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生寓言教案设计意图【优秀12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能读会写“窖、泯、厄、禀告、皎洁、风韵”等字词。
2.理解、积累“审美、闲适、慧心、落难、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等词语。3.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过程方法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2.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3.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强乐观地面对挫折与苦难的心态。
●教学重点:诵读;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英国哲人培根说过“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一只先前心旷神怡地赏月的白兔,一旦拥有了月亮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一位先前极为脆弱的王子,遭遇凶险的厄运却能勇敢地承受不被打倒。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将为我们阐解如何去应对幸运和厄运这人生的两大难题。
二、作者及寓言介绍:(出示作者照片)周国平:
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我们小时候都读过寓言,你能为我们介绍一下相关的寓言吗?这些寓言都有一些共同点,谁能来讲讲啊?
(由学生介绍一些寓言后,师生共同归纳寓言的特点)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三、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huìxīnxīxìfēngyùnkāngkǎixiánshìchâxiāobǐnggàoâyùnzhãmïxíngqǐ 慧心嬉戏风韵慷慨闲适撤销禀告厄运折磨行乞 zhângsâluînànguīshǔliúluî 正色落难归属流落
四、研读《白兔和月亮》
1、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
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这篇文章,看完之后合上课本,准备复述故事内容。(学生复述之后师生共同点评)
从大家的复述中我们知道白兔的赏月心态经历了两处转折,出现了两种变化,现在请大家归纳一下,白兔在这两种心态下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你能不能结合自己在现实中的例子证明。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这则寓言有两处转折,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决定,是又一个转折。而白兔之所以会有不同心态的产生,关键在于它与月亮的关系发生变化。当月亮属于它一个时,它就有了独占月亮的欲望,生怕月亮会有什么闪失,所以才会紧张。)
2、分组研讨:
①白兔在最后为什么要请诸神之王撤销决定?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证明。作者借寓言想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因为白兔“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道理: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②文章在末尾为何要提到人类,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形成对比,讽刺人类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无论怎样也不放弃自己的利益)
3、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从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教师点拨,如:用词精当的语句“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对称的语句“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4、拓展延伸:
白兔得到了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是否只有一无所有才会自在自得?
五、作业:
1、字词一个两次
2、预习《落难的王子》 附: 板书
白兔心态月亮形态 心旷神怡各具风韵
紧张不安、心痛如割险象迭生 原因:月亮的归属不同了
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第二课时
一、导入:
由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介绍《落难的王子》的写作起因:“这篇寓言是有感而写的。在写作时,我自己正遭受着一个灾难。当时,我有一个女儿,出生不久便被诊断患有绝症,注定夭折。我确实听到旁人的叹息,说如果这样的灾难落到他们头上,他们可受不了。我回想起以前看到别人遭受灾难时,我自己也会有类似的心理感受。于是,产生了这篇寓言的构思。”
二、回顾复习相关字词
三、研读《落难的王子》
1、总体感知
(学生朗读之后由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并揣摩角色身份,分角色扮演。师生共评。)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引导,并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明确:“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2、分组探究研读文章 思考以下问题:
①课文写王子落难,为什么要安排一个“我”?为什么也让厄运落到“我”头上? ②文中的哪一句话是反复出现的?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有什么意义? ③王子落难前后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①安排一个“我”是因为“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同时“我”也和王子一样遭遇挫折,是一个线索性的人物。安排了“我”来描述事件,显得更真实可信。“我”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安排厄运落到“我”头上,说明灾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人都可能面对不幸和灾难。提醒我们要像王子一样勇敢面对,乐观坚强。
②文中反复出现“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一句话,分别出现在王子对别人受难的感叹,“我”对王子受难的感叹还有别人对“我”受难的感叹中,说明灾难存在的普遍性、反复性和真实性。③王子落难前是“多愁善感”“流泪叹息”,落难后是坚强勇敢,还“正色”地安慰落难的“我”。说明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3、归纳小结: 本文通过“我”,点出了灾难与挫折的普遍性与反复性,见证了王子落难前后的性格变化,指出本文的寓意: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4、拓展探究: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以下问题:“只有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5、迁移练习:
请同学们根据本文的内容,想一想王子后来的命运是什么样的,以《落难王子后传》为题,你来安排一下王子的命运。
四、作业
1、收集有关厄运的名句格言。
2、预习《〈论语〉十则》,收集与孔子有关的资料,背诵课文。附:
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示例:
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里希特《长庚星》)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
(日本谚语)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
(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
(富勒《至理名言》)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松下幸之助)幸运最能发现罪恶;而厄运最能发现美德。
(培根《论厄运》)板书
多愁善感坚强勇敢 流泪叹息“正色” 王子落难
寓意: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教学反思:
这两篇寓言是比较浅显的,再加上学生平时对寓言的理解,都能够较好地归纳寓言特点,理解寓言的寓意。此外,学生能结合平时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能力较好。但是学生在对语言的品味上仍有困难之处。另外,我发觉在第二课时中重点内容未能很好突出,拓展训练过多,这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需要改进。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意图 篇2
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来源于民间传说。
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意图 篇3
教学目标:1.理解两则寓言的寓义,品析优美的语言。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人生际遇。教学重难点:1.掌握两则寓言的深刻内涵,学会赏析寓言。2.学习两则语言巧妙的构思。教学方法:朗读赏析法,分组探究法,比较分析法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不知大家是否赞同?(预设答案: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感到不幸情有可缘,但得到了心爱的东西应庆幸才对。似乎自相矛盾。)引入: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人生的两大难题:如何对待人生的幸与不幸。下面请大家随着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走进《人生寓言》。
二、文学常识
寓言: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寓言主要是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一些哲理,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三、分析课文《白兔和月亮》
(一)齐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寓言。(复述)
(二)赏析课文
白兔赏月(1)白兔得月(2-4)白兔还月(5)
2.得月前后,月亮在白兔眼中各是怎么样的?白兔的心情分别是怎么样的?请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感受一下白兔得月前后的不同心情吧:
(1)风韵:原意是指优美的姿态神情,在这里作者将月亮阴晴变化时的神态拟人化,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白兔眼中的月亮之美。
(2)慷慨:指不吝惜,这里是暗示白兔承受不了诸神之王的这个决定。
(3)“每天夜晚,她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这句话写出了白兔赏月时欢快、闲适的美好心境。
(仿写:每逢周末,我都来到茶馆饮茶,或是悠闲自在地听听音乐,或是津津有味地品品茶!)
不能。因为“盯”字生动地刻画出白兔在得月后极其紧张、惟恐失去的神情和心理,而“看”没有这种表现力。
(5)“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唯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1)得月前后,白兔和月亮处于两种不同的关系中,决定了白兔呈现两种不同的心态: 得月前,白兔对月亮抱着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态度,所以她心情闲适。
得月后,在白兔眼中,月亮不再是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她个人的私有财产,她的全部心思集中在不让她的财产受到侵犯和损害上,对月亮抱着功利态度,心态也由无忧无虑变成了无穷的得失之患,拥有月亮反而不是好事。
(由看待事物的眼光上升到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有些人遇事总是计较利益,贪图占有,生活在焦虑之中;有些人比较超脱,心胸宽广,能够真正享受生命的乐趣。)
(2)(引导:试想白兔得到一把青草,会有这样的“得失之患”吗? 不会,白兔拥有青草,是心安理得地拥有,决不会担心紧张。)白兔的这种“得”,并非一般的“得”。白兔得到月亮,固然是诸神之王慷慨赐予,但是她是如此的渺小,拥有与能力并不相符,白兔实在不配拥有月亮,因此紧张不安。
(赏析“慧心”)慧心,原是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现在泛指智慧。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意味,它讽刺了人们贪婪的欲望。
(三)拓展延伸
1.由学生分组讨论启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说“必然”,绝对化,当然是不对的,但是,从历史上和实际情况看,应该说是很容易产生得失之患。关键在于:(1)该不该拥有,不该、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得失之患。(2)有没有能力保卫财富,不怕别人抢去偷去,就没有得失之患。(联系现实生活讨论,拥有财富就一定有得失之患吗?)
3.既然拥有并不一定幸福,会产生得失之患,那么,难道一无所有才自在吗?“与其拥有不如没有”的观点对不对? 不对。寓言讲的是白兔拥有月亮,不是拥有一把青草的,可见不是泛指拥有。如果是天空拥有月亮,天空就可以泰然拥有,不会如此紧张不安。寓言告诉我们,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寓言并没有鼓吹一无所有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面对厄运时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呢?一起来看看第二则寓言《落难的王子》给我们的启示吧!
二、分析课文《落难的王子》
(一)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王子)——王子怎么了?(遭遇厄运)——王子遭遇厄运前后,态度有什么不同?(怕、抗)
(二)赏析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并回答:王子与厄运之间经历了怕、遭、抗三种关系,那么,本则寓言是如何来写这三种关系的呢?(1)怕:1课文第一段 这一段的神态和语言描写,突出了王子什么性格特点?极其脆弱 2有什么好处?第一段写王子极端脆弱的性格,为下文王子性格的转变作铺垫。(2)遭:1王子遭遇了怎么样的厄运? 用课文原话回答。
“他的父王被杀,母后受辱自尽,他自己也被敌人掳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当他终于逃出虎口时他已经成了残废,从此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这一系列的厄运为下文做铺垫,同时呼应了标题中的“落难”,王子从怕厄运到遭遇厄运,说明人的一生中,苦难是难以避免的。
(3)抗: 1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练,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2落难之后,王子得到了怎么样的人生感悟?(请用原文回答)
“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本文中心句)
(理解:这是因为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倒。凡是„„无论„„,无条件复句,强调王子人生感悟的成立是无条件的,并充分反映了王子在经历磨难之后,性格已由脆弱变得坚强。)
3.本则寓言的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1)说“才能”,意味着只有遭遇厄运,才能战胜脆弱,别无他法了,显然不能成立。
(2)要培养坚韧的意志,必须自觉地寻找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的磨练。比如,长跑,并非厄运,但是需要坚韧的意志,是可以锻炼人的。
2.赏析文中三个奇妙构思。(详)
(1)作者假设了一个极端的人物:王子。王子身份尊贵,但性格极端脆弱。同时作者还设定了一个极端的情节:厄运。国破家亡,沦为奴隶,变成残废,行乞度日。王子由“天堂”掉进了“地狱”,这种大起大落的命运给读者以强烈的反差,更加突出文章主题:厄运使人坚强。
(2)(谁看见了王子落难? “我”本文写王子落难,为什么要提到我?)“我”的出现:1使用第一人称,表明“我”是落难王子的同时代人,亲眼见过王子,还有对话,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亲身见闻,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2(文中为什么写“我”也遭遇厄运?)有王子的经历在前,又写“我”也遭遇厄运,这样的故事在重复发生,揭示了厄运在现实中的普遍性,苦难是人生中常有的,我们不可抱有侥幸心理。
(3)“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出现了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意义? 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的叹息,反映王子极端脆弱的性格,为下文铺垫。第二次出自“我”之口,是“我”对王子落难的叹息,反映了“我”对厄运的惧怕。第三次是在“我”耳边响起,重复半截,略去半截,耐人寻味,深化主题。
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这种对厄运的叹息在现实中具有普遍性,害怕厄运并不是个别人,人们对厄运的认识具有相似性。
(四)拓展延伸
1.王子落难是不是偶然?如何对待苦难?
(1)绝非偶然(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切不可怀侥幸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身上,一旦遭遇苦难,就要勇敢面对)(2)第一,苦难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可怀侥幸的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头上,而应该对自己遭遇苦难做好足够的精神准备;第二,一旦遭遇苦难,我们就要勇敢积极地面对,以有尊严的态度来承受。2.你能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一谈你对厄运的理解吗?(也许可以省略)
(例:贝多芬耳聋后仍“扼住命运的喉咙”从而创作出了不朽的音乐;司马迁倍受宫刑仍坚持不懈地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比较《白兔和月亮》与《落难的王子》。
(1)在主题上,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一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一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2)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前一则寓言写好事可以变成了坏事;后一则寓言写坏事可以变成了好事。
人生有两大幸福: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待你去追求、去创造;二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待你去回味、去珍惜。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意图 篇4
一、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二、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三、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四、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
五、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六、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意图 篇5
品
文
档
8.《人生寓言》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1、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第一课时
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
探讨研究:
以上资料由网络上收集整理而来
品
文
档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课文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整体感知:
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探究: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以上资料由网络上收集整理而来
品
文
档
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课后记: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是本课的成功之处。
以上资料由网络上收集整理而来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 篇6
《人生寓言》
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学习重点
理解寓言的含义;
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第一课时
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
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课文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问题探究: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
1、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3、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
作文
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课后记: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两项创新性学习:一由同学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加深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二组织学生进行小范围内的辩论赛,辩题是《逆境一定成才》,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学生们快速反应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意图 篇7
《人生寓言》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学习重点
理解寓言的'含义;
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第一课时
课文导入:
[4][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读会写“窖、泯、厄、禀告、皎洁、风韵”等字词。
2.理解、积累“审美、闲适、慧心、落难、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等词语。3.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3.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德育目标
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二、教学重点
诵读;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寓言故事,内容大多涉及人生道理,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白兔和月亮》主题词是“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的感悟是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寓言故事情节,体会寓意的表达。
2.自读与点拨结合法。所选寓言两则,故事精短,构思奇妙且含意隽永。运用合作研讨解决阅读理解中的疑难问题,准确把握寓意。
3.延伸积累法。搜集整理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培养战胜困难的坚韧意志。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白兔和月亮》,准确理解故事的寓意和语言的精美。指导学生自读《落难的王子》,揣摩奇妙的构思。把两则寓言连贯起来思考,体会得失相依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英国哲人培根说过“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一只先前心旷神怡地赏月的白兔,一旦拥有了月亮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一位先前极为脆弱的王子,遭遇凶险的厄运却能勇敢地承受不被打倒。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将为我们阐解如何去应对幸运和厄运这人生的两大难题。
二、资料助读
1.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2.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三、师生共同研读《白兔和月亮》 1.教师范读,学生标示生字词并疏解。投影显示:
慧心: 智慧。嬉戏: 玩耍。
心旷神怡: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慷慨: 充满正气,情绪激昂。险象迭生: 危险的现象一次又一次的产生。撤消: 取消。落难: 遭遇灾难,陷入困难。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
思考: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这则寓言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找出这两处转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则寓言有两处转折。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决定,是又一个转折。前一个转折,前后构成鲜明的对比,后一个转折给人留下一个启迪。
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道理,拥有巨大的财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她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放弃对月亮的所有权。
3.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体验、讨论:
(1)“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示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寓言中这样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2)有人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出理由。
(3)比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三种构想透露出的寓意是否相同。
(4)白兔得到了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学生交流,教师明确:
(1)句子的意思说人类的慧心已泯。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意味。
(2)要充分理解寓言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寄寓的思想内涵。寓言讲的是白兔拥有月亮,固然是诸神之王慷慨赐予,但是她实在不配拥有,因此不能泰然拥有,这就是说,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得失之患,这种“得”,并非一般的“得”。寓言告诉我们,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寓言并非鼓吹一无所有的意思。
(3)这则寓言的主题词是“得失之患”,讲的是白兔拥有月亮,两者处于两种不同的关系,决定了白兔的不同心态,而白兔之于青草、天空之于月亮,则可以泰然拥有,不会如此紧张不安,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所以三种构想透露出的寓意是不同的。
(4)说“必然”显绝对化,当然是不对的,但是,从历史上看,从实际情况看,应该说是很容易,乃至极容易产生得失之患。说的是白兔,而不是别人,得到的是月亮,而不是一把青草之类的,得失之患更容易产生。有无得失之患,关键是有没有能力保卫财富,不怕别人抢去偷去,就没有得失之患。
四、指导学生自读《落难的王子》 1.学生自由诵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思考:这篇寓言讲的是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作者假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可以概括为“只有遭遇厄运才能坚强起来”?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是“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
说“才能”意味着只有遭遇厄运,才能战胜脆弱,别无他法了,这个规律不能成立。寓言的内容不是说,为了坚强起来必须寻找厄运,而是说,既然厄运落到头上,那也不必倒下,应该顽强地挑战命运。厄运是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厄运可以使人坚强起来。
2.学生合作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1)文中“天哪,太可怕了”反复三遍的作用是什么?(2)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复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边响起,重复半截,略去半截,耐人寻味。厄运一旦落到自己头上怎么办?有王子的经历在前,这样的故事又好像是在不断重复,对人很有启发。(2)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切不可怀侥幸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身上;一旦遭遇苦难,就要勇敢面对。
3.学生诵读体会。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歌词等,做成分类卡片,积累语言材料。
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真心英雄》
4、你能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一谈吗?
五、比较两则寓言异同
这两则寓言,一则写好事变成了坏事,一则写坏事变成了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会遇到的,怎样看待好事、坏事,这两则寓言很有启发。请结合自身经历,也选取同课文一样的两个角度的事例,谈谈你是如何应对的。
六、课堂小结
两则寓言平易之中寄寓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现实生活中的幸运和厄运是实实在在的人生应对,不同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折射出不同的生活质量和境界。寓言启示我们要用超脱和闲适来提升生活的美感。既然这些都是人生主题中应有之义,愿我们能积极地面对,有尊严地担承生活的挑战。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意图 篇9
目标思路:
1、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收集相关信息,并能总结搜集方法。
2、在音乐辅助下,捕捉诗歌的感情基调,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
3、在反复诵读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进一步体味本诗对母爱的深情讴歌和诗歌的语言之美。
4、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深入把握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学设计:
预习内容:1、准备一张彩色的纸。
2、收集有关冰心的资料。
案例: 反思:
步骤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课前让大家准备了一张彩色的纸,准备好了吗?请同学们用这张纸来叠一艘小船,看谁最心灵手巧。
学生活动:叠纸船。
欣赏学生的手工作品。
教师活动: 叠纸船是我们小时候很喜欢的一种游戏。叠好了之后,你们都会怎么做呢?……为什么把纸船放到水里?……我们怀着童年最朦胧的期盼,希望小小的纸船能将它们实现。诗人冰心也叠了一艘艘洁白的小纸船,希望它们载着一个女儿最真挚的爱和最深切的思念漂向自己的母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冰心这首讴歌母爱的诗篇--《纸船》。 情景激趣,自然导入,在教学之初就要“创设吸引学生进行学习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
步骤二:资料交流
教师活动: 首先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冰心。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回去收集有关冰心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并请你说说你的资料是通过什么途径收集到的。(提示学生:在交流时应当选择� )
学生活动: 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宣读介绍,相互补充交流完整,并介绍自己收集的途径。
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一般可以通过上网搜索、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调查询问、平时有意识积累等方法来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
教师活动: 今天我们是利用这些方法找到了关于作者的资料,以后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方法收集到更多更广的信息。 查找资料是新课程对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也是体现新课程“利用网络、图书馆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拓宽语文学习领域,真正实现“大语文”观和现代教育信息化、能力化的一条途径。
步骤三:朗读感悟
教师活动: 记得台湾女诗人张秀亚在《诗与我》一文中曾经这样写到:“诗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几行字迹,而是记录着弥漫于天地间的一种情绪。”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来品读一下弥漫于《纸船》这首诗中的情绪。
学生活动: 一读诗歌--第一次集体轻声朗读;第二次在巴哈《布蓝登堡舞曲》(音乐特点:欢快跳跃)的背景音乐下自由朗读诗歌;第三次在马斯奈《沉思曲》(音乐特点:感伤舒缓)的背景音乐下自由朗读诗歌。
谈自己在三种不同情境下进行朗读的感受。
(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认为第三种情境比较适合《纸船》这首诗歌的意境。这首诗歌的整体氛围是抒情的,节奏是舒缓的。
教师活动: 马斯奈《沉思曲》是老师选择的背景音乐,我想每个同学自己心目中一定会有更适合这首诗歌的音乐。诗歌诗歌,一首好诗其实本身就是一首十分优美的歌曲。在适合的音乐伴奏下我们更能捕捉到诗歌带给我们的第一感受。配乐朗读不失为一种读诗的好方法。
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作者通过叠纸船的方式表达对母亲深沉的爱和深切的思念。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讨论。
然后阐述自己的理解,并进行朗读(教师点拨:这些词语或句子表达作者的感情特别强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可以运用朗读的技巧,把它们读成重音)。
在深入探讨了诗歌的感情之后,学生第二次集体朗读诗歌。
教师活动: 这次朗读大家与第一次集体朗读比较一下,有没有区别?为什么会有区别?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对两次朗读进行点评。
和熟练的朗读技巧还不行,最重要的是把握诗歌内在的情感。
学生活动:小型诗歌朗诵会。
有自信有勇气的同学到讲台前来,配合背景音乐用话筒给大家朗诵这首诗。
在座同学是评委,对朗诵者进行点评。
听了同学们的`范读之后,听一听
著名朗诵家丁建华朗诵的《纸船》。
谈一谈你觉得她哪些地方朗诵得比我们好,值得我们模仿?
配乐第三次集体朗读。
教师活动: 诗歌要用心灵来品读。不仅品其凝练的语言,更品其内在的情感。 诗歌的阅读本身就是非常感兴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品读诗歌的浓浓氛围呢?我想音乐是极好的辅助背景,她本身就是一种最适合抒发情感的环境语言。所以第一次设计了没有背景的集体轻声朗读,是为了达到初次感知并与以下的两次集体朗读形成对比的目的;第二、第三次先后选择了欢快与舒缓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并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品味,重在突出学生的个人感悟。通过三次朗读,诗歌带给你的第一感觉已经伴随着音乐走进了每个人的心田,学生很自然会感悟到诗歌的情感基调,并一以贯之在整个阅读中。设计体现了新课程“重视学生个性化和学生自我感悟”(《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理念。同时点明配乐朗读诗歌的学法指导。《语文课程标准》中也一再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为了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教师只是作为“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的身份出现,鼓励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四人小组讨论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展示,使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
“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语文课程标准》)。诗歌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学生在朗读能力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名家示范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请学生自己进行点评,对学生自身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机会,不仅培养了朗读能力,同时也得到了一次口头表达的训练。
步骤四: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 在背景音乐钢琴曲《致爱丽丝》的伴奏下,畅述自己的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认识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个环节既是对语文人文性的一种体现,又在结构上使课堂呈现出首尾呼应的整体感,并体现了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和运用。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课堂并非孤立于真实的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要把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常常进行架空的技巧训练,学生缺少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在语言运用中去学习语文,要让语文成为真实的语文。
步骤五:研讨练习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意图 篇10
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理解寓言的含义;
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1、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
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巩固练习
课文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整体感知:
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探究: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课后记: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是本课的成功之处。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1.理解两则寓言的寓义,品析优美的语言。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人生际遇。教学重难点:1.掌握两则寓言的深刻内涵,学会赏析寓言。2.学习两则语言巧妙的构思。教学方法:朗读赏析法,分组探究法,比较分析法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不知大家是否赞同?(预设答案: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感到不幸情有可缘,但得到了心爱的东西应庆幸才对。似乎自相矛盾。)引入: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人生的两大难题:如何对待人生的幸与不幸。下面请大家随着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走进《人生寓言》。
二、文学常识
寓言: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寓言主要是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一些哲理,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三、分析课文《白兔和月亮》
(一)齐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寓言。(复述)
(二)赏析课文
1.这则寓言的主人公是白兔,标题是《白兔与月亮》,那么,白兔和月亮之间关系有哪些?
白兔赏月(1)白兔得月(2-4)白兔还月(5)
2.得月前后,月亮在白兔眼中各是怎么样的?白兔的心情分别是怎么样的?请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赏月:月的阴晴圆缺各具风韵——无忧无虑,心旷神怡 得月:月的阴晴圆缺险象迭生——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感受一下白兔得月前后的不同心情吧:
(1)风韵:原意是指优美的姿态神情,在这里作者将月亮阴晴变化时的神态拟人化,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白兔眼中的月亮之美。
(2)慷慨:指不吝惜,这里是暗示白兔承受不了诸神之王的这个决定。
(3)“每天夜晚,她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这句话写出了白兔赏月时欢快、闲适的美好心境。
(仿写:每逢周末,我都来到茶馆饮茶,或是悠闲自在地听听音乐,或是津津有味地品品茶!)
(4)“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这两个“盯”能换成“看”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盯”字生动地刻画出白兔在得月后极其紧张、惟恐失去的神情和心理,而“看”没有这种表现力。
(5)“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唯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这句话连用两个比喻,将白兔紧张不安的感受具体化,“紧张不安”、“心痛如割”与前文的“无忧无虑”、“心旷神怡”形成鲜明的对比,心理描写十分到位,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只时刻担心月亮丢损的白兔形象,真实可感。3.白兔得月前后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得失之患 4.这种得失之患是怎样产生的?
(1)得月前后,白兔和月亮处于两种不同的关系中,决定了白兔呈现两种不同的心态: 得月前,白兔对月亮抱着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态度,所以她心情闲适。
得月后,在白兔眼中,月亮不再是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她个人的私有财产,她的全部心思集中在不让她的财产受到侵犯和损害上,对月亮抱着功利态度,心态也由无忧无虑变成了无穷的得失之患,拥有月亮反而不是好事。
(由看待事物的眼光上升到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有些人遇事总是计较利益,贪图占有,生活在焦虑之中;有些人比较超脱,心胸宽广,能够真正享受生命的乐趣。)
(2)(引导:试想白兔得到一把青草,会有这样的“得失之患”吗? 不会,白兔拥有青草,是心安理得地拥有,决不会担心紧张。)白兔的这种“得”,并非一般的“得”。白兔得到月亮,固然是诸神之王慷慨赐予,但是她是如此的渺小,拥有与能力并不相符,白兔实在不配拥有月亮,因此紧张不安。
(物的主人,其实也是物的奴隶,他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奴役。因此可见,有些拥有并不是幸福。)5.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道理,拥有巨大的财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她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放弃对月亮的所有权。6.本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7.这一则寓言为什么提到人类?
(赏析“慧心”)慧心,原是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现在泛指智慧。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意味,它讽刺了人们贪婪的欲望。
(三)拓展延伸
1.由学生分组讨论启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说“必然”,绝对化,当然是不对的,但是,从历史上和实际情况看,应该说是很容易产生得失之患。关键在于:(1)该不该拥有,不该、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得失之患。(2)有没有能力保卫财富,不怕别人抢去偷去,就没有得失之患。(联系现实生活讨论,拥有财富就一定有得失之患吗?)
3.既然拥有并不一定幸福,会产生得失之患,那么,难道一无所有才自在吗?“与其拥有不如没有”的观点对不对? 不对。寓言讲的是白兔拥有月亮,不是拥有一把青草的,可见不是泛指拥有。如果是天空拥有月亮,天空就可以泰然拥有,不会如此紧张不安。寓言告诉我们,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寓言并没有鼓吹一无所有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面对厄运时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呢?一起来看看第二则寓言《落难的王子》给我们的启示吧!
二、分析课文《落难的王子》
(一)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王子)——王子怎么了?(遭遇厄运)——王子遭遇厄运前后,态度有什么不同?(怕、抗)
(二)赏析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并回答:王子与厄运之间经历了怕、遭、抗三种关系,那么,本则寓言是如何来写这三种关系的呢?(1)怕:<1>课文第一段 这一段的神态和语言描写,突出了王子什么性格特点?极其脆弱 <2>有什么好处?第一段写王子极端脆弱的性格,为下文王子性格的转变作铺垫。(2)遭:<1>王子遭遇了怎么样的厄运? 用课文原话回答。
“他的父王被杀,母后受辱自尽,他自己也被敌人掳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当他终于逃出虎口时他已经成了残废,从此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这一系列的厄运为下文做铺垫,同时呼应了标题中的“落难”,王子从怕厄运到遭遇厄运,说明人的一生中,苦难是难以避免的。
(3)抗: <1>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练,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2>落难之后,王子得到了怎么样的人生感悟?(请用原文回答)
“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本文中心句)
(理解:这是因为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倒。凡是„„无论„„,无条件复句,强调王子人生感悟的成立是无条件的,并充分反映了王子在经历磨难之后,性格已由脆弱变得坚强。)
3.本则寓言的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三)探究 1.既然“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那么,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1)说“才能”,意味着只有遭遇厄运,才能战胜脆弱,别无他法了,显然不能成立。
(2)要培养坚韧的意志,必须自觉地寻找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的磨练。比如,长跑,并非厄运,但是需要坚韧的意志,是可以锻炼人的。
2.赏析文中三个奇妙构思。(详)
(1)作者假设了一个极端的人物:王子。王子身份尊贵,但性格极端脆弱。同时作者还设定了一个极端的情节:厄运。国破家亡,沦为奴隶,变成残废,行乞度日。王子由“天堂”掉进了“地狱”,这种大起大落的命运给读者以强烈的反差,更加突出文章主题:厄运使人坚强。
(2)(谁看见了王子落难? “我”本文写王子落难,为什么要提到我?)“我”的出现:<1>使用第一人称,表明“我”是落难王子的同时代人,亲眼见过王子,还有对话,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亲身见闻,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2>(文中为什么写“我”也遭遇厄运?)有王子的经历在前,又写“我”也遭遇厄运,这样的故事在重复发生,揭示了厄运在现实中的普遍性,苦难是人生中常有的,我们不可抱有侥幸心理。
(3)“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出现了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意义? 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的叹息,反映王子极端脆弱的性格,为下文铺垫。第二次出自“我”之口,是“我”对王子落难的叹息,反映了“我”对厄运的惧怕。第三次是在“我”耳边响起,重复半截,略去半截,耐人寻味,深化主题。
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这种对厄运的叹息在现实中具有普遍性,害怕厄运并不是个别人,人们对厄运的认识具有相似性。
(四)拓展延伸
1.王子落难是不是偶然?如何对待苦难?
(1)绝非偶然(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切不可怀侥幸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身上,一旦遭遇苦难,就要勇敢面对)(2)第一,苦难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可怀侥幸的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头上,而应该对自己遭遇苦难做好足够的精神准备;第二,一旦遭遇苦难,我们就要勇敢积极地面对,以有尊严的态度来承受。2.你能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一谈你对厄运的理解吗?(也许可以省略)
(例:贝多芬耳聋后仍“扼住命运的喉咙”从而创作出了不朽的音乐;司马迁倍受宫刑仍坚持不懈地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比较《白兔和月亮》与《落难的王子》。
(1)在主题上,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一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一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2)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前一则寓言写好事可以变成了坏事;后一则寓言写坏事可以变成了好事。
(3)在表现形式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记叙故事。前一则在叙事的基础上,更侧重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寓言成分更浓厚;后一则重在叙事,写得更像是事实。4.现在再看萧伯纳的那句名言,你又有什么新的看法呢?
人生有两大幸福: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待你去追求、去创造;二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待你去回味、去珍惜。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意图 篇12
1.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的标的。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链接]
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抢答成语:
展示课件一: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