5)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六.学生小结
学生谈本课时的收获,主要领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提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
景色的特点是什么?
二.探究学习
深入阅读课文,并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本文在写景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并体会它的作用?
比喻:“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把长江比喻成巨蟒,表现出了长江宏大的气势。
拟人:“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赋予长江以生机和灵性
2.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
三、朗读练习
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同学评议。
指导朗读:朗读的时候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四、拓展学习: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者是《哈尔滨之秋》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的景色。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写完后出示一两篇,进行交流。
五、教师小结
壮美的三峡让作者感慨万千,在这美好的团圆的夜晚,他思念着没有回到母亲怀抱的亲人。就让我们共同企盼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吧!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而透明
夜晚--长江宁静
峡谷神秘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案 篇8
《三峡之秋》是修订后六年制小语教材人教版第九册新增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教学本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分层读书,层层深入,感受三峡之秋的奇丽景象,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
1、通过各种读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能简单说说三峡之秋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了解三峡各个时段的景象特点
4、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
1、了解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景物。
2、能体会三峡之秋一天当中的景象特点。
多媒体课件、搜集三峡的图片、有关音乐
一、导入课题,初读感知,质疑问难,从整体上感悟美
⑴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
⑵ 交流读后的一些初步的感受。
⑶ 请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描写了三峡之秋的哪些景象?
(4)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首先,学生自由朗读,重点是为了解决字音问题,把课文读通顺;然后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一些初步的阅读感受;再一次默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即从作者描写的几个时段的景象中感悟它的美丽。这时,学生的感受一般是浅显的,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提出阅读中不明白的问题,以便调整下面的教学。)
二、读书想像,解决疑问,在细读中感悟美
1、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再把读得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2、大家仔细听并展开想像,听完后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这个环节以读代讲,读中想像,读议结合,将语言文字和生活观察相结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三峡之秋的美,避免了教师串讲串问。)
(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同时,可以按照时间的变化有顺序地安排交流,利于学生有顺序地想像三峡景象,感悟秋景的奇丽,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培养语文能力。)
3、欣赏三峡的录像片断,请学生说说观后的感受。
〔这里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三峡的美景,帮助学生丰富想像,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三、感情朗读,练习说话,在表达中升华美
1、比赛: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读,男女对读,表演读等),读出三峡之秋的美,大家评议。
(这个环节通过竞赛,给学生选择朗读方法的权利和相互评价的权利,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美读,在美读中进一步升华阅读情感。)
2、比赛:在学生明白了如诗如画的三峡的意思的基础上,请学生作诗作画作广告,赞美一下三峡之秋美景。
(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可以自由说话,尽情表达对自然、对三峡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在说话中进一步明白成熟、明丽、热烈等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
四、了解写法,对比读书,在对比中体会美
在这个环节里,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题型:
1、必答作业:(在小组里说说、画画、议议。)
作者把三峡之秋描写得如诗如画,看看作者都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课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等,浅显地了解作者的描写手法,从而受到启发。)
2、超市作业:(任选一题,在小组里交流)
⑴ 读了: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和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这两句,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⑵ 欣赏: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一句,如将画线的词语去掉,你有何想法?
⑶ 对比:三峡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不同景象,你感受到什么?
⑷ 换换结尾:将结尾这一天,正是中秋换为其他句子,并从中表达作者的感情。
(这里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利于学生全体参与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再来深入感悟自然的美,评价文章的美。)
五、课后练笔,搜集资料,在实践中展现美
1、课后可以继续搜集、阅读描写三峡的文章、图片,并进行相互交流。
2、办一期奇丽的三峡的墙报。
(这个环节是课内学习的延伸,拓宽了学习语文的渠道,引导学生在练笔、搜集资料、办墙报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断句
2、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二、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三、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班交流,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
五、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六、指导写字:
“累”字,上面的田字要写得扁些。
“耀”字左边偏旁中的竖钩不要写成竖弯钩。
“昏”字上面的“氏字头”最后一笔“斜钩”要写得稍微长过下面的“日字底”的横折,这样显得美观。“
驳”字的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步领略了三峡之秋的美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进三峡,去感受三峡的壮观于独特。
二、学习课文。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画一画,说一说。
(二)在不同时间里,三峡的景色有怎样的不同?自己读课文,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好,一会请你来讲一讲,三峡美在哪里?
(三)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及时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体会感情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要读出喜悦之情。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要读得轻快一些。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朗读时要突出“翻滚、呼啸、奔流、热烈”等词语,有激情。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语速可以慢一些,温柔一些。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朗读时可以舒缓一些。
三、教师总结:
本文文质兼美。文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抓住了景物特征,进行了动静、粗细、远近等多角度的具体描写,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立体的、生动的“三峡秋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积累好词好句,写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特点景色
早晨明丽(露水橘柚树)
中午热烈阳光长江
下午平静雾倒影
夜宁静、朦胧月亮月光
小学五年级语文《三峡之秋》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师生共同交流课下搜集的关于三峡的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照片,也可以谈谈自己游览三峡的感受。教师酌情补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预习得到的收获。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下列特点:
早晨:清新而明净明朗
中午:热烈
下午:平静、轻缓
夜:沉沉欲睡惊醒
3、朗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课文是如何具体地写三峡一天中的美景的?把你喜欢的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加以体会。
2、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讨论结果。
4、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观看三峡风光片。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略读课文仍要放手让学生自学。导入新课时,师生共同交流课下搜集的关于三峡的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照片,也可以谈谈自己游览三峡的感受。第二步,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预习得到的收获。深入学习阶段,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课文是如何具体地写三峡一天中的美景的?把你喜欢的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加以体会。最后观看三峡风光片,增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深入学习 篇11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课文是如何具体地写三峡一天中的美景的?把你喜欢的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加以体会。
2、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讨论结果。
4、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关于三峡之秋教案(精 篇12
各位朋友,我们这天参观举世礼貌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既我们通常简称的“三峡大坝”。三峡大坝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中段,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
古往今来,地球上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莫过于洪水。人类与洪水抗挣的历史久远,并在抗挣中催生了人类的早期礼貌。华夏民族尤重治水,且在治水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胆量和智慧。治水者名垂千古,水利工程福泽万代,古代大禹和李冰父子及古都江堰工程就是很好的例证。
世界第三长河长江,源于世界屋脊,上经“天府之国”,中贯“鱼米之乡”,下串“人间天堂”,给两岸以灌溉之利和舟楫之便。然而,它一旦暴怒,便为浩劫,沃野成为泽国,民众或为鱼鳖,是中华民族一大心腹之患。尤其在险段荆江,每至汛期,千余万人头枕悬河,夜不成寐。所以,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个性昌荆江河段的防洪问题是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出发点。
1942年4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届五次会议(即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透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自此,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1994年12月1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向全世界正式宣布三峡工程开工。
三峡大坝为钢筋混凝土重力坝,全长2335米,坝顶高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相当于4个分洪区的库容。电站装机26台,单机热量70万千瓦,总容量182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847亿千瓦时。电厂一年上交的利税能够建一座葛洲坝枢纽工程。大坝通航建筑物年单向一级垂直升船机可快速透过3000吨级客货轮。
三峡大坝建成后构成的三峡水库将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公里,范围涉及湖北的四个县,重庆市的16个县市区,共计20个县(市、区)。须迁移的总人口将达113、18万人,称为“百万大移民”,任务十分繁重。长江三峡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方案。主体工程总工期20xx年,分3个阶段进行,一期工程5年,二期工程和三期工程均为6年。1997年实现大江截流,20xx年启用永久通航建筑物和首批机组发电,20xx年工程竣工。
大家或许会问:如此宏伟的工程需要多资金投入呢?这么多钱又是如何去筹集呢?1993年7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的枢纽工程概算为500、9亿元(按1993年5月末价格水平),库区移民安置概算400亿元,两项合计,三峡工程按1993年5月末水平的静态投资总额为900、9亿元。
筹集这些资金有以下主要途径:
一、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全国除自治区、贫困地区农业排灌用电外,每度电征收厘钱;从1996年起,直理解益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每度电加征到7厘钱,其余地区仍征收4厘。由此看来,我们每个人都对三峡工程建设作出了贡献。
二、葛洲坝水电站利润,在每度电上网价格4、2分的基础上,从1993年起每度电提升1分,到1996年提高到8、2分后不再提高。
三、三峡水电站利润,20xx年首批机组发电所得到的利润。此外,还需要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国外商业借贷、发行债券、用卖方出口信贷等方式筹集资金。
那么,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究竟有哪些好处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防洪。前面已讲过,防洪是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出发点。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有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防洪效率十分显著,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若配合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和其他分、蓄洪区,可将防洪标准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上可消除洪涝灾害的影响。调查资料显示,三峡工程平均每年的直接经济效益为25亿元。若遇1870年那样的特大洪水时,经三峡工程调节可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可减少农村淹没损失510亿元,减少城镇淹没损失240亿元,减少江汉油田淹没损失9亿元,以上各项合计达769亿元。此外还可避免大堤、垸堤溃决而造成的超多人口伤亡;避免洪水对武汉市的严重威胁,避免京广、汉丹等铁路干县中断或不能正常运行;避免灾区疾病流行,传染病蔓延;避免洪灾带来的饥荒、救灾、灾民安置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效益是很难用经济指标来具体表示的。
二、发电。“长江滚滚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流经长江三峡的江水,如不加以利用,就相当于每年有5000万吨原煤或2500万吨原油白白流入了大海。三峡水电站建成后,无论是装机容量还是年平均发电量,在必须时期内都将是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其装机总容量达1820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到达847亿度,相当于我国1992年全年发电量的七分之一,每年信电收入达181亿元,除在几年时光内还清贷款本息外,还可成为国家缴纳利税的大户。
三、巨大的环境效益。与燃煤发电相比,每年可少排放1亿吨氮氧化合物,以及超多灰尘、废渣,将减轻环境污染和因有害气体的排放而引起的酸雨等危害。同时,三峡工程还能够使长江中下游枯水季节的流量显著增大,有利于珍稀动物白鳍豚和其他鱼类安全越冬,减免因水浅而发生的意外死亡事故,还有利于减少长江口盐水上溯长度和入侵时光。有此可见,三峡工程的环境效益是巨大的。
四、航运。三峡水库将改善航运里程660公里,使万吨级船队能够从重庆直达汉口。经三峡水库调节,每年枯水季节可使中游航道水深平均约增加0、5米,保证3万吨级船队的通行。
然而,世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兴建三峡工程也有其不利因素,主要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三峡工程对水生珍稀动物的影响。
(一)对白鳍豚的影响。白鳍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我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名录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到长江口约1600公里的江段内。总头数已下降到200头左右,其中50%分布在湖北石首县至武汉江段。三峡工程建成后,中上游段航运事业将发达起来,轮船密度增大,白鳍豚被轮船螺旋桨击毙事件将会增加;白鳍豚的分布范围将缩短200公里。为保护白鳍豚,政府拟建立严格管理、设备先进的自然保护区。
(二)对中华鲟的影响。中华鲟也竖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一种大型洄游鱼类;是一亿四千万年前和恐龙同时代的生物,素有“活化石”之称,最大可达500公斤以上。中华鲟主要生活在海区,只是到性腺发育成熟后即从东每进入长江口,一向上溯到金沙江下游交尾产卵,然后再游回大海。葛洲坝工程1981年1月大江截流后,阻断了中华鲟的洄游路线。国家为了保护中华鲟物种,除明令禁止商业性捕捞外,还在宜昌建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1983年人工繁殖成攻,并将幼鲟放流入长江中。1985年又研究成攻采用人工合成激素代替雄鲟脑垂体给雌鲟催产。自1984年至1987年,共放流入长江的幼鲟达77万尾。三峡工程位于葛洲坝上游,不再存在阻隔中华鲟洄游路线问题。但三峡工程在每年10月份开始蓄水将使下游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减少,这就有可能干扰中华鲟在葛洲坝工程下游的栖息和产卵活动。
此外,三峡工程还将对其他的动物和库区气候产生不一样程度的影响。
第二,三峡工程对三峡地区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的影响。这也是包括在座的所有旅游者所关心的问题。大家都很担心:大坝建好蓄水后,三峡那雄伟秀丽的自然风光会不会被淹没呢?是不是就要“告别三峡”呢?其实不然,三峡工程位于西陵峡的中上段,三峡工程实际上只影响两个半峡,即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上半段。而三峡两岸的山峰峰顶海拔高度都在1000米~1500米,神女峰上秀丽婀娜的神女的海拔高度为922米,而江面宽仅150米~200米。三峡水库蓄水后,即使在冬季枯水季节蓄水水位升高难70米~80米,水位最高也不会超过175米海拔高程,三峡的峡谷感丝毫不会减弱,游客仍要引颈仰视,才能一睹神女峰的风采。瞿塘峡雄伟险峻、巫峡幽深秀丽的自然风光依然存在。但有些景观如“粉壁墙”、“孟良梯”、“古栈道”以及“涪陵白鹤梁石刻群”和“云阳张飞庙”等将被淹没,国家将组织有关专家将它们照原样或移刻在175米高程以上,或建水下石刻博物馆、或整体搬迁等方法加以保护,仍可供游人观赏。
综上所述,三峡水库蓄水后,“瞿塘雄、巫峡幽、西陵秀”的自然风光总格局不会改变,雄伟壮丽的三峡仍然会以迷人的风采使游人流连忘返。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库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三峡江段库区两岸幽谷深涧中的一批新景观将相继出现,此刻有些交通不便的奇山秀水,那时可乘坐游艇前去游览。三峡水利枢纽建成后,它那多种现代化的巨型建筑物,大坝泄流时构成的气势磅礴的人工瀑布,必将成为三峡旅游线上游人必看的宏伟景观。
好了,各位嘉宾,宏伟的三峡工程建筑工地就要到了,我将带大家登上整个坝区的最高点――坛子岭,让大家和我一齐去感受一番那气势恢宏、热火朝天的建筑场面吧!多谢大家!
《三峡之秋》教案 篇13
课标要求与分析:
《三峡之秋》与语文课标中“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有关。本课设计运用了“自主阅读、点拨方法、品读感悟”的自主学习模式,力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实现自主阅读,引入批注,展示个性化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材第85-87页的内容。描写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明丽、热烈、明亮、静寂的独特美景。作者通过认真细微地观察与体验,抓住了长江三峡中秋这一天中自然景物特点的变化,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静心地品读着文章,就如同尽情欣赏着一幅绚丽壮美的三峡秋色图。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国母亲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视野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与同学交流,去体会文章中的景物美、文字美、情感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美景的不同特点,积累好词佳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江三峡秋天之美;
2、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3、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下面,结合大家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哪一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三峡?(生充分介绍)
2、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三峡的山到底什么样?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老师准备了一段录像,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放三峡风光片] 欣赏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美)
3、录像中的三峡真美,作者方纪笔下的三峡更美。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三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
二、交流感悟,感受美
(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1、大家觉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2、大家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早上”、“中午”、“下午”、“夜”。)
(二)、自主探究
1、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找到答案?(成熟)从哪里看出来?(学生充分说)三峡的秋景如此迷人,那么你们最喜欢哪个时间的三峡?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2-5自然段,找到答案。
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勾画描写三峡秋天景色及特点的语句。
(2)勾画出描写景色的比喻句和拟人句,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学生自学)
2、全班交流
早晨(1)学生充分说。(2)教师引导:三峡早晨的特点是什么?(明丽)进一步解释“明丽”那些事物是明丽的?(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理解)(3)三峡的早晨就像是一首美妙的音乐,(播放音乐)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中午(1)中午的三峡有什么特点呢?(热烈)(学生充分说)(2)你见过热烈的场面吗?课文那些句子是描写三峡热烈的特点的?(3)出示:“中午,群峰披上金甲…...三峡有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4)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拓展:还能把长江比作什么?
小结:中午的三峡充满了生机,是如此热烈,这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不正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吗?
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读出雄劲、热烈的气势,评读,男生读。
下午
(1)出示三峡神女峰的图片。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感觉?(雾多)
(2)这是什么时候的三峡?(下午)
(3)出示:“下午,太阳还没有落……..”这一段,下午的三峡给你留下了那些深刻的印象?(学生说,老师补充)
(4)讲解:“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比喻句)
(5)此时的长江和中午的长江比较,怎么样?能用一个词概括吗?(平静)
(6)男女生分读3.4自然段,读出热烈、平静的感觉。
夜晚 三峡的夜晚景色如何?
(1)学生充分说。
(2)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出示“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摇曳”。师进一步解释:渔火是亮的,夜是暗的,驳船是动的,夜是静的,以亮衬暗、以静衬动的写作方法,更能体现夜的宁静。
(3)读这一段,读出静的感觉。
月夜
(1)说到这宁静的三峡之夜,有一样景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读,你们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三峡的月色到底独特在哪呢?大屏幕出示“这时…………从山上挂下来”。学生谈理解,教师补充:因为山是墨一般的黑,所以月光才显得特别皎洁,因为山高、峡谷深,所以月亮才会像瀑布那样凌空飞降,像素锦那样直挂下来。(再次强调比喻句)
(3)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美妙的月色,能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吗?(自由读,推荐读)
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是呀,月光如水,多奇妙呀!这就是三峡的秋天,“这一天正是中秋”(随即出示)
(1)齐读这一段。
(2)作者在最后点明这天的时间,你觉得有必要吗?去掉可以吗?(照应开头,起强调作用)
三、积累内化,回归美
作者为什么能把三峡之秋景写得这么美?
1、学生阐明观点
2、师补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借助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3、小结: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方纪笔下美丽的三峡,希望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善于观察和积累,以便于书写自然之美。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秋景。(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景色,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三峡之秋 教案教学设计 篇14
吴华芳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出现的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
2、让学生在地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供课前交流。
二、进入学习。
1、导入:谈三峡。(学生可从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也可以从电视上看到的谈,还可以背一首与三峡有关的古诗。)
2、学生用自发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学生学生讨论: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B读一读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C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以上问题。
四、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把喜爱、欣赏的感情读出来。
五、学习表达方法,体会情感。
1、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结尾点明具体时间。)
2、作者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写三峡之秋,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热爱三峡、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作者邮箱: wuzin08@
[三峡之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