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8篇)正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8篇)》

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优秀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欣赏方法欣赏课文。

2、积累词语,会用刚刚转眼间、最、特别是更是,懂得比喻、拟人,对称等修辞的特点和运用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学会欣赏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准备

分好小组,配乐两段,投影片七张(其中文字片四张),小黑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如果说庐山云雾以其特有的多变、多情、多彩赢得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千古名句,那么,课文(庐山云雾)就宛若一件精美的艺术晶,任我们玩赏、品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半是仙境、一半是人间的庐山,去领略趣味无穷的{庐山云雾)。

出示幻灯片:美丽的庐山云雾

二、初赏课文。

1、师配乐朗读(庐山云雾》(第三自然段),学生闭眼欣赏,体会美感。

2、像这样美的景物、美的文章就值得我们去欣赏。今天,我们将要上一节语文欣赏课。

3、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①词语、句式、段式、节奏

②划、议、读。

三、分赏课文。

(一)师生共同欣赏(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生晶词赏句,用。。。标出好词,用一标出好句,并想一想为什么写得好?

2、师生共同欣赏。

(生漫谈,师整理)

(1)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

a.这句话写出了云雾的什么特点?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b.训练。

把句子补充完整:

庐山云雾______,刚刚______,转眼间______。

春天的天气说变就变,刚刚______,转眼间__________________。

c.指导朗读。

用惊叹的语气读。

(2)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

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a.理解蕴意: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

风起浪涌:想象海上风浪的景色,写出了雾来时的气势。

飘飘悠悠:哪些事物也是飘飘悠悠的? 写出了雾去时的轻、慢。

b.比读,体会节奏

换成: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轻轻地飘呀飘。

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披向了千重山川。

c.指导朗读。

男生读雾来时,雾浓时的句子,女生读雾去时,雾稀时的句子。

小组赛读,站起来读。

3、集体朗读及分读。

4、谈欣赏体会,小结欣赏方法。

读、划→议、读→评、读

过渡:同学们,别留恋多变的云雾,那多情的云雾会更让我们忘情。

(二)学生讨论欣赏(第四自然段)。

1、 分小组按欣赏方法讨论欣赏。

2、指名汇报欣赏过程。

师整理板书:时而时而

一半(隐)一半(留)

出示幻灯片: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庐山云雾

3、评价讨论学习的汇报情况。

指名一组感情朗读。

4、集体朗读。

过渡:同学们把多情的云雾读得多忘情啊!但等待着我们去欣赏的将是更壮观、多彩的云海。

(三)学生独立欣赏(第五自然段)。

1、独立欣赏。

2、老师考查。

(1)先填空,再照样子积累(找或写)几个词语:

①( )峰( )岭 (②) (③)

④( )( )云海 (⑤) (⑥)

(2)填空:

庐山云雾中(⑦)壮观的要算云海。

每当(⑧),只见(⑨)。

特别是(⑩),更是(11)。

(3)用_______划出两个比喻句。

出示幻灯片:像彩练,又如芙蓉

3、指名朗读,师予以配乐。

4、小结独立欣赏情况,总结分赏情况。

欣赏课文不仅从词语、句式、段式;节奏等方面着手,还可看段落连接、开头、结尾、照应等。

四、表现课文。

(一)古人是用诗句、言行来表达对庐山云雾的热爱、赞美之情,今天的我们就大显身手,去用诗赞、歌赞、书赞、舞赞庐山云雾吧!

1、学生发挥特长,表达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

2、学生表现。 (配乐)

(二)总读课文。

同学们,庐山云雾是多变、多情、多彩的,但如果没有课文《庐山云雾),我们又怎能一睹庐山云雾的风采呢?,让我们一起随着美妙的音乐朗读(庐山云雾》。

音乐渐起朗读声渐起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解读: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厘米、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

1、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进化论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创立的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我们不能不注意作者的有意强调:“九岁”“完全”“独立”等词,这些词语无不在显示着“我”这个发现的不同凡响,和对这个发现抑制不住的自豪!所以在读这句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作者这种想法不是没有来由的,因为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九岁的孩童,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就能发现,在常人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作者说“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而后面的句子,恐怕才是作者真正要说的意思,作者的语言不乏幽默,后面也有类似的句子(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但我们明显地感觉到童年这段故事让他在自豪之余,也有着丝丝的愤懑。这种复杂的感情,要反复地朗读课文才能体会到。

另外,这样的开头,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制造了悬念,足以激发起读者的读书欲望,这是作者写故事的高明之处。

③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本来,我已经为自己的发现而格外高兴了,现在知道这发现果然是了不起的事情,简直是心花怒放,情不自禁就在情理之中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丝毫没有恶意。

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从课文中看,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婚姻和性,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是“一本正经板着面孔”。“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显然是要用这种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

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这句话可以作为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吧。当然,话里不乏愤慨的成分。

(2)对词语的理解。

澄澈:水清见底。

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天赋:自然具备,生来就有。

进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

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

眉目:事情的头绪。

困窘:形容为难;感到难办。本课指我面对老师的误解和同学的嘲笑,不知道怎么办好。

2、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读一读。

3、本课的重点是讲作者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不要放在发现本身,而应该放在发现的过程上。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知道“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要让学生自主读书,充分地读书,了解作者是怎么发现的。通过读议,让学生明白。作者童年时之所以会有这个发现,跟他的敢于提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是分不开的,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4、要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反复读书尝试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跟大家交流讨论。学生可能提出“做梦飞行真的是在长身体吗?”“老师为什么误解我?”“作者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等等问题。对于涉及到的生物学的知识,可告诉学生以后上中学时会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课外查阅资料解决;跟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深入读书,展开讨论来解决。

5、要重视有感情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更深入地体会作者好学探究的精神和大胆的想象及作者的情感。要注意指导对发现过程的朗读。关于描述梦的一段,通过“只要……就……”“甚至”“那样……那样……”“似乎”等词语,要读出梦的神奇和梦中飞行的美妙;关于请教老师有关梦的问题部分,要读出好奇的心理和迫切探究的心情。

6、对于选做题,可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说一说。重点说说发现的过程。

7、关于写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匀称,笔画简单的“汁、亏”两字,不能写得过于单薄;并且注意联系已有知识,总结书写规律,如“胚、臂”两字,部首同是月字,但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月”的写法也不同。结合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其他月字部的字,掌握书写规律。

8、读悟结合,体会人物的特点

师: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很天真单纯的孩子。

师:能具体说说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吗?

生:他对做的梦很感兴趣,梦中的情景记得那样清楚。从梦中的情景看,就能感受到他是天真可爱的,所以梦才是那样的富有幻想色彩。

生:做这样的梦,就以为自己有飞行的天赋,很为自己而自豪,也足以说明他的天真了。同时,他还把梦讲给同学听。

师:你怎么知道他把自己的梦讲给同学听呢?

生:因为课文中写着,“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也都会在梦中飞腾。”“终于”和“弄明白”说明他一定跟伙伴们说过自己的梦了。

师:你说得还真有道理!有时候,不起眼的一个字,一个词,就能给我们传递出一些信息,只有仔细品味语言的人才能感悟到,你的语感很好,我们就应该这样感悟语言!

生:我觉得他后来关于胎儿发育的想象,也是很天真的,只有孩子才会这样想。

师:恐怕从这里我们不光能感受到他的天真,谁来读一读这一段,看看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读)

生:我觉得他还是个爱探究的孩子。你们看,他想弄清楚人究竟是怎样来的,都想痴迷了,看到一条鱼,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

生:我觉得他是个善于想象的孩子。他从地图联想到了人的变化过程,并且,都把每个阶段分了时间,折合成正好是九个月。

师:那么还从哪儿看出他爱探究呢?

生:从问老师关于为什么会飞翔这件事中也能看出作者爱探究。

师:请大家练习读一读这个部分,看能不能把“我”的特点读出来。(指名读后,请同学评议)

生:我觉得读出了“我”和小伙伴爱探究的特点,尤其是问老师的话,读出了追问的语气,使我们好像看到了“我”和小伙伴的好奇的表情。

生:我有个小小的建议,因为是追问,是不是问话读得急迫一点,这样就更能体现他们的特点了。

师: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分角色再读一读吧!

师:通过我们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的孩子,难怪他有那样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了!

9、理解句子的意思

师:你们能谈谈“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我能举个例子来说吗?

师:可以。

生:就说哥白尼吧,在古代,人们由于眼界狭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有限的,太阳、月亮和众星都围绕地球运行。16世纪,波兰杰出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根据30年的天文观察和推算,认为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在每时每刻地环绕太阳运转。但那时欧洲的封建教会不支持这样的观点,谁提出这个观点,就会遭到教会审判异端教徒的法庭的迫害。所以,哥白尼直到临死前,才把自己关于“太阳中心说”的著作发表。

生:我也想到了这样一个例子。意大利的科学家布鲁诺,他是哥白尼的推崇者,而且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他指出宇宙中有许许多多像太阳系一样的星系,而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由于热情传播这一新天文学说,他被教会推到审判异端的宗教法庭,在监禁7年后被活活烧死。

生:伽利略也有这样的遭遇。17世纪,意大利的天文学家伽利略,非常赞同哥白尼的观点,他寻找方法,给这种观点以科学的证实。但是他还是遭到了教会的谴责。宗教法庭把他传去,不断地审讯他,折磨他,让他跪下宣誓放弃自己的观点。但是当伽利略站起来后,他不禁喃喃自语道:“可是,地球仍然在转动呀!”后来,伽利略被监禁在家中,不许外出。

师:“太阳中心说”,一个多么重大而有意义的科学发现,尽管它是正确的,但由于人们当时认识有限,眼界狭小,科学家们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啊!看来,作者的说法不无道理。那么,作者为什么这样想?这跟他有什么关系?

生:这是因为他现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发现了胎儿发育的规律,却被老师误解,轰出了教室。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迫害啊!

生:对,让他丢了面子,还受到身体上的惩罚。

师:虽然这种“风险”远没有刚才我们说的几位科学家那么严重,但这种“驱逐”,无论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对一个孩子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它会让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也使这段让“我”颇引以为自豪的、本来应该留下美好回忆的童年往事,多了些许不愉快的记忆。这是让人非常遗憾的事情。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他对老师这种做法很不满。

生:他有点气愤。

生:他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因为没有人理解他,老师认为他是个坏孩子,同学们嘲笑他。

师:是啊,无论如何,这个结果还是让人不愉快的。如果,这个老师不误解他的笑声,而是了解他笑的原因,对他的发现给予大力的赞扬,那结果该多么美好啊!

五、相关链接:

草履虫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体圆筒形,前端较圆,中后部较宽,后端较尖;从背上看,形状像倒置的草鞋底。全身布满大致同长同细的纤毛,纵行排列,用以行动。身体的一侧有一条自前端斜向腰部的凹入小沟,称“口沟”。口沟底有口,口沟内有较为长密的纤毛,可鼓起水涡而摄取水中的细菌和其他有机物作为食料。

进化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创立的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走进经典的阅读世界。

2、 通过阅读,对重点人物、情节能提出自己的观点,表达感受,体会作者

的情感。

教学准备

阅读一部名著及相关书籍资料、影响资料,召开一次讨论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了《猴王出世》《武松打虎》这学期又学了,了解了四大古典文学中的一些人物。我们已经了解了四部名著中更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对他们的言行也有不同的感受,然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故事,充当其中的一个人物。

二、交流要点

1、要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或感兴趣的人物来写。

2、必须以第一人称叙事。

3、在原有基础上要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三、写法指导

1、一定要一名著中人物的身份讲故事。

2、名著中对人物和故事的描写要合乎情理。

3、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4、先说一说,再动笔写。

(1)互评草稿,受到启示。

(2)修改草稿,再读。

(3)征求同学的修改意见后,抄在作文上。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善于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果断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根据的简单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有序地叙述事情的发展过程。

教学过程:

一、画简笔画,简述事情,揭示课题。

1、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一辆车。

2、教师描述情境:一天,这辆公共汽车载着一车人在行驶中,突然,一个小朋友的鼻子出血了……

(不直接揭示习作内容,创设情景,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二、小组讨论,大胆猜测,概述情景。

1、小组讨论。

在这辆公共汽车上,一位小孩的鼻子出血了,在车上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呢?你怎么来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2、全班交流。

(1)大家都关心他,帮他止住血。我们应该赞颂这种新风尚。

(2)车上部分人积极帮助他,部分人感觉寒心、脏。对这种情形我们既要有表扬又要有批评。

(3)所有乘客都若无其事。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这是想象性的,启发学生想象的内容接近生活。现实生活中可能是怎样的,就耐心地进行引导,是对的。)

三、引导选择,启发想象,编列提纲。

1、引导选择。

小孩的鼻子出血,这三种情形都有可能出现,你选择一种情景表明自己的观点。

2、编列提纲。

事情会怎样一步一步发展呢?我们先大体想象事情的发展过程,指导学生列提纲:(1)孩子的鼻子出血了;(2)车上的人怎么做了;(3)孩子鼻子里的血止住了。

(三年级的习作教学中,指导列提纲很好,可以培养他们的构思能力。)

四、学生笔述,全班交流,重点评议。

1、学生笔述第二部分。

2、指名交流,适当评点。(重点指导写好人物的言行,启发学生思维,用恰当的方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

3、。

五、阅读例文,引导比较,提高。

1、阅读例文,引导比较。

2、提高。

(1)续写时要正确理解的开头。

(2)从生活实际出发展开丰富的想象。

(3)有顺序、有条理地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不管是哪一堂课,教学后都要注意,帮助学生提高认识。)

六、布置作业。

从课本中的三个开头中任选一个进行续写。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2、能结合重点词句,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1、故事引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一个夏天的晚上,有一家人坐在院子的大树下边乘凉边谈话,忽然谈到房子的风水问题,大儿子说:“哎呀,我们这个房子结构太不好了,四面都是高墙,中间一棵树,树就是木,这加起来不就是困难的困吗?难怪我找工作呀、做生意呀处处碰壁,不行,明天我要把这棵树砍掉,不能让咱们天天生活在困难之中。”家人一听,觉得有理,就都同意了。第二天,他们就把这棵树给砍掉了,个个都很高兴,以为从此就可以摆脱困境,这家的老二看着院中砍掉的大树,越看越别扭,想了一会儿,忽然大声说道:“哎呀,不好,这下更糟了。”

我想问问大家,怎么更遭了呢?(板书:囚)原来是困难的困,遇到困难还可以克服,可现在变成囚。“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会意字,就像一个人被关在四面密封的高墙之中,目之所及都是那狭窄的四角的天空。

2、如果为“囚”组一个词,你会想到哪个词?(囚车、囚犯、囚禁、囚笼、囚徒、囚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叫(囚蚁),齐读课题。从题目中我们知道本文一定和什么有关?大家还想知道什么?(为什么囚蚁?怎样囚蚁的?囚蚁的结果如何?)板书:原因 经过结果

3、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家赵丽宏纯真的童年时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打开书69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文中的这些词你会读吗?

出示:饲养 宁可 惊惶不安 饼干屑 窸窸窣窣 威风凛凛

2、谁来说说“我”和妹妹为什么想养蚂蚁?

出示:童年时认为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而且可以从小养大。

3、兄妹俩几次养蚂蚁?每次养蚂蚁的结果如何?

4、根据刚才的回答,完成这样一个练习,

出示:“我”和妹妹想养蚂蚁是因为( )第一次( ),结果( )。第二次( ),结果( )。

5、哪几自然段是写兄妹俩第一次囚蚁?第二次呢?

6、不知不觉,我们已经理清了课文的条理,弄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兄妹俩的第一次囚蚁。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第一次囚蚁。

1、默读2、3、4自然段,我们是怎样养蚂蚁的?边读边勾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出示:找一个有盖子的玻璃药瓶,然后将蚂蚁捉到瓶子里,我们一共捉了15只蚂蚁,再旋紧瓶盖。

大家都来读读这句话,哪个词让你强烈的感受到这是在“囚”蚁?(点红旋紧瓶盖)

“旋紧瓶盖”,这个看似普通的小动作,对15只蚂蚁意味着什么?

2、除了这个词,还有一个词也让我们为蚂蚁感到担心,谁找到了?(点红药瓶)

师述:这15只蚂蚁被关在充满药味的瓶子里,它们时时刻刻闻着的都是这种刺鼻的药味,走到哪里闻到的都是这令人窒息的药味,它们多么想呼吸一下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可是却出不去,时间长了这些小生命受得了吗?

3、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蚂蚁受不了?(指名说)

出示:我和妹妹兴致勃勃的观察蚂蚁们在瓶子里的动静,只见它们不停地摇动着头顶的两根触须,急急忙忙地在瓶子里上下来回的走动,似乎在寻找什么。

哪些词语触动了你?

引导学生抓住“不停地”、“急急忙忙地”、“上下来回地”,体会蚂蚁的难受和焦急。

相机引导1、你们知道蚂蚁的触须有什么作用吗?它们可能在相互说些什么?

相机引导2、蚂蚁在瓶子里急急忙忙地、上下来回地干什么?

4、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当时难受、焦急的心情。

师述: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药味还是那么浓烈,它们现在不仅仅是难受了,而是十分痛苦。哪句话可以看出来?(指名说)

出示:我想它们大概是饿了,便旋开瓶盖投进一些饭粒,可它们却毫无兴趣,依然惊惶不安的在瓶子里奔跑。它们肯定在用它们的语言大声喊叫,可惜我听不见……

5、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蚂蚁的痛苦?

引导学生抓住“惊惶不安”“奔跑”“大声喊叫”体会蚂蚁害怕、恐惧的心情。

相机引导1、什么叫“惊惶不安”?它们为什么“惊惶不安”?

相机引导2、蚂蚁们此时为什么喊叫?在喊叫什么?

6、我们来看看这句话中的三个词与上句话中的三个词有什么联系:刚开始蚂蚁们急急忙忙地在寻找出口,发现找不到,所以现在变得( ),刚开始蚂蚁在药瓶中不舒服很难受,来回地走动,而现在是十分痛苦,所以在( ),刚开始它们用触角传递信息,说着、交流着、询问着,而现在发现生命受到了威胁,所以在( )。

读着这些词,读着这句话,你感受到蚂蚁此时怎么样的心里?

7、指导学生读出蚂蚁惊慌害怕的心情。

师述:可惜蚂蚁的呐喊呼救,蚂蚁的害怕恐惧,对于当时年仅五岁的我来说,听不见也不明白,这是在养蚂蚁吗?这分明是在囚蚁。

(二)学习第二次囚蚁

请大家默读课文5——7自然段,看看第二次兄妹俩又是怎么养蚂蚁的?边勾画句子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1、学生默读5——7自然段。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扎洞眼、剪稻草、放饼干屑、贴着耳朵听

3、从兄妹俩为蚂蚁做的这一件件事中你感受到什么?(指名说)

4、这次,兄妹俩为蚂蚁付出了真心与努力,算不算囚蚁呢?(指名说)

5、谁用一句话告诉我蚂蚁后来的结果?出示句子:不到两天时间,火柴盒里的蚂蚁全都逃得无影无踪。

这句话中的“全都”和“无影无踪”给你怎样的感受?

比较句子:不到两天时间,火柴盒里的蚂蚁逃走了。

6、学到这里,你的脑海中一定产生了一个问号,谁想问?它们为什么不喜欢这种舒适的生活而要逃走呢?

7、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小蚂蚁,你会怎么选择?对你来说,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8、我们来看看蚂蚁们的真实想法。出示: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的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请大家读读这句话。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知识教学点:

⑴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社会现实。

⑵小说三要素的复习。

⑶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方法塑造典型人物。

2、能力训练点:

⑴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

⑵朗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3、德育渗透点: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使学生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觉地为祖国的腾飞而读书。

4、美育渗透点:透过作者在文中描绘的理想中的故乡的美好图景,教育学生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勤奋读书。

【学法引导】

学生要能很好地读懂本文的思想内容,需要对课文所写人、事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学习课文时,一方面结合作者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另方面深入思考作者把人物二十年前后变化对比着写的意图,从而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对有丰富内涵的语句,应多诵读、多品味,以求有所领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⑴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⑵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2、难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3、疑点:作者对孔乙己和杨二嫂的态度相同吗?

4、解决办法:课堂上的朗读与分析精彩片断为主要手段解决“重点”“难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领会,“疑点”可在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点拨、拓展完成。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查找有关背景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及根源。

2、朗读课文精彩片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讨论分析:

⑴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⑵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

⑶作者对文中人物所持的态度。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2、作了解性阅读,理清全文脉。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二、整体感知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锐感觉,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许多的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进行了形象地剖析、透视。《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十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三、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简介背景。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⑴听录音朗读一遍,思考本文的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

⑵学生讨论后,对上三者明确。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⑴指一名同学朗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

“我”渐近故乡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漂泊的艰辛,思乡的深切,返乡的激动。

⑵渐近故乡时,“我”见到的故乡的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

明确:景象是“萧索”心情是“悲凉”。

⑶ 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⑷见到故乡冬景图后,“我”的感受怎样?用文中话回答。

明确:“啊!……好得多了。”

⑸怎样理解“啊!……好得多了。”。

明确:写出了现实与记忆中的故乡的反差之大,饱含着对故乡竟然如此的惊异之情。

4、分析第二部分:

⑴ “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文章第31节说“似乎看到了我美丽的故乡了。”记忆中的故乡到底美丽在何处呢?’

提示:景、事、人。

⑵分析景点:

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少年闰土月夜刺猹图)

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

色彩:深蓝、金黄、碧绿。

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充满生气和活力)

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

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⑶分析少年闰土:(事、人)

“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的肖像怎样?(“紫色”“圆”“小”“明晃晃”可见少年闰土健康可爱。)

“我”回义了少年闰土哪几件事情?可见他是个什么样的农村少年?

明确:教“我”雪地捕鸟——活泼多知。

邀“我”看瓜刺猹——朴素,热情勇敢,多知。

告诉“我”贝壳,跳鱼儿——见多识广。

哭着不肯分离,互赠礼物——友谊深厚、纯真。

作者怎样更好地突出闰土说话滔滔不绝的?

明确:用了许多省略号。

⑷ 小结:故乡到底“美丽”在哪里?

明确:美在有许多新鲜景,美在有许多新鲜事,更美在有心里装着无尽希奇事,有着深厚、纯真友谊的童年伙伴。总之,美在儿时的记忆中。

四、总结、扩展

全文按“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活动为线索,记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本节课所学内容,除了初步展示现实故乡的萧条外,多在回忆,突出了记忆中故乡的美。在对比中,写出了反差之大,反映了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现实。

五、布置作业

1、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2、预习下文,思考杨二嫂的及中年闰土的形象特点。

【板书设计】

故乡

鲁迅

回故乡:故乡冬景图:萧索、荒寂心情:悲凉

到家与在故乡:与少年闰土的友谊农村破产

杨二嫂的变化农民生活痛苦

中年闰土的变化。

离故乡:对旧社会不满,寄希望于未来。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析闰土,杨二嫂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二十年前少年闰土的形象,本节课我们将见到二十年后的闺土,在对闰土二十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及杨二嫂的变化的分析中,努力探究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及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预习:

⑴二十年前后故乡的景象有哪些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⑵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中,又重点以写谁为主?

2、分析中年闰土:

⑴少年好友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闰士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肖像变化:

“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小毡帽”——“破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问:中年闰土的脸色为什么会变得“灰黄”?“很深的皱纹”和松树皮似的手”说明了什么?

明确: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松树皮”似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结果。

问:59节中“终于”一词,体现了闰土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明确:重逢的喜悦——想要叙旧、畅谈——想到自己的现状、凄凉——自卑自贱一终于恭敬地称“我”老爷。

②称呼的变化:

问:“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闰土心目中两人之间的什么变化?

明确:身份、地位的变化。

问:“厚障壁”比喻什么?

明确: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③语言变化:

问:中年闰土的话中也有许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明确:显示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表现了他的迟钝麻木。

④神态变化:

问:神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怕羞”“高兴”天真活泼——“欢喜”“凄凉”“像石像”“像木偶人”。

问:“石像”这个比喻说明闰土的精神状态起了什么变化?

明确:由于饱受生活的折磨,已经变得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

问: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用文中话回答,并理解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确:“多子……木偶人。”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问: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明确:把未来寄托神佛。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说明了他的麻木迟钝。说明了闰土是旧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⑵ 小结: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3、分析杨二嫂形象:

⑴杨二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今日肖像:凸颧骨、薄嘴唇、圆规——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

语言、行动:尖叫,两手搭在髀间、贵人眼高——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

讨东西、造谣,“塞手套”——体现性格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

昔日“豆腐西施”,终日坐着——体现性格安分守己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

⑵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一,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杨二嫂的善良、朴实。

作用二,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4、见到故乡的景和人发生如此变化后,“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由下文“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可见“我”对故乡巨变成如今的样子是十分失望的。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闰土是解放前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他身上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美德——勤劳、善良、忠厚,但因长期遭受经济的压迫和思想上的愚弄,他被那个社会折磨得像个木偶人。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读到作者对老一代农民不幸命运的深切关心和同情。杨二嫂是一个城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是一个既遭受压迫、侮辱,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从她身上,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她的种种恶习是持否定态度的。

文中,作者着力写两个人的今昔变化,通过对比,深刻地揭示出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并揭示出小说的主题。

【板书设计】

闰土:{少年:健康、活泼、多知、热情

中年:衰老、迟钝、麻木对比农村日益破产

杨二嫂:今:放肆、泼悍、自私对比农民日益贫困

昔:安分守己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路

前面我们学习了《桂林山水》和《林海》两篇课文,它们都是以描写景物来抒发思想感情的散文。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本课“预习”提示我们:《墨梅》、《竹石》和《石灰吟》这三首古诗有一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种精神。这就告诉我们学习的思路:要通过读懂诗句,了解事物的特点,从中领悟赞颂的精神,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学习第一首古诗。

二、引导学习古诗《墨梅》

1、简介作者。

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他出身贫寒,靠自学成为诗人。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既善作诗,又善画梅,被称为“画梅圣手”。《墨梅》这首诗,是作者为自己所画梅花而题的诗。

2、理解诗句。

(1)借助注释,自读诗句。(可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

(2)指名朗读。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墨、砚、乾、坤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我家洗砚池边树”:洗砚池,书画家(王冕)洗毛笔砚台的池塘。树,指梅树。这行诗的意思是,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痕,痕迹。这行诗的意思是,朵朵开放的梅花呈现淡淡的墨色。

“不要人夸好颜色”:意思是,不要人们赞美它的颜色艳丽。

“只留清气满乾坤”:清气,清香的气味。乾坤,指天地。这行诗的意思是,只求梅花的清香永远充满人间。

(4)齐读后,指名完整地说说诗句的意思。

3。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全诗,思考:诗中(也是画中)描绘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作者借墨梅赞颂了人的什么精神?

(2)讨论交流。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梅花的形态,后两句突出梅花的精神。说明梅花有朴素淡雅、不图虚荣和高洁白重的特点。作者借赞美墨梅比喻人,实际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重的'品质,表达了诗人以墨梅自励,愿像墨梅那样做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范读、自读、指名读)

4、练习背诵。(个人试背、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舅I导学习古诗《竹石)

1、简介作者。

郑燮,清代书画家、诗人。早年家境贫寒。应科举在朝廷做官,比较关心民间疾苦,后因得罪豪绅被罢官。他擅长画竹。《竹石》这首诗是他为自己的画题写的诗。

2、理解诗句。

(1)借助注释,自读诗句。

(2)指名朗读。

(3)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

如,破岩,山崖的石缝。坚劲,坚定。千磨万击,许多磨难和打击。还,依旧。

(4)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咬定青山不放松”,意思是(翠竹)紧紧依傍着青山。

“立根原在破岩中”,意思是原来(竹根)是牢牢扎在山崖石缝中的。

“千磨万击还坚劲”,意思是(翠竹)虽经风雨雷击依旧十分坚定。

“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任凭你刮什么风也不惧怕。

(5)齐读全诗,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句连起来说说。

3、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全诗,思考:诗中描写了“竹子”的什么特点?联系借物喻人的方法,说说它赞美了什么精神。

(2)讨论交流。

诗中描写的竹子,是生长在山崖石缝中的,自然环境恶劣,它不怕闪电雷击,风吹雨打,仍然能顽强地生长。说明诗中描写的竹子具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质。这首诗实际借物喻人,赞颂了不怕邪恶势力、不怕艰难困苦、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崇尚这种精神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4、练习背诵。(自背、全班齐背、指名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墨梅》和《竹石》。

2、自学《石灰吟》。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指名背诵《墨梅》和《竹石》。

二、学习第三首古诗

《石灰吟》

1、理解诗句。

(1)指名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自读思考每行诗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千锤万凿出深山”。锤,敲打。击,撞击。千、万,形容撞击的次数多。这行诗的意思是(石头)只有经过许多次撞击敲打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烈火焚烧若等闲”。若,好像。等闲,平常事。这行诗的意思是(石头)把烈火焚烧(自己)看成很平常的事。

“粉骨碎身全不怕”。意思是(即使)身体被粉碎(变成石灰)也不惧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石灰)要把洁白干净留在人世间。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o

2、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思考:这首诗赞颂了石灰的什么精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通过对石灰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了作者不与权贵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三、课堂练习

1、指名背诵本课三首古诗。

2、默写《竹石》、《石灰吟》。

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8

商鞅南门立木教学目标

1.认识“鞅”字,学会“孝、葫、础”三个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义,并积累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商鞅变法的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认识“鞅”字,学会“孝、葫、础”三个字,掌握“葫芦、基础”,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惹是生非”等词义,并积累词语。 2.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条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条理。

教学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 2.商鞅的个人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认识人物1.导语:先人孟子曾经说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从中告诫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和做法,否则无法成功。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一位名叫商鞅的改革家,为了争取国家富强,主张变革不适合国家发展的旧的法规,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证变法成功,商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历史故事《商鞅南门立木》。 2.板书课题:商鞅南门立木。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认识商鞅(教师补充)。 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变法内容主要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十年之后,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4.教师小结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商鞅变法前,为取信于民而发生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学生自由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从文中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认认,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注意把握以下词语:葫芦基础便宜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颜开真心实意诚信守法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惹是生非定斩不饶言而有信说话算数 3.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⑴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⑵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对重难点处加以强调。 ①字音方面。“便”是多音字。 ②字形方面。“孝”与“老”。 ③理解词语。 真心实意:真实的心意。 冥思苦想:冥,深。深沉地思考。 惹是生非:惹是非。(注意“是”不能写成“事”) 大步流星:形容脚步迈得大,走得快,教案《六年级语文教案6》。 喜笑颜开: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郑重:严肃认真。 4.通过初读课文,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⑴理解课题。 “商鞅南门立木”在文中指的是:商鞅派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并挂出告示,下令能把大木柱扛到北门者,朝廷将奖赏他十两黄金,后来还加到五十两黄金。 ⑵教师追问:商鞅南门市木,悬赏扛木者是为了什么? ①学生根据文中内容,发表各自见解。 ②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明白: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证明自己诚实守信,从而取得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基础。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公元前356年,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僵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⑷学生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与第l5自然段内容,加深认识。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分段指名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提出文中读不懂的词句,集体交流解疑,达到读通课文的要求。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理清文章的条理。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写商鞅授权变法。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写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自然段):写商鞅“南门立木”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四、再读课文,概括大意1.学生快速默读全文。 2.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识字学词,读通了课文,又通过分段、概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商鞅南门立木的起因、经过与结果。下节课,我们再来细致品析文中的词句,畅谈各自的阅读理解与阅读思考。

六、作业设计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3.从文中摘抄自己喜欢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品析文中关键语句,深入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用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对商鞅南门立木这一做法的看法,从中感受商鞅的胆识与魄力。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从中受到诚信教育,并动笔写下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摘抄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导语:简单地说,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立木取信) 3.理解词语“立木取信”:指的是商鞅在南门立木悬赏扛木者,从而取得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 4.导入学文:这节课,我们就来深人体会商鞅南门立木的良苦用心。 二、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研读第一部分。思考: 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商鞅授权变法。) ⑵第一句话写什么?(总体评价商鞅,说明他具有很高的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 ⑶第二句话主要讲什么?(商鞅到秦国后,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 ⑷“到……便”表现了商鞅什么?(表明商鞅主张变法的思想早已胸有成竹,也说明他实施变法的急切。) ⑸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争取国家富强。) ⑹第三句话写什么?(秦孝公授权商鞅主持变法。) ⑺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 2.研读第二部分。快速默读课文第2—14自然段,思考问题: ⑴在当时,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面临着哪些困难呢? 一方面一些旧贵族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 ⑵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对朝廷的不信任?请用“”在文中画出来,并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①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 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天底下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恐怕是耍人玩儿的。”) 议议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大家认为,把木柱从南门扛到北门,就赏十两黄金,天底下不会有这么便宜的事,恐怕是朝廷在耍弄人。人们的想法,表示对商鞅做法的怀疑。) ②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表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 理解小伙子的用意:“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从小伙子的语言,体会到他认为事情不会是那样,有反说的语气。左庶长说话算不算数,试试看吧。表明他对商鞅下的令持的怀疑态度。) 讨论:小伙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从小伙子的动作、语言可以看出,小伙子对商鞅下的同样持怀疑态度,他之所以要扛这根木柱是要试一试商鞅是否能说到做到。) ③小伙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 从小伙子的表情体会他高兴的心理。 议议:小伙子仅仅是因为得到了赏金而高兴吗?(小伙子“喜笑颜开”不仅仅是因为得到了黄澄澄的赏金,还因为他亲眼看到了这位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说话算数、有效。) ⑶课文学到这里,你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①要在秦国进行改革,首先就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 商鞅认识到变法的成功,必须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②当扛大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来领赏吧!” 商鞅要让大家知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