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设想:
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总课时:
3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冢华相谬窈父
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
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的重点词语的用法。
二、积累词义。
指定几位学生把自己所归纳的词义及例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讲解。
三、齐读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
第三部分(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
第二部分(3、4):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游山的时间及同行者。
四、讨论叙议结合的手法。
1、问:本文的叙议是怎样紧密相连的?
由学生讨论后明确:
(1)两部分间衔接过渡自然。
(2)记仆碑情况突出“花山”二字,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3)强调前洞路近、地平、游者众,后洞强调路远、奇险、游者少。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2、作者通过记游,阐述了什么观点呢?
作者据仆碑得出了要有“深思慎取”的态度;通过两洞对比,得出了做任何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个结论。
3、本文即事明理,借游山抒发了内心的感慨。诸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作者这一感慨的看法。(本题可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
五、作业。
熟读课文,写一篇读书笔记。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背诵。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所讲授的叙议结合的特点及作者的观点。
二、启迪思维,深入研究。
从游览来看,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照理,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大价值可写,而本文却成为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为什么?从中,我们对作文之法有什么体会?
提示:
1、首先要重视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启发人们思考。
2、其次要重视构思布局,使材料与观点有机统一,结构严密。
三、指导背诵第三段
第三段紧承上文,抒发自己的感想。
(1)用“叹”领起下文。
(2)以古人作立论的标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往往有得”。
(3)世人的做法: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阐述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悔”。
(6)结合提示,争取当堂背诵。
教学重点 篇2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媒体设计] 篇3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游褒禅山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
2、把握作者感情,写作思路。
3、归纳、分析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4、学习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2、“其”“之”“以”“夷”“相”等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设想
1、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抒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解决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全局,抓住“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理清脉络层次,然后逐段诵读,最后总结全文,即“全局——局部——全局”。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工具书查找的方法积累这些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三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说过。
学生说出游记篇目:《醉翁亭记》、《桃花源记》(注意不要把《核舟记》、《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教师:根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上述四篇有什么不同。(从记游中生发议论)
教师指出: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议论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
1、播放配乐课文朗读。
2、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多媒体展示)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褒(bāo)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之庐冢(zhǒng)也
无物以相(xiàng)之后也之谬(miù)其传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
3、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句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缘此而生。)
讨论后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教师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关键词语。
5、教师再追问:“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而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源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泽东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也正是本句的关键词语。
三、学生齐读课文前四段。要求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点,弄清作者的总体构思。
四、归纳文章布局的特点。前面在讨论文章主旨时,已经涉及布局的一些特点,这里只稍作
补充,然后归纳。
教师提问: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洞后结束,可见了第1、2段是记游部分,记游山所见及经过)作者发了哪些议论?(“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写游山的心得)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引发出来的?(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后一点呢?(“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可见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1、2段)
五、诵读第1段。
1、教师讲读
[说明]教师讲读不要求连贯,可以随时穿插一些小问题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口褒禅;”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谬音为“华”)
②“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证)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③“距洞百余步……口‘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吗?(“仆”后省“于”)说碑“距洞百余步”,却没有说出方位,据你判断,碑应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者以整空禅院为参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东走,先见碑后见洞,可见碑在洞的西面)
2、学生练习背诵第1段。
教师可将本段行文思路利用多媒体展示:
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3、学生齐背第1段。
先看行文思路顺序背诵,然后独立背诵。
4、个别检查背诵。
六、布置作业
1、顺畅地背诵第1段,熟读第2、3段。
2、完成练习第二题,将“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附: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主旨句: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而余亦悔其随之不有极夫游之乐也
布局:记游部分——记游山所见及经过
(1、2段)山院洞碑
议论部分——写游山的心得
(3、4段)尽吾志而不至者,可以无悔矣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