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螳螂捕蝉》(优秀3篇)正文

《《螳螂捕蝉》(优秀3篇)》

时间:

螳螂捕蝉指人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只想着眼前的利益。

《螳螂捕蝉》 1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作者:赵建华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6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四

第二课时

泗港小学赵建华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情分析: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课文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①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请大家边听边看边想,能不能也讲讲这个故事,最好有所创新。(学生听故事录音、看多媒体演示。)

②同桌讲讲这一故事。指名讲这一故事,组织评议。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①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②(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指名读。围绕这句话,有什么问题要提?

③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先结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自学,再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螳螂

黄雀

④指名交流(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

⑤“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们可能是怎样想的呢?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练读“蝉、螳螂……祸患呢!”

⑥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a理解:“恍然大悟”;“乘虚而入”,蝉、螳螂、黄雀,分别乘什么“虚”?其他诸候国乘什么“虚”?“不堪设想”,蝉、螳螂、黄雀分别有什么“不堪设想”的后果?b引读:所以,吴王打消了……)

3、理解“方法”,体会特点。

①对4-12节,大家通过提出问题、结合课文研究问题,读懂了。请默读第3节,想想看什么问题要提?

②像刚才那样,同桌商量商量,能解决这些问题吗?(随机点拨,“毫不介意”,他“介意”的是什么?)

③练读第3节。

④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少年?吴王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4、选择方式,表现课文。

①你们觉得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表现课文的内容,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②分小组准备后(分角色读,表演,画示意图等)组织交流、评议。

三、布置作业

将《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讲给家人或低年级同学听。

板书设计:

蝉 ← 蟑螂 ← 黄雀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

少年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螳螂捕蝉》 2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五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7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五

教学要求

1. 细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并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感悟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复习,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朗读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不堪设想 乘虚而入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  转来转去 祸害 大王 隐伏 处死 前爪 露水

(2)朗读写词语蝉 悠闲 自由自在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隐伏着祸患

(3)说话练习(用以上每一排上的词语先说一句话,再连起来说一段话) ①学生自己试讲后交流。 ②出示卡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③教师小结 投影出示图片

(4)投影故事内容,齐读 (教师边出示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图片)

(5)你觉得故事中哪一句话讲得最有道理? 投影句子:“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学生齐读

三、质疑,导入精读

1、读了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交流,归纳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四、学生自主探求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同桌讨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

2、学生交流

五、指导精读感悟课文过渡;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 投影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 指名读

(3) 这句话大臣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4) 联系课文说说:“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的意思。

(5) 你觉得大臣的意见如何?(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6) 指导读好这句话。

(7) 吴王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里看出来?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应该怎样读好这句话。

(8) 吴王这样坚持自己的错误意见,一点也不觉悟,谁也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吴王的这种表现?对,这就叫(板书):执迷不悟。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过渡: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想劝说吴王,他又是怎样做的?学生回答后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1)学生齐读 �

(三)指导精读、领悟课文第4-12段。

(1) 请大家照以上方法练读以下各个自然段。

(2) 学生练习朗读

(3) 检查:指名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想一想:每一句该怎么读才有味道? ① 学生评议并进行朗读练习, ② 教师小结:讲一个故事要生动,不然,吴王不爱听。

(4) 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提示:注意吴王、少年的语气有何不同,体会他们各自的语气、神情。

(5) 男女生集体分角色朗读。

(6);出示句子讨论: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①“它们”是指谁?说说它们“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 “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 (学生回答,完成板书:捕 啄 弹)

②这里的“它们”除了指这些外,还可能指谁?为什么?

③吴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的祸患是什么?

④这句话和前面哪一句话是有联系的?

小结

(四)指导精读第14自然段

(1)吴王听了有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从哪里看出来?板书:恍然大悟

(2)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①“悟”是什么意思?“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②吴王到底明白了什么? 师述:学到这里你对第二个问题理解了吗?(指名说说)

③出示填空: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受到了启发,明白了 所以取消了攻打了楚国的念头。

四、 总结课文学了这一课,对你今后做事有什么启示?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螳螂捕蝉》 3

[课题]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0课  螳螂捕蝉

[教材简析]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文章前后照应,从开头的吴王有意攻打楚国,到结尾的“恍然大悟”,一脉相承,一线贯通,构成了有机整体。

[第一课时目标预设]

1、以检查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课题,抓住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3、掌握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重点、难点]

通过听、说、读、写、演等语文实践训练,激发进一步探究“少年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的兴趣。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是一个综合的实践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一是要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以学生质疑解疑为主线,穿插听、说、读、写、演等语文实践训练;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与文本对话,理解语言,表演情节,形成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开放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三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由读到演,由演到说,由说到写,因势利导,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设计思路]

激趣导入——掌握生字——整体感知——了解起起因、结果——引发探究——回归整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及文,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图片  你能看出图片是什么动物?(螳螂  蝉)

(1)请用手指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螳螂”“蝉”这三个字(都是课后生字)

(2)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你们也找找看?(蚂蚁、蝴蝶、蚂蚱、蚱蜢)

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蛇、蚯蚓。

(3)故事:话说有一天,这只螳螂来到一个花园里,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这只螳螂一看,馋坏了,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边补充完整题目)

这只螳螂吃到蝉了吗?为什么?你怎么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八字成语。可《螳螂捕蝉》这篇文章却是一则寓言故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5)这些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通读课文,掌握生字。

(一)自学课文,初步整体感知全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学习课文。

出示学习要求:(大屏幕)

1、先自个儿读。

(1)自己学习生字新词,掌握形音义。

(2)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对每句话,每个字。

2、再和同桌合作比赛读,挑一段自己感觉最难读或读得最好的内容,考考同桌,比比谁读得好。

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二)学后交流学习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

诸侯国  禀报  固执  毫不介意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打消念头  隐伏祸患   劝阻

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   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节次开火车读课文)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

(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

(3)学学这位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