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变 形 记【优秀7篇】正文

《变 形 记【优秀7篇】》

时间:

《变形记》 篇1

变形记

(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

教学目的:

1.细致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2.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3.通过分析情节及描写方法去欣赏人物性格。

4.如何认识表现主义小说。

教学重点:情节、人物、主题。

教学难点 :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第一课时  预习与情节

一。课前布置预习课文,阅读语文读本之《〈变形记〉评析》。

二。教学导入  :

中国小说史——鲁迅小说——外国小说流派——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

三。作者作品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之流》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详细介绍见教师用书)

四。背景介绍: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五。下面对课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D )

A.偌大(ruo)   重听(zhong)  积攒(zan)   黏性(nian)

B.羞赧(nan)   挪动(nuo)    颤抖(chan) 踅过(zhe)

C.咂巴(za)       跺脚(duo)    昏厥(jue)   瘸子(que)

D.皱褶(zhe)   蜷缩(juan)   愣怔(leng)  一瞥(pie)

E.思忖(cun)   撂下(liao)    譬如(pi)    胸脯(pu)

六。成语积累:

①     下面短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怒气冲冲   目不转晴   不由自主   突如其来

B.疲惫不堪   引人注目   不可思议   一愁莫展

C.仁至义尽   气喘吁吁   六神无主   难以执信

D.小心冀冀   精疲力竭   精神焕散   食不甘味

②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少不更事   无济于事   全神贯注   居高临下

B.不着边际   为期不远   赫赫业业   泛泛之交

C.微不足道   心平气和   冥玩不化   凭水相逢

D.心荒意乱   闲言碎语   飞短流长   无可奈何

七。归纳三部分情节内容。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以及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而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

第三部分:写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把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死去。

八。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讨论)

☆作者通过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与亲人无动于衷最终抛弃了他的人情反差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

★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九。布置作业 :

课外认真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

第二课时  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一。概述内容: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二。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1.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格里高尔的?

提示: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2.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要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提示: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3.小说的内在主线是什么?

提示:应该说,《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一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

4.这篇小说勾画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提示: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四。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大致是怎样的?

提示:

1.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

2.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

格里高尔失业在家,过着甲虫生活,只能爬来爬去、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3.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心态走向平和。

一只苹果砸在背上,身受重伤,格里高尔终于被妹妹厌弃。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格甲高尔异常冷静,他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条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一死亡。

五。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所刻画的格里高尔的心理经历,有何表现意义?

格里高尔同家人应该互相热爱,互相帮助。可是,亲人们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把他看做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去,亲人们也不悲痛,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

六。小说里所表现的异化有几个方面?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是什么?

提示: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七。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联系本课内容,你怎样看?(自由发言)

八。文中除了心理描写外,还有动作描写,请找出来加以分析。

提示:主要是写甲虫的活动,如进门的艰难,爬墙壁等,突出主人公的痛苦与命运的悲惨,也引起读者的同情。

九。布置作业 :

仔细阅读小说,并认真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第三课时  分析艺术特色

一。本文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

提示:荒诞、变形和写实的艺术手法

二。有人评论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诞”?

提示:“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一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三。怎样理解作者对“变形”这一情节的构思意图和巧妙之处?

提示: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平平淡淡,温情脉脉,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养家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个性、人性都立即显示出来。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像,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四。这篇小说中的“荒诞”无处不在,试具体说明。

提示:格里高尔一夜间由人变成大甲虫,情节是荒诞的。情节发展,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甚至有的艺术细节也是荒诞的:一只苹果打在格里高尔的甲背上,陷了进去,一个多月,还烂在甲虫背上。

五。荒诞、变形的情节为什么在读者的体验、联想中觉得真实可信呢?

提示:这是因为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六。《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提示: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

七。处理课后作业 :

略,见教师用书。

八。作业 布置:

1.完成同步练习。

2.课外阅读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

《变形记》 篇2

文/李振林

[导学新概念]

这个单元鉴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学习外国文学要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阅读时,一要抓住基干,二要以意会之。要注意外国小说中静止的大段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会带领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西方小说的心理描写,也是把不同时空的情节高度集中起来的一种手法。从心理描写中可以了解丰富的情节。以变形、荒诞的情节反映现实,是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读这个单元的小说,要注意对非现实的情节的欣赏。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是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弄懂感到不习惯的译文语言和不符合我们民族欣赏习惯的艺术手法,从而走进外国文学的殿堂。

[资料显示屏]

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浩劫及由此产生的知识分子严重的信仰危机,其理论基础,则是这时期广泛流行的种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战争的种种灾难,使作家们原有的理性、正义、博爱、信赖等价值观念全部倒塌。……他们便一反传统文学的理性思维、有序组合和对事物的现实描写,而主张在非理性和反常规的格局下表现作家主观的直接体验。于是我们看到,现代主义文学不仅渗透悲观情绪和虚无思想,且到处充满潜意识、梦幻、象征、直觉、联想和自我。其人物描写常常非性格化,故事叙述常常非情节化,结构安排常常非层次化。……总之,非理性、反传统、重表现、重自我、重形式,即是现代主义文学艺术表现的基本特征。它是处于信仰危机的西方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曲折反映。(《百科辞典·文学辞典》,学苑出版社出版,总主编:何立,第518页)

现代派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四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的扭曲和严重的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这四种关系的全面异化是由现代资本主义关系的腐蚀作用所造成的,它们是在巨大压力下被扭曲的。现代派文学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也正在于此。(《外国现代作品选·前言》第5页,袁可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马克思对“异化”下的定义:“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资本论》第六章的初稿,转引自《新德意志报》文化周刊《星期日》1963年第31期)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设计思路:的作者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学生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让学生耐住性子反复读,在了解大致情节和人物的基础上,抓住理解小说的突破口进行讨论: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在讨论中鉴赏,鉴赏主人公的人性,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为阅读作品扫清障碍。

二、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致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阅读时,教师可做如下提示:读第一部分要了解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后的心情,变成甲虫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虚构的故事情节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在艺术作品中是可能的。读第二部分要注意分析格里高尔对家庭的感情和他的责任感,以及他的自责心理。读第三部分要注意:全家人对格里高尔态度的变化,妹妹要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

学生熟悉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后归纳: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

三、讨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里人对他态度的变化,从而把握主人公的典型形象。

方法:1引导学生找出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的句子,思考: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原因。

此为落实书后练习一的要求。

2结合书后练习四所列三段人物心理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片断所表现的格里高尔的内心状态及其变化。

此过程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来感悟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3讨论:妹妹、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对待格里高尔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此过程在于了解亲情异化而导致格里高尔被亲人抛弃,从而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地干活,却受老板的气。他不幸变成甲虫,失业了,然而他还为父债担忧,还眷恋亲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乖乖地、艰难地爬回卧室。这样忠实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还是被亲人抛弃。

2格里高尔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的。心理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他惊慌、忧郁,但还想为还清父债而苦干。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恶狠狠的样子,把他赶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顺从父亲。②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③受重伤后,遭亲人厌弃而绝望、空洞、平和。一只苹果落到背上,格里高尔身受重伤,终于被妹妹厌弃。他异常冷静,面对变形,面对厌弃,面对死亡,他感到孤独、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3格里高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了忠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奈与平和之中追求另一种超脱——死亡。

四、讨论:这篇小说的主题。

明确:一家人本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格里高尔始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可一旦不能养家了,亲人们就把他看作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了,亲人们也无动于衷,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一是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了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娱自贱;二是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的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描写这种人情的反差,揭示了人的异化、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不合理性。

当然,对小说的主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五、研究:这篇小说是如何通过荒诞的情节来表现社会生活本质的。

落实课后练习三的要求。

明确:(1)小说借助荒诞的情节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形异化。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象,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母亲无奈,父亲狂怒,妹妹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的脉脉温情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2)作者用了写实的手法,使荒诞、变形的情节真实可信。

设计B

设计思路:从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的揭示上研究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同设计A。

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同设计A。

三、借助袁可嘉先生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本质特征的揭示(袁论见“资料显示屏”),分析的思想内容。

1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揭示。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目睹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他在工伤保险公司工作时,接触了许多被劳动致残而一贫如洗的工人,使他认识到“富人的奢侈是以穷人的贫困为代价的”,下层人民越来越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卡夫卡创作的时代、生活背景。他从个人的、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和否定整个社会,目标是笼统的、抽象的、片面的。在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间变成了一只大甲虫,造成人变虫的深层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公司老板严密地统治着整个公司和每一个雇员,秘书主任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就连医生也是一味站在老板一边,从不会为员工说话。职业呢,是旅行推销员,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很差又不定时,由于工作关系,连个知己的朋友也没有。弄得晕头转向,“痴痴呆呆”。格里高尔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份职业。这环境是具体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是绝大多数人每天所面对的。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工具,成为“非人”。人变甲虫,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锐地表现了社会与人之间一种可怕的“异化”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社会是强大的,而人是被动的、软弱的。

2对人与人关系的描写,是小说的重心所在。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爱戴的。当他被人依赖时,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但当格里高尔变成了大甲虫,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了。格里高尔虽然成了甲虫,但作为人的情感还在。他为不能按时上班而着急,他为父亲暗暗存了一笔钱,他为妹妹上音乐学院而筹划……他是一个善良、勤劳、正直、有责任心的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引起了他父亲、母亲、妹妹态度的变化。他的母亲可怜儿子,想看看儿子。看见儿子,却昏过去了。她内心把儿子当作一个沉重的累赘。他的父亲由惊奇而愤恨而狂怒,用手杖赶儿子回屋里去,用苹果砸他,慈父之爱已消失殆尽。他的妹妹开始还照顾他,不久便厌恶,最后把他锁在房里。由于他的父母亲和妹妹的亲情淡薄,人性扭曲,致使格里高尔绝望而死。他死后,全家人如释重负,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地外出郊游。格里高尔的死并没有影响别人的生活。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这种关系的只是金钱和利益。

3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展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包括人与人的本性的关系。表现了对人的本性的揭示与否定,在冷漠的现实世界中,人已经难以保全自己的本性,人已经异化,成了非人,这显然是作家对人的本性的深刻透视。

4对人与自我关系的展示,体现在小说中大量表现人物意识的混沌与虚幻。格里高尔在“累人的差事”和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完成失掉了自我。他想找回生活的乐趣、自我的价值,但彻底失败了,变成了大甲虫。大甲虫象征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异化”处境,象征了自我的一种怯懦、逃避和封闭。

设计C

探究性学习:写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变为大甲虫,最后凄凉地死去。请参阅有关资料思考以下问题:

1是什么原因使格里高尔由人变成大甲虫?

2格里高尔清早起来就变成甲虫,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然而,格里高尔对自己变形似乎早有准备,变形后又像正常人一样想他的差事,并沿着这个线索展开情节。请从现实与虚幻的结合上鉴赏卡夫卡作品的写作特色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变 形 记 篇3

一、课文悟读

旅美英籍作家奥登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一册(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89页)弗兰茨·卡夫卡在中向我们形象地揭示了现代人这样的生存困境: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的压力下,渐渐丧失自我,以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人与人之间关系日趋冷漠乃至走向冷酷。因而,可看作是一篇关于现代人生存问题的寓言。

卡夫卡跳出了传统的现实主义人物塑造方式的窠臼,借用隐喻的手法,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变形处理,构设了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造成一种令人惊异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驱使读者透过这变形的巧妙“伪装”,更加清晰而深刻地看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问题。

这篇小说又是生动而感人的。卡夫卡深知仅仅依靠荒诞是无法打动人心的,因而在荒诞的故事情节中,巧妙地融人了写实手法,把细节写得真实而生动。既写出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虫形”“虫性”,又写出了他那善良、软弱、懊丧、焦虑、孤独、无助、忧伤、痛苦的“人心”,而且处处让人感到合情合理,令人读来感动不已。

二、亮点探究

1.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影响深远的经典形象,已经成为“变形人”的代称,仔细阅读课文,看看格里高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具有哪些性格特征?

探究学习:格里高尔本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浓厚爱意和诗意追求的人,然而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丧失了自己的自由和追求,几乎整日都在惶恐不安中过日子,他勤勉善良、胆小软弱、安分守己,是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弱者,一个完全丧失了自我的悲剧人物。

2.有人说,小说是靠形象来说话的。那么课文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这个人物形象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探究学习: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即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问题(由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孤独无助、焦虑痛苦的心理和他对自己变形前生活及工作的有关回忆可见),人与人之间日趋冷漠乃至走向冷酷的问题(由格里高尔变形及死后周围人的反应可见)。

3.的情节是荒诞不经的,又是平淡而无悬念的,但整篇小说却是生动感人的,这是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试整理的行文线索,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提纲,再品味卡夫卡小说创作的这一特点。

探究学习:小说分三层展开故事情节。第一层,写格里高尔初变甲虫,引起惊骇,遭遇驱赶。第二层,写格里高尔虫性人心,忍受痛苦,眷恋家人。第三层,写格里高尔为家人所不容,深感绝望,断食而死。小说的情节形式是荒诞的,情节内容是平淡的。小说虽然没有设置悬念与矛盾冲突,却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的最细小的生活细节,甚至包括吃饭、睡觉、看风景、休息、爬行等,以类似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使之具体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来调动读者的感性认识,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力,从而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4.从前面的问题探究中,我们知道了卡夫卡通过虚构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问题,请问用的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这一表现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探究学习:用的是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相比,其好处在于,它使读者在看到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虫的故事后,产生一种惊异心理,会受到深深的震撼,迫使自己深入思考,从而更加深刻地、强烈地感受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5.小说中有如下三处关于“哭”的细节描写,试品味每一次“哭”的内涵并解说其作用。

(1)父亲恶狠狠地捏紧拳头,仿佛要将格里高尔打回房间里去似的,随即犹豫不定地扫视了一下起居室,然后双手捂住眼睛哭了起来,他那宽大的胸膛颤抖着。

(2)“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说罢,她号啕大哭起来,她的眼泪掉在母亲的脸上,她用机械的手势动作擦拭母亲脸上的泪水。

(3)这时卧室房门开启,只见萨姆沙先生身穿他那身号衣走出来,一只胳臂挽着他的妻子,另一只胳臂挽着他的女儿。三个人都有点儿哭肿了眼睛;葛蕾特时不时将脸贴在父亲的胳臂上。

探究学习:

(1)是一次绝望的哭,因为家庭一时失去了经济支柱。

(2)是一次绝情的哭,是为了获取父母亲对她的支持,以达到抛弃格里高尔的目的。

(3)是一次虚假的哭,仅仅是为了格里高尔的死去而向外人作态。

三处“哭”的细节描写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人物,而且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这一主题。(学生对上述问题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不必强求答案的惟一性。)

6.小说中格里高尔变形后,家人对他的态度,除了父亲是前后一致外,母亲、妹妹都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你是怎么看待他们的态度转变的?

探究学习:母亲的态度由牵挂到冷漠,妹妹的态度由关爱到厌弃。她们态度的变化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说明在现代社会,在生活、工作的巨大压力下,亲情已不再是维系亲人关系的主要基础,所以在格里高尔成为家庭生活的负担后,亲情必然会被利害关系挤压得粉碎。

三、选题设计

1.试论变形人格里高尔形象的经典意义。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参读书目:

(1)杨恒达、陈戎女、范方俊《变形的城堡·卡夫卡作品导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2)袁可嘉《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一册(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怀文主编《外国文学名著赏析词典》,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4)叶廷芳《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5)蒋承勇主编《世界文学史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卢健《论“变形人”何以成为经典形象》,《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2期。

2.卡夫卡小说创作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参读书目:

(1)叶廷芳《现代艺术的探险者》,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2)吴玉龙、吴涛《卡夫卡·现代艺术的殉道者》(历史的丰碑丛书·文学艺术家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叶廷芳《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朱维之、赵澧主编《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一)·总序》,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曹国臣《论卡夫卡的创作与现代小说美学》,《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4期。

3.卡夫卡与鲁迅《祝福》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

参读书目:

(1)杨恒达、陈戎女、范方俊《变形的城堡·卡夫卡作品导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2)怀文主编《外国文学名著赏析词典》,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3)陈停、刘建军主编《外国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卢健《论“变形人”何以成为经典形象》,《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2期。

(5)蔡澄清《鲁迅作品教学浅谈》,安徽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6)许杰《鲁迅小说讲话》,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袁良骏《分享鲁迅》(思想之旅书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8)钱理群《<祝福>:“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语文学习》1993年第7期。

《变形记》 篇4

导学新概念]

这个单元鉴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学习外国文学要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阅读时,一要抓住基干,二要以意会之。要注意外国小说中静止的大段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会带领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西方小说的心理描写,也是把不同时空的情节高度集中起来的一种手法。从心理描写中可以了解丰富的情节。以变形、荒诞的情节反映现实,是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读这个单元的小说,要注意对非现实的情节的欣赏。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是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弄懂感到不习惯的译文语言和不符合我们民族欣赏习惯的艺术手法,从而走进外国文学的殿堂。

[资料显示屏]

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浩劫及由此产生的知识分子严重的信仰危机,其理论基础,则是这时期广泛流行的种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战争的种种灾难,使作家们原有的理性、正义、博爱、信赖等价值观念全部倒塌。……他们便一反传统文学的理性思维、有序组合和对事物的现实描写,而主张在非理性和反常规的格局下表现作家主观的直接体验。于是我们看到,现代主义文学不仅渗透悲观情绪和虚无思想,且到处充满潜意识、梦幻、象征、直觉、联想和自我。其人物描写常常非性格化,故事叙述常常非情节化,结构安排常常非层次化。……总之,非理性、反传统、重表现、重自我、重形式,即是现代主义文学艺术表现的基本特征。它是处于信仰危机的西方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曲折反映。(《百科辞典·文学辞典》,学苑出版社出版,总主编:何立,第518页)

现代派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四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的扭曲和严重的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这四种关系的全面异化是由现代资本主义关系的腐蚀作用所造成的,它们是在巨大压力下被扭曲的。现代派文学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也正在于此。(《外国现代作品选·前言》第5页,袁可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马克思对“异化”下的定义:“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资本论》第六章的初稿,转引自《新德意志报》文化周刊《星期日》1963年第31期)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设计思路:的作者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学生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让学生耐住性子反复读,在了解大致情节和人物的基础上,抓住理解小说的突破口进行讨论: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在讨论中鉴赏,鉴赏主人公的人性,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为阅读作品扫清障碍。

二、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致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阅读时,教师可做如下提示:读第一部分要了解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后的心情,变成甲虫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虚构的故事情节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在艺术作品中是可能的。读第二部分要注意分析格里高尔对家庭的感情和他的责任感,以及他的自责心理。读第三部分要注意:全家人对格里高尔态度的变化,妹妹要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

学生熟悉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后归纳: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

三、讨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里人对他态度的变化,从而把握主人公的典型形象。

方法:1引导学生找出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的句子,思考: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原因。

此为落实书后练习一的要求。

2结合书后练习四所列三段人物心理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片断所表现的格里高尔的内心状态及其变化。

此过程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来感悟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3讨论:妹妹、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对待格里高尔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此过程在于了解亲情异化而导致格里高尔被亲人抛弃,从而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地干活,却受老板的气。他不幸变成甲虫,失业了,然而他还为父债担忧,还眷恋亲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乖乖地、艰难地爬回卧室。这样忠实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还是被亲人抛弃。

2格里高尔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的。心理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他惊慌、忧郁,但还想为还清父债而苦干。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恶狠狠的样子,把他赶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顺从父亲。②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③受重伤后,遭亲人厌弃而绝望、空洞、平和。一只苹果落到背上,格里高尔身受重伤,终于被妹妹厌弃。他异常冷静,面对变形,面对厌弃,面对死亡,他感到孤独、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3格里高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了忠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奈与平和之中追求另一种超脱——死亡。

四、讨论:这篇小说的主题。

明确:一家人本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格里高尔始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可一旦不能养家了,亲人们就把他看作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了,亲人们也无动于衷,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一是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了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娱自贱;二是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的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描写这种人情的反差,揭示了人的异化、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不合理性。

当然,对小说的主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五、研究:这篇小说是如何通过荒诞的情节来表现社会生活本质的。

落实课后练习三的要求。

明确:(1)小说借助荒诞的情节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形异化。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象,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母亲无奈,父亲狂怒,妹妹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的脉脉温情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2)作者用了写实的手法,使荒诞、变形的情节真实可信。

设计B

设计思路:从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的揭示上研究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同设计A。

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同设计A。

三、借助袁可嘉先生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本质特征的揭示(袁论见“资料显示屏”),分析的思想内容。

1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揭示。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目睹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他在工伤保险公司工作时,接触了许多被劳动致残而一贫如洗的工人,使他认识到“富人的奢侈是以穷人的贫困为代价的”,下层人民越来越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卡夫卡创作的时代、生活背景。他从个人的、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和否定整个社会,目标是笼统的、抽象的、片面的。在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间变成了一只大甲虫,造成人变虫的深层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公司老板严密地统治着整个公司和每一个雇员,秘书主任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就连医生也是一味站在老板一边,从不会为员工说话。职业呢,是旅行推销员,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很差又不定时,由于工作关系,连个知己的朋友也没有。弄得晕头转向,“痴痴呆呆”。格里高尔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份职业。这环境是具体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是绝大多数人每天所面对的。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工具,成为“非人”。人变甲虫,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锐地表现了社会与人之间一种可怕的“异化”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社会是强大的,而人是被动的、软弱的。

2对人与人关系的描写,是小说的重心所在。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爱戴的。当他被人依赖时,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但当格里高尔变成了大甲虫,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了。格里高尔虽然成了甲虫,但作为人的情感还在。他为不能按时上班而着急,他为父亲暗暗存了一笔钱,他为妹妹上音乐学院而筹划……他是一个善良、勤劳、正直、有责任心的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引起了他父亲、母亲、妹妹态度的变化。他的母亲可怜儿子,想看看儿子。看见儿子,却昏过去了。她内心把儿子当作一个沉重的累赘。他的父亲由惊奇而愤恨而狂怒,用手杖赶儿子回屋里去,用苹果砸他,慈父之爱已消失殆尽。他的妹妹开始还照顾他,不久便厌恶,最后把他锁在房里。由于他的父母亲和妹妹的亲情淡薄,人性扭曲,致使格里高尔绝望而死。他死后,全家人如释重负,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地外出郊游。格里高尔的死并没有影响别人的生活。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这种关系的只是金钱和利益。

3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展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包括人与人的本性的关系。表现了对人的本性的揭示与否定,在冷漠的现实世界中,人已经难以保全自己的本性,人已经异化,成了非人,这显然是作家对人的本性的深刻透视。

4对人与自我关系的展示,体现在小说中大量表现人物意识的混沌与虚幻。格里高尔在“累人的差事”和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完成失掉了自我。他想找回生活的乐趣、自我的价值,但彻底失败了,变成了大甲虫。大甲虫象征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异化”处境,象征了自我的一种怯懦、逃避和封闭。

设计C

探究性学习:写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变为大甲虫,最后凄凉地死去。请参阅有关资料思考以下问题:

1是什么原因使格里高尔由人变成大甲虫?

2格里高尔清早起来就变成甲虫,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然而,格里高尔对自己变形似乎早有准备,变形后又像正常人一样想他的差事,并沿着这个线索展开情节。请从现实与虚幻的结合上鉴赏卡夫卡作品的写作特色

《变形记》 篇5

邓浩

(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

教学目的:

1.细致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2.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3.通过分析情节及描写方法去欣赏人物性格。

4.如何认识表现主义小说。

教学重点:情节、人物、主题。

教学难点 :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第一课时 预习与情节

一。课前布置预习课文,阅读语文读本之《〈变形记〉评析》。

二。教学导入  :

中国小说史——鲁迅小说——外国小说流派——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

三。作者作品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之流》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详细介绍见教师用书)

四。背景介绍: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五。下面对课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D )

A.偌大(ruo) 重听(zhong) 积攒(zan) 黏性(nian)

B.羞赧(nan) 挪动(nuo) 颤抖(chan) 踅过(zhe)

C.咂巴(za) 跺脚(duo) 昏厥(jue) 瘸子(que)

D.皱褶(zhe) 蜷缩(juan) 愣怔(leng) 一瞥(pie)

E.思忖(cun) 撂下(liao) 譬如(pi) 胸脯(pu)

六。成语积累:

①下面短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怒气冲冲 目不转晴 不由自主 突如其来

B.疲惫不堪 引人注目 不可思议 一愁莫展

C.仁至义尽 气喘吁吁 六神无主 难以执信

D.小心冀冀 精疲力竭 精神焕散 食不甘味

②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少不更事 无济于事 全神贯注 居高临下

B.不着边际 为期不远 赫赫业业 泛泛之交

C.微不足道 心平气和 冥玩不化 凭水相逢

D.心荒意乱 闲言碎语 飞短流长 无可奈何

七。归纳三部分情节内容。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以及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而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

第三部分:写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把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死去。

八。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讨论)

★作者通过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与亲人无动于衷最终抛弃了他的人情反差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

★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九。布置作业 :

课外认真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

第二课时 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一。概述内容: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二。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

1.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格里高尔的?

提示: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2.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要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提示: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3.小说的内在主线是什么?

提示:应该说,《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一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

4.这篇小说勾画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提示: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四。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大致是怎样的?

提示:

1.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

2.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

格里高尔失业在家,过着甲虫生活,只能爬来爬去、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3.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心态走向平和。

一只苹果砸在背上,身受重伤,格里高尔终于被妹妹厌弃。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格甲高尔异常冷静,他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条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一死亡。

五。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所刻画的格里高尔的心理经历,有何表现意义?

格里高尔同家人应该互相热爱,互相帮助。可是,亲人们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把他看做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去,亲人们也不悲痛,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

六。小说里所表现的异化有几个方面?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是什么?

提示: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七。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联系本课内容,你怎样看?(自由发言)

八。文中除了心理描写外,还有动作描写,请找出来加以分析。

提示:主要是写甲虫的活动,如进门的艰难,爬墙壁等,突出主人公的痛苦与命运的悲惨,也引起读者的同情。

九。布置作业 :

仔细阅读小说,并认真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第三课时 分析艺术特色

一。本文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

提示:荒诞、变形和写实的艺术手法

二。有人评论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诞”?

提示:“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一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三。怎样理解作者对“变形”这一情节的构思意图和巧妙之处?

提示: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平平淡淡,温情脉脉,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养家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个性、人性都立即显示出来。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像,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四。这篇小说中的“荒诞”无处不在,试具体说明。

提示:格里高尔一夜间由人变成大甲虫,情节是荒诞的。情节发展,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甚至有的艺术细节也是荒诞的:一只苹果打在格里高尔的甲背上,陷了进去,一个多月,还烂在甲虫背上。

五。荒诞、变形的情节为什么在读者的体验、联想中觉得真实可信呢?

提示:这是因为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六。《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提示: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

七。处理课后作业 :

略,见教师用书。

八。作业 布置:

1.完成同步练习。

2.课外阅读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

[1]

《变形记》 篇6

作者:  good333wu - good333wu

(弗兰茨·卡夫卡)导读

第一课时

▲研读首段,体会变形为甲虫的特点。

1. 肚子的“膨胀”,给读者造成一种紧张感。

2. 大躯体和“细得可怜”的腿,两者之间的对比构成喜剧效果。

▲环顾房间,那张独特贵妇人的画,在作者笔下,给读者一种三维效果。

▲气氛、心情已有定调(阴暗下雨的天气):阴郁的心情,欲摆脱心事,好好再睡一会儿,“但却完全办不到,因为他习惯于向右边睡……”文笔上起了小波澜。

▲仔细体会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艰难”:

1.翻身的艰难(他试了大约一百次,不管他怎么使劲扑向右边,腿怎么拼命的挣扎,摆荡后仍是仰姿)

2.求生的艰难:

a. 职业累人(长年奔波,睡眠不足,精神不佳,缺少朋友,不受尊重,压力很大)

b. 债务压力

c. 不公平的待遇(失业威胁)

3. 起床的艰难(注意一系列动词):

“扒”(慢慢移向门口) “撂”“扑”“靠”“直”(休憩片刻,缓口气)

4.开锁的艰难:

a. 用嘴转动钥匙(无牙齿)

b. 用下颚咬住钥匙(受伤:棕色液体流淌滴落)

5.退回房间时的艰难。

▲小结笔法:格里高尔艰难的开锁动作及其整个过程,作者卡夫卡是用慢镜头连放和放大镜描述的。

▲ 作业 :请指明格里高尔的为人。

第二课时

一。 研究格里高尔的人际交往

(一) 与公司同事的交往:

1. 老板(愤怒,不平等)

2. 秘书主任(求人求情,唯恐砸饭碗)

(二) 与家人之间的交往

a.平时对工作,家人跟自己的认识不同(他们以为进了保险箱)。

b.变形后,格里高尔遭嫌弃:父亲“嘘嘘”声驱赶(表厌恶);悬空颤抖被使劲推了一把得“救”,而且血流如注,跌进房里(需品味用词,不无讽刺)。

c.变形前,支持妹妹实现梦想——父母连听都不愿意

提示:人与虫的差异,构成小说的戏剧性冲突。

二。 讨论:

1.格里高尔的父母妹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父母庸俗实际。父残忍虚荣,责任感不强;母懦弱善良;妹聪明耐劳,善解人意,勇敢坚强,不无冷酷。

2格里高尔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诚实、本分、善良、忍耐、勤劳,很有责任感,爱家爱亲人,忠于职守,颇善解人意。即使变虫了,也不愿给亲人增添痛苦的一个小人物。

三。 研究笔法:

▲(交流读书体会)小说巧设悬念,波澜迭起。

提示:

1.“把这一切晦气事统统忘掉吧”,但是这件事却完全办不到因为他习惯侧向右边睡,可是在目前这种状况下竟无法使自己摆出这个姿势来。

2.用嘴转动钥匙,“遗憾的是,他似乎没有什么真正的牙齿”。

3.格里高尔为保住饭碗,“必须挽留、安慰、说服秘书主任,并在最后博得他的好感”,“要是妹妹在这儿就好了!她聪明,当格里高尔还心平气和地仰卧着的时候她就已经哭了。秘书主任,这个爱好女人的人,一定会受到她的驾御。她就会关上寓所大门,在前室里劝他不要害怕。可是妹妹还就是不在……”(又一变)

4.“格里高尔让这嘘嘘声搞的心慌意乱。他已经几乎完全转过身来了,可是他却始终听着这嘘嘘声,竟晕头转向,又转回去了一些。”(又一变)

▲ 以上可示范一二,其余让学生自己找寻。

小结:善于变化、一波三折的文笔。

四。 作业 :如何理解父亲口里发出的“嘘嘘”声?反映出他怎样的心态?

第三课时

研读、探讨父与子之间的冲突。

一。 体会格里高尔退回房间去的艰难,理解他自觉体谅他人心情的性格。

1.父亲操起手杖,挥舞一大张报纸,跺脚驱赶。

2.格里高尔百般请求,谦恭地转动脑袋,仍然无济于事,父亲只是一个劲儿拼命跺脚,无情地“嘘嘘”驱赶,简直发了狂。

3.格里高尔没练习过后退(又起波澜),随时会被手杖一击致命;因倒退起来连方向也掌握不了而惊恐,确实退得很慢。

4.他一面始终不安地侧过头去瞅着父亲,一面开始尽量迅速而其实是很缓慢地掉转身子。父亲还时不时远远地用手杖指点他旋转动作。

5.脑袋太宽,挤不进去,父亲没耐心给他开另一扇门,也决不允许格里高尔繁琐的准备,“现在他反倒大声嚷嚷着把格里高尔往前赶,仿佛进门没有丝毫的障碍。”

6. 格里高尔不顾一切挤进门,拱起一边身子,擦伤腰部,卡住,细腿悬空颤抖。父亲一“推”的“救”命,不无讽刺。

7.品味以下动作:“跌进房门”“房门在手杖的一击下砰地关上了”;格里高尔在房间里“爬行”(体现忧愁的心态)。

二。 提示:

读者(还有主人公)现在可以从格里高尔的小房间的暗处这个视角来审视家人真实的内心世界,进而领略人情世态了。

三。 精读“他将那顶绣有金色交织字母,大概是一家银行名号头个字母的下摆往后一甩,双手插在裤袋里,板着面孔朝格里高尔走去。不过他却把脚抬得老高,格里高尔吃惊地看着他那巨大的靴后跟。”(P95)

(一)读时体会:

1.“跌跌撞撞往前冲”

2.“轻轻抛出”“飞”“下定决心要轰炸他”

3.“也不好好瞄准”“扔将出来”“不太用力”“轻轻触着”“滑”

4.“砸”“简直陷进”“难以置信的疼痛”“钉”“六神无主地瘫倒”“投出最后一瞥”

5.“用力拍开”“尖叫”“绊着衣裙向父亲扑过去”(精确传神)“紧紧地搂住她”“格里高尔的视力已经衰退”(昏厥)

(二)点评:

a. 冷静、客观的叙述视角(需研究)

b. 作者把这段精彩的特写镜头加以放大,制造悬念(“……因此他便在父亲面前奔走,

父亲站住就停下,只要父亲一走动便又急忙向前奔走。他们就这样在房间里转了几圈……”)。小说中的悬念有时是惊叹号,有时又是问号,颇有戏剧性和喜剧效果。

四。 作业 :请解读P95这段文字,概括其大意。

① 格里高尔生命垂危(“钉”“最后一瞥”“视力衰竭”)

② 遭受父亲(以后还有全家)的虐待

③ 母亲身穿内衣只为了在失去知觉时好让她呼吸舒畅些,妹妹已解开母亲的

衣服,奔跑时衣裙一件接一件地滑落,“绊着衣裙向父亲扑过去”,紧紧搂住——

(滑稽:痛苦得可笑,欲哭无泪,欲哭反笑。)

第四课时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1.父母与儿子之间的差异(对待工作的认识、对待债务的态度上的对比);

2. 父与子之间作为人与虫的对比(禀性上的差异,微弱的生命力与大靴子跟底对比);

3.母女之间在照顾格里高尔表现上懦弱与勇敢(少不更事)的对比:“母亲也兴冲冲叫喊着过来,到了格里高尔的房门口却闷声不响了。”(前后对比)

4.父亲的变化:

a.他的“嘘嘘”声,格里高尔有不是父亲的感觉;

b.父亲肖像、习惯、神态上的前后对比(学生找出相关内容):“可是现在他身板挺得相当直,穿一身绷得紧紧的金纽扣的蓝制服,……平时乱蓬蓬的白发梳成了整整齐齐、油光闪亮的分头。”

c.回忆里“在一年难得的几个全家人一起散步的星期天以及重大节日里,他在其实已经走得很慢的格里高尔和母亲之间总是还要走得更慢一些,裹着他那件旧大衣,小心翼翼拄着拐杖艰难地向前移动步子。”悬念:格里高尔和母亲为什么走得很慢?(为了照顾他这个老父)

5.格里高尔本人的前后对比:“他尤其喜欢倒挂在天花板上”“一阵轻微的震荡贯穿全身”(正常工作时紧张忙碌与此时放松的神经状态想比较;性格由自尊要强变为自轻自贱;待遇上,门由关变为打开)

6.全家人的变化(经济生活上失去格里高尔,自食其力;过去时常回忆起家庭里的闲谈温馨与温情脉脉,眼下大难降临时家人的沉默气氛)

▲ 小结:差异构成冲突(戏剧性)。

▲ 讨论解决两个悬念:

1.“吃了一个多月苦头的重创”的“纪念品”——弹片(苹果)为什么没有人(敢)取走它?

2. P98底部父亲睡醒又睡时的描写,富有戏剧性特色。为什么“母亲和妹妹则神色疲倦地相视一笑”?

(眼下家里相安无事,母女俩相互鼓励、安慰,为亲人之间暂时没有敌意而庆幸,希望肇事的父亲昏睡这样的状况持续下去。)

▲ 交流读后感

1.作品内蕴着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比照残疾人);

2.妹妹的观点(如果人们已经不得不在干着这么繁重的工作,那么人们就不能还在家里忍受这没完没了的折磨。我们照料它,容忍它,仁至义尽了。)——简直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阐释。

3. 作品细节翔实、逼真,揭示了一种残酷的艺术真实。

▲ 作业 :小说还可以你成什么标题?原标题好在哪里?

第五课时

▲ 引导体会以下语句:

1.“和他达成一个协议”(多么荒唐)

2.“我们这么久一直相信这一点(按:这是格里高尔的念头),这是我们真正的不幸。”“人和这样的一头动物是不可能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按:自愿跑掉)“我们就没有哥哥,但是能继续生活下去,会缅怀他。”——存在注意的一套说辞,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世态。

3.妹妹尖叫,“甚至离开母亲,简直是推开了她的扶手椅,仿佛她宁肯牺牲母亲也不愿待在格里高尔身旁私的”,父亲只是由于她的态度才情绪激动起来,像是保护妹妹私的在她身前略略举起双臂(按:作者具有冷峻而又嘲讽的眼光)

4.格里高尔引人注目的转身,“很艰难的转身动作”用脑袋来帮忙。“母亲伸出并并拢周围双腿,躺在她的扶手椅里,她疲惫不堪地几乎合上了眼睛”。(按:精神上受尽折磨)

5.脖子变僵硬,“瞥”,“细腿顿时都发软”;妹妹“灵巧敏捷”

6.“他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一直处于这种空洞与平和的沉思状态中”。(如何理解“空洞”?)

▲ 品味语义:

1.老妈子来时——纯粹由于力气大和性子急,乒乒乓乓摔门,“整幢寓所里她一来别人就再也甭想睡安稳觉”(具有幽默意味)

2.逗格里高尔发痒不起作用时,“她火了,便使劲捅了捅格里高尔的身体,吹了一声口哨,没有多耽误时间,扯着大嗓门朝黑暗中嚷嚷”(语言具有调侃意味,嘲讽戏谑口吻)

3.夫妇俩“先从老妈子带来的惊吓中镇定下来……”(叙述语言高度理智)

4.太太挂出一丝忧郁的笑容,葛蕾特依依回头,清新的空气中却已透着些许暖意;先生身穿号衣,挽着妻女,哭肿了眼睛,时不时将脸贴在父亲胳臂上(作家的文笔像万能的上帝在嘲笑人世间的一切)

▲ 提请思考:

1.老妈子作为“怪人”,很有意思的帽饰,在主人面前晃莱晃去,更可想见萨姆沙先生的厌恶心情。

2.老妈子“笑眯眯地简直连话都说不连贯了”:似乎有点夸张。

3.老妈子煞有介事急欲说完她料理的后事,可是家人反应如何?母女俩“向她们的信埋下头去”。淡淡一笔,勾画出她们对亲子亲兄的冷漠,不关心亲人的后事。先生发现“老妈子就要开始详细描叙一切,便伸出一只手果断地阻止她。”(同样是冷酷,不关心儿子!)

4.通过老妈子想讲而主人不想的对比(老妈子的生气),体现多么高妙的虚构处理。

5.P100“因为老妈子似乎又扰乱了他们刚获得的宁静”:良心上过不去。

6.“好几个月没这样做了”“这辆电车里只有他们这几个乘客,温暖的阳光令他们舒舒服服地靠在椅背上谈着未来的前景”——因为格里高尔,使他们丧失了温暖和未来。

7.三份差使是什么?(父——银行杂役;母——时装店内衣缝纫工;妹——零售商店售货员)

8.作品中有“新生活”的伏笔与照应交代,出现两次,你能找到吗?(结尾父母妹的新生活与格里高尔变形后的新生活)

▲ 研究结尾

1.格里高尔死了。父、母、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是不是本该如此?富含哲理性。

2.结尾处有什么寓意?(生活,是铁定的规律。)

3.关于主题,有人认为格里高尔变形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 作业 :

1.用框形图切分短语:“他受到自责和忧愁的压抑”看有没有不同的切分和理解?

2.解决悬念:老妈子到底是怎样处理掉“那玩意儿”的?

▲结束语:我要高声地问:“格里高尔!你在哪里?”

《变形记》 篇7

教案设计  汪振学

弗兰茨·卡夫卡

教学目标

一、体会作品中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

二、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

三、领略外国小说心理描写艺术。

教学设想:

一、针对本文篇幅长的特点,布置预习作业 如下:

1、阅读课文,能叙述大致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并对比家人的心理变化。

3、分析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

二、结合《语文读本·〈变形记〉解析》,从小说的艺术角度分析其特点。

三、以学生研讨为主,交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把握其规律和特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 一 课 时

教学重点:

1、介绍作者情况、写作背景以及现代主义文学的有关情况

2、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小说的情节内容。

一、导入  课文:

什么是好小说?这是个永远可以谈论却又永远难以求解的问题。但好小说不一定是好看的小说,不一定适合大众读者的阅读口味,因为好小说都是新鲜的,独特的。它在与传统阅读习惯“对抗”过程中提供了新的艺术因素,使习惯于传统阅读的读者不得不陷入难解之谜的深渊,所以也往往给人们留下了不怎么好看的印象。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对读者来说是一种智力、情感上的挑战,因为他的作品是文学上的一个变数,很陌生,用传统的阅读方法很难解读。

我们对传统小说的阅读最惯常的思路,即按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展开阅读。在传统的小说中,最讲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一部小说价值的大小就看其是否提供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可在《变形记》中,我们并没有看到有哪些强烈的令人难忘的个性留下来,人物几乎都湮没在一片丑陋、冷漠之中。

在传统的小说中,有起伏跌宕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悬念迭出,引人入胜。但《变形记》写的都是一些具体琐碎的现实生活的细节,简直没有什么故事,也没有什么情节,甚而觉得有些繁冗拖沓。

在传统的小说中,人物都会局限在天时、地理、人际等客观因素的牢笼中,还必须遵循着逻辑原则及因果关系来合理推论。但《变形记》超越时空的限制,对事件的交代极其模糊,不指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甚至泯灭了幻象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虚幻与现实难解难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了。

看来,卡夫卡的《变形记》把我们带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实,那另一世界原本属于我们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试图用另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我们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因为我们平时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见之下,才会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异和难以理解。我们试着来解析一下隐藏在那“变”了的“形”的背后那深奥的东西。

二、介绍作者情况以及现代派文学

1、作者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见课文下面注解)补充:卡夫卡的主要文学成就就是小说,分三种情况:一是生前发表的作品,有短篇小说44篇,其中著名的有《判决》、《变形记》、《乡村医生》等;二是生前没有发表的和没有完稿的短篇小说约34篇,其中以《地洞》、《乡村教师》、《中国长城的建造》等篇为最佳;三是生前未完稿的三部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

2、关于现代派文学和表现主义

现代派文学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文学、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等各种资产阶级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发端于十九世纪末,确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可参看本单元后的“知识短文”)。它的文艺思想可概括为:重视主观表现,轻视客观反映;重视艺术想象,轻视客观摹仿;重视形式,轻视内容等。其特征是反传统、荒诞、意识流和象征。

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盛行于西方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卡夫卡的《变形记》、捷克作家恰佩克的剧本《万能机器人》、瑞典的斯特林堡的剧本《到大马士革去》等,以其深邃的哲理、新颖的形式,表现了西方现代人的异化和人失去自我的严重危机,而为世界读者所瞩目。

3、写作背景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歌舞升平的欧洲大陆变成杀声震天的战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纷纷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三、检查预习情况:

1、为加点字注音:

穹顶    偌大     粘性     休憩     下颚      思忖

羞赧    门闩     阖上     一瞥     晨曦      濒临

2、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简要概括: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旅行推销员。一天早晨,他从噩梦中醒来,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公司秘书主任为他没有上班找上门来,父母和妹妹也急忙来询问情由,都见状大骇。从此,他成了家庭的一个沉重包袱,甚至被认为是一家人“一切不幸的根源”,终于受尽亲人的冷漠和折磨而死。

3、《变形记》的情节是荒诞不经的,又是平淡而无悬念的,但整篇小说却是生动感人的,这是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试整理《变形记》的行文线索,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提纲,再品味卡夫卡小说创作的这一特点。

A、小说分三层展开故事情节。

第一层,写格里高尔初变甲虫,引起惊骇,遭遇驱赶。

第二层,写格里高尔虫性人心,忍受痛苦,眷恋家人。

第三层,写格里高尔为家人所不容,深感绝望,断食而死。

B、情节发展的线索: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      成为累赘        绝望而死

家里亲人:惊    慌      憎    恨       “把他弄走”

小说的情节形式是荒诞的,情节内容是平淡的。小说虽然没有设置悬念与矛盾冲突,却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的最细小的生活细节,甚至包括吃饭、睡觉、看风景、休息、爬行等,以类似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使之具体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来调动读者的感性认识,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力,从而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

由于格里高尔的突变,所以引起了家里人对他的强烈反应。家总是被人们形容为一个温馨的避风港湾。然而,当家中有一个无法动弹,完全无能为力,丧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的“虫”时,家中其他成员怎么办呢?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也是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卡夫卡伸出无情之手,指出生活幽暗处那个令人惊悸的真相。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作为格里高尔敏感的神经总是有着惊异的发现:公司秘书逃跑,母亲晕倒。“父亲恶狠狠地捏紧拳头,仿佛要将格里高尔打回房间里去似的”,并且“无情地驱赶并发出嘘嘘声”赶他回房间,他被父亲推倒在房内跌得“血流如注”。他孤独的心多么需要交流与慰藉,哪怕他成了一只甲虫,也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怀和爱心。可当他走出房门时,却被父亲用苹果轰炸。妹妹也逐渐由最初的同情而厌恶到憎恨,反复提出要摆脱这个“负担”。再没有比这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悲惨的情形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如何冷漠无情,但她们还不至于明目张胆杀害父亲。父亲病故,她们总还要挤出点眼泪,还需要用习俗礼仪来掩盖一下真实情感。然而,在卡夫卡这儿,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冷漠的现象呢?换句话说,人类对待自己的同类,哪怕有血缘关系的同类,何以会如此铁石心肠呢?记得著名古典悲剧《窦娥冤》中,太守桃杌听信张驴儿的诬告,不顾窦娥的申诉,刚问两三句便呵斥道:“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左右,与我选大棍子打着。”这句戏曲台词,与格里高尔的父母、妹妹的认识殊途同归,都是把人不当人。正是因为那受刑的窦娥、受难的格里高尔在太守、萨姆沙夫妇和葛蕾特的眼中根本不是人,而是“贱虫”时,他们才能恨之入骨,以冷酷的态度看待“虫”,以残酷的方法心安理得地随意处治“虫”。甲虫在卡夫卡那里正代表着人被赶出了“人”的社会。当然格里高尔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然而他变成甲虫之后,脑子里还在想着公司,想着家,他是还想苦苦挣扎着返回“人”的生活之中,那么努力地、白费力气地却是令人感动地要维护自己人格的完整。我似乎看到孔乙己拖着断腿走进酒店时,掌柜、顾客那种冷硬的态度;阿Q被送上断头台时,看客们那种麻木的神情;祥林嫂倒毙在风雪之夜时,鲁镇祝福的人们那种漠然的举止。格里高尔和他们一样,都是“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堆里,从活的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所以,结局只能是在痛苦中默默死去。这人变为虫的经历,深刻揭示了社会对异己的排斥和厌恶。这种存在状态不是某个时代或某个社会带给人的一时的处境,而是人类的一般处境。卡夫卡采用这种变形、夸张、象征或怪诞的很富于刺激性的外观,就是要引起人们的震惊,让人们品味出作品超乎寻常的意义来。昆德拉说:“在现代世界,丑陋无处不在,它被习惯地用仁慈遮掩着,但却在所有不幸的时刻突然出现。”因此,卡夫卡用这种变形的手法把小说变成了一种思想方式,可能更增添了小说的观念容量,更有力地显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隐而不彰的意蕴。他确实是“本世纪一位不是思想家的思想者”。

课后思考:应该怎样来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以学生研讨为主,领略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和心理描写艺术。

一、引导学生讨论:

1、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影响深远的经典形象,已经成为“变形人”的代称,仔细阅读课文,看看格里高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具有哪些性格特征?

简要概括:格里高尔本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浓厚爱意和诗意追求的人,然而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丧失了自己的自由和追求,几乎整日都在惶恐不安中过日子,他勤勉善良、胆小软弱、安分守己,是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弱者,一个完全丧失了自我的悲剧人物。

2、阅读“在第一天”、“他必须离开这儿”、“现在怎么办?”三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格里高尔听到父亲关于“家庭的经济和前景”的说明时,为什么会觉得是“令人愉快的消息”?

明确:格里高尔知道自己变形后不能再挣钱养家,因此得知父亲尚有积蓄后便消除了对家庭经济的担忧,反映了他善良、顾恤家境的性格。

(2)怎么理解“一种特殊的温暖感却怎么也生不出了”和“念念不忘这件事(筹措一笔钱供妹妹上学)”这些话的作用?

明确:伏笔和反衬。

(3)格里高尔为什么会陷入一种“不可思议的惊慌”之中?

明确:一是对妹妹煽动父亲要把他赶走感到不可思议,“必须”“唯一”等话十分决绝,已经没有亲情可言;二是对妹妹所谓格里高尔在“迫害”他们,要“占领整幢寓所”让他们“露宿街头”等耸人听闻、颠倒黑白、倒打一耙的谎言更感到不可思议的惊慌。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将要面临死亡的厄运了。

(4)第三段中“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表现格里高尔怎样的心理?

明确:善良、忍辱负重,不拖累家人,对变形后人情的变化、亲人的冷漠和死亡的威胁异常平静、清醒和坚决。

(5)“背上那只烂苹果”在这一段中是第三次出现。前文中分别写到“父亲已下定决心要轰炸他”,“飞来的一只(苹果)简直陷进他的后背去了”,一个多月来那只苹果“还一直留在他身上”。试从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两方面谈谈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思想内容方面,这只烂苹果是父亲对变形后的亲生儿子有惊奇到愤恨直到狂怒绝情、残酷迫害的见证;写作技巧方面,突出地反映了这篇小说怪诞而真实的特点,同时也是前文细节“伏笔”的照应,使小说结构周密、圆合严谨。

3、有人说,小说是靠形象来说话的。那么课文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这个人物形象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探究学习: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即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问题(由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孤独无助、焦虑痛苦的心理和他对自己变形前生活及工作的有关回忆可见),人与人之间日趋冷漠乃至走向冷酷的问题(由格里高尔变形及死后周围人的反应可见)。

4、从前面的问题探究中,我们知道了卡夫卡通过虚构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问题,那么《变形记》用的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这一表现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探究学习:《变形记》用的是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相比,其好处在于,它使读者在看到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虫的故事后,产生一种惊异心理,会受到深深的震撼,迫使自己深入思考,从而更加深刻地、强烈地感受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强调看《语文读本》上的分析)

5、小说中三处关于“哭”的细节描写,试品味每一次“哭”的内涵并解说其作用。

(1)父亲恶狠狠地捏紧拳头,仿佛要将格里高尔打回房间里去似的,随即犹豫不定地扫视了一下起居室,然后双手捂住眼睛哭了起来,他那宽大的胸膛颤抖着。

(2)“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说罢,她号啕大哭起来,她的眼泪掉在母亲的脸上,她用机械的手势动作擦拭母亲脸上的泪水。

(3)这时卧室房门开启,只见萨姆沙先生身穿他那身号衣走出来,一只胳臂挽着他的妻子,另一只胳臂挽着他的女儿。三个人都有点儿哭肿了眼睛;葛蕾特时不时将脸贴在父亲的胳臂上。

明确:(1)是一次绝望的哭,因为家庭一时失去了经济支柱。

(2)是一次绝情的哭,是为了获取父母亲对她的支持,以达到抛弃格里高尔的目的。

(3)是一次虚假的哭,仅仅是为了格里高尔的死去而向外人作态。

三处“哭”的细节描写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人物,而且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这一主题。(学生对上述问题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不必强求答案的惟一性。)

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表现主义的特点。

三、布置作业 :

1、试论变形人格里高尔形象的经典意义。

2、卡夫卡小说创作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

3、卡夫卡《变形记》与鲁迅《祝福》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