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精选4篇)》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现象。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精选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 篇1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游、遇、进、死、匡”等,了解文言句式——被动句。
2、了解管仲的民本主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珍惜同学情谊,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楹联:“相桓公一匡天下,交叔牙万古高风”,横批“挚交千古”。
友谊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历史上多少动人的知音故事,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友谊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是无私的关怀,宝贵的信任;是正直的忠告,热情的鼓励。友谊是对理想的共同追求,是前进征途上的精诚合作,是困难关头的相互支持,是人生道路上的神圣承诺。志同道合者可以成为君子之交、金兰之交、莫逆之交、患难之交、生死之交、刎颈之交、忘年之交。而这幅楹联的主角管仲,和友人鲍叔牙的故事,更是定格为成语——管鲍之交,成为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好朋友的代名词。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管仲列传》。
二、解题和作者介绍
课文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管晏列传》是管仲、晏婴二人的合传,全传前半部分写管仲,后半部分写晏婴,二人不交叉;最后是司马迁对二人的赞词。课文节选的即是传中写管仲的主要内容。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
司马迁自述写作《管晏列传》之缘由:“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传〉第二。”指出虽然管仲的奢华与晏婴的节俭形成鲜明对比,但是二人同为齐国杰出政治家,管仲辅佐桓公成就霸业,勋业彪炳,晏婴协助景公成就治世,政绩显赫,一霸一治,泽被当代,垂范后世,二人虽隔百余年,但他们都是齐人,都是名相,又都为齐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将二人合传写成《管晏列传》。
三、预习检查
(一)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颍()上 鲍()叔牙 一匡()天下 仓廪()
召()忽 齐桓()公 少姬()好()恶()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2、常欺鲍叔
3、鲍叔遂进管仲
4、一匡天下
5、尝与鲍叔贾
6、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7、知我不遭时也
8、吾尝三战三走
9、上服度则六亲固
10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11慎权衡
12将顺其美
13下令如流水之原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用法并解释:
1、齐桓公以霸
2、召忽死之
3、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4、仲既任政相齐
5、南袭蔡
6、管仲因而信之
7、然孔子小之
(四)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2、管仲既用
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4、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5、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7、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8、妆成每被秋娘妒
9、分财利多自与
10、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子也
四、朗读课文
1、初读 读准字音,注意句读。(可由教师范读)
2、默读 参照注释,疏通文意。
3、观看投影,师生合作串讲。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游,来往),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此意为占便宜。指下文“分财利多自与”)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已而”二句:齐襄公立,政令无常,数欺大臣,淫于妇人,诛杀屡不当,鲍叔担心齐国将大乱。为避难,管仲、召忽奉襄公弟公子纠出奔鲁国,鲍叔奉襄公弟小白出奔莒国)。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公元前686年襄公被杀。前685年鲁国派兵保护公子纠赶回齐国争夺王位,先由管仲领兵扼守莒、齐要道,以防小白先行入齐争位。两相遭遇,管仲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使鲁国延误了公子纠的行程。小白率先入齐,立为桓公。桓公以军拒鲁,大败鲁军。鲁国被迫杀死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请囚)鲍叔遂进(保举,推荐)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称霸),九合(会盟)诸候,一匡(匡正,纠正)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促待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曾经)与鲍叔贾(作买卖),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困厄,窘迫),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泛指多次)见(被)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遇,逢)时也。吾
尝三战三走(逃跑),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公子纠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以……为羞)小节而耻(以……为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管仲既任政相(出任国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指百姓)同好恶。故其称曰(他自己称述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国君。一说居上位者)服(行,施行)度(节度。或特指礼度、制度)则六亲(王弼云父、母、兄、弟、妻、子)固(安固,稳固)。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维,纲,即网上的总绳,此引申为纲要、原则)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通“源”,水的源头),令顺民心。”故论卑(指政令平易符合下边的民情)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废除)之。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事物的轻重缓急),慎权衡(比较利弊得失)。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桓公实怒”二句:是说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左传•僖公四年》载:齐桓公伐楚,使管仲责之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古代祭祀,用裹束成捆的菁茅过滤去渣。包,裹束。茅,菁茅。按: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送桓公进入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与燕,并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召公,是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为三公)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齐桓公五年(前681),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图一时“小快”而“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候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与,给予。)”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候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认为他器量狭小)。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
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顺势助成)其美,匡救其恶(纠正、挽救),故上下(指君臣百姓)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王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五、品析重点语段
(一)、从内容(写了那些内容)、感情(表达什么感情)、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传记写作几个角度赏析课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鲍子也”)。
整段文字是叙述管仲的一番话,内涵丰富,语言很美,写得十分感人。
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做战、事君五个方面(管鲍合伙作买卖而管仲图利自我、管仲为鲍叔谋事未成、管仲从政频遭革职、管仲参战屡次逃逸、管仲未如召忽般于公子纠被杀后尽忠殉难)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从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从语言上看,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从传记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的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二)、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观)主观因素:
“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管仲是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思想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顺民富民是强本之策,他以“与俗同好恶”为指导思想,围绕“顺民因俗”而展开改革。在管仲的政治实践中,社会治理,国家富裕,军队强盛,君主称霸,都系于民。因为人民是社会财富的生产者、创造者和积累者,要使他们承担起富国强兵的责任,必须使他们先富起来;富民的根本要义是“顺民心”;顺民心的根基所在是顺民欲、足民欲。欲望之于民,是根本的,满足民的根本性欲望,是顺从民的本性与意愿;只有顺从了民的本性与意愿,民们才可能脚踏实地地生产、劳动,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才会心甘情愿地听从号令,遵守法律,拥戴君主,服从统治,服务国家。所以,民乃国之本,欲乃民之本:以民为本,即是以欲为本。顺民欲、足民欲,则民富,民富则国富兵强。要顺民心,就得推行“与俗同好恶 ”,必须实施“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客观因素:
1、朋友知己之情。
《管晏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友朋相知。
管鲍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2、君臣知遇之恩。
《管晏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君臣之间的遇合。齐桓公是一个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君王。他即位后,不计前嫌,任用曾箭射自己的管仲为相,诚心接纳管仲之计谋。后来有人進谗言,中伤管仲,齐桓公不仅加以驳斥,而且对管仲更加信任,尊为“仲父”,明确“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这样,使得管仲能够施展他的聪明才智,作出一番事业。在君权至上的时代,积极用世的士人想要有所作为,成就非凡事业,关键更在于君主的知与不知、用与不用。桓公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忘却一箭之仇,深知管仲才干而委之以重任,并且虚心纳谏,而管仲也真能洞悉桓公的心性,勇于进谏,多方劝说,以端正桓公的言行。桓公、管仲
二人堪称互为知己,君臣之间的遇合成就了显赫的霸业。风云际会——比喻有才能之士遭逢时会;也比喻君臣际遇。
(三)、清代李晚芳《读史管见》中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二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有知越石夫之晏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赎。多鲍叔之知人,与执鞭所欣慕,皆情见乎辞矣。”如何理解?
参考:司马迁为管仲、晏婴立传,详叙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晏婴礼贤越石父、晏婴识拔御者三则轶事,点染桓公与管仲、景公与晏婴的能知能用,以此礼赞友朋相知、君臣遇合的知己之情。
司马迁对于友朋相知、君臣遇合是极为企盼的。
在司马迁的人生际遇中,李陵事件是一重大转折。本于拳拳之忠、款款之愚挺身而出,为李陵辩护,但却换来诬上、下狱的悲惨下场。司马迁能为素无深交的李陵出面辩诬,然而当他身陷囹圄并且“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时,得之于朋友的,却是“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最后腐刑受辱。司马迁对于友谊的看重与他人对于友道的轻弃,适成鲜明的对比。司马迁不愿自尽而遭受宫刑,只为完成一生的志业──《史记》的撰作,这分苦心孤诣有谁能懂?众人蔑视轻贱、不能知己的凄凉况味只能独自默默承受。而在《管晏列传》的管、晏轶事中,司马迁的类似遭遇与情感共鸣实在历历可见。司马迁基于爱才之心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投降匈奴辩诬,犹如鲍叔推荐待罪之管仲于齐桓公。司马迁也曾有过管仲般“幽囚受辱”、越石父般“在缧绁中”的遭遇,亦渴望有人能如晏婴般“解左骖赎之”、“感寤而赎我”,如鲍叔般“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而令自己“信于知己者”。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辰、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喟,使得司马迁为管、晏二人立传时,对于管鲍的知交相得、晏婴的拔擢越石父与御者,不觉神往。
六、课后作业:
1、落实字词,整理到笔记上
2、随笔:《从管鲍之交谈交友》
预习题参考答案:
一、yǐng bào kuāng lǐn shào huán ji hào wù
二、1.交往2.占便宜3.推荐,举荐4.纠正,匡正5.做买卖6.窘困,困厄7.遇,逢8.逃跑9.施行,10.舍弃,废除11.比较利益得失12.扶持13.通“源”,源头。
三、1.称霸(动词)2.为之而死(为动用法)3.以。为羞,以。为耻(形容词意动用法)4.做相国(名词用作动词)5.向南(名词作状语)6.使。守信用(使动用法)7.认为器量小(形容词意动用法)
四、1--8,被动句。9.宾语前置10.判断句
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 篇2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苏武传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知识链接
作者及作品 :
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 岁入洛
1、作者及作品 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 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 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 写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 229 年的 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 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 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 要史书。
写作背景: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 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 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给字词注音
稍迁至栘()中厩()监 ; 数()通使相窥()观 ; 且()鞮()侯; 厚赂();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昆()邪()王;
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置煴()火,覆武其上; 於()靬()王;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啮()雪; 旃()毛; 檠()弓弩; 扶撵();
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 故使陵来说()足下 ; 斧钺()
2、划出文中通假字
课中探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②与旃毛并咽之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⑤法令亡常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⑦武父子亡功德
⑧信义安所见乎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二、基础积累
(一)结合课文注解,自学释疑: 第一段:
1、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2、兄弟并为郎,稍迁栘中厩监。....
3、数通使相窥观。.
4、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 .
5、汉亦留之以相当 .
6、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句式特点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8、乃遣武以中郎将使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请你为本句子断句,找出其中句式特点。翻译本句:
9、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10、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11、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
12、单于益骄,非汉所望 ...
第二段:
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
2、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
3、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
4、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
5、幸蒙其赏赐 .
6、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
第三段:
1、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翻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
3、虞常生得 ..
4、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
5、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
6、事如此,此必及我 ..
7、见犯乃死,重负国 ..
【温故知新】
①承蒙见教 .
②慈父见背 .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③所见所闻 .
5、虞常果引张胜 .
【温故知新】
①引蛇出洞
②引兵而东
③引弓搭箭
④引佩刀自刺
6、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翻译
7、宜皆降之
.
第四段
1、屈节辱命 ..
2、自抱持武 .
3、武气绝半日 ..
4、舆归营 .
5、单于壮其节 .
6、朝夕遣人候问武 ..
第五段
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温故知新】
①晓之以理 .
②家喻户晓 .
③春眠不觉晓 .
2、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
3、剑斩虞常已 .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4、单于募降者赦罪: 翻译句子
5、幸蒙大恩 .
6、君因我降 .
7、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 整句翻译:
8、何以女为见? ..
9、空以身膏草野 ..
10、使(女-汝)绝人生死,不平心持正 ....
【拓展】平心而论-平心:心情平和,不动感情;论:评论。平心静气地给予客观评价。
11、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
12、若知我不降明 .整句翻译:
(二)朗读课文一至五段,将有疑问的词、句写在下方。
三、学习小结
第二课时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学习任务:掌握文章第六至第十段的文言知识
一、检查复习
1、因
因厚赂单于 欲因此时降武
2、益 单于益骄 武益愈
3、以 少以父任
汉益留之以相当 以货物与常
二、基础积累
(一)结合课文注解,自学释疑 第六段
1、单于愈益欲降之 ..
2、绝不饮食 ..
3、天雨雪 .
4、杖汉节牧羊 .
5、羝乳乃得归 .
6、於靬王爱之 .
第七、八段:
1、武使匈奴明年 ..
2、不敢求武 .
3、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
【温故知新】 素善留侯张良 素昧平生
4、虚心欲相待 ..
5、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于)亡人之地 ....
6、信义安所见乎? .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7、闻已更嫁矣 ..
【温故知新】 改弦更张 少不更事
8、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整句翻译:
10、勿复有云 .
11、皆为陛下所成就 .
12、兄弟亲近:我们兄弟成为皇帝的亲近之臣。
13、诚甘乐之 ..
14、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整句翻译:
15、子卿壹听陵言 .
16、王必欲降我,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
17、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
18、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第九、十段:
1、汉求武等 .
2、匈奴诡言武死 ..
【经典回放】 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用兵的策略是一种欺诈之术。诡-欺诈)
3、常惠请其守与俱,得夜见汉使。..整句翻译:
4、如惠语以让单于 ..
6、武等实在 ..
7、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二)朗读课文第六至第十段,将有疑问的词、句写在下方。
三、请你回顾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出各部分内容大意
四、探究讨论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提示:不论“自杀”还是“求活”,都要从“动机”上去考虑。
第三课时
学习任务:探究文本
方法指导:针对探究题目回归文章,构思结论,形成文字;小组内交流心得;再次修改形成最后的结论。合作探究:
一、卫律、李陵劝降方式有何不同?苏武拒降态度又有何不同?
二、本文里各种人物对苏武这一形象的塑造起了对比的作用,请找出文中和苏武作对比人物形象,尝试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对塑造苏武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三、“爱国“和“爱家”在中国人的眼中素来是合二为一的 —— 正所谓“国之不兴,何以为家?”。李陵因汉武帝斩杀其全家而就从此甘心叛国,而苏武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你如何看待“爱国”和“爱家”的,两者之间是矛盾的还是统一的呢?你是如何处理的呢?(120字)
①观点:
②讲道理:
③举事例:
④结论:
小结:
本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和利诱誓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 迹,有力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课外拓展】
1、苏武事迹,古代诗词中常用作忠贞报国守节不屈的典故。① 典故:羝乳乃得归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李白《苏武》 ”)“向并门少待、白首牧羝人,正海上,手携李卿。(屈大均《紫萸香慢 送雁》 ”)
② 典故:苏武持节(原文: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交河北望天如海,苏武曾将汉节归。(张仲素《塞下曲》 ”)“肠断帝乡遥望日,节旄零落汉家臣。(陈羽《读苏属国传》 ”)
③ 典故:雁足系书(原文: “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莫劳雁足传书信,愿向凌烟阁上看。(鲍融《赠远》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王勃《采莲曲》 ”)
④典故:典属国(原文: “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 ”)“悠哉典属国,驱羊老一生。(聂夷中《胡无人行》 ”)
2、民歌《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 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学后感悟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号
必修四 编写时间
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可谓历尽艰辛,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誓守节操,就连敌首单于都“壮”其节,面对这样的一个伟岸的爱国形象你有何感受?拿起手中的笔,将你内心中的话语述诸笔端吧
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 篇3
《屈原列传》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研习课文1—3节。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背诵第三段。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默写背诵文段。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
涵咏背诵
自主合作
互动探究
【知识衔接】
1、简介屈原的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2、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3、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它以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属(zhǔ)草稿
惨怛(dá)帝喾(kù)
靡不毕见(xiàn)举类迩(ěr)
濯(zhuï)淖(nào)蝉蜕(tuì)滋垢(gîu)浊秽(huì)皦(jiào)然泥(niâ)而不滓(zǐ)z者也
既绌(chù)商於(wū)屈匄(gài)既咎(jiù)眷(juàn)顾
相随属(zhǔ)唐昧(mî)憔(qiáo)悴(cuì)
啜(chuî)其醴(lí)
物之汶汶(mãn)者乎
罹(lí)难
枯槁(gǎo)温蠖(huî)汨(mì)罗
被(pī)发
渔父(fǔ)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简介屈原的姓名、家世、所任官职、为政才能,以及楚王对他的信任。
第二部分(2---3)写屈原遭谗被疏后“忧愁忧思而作《离骚》”,说明了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和心理状况,评述了《离骚》的思想内容和写法,并对屈原的人品作出了“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高度评价。
第三部分(4---9)历叙屈原被罢黜后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表现楚国的日益衰败,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
第四部分(10---12)叙述屈原的放逐和自杀,交代屈原死后楚国为秦所灭。
第五部分(13)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二、学习第一、二部分
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
(2)、人穷则反本(“反”通“返”)
(3)、糜不毕见(“见”通“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二)重点文言词语释义:
(1)、娴于辞令(熟练、熟悉)
(2)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
(3)、屈平属草稿(写作)(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法令,两词都是同义复用)
(5)、平伐其功(自夸、炫耀)
(6)、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
(8)、可谓穷矣(处境困难)
(9)、其文约(简约)
(10)、其词微(含蓄精深)
(11)、明道德之广崇(阐明)
(12)、治乱之条贯(条理,规律)
(三)、词类活用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做名词,识别力)
(2)、谗谄之蔽明也(动词活用为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3)、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做名词,邪恶、不正的小人)
(4)、蝉蜕于污秽(名词做状语,像蝉那样;形容词做名词,污浊的环境)
(5)、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做名词,端方正直的人)
(6)、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做动词,阐明)
(四)、文言句式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
(2)、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
(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
(4)、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被动句)(7)、明道德之广崇(定语后置句)
(五)、翻译句子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一个人在处境危急的时候必定要念及上天和父母,所以人每当劳苦疲惫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有了病痛和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喊父母的。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表现的旨意却极远大,所举的事例虽是人常见的事物,但表现出来的意义却极深远。
(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他学识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熟悉外交应酬的辞令。
三、文本探究:
1、课文第一段重点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并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的如此简约?
答: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外交能力三个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写的简约,是因为作者为屈原写传的重点是表现其失意后的忠君爱国和发愤著书的情况。
2、研读第三自然段,指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并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的?
答:(1)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以下几个方面:
解题:离骚者,犹离忧也。
成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内容: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风格:其文约,其词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导学案
(二)【学习目标】
1、研习课文4--9节。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3、如何理解屈原的被疏与楚国的日益衰败。
3、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方法】
涵咏背诵
自主合作
互动探究
【学习过程】
诵读理解: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及学案疏通文意。
2、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第三部分的大概内容。
一。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1)、屈平既绌(“绌”通“黜”)
(2)、齐与楚从亲(“从”通“纵”)
(3)、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
(4)、乃令张仪详去秦(“详”通“佯”)
(5)、使于齐顾反(“反”通“返”)
(6)、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
(二)、文言重点词语释义
(1)、惠王患之(担心、畏惧)
(2)、齐与楚从亲(合纵)
(3)、楚诚能绝齐(如果)
(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全部)
(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第二年)
(6)、臣请往如楚(往、到)
(7)、奈何绝秦欢(断绝)
(8)、屈平既嫉之(憎恨)
(9)、人君无愚智(无论)
(10)、冀幸君之一悟(希望; 全部)
(1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
(1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一件接着一件)
(三)、词类活用
(1)、厚币委质事楚(名词做动词,用丰厚的礼物)
(2)、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
(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做状语,在宫内;在外面)
(4)、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容词 做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5)、身客死于秦(名词做状语,像客人那样)
(6)、秦虎狼之国(名词做状语,像虎狼一样)
(7)、时秦昭王与楚婚(名词做动词,结为婚姻)
(四)、文言句式
(1)、大破楚师于丹淅(状语后置句)
(2)、遂绝齐(省略句)
(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省略句)
(4)、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
(5)、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
(6)、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
(五)、翻译句子
(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秦惠王畏惧齐楚两个大国联合,于是就命张仪假装背离秦国,并用丰厚的礼物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2)、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张仪听说了,就说:“拿我一个张仪就能抵上汉中的大片土地,我请求您允许我到楚国去。”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到了楚国,张仪又用丰厚的礼物收买了当权的大臣靳尚,还在怀王宠爱的妃子郑袖面前编造了一番骗人的鬼话。
(4)、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屈原当然更憎恨子兰,他虽然被流放,但仍眷念着楚国,惦记着怀王,始终没有忘记有一天能够回到朝廷来,并希望君王能彻底的醒悟过来,一切坏的习俗全都改变。
(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一个国家的君王无论他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也无论他是有才能的,还是没有才能的,没有一个不想任用忠臣来侍奉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
【文本探究】
1、本文的题目是《屈原列传》,为什么这里用大量的篇幅来写楚国的政治而不写屈原?
答: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实写楚国的命运,其实是写屈原对楚国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都昏庸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江。
2、阅读第九自然段,概括该段内容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并指出每一个角度运用的表达方式。最后分析该段表达了屈原和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1)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人君“不知人之祸”。
(2)既强调屈原的忠贞不渝和九死未悔,也鲜明的表达了作者对屈原遭遇的愤愤不平和深切同情。
【互动探究】:
一、被动句的表现方法总结:
1、无专门词语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兵措地削,亡其六郡。
2、介词“于”
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3、介词“见”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4、“见„„于”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介词“为”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6、“为„„所” 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
其后楚日益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为所”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8、介词“被”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为: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语气词,表反问
竟为秦所灭
介词,被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变为,变作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介词,替,给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因为
闻秦王善为秦声
弹奏
我为赵将
表判断
为刎颈之交
成为
【附:关于史传“变体”】
我们读完《屈原列传》之后总觉得和一般的传记不同,这篇传记用了大量的议论,和前面《高祖本纪》相比较就能明显地感觉得到,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来写呢?
a、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他和李陵本无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士”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矢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加上他又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当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现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坏话,于是就想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这一来,就触怒了武帝,被下狱治罪,被处以腐刑。在封建士大夫看来,受腐刑,这是极大的耻辱。他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发愤写出《离骚》一样。这就是他要在《屈原列传》中寄托自己政治幽愤的原因。
b、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焚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 篇4
《苏武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课时安排:两至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结合注解及《创新设计》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没有完成便去世。于是班固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被以私改国史的罪名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汉书》的写作。班固诗、文、赋俱佳,《两都赋》是汉代京都大赋名作,《咏史诗》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二)自由诵读课文,疏通生字生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稍迁至栘()中厩()监 数()通使相窥()观 ....汉亦留之以相当()且鞮()侯单()于初立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谋反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左尹秩訾()曰 置煴()火,覆武其上 ..天雨()雪,武卧啮()雪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从至雍棫()阳宫 ...虽蒙斧钺()汤镬()喟()然叹曰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畔主背亲:
与旃毛并咽之: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空自苦亡人之地: 信义安所见乎: 法令亡常: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武父子亡功德:
请毕今日之驩: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前以降及物故:
(三)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各自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小组进行讨论,归纳各层次大意。
(四)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借助注解及工具书,完成下列字词句的积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稍迁至栘中厩监 汉亦留之以相当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谋反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幸蒙其赏赐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虞常果引张胜 ..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惠等哭,舆以归。单于壮其节 剑斩虞常已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幸蒙大恩,赐号称王 ..空以身膏草野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2.翻译下列句子。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二、合作探究
1.文章第一、二部分所写人物众多,试探究文章写张胜与卫律对刻画苏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2.文章第二部分卫律用了哪几种手段劝降苏武?苏武是如何应对的?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研读文章第三、四部分,借助注解及工具书,完成下列字词句的积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且陛下春秋高 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自分已死久矣 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2.翻译下列句子。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子卿尚复谁为乎?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二、合作探究
1.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2.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3.文章第三部分重点写了李陵劝降苏武,试比较李陵劝降的情形与说辞和第二部分卫律劝降的有何不同,苏武在回答的措辞和态度上又有何不同?
4.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
三、课堂总结
四、反馈检测:
完成《创新设计》p72“基础巩固”1---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