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历史教案(优秀5篇)正文

《历史教案(优秀5篇)》

时间: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历史教案(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古代历史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两河流域的太阳历和星期制度;卡尔纳克神庙;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阿拉伯数字;两河流域的十进位法和六十进位法;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史诗;诺亚方舟神话

2.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

(1)科学知识产生于生产斗争的需要和实践。

(2)在奴隶和劳动人民劳动的基础上,产生了。

(3)古代亚非人民在文字、天文、历法、建筑、数学、医学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标志着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3.能力培养目标:

使学生掌握古代亚非地区多方面的成就和影响,从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并成批判、继承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要点:

1.重点:古代东方文字的影响,太阳历,阿拉伯数字,建筑奇迹。

2.难点:史诗和神话

3.要点: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字

2.楔形文字

3.字母文字

二、天文和历法:

1.太阳历

2.太阴历

3.星期制度

三、雄伟的古代建筑

1.卡尔纳克神庙

2.空中花园

四、数学

1.阿拉伯数字

2.十进位和六十进位法

五、古埃及木乃伊

六、史诗与神话

1.《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

2.“诺亚方舟”神话

(三)授课时数: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汉谟拉比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2.佛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导入新课]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这些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对人类文明与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地区的文化。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文字就在这里出现。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字:

为什么叫象形文字呢?就是因为它用图形来表示事物。请同学们看课本15页《象形文字》。在这里可以看到,埃及人画了两条腿,表示“走”,画了一只眼睛,眼睛下面用三条竖杠表示眼泪,以此表示“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一共有700多个。后来,这些符号除了表示意思外,也表示一定的音节,在此基础上,音节字中的一部分简化为字母符号,共24个。因此,这种文字为以后的字母文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说明了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是有影响的。(找学生读15页彩框内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复杂难懂,只有少数祭司和书吏掌握,因而在埃及有专门以抄写、记录为职的书吏。请同学看课本15页插图。(读古埃及灭亡后……)这块石碑是在罗塞塔发现的,所以又称罗塞塔石碑。请同学们看16页插图,这块石碑是用黑玄武岩做成的。长114cm,宽72cm,上面有三种文字:上面是世俗体,即象形文字的草写体,中间是象形文字,下面是希腊文。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根据十多年的刻苦钻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822年成功地释读出托勒密的名字,终于使象形文字的释读获得了决定性突破。图中引出的方框中的文字就是托勒密的名字,上面是象形文字的草体,下面是希腊文字。

在古埃及人创造象形文字的同时,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又创造了楔形文字。

2.楔形文字:

那么,什么是楔形文字呢?(找学生读P16彩一句)请同学们看16页《楔形文字》。楔形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为了书写简便,人们逐渐对一个事物不全画出来。而是只画出其中最能表现出其特征的部分,于是原来的图画逐步转变为直线图形。19世纪中叶,英国人罗林生在波斯发现了刻有古波斯文、埃兰文、巴比伦文三种楔形文字的贝希斯敦铭文。他借鉴前人成果,对照比较三种文字,终于释读了楔形文字。当时,这种文字在西亚地区广泛传播。西亚各民族对它略加修改后,作为自己的文字长期使用。

由于楔形文字往往一符多义,难以掌握,逐步被字母文字所取代。

3.字母文字:

腓尼基人在象形文字和古西亚文字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拼音字母。说起腓尼基字母的发明,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有一个叫卡德穆斯的腓尼基木匠,是个远近皆知的聪明人。有一次,他在别人家里干活,需要一件工具,恰好忘记带来了,他随手拿起一块木片,用刀在上面刻了点什么,然后让一个奴隶送给在家中的妻子。卡德穆斯的妻子看了木片,什么都没说,递给奴隶一件工具。奴隶惊呆了,认为他的主人是在用一种神秘的方式,通过木片上的符号表示他需要的东西。据说卡德穆斯在木片上划的就是腓尼基第一次出现的字母文字。许多人知道这件事以后,来向卡德穆斯请教。卡德穆斯就将他发明的字母文字教给了其他人,这样腓尼基字母就逐渐传播开来。请同学们看课本16页《字母文字演进表》和17页《西方字母渊源》,希腊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了创造了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古代亚非的人民又制定了天文、历法。

二、天文和历法:

1.太阳历:

埃及的太阳历早在6000多年前就问世了。马克思曾经说过:“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充分肯定了天文、历法与生产的关系。埃及人为了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了尼罗河泛滥的规律。他们发现两次泛滥之间大约为365天。同时,还发现,每年6月17或18日早晨,尼罗河开始变绿,这是尼罗河泛滥的预兆。当尼罗河水的潮头来到(孟斐斯)今天的开罗附近时,天狼星和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埃及人把它作为一年的开始,两次泛滥期间为一年。以此为依据,把一年分为泛滥期、播种期、收获期,生动地反映了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埃及人又把一年定为365天,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节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虽然每隔4年就误差一天,但它使用起来简单方便,后来传入欧洲,经过罗马凯撒和教皇格利哥里不断改进,成为今天通用的公历。

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对月亮圆缺变化规律的观察,制定了太阴历。

2.太阴历与星期制度

它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以刚刚露出月牙来的这一天为开端,以月亮最圆的一天为月中,以月亮又变成月牙的那天为一月的终结。那么太阴历对每月天数又是怎么规定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7页,读……

当时,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能够区分五大行星和恒星,对五大行星的运行轨道观察得相当准确,他们将星宿和诸神联系起来,星就是神,因此星的符号也就用来表示神的概念。每天有一个星神值勤。七天一轮回,所以把七天作为一周,请同学们看17页表格,它分别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球的名称来命名。所谓星期,就是星的日期。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去掉了加在星期上的迷信色彩。星期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现在通行的七天一星期制度的来历。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印度的天文历法,我找一位同学读一下17—18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它与埃及的太阳历有何异同?

三、雄伟的古代建筑

在古代埃及,除了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外,还修造了大量的神庙,其中最壮观的要算卡尔纳克神庙了。

1.卡尔纳克神庙

卡尔纳克神庙,就是阿蒙神庙,因为它位于埃及的卡尔纳克村而得名。阿蒙是底比斯的庇护神,后来被尊为太阳神,成为国家的最高神。埃及国王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儿子,每次对外战争的胜利,都认为是阿蒙神保祜的结果。战争结束后,就把大量的战利品献给阿蒙神庙。经过几百年埃及国王的不断添造,阿蒙神庙终于形成了一组庞大的寺庙建筑群,那么,何以能体现出它的雄伟壮观呢?请同学读课本18页彩框内第一段和《卡尔纳克神庙贵遗址》。

2.空中花园

请同学们看课本18页《巴比伦空中花园》这幅想象画,空中花园是新巴比伦时期建造的,当时新巴比伦的国王为讨好王后,下令在首都巴比伦建造空中花园,它实际上是一座假山花园。它采用立体造园的方法,将花园置于高高的平台之上,远远看去,花园就像在天空中一样。请同学看18页彩框内的部分。空中花园建成以后,成为巴比伦城建设的最主要部份,与金字塔一样,成为古代世界的八大奇迹之一。

后来,波斯占领新巴比伦后,空中花园随之被毁。

四、阿拉伯数字和古埃及木乃伊

1.阿拉伯数字:

提问:阿拉伯数字是指哪些数字符号?(……)除此之外,印度人还发明了定位计算的十进位法。由于定位计算,同一个数字处于不同的位置,就表示不同的数值,如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就在该位上写“0”。“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意义重大。那么,这些数学符号由印度人发明的,却为什么称为阿拉伯数字呢?(因为这些数字符号是由阿拉伯人传人欧洲的)由于采用十进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笔画简单,书写方便,一目了然,因而很快在世界上流传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2.六十进位法:

而两河流域的人们不仅采用十进位法,还采用六十进位法。巴比伦人认为整个天穹每24小时一次回转,每小时60分钟,我们不能不惊叹他们的聪明才智。这种昼夜和时间的划分,以及六十进位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他们还将圆周划分360°。

恩格斯曾经说过,和其它一切科学一样,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是从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从计算时间和制造器皿产生的。随着生产的需要,古埃及摸索出计算长方形、三角形、甚至圆形面积的方法,推算出圆周率为3.16。

3.古埃及的木乃伊。

木乃伊,是希腊语的译音,意为被保存下来的尸体。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还要在冥世,即阴间生活,请同学们看课本19页《冥世之神称心脏重量》图,这幅画是从一座墓葬中出土的。画的右侧坐的是冥世之神奥西里斯。狗(或豺狼)头人身的阿努比斯正在给一个妇女的心过秤,天秤另一端放着象征“真理”的羽毛或神像,天平上端坐着一个狒狒模样的神正在记录结果。古埃及人认为,人们在世时干环事,他的心就变小,减轻,死后就受到审判和惩罚,但只要保住肉体,灵魂就会依附于肉体万世长存。木乃伊就是经过防腐处理的干尸。制作木乃伊的最好办法是“先用钩子把死者脑浆从鼻孔中取出,再把一些药水灌进去清洗其它部分,接着在尸体腹部割一个口,把内脏全部取出,用和有香料的酒冲洗腹腔,然后用桂皮、乳香等香料把它填满,最后按原样缝好。把尸体在小苏打、盐水或其它防腐液中,溶去油脂泡掉表皮,经70天后,把尸体取出冲洗、晾干,用麻木裹紧,外涂树胶,以免尸体接触空气,这样制作成的木乃伊可以保存几千年。

五、史诗和神话:

1.《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著名长诗,起源于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摩诃婆罗多》梵语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全诗20万行,讲的是婆罗多族国王的两支后裔的一场大战。古代婆罗多族国王是一个瞎子,国事全由弟弟来处理。国王有100个儿子,组成俱卢族。国王弟弟有五个儿子组成班度族。国王的弟弟死后,他的儿子全由国王抚养。五个兄弟个个武艺高强,遭到俱卢族兄弟的嫉妒,一次又一次受到他们的迫害。他们找了些盟国进行决战,结果,俱卢族大败。老国王的99个儿子被杀死,太子逃脱后最后也被杀,由于相互残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班度兄弟决定和俱卢族讲和,化战争为和平,化仇恨为友谊。这部长诗反映了古代战争的场面和社会生活面貌,是一部印度社会的百科全书,被马克思喻为印度的“伊利亚特”。《罗摩衍那》梵语中的意思是罗摩的漫游。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请看课本20页……

在古代西亚,也曾经流传着一个关于洪水的故事,即诺亚方舟的故事。

2.诺亚方舟的故事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0页。(找学生读)这就是《圣经》中著名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后来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现在联合国徽记上也画着两根金色的橄榄枝。

[巩固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了解产生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知识产生于生产斗争的需要和实践,古代亚非在文字、天文、历法、建筑、数学、医学和史诗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是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和智慧的结晶,它标志着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六)板书:

第四课

国家或地区

类别

埃及

西亚

印度

文字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天文和历法

太阳历

太阴历和星期制度

每年12月,每月30天

建筑

金字塔,卡尔纳克神庙

空中花园

佛塔

数学

圆周率

十进位和六十进位

阿拉伯数字

医学

木乃伊

史诗和神话

诺亚方舟神话

《摩》《婆罗》史诗

(七)作业:

1.古代北非和西亚产生了哪些古老的文字?

2.古代亚非有哪些重要的文化成就?

《历史》教案 篇2

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出示《耕获图》

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温暖。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学生思考: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广州、泉州)

(通过图片展示说明南方手工业的水平)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强调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

(2)市舶司的设立

3、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4、小结: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作业:课后作业

《历史》教案 篇3

历史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

【时间】 

【地点】 七年级(3)班

【课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1、 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 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本课内容。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是隋唐兴盛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2、 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重点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难点:科举制的影响

【教具】  小黑板(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教学过程 】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P13

2、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P10

导入  新课

除了唐玄宗积极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基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请看P15,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

老师: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巩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行改革。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举制度这个办法?

(老师解说)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一、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老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分科考

正式设置进士科

扩充国学的规模

殿试/武举的开始

多次亲自面试

雏形

创立

完      善

(老师简介)1、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

2、进士科主要考核内容的变化:时事策论/隋炀帝、加试经史/唐太宗、加试杂文/唐高宗、诗赋/唐玄宗

思考下列古文的含义:

1、“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2、“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思考P16“动脑筋”:

(有,填空题。)

思考P18“活动与探究1”:  如何看待李德裕的观点?

(不妥,熟悉朝廷礼仪只是有利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但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

二、科举制的影响

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

老师: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径,政治上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唐诗的繁荣。)

思考P19“活动与探究2”:中国选官制度对世界的影响。

(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的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积极影响。)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科举制与当今的考试制度有何异同(小组讨论)。能结合科举制度的历史提出建议的成长记录袋加1-2分。

【结合板书小结】

【板书设计 】

一、             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分科考

正式设置进士科

扩充国学的规模

殿试/武举的开始

多次亲自面试

雏形

创立

完      善

二、科举制的影响

【作业 布置】《新学案》的练习

教学反思

《历史》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巴黎公社;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的产物;通过分析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使学生认识到: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情操、意志品质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在欧美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在主要国家确立。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产生很多新的社会问题:不平等的加剧,劳资双方的冲突与对立等等,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抗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在和资本家的不断斗争中,逐渐产生了自己思想的代言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运动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用来改造世界和解放自己。从此,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第一国际的建立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巴黎公社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其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重点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是本课重点。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资产阶级为自己挖掘了坟墓。巴黎公社是当时社会主义运动的典型例子,恩格斯说“想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请看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第一次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代表着时代的最高峰。同时,公社的历史经验,值得借鉴和研究。

难点分析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则是本课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要分析透彻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巴黎公社不同于以往的无产阶级运动,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新的国家机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这些都体现在巴黎公社的原则中。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要紧密联系工业革命影响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阐明矛盾发生的根源及不可调和性,说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并对经济危机、早期工运特点加以解释。

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工人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从历史条件分析其必然性和偶然性。由学生概括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原则,并得出结论:巴黎公社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同时,也有局限性;公社的原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可适当增加些资料,吸引学生兴趣和进行革命主义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

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则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

学生阅读教材第76-78页并概括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和工业革命有没有联系?能不能说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暴露出来,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经济危机频频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壮大起来,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向政治斗争转化,不再作为资产阶级的附庸。三大工人运动为科学理论的诞生奠定阶级基础。同时,工人运动开展需要科学的理论的指导,马、恩在广泛吸收人类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唯物史观揭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必然产物;而剩余价值学说,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找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创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科学社会主义不但符合当时的客观情况,而且经历史验证,是完全正确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8页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共产党宣言》的有关内容。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规律;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作用;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二、第一国际

学生阅读78页第四自然段,分析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

阅读79页关于《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的材料,概括第一国际的主要活动:

主要活动:声援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其顶点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帮助各国工人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独立政党,如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

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无产阶级由分散斗争走向国际联合。斗争目的由要求政治民主发展到要求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目的更明确,群众影响进一步扩大。

三、巴黎公社

学生阅读79页第二自然段,分析巴黎公社成立的根源及特殊原因,指出巴黎公社出现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有必然性,同时也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有偶然性。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之间的内在关系。

学生概括政权建设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及局限性:

巴黎公社是暴力革命的产物,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后,建立了新兴国家政权;公社的选举公社委员会,兼管立法和行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公社的实施措施,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说明了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但同时,巴黎公社有突发性的特点,未对所有制做出明确规定,不完全等于社会主义运动。

巴黎公社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大胆试验。公社的原则也是最宝贵的经验,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并用无产阶级专政取而代之。

教学设计思想

运用启发式的问题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前进,存在着旺盛的生命力。

板书设计 

优质高中历史教案 篇5

高二历史《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复习教案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4)掌握“走出去”战略,理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如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分析。要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中国地图,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学生自己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完成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我国对外开放初步形成的特点,从区域上讲,我国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它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的。教学时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如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中出现的对外开放新形式,可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放在开发、开放浦东后讲,这样易使学生清晰掌握对外开放体系。

★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的对外开放又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新格局,有何特点?我们将在本课中继续学习、探讨这些问题。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背景:

1、国际方面:

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

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2、国内方面:

①“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3)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

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资金是不可能的。”

请回答: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理论上:

首先,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次,社会化大生产不仅使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具有必然性,也为其创造了可能性。

再次,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

实践上:发展对外经济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不断加强对外关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曲折历史来看,封闭就要落后,开放才能获得迅速发展。

(二)过程:

1、经济特区的创办:

(1)概念:

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2)创办: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

【备课资料】“出口特区”的由来

我国的特区最初称为“出口特区”。出口特区,即在一定的区域内实行一系列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政策和管理体制,以求找到一条打破陷入僵化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尽快把经济搞上去的新路。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谈了广东开放搞活的设想,提出广东省委希望中央在深圳、珠海、汕头划出一些地方实行单独管理,作为华侨、港澳同胞和外商的投资场所,按照国际市场需要组织生产,初步定名为“贸易合作区”。邓小平听取汇报后非常兴奋,提出了“办一个特区”的意见:“还是叫特区好,过去陕甘宁边区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同年5月5日,广东省委具体提出《关于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出口特区的初步设想(初稿)》。这不仅是第一份关于兴办特区的设想方案,同时也是“特区”一词第一次在正式的文件中出现。同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1979)50号文件,批准广东、福建两省的报告,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要求两省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决定先在深圳、珠海创办“出口特区”。

1980年3月24日至30日,受中共中央、国务院委托,谷牧在广州召开广东、福建两省会议,讨论研究如何进一步贯彻中央关于两省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指示。会议肯定了两省省委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贯彻对外开放方针、试办出口特区等工作中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采纳与会者的建议,将“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

根据两省的有利条件,中央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提出的设立特区的议案,并批准了《广东经济特区条例》。“经济特区”这个至今仍让人激动的名称被书写在共和国光辉的历,8月26日这一天,也成为了中国经济特区的成立纪念日。

②1980年,设立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③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备课资料】海南建省设特区的20年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转变,从一个发展滞后的边陲岛屿到初步繁荣昌盛的经济特区的转变,取得改革开放发展20项在岛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率先”:

1.1988年开始,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88年,率先进行省级机构改革试验,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架构。

3.1991年,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同价改革。

4.1991年,率先推行全民所有制企业股份制试点,全面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

5.1992年,率先实行省级统筹的社会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

6、较早设立经济开发区和保税港区。1992年3月,率先设立由外资成片开发的洋浦经济开发区,国家赋予洋浦经济开发区惠的政策。2007年9月,洋浦保税港区获准设立,成为全国第4个保税港区。目前,洋浦经济开发区已成为正在崛起的临海工业基地。

7.1993年,率先实行“一脚油门踩到底”的燃油附加费改革,取消岛内公路上所有收费关卡,将公路养路费、道路通行费和运输管理费等合并为“燃油附加费”。

8.1993年,率先实行“先上车后买票”的企业登记制度,将申办企业法人由审批登记制改为直接核准登记制,取消企业主管部门和部门。

9.1999年2月,率先作出建设生态省的决定。2000年,率先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态村7774个,占全省自然村的33.4%。

10、率先设立亚洲的对话平台――博鳌亚洲论坛。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召开成立大会,选定琼海市博鳌镇为永久性会址。

11.2000年,率先实行落地签证政策。对美国、日本、俄罗斯等21个国家持普通护照、5人以上的旅游团队,在海南停留时间不超过15天,实行免办签证入境。

12.2003年,率先实行航权开放试验。开放第三、四、五种航空运输业务权,海南成为全国最开放的天空。

13.2004年,率先取消了农业特产税,2005年比全国提前一年取消了农业税,农民提前进入“无税时代”。

14.2005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

15.2007年,率先提出请国家批准把农垦交由海南统一管理,从根本上解决管人管事管资产相脱节、改革发展稳定责任主体不统一的问题。海南农垦拥有全省四分之一土地、八分之一人口。国务院支持这项改革,已经原则同意将海南农垦交由海南统一管理。

16、从2005年开始,海南用两年多时间率先统一了全省城乡教师工资标准,使贫困地区包括教师在内的财政供养人员的收入水平提高70%以上。

17.2006年开始,海南率先对边远贫困地区和核心生态保护区初中以下学生实施“教育移民”扶贫工程,让他们到县城免费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今年计划投入1.5亿元,将8个市县边远贫困村庄的9000多名中小学生搬迁到县城免费就学。

18.2007年,海南率先提出以更加开放的措施,逐步把海南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

19.2008年,海南率先提出,将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延伸,争取用10到15年的时间,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2008年,海南率先提出,以建设洋浦保税港区为起点,逐步在海南省建成自由贸易区的新目标。

【合作探究2】指导学生阅读P58学思之窗,回答:

①上述材料表明,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样的倡议?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②继深圳特区后,我国又先后创办了哪些经济特区?

③为什么首先选择这四个地方来创办特区呢?

参考答案:①邓小平倡议在广东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标志着邓小平的倡议开始付诸实施,中国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②1980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3月,中国设立海南省,并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一是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与台湾隔海相望。 二是历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三是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 四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 五是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合作探究3】1979年4月,在讨论经济特区名称问题时,邓小平说:“就叫特区嘛,陕甘宁就是特区。”回答“陕甘宁就是特区”的含义是什么?从地理位置、性质和作用三个方面比较两种特区的异同。

思路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比较问答题,明确比较的内容是中国历出现的良种“特区”,把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与现在的经济特区相比较,题目已经给出了比较点,只要能够对战比较点进行对应的概括和总结即可。

参考答案:(1)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陕甘宁边区是由共产党管理的地区。

(2)地理位置:都是中国内部实行特殊政策的局部地区。但陕甘宁在内陆不发达地区,面积大,人口少,而深圳等在沿海发达地区,面积小,人口多。

性质: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地区。但陕甘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内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军事特区,而深圳等是社会主义中国内的在经济上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深圳仍是社会主义制度,对外开放走在前列)。

作用:都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但陕甘宁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而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

(3)特殊政策: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合作探究4】经济特区特殊在什么地方?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①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③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④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4)影响:

①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深圳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这种发展速度被称为“深圳速度”,深圳也因此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②经济特区利用有利的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国际为导向,扩大外贸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

参考课文P59所提供的数据。 可见,在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五个经济特区非常突出,在全国居于前列,成为全国的排头兵。仅深圳就引来了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22050项,外商企业13747家,合同利用外资276.1亿美元。

③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备课资料】“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

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经济发展急需解决外汇供应严重短缺以及市场经营经验缺乏等问题的情况下,我国政府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5个城市,颁布有关利用外资等法律法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调整外经贸政策,我国利用外资取得显著成果。在日本经济、亚洲四小龙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奇迹的影响下,我国经济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战略转移,利用外资、发展外贸、带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思路逐步清晰和强化。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世界各国高度关注中国的改革和投资环境的变化,一些知名外企纷纷把中国作为投资地,外资大量涌入,我国外向型发展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外向型经济”战略,在制度创新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外资外贸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外资带动外贸增长的作用更加突出,大大增加了外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1985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22.7%,2006年进一步提高到70%。外资带动外贸发展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1980年我国外贸出口额排位在世界第26位,2006年位居第三。

【合作探究5】显示1980年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和1988年设立的海南经济特区的开放前后的图片。在比较中让学生认识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仅深圳就引来了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22 050项,外商企业13 747家,合同利用外资276.1亿美元。

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二十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 股份制试点、证券市场、企业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社会保障……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于是,中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过渡: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于是,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继经济特区后,我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①时间:1984年

②城市: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批转沿海部分城市会议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获得了经济特区的部分优惠政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③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合作探究6】请同学们在P59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并思考

①这些城市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

②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参考答案:①沿海城市具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口岸。

②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旨在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它们将成为经济繁荣、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①时间:1985~1992年

②区域: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备课资料】王佑贵谈《春天的故事》歌曲的创作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的这位老人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那么这首歌当时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

他的曲作者王佑贵是这样说的:“这首曲子是我1994年在深圳创作的。这是有感而发的曲子。经过‘-’,我们这代人都快绝望了;改革开放后,我们看到希望,这希望是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带来的。没有小平同志,我们不可能有今天。邓小平数次来南方视察都是在春天,词作者叶旭全等因此用《春天的故事》命名。歌词写得很直白,我开始觉得不像词,后来觉得这风格就像小平同志一样平易近人,就接受了。谱曲时我下了一番功夫,但总觉得哪里不对。那天当我睡到凌晨3点多钟的时候,我突然想起电影,电视表现大人物的场面,都有个鸣锣开道的氛围,何况是一个那么伟大的人物出来 我赶快跑到楼下去把钢琴打开,加上了“春天的故事”虚词段。而且还将南方的秀美与北方的粗犷糅合起来,这看起来什么都不是,但什么都不是往往什么都是。后来果然一唱就响了。”

【合作探究7】阅读P59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思考我国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

水陆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又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

④意义:

a.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

b.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小结: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桥梁和窗口、出口创汇的基地。开放区的目的是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吸收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推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①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②特点:

a.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b.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合作探究8】经济特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区别

①在管理体制上,前者是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后者则是在所在市面上人民政府直接领导和具体管辖下的一块实行某些特殊政策的开放区域。

②在经济结构上,前者是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主要依托所在城市面上,必要时,也可在区内设立外贸,金融,商业,仓储,运输,生活设施,但这主要是为本区域生产,经营,生活提供服务。

③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上,前者的外商投资企业不论生产性或非生产性的,均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后者,只有生产,科技型企业才能享受这一待遇。

④在减免关税上,前者在管理线内进口的生活消费品和市场物资多数是免征或减征关税;后者则一律照章征收关税。此外,后者在人口构成上,以国内人员,原有城市市域范围内的人口为主体,境外人员很少。

⑤在地理特征上,后者既是相对独立,有明显地理界限的用地,又是所在城市用地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城市一般的“建成区”。 从1988年至2002年,全国共设立了哈尔滨,大连,皇岛,烟台,威海,上海闵行,福州,福清,东山,惠州,重庆等49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东部27个,中部10个,西部12个)。

3、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的新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大决策,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浦东位于横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侧,面积556平方千米,是上海面积的1/12。在过去,“浦东”这个称谓仅表示其位置在黄浦江以东,与上海老城区浦西隔江相望,地图上没有任何标志。

历,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1)目的:

①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②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③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时间: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合作探究9】浦东开发的条件是什么?

上海在对外开放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历史积淀的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等。这些,都预示上海有着迅速发展的内在潜质,有着重塑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先天条件。

(3)意义: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浦东创下了哪些“全国第一”?

“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全国惟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在体制创新、城市管理等方面,浦东的创举更是不胜枚举。仅在法律服务方面,就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等。

浦东是指上海黄浦以东地区,南临杭州湾,东北抵长江口,西靠黄浦江,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浦东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东部沿海地区极有经济开发潜力的地区。1984年,上海市政府制订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首次提出开发浦东的问题。1988年5月,上海市政府召开“开发浦东新区国际研讨会”。1990年2月26日,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正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开发浦东的指示》。

开发浦东规划指定的控制范围,即浦东新区范围,面积约350平方公里。该地区已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三资”企业,且交通方便。按初步设想,浦东开发建设分3步实施。

开发起步阶段:进一步发展交通,为吸引外资创造条件;

重点开发阶段:初步形成基础设施比较配套的浦东新区大格局;

全面建设时期:在浦东建设5个各具特色的综合区,辟建保税区、外商投资区和出口加工区。

今年是上海母亲河黄浦江东岸的浦东新区迎来开发开放十八周年。在浦东开发十七年间,始终保持经济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五的高速发展态势,并拉动上海连续实现了年均百分之十一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已有来自世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浦东新区投资了近一万五千个项目,累计合同外资三百五十七亿美元,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已有二百三十多家在浦东投资了三百多个项目,落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八十三家。新区将朝着“创新浦东、和谐浦东、国际化浦东”的方向继续迈进。

【合作探究10】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

第一,背景不同:近代开放是在西方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侵略战争的情况下出现的。

当代开放是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逐步加强的情况下出现的

第二,基础不同:近代开放是不平等的基础上,而当代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第三,指导思想不同:当今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主权这一前提,在旧中国这一点是无从谈起的。

第四,性质不同:近代开放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

当代开放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

第五: 结果不同:近代开放,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有利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工业。今天对外开放有利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使中国走向富强繁荣。

【合作探究11】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①背景:***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关自守、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②内容: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③影响: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④性质: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三)初步形成:

1、格局: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分别指的什么?

“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改革与开放是推动我国现代化的两个车轮,是相辅相成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共同推动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课堂探究:1、***战争以后,伴随着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被迫开放的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今天我们又主动开放,与世界市场接轨,如何正确看待中国这两次融入世界市场?

2、江泽民曾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再加上巨大的潜在市场,使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愿望最终变成现实。我们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到国际市场的大海中去游泳,并且要奋力地去游,力争上游,不断提高我们搏击风浪的本事。”思考作为一名现代公民,应当加强哪些方面的素质来应对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后记

应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如比较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和现代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地区都在东南沿海及长三角地区,同时总结具有共性的原因各是什么。课文中关于对外开放给我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浦东开发开放前后的巨大差异等,非常有限,也相对抽象,可利用课余时间,到本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新区或邻近城市的对外开放区域去实地参观,增强感性认识和切身体会。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并整合教材资源和课外资源组织学生讨论:

1、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

2、这个举措有什么战略意义?

答案提示:

1、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

2、回顾国家二十多年来实行对外开放的历程,我们看到:深圳等经济特区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参考答案:根据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差距大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二十多年里,从经济特区开始,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学习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一个经济开发区发展情况的图片,配上解说词,举办小型展览,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

答案要点: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查阅、搜集有关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的数据资料和图片,并将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制成图表或柱状图,为图片配写说明,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改革开放前后北京的经济及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首先实施的重大举措是:

A、大量引进外资企业 B、设置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福建被确定设置经济特区的有利条件是:

A、靠近港澳,华侨众多 B、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大

C、历是最早开放的地区 D、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高

3、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首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是:

A、安徽、四川、广东、福建 B、四川、广东、浦东、安徽

C、广东、安徽、江苏、浙江 D、四川、浙江、福建、浦东

4、 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

C、建国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 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5、沿海港口城市开放的主要目的是:

A、抢先实现改革开放 B、为内地经济建设服务

C、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D、慢慢过渡为经济特区

6、《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在 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规划了4个经济特区,其中有3个都是在:

A、福建省 B、海南省 C、广东省 D、浙江省

7、 1984年我国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中,江苏省有: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8、1990年4月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其目的是:

A、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B、使其成为中国经济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C、重塑上海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形象

D、学习韩国、新加坡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验

9、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掀起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高潮。以下关于此时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开始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

B、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C、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进入到成与败的关键时期

D、韩国、新加坡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10、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海南 B、深圳 C、上海浦东 D、环渤海地区

11、目前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的特点是:

A、从经济特区开始,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B、形成了全国性的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对外开放体系

C、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

D、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12、江泽民同志曾形象地说:“‘请进来’与‘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其含义是既要向外国开放我们的市场,同时又要开拓国外市场,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完全的开放。下列各项属于“走出去” 的是:①扩大境外投资规模 ②推动境外加工贸易发展 ③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 ④拓展国际贸易 ⑤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13、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我国实行:

A、“请进来”战略 B、“走出去”战略

C、进一步对外开放战略 D、“一体”战略

二、非选择题:

14、(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诞生时,旧中国遗留下来不多的工业70%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内地和西部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中西部占68%。

材料二: 1956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在此期间,国家投资2000多亿元,兴建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西部。

材料三: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新战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富起来,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沿海地区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帮助内地发展,沿海也要顾全这个大局。 ――《中国当代史研究》2001年第三期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建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工业布局的特点。(2分)分析这种布局形成的主要原因。(3分)

②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主要指哪一地区? (2分)这一地区先发展起来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3分)

③为了“帮助内地发展”,在世纪之交中央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措施? (2分)

14、(12分) ①布局特点:大中型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中西部。(2分)

原因:原来的布局不合理,旧中国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对付未来战争的需要。(3分,答出一点得2分)

②地区:沿海地区(2分)

条件:政策优惠,有利于引进外资;有较好的经济,文化基础,交通便利;便于对外经济交流。(3分)

③重大措施: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2分)

15、我国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对外贸易的兴衰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

法国学者克 谢赫耐在《南宋社会生活》中写道“一支庞大的沿海船队维持东南沿海商埠与远达广东之间的交通;海上的大帆船则每年趁着季风往来于中国和南洋群岛、印度、非洲东岸和中东一带;陆上贸易在南北往还要道与长江交汇点上发达了起来,其交易数额之庞大,远远超过当时欧洲主要商业中心的交易量。”

(1)根据材料概括南宋海外贸易发达的突出表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南宋海外贸易兴盛的社会原因。

(2)依据材料概括1864~1894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状况,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今天我国已经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这一格局有何特点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表现:航海技术高超;外贸活动范围广;交易数额大。

原因: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崛起,隔断了南宋与海外的陆路联系;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政府实行重视海外贸易的政策;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进出口数额呈增长的势头。

原因:两次***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开放东南沿海和长江沿岸等地的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失败后,《马关条约》签订,外国强迫清政府把通商口岸开到内地;自然经济解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在对外贸易中,中国方面入超增长。

原因: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华攫取大量特权;列强凭借经济实力,操纵市场。

(3)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对外开放体系。

特点: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根本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16、概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历程: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1984年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随后,相继把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又作出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从1992年开始,在内地设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江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各地出现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形式灵活多样。

影响:①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导下,我国实行“引进来”战略,兴起了招商引资的热潮,解决了我国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经济体制完善。同时,我国又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②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WTO,一方面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