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坐井观天》教案(精选3篇)正文

《《坐井观天》教案(精选3篇)》

时间:

坐井观天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沿、答”等九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会写“井、观”等十个字,会写“坐井观天、井沿”等八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3、能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寓意。

教学过程:

一、“观”字导入,引出课题

1、师板书“观”字,指名回答,齐读。指名回答书写时注意事项。书空。

2.PPT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师板书课题。(讲解“井”的写法)

3、指名回答“坐井观天”的含义。初步了解其为“坐在井里看天”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就是一口井。谁坐在井里看天呀?(生答)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指名读。齐读。

2、师:你从第一小节中,知道了些什么?

生答。

师:哦,我们知道了,故事的主人公是青蛙和小鸟,青蛙在井里,小鸟飞到了井沿上。老师这儿就有一只青蛙和一只小鸟,谁能帮老师把青蛙和小鸟的位置贴出来?指名贴。

生贴。

指 / 名回答“井沿”的含义,并出示图片“井沿”。书写指导“沿”字,书空。

4、师:青蛙在井里,小鸟在井沿,这两只小动物在争论一个问题呢!请同桌一起学习,完成以下任务:(出示PPT要求)

三、学习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明确争论的问题

1、归纳三次对话:

分别指名读青蛙和小鸟的话,同时PPT出示对话内容。(先原文,再出示划线,再出示对话内容)

师请小朋友们核对一下画的线。有错纠正。

2、明确争论的问题

师:对话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他们到底在争论什么呀?

指名答。从哪里知道的?读青蛙和小鸟说的话。(强调“不过”和感叹句)

师总结:青蛙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却觉得天是无边无际的。

四、进一步学习小鸟和青蛙的对话,了解争论的原因。

过渡:同样的一片天空,它们却一个觉得大,一个觉得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1、同桌分角色互读2-7节,讨论原因

2、指名分角色朗读,回答原因。

3、小鸟的原因: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随机学习“渴”“喝”)理解一百多里的大致距离。

师:对小鸟说的话,青蛙是什么反应呢?

指名读青蛙说的话。

理解“大话”指的是什么,“还用飞那么远吗?”反问的语气对人物感情的作用。

4、青蛙的原因: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理解“天天”的含义。

用手做井,感受青蛙看到的天。

5、请小朋友分别做青蛙或小鸟,说说自己的理由。

理解因为所处位置不同,所以眼界不同,看到的东西也不同。

过渡:究竟是谁弄错了?

五、分析青蛙弄错的理由,理解课文寓意

1、师:青蛙为什么会弄错?生答,根据课文内容言之有理。

2、师总结:青蛙固执、盲目自大,不听劝告,自然一直认为天空只有他看到的那么大。

因此我们后来用一个词来形容像这只青蛙一样的人,叫做“井底之蛙”。而“坐井观天”指的就是像青蛙一样,因为眼界狭窄,所以看到的东西有限。小朋友们,我们可不能做这只青蛙呀!要像小鸟一样,目光长远才行。

《坐井观天》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分析以及设计理念: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设计理念:

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学生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我认为可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要让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的意思。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过程方法:

(1)利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图文结合,进行朗读,品读句子,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坐井观天”的寓意,使学生懂得目光狭小,见识少,就会把事情弄错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

2.让学生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用的看法。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坐井观天”的寓意。

四、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经常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他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刚接触时,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异于“坐井观天”啊。因此,进行本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五、教学策略:

根据以上的目标和学生情况选择和采用了如下策略:

1.创设情境教学策略。根据二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和表现欲强,结合图片和游戏,创设情境和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和自主探索相结合。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想象能力。

六、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贴画(青蛙、小鸟)。

七、课时安排:共二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根据要求,做游戏“纸筒看黑板”。

2.引出课题。

3.齐读词语。

二、初读课文,了解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

(1)课文写了哪两个动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他们出现了几次对话?

2、学生反馈。

三、学习课文、深入体会

1、青蛙和小鸟是怎么认识的呢?

2、理解“井沿”

学习第一次对话:

(1)请同学朗读第1次对话

(2)理解:小鸟飞了多远啊?一百多里有多远?

(3)指导朗读。

学习第二次对话:

(1)大话是什么话?文中青蛙为什么说小鸟说了大话呢?

(2)小鸟是怎么来反驳青蛙的呢?

(3)理解“无边无际”。

(4)现实生活中还有什么是无边无际的?用无边无际造句。

学习第三次对话:

(1)青蛙为什么笑了?小鸟为什么笑了?

(2)要怎样才能让青蛙知道自己错了呢?

(3)青蛙真的从井口跳了出来,它会看到什么?

(4)创造想象,读编第四次对话。

3.学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作业

1、把这个寓言故事分享给你的好朋友。

2、收集成语故事。

大班语言坐井观天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沿、答”等九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会写“井、观”等十个字,会写“坐井观天、井沿”等八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3、能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寓意。

教学过程:

一、“观”字导入,引出课题

1、师板书“观”字,指名回答,齐读。指名回答书写时注意事项。书空。

2.PPT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师板书课题。(讲解“井”的写法)

3、指名回答“坐井观天”的含义。初步了解其为“坐在井里看天”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出示PPT,井的图片,画井)这就是一口井。谁坐在井里看天呀?(生答)(出示PPT课文第一节)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指名读。齐读。

2、师:你从第一小节中,知道了些什么?

生答。

师:哦,我们知道了,故事的主人公是青蛙和小鸟,青蛙在井里,小鸟飞到了井沿上。老师这儿就有一只青蛙和一只小鸟,谁能帮老师把青蛙和小鸟的位置贴出来?(出示青蛙贴图和小鸟贴图)指名贴。

生贴。

指名回答“井沿”的含义,并出示图片“井沿”。书写指导“沿”字,书空。

4、师:青蛙在井里,小鸟在井沿,这两只小动物在争论一个问题呢!请同桌一起学习,完成以下任务:(出示PPT要求)

三、学习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明确争论的问题

1、归纳三次对话:

分别指名读青蛙和小鸟的话,同时PPT出示对话内容。(先原文,再出示划线,再出示对话内容)

师请小朋友们核对一下画的线。有错纠正。

2、明确争论的问题

师:对话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他们到底在争论什么呀?

指名答。从哪里知道的?读青蛙和小鸟说的话。(强调“不过”和感叹句)

师总结:青蛙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却觉得天是无边无际的。

四、进一步学习小鸟和青蛙的对话,了解争论的原因。

过渡:同样的一片天空,它们却一个觉得大,一个觉得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1、同桌分角色互读2-7节,讨论原因

2、指名分角色朗读,回答原因。

3、小鸟的原因: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随机学习“渴”“喝”)理解一百多里的大致距离。

师:对小鸟说的话,青蛙是什么反应呢?

指名读青蛙说的话。

理解“大话”指的是什么,“还用飞那么远吗?”反问的语气对人物感情的作用。

4、青蛙的原因: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理解“天天”的含义。

用手做井,感受青蛙看到的天。

5、请小朋友分别做青蛙或小鸟,说说自己的理由。

理解因为所处位置不同,所以眼界不同,看到的东西也不同。

过渡:究竟是谁弄错了?

五、分析青蛙弄错的理由,理解课文寓意

1、师:青蛙为什么会弄错?生答,根据课文内容言之有理。

2、师总结:青蛙固执、盲目自大,不听劝告,自然一直认为天空只有他看到的那么大。

因此我们后来用一个词来形容像这只青蛙一样的人,叫做“井底之蛙”。而“坐井观天”指的就是像青蛙一样,因为眼界狭窄,所以看到的东西有限。小朋友们,我们可不能做这只青蛙呀!要像小鸟一样,目光长远才行。

六、拓展:续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