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6篇】正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6篇】》

时间: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大自然的语言》的公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了解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

了解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温故知新

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研讨 4—12段

教学形式:3至4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容,然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

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

(一)自学思考题:(投影)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二)再次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共11页,当前第1页1234567891011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三)教师归纳小结。

这堂课采用这样的形式,意在调动大家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会学”的目的。从效果来看,大家都动了脑、动了笔、动了口,并且大家互帮互学,想必是有很大收获的。希望大家像这堂课一样主动地学习,学会求知。

四、布置作业。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解释。)

《大自然的语言》的公开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重点: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难点: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准备:

师:一份阅读检测题;一份阅读材料——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生: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习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按错1—2处为A级

错3—5处为B级

错5处以上为C级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

拓展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研究这种“语言”的科学叫做物候学。这篇课文就是介绍物候学的。阅读本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本文介绍物候学研究对象,物候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作者举例生动典型,读起来亲切可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学会用课文中或自己的话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3、运用说明文知识解析文章内容,了解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探究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丰富学生关于物候学方面的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说明文知识解析文章内容,了解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学情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录音机,幻灯片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天气预报的农谚俗语。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春天的小草是“嫩嫩的,绿绿的”;冬天小草是“暗黄”,从“绿绿的”我们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知道是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会解释其中的道理。板书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出示投影,感受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萌发 méng 翩然 piān 孕育 yùn 销声匿迹nì 风雪载途 zài

2、读准多音字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chā chāi chà cī ɡuān ɡuàn

衰草连天------鬓毛衰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Shuāi cuī lu l à lào

种播-----------耕种 连翘-----------翘尾巴

Zhǒng zhng qiáo qiào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一想,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2、快速轻声读课文,计论并回答:

A.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化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易于掌握,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C.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经度,纬度,高下差异,古今的差异。D.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么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即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经度是地球位置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的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的因素。因此是按: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排列的。这样使文章条理清楚。

2、说明文为了说明的准确总要采用一些恰当合理的说明方法,你能举出几例吗?品一品再说说句子的美妙之处!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

四、质疑问难

下面的句子是原句好,还是改句好,为什么?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改为:“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改为:“再过两个月,燕子飞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改为:“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在地上。”

4、“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改为:“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五、知识拓展

谈一谈下面这几则谚语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哈蟆出洞,下雨靠得住 泥鳅静,天气晴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说一说下面这首《二十四节气歌》所包含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六、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懂得了掌握一些物候知识有利于帮助我们农业生产,通过对本文的品读我们知道了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生动,典雅。

七、布置作业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八、板书设计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经度,纬度,高下差异,古今的差异。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重点: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难点: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准备:

师:一份阅读检测题;一份阅读材料——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生: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习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按错1—2处为A级

错3—5处为B级

错5处以上为C级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

拓展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研究这种“语言”的科学叫做物候学。这篇课文就是介绍物候学的。阅读本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掌握五种大自然的语言;

2、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收集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3、激发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读中积累诗歌的语感。

教学难点:

通过“准是”“反问句”来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起伏美。

教学过程:

一、资料导入

1、出示图片,揭题。

2、检查资料的收集。

二、整体感知

1、师配乐朗读。问:谁来说说听了这首诗的感受?

2、自由读。问:哪几节写了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五种语言)

3、指名读,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三、品读2-6节

1、小组合作,练习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反馈

白云:准是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这里能用“一定是”吗?

蝌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大雁、年轮、蚂蚁:相机指导朗读。

3、齐读2-6节

四、运用处理资料

1、资料分类、模仿作诗

2、交流,读诗

五、总结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蚂蚁天气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年轮年龄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⑴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⑵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⑶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⑷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⑷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