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静 夜(优秀9篇)正文

《静 夜(优秀9篇)》

时间:

静 夜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理解诗中的词语。

2、理解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说出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吟诵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字理识记 5 个生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具】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字理识字(析词)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学过哪些诗?(指名答,齐背《锄禾》)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许多诗人留下了优美的诗句。其中唐朝有一个著名的大诗人叫李白,他的诗以精巧的语言、独特的感受成为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请看有关李白的动画。

(cai演示,师口述:冬天,李白和他的亲人们在自家庭院里喝洒吟诗。春去秋来,李白告别亲人,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外地去。秋意越来越浓,李白望着风雪,望着那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思念起家乡的亲人,写下了这首诗。

(cai 出示不带课题的全诗,师念诗)

二、分析字理,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读一读,找节奏,初步感知 。

⑴ 自读诗文,要求: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⑵ 师范读,生注意听,找出节奏。(指名答,cai 用“ / ”画出各句节奏,如“床前/明月/光”)

⑶ 生按节奏练习读,要求读出抑扬顿挫及节奏。

2、字理识字,赏析词句。

同学们掌握了读好诗文的方法,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⑴ 教学第一行诗。

① 教学“床”字。

(cai出示第一行诗)这行诗里有个生字。

(cai 出示田字格内的“床”字及读音)齐读正音,怎样记“床”字?(提示:“床”是什么结构?偏旁是什么?)

(cai演示“床”字各部分的分解与组合,师提示字理:古时候,用广字头表示房子,广字头下面是个“木”字,表何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床不完全用木头做,还可以用各种金属和材料制成,方便又舒适。)

用“床”扩词(提示:“床”还可用做量词,如一床被子)

② 师示范解释诗意:床指木床,前指前面,明指明亮,月是月亮,光指光芒。把这几个词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这行诗的意思。

谁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提示:诗人在什么地方看见什么样的月光?)明月发出的光是怎样的?(银白色)

小结:翻译古诗时,把大概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这行诗可以翻译成“诗人在床前看见一片银白色的月光。(cai 出示诗意,齐读)

⑵ 教学第二行诗:诗人把月光当成了什么?(cai 出示第二行诗,齐读)

① 教学“疑”字

(cai 出示田字格内的“疑”字及其读音)齐读正音,它是什么音节?什么结构?“疑”字笔划较多,怎样记住它?可把它分成四部分( cai 演示分解的四部分及其象形)左上方是匕首,左下方是一支箭,右上方是长予,右下方是一名士兵。为了书写方便,右边实际取的是“矛”字的上半部分和“走”字的下半部分。(板书 矛 走)

(师讲字理:古代打仗面对强敌时,是用“匕首”短兵相接,还是用“箭”远射?是举着长矛向前冲杀,还是干脆一走了之?真让人疑惑不解。所以“疑”的本义是指怀疑)( cai演示兵往右走,四部分再合成一个疑字)在这首诗里是好比、好像的意思。

(齐书写“疑”,师范写,生跟写一个)

② 学“霜”字

“霜”也是比较难记的字(cai出示田字格内的“霜”字及其读者音)齐读正音。谁能用记形声字的方法记“霜”字?(师提示:声旁“相”的读音和“霜”的读音是不一样的,雨字头表示霜从天上洒落下来,凡是以雨字头作偏旁的字一般都表示一种自然现象。我们还学过哪些雨字头的字?(板书 雷)什么是霜呢?在气温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近地面的空气中含的水汽在小草、树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师范写“霜”字)写“霜”字时,雨了头要写得扁一点,宽一点,下面相字不要写得太长,注意把字写得紧凑些(生跟写一个)“霜”还可以用来比喻白色,如有的老人头上长满了白发,我们说他是一头白霜。诗人在这里把什么当成了霜?为什么会把月光当成了霜?(提示:它们什么地方相同?)

谁能把两行诗连起来说一说?(提示:诗人看见什么,觉得怎么样?)

③ 小结:这两行诗写在安静的夜里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用霜比作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清幽境界,表达了诗人独在他乡的孤独心情。

(板书 看 疑霜)

⑶ 教学第三行诗:(cai出示第三行诗)师读。

① 举头是什么意思?(抬头)诗人抬头干什么?(看月亮)

(cai出示 举头望明月 比较 :这两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用“望”举头看明月)不用“看”?(因为“望”字上面有个月亮,月亮高高挂在天上,要看离我们很远很远的东西方,用“望”字比较好)

② 这行诗是什么意思?(板书 明月)(指名答)

⑷ 教学第四行诗:这时诗人想到了什么?(cai出示第四行诗)齐读。

① 教学“思”字

“思”是本课生字。

(cai出示田字格内的“思”字及读音)齐读正音。它是什么结构的?为什么是心字底?“心”上面是个田字?(师:古代农民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心里想着怎样把田种好,田放在心上就是“思”。)“思”是何意?(想,思念)用“思念”说话。

② “故乡”指什么?(家乡)“思故乡”是什么意思?(思念家乡)谁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③ 除了思念家乡,还会思念什么?(亲人)亲人包括哪些人?谁能把诗人思乡的感情吟诵出来?(自练,集体点评:语调要低一些,慢一些)

④ (cai出示后行诗)

小结:这两行诗写诗人触景生情,由望月想到月下的故乡,从举头到低头,触动了思乡的情怀,陷入深深的思念之中。(板书 望 思乡)

⑸ 这首诗的意思大家都懂了,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3、识内化,给诗取名

⑴ 写诗人在安静的夜里思念家乡,根据诗意,谁能给这首诗取名?(板书:6静夜思)这就是第6课,齐读。

⑵ 教学“静”字

(cai出示田字格内的“静”字及读音)它是什么结构?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没有声音)不争吵,就安静、清静了。(扩词)师范写:“静”第五笔是竖,不要写成撇。(生跟写)

⑶ 扩展想象

(cai回到原图,包括题目)诗人看着这个又大又圆的月亮,这可能是什么节日?(中秋)小朋友们可能在与父母干什么?(吃月饼,看月亮)但诗人却一个人在外地,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李白,一个人在外地,你会做什么?想什么?

⑷ 感情配乐读文

4、课堂练习(随机)

⑴ 填写诗句,说出带点字的意思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⑵ 根据意思,很快说出诗句

① 诗人看见床前地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

② 好像地上结了霜。(      )

③ 抬头望高高挂在天空中的月亮。(     )

④ 低下头思念起家乡。(     )

⑶ 齐背这首诗

【板书设计】

6、静夜思

(看)月光──凝霜

静 夜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古诗了解中秋节全家团圆的含义。

2、感受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古诗原文,动画

(认知准备)知道自己的家乡,并且初步了解故乡的含义。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

难点:感受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孩子们知道再过几天是什么节日?

·你们知道这一天的月亮会有什么变化呢?

·中秋节大家要做些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结:中秋节的月亮圆又圆,一家人都在一起赏月、吃饭、品尝美味的月饼,中秋节是阖家团圆(一家人团圆)的节日。

二、学习古诗:

·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可是有很多不在自己家乡工作的人,没办法回家和家人过中秋节,他们非常想念家乡,思念家人们。我们古代唐朝有一位著名诗人李白,他就怀着这种心情写了一首古诗——《静夜思》,我们来听一听,看一看:(出示古诗的动画视频)

提问:

·古诗的名字叫什么?动画里的那个人在干什么?

小结:古诗的名字叫《静夜思》,意思是李白在安静的夜晚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再次欣赏古诗,帮助幼儿逐句理解古诗的内容(重点)

小结:李白看到自己的床前亮光光的。看起来好像是在地上结了一层霜。于是,他就抬头来看天上的月亮,发现今晚的月亮特别的圆,特别的亮。想起了远方的故乡和亲人,心里感到很难过。

三、幼儿吟诵古诗

·引导幼儿有感情的吟诵古诗,感受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难点)

·思考:作者为什么看到月亮会想起家乡?

静 夜 篇3

【教学要点】

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

(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 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

8.“鲛人在岸”,岸在何处?

(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边有鲛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河岸边。)

9.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让学生再齐读此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五、郭沫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写眼前景的,一般是实写。写不在眼前的想像的一般叫虚写。请大家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实写和虚写。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三、四节是虚写;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节是虚写。)

六、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联系。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但我们可以通过四步中间的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你也来试一试,完成“天空”和“茶”,“钢笔”和“月亮”的联想。也可任意选两个词作联想的练习。

七、请看课文后边的练习第三题,先让学生读《夕暮》,对诗意略作讨论后,再把原诗改写为一段散文。如果有时间,可以课内完成,并作课内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留到课外去完成。

补充:

《夕暮》是一首写景短诗,诗人废名在20世纪40年代说过:“像郭沫若的《夕暮》,是新诗的杰作,如果中国的新诗中准我选一首,我只好选它。”这个评价有些夸张,但也可见这首小诗的魅力。

诗中用比喻的手法,编织了个童话故事般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和善良美好的童心。

八、根据学生前一节课的要求和学生写作的情况,继续鼓励学生写诗,为下一节的练习课做好准备。

【板书】

郭沫若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朦胧、恬静的美

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木质”和“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学习掌握两诗的韵律。

二、掌握两诗的节奏。

三、作业 评讲。

四、学生提问、释疑。

【教学安排】

一、学习把握两诗的韵脚。

前段时间,有同学在作业 中问我,写诗一定要押韵吗?应怎样押韵呢?

1.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第一这首新诗,看看他是否押韵,是怎么押韵的?(由学生发言归纳出)

韵脚:第一节“星”──“灯”    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    第四节“游”──“走”

本诗的韵脚都在每节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节所押的韵不一样。第一节是inɡ与enɡ韵母相近,第二节是i韵母相同,第三节是uanɡ韵母相同,第四节是ou韵母相同。

2.再看第二首诗的韵脚。

第一节:林──星     一个in 一个inɡ ,韵母接近。

第二节:处──糊──珠     韵母都是u .

其实,新诗押韵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读来有韵律感,流畅、顺口就行。新诗也有很多不押韵的,不过押韵的读来,比不押韵的总要优美上口些。

二、新诗一般还具有一定的节奏,就像唱歌有节奏一样。节奏感可以增加诗的美感,读出诗的节奏,可以增强对诗的理解和领悟。(可先请一个学生来读,要求分辩出节奏来,然后进行纠正。老师可就一些两可的情况略作说明。)

三、作业 讲评。

主要做法:将学生的诗歌作品和改写收起来,选择其中较好的进行讲评,针对比较集中的问题作一些讲解。

四、学生提问,大家讨论解答,老师指导并解答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

(完)

本贴由云中帆于2004-8-27 18:38:14在〖楚→诗歌自由坛〗发表

静 夜 篇4

郭沫若诗两首(2)

【教学要点】

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

(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 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

8.“鲛人在岸”,岸在何处?

(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边有鲛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河岸边。)

9.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让学生再齐读此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五、郭沫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写眼前景的,一般是实写。写不在眼前的想像的一般叫虚写。请大家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实写和虚写。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三、四节是虚写;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节是虚写。)

六、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联系。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但我们可以通过四步中间的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你也来试一试,完成“天空”和“茶”,“钢笔”和“月亮”的联想。也可任意选两个词作联想的练习。

七、请看课文后边的练习第三题,先让学生读《夕暮》,对诗意略作讨论后,再把原诗改写为一段散文。如果有时间,可以课内完成,并作课内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留到课外去完成。

补充:

《夕暮》是一首写景短诗,诗人废名在20世纪40年代说过:“像郭沫若的《夕暮》,是新诗的杰作,如果中国的新诗中准我选一首,我只好选它。”这个评价有些夸张,但也可见这首小诗的魅力。

诗中用比喻的手法,编织了个童话故事般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和善良美好的童心。

八、根据学生前一节课的要求和学生写作的情况,继续鼓励学生写诗,为下一节的练习课做好准备。

【板书】

郭沫若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朦胧、恬静的美

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木质”和“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学习掌握两诗的韵律。

二、掌握两诗的节奏。

三、作业 评讲。

四、学生提问、释疑。

【教学安排】

一、学习把握两诗的韵脚。

前段时间,有同学在作业 中问我,写诗一定要押韵吗?应怎样押韵呢?

1.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第一这首新诗,看看他是否押韵,是怎么押韵的?(由学生发言归纳出)

韵脚:第一节“星”──“灯”    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    第四节“游”──“走”

本诗的韵脚都在每节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节所押的韵不一样。第一节是inɡ与enɡ韵母相近,第二节是i韵母相同,第三节是uanɡ韵母相同,第四节是ou韵母相同。

2.再看第二首诗的韵脚。

第一节:林──星     一个in 一个inɡ ,韵母接近。

第二节:处──糊──珠     韵母都是u .

其实,新诗押韵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读来有韵律感,流畅、顺口就行。新诗也有很多不押韵的,不过押韵的读来,比不押韵的总要优美上口些。

二、新诗一般还具有一定的节奏,就像唱歌有节奏一样。节奏感可以增加诗的美感,读出诗的节奏,可以增强对诗的理解和领悟。(可先请一个学生来读,要求分辩出节奏来,然后进行纠正。老师可就一些两可的情况略作说明。)

三、作业 讲评。

主要做法:将学生的诗歌作品和改写收起来,选择其中较好的进行讲评,针对比较集中的问题作一些讲解。

四、学生提问,大家讨论解答,老师指导并解答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

(完)

静 夜 篇5

静夜思

课前透视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目标

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  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信息资料

1、  课件或挂图,朗诵配乐磁带,生字卡片。

2、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晴朗夜晚的天空,收集李白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 谈话: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你会背哪首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吗?(指名回答,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示“思”读平舌音,交待作者。)“静、夜”这两个字你认识吗?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你能简单地说出这两个字的意思吗?

(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 演示:出示课件或挂图,问:图上都画了什么?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么?(适时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的,你能把课下收集到的资料向大家展示出来,并介绍一下他吗?

(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收集、展示资料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对话平台

范读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在欣赏优美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自读

1、 请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或者背一背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

2、 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有效调控教学。让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

3、  同桌互读古诗,互相评议。

4、  指名读文,师生共同评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注重对朗读的评价,提高朗读能力。)

识字

1、 学习新的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2、  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3、 汇报。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准确?请小老师说说在认读这些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4、  开火车认读生字。

5、  组词,用你喜欢的字说一句话。

6、  游戏:找朋友。为生字宝宝找到自己的拼音朋友。

(让学生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交流识字方法和当“小老师”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字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熟读

1、  自由练读。(可以大声读,小声读,同桌读,小组读,你读我听,二人齐读……)

2、  指名读文,注意字音读得是否准确。

静 夜 篇6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渺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我想那隔河的牛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静 夜 篇7

在夜晚里,静听风声是一种惬意。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静夜听风》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静夜听风》阅读原文:

静夜听雨,仅仅这几个字,就赋予我们多少诗意!最是那温馨的春夜,淅浙沥沥的细雨,抚着恬怡的春梦、绿肥红瘦的江南,是何等美妙意境?

静夜听风可就大不同了。如果说前者宛如丝竹悠悠、清泉淙淙,后者则浑似江河破堤、大漠飞沙。尤其是无雨的冬夜,听虎啸龙吟般朔风动地而来,门窗劈啪,雨蓬呻吟,耳畔嗖嗖如有利箭飞掠。心头瑟缩似万马狂踏,落英狼籍。那心境,无论如何是找不到一丝美感来的。何况晚采的风总给人以凄凉的暗示,静夜的喧嚣声不免让人心惊肉跳。所以,我们难听到对夜风的欣赏或讴歌。尤其是不眠的长夜或病痛的僵卧中,听萧萧风过,黯淡的心境更如夏日雷雨将骤,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当然,也有例外的人。诸如我,每于无眠之夜听风,便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风似乎会吹开记忆之门,听不同的风声,如同听到久远而淡忘的歌声,会将不同的往事纷纷乱乱地勾陈于 眼前,牵起种种沉溺的情愫,有时竞也因之温情绵绵甚或慷慨激昂。因为我与风,曾有过一段特殊的因缘。

早年我下放煤矿,矿在太湖之中。按月休假。而休假前夜,总特别关注风情。因为交通全靠班轮,遏有6—7级风便要停航。夜来无风,睡眠便稳,有风则忧不能行,常至不寐。而假毕前夜,心情又正相反,夜风越大越是窃喜,为可在家多呆一日也。由是对风的感情忽喜忽憎,可谓自私无理,却叉大可理解。这也是矿上大多数人的一般心态,算是一种特色。在矿上,我当过多年外线电工,常年在电杆甚至输电铁塔上爬上爬下,对风又别有一番敏感。高空作业,晴朗无风的日子总是顺利也舒畅得多。遇风,尤其是阴寒天,上得杆去冷而僵,不利索不说,危险也相对大些。杆顶的风比地上叉格外尖利而硬朗,足可将尚未系上安全带的人吹落几十米外。所以我那时极厌风,而现在每听到某种风声,眼前常会活现杆上苦苦僵持的情景。不纯然是苦味,也有淡淡的自豪在心头。去年重回故地,见到我当年架起的电杆犹在那儿为人造福,那分感情更其甘洌。即使那时,在风中的电杆上,也有别人体味不到的独特情趣。那就是活干得顺手时,听那新扯起的四根长线,如琴弦般在风中铮铮放歌,嗡嗡有韵,奏出我的欢悦。人越高,如在几十米的铁塔上,那风越劲, “弦”上的音乐听来也越发清长动人,有时竞令我激动不已,操起大铁扳手,铿铿猛击粗长的银线,那气势,直若壮士临风,挥剑长啸大风歌!

毕竟才20出头,意气方遒呵!而今雄风犹在,我这气势却哪去了?连梦中也找不见它,却常从铁塔上飞落,惊醒一身冷汗。只有静静深夜,听着当年一样的风声,才会拾到几分一样的心情。悲欤,喜欤?

风吹来多少记忆?风吹走多少故事!而风逍遥自在,无影无踪,来复去,去又来。我呢,该向谁追索飘逝的生命?

《静夜听风》阅读题目:

16.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用两个词概括“静夜听风”的心境。 (3分)

17.请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分两点概述“我与风”的特殊因缘。 (5分)

18.第五段末说:“悲欤,喜欤?”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情? (6分)

19.请分别从修辞和句式的角度,分析第二自然段中划线文字的语言特色及其作用。(4分)

《静夜听风》阅读答案

16.

17.

②野外作业时的风,既让“我”苦恼、厌恶,又让“我”欢悦、自豪(激动)。

18.

19.

①运用比喻手法,具体、形象地写出了“静夜昕雨”与“静夜听风”的迥乎不同。

②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静夜听风”与“静夜听雨”的迥乎不同。

⑧运用了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听雨时的心境。

(2)句式运用角度

运用整散错综的句式,使语言表达具有一种节奏感(或“韵律美”)。

静 夜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静、夜、思、床、前、明、举、低、故、乡”10个生字;会写“乡、头、是”三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诵古诗。

课前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3、释题:思、思念、想念。思考: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初步感知

1、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欣赏,初步感悟古诗。

2、师范读古诗,体会古诗意境。

四、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并画出生字,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识记生字,学生互相交流怎样识记生字。

4、指导认识生字。

5、检查识记字形情况,互相交流,书空“乡、是、头”。

五、理解古诗,朗诵古诗。

1、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哪些词句。

(1)说说自己见过的“霜”。

(2)用动作表示“举头”、“低头”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3、学习朗读古诗,主动汇报学习情况表演朗读。

4、多种形式朗读古诗。(1)男、女生读。(2)分小组读。(3)开火车读。

5、指导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6、练习背诵。大胆评议,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读书方法。

7、集体背诵古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静夜思》,懂得了家乡和亲人的可爱,还会认了10个生字,学会写了3个生字。只要我们开动脑筋,主动积极地学习,就能不断地增长知识。

七、作业

1、书写生字。

2、请同学们看看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13  静夜思

chuánɡqiánmínɡ yuè ɡuānɡ

床前/明月/光,

yí shì  dìshànɡ shuānɡ

疑是/地上/霜。

jǔ tóuwànɡmínɡ yuè

举头/望/明月,

dītóusī  ɡùxiānɡ

低头/思/故乡。

静 夜 篇9

【课前透视】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信息资料】

1、课件或挂图,朗诵配乐磁带,生字卡片。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晴朗夜晚的天空,收集李白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谈话: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你会背哪首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吗?(指名回答,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示“思”读平舌音,交待作者。)“静、夜”这两个字你认识吗?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你能简单地说出这两个字的意思吗?

(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演示:出示课件或挂图,问:图上都画了什么?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么?(适时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的,你能把课下收集到的资料向大家展示出来,并介绍一下他吗?

(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收集、展示资料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对话平台

1、范读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在欣赏优美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自读

⑴ 请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或者背一背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

⑵ 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有效调控教学。让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

⑶ 同桌互读古诗,互相评议。

⑷ 指名读文,师生共同评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注重对朗读的评价,提高朗读能力。)

3、识字

⑴ 学习新的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⑵ 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⑶ 汇报。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准确?请小老师说说在认读这些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⑷ 开火车认读生字。

⑸ 组词,用你喜欢的字说一句话。

⑹ 游戏:找朋友。为生字宝宝找到自己的拼音朋友。

(让学生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交流识字方法和当“小老师”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字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熟读

⑴ 自由练读。(可以大声读,小声读,同桌读,小组读,你读我听,二人齐读……)

⑵ 指名读文,注意字音读得是否准确。

⑶ 与伙伴开展竞赛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自己找伙伴赛读。

(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在读中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体验读诗的乐趣,感悟强烈的思乡之情。)

5、写字

⑴ 出示田字格中的字:“目、耳”,小组展开讨论:这两个字怎样写?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每一笔都写在什么位置?

⑵ 汇报。

⑶ 教师范写。提示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横与横之间的距离。

⑷ 自由练写。想写几个就写几个,每个字都要让自己满意。

⑸ 哪个字最满意,找出来和同座交流,指出你满意在哪里。

(教师注意对写字姿势的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评讨论和评议时教师一定要参与其中,发挥指导和示范作用。)

第二课时

1、导入

⑴ 游戏:大转盘。(转盘上的指针转到了哪个词上就读哪个词,巩固识字效果。)

⑵ 齐读古诗。

2、评读

⑴ 指名读,大家评。(整体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很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⑵ 组内互评。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读者爱读,听者专注”,师生共同探讨读古诗的方法,互听互评,共同进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3、感悟

⑴ 自由读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感受?

⑵ 说说你什么时候见过“霜”。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⑶ 你或者你的亲人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

(挖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进一步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4、质疑

仔细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需要填充的机器,而是一支等待被点燃的火把”。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5、背诵

⑴ 参照插图,边想诗的意境边自由练习,教师随机指导。

⑵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可以同座背,组内背,自由找伙伴背。)

⑶ 教师引背、指名背、齐背。

⑷ 表演背:假如你就是李白,请你边做动作边背这首诗。(配乐)

6、写字

⑴ 大屏幕出示“头、米”,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要掌握重点笔画的位置,汉字基本上能写端正。)

⑵ 教师范写。(提示“头”的第五笔是“长点”。)

⑶ 学生描红、临写。(教师提醒学生的坐姿与执笔方法。)

⑷ 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学习伙伴和老师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识字和写字的乐趣。)

7、实践

⑴ 课后练习“我会说”,把你观察到的夜晚的天空说给同学们听。

⑵ 古诗朗诵会。(此项活动可延伸到课外进行,比比谁会背的古诗多,评出“小诗人”。)

⑶ 有余力的学生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可以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可以自己查找。)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丰富语言积累。)

【伴教锦囊】

1、词语解释

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疑:怀疑,以为。

举头:抬头。

2、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有“诗仙”的美名,现存诗歌近千首,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3、李白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