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六年级数学教案(优秀7篇)正文

《六年级数学教案(优秀7篇)》

时间: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六年级数学教案(优秀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圆》的第一课时。

内容结构: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的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教材先讲圆的认识,通过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它们的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圆的特征,掌握画圆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圆及各部分的名称,圆的`特征,半径和直径。

2.能力训练点:圆规作图能力,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德美育渗透点:知识的魅力,美与生活。

三、教法学法

引导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借助多媒体的辅助作用,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现数学的价值。同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下,自主探索,积极参与,互相讨论,合作学习。让其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并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种数学思想。

四、教具学具

教具: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增添课堂教学的魅力。

学具:要求学生准备硬币、毛线、笔、图钉、硬纸条、圆规、圆片等,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进行动手操作。

五、设计思想

1.从生活实践引入新课。

2.按知识形成发展过程展开新课

3.运用教具学具直观感受,建立空间概念,突破难点。

4.通过实践训练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六、教学过程

第一、复习导入

1.用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图形,提问学生:

(1)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

(2)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通过学生回答明确:这些图形都叫作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2.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哦!今天天气真好,刺猬妈妈叫小刺猬们到草地上一起做游戏,妈妈要求宝宝们围在妈妈的周围,并且每个宝宝离妈的距离要同样远。瞧,小刺猬们围成了怎样的图形。

3.学生回答后,教师用一根系有小球的细绳旋转演示,让学生观察小球所运行的路线,将会形成怎样的图形,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共同研究的新知识——圆的认识。

第二:探究新知

1.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上有圆?

2.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和圆的特征。

3.圆的画法

(1)自选材料画圆

用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同桌合作自选工具画圆,并分组让学生向全班同学交流自己是采用了什么材料怎样画圆的。

在这时要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强调说“我是这样画的”或“我的想法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

(2)按要求作圆

提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按要求作圆,那这个圆的大小和位置是由什么来确定的?

让几位学生向全班汇报想法后,再让学生打开课本87页阅读圆的画法,归纳、总结出画圆的步骤:定圆心—定半径—旋转一周。(在这里主要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画法实践

问题:活动课上,老师要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鼓励学生想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第三:归纳总结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圆及其特征的认识,明确画法步骤。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第四:实践运用

1.随堂练习

设计判断和作图题,以教材习题为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可将教材习题进行适当的组合和改编练习形式,并注意针对新课后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组织反馈练习。

2.巩固练习

设计问题:

(1)车轮如果不是圆的,会怎么样?

(2) 圆的车轮有什么好处?

通过对两个问题的探究,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圆的特征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思考,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方法。

2、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设计图案。

3、欣赏各种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2、看到这些生活中美丽的图案,你想说什么?

3、揭示课题:图案设计

二、探究新知

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

1 、提问:这个花瓣图案是如何通过图形A得到的?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3、小组汇报,展示各自的方法与结果。(汇报花瓣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

4、鼓励创新。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5、小结:

这朵美丽的花瓣图案,原来是由基本图形A,通过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变换得到的。

6、提问:笑笑是怎样把图1变成图2,你知道她是怎样做的吗?

三、动手实验

1、练一练第1、2题。

2、小组合作设计图案。

(1)作品展示。

(2)学生评价。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课本第4—6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二、新课。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人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一个数乘以分数)

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1)第一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板书:

问: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3个或求的3倍。

(2)出示第二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半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怎样表示半瓶?

指名回答:半瓶用表示;式子为:。

说明:是求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的是多少。板书:求的。

(3)出示第三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板书:,问: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的。

2、引导学生小结。

①指出三个算式都是分数乘法,比较三个算式的不同点:

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数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法的意义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齐读课本的结语。

练习:

课本的做一做1、2题。

说一说下列算式的意义。

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3(先出示第一个问题)。

问:你根据什么列出式子?

得出: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列出式子:。

问:如果我们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那么公顷怎样表示?

问:公顷的是什么意思?

要求学生观察图

(2)问:在图中的对于1公顷来说,是1公顷的几分之几?

引导得出:

观察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出示例3的第二个问题。

问:已经求公顷的是公顷,那么公顷的应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多少公顷?

板书:公顷)

(2)引导学生小结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观察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计算方法?

教师归纳,再看书上结语。

再说明,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

例:

(3)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二第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欣赏与设计 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轴对称、平移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轴对称、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在本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图形变换的知识,轴对称、平移?师: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和平移的现象?这两种现象有什么特点?

生自由汇报。

二、欣赏图案

1、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想成为一名小小设计师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设计》,只要你们好好学习,我想你们就一定能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板书课题:欣赏与设计

2、图案欣赏。 出示课件,学生欣赏图案。

3、说一说。

师:上面这几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变换得到的?

小组讨论,再进行交流。

4、想一想。

出示课件。

仔细观察这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同桌交流汇报。请你在方格纸上继续画下去。

设计图案图案前,让学生说说要注意哪些?

三、设计图案

1、利用轴对称、平移设计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3、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互评。

四、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1、2、3、4题。 五、课堂总结:轴对称和平移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工艺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他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欣赏与设计

轴对称与平移

学生设计作品展示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例1、第113页例2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完成练习二十九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学过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

将复习中的第1题图画在小黑板上,第2题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用百分数怎样表示?

(2)图中空白部分占阴影部分的几分之几?用百分数怎样表示?

先让学生想一想,然后,再指定学生回答.

2.五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五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出示上面的复习题后,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同时,请3名学生在黑板上每人做一题.

核对第2题时,教师可以说明:这道题是求五年级学生中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人数占五年级全体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然后提问:

“解答这样的题目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应该以谁作单位‘1’?”

“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教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分数应用题.百分数的应用题跟分数应用题类似.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一).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五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五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请学生读题,提问:

“这道题和上面复习中的第2题有什么不同?”

“解答这道题应该以谁作单位‘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学生口述,教师板书:120÷160=0.75=75%

教师:这道题和上面复习中的第2题相比,题目的条件完全相同,只是问题不同.因为这道题的问题是求占五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所以要把结果化成百分数.

2.出示练习题:“一班种树40棵,二班种树48棵,二班种树的棵数占一班的百分之几?”先让学生想一想,再提问:

“这道题怎样列式?”

让学生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教师说明:解答这样的题目,必须看清求的是什么,弄清以谁作单位“1”?把数量关系弄清楚了,才能确定怎样列式.

3.教学例2.

教师: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农业生产中,要实行科学种田,播种前需要进行种子发芽试验,然后根据发芽的种子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决定单位面积的播种量.这样既能确保基本苗的数量,又可以避免浪费种子.通常把“发芽的种子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叫做发芽率”(口述后再板书发芽率的概念).求发芽率是百分数在农业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应用.

口述并板书发芽率计算公式:

发芽率=×100%

教师指着公式中的百分号说明:在这个公式中为什么要乘100%呢?因为发芽率是指发芽的种子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如果公式只写成,不加“×100%”,一般来讲,这只是分数形式,除得的商是小数,而不是百分数.如果在的后面加上“×100%”,相当于乘1,这样就可以使除得的结果化成大小不变的百分数了.所以在计算发芽率的公式中必须加上“×100%”.我们在这以后还要学习像出粉率、合格率、出勤率等等,这些也要用百分数表示,所以它们的计算公式也必须加上“×100%”.

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过程。

3、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式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具准备:

PPT,剪刀,圆柱模型

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圆柱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有哪些呢?

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出示:岗亭等,你们还见过这样的物体吗?形如这样的物体在生活中你能举几个吗?

学生:圆形的柱子、罐头等

教师:你们举得这些物体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

直直的、圆的、上下一样粗细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直直的、圆的、上下一样粗细的物体。我们把这样的物体叫做圆柱。

板书:圆柱的认识

一、认识圆柱各部分(摸一摸)

1、教师:同学们,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学生: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教师:请各个小组拿出你们桌上的圆柱体,摸一摸说说发现了什么?

各小组交流汇报,教师补充

学生:有3个面

教师:用手平摸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教师:其他组还有补充的吗?

同学们看看这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你有什么办法证明呢?

学生:量一量直径,把两个底面剪下来比一比

教师:看看这个侧面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它是一个弯曲的,光滑的面。

教师:我们这个弯曲的,光滑的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教师补充:圆柱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底面,一个侧面(是曲面)

2.圆柱高的含义。(量一量)

教师:请各个小组量一量,找一找圆柱的高在哪里吗?(学生指)

教师划一条侧面上的斜线,这是圆柱的高吗?为什么?

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是高吗?高有多少条?

学生: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也就是说圆柱有无数条高。

教师补充: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圆柱有无数条高。圆柱的高矮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指出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2、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二、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剪一剪)

1、教师: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呢?

学生:想知道

动手操作:教师:请各小组小组拿出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学生大胆猜想:不同的剪法会有哪些形状呢?

各小组分别发言

(1)沿着高剪开,(长方形)

(2)斜斜的剪开,(平行四边形)

(3)随意乱剪开,(不规则的图形)

教师指出: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学生:当圆柱的底面圆的周长等于圆柱的高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就是一个正方形。

教师小结: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斜斜的剪开是一个平行四边形,随意乱剪开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三、寻求发现。圆柱侧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操作概括)

教师: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这个圆柱的什么有关?

学生: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1、教师: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教师补充: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这个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四、巩固练习

1、判断

(1)圆柱的高只有一条。( )

(2)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相等。( )

(3)圆柱体底面周长相等和高相等时,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正方形。( )

2、填空

1、 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厘米,高是5厘米,则长方形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

2、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是3厘米,则长方形的长是( )厘米。

3、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是12.56厘米,宽是3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 )厘米,高是( )厘米。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柱体有哪些特征?

六、实践作业

用硬纸做一个圆柱,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游戏:《我变,我变,我变变变》

老师说一句话,请同学们说出一句和它意思相反的话。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哈尔滨零下6摄氏度至3摄氏度。

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示这两个温度吗?

学生思考后反馈,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和引导。

教师小结:

(2)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完成第123页下图的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例2。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课本第124页上图的左部分,数字前没有符号)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课件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课本第124页上图的右部分,数字前没有符号)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交流: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教师小结: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呢?

教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面高8844.43米;-155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面低155米。

(2)巩固练习:课本第124页试一试。

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它们可以怎样分类呢?

学生交流、讨论。

指出:因为+8844.43米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

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像+6、 3、+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55等这样的数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通常正号可以省略不写,负号可以不写吗? 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课堂活动:1、2题。

①读一读,议一议。

学生齐读,巩固负数的读法。

②根据题中的信息,说一说三个班的答题情况。

学生讨论交流,并说出理由。

2.练习二十五:1、3题。

独立练习,反馈交流。

四、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会用到负数。