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4篇》
课件,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课件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它是教学的第一步,虽然是一步,但却是关系全局的一步。因此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十分重视#课件#导语的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 1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欺骗谁?
(2)为什么欺骗?
(3)怎么骗?
……
二、初读课文,理清大意。
1、 指名读自读导语,概括导语中给我们提了那两个建议。相机出示课件。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2.自由读,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从这场欺骗中你看到了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默读批画,同桌交流。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青年知道“我”马草不好卖的消息,为了继续帮助“我”,打算通过说谎买“我”的马草。“愣”字表明青年突然明白马草并不好卖。“眼睛一亮”表明他想出了既能帮助“我”又不易让“我”发觉的主意。青年之所以认真地看过马草后才让碧云收下,是想让“我”产生错觉:青年家真的有马,而且正缺马草。这样“我”就不觉得他是为了帮助“我”而故意这么做。)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青年知道,一旦“我”走进院子,就会看到那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谎言就会被揭穿。他就不可能继续留“我”在他的书摊上看书了。)
d.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1)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了吗?
那么,我看到了什么?
(2)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那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朗读课文)
(3)现在我们来交流。
(学生可能会提到“枯蔫焦黄”、“一堆”、破折号等几处地方。)
(4)师:是啊,“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心里非常感激)
(5)师:这就是“我”要强调“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的用心。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我”看到了青年“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的情景;“我”听到了青年冲里屋喊的声音:“碧云,快把马草提进去,别饿坏了那匹马。”
“我”看到了碧云茫然的眼睛。
“我”看到了青年“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的情景。
“我”看到了青年乐于助人、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
…… )
(6)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又如何?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而“我”喜爱看书,能听从父亲的教导去扯马草挣钱。对于青年的帮助。“我”心中感激不尽,因此一心不让青年家的马饿坏了。)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举例说说。
(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美好心灵,比如: …… )
四、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有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五、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板书: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别饿坏了那匹马》 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对语言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欺骗谁?
(2)为什么欺骗?
(3)怎么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d“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四、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有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五、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板书设计: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别饿坏了那匹马》 3
别饿坏了那匹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
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释题导入新课
1、谈话入题:同学们:我们曾经痛恨一个“说谎的孩子”,痛恨他一连几次谎称“狼来了”,把山下的人骗上山去。可有人却说“世界 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别饿坏了那匹马》 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地感激之情。
2、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别饿坏了那匹马”的不同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桑娜和渔夫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令我们记忆犹新,今天要认识的一位残疾青年同样作了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情。一起来学习《别饿坏了那匹马》。(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青年给碧云说的;第三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用意一样吗?(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第二次是暗示妹妹不要拒绝这无用的马草;第三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
二、再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
1、师:课文以这个善意的谎言为题,寓意深刻,串起全文,展现了两个人物的性格。
你觉得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动?你体会到人物怎样的品质?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2、自由讨论。
“我”:酷爱读书,表现了对知识的追求。
父亲:人不能光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别人着想。
残疾青年:乐于助人。善意的谎言令人感动。
三、总结全文
本文的写作特点:大量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四、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完成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 热心 善良
我 爱读书 诚实 有志气
《别饿坏了那匹马》 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对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
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欺骗谁
(2)为什么欺骗
(3)怎么骗
二,学习课文
1,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2,要求学生用"——"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子,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意思。
3,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看法,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明学生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指导学生理解"攥"的意思。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3,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 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四,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随机交流: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
d.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 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 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 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刚随着"我"推开木板房的门而真相大白。
我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草前,脑中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仿佛还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我"的心中,在这一刻会想些什么呢
请发挥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动笔写话)
3.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 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四,总结。延伸
1.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
2.同学们,在你身边发生过这样善意的"谎言"或者在你身上发生过类似情况吗
四人小组交流
指名汇报
五,作业
回家把这感人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别饿坏了那匹马》 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
难点: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释题导入新课
1、谈话入题:同学们:我们曾经痛恨一个“说谎的孩子”,痛恨他一连几次谎称“狼来了”,把山下的人骗上山去。可有人却说“世界 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三、再读课文,扫描人物
1、过渡:弄清了故事的大概,接着我们认识有关的人物吧。这个故事中有几个人物?(生答:“我”、父亲、书摊主人和他的妹妹)
大家一定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生答:赞美残疾的书摊主人,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
其实,除了这位书摊主人,其他几个人物也是很可爱的。读读课文,揣摩揣摩他们的表现,就会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你喜欢哪位就研究哪位,找出有关语句,体会他(她)的可爱之处,好吗?
(可以先预测一下哪些同学研究哪些人物,不均匀的适度干预。)
2、学生自读
(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稍稍提示一两句帮助揣摩。)
3、交流评点。
预设:
(1)“我”是怎样的人?(板书:我,酷爱读书、诚实、有志气)从哪些语句看出?
①学校不远处的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流连忘返)
②我只能装作选书的样子,偷看几则小故事。(装作、偷看)
③ 攥着马草换来的毛票,我立即奔向那书摊。(立即奔向)
……
(2)父亲呢?(正直、诚信、善良、教子严格)从下列语句中看出:
①看到父亲怒目圆睁的脸。然后,两巴掌不由分说地抽在我脸上。(怒目圆睁、不由分说地抽)
②父亲还夺过我手里的书,匆匆地翻了一下,给那个年轻人,拽着我走了。(夺、翻、还、拽)
③打你不为别的事。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怎么过日子?搬运队的马车夫需要马草,你可以扯马草换钱。(白、过、扯)
……
(3)摊主的妹妹,(淳朴善良、善解人意),从下列语句中看出:
姑娘接过我的马草,提进了里屋。(接、提)
……
(4)师:是啊,文章中出现的几个人物都很可爱,都有他们的美德。但是,文中最可爱、最让人感动的又是谁呢——书摊主人,一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青年。(板书:残疾青年)他究竟哪些地方可爱?什么事情让人感动呢?让我们走进他的书摊吧。
a.学生自读感悟,师巡视。
b.集体交流:
①他依然宽厚地对我一笑。(安心)
②“坐下慢慢看吧!”他说着指了指身旁的一只小凳子。(泰然)
③“别打孩子!”年轻人竭力想从轮椅上挣扎起来阻止我父亲,“孩子看书不是坏事。”(从容)
④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一愣”,想:马草怎么没卖掉?那不就没书看了吗?怎么办?“一亮”,想:有了,我可以收下他的马草啊!“认真地看”想:小朋友,我可看上你的马草啦!)
⑤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想:我想帮这位小朋友呢,你明白吗?)
⑥他叮嘱我:“以后,马草就卖给我。别饿坏了那匹马,行吗?”
⑦“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⑧“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为什么这样说?)
师: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通过体会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残疾青年是个怎样的人?(板书:乐于助人、热心、善良)
4、加深情感体验。
师:同学们,身患残疾的书摊主人,想方设法让一位酷爱读书的孩子能心安理得地看他的书,并且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这种善意的谎言是一种爱,这种爱是(一束阳光)让我(感到温暖)。这种善意的谎言是一种爱,这种爱是(一缕春风)让我(忘记了所有的忧愁)。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你会从这句子里读出什么?
①词:“一堆”、“枯蔫焦黄”,可以看出草之多,草在此地堆放已久,根本没有被马食用过。
②情感。我的震惊──在“我”心中,一直以为残疾青年家的马正美美地吃着“我”割的马草,“我”才心安理得地在书摊上畅游书海。却意外地发现了事实——残疾青年家根本没有马,他根本就不需要马草!他只是为了我能心安理得地看他的书而收下我的马草。这段话里有两个感叹句,两个疑问句,读出“我”的震惊。
③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又如何呢?
(除了震惊,还有感激。感激他给“我”看书的机会。同时还有惭愧,那么长时间没有能够发现秘密。)
5、课文几次写到了“别饿坏了那匹马”,其用意是什么?
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我”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离开书摊时,青年嘱咐“我”的话。
第二次是青年看见“我”背着马草走向书摊时,吩咐妹妹碧云的话。
第三次是“我”对青年说的话。“我”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句善意的谎言,既是课文的题目,也是推动故事发生的关键句。文章用“别饿坏了那匹马”贯穿全文,起到了层层推进的作用。
四、情理交融,小结拓展
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2、小结:
“别饿坏了那匹马”只是残疾青年一个善意的谎言,可正是因为这样的一句话,让一个渴望知识的孩子尽情享受了读书带来的无穷乐趣,同学们,相信这个故事,这句话也一定会深深地印刻在你的脑海中。
3、你身边有这样感人的事例吗?说给大家听听。
4、小练笔: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文中的那个“我”就是作者许申高,事情虽然过去了那么多年,而作者仍然记忆犹新。我想,那天晚上,他回到家,一定没睡好,他会想些什么?请发挥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吧。
板书: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 我
乐于助人、热心、善良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别饿坏了那匹马》复习检测 7
《别饿坏了那匹马》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从课堂上组织的讨论中可见一斑。这就需要老师设计一个精当的练笔来加深理解。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小练笔: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部分学生如是写:
学生一:原来这一切都是一个“骗局”,一个善意的“骗局”,一个只不过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的“骗局”。真是用心良苦啊!
学生二:原来他家里根本就没有马!他为了我能安心看书,不必为马草卖不出去,无法换钱,失去看书的机会而担忧,不想让我白白地把这宝贵的光阴给浪费了。更何况借此也让我懂得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读书的机会。
看来,文章所设的悬念学生彻底明了了,叫妹妹收马草时,� 全文描写细腻、情真意切。本设计力图让学生自读自悟,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读敏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认知和能力目标:
1、认读、掌握生字:瞥见、尴尬、嗫嚅、枯蔫。
2、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溜之大吉、鄙视、厚颜无耻、一文不值。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认识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方法和过程目标:
1、以自己的方式去阅读,以自己的经验去体会,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熟练运用抓住人物、把握事件的方法,理清课文脉络。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静心倾听、合理吸收和敢于批判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和学习残疾青年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同时积极倡导诚信风尚。
2、培养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释题导入新课
1、谈话入题:同学们,我们曾经十分痛恨一个“说谎的孩子”,痛恨他一连几次谎称“狼来了”把山下的人骗上山去。可有人却说“世界 让我们打开课本,跟随作者走进课文,去了解那个故事,去感受那颗心灵吧!
二、一读课文,全面疏通文句
1、提出初读要求: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读准每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音形;
读好每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读通每句话,有拗口的要反复读几遍。
2、反馈初读情况:
(1) 出示重点生字,着重正音析形。
(2) 指名若干学生,分工读完全文。
(朗读完毕,学生评议,教者评点,再择难句适度指导)
三、二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
1、谈话启发:
这个故事,文字比较长,但是思路比较清晰,你们能不能综合时间的推移、人物的变换以及情节的发展变化等因素,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请默读梳理,形成文字。
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
2、班级交流:
(教者根据需要,指名2~3人交流,适度评点)
三、研读课题,直觉人物品质
1、教者启发引导:“别饿坏了那匹马”,凭借你到现在为止对课文的了解,你从这个课题中知道了哪些意义?
2、学生畅所欲言:(按照一定的逻辑预设学生的理解)
(1)我知道,“别饿坏了那匹马”完完全全就是谎言。
(2)我知道,“那匹马”是残疾青年虚构出来的。
(3)我知道,“别饿坏了”是残疾青年“收购”马草的虚假理由,因为没有马也就根本谈不上“饿坏了”。
(4)我知道,虚构“那匹马”,编造收购马草的理由,都是要让“我”有书看。
(5)我知道,残疾青年编造这样的谎言,不但是要让“我”看书,而且想让“我”看得心安理得,因为这样一来,让“我”觉得自己也为他“解决了困难”。
3、教者小结煽情:是啊,一个谎言,为得是满足“我”渴求读书的欲望;一个谎言,白白牺牲了自己每天几个子儿的收入;一个谎言,还要每天为“我”服务,给 “我”腾出一张小凳子……这种谎言,昭示的是美丽的心灵,是乐于助人的品格呀!(板书:乐于助人)所以我们可以称这种谎言叫——(学生齐答:美丽的谎言)
四、研读文本,揣摩人物内心
1、教者过渡谈话:这位残疾青年是怎样编造美丽的谎言的?谎言中又包蕴着怎样的美丽想法呢?让我们认真研读课文最后两部分,要求:
(1)画出残疾青年说谎的表现以及能看出他说谎的重点字词;
(2)揣摩揣摩他这样做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3)试着用朗读来描述他的态度和心情。
2、学生自读感悟。(教者巡视,随机启发,适时点拨)
3、集体交流练读: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说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里屋叫道:“碧云,你出来一下!”
“一愣”表现出的内心活动:他马草怎么没卖掉?那不就没法看书了吗?怎么办?
“一亮”表现出的内心活动:哎,有了,我可以收下他的马草。
“认真地看……”表现出的内心活动:小朋友,我可真的看上你的马草啦!
(2)“碧云,老爸不是有一匹马吗?收下这孩子的马草。”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碧云,老爸不是有一匹马吗?”表现出的内心活动:妹妹,我想帮这位小朋友呢,你明白吗?
“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听见没有?’”表现出的内心活动:你怎么就那么笨呢?
(3)叮嘱我:“以后马草就卖给我。别耽误时间饿坏了那匹马。行吗?”
“别耽误时间饿坏了那匹马”表现出的内心活动:你责任重大,必须准时来(看书)哦!
“行吗?”表现出的内心活动:我这是在请你帮忙(来看书),你不会不答应吧?
(4)他便冲里屋叫道:“碧云,快把马草提进去,别饿坏了那匹马。”
表现出的内心活动:你早该来(看书)了,马都等急了。
(5)“过来一下,今天这么多的马草,还应该找你4分钱。”
看书是看书,卖马草是卖马草,两码事。来,你接着——说着,他就给我扔来两枚硬币。
表现出的内心活动:马草的前足够看书的,你放心大胆地看吧。
(6)“是不是有事出去了?”他疑惑地自语道。
表现出的内心活动:碧云哪,你怎么还不来?可不能“穿帮”呀!
(7)“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止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提!”
表现出的内心活动:碧云啊碧云,你咋早不离开晚不离开,偏偏这时离开呢?这下真要“穿帮”啦!
(8)“回来!”他在身后叫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表现出的内心活动:哎呀,完了完了,这下可怎么交代呢?这是伤自尊的呀!
4、加深情感体验。
(1)谈话诱发情感:同学们,身患残疾的书摊主人,为了让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能心安理得看他的书,收下一堆废物却说是好马草。此时此刻谎言已戳穿,谜底已解开,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学生各抒己见表达感动之情)
是啊,课文中的作者,就是当事人,怎能不万分感动呢?大家一定能够把谎言“穿帮”这一部分读得很好。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读,最后齐读。
五、分析其他几个人物
其实,除了这位书摊主人,其他几个人物也是很可爱的。读读课文,揣摩揣摩他们的表现,就会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你喜欢哪位,就研究哪位,找出有关语句体会他(她)的可爱之处,好吗?(可以先调查一下哪些学生研究哪个人物,如不平衡,教师可适度干预)
2、学生自读。
(教者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稍稍提示一两句帮助揣摩)
3、交流评点。
(学生意见预设)
(1)“我”酷爱读书,可以从下列语句看出:
①“那个书摊是我放学后惟一流连忘返的地方。”(惟一、流连忘返)
②“我只能装作选书的样子,像贼一样地偷看那么几则小故事。”(装作、像贼一样地偷看)
③“攥着这来之不易的毛票,我立即奔向那书摊。”(来之不易、立即奔向)
(2)父亲正直诚信,教子严格,可以从下列语句看出:
①“父亲怒目圆瞪……继之,两扇巴掌便不由分说地抽在了我的脸上。”(怒目圆瞪、不由分说地抽)
②“父亲夺过我手中的那本书,匆匆地翻了一下,转而交给那年轻人,然后拽着我走了。”(夺过、翻、交、拽)
③“打你不为别的事,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怎么过日子?搬运队的马车夫需要马草,你可以扯马草换钱。再发现你看书不给钱,我饶不了你!”(不为别的,饶不了你)
(3)摊主的妹妹,淳朴善良,可以从下列语句看出:
①“姑娘木然地接过我手中的马草,提进了里屋。”(木然)
②“闻声奔出的碧云对我的马草开始赞口不绝:‘想不到你扯的马草会是最好的盘根草,马儿吃得香哩!’”(赞口不绝、想不到……是最好的)
四、拓展阅读,进行阅读迁移
1、谈话引导:人世间有许多人,为了亲人、为了他人、为了有苦难的人,说过美丽的谎言,你们还想知道这方面的故事吗?
板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
看书
“我” ——→ 书摊主人
(酷爱读书)——→(乐于助人)
送马草
父 亲
(正直诚实教子严格)
《别饿坏了那匹马》 8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怎样才能上好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比,略读课文自身有什么特点?这是我们六备安排这一次集体备课的初衷。
为了能够组织好本次活动,我认认真真地对课文进行了阅读,发现它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简洁朴实,情感却真挚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想简化头绪,着重从两点入手,以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1、品悟语言文字,感受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好品质;2、感情朗读,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学会自读课文,能自主地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辨析与理解,感受藏在善意的谎言背后的真情,懂得 “每一点善意的付出,都会给这世界增添一份美好和欢乐”的道理,培养乐于助人的真诚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读题质疑
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欺骗谁?
(2)为什么欺骗?
(3)怎么骗?
[评: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它是善意的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1)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2)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d.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评: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美好心灵,因此,抓住重点词句朗读、体会、感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总结全文,领悟道理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们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悟?明白了什么人生道理?(指名说)
我也像大家一样,悟出了这样的道理:
1、放弃自己的一点私欲,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
2、每人一点点善意的付出,会给这世界增添许多美好和欢乐。
五、拓展延伸,动手练笔
1、教师:随着“我”推开木板房的门而真相大白。我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草前,脑中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仿佛还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我”的心中,在这一刻会想些什么呢?
小练笔:
那夜,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几声小虫子的鸣叫,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只有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
[板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
谎言——善意
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善解人意 酷爱读书、诚实、有志气、深深感激
《别饿坏了那匹马》 9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怎样才能上好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比,略读课文自身有什么特点?这是我们六备安排这一次集体备课的初衷。
为了能够组织好本次活动,我认认真真地对课文进行了阅读,发现它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简洁朴实,情感却真挚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想简化头绪,着重从两点入手,以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1、品悟语言文字,感受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好品质;2、感情朗读,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学会自读课文,能自主地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辨析与理解,感受藏在善意的谎言背后的真情,懂得“每一点善意的付出,都会给这世界增添一份美好和欢乐”的道理,培养乐于助人的真诚情怀。
[重点难点]品析语言文字,体会人物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7、别饿坏了那匹马
二、初读课文。
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不顺畅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再读课文。
要求:1、在初读正确的基础上,留意写得精彩、用得传神的词语,准备脱本填空。
2、在书上写上自己的理解或体会。
四、品析语言,感受真情。
(一)合上书本进行填空、辨析:
1、填写词语,比较辨析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里屋叫道:“碧云,你出来一下!”
(2)“碧云,老爸不是有一匹马吗?收下这孩子的马草。”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2、填写标点,体会急迫的心情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提!”(这里的标点,学生如果不看书,一定会点成句号。为什么用逗号呢?表明了残疾青年着急的心情——他是真心的要帮助“我”,却不想让我知道。)
[认知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材料应体现辩证冲突,适当的矛盾有助于引发学生的高水平思维。]
(二)�
如:
1、很久之后的一天,我一如往日地背着马草走向他的书摊。一如往日地,他冲着里屋叫道:“碧云,快出来提马草!”(特别强调“一如往日地”,意味着平静之下蕴藏着波澜。)
2、“碧云,老爸不是有一匹马吗?收下这孩子的马草。”(为什么用反问句,而不说成“碧云,老爸有一匹马,收下这孩子的马草”?强调了残疾青年的话是不容置疑的,他不给妹妹说“不”的机会,可见他帮助残疾青年的决心已定。)
3、那匹马呢?香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在作者的想象中那么美好的、那么顺理成章的事儿,这时却不复存在了。美好的想象衬托出了近乎残酷的现实。)
……
[比较辨析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高水平思维,更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范例,教给了他们学习的方法,是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也。]
五、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交流获得的感受。
1、自由练读,选择能够读好人物相互间进行对话练习。
2、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联系实际,指导生活。
1、文题中“别饿坏了那匹马”,是谁说的?为什么这么说?(顺便理解残疾青年的话“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如果学生在前面的交流感悟中没有涉及到这句话。)
2、从这件事情当中,你体会到什么?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或听到过类似让你感动的事情吗?(自由表达注意“价值观”引导:每一点善意的付出,都会给这世界增添一份美好和欢乐。)
七、拓展阅读。
你还读过哪些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介绍给大家读一读。
《别饿坏了那匹马》 10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事例。
【拟订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直接导入。
2、质疑:本文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说?
二、精读指导。
自学课文:(1)本篇课文写了几个人?主要是谁?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3)画出你最感动的句子,再读一读。
2、分组交流。
3、班级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
(1)他先是一楞,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为什么先是一楞,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
(他为什么急了?)
(4)“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其实,没事的,你继续看书吧。”
(这句话道出了摊主“撒谎”的原因,是不想伤害我,是希望我能继续看书,多么感人的谎话1读时要表现摊主十分诚恳的语气。)
4、指导朗读。
三、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四、作业。
搜集这样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体会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分别出自两人之口的不同含义。
2、掌握自学方法,能做到有效率地进行阅读。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别饿坏了那匹马”的不同含义。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用具: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自学,完成以下要求:
1、初读,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扫除字词障碍。
2、再读,思考。
(1)找出有关提示时间的词句,并根据这些给课文分段。
(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从此;有一次;这天傍晚;很久之后的一天。)
(分段:11;2-3;4-7;8-14)
(2)课文为何以“别饿坏了那匹马”为题?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意思一样吗?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课文以这个善意的谎言为题,寓意深刻,串起全文,展现了两个人物的性格。)
二、再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
1、你觉得文中的残疾青年和“我”各是什么样的性格?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2、自由讨论,答案不强求统一。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 )忘返 身无( )( ) 片甲( )( ) ( )( )大吉
来之( )( ) ( )流不息 理直气( ) 同心( )力
( )武扬威 废( )忘食 千( )一发 调兵( )将
五、板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 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2.指名读,正音:匹(第三声)
3.读着这个课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想象一匹老马的样子)
4.真的像同学们想象的那样吗?让我们赶快到课文里去看个究竟。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读准读通,画出文中反复出现的这个句子。
2.词语积累:四字词、瞥见(音)、嗫嚅(意)
3.指名读画的句子,课件出示,练习朗读。
三、研读感悟
1.真的有这匹马吗?哪里知道?(指名说,出示课文第24自然段,练读)
2.既然没有,为什么要欺骗?(我无钱看书,马草也卖不掉)
3.面对"偷看"的我,青年的态度怎样?
(1)自由读1-9段,画出相关句子,体会到什么。
(2)指名交流,出示句子。
(3)说说体会,练读句子。(板书:宽容、热心、善良)
4.真是因为这份"宽容、热心、善良",使得这位残疾的年轻人为了让我能心安理得地看书而说了这句善意的谎言(生跟读)--"别饿坏了那匹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来体会一下残疾青年的用心良苦。
(1)再读12--27段,画出描写青年的"撒谎"的句子,想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
(2)指名交流: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为什么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出示:他先是一愣,心想 。想象说话)
b."碧云,咱家的那匹马正缺马草,收下这孩子的马草。"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d."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还想阻止)
(3)练习朗读。
5.年轻人说的是那样的逼真,以至于当我得知一切的时候"扭头冲了出来,直想哭"。 是生气、是埋怨吗?那么,此时的我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写下来、交流)
四、总结提升
1.再读课题,从这个善意的谎言中,你读到了什么?(残疾青年的优秀品质、人美好的心灵)
2.小结:虽说诚信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但善意的谎言也会得人带来温暖的感觉。
板书:
别饿坏了那匹马
"谎言" 宽容、热心、善良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4.了解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茶乡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5.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词句。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背诵,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
教学难点:
感受品茶的意境,理解“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传说,揭示课题。
2.简介茶文化:茶作为一种饮品,已� (课件出示: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指名读一读。
问:看了这个资料,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茶吗?(久负盛名板书)
师:茶是久负盛名的饮品,其中的碧螺春更是久负盛名。是什么原因使它久负盛名呢?自由读读课文最后一段,用文中的句子解释一下。(学生回答: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概括地说就是“色、香、味、形”(板书)
小结:开头一个“久负盛名”,结尾一个“色香味形”极其精炼而准确地概括出了碧螺春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概括主要内容。
师:写文章,不但要有概括的介绍,还要有具体的描写。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度边思考,文中详细描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学生读,师巡视)
2学生归纳,教师相机板书:传说采焙品
3文化植入。
制茶又叫焙茶(板书)。读一遍这个词。希望大家能记住“焙茶”这个词。因为它比制茶更形象。焙的意思是用微火烘烤,我们就知道了制茶的时候要用小火慢慢烘制。焙制碧螺春茶全过程大概为40分钟左右。
4体会文章结构方式。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连接这四个方面的关键语句,勾画下来,体会一下它们的作用。(学生勾画,指名回答,提示:把找到的句子按顺序读一读)课件出示,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小结:开头的概括,结尾的总结,加上中间的过渡,作者将碧螺春的知识完美的串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又浑然一体,这种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三。品读课文,感悟写法。
1.体会过渡句的特点。
过渡句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它到底怎样承上,又怎样启下呢?自由读读这几句话,同桌讨论一下,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讨论,引导发现这些句子里都有概括性的词语,如繁忙、新奇、陶醉等)
2.体会具体描写与过渡句之间的联系。
过渡句中用繁忙新奇来概括焙茶的特点了,那文章是不是详细描写了这两个特点呢?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五自然段,其他人边听边体会。
问:你听出了繁忙和新奇吗?结合文中词句谈一谈。
(1)抓住“忽而揉,忽而搓……”一句体会焙茶的繁忙。
(2)抓住“揉、搓、捺、抓、捻、拌、捏”等词体会作者观察细致,用词准确的特点。体会新奇。
师小结:这样简单的几个字,就让那些普通的茶叶变成了一条上下翻飞的青龙,难怪给人新奇的感觉呢。这份新奇,既来自茶手高超的技术,又来自作者准确生动的描写。
3过渡语:大家看,透过这一句话,既验证了之前我们对文章写法的猜测,又让我们看到了茶手高超的技术,还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神奇。所以说,好文章是要品的。同样好茶也是要品的,不但要用感官来品,更要用心来品。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语言文字去品尝清香的碧螺春。
默读文章第8自然段,用心体会,看看从中你品出了什么?
同桌轻声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指导。(播放背景音乐)
四全班交流,升华情感。
1、结合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体会品茶的意境:
(1)、环境优雅。
(2)、色香味形都很美。
(3)、朋友间的情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语言形式的作用。
师:景与茶,人与茶,情与茶,交融在一起,难怪会有陶醉般的心境了。我们再来诵读这些文字,感受品茶的妙趣。我读黑色字,你们读红色的句子(使用四字词语的那几句话),注意观察体会,这些句子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用了许多四字词语,很整齐,读起来很顺口,富有音乐的美感,也富于诗的韵味,将色、香、味、形描写得很形象,让人感觉很美。
师:文与茶交融在一起了,这也是一种陶醉,让我们带着这份陶醉的心境,再来品一盏清香的碧螺春。(齐读“茶叶如青螺入水……回味无穷”一段)
五课堂总结
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学生齐读)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下节课,我们再次走进碧螺春,去感受江南明媚的春光。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13
9、《穷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穷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十一册第三组中的课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文章的特色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文章多处出现人物之间的对话及心理活动,是练习朗读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1、语文基础训练方面:⑴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句子思想感情。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思想教育方面:⑴使学生感受高尚品格的熏陶,心灵受到净化。⑵增强学生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信心。
3、技巧能力方面:训练学生合理想象能力,学习如何通过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人品格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从桑娜的行为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体会人物行为、思想和品德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入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合理性。
四、课前准备:cai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过程
1、出示词语、句子:(破帆、黑面包、从早到晚地干活、屋里又潮湿又阴冷)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来感受、想象一定的故事情境。
2、学生畅谈自由想象的故事情境,教师纵深引领:这是怎样的一户人家?怎样的一种生活?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穷人。
(二)、初步感知课文
1、你怎样理解这个课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出质疑:穷人是生活上的贫穷,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和物质生活一样的贫穷吗?(在课题旁边板书,有待于课文学过之后再解答。)
2、列夫托尔斯泰笔下也有一个关于穷人的故事。学生读课文,之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读过课文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对课文的初步感受。)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有选择性地将本文主要人物板书:桑娜、渔夫。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段:⑴课件播放小屋内外的样子。文章是怎样写这贫寒的家庭的呢?学生找出与其相应的文字。(一是学生进入当时故事情境,二是通过小屋虽然简陋,但是打扫的干净整洁,体会桑娜家贫穷,体会桑娜能干。)⑵学生画一画有关句子,并读一读,想一想: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他们的家境?(板书:贫穷)<</font>⑶你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导朗读)⑷是呀,桑娜家的生活是这样艰难,课文为什么又说是温暖而舒适呢?(引导学生体会:主人能干,家里人员互敬互爱和睦相处。)⑸概括第一段的内容。(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过度:在这样风急浪高的夜晚,桑娜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2、学习第二段:⑴读课文,想一想这段写了什么。(桑娜出门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抱回两个孩子。)⑵自渎课文,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动呢?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①桑娜是在自己亲人生死未卜的情况下去关心邻居的。说明了桑娜善良、富有同情心。反过来说,正因为桑娜善良、富有同情心,才会去看望邻居西蒙。②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来表现人物的高尚的品质?联系具体内容说一说。(心理活动和行动)a、他的心跳的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觉的非做不可。非这样做不可?有人逼他吗?哪是什么促使她非这样做不可?体会:桑娜这种行为没有夹杂任何的私立因素,完全出于内心良心的驱使,因此才会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觉得非做不可b、他忐忑不安的想:他还会说我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抱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通过理解省略号的作用,体会桑娜的内心活动的内容:因为生活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太重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刚刚能填饱肚,再加上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只能使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桑娜的内心活动再次表现了桑娜高尚的心灵。)你从省略号体会到了什么?a、表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内容时断时续。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面对家庭现实,内心充满矛盾。她的思绪既不连贯,也没了条理。她想到了丈夫抚养自己5个孩子的艰辛,现在又多了2个孩子,这不是雪上加霜吗?(学生接读:他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我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b、可能是有什么声响使桑娜以为丈夫回来了,然后又判断出不是丈夫回来了,桑娜的心呀,七上八下。(学生接读:是他来啦?不,还没来!)c、桑娜对自己的责怪的省略。(学生接读:明明知道丈夫养活5个孩子已经够苦的了,为什么还要抱他们回来呢?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d、接着她猜测丈夫会打她,但是她一点也不后悔。(学生接读:谁让我这么做了?既然已经抱回来了,就由他打吧?自己受点皮肉不算什么,只要这两个孩子有了着落,我挨打也值得了,我也心甘情愿了。)<</font>⑶再游览课文,� 同时,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标点符号也表达人物感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⑷在理解了人物品质、人物感情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桑娜抱回孩子后人物内心活动的语句,从中再次深入体会桑娜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长大的朴实、善良的思想境界。
3、学习第三段:通过理解人物的语言,来感受渔夫的美好品质。课文对桑娜的这个人物,主要通过对她什么描写,突出人物品质?(心理)那么,对于渔夫这个人物,主要进行了什么描写呢?(语言)。请画出课文中对渔夫语言的描写,读一读,体会一下。得把他们抱回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把这句话改成肯定:得把他们抱回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是不行的!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充分体现了渔夫的美好心灵。)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理是什么想法?(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回来,怕孩子醒来看到母亲死去的惨相。渔夫完全为着孩子着想,至于自己生活负担如何,完全没有考虑,看渔夫的心地多么善良。)⑶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把这句话换成我们总会过下去的,你同意吗?为什么用熬?(通过这个熬,可以看出渔夫的美好心灵,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也要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六、总结全文,提升中心。
再次读课文,你想说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善良)。同时解决上课之初提出的质疑:穷人是真正的穷吗?不穷。他们虽然物质生活贫穷,但是他们的精神是高尚的,他们勤劳、善良,他们是精神上的富翁!(板书:富有)
七、课后作业:
选择:1、(以体现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性。)穷人渔夫和妻子桑娜决心用自己的勤劳的双手抚养七个孩子成长,他们怎样克服困难的?
2、请同学们做一回文学大师,帮助他们把孩子养大,好吗?
八、续写练习:
一是训练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二是激发学生潜在的道德素质,与渔人夫妇高尚的品格产生共鸣,三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九、教学反思:
教学《穷人》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例如教学《穷人》中桑娜想的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桑娜此刻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怕丈夫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有的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些,而有争议的说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点。在学生多元解读的基础上,再及时运用多种朗读的方式,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男女生赛读、表演读、轻声读、大声读等等,引导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读出自己的味道来。教学中,学生能与老师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率比较高,课堂收效明显。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怎样;熬过艰难贫穷的日子这一环节时,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小手便纷纷举起。有的说:他们会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天天长大,去跟着列宁推翻沙皇统治。我立刻评价说:你真了不起!是的,这是一条能彻底改变穷人命运的出路。事实正是这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剥削统治,使俄国所有穷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能� 我心里确实为学生这一合理而富有创造力的想象而高兴。仔细想一想,学生之所以能出现如此精彩的发言,正是因为这一问题触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愿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师提问开放灵活,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10、《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11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个摆书摊的残疾青年以“别饿坏了那匹马”的善意谎言成全一个极其喜欢看书但又没有能力看书孩子愿望的感人故事。文章文字朴实无华,可是在这平淡如水的文字下面去蕴涵着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作者“我”对那个良苦用心的残疾青年万分感激。
用“别饿坏了那匹马”做题目,至少有两层主要意思:一是这是文中残疾青年一句善良的谎言。正因为这句善良的谎言,我才会心安理得地去读青年的书;正因为这句善良的谎言,故事才会显得如此的动人;正因为这句善良的谎言,青年的形象才会如此高大。二是“我”就是一匹“饿坏了的马”,青年知道,后来我自己也知道。
设计理念: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个性化阅读”。《别饿坏了那匹马》全文描写细腻、情真意切。本设计力图让学生自读自悟,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读敏感,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一、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二、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对人物的刻画描写,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个人都不希望被欺骗,谎言可能会带来很大的伤害,可是有些谎言却是善良的,给人带来真诚和温暖。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一个善良的谎言,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关心和温暖。翻到书本第44页,一起来学习第10课《别饿坏了那匹马》。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联系上下文想想新词的意思。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二)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我”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离开书摊时,青年嘱咐“我”的话。他的话,看起来是对自己家的那匹马的关心,不让它饿着,实则是免去了“我”寻找马草买主的辛苦,让我把时间花在看书上。第二次是青年看见“我”背着马草走向书摊时,吩咐妹妹碧云的话。这话既是说给妹妹听的,暗示妹妹不要拒绝买这无用的马草;更是说给“我”听的,让我能心安理得地看书。青年既帮助了“我”,又很好地维护了“我”的自尊。第三次是“我”对青年说的话。每天“我”都想象着马“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情景,心安理得地看书。关心马,就是“我”对青年的关心。)
3.我们知道,原本无马,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残疾青年却假称有马,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呢?
(残疾青年具有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三、细读课文
(一)课文中有不少语句,表现了青年的美好品质。让我们找一找、画一画这些句子,然后用心读一读
(二)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4.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三)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四)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而“我”喜爱看书,能听从父亲的教导去扯马草挣钱。对于青年的帮助,“我”心中感激不尽,因此一心不让青年家的马饿坏了。)
四、总结延伸
课文几次提到的马,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可是我们仔细想想,这匹马似乎又是存在的。对追求知识如饥似渴的我,就是那匹饥饿的马,为了不让我“饿”坏,残疾青年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让“我”感觉到了关心和温暖。你身边有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一)同桌互相交流事例,说说感受。
(二)指名交流。
(三)总结:是啊,只要放弃自己的一点点私欲,就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只要每个人付出一点点善意,这个世界将增添许多美丽和欢乐。让我们每个人都像这位青年一样,尽自己所能地去帮助别人吧!给别人一点快乐,我们自己也会得到快乐!
五、作业
“我”在看到那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时,会有什么表情,心里会想些什么,他又会怎么做?请你写下来。
板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
善良的谎言
残疾青年:热心、善良 我: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11、《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4、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2.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小提琴曲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通过上节课学习,大家对课文有了一些了解,我来考考大家。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里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
2、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经过大家共同努力,解决了一些,谁还记得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课文写的是我从不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参加各种演出,为什么要以《唯一的听众》为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可不可以理解为大家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我”,而不是那位老妇人呢?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
2、研读。
这位唯一的听众,她不曾给过作者拉小提琴技巧的指导,也不曾给他讲解过拉琴的窍门。那么,她是怎么帮助作者的呢?
感悟一:老人的语言
师: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老妇人言语的句子,并想想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一边读,一边想,并在书上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出示:
(1)“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同桌两人合作,一人读当时的情况,一人读老妇人的话。
谈谈你从老人的话中感受到什么。
小结:是啊,对于一个毫无信心的人来说,一句鼓励的话就是莫大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合作读读这段话,一组读当时的情况,一组读老妇人的话。
(2)“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谁来谈谈你从老人的话中感受到什么?
如果你就是这位初学小提琴的人,在灰心丧气的时候听到这样的话,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温暖、快乐、兴奋、激动)
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一句话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作者的感觉。老师读当时的情况,女同学读老妇人的话,男同学读作者的感觉。
同学们,这样的语言不单单给作者带来快乐的情感体验,还有着更大的作用呢!在老人鼓励下,作者有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大家把作者的变化这部分读一读。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体会作者的变化。
(3)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这句话和前面几句话有什么不同?
这句话是一个转述的话,如果把它直接变成老人说的话,怎么说?从老人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感悟二:老人的眼神
课文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呢?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幻灯片)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指名读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在写老人的眼神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平静”。)
你们怎么理解“平静的眼神”?引导学生想象老人的心理活动。
作者从老人的眼神里读出了什么?(对自己的鼓励、期盼、肯定、赞许)
小结:是呀,老人的鼓励、关爱,都蕴涵在她的眼神里,所以看上去像深深的潭水,说明作者读懂了老人的眼神。让我们把这些深刻的含义朗读出来。
注意句后的省略号,读得慢一些、深长一些。
三、 品读文本,质疑再究
1、学生质疑:作者知道了老人不是聋子,为什么不把真相说出来呢?
作者听到妹妹这番话以后,心里是怎么想的,当他再一次走进树林,面对这位老人的时候,他又是怎么想的?拿起笔,把作者当时的想法写一写。
要善于做听众,用心去感受自己的文字,要像读课文那样读自己的文章。
诗一般的语言,一个默默地拉,一个静静地听。这个感人的画面一直铭刻在我的心中。 配乐齐读最后一段。
2、课文中妹妹的角色是必须有的吗?
四、检测反馈、拓展延伸
1、人世间最动听的话语是关爱的语言,最感人的故事是真情故事,最伟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故事,大家想不想看呢?阅读《心灵有耳》,思考:短文中的老人与《唯一的听众》中的老人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也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和关怀,选择一件写一写,表达你的感激之情。
五、教师寄语
课文学完了,老师有一句话送给大家:
一个人的成功,既离不开别人的鼓励、欣赏,也离不开自信、努力。只有在爱的土壤里,只有在汗水的浇灌下,人生才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12* 用心灵去倾听(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2、 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3、 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重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
难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倾听。上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地倾听老师和同学的话语?
2、板书完整课题。交流学案:课文写了谁用心倾听谁的话语?
3、明确苏珊的身份以及和“我”的关系。
二、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1、“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语,用圈圈出来。
2、交流词语,师板书。
小时候 有一天 那天 从那以后 一天 长大以后 终于有一天 过了一段时间
4、 用心读一读这些词语或短语,你发现了什么?(交往时间长、交往次数多)
5、 我们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交往的呢?抓住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跳读课文,想想那几件事情是详细写,那几件事情是简单写的?
小结:为什么有的详写有的略写呢?详写的事情应该是作者印象深刻的事。可见,我们写文章也要做到有详有略。试试用上这些词语,用简要的语言说说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6、 如果用上一些连接词说交往过程会更加顺畅。如先,再,然后,接着,最后
教师小结:抓住详写的事情和连接词能帮助我们更加完整更加简洁地说主要内容。
三、聚焦重点内容,交流感动之处
1、 在小时候的“我”眼中,苏珊是什么?长大后,我又把苏珊当做什么人?
板书: 第二个母亲
2、 小精灵这个词语让我们联想到“可爱、聪明等”,而母亲的称呼却让我们感受到温暖。从小精灵到第二个母亲,我们能感受到“我”对苏珊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我对苏珊的感情越来越深。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人,面对和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陌生人,我却在心里把她当做了“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为什么?
3、 请你在文中的事例中选择一件最让你感动的事例,用心读一读,同时画出关键词句。想想从哪些词句中让你体会到苏珊对“我”的关爱。
4、 全班交流重点句子。
“你够得着冰箱里的冰块吗?”小精灵用悦耳的声音问我。
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5、 小结。
四升华情感,抒发心声
苏珊作为问讯处的工作人员,不仅用心灵倾听,更用心与孩子交流,困难时给予帮助, 痛苦时给予安慰,像一位母亲那样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灵守护神。可是,就在我们准备见面的前两周,她去世了。对于“我”来说,心中有着千言万语想要跟她诉说。写下来。交流。
五、布置作业,结课
12 *用心灵去倾听(学案) 姓名
一、自习
1、读题目,我猜测课文讲的应该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怎样的听是“倾听”呢?
2、好好读课文,读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难读的句子我要多读几遍。
初读课文,我知道题目的意思是 (谁)用心灵倾听 (谁)的话。
3、阅读词语手册,并把重点词语的意思写到书本上:无所不知、兴高采烈、悦耳、谋面
我仍然不理解的词语还有 。
4、我已经流畅地把这篇课文读给( )听了,他(她)的评价是( )。
5、在课文中,105是作者家乡的“问讯处”,那么在我们这儿,以下的电话号码又代表什么呢?110 119 120 114 12345 和同学讨论一下。
二、自悟
1、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我”和105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苏珊间的故事。默读课文,想想“我”和苏珊间的交往过程是怎样的呢?课文先写小时候,“我”以为 。然后写有一天 。接着写后来的一天,“我” 。最后写长大后, 过了一段时间,
课题中的“心灵”和“倾听”是关键词,我们也要抓住关于苏珊的关键词句来体会苏珊是怎样怀着一颗爱心去用心地,有耐心地倾听“我”的倾诉的?画出有关句子,写写你的体会。
摘录文中最感动你的的句子。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
3、课文多处都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这样的写法,使得全文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让我们来试着完成同步35页的第三题吧。
4、读了课文,我有疑问
三、自检
1、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你肯定很有感触,请用一两句话写下你的感想。
2、文中的苏珊具有 的品质。
3、《唯一的听众》同样也是一个关于倾听的故事。这两个故事有什么异同呢?和同学交流一下。
同学们,让我们在生活中也努力去做一个用心的倾听者!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