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汇总10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1
一、说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13年时间编成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本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发愤”二字,既是全篇的文眼所在,也是对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巨著的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文本语言精练,凸现了人物品性,是对学生进行“读中悟,悟中读”的语文基本功能力训练的好教材。
基于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我认为,汉朝时史官的重大职责、司马迁所受的冤屈,对学生来讲,相当陌生,缺乏这些知识基础,对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弥足珍贵,是非常不利的,也会使学生体悟不到《史记》的崇高的史学地位。因此,教学中要适度对一些虚写的语言作充实处理,以便突破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的认识和分析,本课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语言文字和学生的情感体验,走进人物内心,真切地感受司马迁所承受的痛苦和耻辱。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感受司马迁的伟大人格魅力,学会坚强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三、说重难点:
重点定为体会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力量源泉。
四、说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想象情境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涵和人物品质。
五、说教学过程:
由〈史记〉的地位聊起,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学生的提问出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围绕三个问题展开教学:
1.司马迁入狱受刑后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他到底受了怎样的灾难 ?? ?
2.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3.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第一个问题相对简单,学生结合课前了解的资料,解决“酷刑”和“横祸”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司马迁受刑后的心情,再来动情地读好课文。借助课外资料,了解受刑原因,有利于孩子理解司马迁的“愤”。在此基础上,完成练习册,水到渠成,降低了难度。
第二个问题最大,要在全文中搜寻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在小组中寻找、交流,鼓励孩子寻找司马迁力量的源泉。父亲的嘱托都能找到,有些小组就此满足,这是引导反复朗读课文,从中让他们找到隐藏的一些力量。教学时,适时创设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读好文中的语句,更有内容。
第三个问题主要以想象情境,丰富画面的方法来学习,以次体会他的忍辱负重、矢志不渝。
最后,总结全文,交流收获,走出课文,离开作者,说自己的收获。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2
一、教学目标:
1、紧扣课题,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真正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形象进行渐进、深刻的解读。
2、感情朗读,情感共鸣,进行文化浸润。
3、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阅读训练,不断提升语文素养与技能。
二、教学过程: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人物。(板书:司马迁)
2、司马迁著写了《史记》,谁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谈谈《史记》是一部怎样的书?(板书:《史记》)
3、司马迁为什么偏偏要写这样一部书呢?(板书:写)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说说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
5、学生读后交流。
6、环境的熏陶、家庭的影响将司马迁与史学紧紧相连。父亲的临终遗言托对司马迁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7、出示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8、教师范读,这是父亲的临终嘱托。这是一份怎样的嘱托?
9、齐读。
10、身为儿子的司马迁岂能不明白老父的心?此时此刻,望着泪流满面的父亲,聆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在想些什么呢?
11、学生交流。
12、引读、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3、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
14、学生交流。
15、司马迁忘我研读,认真整理,专心致志写作《史记》,如此发奋。(板书:发奋)
16、学生质疑。(板书:发愤,并打上问号)
17、“愤”教师加点。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
18、学生举例。
19、那么到底是什么事使得司马迁满怀愤慨,发愤写成《史记》呢?
20、学生交流:李陵事件。你了解宫刑吗?
21、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22、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23、奇耻大辱、悲愤欲绝,也许此时,死,对于司马迁是最简单、最好的解脱。但是,他这样做了吗?
24、继续出示: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25、“发”教师加点,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下定决心,发愤写成《史记》呢?请同学们静心默读下面的文章,用心体会。
26、音乐起,学生品读。
27、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发愤写成《史记》呢?学生交流。
28、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29、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30、为此,司马迁呐喊到: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你听到了司马迁怎样的声音?
31、齐读,配乐。
32、教师过渡: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音乐起,出示插图)
大雪纷飞的寒冬,司马迁伏在冰冷的竹简之上……
夜深人静,昏黄的油灯下,司马迁又提起了手中的笔……
狱卒尖刻的笑声中,司马迁眉头紧锁……
中秋之夜,满头白发、重病缠身的司马迁仍然写着……
33、让我们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听到了他怎样的心声?
34、学生描述。
35、出示:是的: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36、此时,这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仅仅是用墨在写就吗?(血泪写成、生命写成)
37、整整13年,痛苦、耻辱,没有让司马光屈服,血泪和生命凝成了辉煌巨著,因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38、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板书:忍辱负重、百折不挠……擦去“发奋”)此时,你认为司马迁的生命历程还是“残生”吗?
39、朗读第三自然段。再次读课题。
40、教师引读:就这样……
41、司马迁写作《史记》,仅仅用了13年吗?
42、《史记》,生命铸就。这真是一部:前无古人的辉煌巨著。
43、出示:忍辱负重用生命写成巨著,百折不挠以血泪著就史书,横批:中华伟男儿
44、让我们永远记住“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让我们永远记住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司马迁,让我们好好读读辉煌巨著〈〈史记〉〉,让我们心中的司马迁永远陪伴我们的人生之路。
三、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围绕“司马迁著写《史记》”,选择“发奋”或“发愤”,查阅资料,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四、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 《 史记》
忍辱负重 辉煌巨著
百折不挠 前无古人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3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师: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略。
师:从课题看,课文主要写什么?
生:课文主要应该写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
生:课文主要应该写司马迁为什么样要发愤写《史记》。
师:说得好。课文哪个部分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呢?请大家仔细读课文。
师:课文一共几小节?哪个部分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
生:课文一共四小节,第三小节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师板书:发愤写作)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略。
师:第四小节写了什么?
生:第四小节写了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师板书:终于完成)
师:那么,课文的第一、二小节又分别写了什么?再读思考。
生:第一小节写了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读了很多史书。(师板书:受父亲的影响)
生:第二小节写了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准备写《史记》。(师板书:牢记父亲的嘱托)
师:同学们的理解概括能力真强。这下我们看清楚了文章的脉络。为了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我们还必须先学习、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出示:啸xiao,呼啸而去;廷ting,朝廷;狱yu,入狱;刑xing,酷刑;泰tai,泰山。)
师:“啸”字怎么记?“呼啸而去”是什么意思?文中是指什么?(此时天空中正好有飞机的声音,师问能不能用“呼啸而去”来形容?学生七嘴八舌。最后统一,此处不能用,因为飞机离得远,尽管声音很大,但看上去速度相对就慢了;如果在铁路边,火车速度较快,也可以用。结论:声音大且速度快时考才能用“呼啸而去”)
师:“廷”怎么写的?文中“朝廷”一词是什么意思?
生:“朝廷”是指古代的政府。
师:古代的政府都能称“朝廷”吗?
生(上一回答者):不能。“朝廷”是指古代的中央政府。
师:讲得很好!你很会开动脑筋。 大家明白了吗?
师:“狱”字怎么记?
生:左边反犬旁,右边一个“犬”字,中间言字旁。
师:真的很好记:左边一个反“犬”,右边一个正“犬”,中间加个言字旁。
师:“刑”字怎么写?
生:左边一个“开”,右边一个“刀”。
师:很形象,“开刀”就意味着刑罚。“酷刑”是什么意思?
生:很重的、严厉的刑罚。
师:“泰”字,注意下半部分不要写错。
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没有?
生:“隶字”我不懂。
师:有谁懂?
生:就是用隶书写的字。
师:说得对,就是那意思。懂了吗?
师: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我们要深入地理解课文了。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与司马迁写《史记》有什么关系?(学生自读思考)
生:1、他从小生长在黄河边......(展开讨论)
2、受他父亲影响......(展开讨论)
3、他四处游历......(展开讨论)
师: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与课题又有什么关系?
生:司马迁因为牢记父亲的嘱托,才有后来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师:一位老人临终时拉着儿子的手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呢?带着这种语气来读他父亲的话。
师:听着父亲的话,司马迁心里怎么想?他又会说些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
生:略。
师:这两小节虽然没有写司马迁如何发愤写《史记》,但向我们交待了司马迁写《史记》的基础和原因。从写作方法上来看,对你有什么启发?
生:我们写一件事,要写清楚前因后果,要有铺垫。
师:说得好!“铺垫”这个词也用得很好!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编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打乱了他的计划,但也成就他发愤写《史记》的伟大壮举。下节课大家再一起感受司马迁的伟大壮举吧。
师:作业: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阅读第三、四两个自然段,思考课后第4题的问题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4
一、理清段落
1、审题之后,我们一眼便知本文讲的是( )的故事。
2、按照“起因——经过——结果”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二、阅读理解
1、在第一节中,作者从( )、( )、( )这三个环境因素来说明司马迁所受到的历史方面的影响:(1)生在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域( );
(2)自小从父老乡亲那儿耳( )目( )了许多历史故事;(3)出身在( )家庭,家学渊源颇深。子承父业,天经地义,司马迁为此不仅(
),还( ),这就叫“( ),( )”。也正是在青年时代就积累了深厚的史学知识,司马迁才能在日后写成名著,这也正应了陆游的那句诗( )。
3、在第二节中,司马谈泪流满面是因为( )。
请仿照〈〈示儿〉〉,帮司马谈写一封简短的遗书给司马迁:(
)。司马迁牢记这个嘱托,每天不是( ),就是( ),为撰写史书精心做好准备。
4、“飞来横祸”的意思是( ),这个祸是指司马迁
( ),获罪原因是( )。从中我们可以想到司马迁是一个( )、( )的铮铮铁汉。遭受宫刑后,司马迁之所以打消了( )的念头是因为他想死得( ),完成( )。从这儿,我们见到的是一个把事业看得(
),将荣辱置之( )的身( )志( )者。
5、第六节的首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体会到( ),也可以认识到( )。
6、你是怎样理解司马迁是用生命写成〈〈史记〉〉的?
7、浏览全文,利用书中语句来简介一下〈〈史记〉〉
(1)作者: (2)字数: (3)耗时: (4)评价:
(5)内容:
三、积累运用
1、请用成语来赞美一下司马迁,至少4个:
2、“发愤”的意思是( )。请展开想象,描写一段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情景。
3、试根据下列小标题来复述课文:读书游历,充实积累;牢记父志,研读整理——横祸飞来,意欲轻生;忍辱负重,发愤写作——一十三年,完成巨著;一部〈〈史记〉〉,毕生心血。
四、拓展知识: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2)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盛赞司马迁之〈〈史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5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11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司马迁发愤写《史记》6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 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4. 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史记》这部书。《易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2.谁知道司马迁。
3.司马迁为什么有写成《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
板书:2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4.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及新词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新词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
指名读生字,然后找出生字所在的词。
理解新词: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三、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⑴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发愤写《史记》?
⑵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⑶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⑷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3、交流:
第一段:(第1、2节):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第3节):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第4节):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书写生字
老师示范:迁 啸 廷 狱 刑 泰
学生描红,老师巡回,交流学生描得好的。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齐读课题。提问,我们昨天围绕课题提了哪些问题?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怎样发愤写《史记》?)
2、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学课文。
二、讲读第一段
1、自由读,想一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写“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的句子读一读。
(父亲司马谈是……立志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2600年间的历史。)
3、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怎么做的?
(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后两句子。将两句句子并作一句,用什么关联词,怎样连接?(不但……还……)
4小结:由司马迁的求知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过渡: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引读父亲叮嘱司马迁的话。
6、再出示投影片。指名读,齐读(相机范读)“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
7、过渡:当司马迁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三、精读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②这场飞来横祸是怎样降临的?指名读相应的句段。
③齐读
④什么是酷刑?(十分残酷的刑罚)
3、受酷刑以后司马迁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请大家用“—”划出写想的句子?用“~~”划出写怎么做的句子。
4、交流:
a、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b、理解: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c、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司马迁所受的酷刑是最野蛮的腐开,这对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的身心遭到极大残害,所以……)
d、他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e、逐句理解“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有的轻于鸿毛”指有的人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
把“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改成陈述句。
小结:司马迁的想到的正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就比泰山重,有价值:如果为自己的私利奔忙,就比鸿毛轻,无价值。于此他才打消了“了此残生”的这个念头。)
f、感情朗读。
g、他是怎么做的?投影片出示有关句子。
(他……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个人的耻辱、痛苦”指什么?
h、指导朗读,体会他事业高于一切、把个人的耻辱痛苦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5、齐读第二段。
6、过渡:司马迁这样忍辱负重的发愤努力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
四、讲读第三段
1、出示这一段,指名朗读,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讨论:(突出“18”、“60”、“52万”等具体数字以及“整整”、“终于”、“前无古人”、“耗尽”、“毕生”、“生命”等词语。)
3、朗读。
4、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5小结:同学们我们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过中,我们感受到了他那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精神。
五、作业
1. 感情朗读课文
2. 课后第四题。
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飞来横祸--忍辱负重--辉煌巨著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 听写词语
2. “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
(要求学生复述尽量采用书上的词语和句式,不强调“用自己的话复述”)
4、指名复述,并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什么地方使你最受感动?
3、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7
一、锁定主题说“发愤”
师: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浏览完课文后,请同学们把目光聚集在最后一个自然段,读读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
(生快速浏览课文)
师:看来同学们一读,就读出来了,你来读。
生:“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师: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句子?
生:“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师:课文的最后一段就两句话,那么,哪一句话更能体现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呢?(师重读“发愤”)
生(读):“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再指名读)
师:读完之后你想说什么,有哪些关键词映入我们的眼帘?
生:前无古人。
生:耗尽、毕生、心血。
生:还有“生命”。
师:思考一下,看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出他的“发愤”。
生:耗尽、毕生。
师:耗尽了毕生的什么?
生: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
师:整合在一起,用一个词语来说。
生:毕生的心血。
师:毕生心血,好!还有哪一个词语?
生:是他用生命写成。
师:刚才我们读的这一段就可以用这两个词语来概括,一个是毕生心血,一个是生命写成。(板书:毕生心血,生命写成)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两个词语。(师深情范读)
生(读):毕生心血,生命写成。
师:(再读)好,我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在这一句话中,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艰辛。(读)
生:“这部前无古人的……生命写成的。”
[点评:变序教学,抓关键词“发愤”,结果如何?“毕生心血,生命写成”就是最准确的注释。一说,一点,一读,一品,深情体味,掷地有声。]
二、析词赏句悟“发愤”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找出课文中哪些地方留下他“发愤”的痕迹?同学们在默读课文的时候要做到“三用”:用眼去观察——找出课文当中关键性的语句;用心去思考——思考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用生命写成的”;还要善于用手书写——把稍纵即逝的灵感,把读书的心得,写在旁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做“批注”。(生默读课文)
师:画出来了,可以轻轻地读一读,体会一下,还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生轻声读课文)
师:读完一遍的请举手,如果你没有读完,还可以再读。(学生继续读书,照顾差异)
师:“毕生”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毕生”就是一生。
师:对于司马迁写《史记》来说,他的“毕生”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可能问题很简单,但我想听听你的见解。
生:小时候开始的。
师:那么,你们发现他小时候“发愤写《史记》”的痕迹了吗?
生:有!
师:那我找位同学读读看。
生:“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师:受影响。
生:“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师:他已经有很多的历史知识了,为什么还要四处游历呢?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8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的历史。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9
师:上节课我们讲到正当他专心致志编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一身正气的司马迁为将军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受了宫刑。这是奇耻大辱啊!司马迁真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可是《史记》怎么办呢?为了《史记》,司马迁活了下来。还有一个原因促使司马迁活了下来,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读第二小节。
生:读第二小节。
师:想想看,还有什么原因使司马迁活了下来?
生: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师: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父亲临终前是怎样嘱托的?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师:如果司马迁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到九泉之下,他怎有面目见自己的父亲啊!父亲的嘱托,司马迁牢记心头。再读。
生:读父亲的嘱托。
师: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史记》,司马迁忍辱含垢,活了下来。司马迁不停地写作,写了整整13年,才完成了《史记》。司马迁写完《史记》,心血耗尽,与世长辞,你觉得司马迁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
生:重于泰山,因为他完成了一部前无古人的巨著——《史记》。
生:重于泰山,因为他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司马迁死而无憾。
师:司马迁完成的是一部怎样的《史记》呢?谁来读读最后一段。
生:读最后一段。
师:《史记》是一部辉煌巨著,洋洋52万字。(老师展示两卷本的《史记》)。52万字的《史记》是沉甸甸的,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生:因为司马迁接受宫刑,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完全是为《史记》而活着。
生:司马迁把《史记》看成了自己的生命,《史记》里凝聚着司马迁的生命。
师:后人对司马迁的死并没有过多的记载。实际上,写完《史记》,生命对于司马迁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他活着就是为了写《史记》。再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鲁迅先生这样评价司马迁的《史记》,一起读:(大屏幕出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
师:知道《离骚》是谁的作品吗?
生:屈原写的。
师:《离骚》是屈原的作品,是非常了不起的作品。鲁迅将《史记》与《离骚》相提并论,是对司马迁极高的评价。史家的绝顶之作,不压韵的《离骚》。《史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思想价值。让我们再一起读读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生:齐读鲁迅的评价。
师:同学们,读完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我相信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请你用一两句凝练的话写出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并署上你的大名。(音乐响起,学生写感受,大约4分钟。)
师:让我们听一听同学们的感受。
生:你的《史记》是辉煌的,是沉重的。你让我懂得了怎样的死才是重于泰山的。(徐柯)
生:屈原走了,他留给世人一首千古绝唱——《离骚》;司马迁走了,他留给世人一部辉煌巨著——《史记》。(华瑾)
生:牛顿填补了力学的空白,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陈景润打开了哥德巴赫猜想,而你,司马迁让我们读到了“无韵之离骚”——《史记》。(王昕彤)
生:《史记》便是司马迁,既是史家之绝唱,又是千古之奇才。《史记》是司马迁人格的精髓,是一部永垂不朽的精神食粮。(王诚盈)
生:《史记》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著作,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是这部著作的辉煌,还应看见的是这成功的背后,一段辛酸的路程,一个忍辱负重的人在崎岖的道路上艰难地摸索着,攀登着……(程广大)
师:精彩!掌声!请你再读一遍。(该生又读了一遍)
师:老师也写了一句感受,请大家一起读:(大屏幕出示)
奇迹大都是在厄运中诞生的。
——诸向阳
师:这是我读完这个故事的感受。谁能联系司马迁的故事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正因为司马迁受了宫刑,遭受了不白之冤的厄运,所以才诞生了《史记》这样的奇迹。
师:你还知道哪些奇迹是在厄运中诞生的?
生:海伦凯勒是个全聋、全哑、全盲的人,他却成了全世界著名的作家。
师:是的。马克吐温曾经说过,19世纪诞生了两个伟大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生:史铁生是个双腿瘫痪的人,他却写出了许多伟大的作品。
生:张继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在他万分失意的时候,却写出了《枫桥夜泊》这样的千古名作。
师:是啊!寒山寺因为这首诗而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
师:有许多奇迹都诞生在厄运之中。司马迁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大屏幕出示)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牵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师: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大屏幕出示)
周文王被关在牢里,写出了《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成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出了《兵法》;吕不韦被迫迁居到四川,《吕览》这部书才得以传世;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才写出了《说难》《孤愤》。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遭受挫折之后写的。
师:无数的仁人志士在遭受磨难中诞生了奇迹。请大家一起读读司马迁的话。
生:齐读司马迁的话。
师:奇迹大都是在厄运中诞生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面临厄运都能诞生奇迹呢?想想看,怎样的人面临厄运才能诞生奇迹?司马迁遭受飞来横祸,写出了辉煌巨著,这跟题目中的哪一个词有很大的关系?
生:发愤
师:为什么用“愤怒”的“愤”而不用“奋斗”的“奋”?
生:因为这里面饱含了司马迁的满腔悲愤。
生:司马迁化悲愤为力量,时时刻刻告诫自己:无论遇到怎样的磨难都要写完《史记》。
师:司马迁写出辉煌巨著《史记》,当然与他的“发愤”有很大的关系,但我以为还有原因使司马迁写出了《史记》。请同学读读第一小节。
生:读第一小节。
生:他从小立志写史书。
生:他受到父亲的熏陶,有很好的家学渊源。
生:他读了大量的书,还四处漫游。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师:是的。这些都是司马迁之所以能写成《史记》的原因。《史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今天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让我们来读读这些成语:(大屏幕出示)
指鹿为马 四面楚歌
卧薪尝胆 唇亡齿寒
毛遂自荐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背水一战
师:每一个成语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司马迁的《史记》是古文,同学们现在还看不懂。我这里有一套学生版的《史记》,很适合同学们阅读。(推荐学生版《史记》)
师:司马迁以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史记》的诞生,他的著作竖立起了一块历史的丰碑,司马迁因《史记》而流芳百世!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10
我怀着对司马迁的无限敬佩结束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堂课,感觉有以下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第一,用好教材,适当拓展:使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奥秘无穷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开放的、无比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击。鉴于学生历史知识贫乏,对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司马迁辛酸坎坷的一生及《史记》内容都知之甚少。教学前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司马迁有《史记》。通过课前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都较好的理解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可贵品质。在课前给予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充分阅读,学生心中的司马迁形象渐趋生动,引起情感的共鸣,教学效果好。课后推荐相关读物或指导课外活动或开展各种形式的小练笔,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第二,以情促读,以情感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注重“情感的熏陶、感染”,注重教师语言,以情促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情节感人,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为此,我设计了煽情的教师过渡语,旨在带领学生进入情节,进入人物的内心!比如,为了让学生体会司马迁入狱受了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我插入了一段话:“同学们,我们知道,古代有许多残酷的刑罚,而宫刑是其中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一种。它带给受刑者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更使其心灵蒙受了永远的耻辱,它使正常人身体残缺,心理残缺,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着。听了我动情的话语,学生的朗读一个比一个激动,这时的朗读,学生们已经进入了司马迁的内心!因为这是他们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们也愤怒了!
第三,精心设计,整体把握:在“横祸”面前,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是他最终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是什么原因使司马迁选择了“忍辱偷生”呢?这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了前面的段落。是第二段中“父亲的'临终嘱托”,是第一段里“从小听到的英雄故事”的激励。我并没有就此打住,继续追问学生:“除此以外,司马迁可能还想到了什么呢?”这时,我又适时补充相关资料:周文王被关在羑里(yǒu,古地名),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居然写了《国语》;孙膑被剜(wān)掉膝盖骨,竟写了《兵法》……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感悟到了“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就是“发愤”!化屈辱为动力,化悲伤为动力,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史记》。这样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教学过程也行云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